营销心理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营销心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营销心理学

营销心理学范文1

如果说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催生了新媒体营销,那么大数据则帮新媒体营销完成了从“好看的噱头”到“严肃的商业”的转型。但是“理性”的小数据和大数据以及带有功利色彩的微客服和Social CRM并不足以让我们洞悉和预判消费者行为和心理。

正如Altimeter集团营销总监、社交媒体专家布赖恩・索利斯(Brian Solis)所说,大数据反映的用户特征和用户行为并不足以为品牌提供全面、有效的决策支持,决胜新媒体营销的最后一码需要心理学的帮助:对消费者心理动因的了解以及思维模式的研究。

自恋时代的网络关系

布赖恩・索利斯把新一代的社交媒体用户称为“自恋的一代”。他们时刻与网络相连,从自拍和上传中得到乐趣。但在周而复始的查看、分享、点赞、刷新的循环中,他们也变得越发孤独和自我。自恋现象正在蔓延的情况不断出现在研究结果和新闻报道中。

当喜欢吐槽和评论的80后一代,主导了“喧嚣的互联网”,他们现在正慢慢退出互联网舞台,开始转型“全能公知”和“人生导师”。千禧一代正在重新塑造新的互联网文化,他们可能比历史上任何一代人都要自恋,但是也要比任何一代人更喜欢真实和对等。

朋友圈图片里不经意露出的跃马车标,美拍视频里模糊隐现的四轮马车与马童,以及文字里那些对iRobot扫地机器人、Esspressvio咖啡机和Parrrot飞行器轻描淡写的提及,都不能简单地被理解成为炫富。这种自我的“暴露”背后隐藏着消费者与品牌的新型关系:第一,品牌是消费者的自我表达,消费者需要通过品牌塑造自己的网络形象;第二,消费者需要品牌引导潮流,消费者需要品牌帮助自己融入“潮流”并彰显“个性”; 我们之所以在新媒体营销中强调的“品牌个性”以及“品牌要有态度”,原因也在于此。The North Face用“去野”鼓动内心藏着一个“熊孩子”的小白领,耐克用“跑了就懂”来忽悠怀揣减肥和健身梦想的上班族,都是怀着这样的目的。

当“自恋的一代”陷入“现在流行什么”或者“我做什么才能显得与众不同”的疑惑时,他们就会焦虑、无助和消沉。他们会向品牌寻求帮助,他们希望品牌让自己成为“焦点”,也希望品牌引领自己的生活方式。红牛引领“挑战极限”和“挑战自我”的潮流,芝华士定义富足潇洒的生活态度,嘉士伯把顾客塑造成有内涵的“硬汉”,乐高把玩家打造成有创造力有能量的精英,这些都是品牌帮助消费者定义和引领潮流的例子。

雷根互惠规范

如果我给你一些好处,那么你会以更多的好处回报。互惠(Reciprocity)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基本行为规范,使得双方在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得以保持。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丹尼斯・雷根(Dennis Regan)曾经在上世纪70年代做过一个推销员实验,巧妙地利用了人们的 “互惠”心理影响他们的决策。他让一些助手分别找一些人填写调查问卷。在中间休息的时候,助手们出去了一会儿,几分钟之后又回来了。不久,助手要求被试人购买票面价值为25美分的演出票,结果发现有饮料的被试人均购票两张,而没有饮料的被试人只买了一张票。

互惠规范同时也变成了影响他人的一种手段。《影响力》的作者、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B・西奥迪尼把互惠原则看作获取影响力的核心手段之一。互惠规范被广泛地运用在传统的市场销售活动中。当保险人员推销保险的时候,经常会给人们送诸如台历之类的小礼品,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打破陌生人的隔阂,更在于影响人们的顺从意愿。在新媒体营销中,互惠规范也能影响互动和参与。互惠规范是集客式营销(inbound marketing)的核心:如果我能给你提供高质量的内容,那么你就有责任提供某种形式的回报。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这一原则增加互动参与和营销效果?如果说为参与者创造良好的网站访问体验或者事先提供免费物质奖励是最普遍的应用,那么汉堡王则尝试了一种更新奇的互惠玩法。汉堡王推出了一款Facebook应用程序,如果用户删除Facebook上的10名好友,可获得一个免费大汉堡。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共有8.3万人次在Facebook删除了好友,而被删除的好友数量达到23.4万人次。

更劲爆的案例来自于西班牙剧院Teatreneu的免费演出门票活动。在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西班牙, 演出市场在去年一年经历低潮。为了吸引用户进场观看演出,Teatreneu剧院给观看者提供免费门票。但是在观看演出过程中,观众前方的椅子上会装备一台iPad, 如果演出的剧目是喜剧,iPad上的表情识别应用会记录关注的“微笑”次数。在演出结束之后,观众会被要求按照微笑的次数来付钱。这一看似不靠谱的举措不仅让每场的收入更高了,剧场也场场爆满。

弗里德曼门槛效应

当人们做出一个小的承诺后,他们也更愿意做出一个更大的承诺。美国心理学家弗里曼对家庭主妇交通安全问题的研究验证了这一被称之为“门槛效应(Foot-in-the-door?Effect)”的现象。在研究中弗里德曼发现:曾经在请愿书上签名的妇女,随后同意在自己家草坪上树牌子的比例远远高于没有被要求在请愿书上签字的妇女。

