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生之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生之道范文1

对了错了真的假的谁说啊

是否有种感觉叫做轻松啊

那就尽情的欢乐吧

庸庸碌碌过一生也挺好啊

不用看的太清自找麻烦呀

以后都是棺材上的尘土啊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纷争呀

人是裸地来到世上啊

最后还要裸的回去呀

什么名啊利啊都是没用的

所以我们还是做个愚民吧

幸福啊

无为无欲无妄无思智也

平淡平静平安平心善也

一生一世一字一淡纯也

为人师长而行不言之教圣人也

不以为仁上智

不以为礼上贤

善渊之心

人生之道范文2

知命,知礼,知言