在更加自由、隐秘的网络上,人们网络行为的动机更加复杂。当他们常常面临各种不同目标的比较、权衡和选择,在相同情况下,那些简单容易的目标容易让人接受。另外,在社交网络人们更愿意维护自己的虚拟形象,把自己塑造成前后一贯、首尾一致的形象,对过分的要求的容忍度也更大。

这一原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新媒体消费者的体验流程。如果你希望向消费者推销一款新的汉堡,首先应该要求他们参加一个“你心目中最理想的汉堡”的活动;如果你希望增加早餐的销售量,首先应该要求你的消费者早起。前面一个案例曾被汉堡王和麦当劳在全球的无数市场所使用,以此来宣传新推出的产品。后面的一个案例来自星巴克的Early Bird创意。如何让喜欢睡懒觉的白领早起10分钟到星巴克就餐呢?星巴克的调查发现,许多白领喜欢在被闹钟吵醒后,狠狠按下“小睡”键继续打盹。针对这种习惯,星巴克开发了 “Early Bird”应用,要求用户在按下“起床”键后立刻“起床”,只要在一个小时内赶到附近的星巴克咖啡馆,就能获得一杯打折咖啡,迟到作废。

卡尼曼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源自诺贝尔奖得主、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致命疾病实验”。这个实验假设罕见的致命疾病爆发并将导致600人死亡,受访者被分成两组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第一组面临两个解决方案,并被告知:如果采用A方案,200人将生还;如果采用B方案,有1/3的机会全部600人生还,而有2/3的机会无人生还。第二组面临的解决方案是:如果采用A方案400人将死去;如果采用B方案,有1/3的机会无人死去,而有2/3的机会600人将死去。

虽然上述方案的带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只是在改变了描述方式, 但是第一组大多数参与者投票给了方案A,而第二组投票给了方案B。人们的认知参照点发生了改变,由情景一的“收益”心态到情景二的“损失”心态(即是以死亡还是救活作为参照点),从而影响了人们的判断和偏好。

这一实验反映的框架效应是行为经济学的基石,也是新媒体营销必须遵循的原则:场境是影响消费者对内容判断的决定性因素。新媒体营销遵循下面的三个基本原则:创意基于事实(Insights-driven Creative)、故事源自场境(Context-based Content)、互动源自游戏(Gamification-enhanced Engagement)。其中场境不仅影响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故事的讲述角度,同时也决定着创意方向和互动方式。

快餐总是和“垃圾食品”和“肥胖”等负面形象相连。在麦当劳和肯德基重金宣传食品安全的时候,墨西哥快餐连锁品牌Chipotle则另辟蹊径,以另一种方式讲述自己的健康饮食理念。Chipotle推出了《疯狂稻草人》动画短片,主人公是一位稻草人。对稻草人来说每天的生活充满了恐怖:各种动物被困在工业化厂房里,等待注射激素、加水、屠宰,然后变成食物,从快速点送机送到消费者手里。终于有一天,它来到城市之外,看到了荒废的土地,枯萎的农田。但是主人公认为还有一丝希望存在,所以它决定离开那个高度工业化的地方,回归自然,自己养殖动物、种植产品,然后再用卡车将食材运送到城市里,做成美味的快餐。一家小小的风味快餐店在速食工厂的隔壁开张了。同时的还有一款视频相关内容的游戏。

马克・吐温超限效应

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而这种由于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往往会引起对方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这样会事与愿违。对于新媒体营销来说,当你用广告、软文、游戏推介等广告和营销内容通过网页广告、推广链接、贴片视频、朋友圈持续刺激和影响消费者,他们不仅不会产生好感,反而对品牌产生抵触和厌恶。超限效应在新媒体营销上的体验可以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品牌以自我为中心;第二,参与规则复杂;第三,营销内容过多;第四,没有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把互动变成推销。上述的四个原因是让大多数品牌的活动网站和微信账号门可罗雀的重要原因。

与超限效应相对的就是简化原则。自从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BJ Fogg提出了行为模型以来,研究人员就开始研究影响人们行为的三大重要因素:动机、能力和触发条件。我们可以诱发动机并设计触发条件,但是却很难改变消费者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去改变流程和参与方式,降低消费者参与的门槛,提高互动的效率。

我们可以从可口可乐诸多的营销案例中看到简化原则的应用。在迪拜,没有多余的钱打电话的东南亚工人只要在可乐电话亭投入可口可乐饮料瓶和家人通话三分钟;在秘鲁,用户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只需要微笑就可以在可口可乐快照亭进行拍照,获得一张微笑身份证照片,而且还能免费喝到可口可乐;在新加坡,你只要和任何一个人拥抱就可以得到一罐免费的可口可乐。

营销心理学范文2

1.1理论概念延伸至图书馆

市场营销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将其定义为:“市场营销是(个人或组织)对思想、产品和服务的构思、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计划和执行过程,以创造达到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⑴。”被誉为“现代营销学之父”的菲利普?科特勒,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非营利组织战略营销》一书,从此“市场营销”的概念进人了非营利领域,该概念也延伸至图书馆。对于图书馆而言,营销是双向的,一方面,了解用户进而满足已有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让用户充分了解图书馆,开发潜在用户。图书馆营销不仅是一种宣传行为,更是一种促进图书馆与用户相互了解的行为。这种行为既包括与读者沟通,也包括在营销过程中的具体活动,通过营销活动分析用户的真实需求并将需求分析结果传递给图书馆,而图书馆则将资源与服务信息传递给相应的用户。图书馆营销强化图书馆与用户的合作,促进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提升图书馆的影响力。

1.2图书馆面临挑战危机

随着互联网的急剧发展,图书馆对于信息需求者来说已经不是信息检索的第一站,也不是唯一的一站。2005年美国OCLC的《College Students’per?ceptionsof Libraries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报告表明:89%的大学生选择搜索引擎作为他们电子信息检索的开始,而只有2%的大学生选择图书馆网站。多数大学生置身于高校中,置身于图书馆周围,但对图书馆缺乏热度,而对一般公众而言,这一比例更少。可见,传统图书馆的知识垄断时代已经过去,图书馆正在失去其作为主要信息服务提供商的地位。面临着网络知识的冲击和信息服务机构的竞争,图书馆也不得不接受挑战。

2.图书馆的营销策略一从心理学的角度品味图书馆品牌营销

面对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挑战,图书馆有勇气、有方法、有策略地接受挑战,营销就是接受挑战的有力保障。但就图书馆而言,营销的概念毕竟不同于企业的营销理论。图书馆营销概念强调使用者的需求,以迅速有效的渠道向读者传递所需资料、信息服务等。同时,使读者认识和了解图书馆,进而喜欢利用图书馆w。所以在图书馆实施营销策略之前,应该对自身条件有清晰的认识,准确把握自身的优缺点,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克服不足。笔者认为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整体氛围、辛勤工作的馆员等,甚至是图书馆的一桌一椅,图书馆员的一言一笑都是图书馆的品牌。坚持品牌营销,从读者的心理感受出发,树立图书馆独有的品牌,品味图书馆无尽的魅力。

2.1纸质文献,从心理感觉谈起

网络时代的到来,提供了获取知识更为广阔的平台,但其冲击的仅仅是部分知识、部分群体,绝不是全部,图书馆立足之本是读者更是资源,尤其是纸质资源。从心理感觉来说,纸质资源是任何其他资源载体形式所不能比拟的。曾经用爱不释手形容读者对一本书的喜爱,现在,取而代之是iPad、3G、4G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等。

管理心理学中感觉被解释为: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W。感觉由物体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按照刺激来源于身体的内部还是外部,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其中外部感觉是由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嗔觉、味觉和皮肤感觉W,这些感觉分别对应着人的五官:眼、耳、鼻、舌、身。阅读,让这些感觉器官得到了充分的感受。

如今,电子资源形式丰富,有视频、音频、动画、有声阅读等,电子阅读器阅读有字体、颜色、翻页动作等内容的设置,但笔者认为,正因为可变因素太多,干扰了阅读的专注度,降低了理解力。笔者将电子器的阅读称之为娱乐性阅读;而将传统的纸质阅读称之为用心地感受。在图书馆的阅读,更多的是默读,也正是用心的欣赏与感知、沉浸与思考,是真正视觉的盛宴、心的享受;听觉,图书馆内张贴“禁止大声喧哗”“保持安静”等温馨提示语,此时若你静静地听,像置身于书海,有一种翻书的沙沙作响声,夹杂着轻轻的脚步声,像大海的声音,这是图书馆留给听觉最美妙的享受;嗔觉,是对纸质图书的一种特有的解读,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气味,或许是墨香,或许是纸香,不同的人感知的结果不一样;味觉,在图书馆静静地读书,沉醉于其中,回味书中内容,如醉如痴、废寝忘食、乐以忘忧,这是书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触觉,有着更为神奇而崇高的作用,是启迪人们心灵的窗口。在图书馆里,手里拿着书,翻阅每一页纸,每一次翻阅都是一种进步,深深地增加了人对书的喜爱。对书爱不释手的感觉,不仅仅是对书中内容的眷恋,也是对纸质书特有的温度、味道的感情的表达。这种曼妙的感觉是图书馆特有的,弥漫在图书馆的每一个角度,像一种魔力吸引着每一位认真读书学习的读者。

2.2环境氛围,从心理知觉浅析

感觉和知觉是人的心理过程中认识事物的两个阶段,每个人都是靠感觉和知觉来了解周围的世界。知觉同感觉一样,也是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所不同的是,知觉不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通过感觉,我们只知道事物的个别属性,通过知觉,才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印象[7]。所以,应该充分利用知觉在人们心理的作用,加大对图书馆的整体认知与理解,进一步建立图书馆所特有的品牌营销。

图书馆与其他环境不同的是图书馆特有的氛围。如果说图书馆提供的资源构成了学习读书的资源环境,为读者提供了查阅信息的便利,那么图书馆特有的环境氛围则给人们带来了心灵上的舒适、安逸与充实的感受。图书馆提供的不仅仅是书,更是一个让人读书、思考、成长的环境。2014年4月17日上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王余光教授在包头市图书馆进行了“鹿城读书节”开篇讲座《阅读与经典同行》。讲座中,王余光教授从读书面临的挑战,即现代人大量的时间被现代化的工具所分解和纸本阅读与数字阅读的选择博弈讲起,整场讲座将故事、笑话以及我们身边的实例相融合,其中,提到读书氛围时指出,玩游戏、看电视都需要氛围,那么读书、学习更需要氛围。笔者认为图书馆恰恰提供了这种氛围。

有人说图书馆有一种让人心静的魔力;也有人说在图书馆就是有一种无形的学习气氛,别人都在学习,自己不好意思不学习;还有一种说法叫图书馆强迫症,不去图书馆就无以成学;更有一种神奇的说法,读书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会传播出学习型脑电波,会互相增进影响[9]。这或许就是图书馆的魅力,笔者认为要充分利用这种独有的环境氛围,树立图书馆的品牌。

2.3爱岗敬业的馆员,从态度形成试论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基本的信息需求都可以通过网络得到,而且方便快捷。图书馆要想在网络浪潮的冲击下保持自己的一席之地,就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积极主动地提供服务,吸引更多的读者到图书馆来,保持用户的高度忠诚,这种服务理念的转变是图书馆营销的基础,更是一种态度的体现。美国着名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于1958年提出态度形成或改变的模式,即服从一同化一内化。

  2.3.1服从。在图书馆服务中,图书馆员冷言冷语、干私活儿、玩手机、聊天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常常引起读者强烈不满,造成读者和图书馆员的关系紧张、疏远,影响图书馆的形象与发展。图书馆往往通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图书馆员和读者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被迫的服从,服从是表面的、暂时的,所以此现象屡治不止。实际上,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难以从本质上使图书馆员认同、理解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

2.3.2同化。此阶段,态度已不再是表面的改变,也不是被迫,而是开始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思想、行为或新的信息、规章制度等,使自己与他人一致。这一阶段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依据对同化的理解,培养图书馆员正确的态度,坚定服务理念,不仅要对图书馆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更要有对专业认同感的培养。首先,可以对图书馆员进行爱馆教育,介绍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建筑空间的意义、工作的责任感等内容,让其了解自己的工作环境、内容、意义?,其次,借助于图书馆便利的资源优势,培养图书馆员阅读的习惯,以行为促理解,切身站在读者的角度体会服务中的优缺点。可以在图书馆员之间开展每周一读活动日或每日一小时阅读等活动,让其参与到读者阅读活动中,既可以培养其良好的读书行为,享受阅读的过程,感受获取知识的快乐,更能切实体会、理解读者的行为与心情。

2.3.3内化。内心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新的观点、新的情感和新的意愿巳经纳人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之内,成为态度体系中的一部分,自然比较稳固,至此,态度真正形成。图书馆员从心里认同、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做好本职工作。图书馆是承载文化的公共场所,获取知识是需求的满足,更是人追求进步的表现。图书馆员认同自己的工作,理解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是尊重读者,尊重自己的表现,更是尊重文化的表现。理解自己的工作,不论是简单亦是复杂,不论外界环境如何评价,自己要坚定地理解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性和肩负的神圣的使命感。.在此基础上,热爱自己的工作,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真正做到以读者为本。有爱岗敬业的馆员,自然有忠诚的读者。以图书馆员形象作为图书馆对外宣传服务的策略,坚持图书馆的品牌营销。

3.结语

营销心理学范文3

【关键词】高职 市场营销 消费心理学 教学研究

1 前言

我国自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为了应对世界经济大形势,我国人才市场对市场营销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和人才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各个高职院校都必须切实结合实际来进行自己的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教学尝试,以应对当前迫切的形势。所以在《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课本中的知识真正应用到营销之中,提出易于付诸于实际的教学方案。

《消费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都会产生情绪以及心理上的波动,这中心理上的波动以及变化就会影响着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行为,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以及大量的数据显示,这种消费心理和行为是有规律的。而《消费心理学》研究这种规律的一门学科。如果想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提高自己的营销能力,学会学懂《消费心理学》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只有掌握了它,才能在平时的营销中掌握消费规律做好市场营销。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明确指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为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1]。

因此,我们在教授消费心理学过程中应该着重提高营销能力,更加注重实践。但是,现在高职院校《消费心理学》的教学依然面临着严峻的问题。

2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消费心理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消费心理学》是市场营销专业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也是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掌握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是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必须所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毕业后从事市场营销工作必不可少的核心专业素质[2]。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开设《消费心理学》课程的基本目标就是通过对于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消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和掌握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心理现象产生与发展的规律并且能够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具体的营销中的问题,针对消费者的行为特点和心理规律组织营销活动。但是从目前的教育水平教学实践以及毕业后学生学以致用的程度来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没有能很好地实现,距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标准以及要求还有一些差距。

2.1缺乏专业的教学师资队伍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对于高职院校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提高和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必须有专业性教授《消费心理学》课程的教师,这些教师应该有广博的知识积累、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和相关的专业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向学生们传授相关的知识。但是目前的情况却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消费心理学》的任课教师缺乏知识积累,专业背景单一,并且缺乏实践经验,从而在教授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这极大影响了我们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及效果。

2.2教材选用不当,教学内容单一,设计不合理

现阶段《消费心理学》教材编写体系中普遍比较落后,虽然意识到已经很落后了,但是并没有积极的创新编译新型的适应当今高职教学的教材体系,而是像原来一样,将心理学知识和营销知识两部分独立,教材理论知识较多,实践部分较少。更多是偏重于理论演绎,根本不适合用于高职层次的教学需要,课程中只附有少量的练习题,只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学过的课程,缺乏实践训练。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在教授《消费心理学》的方法与方式上,并没有极创新的方法,也不去积极创新,还是采用传统灌鸭式的教学方式,使课程枯燥无味,让学生们根本就提不起兴趣,更谈不上提高自己的能力了。过分地强调理论的传授,难以真正运用到实际当中。这种方式并不适用于实践性特别强的《消费心理学》。

2.3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课程是核心课程的有力补充,但是在实际的运用当中,我们却只注重了理论的重要性,很少重视甚至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课本上以及老师教授的知识,并不能做到学以致用,由于只是在课本上学习,真正走入市场,走入社会的时候,颇有一种纸上谈兵的感觉,总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生搬硬套,不能灵活地应用。或者在有的时候不能利用学习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这都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表现。

3 提高消费心理学和营销能力关联度的教学策略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整个专业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必须要和消费心理学紧紧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必须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手段为基础,我们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实践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3]。

3.1紧抓课堂实训教学环节

实训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基本前提。实训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教师在教授理论课程之后,要基于理论课程进行相关的实训教学环节。既根据理论课程学习的内容,组织进行和理论学习内容相关的实训课程内容。主要目的是巩固理论学习内容,对专业知识有更深入的掌握和应用。例如,可以通过案例、课堂讨论、现场演练等方式,实现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点与实践的完美对接,让学生们在生动的课程中学会分析思考问题、掌握实际操作。

3.1.1通过典型案例讨论提升课程学习的理性认识

老师不能仅仅将课堂上枯燥的理论知识以一种现实的书面描述方式呈现,还要让学生们组成小组对案例情景进行分析探讨。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受,充分感受自己作为营销者和消费者,以当事人的身份探寻事情的经过,运用课堂学习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与理解、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学生们分组,每组推选一个代表向全班阐述本组同学对案例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学生通过自己与别人的互动讨论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更深的感悟,使市场营销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3.1.2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增强课程学习的参与感

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属于巩固性学习内容,是增强对学习内容认识的有效途径。首先,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设置一个有效的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确定一个模拟市场、模拟环境,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分配角色,之后进行演练,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作为不同角色时的心理状态以及心理变化。最后,让参与其中的学生对自我做一个评价,讲述一下自己的心理变化,请其他同学则对其表现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中提高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他们了解学习,学会学习,喜欢学习的热情。

3.1.3游戏体验激发吸引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

游戏体验教学就是把学生将来从来营销工作应具备的能力通过设计相关的游戏项目,让学生在做游戏中边玩边学,有所感悟。例如,为了提升学生用心去做交流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设计 “蒙眼作画”的游戏,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们理解单向交流方式与双向交流方式的不同效果,充分意识到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去处理和解决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取得更好的结果。这些都是从消费心理学角度提高学生市场营销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

3.2注重社会实践教学环节

社会实践教学是对提高消费心理学和营销能力的补充。利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走入社会,接触市场营销的方方面面,从而了解、认识市场营销。社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应该侧重于认识实习、市场调研、策划实习和生产实习等专业实践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营销这个职业,让学生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这样学生对营销的职业生涯会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才会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才会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

实地观察并且进行调查的实践教学可以丰富课程学习的感性认识。观察法是消费者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深刻了解任何产品之间关系的最好办法就是在购买和使用产品过程中对消费者进行观察[4]。营销人员发现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有不同需要的人可能选择同样的目标来寻求满足,有相同需要的人可能通过不同目标寻求满足[5]。这些我们必须通过实地的观察才会发现。所以,教师在课后闲暇的时间应该多组织学生去一些大型的商业场所去观察消费者购买活动,也可以通过问询等方式向营业人员了解各种资讯和信息。还可以利用一定的课下时间,让同学们走入到社会中,到各个商城或者营业场所进行实习,将专业课程学习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把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不断加深对社会、对营销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营销能力和业务水平。

4 结语

研究消费心理学对于提高市场营销能力非常必要,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一定要提高消费心理学与营销能力的关联度。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在教授消费心理学中要注意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特别是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实训环节和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来提高消费心理学和营销能力的关联度,使学生通过消费心理学的学习提高营销素养与营销能力。只有这样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合格营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敏.教育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31,341.

[2]李国建.市场营销基础[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68-69.

营销心理学范文4

关键词:心理学知识;人员推销;应用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5-0099-01

人员推销,指的是企业派出人员直接与消费者和客户接触,目的在于达到销售商品或服务以及宣传企业的促销活动。产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是促销策略中一种最古老、最传统、最富有技巧性的促销方式,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在人员推销过程中灵活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可以提高推销的成功率。

1 注重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户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推销人员要注重自身形象,良好的行为举止,包括衣着、谈吐、和必要的礼仪。给客户有了初次好印象,就可以拉近与客户的距离,后面的工作就有了好的开始。

2 唤起顾客注意的技巧

所谓“注意”,是指顾客的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任何购买行为都是从注意开始的。而陌生顾客对你的耐心只有三秒钟,使顾客从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继而产生购买行为可能需要三十分钟或更长时间。所以了解顾客注意的心理,让他集中在本企业的产品上,对企业的产品推销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拜访客户前,研究客户心理,准备切中要害的开场白,直奔主题,才能吸引对方的注意力。比如,提及客户现在可能最关心的问题,“听说您最近最头疼的是产品的废品率居高不下,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这个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如果这里有一种设备能使您的废品率降低一半的话,您是否有兴趣了解?”如果您的产品可以展示的话,也可以通过现场展示,免费试用,引起顾客注意。

3 顾客性别不同,消费习惯也不同

由于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心理发展方面的差异,以及在家庭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同,在购买和消费心理方面有很大的差别。男性的消费心境不如女性强烈,他们不喜欢联想、幻想,他们在选择时比较理智和冷静,一般会直接询问自己要了解的东西,购买商品一般都有明确的目标,以理性购买为主。女人的心理特征是感情丰富、细腻,心情变化快,富于幻想,心理变化频繁。而女性消费者容易受感情因素和环境气氛的影响,趋向于感性购买,所以购买后后悔及退货现象比较多。销售人员在接待女性顾客时,需要更多的热情和耐心,多称赞她眼光好、形象佳等。而对于男性消费者来说,如果他们决定要买,就对目标以外的东西不会加以关注。他们或许会考虑商店人员的推荐等,但由于自己已经选定目标,所以不会推销员深入地交谈。

4 消除顾客疑虑的技巧

消费者经常处于“弱势”的位置,迟迟下不了决策。这是因为诚信缺失,同时市场上同质产品众多,客户对企业和缺乏了解。这是许多销售人员经常碰到的场面,及时采取措施。

(1)讨论辩解法。同消费者共同研究不同品牌的优劣势、性价比,更大程度为他们提品信息,有利于他们解决问题。这时一定要有同理心,真心实意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会消费者的情绪和想法、理解消费者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不要一味急于推销自己的产品,否则容易引起反感。越是真诚地替客户着想,越能感动户,取得订单。

(2)现场演示法。“百闻不如一见”,现场教会顾客使用,展示商品的亮点,回答在以后使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诸如保修期有多长,特约维修部的地址等售后服务问题。

(3)巧用“名人效应”。在产品推销中,利用消费者对崇拜名人的心理。尽量说明一些名人都用过我的产品,来强化他们购买的欲望,促使顺利成交。

5 注重人脉关系

推销就是将产品卖出。而产品的卖出就牵扯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相处,所以对于推销员来说,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帮自己忙的人越多,推销的成绩就越好。这里的人际关系即人脉。做销售除了需要热忱和体力外,还可以借助朋友的力量、朋友的朋友的力量拿到订单。乔·吉拉得(Joe Giard)是世界上汽车销售最多的一位超级推销员,他平均每天销售5辆汽车。他是如何做到的?他使用的是连锁介绍法。只要有人介绍客户向他买车,成交后,他会付给每个介绍人25美金。这在当时虽不是一笔庞大的数目,但也足以吸引一些人举手之劳就能赚到钱。另外,据统计,稳定老客户的成本是开发新客户的成本的六到七分之一。所以,稳定老客户,使用连锁介绍法开发新客户,人脉一定会越来越广。

6 倾听技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客户之所以购买商品和服务,其实是希望通过购买商品和服务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愉快的感觉,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也就是说,心理满足才是客户购买的真正动机。倾听是有效满足客户心理满足的方式。这是因为倾听能体现客户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又体现客户参与,由客户自己作出决策的思维定势。

在与客户交谈的过程中,尽量让客户多说话。让客户多提提问题,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同意客户的感受,可以降低客户的戒备心理。重要问题要“复述”客户的具体异议,确认客户问题,详细了解客户的详细需求并记录。客户会认为自己得到了尊重,满足人人渴望被尊重的心理。和客户建立起真正的相互信任的关系之后,获得订单就进了一步。

倾听时,由客户在关键处尽量详细的说明原因,并且回答客户疑问。认同客户的观点,了解客户异议背后的真正原因,彼此之间的隔阂就会消除,销售就可以从此处入手。相反,客户会认为是自己参与作出的决定,而不是被推销成功的。

7 推销人员应注意非语言因素

推销人员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消费者的外表神态、言谈举止上揣摩各种消费者的心理,正确判断消费者的来意和爱好,有针对性的进行接待。一般来讲,愈爱假笑的人愈不懂拒绝;双手叉腰的人往往比你更专业;握紧拳头的人,打从心里讨厌你;对毛孔粗大的人要长话短说,回应慢半拍的,肯定没在听你说话,提硬壳公文包的人,脾气也硬;等等。察言观色,注意收集。

总之,人员推销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是企业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的有力武器。推销人员懂得一些心理知识,合理利用消费者的心理特征,不仅更好地完成销售目标,还可以真正为消费者服务,消费得更满意。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1]张旭,贺艳珍.浅析影响人员推销业-的非语言交流因素[J].商场现代化,2006,(11).

[2]范云峰.如何提高推销效率[J].成功,2001,(3).

[3]陈亦权.失效的推销技巧[J].市场研究,2008,(10).

营销心理学范文5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专业能力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187-01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意义

《消费心理学》该门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该门课程专门研究市场营销活动中商品销售对象――消费者心理活动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技能型人才所必需的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强调知识应用与实践操作的能力,从动态中把握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综合运用,具有从事各项市场营销活动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本门课程还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

在《消费心理学》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常规的方法是教师主要通过讲授的方法将抽象的专业知识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学习通常能够记住这些抽象的专业知识,但是却不明白这些知识如何在实际的工作中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和理念,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还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鉴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理论知识必须够用,实践能力较强,能直接上岗。因此,必须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这样,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其方法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具目标,基于几项任务,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又产生新的任务。

这种教学法,特别适用于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的教学,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任务驱动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通过问题解决式的自主学习方式获得知识的建构过程,其主要特点就是要围绕任务展开教学。探究性学习则是与直接接受式的学习相对的,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实践性学习的学习方法结合起来,通过整合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阶段任务的驱动下分组探究,自主学习、自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的确如此,正如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学生学得任何东西最终都是通过自己的建构、内化完成的。”技能学习更是这样,很多教师在技能教学过程中往往犯“教技能”的毛病,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而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老师设计好任务后,剩下的主要工作就是协助学生去完成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由传统的关注如何“教会”,转变为关注如何使学生“学会”。采用此法,课堂上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操作程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教学方面强调的是任务驱动,而对于学生学的方面则强调完成任务的学习法,因此在实施这一教学法时要做好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的设计,其主要步骤如下:

(一)设计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用来驱动的“任务”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任务”设计的完整性、难易程度及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上探究的效果。以消费者的消费动机教学为例,结合营销工作的实际和相关的知识,我将整个技能教学内容整合处理为以下几个“任务”:一是,结合相关手机的销售,分析手机的购买者有哪些不同的购买动机;二是,在现实的销售过程中,如何分析所面对的消费者具有什么样的购买动机;三是,面对不同的消费者,如何引导他们形成购买动机,促进产品的销售。这三个任务是技能训练的重点,在引导学生探究时应注意知识的扩展,确保学生能较全面的分析和掌握问题。

(二)合理分组。为确保“探究”的效果,合理分组很重要。在实际工作中,一个项目和任务一般来讲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顺利完成的,需要团队的合作,所以,在一些任务完成过程中,需要学生要分组完成。分组以“好”“差”结合为基本原则,考虑到班级学生的综合情况,选取组中的“中坚力量”作为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本组的学习活动,并详细记录任务处理的进展。值得注意的是为保证组间同学能更好地交流、互助,可通过考评等手段设法将一组同学间的“利益”绑到一起,使他们团结一致,共同进步。

(三)反馈与调控。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由度比较大,为使老师能及时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反馈与调控方面的设计极为重要。根据实践经验,我认为应着重做好:一是勤巡查,通过巡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定期听组长汇报,多找组中的“差生”了解情况;三是通过作业的情况发现解决问题。老师主要通过检查同学的阶段成果掌握每组的学习情况,如有问题及时调控。做好探究过程中的反馈与调控可确保整个教学过程活而不乱、活而不散,有序高效地进行。

(四)考核和评价。考核和评价一方面对学生探究学习有很好地约束作用,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导、促进作用,制定考评方案时要不仅关注结果,而且要关注任务完成的过程,更多考虑如何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我在教学过程中,考核和评价主要采取表现性评价法,具体的评价采取平时“表现”与完成“结果”结合的方式。其中平时“表现”主要是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具体表现及贡献大小,而“结果”则是主要考察学生最终的结果,指出存在不足及努力方向,评定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钱晓菩、马玉娟,试论任务驱动[J].中国电化教育,2002.9.

[2]姜振安,“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职教通讯,2003.7.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营销心理学范文6

关键词:网络营销;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046-02

《网络营销》是建立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日益变化的企业应用基础上的学科,是一门包容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信息技术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性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且知识更新迅速的新兴学科,在进行《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中,有必要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诸多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从而满足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需要。

创新能力就是人们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不仅要传授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知识化、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面对急剧增长的知识和信息,用人单位最青睐的是能够较好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因此,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学校教学中的常规模式,课堂教学是一种基本的教学形式,也是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阵地。长期以来的单向灌输与被动接受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完全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

《网络营销》课程既涉及到了市场营销理论与营销思想,又涉及到网络信息技术,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网络营销的营销实践处于复杂的营销环境中,具有不可控性、不确定性、突发性和偶然性,因此《网络营销》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探求一种既能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既能扩展学生理论知识,又能提高实践技能的教学方法,成为《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笔者从事《网络营销》教学工作几年以来,结合自己的网络营销工作实践和学校教育的目标要求,对《网络营销》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互动教学法

《网络营销》课程的特点是用营销理论知识来解读当下发生的企业营销实践,进行互动式教学是课程特性所要求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再是教师灌输上课、讲台下学生听讲的模式,而更应该是师生共同探讨学习的过程。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引导、激励、督促学生,学生则跟进主动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次教学的第一堂课,在简单介绍了教师个人信息、教学安排后,都会有一个“有关网络营销感性认识”的互动讨论环节。全班学生围坐一起,首先进行自我介绍,讨论的主题就是“分享印象最深的、你认为的《网络营销》的事件、事例、人物”,通过这种方式,既增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也使得教师对学生有关《网络营销》的认识和偏好点有所了解,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有的放矢。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将每堂课都有机地分为四个部分,即自学实践、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问题布置。在每堂课结束前均布置一道学生课后自学的思考题或实践题,这些题目均与下堂课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这样,每堂课开始时,首先讨论上节课布置的思考题或实践题,通过讨论引出本堂课的讲授要点,然后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加深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最后布置课后思考题或实践题。如在讲解“网络营销环境”知识点时,布置思考题是“查阅我国最新的上网用户情况统计资料,分析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的人口环境现状”,这样学生课后要去查阅相关资料,并将这些资料和个人的分析带入课堂进行讨论,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既分析人口环境与网络营销的关系,同时还会扩展延伸到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和途径等实际操作策略。又如,在讲到“网络营销的技术手段”时,课后布置的题目是“新浪、腾讯微博的由来、特点、发展路径和未来走向分析”,这个题目要求学生要亲身实践,注册成为两个微薄的用户,通过实际使用和体验,有了切身体会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微薄的特点以及其在企业网络营销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安排,以教师讲授指导为主线,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带着问题上课、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以教学案例为载体、基于网络营销的基础理论主线而选择的一些典型的案例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对于《网络营销》课程来说,案例分析的比重应该远远大于其它课程。由于网络技术、社会观念、消费模式的发展,网络营销的理念、手段和方式也一直在发展、变化、创新,在案例的选择上要选取新鲜的、典型的、直观的、有代表和辐射面广的一些事例。

例如,在讲解“网络营销产生的基础”一节中,选择著名的阿里巴巴作为研究对象,而研究的角度只集中在阿里巴巴网站首页功能、服务以及其网站logo的变化,通过其2002年开始到现在的直观的、可见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与技术进步和观念变化的关系;在讲解“网络营销的政治与法律环境”时,选择了“艳照门”事件,分析该事件不同参与者――制造者、者、观看者、传播者、网络服务商等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引出我国与互联网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在进行“网络营销战略规划”的讲解时,引用了两个案例,一个是世界500强的可口可乐公司,着重讨论该公司进行网络营销的目的以及如何开展网络营销,学习该公司如何不断运用新的网络技术开展营销规划、抓住奥运火炬传递等大事件扩大企业影响力的事件营销实例。另一个案例选择了上海梅林正广和公司,虽然该公司目前已经在网络营销上影响力不大了,但其曾经采用的的一些实际操作手法、概念炒作以及与资本运作的关联,对现在企业的网络营销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分析梅林正广和如何从媒体和股民的宠儿到现在默默无闻状况的原因,引导学生探讨如果自己是营销总监,应如何顺势而为?这样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人到模拟实践的过程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动机。

通过案例教学方法,以案论理则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总结,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案例活动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在规律,分析解决其中的问题,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法

《网络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缺乏了实践的研究和教学都是没有意义的。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团队项目的虚拟实践和个人自建淘宝小店的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效用。

在团队项目的虚拟实践中,按学习小组为单位。每个学习小组由5~6名成员组成,由组长召集组员讨论,协调组员分工,组织小组成员完成课程讨论与实践内容的责任。成员分工协同完成项目任务(包括分组讨论、课堂交流、项目设计与制作、项目答辩等),并参与团队评分,其总体成绩作为课程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如在名为“网络营销网站的设计”的项目中,学生根据学校地处远郊的情况,规划了一个以学生为主要对象的“便利店平台”。还有就是根据学生在校园勤工助学的经历,规划了一个“试用品免费索取网站”,利用网络作免费派发,在增加产品知名度的同时,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动态。项目点评也是团队项目的重要环节,包括学生评分、教师点评两个部分。学生评分的目的是让他们通过担当评委的角色,熟悉案例分析的要求,形成一种各组之间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教师点评则要求教师能运用讲授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点评,做到将课程前后理论予以贯通,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这些项目,学生联系实际情况,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拓展了思维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诚然,实践课程不能仅仅停留在项目规划和设计上,必须使学生参加真正的网络营销实践活动,才能切实体会到网络营销实践中所需要的知识,才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本中相关理论。淘宝网是学生“最熟悉的陌生人”,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在淘宝网购物的经历,其开放的免费平台,是《网络营销》课程很好的实践基地。因此,要求学生在淘宝网上开一个自己的小店,然后在课堂上逐个交流建店过程中的难点,以及选择所售卖商品或服务的原因。通过开店实践,对于产品策略、市场调研、产品推广、物流选择等方法,学生都有了切身的体验,认识到要成功的营销活动是富有挑战的,有点小有成就的学生会有继续做下去的思想准备。这样的实践活动,拓展了实践教学环境,注重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学生对于课堂上的内容有了更加直观、更加深人的认识。

《网络营销》是一门新兴学科,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环境的不断变化,《网络营销》教学必然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观察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上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李芬芳.《网络营销和策划》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5).

[2]李宁.高校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文学教育,2009,(20).

[3]冀秀春,刘振会.基于Internet的网络营销实验课程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4).

[4]徐瑞朝.网络营销课程实践教学思考[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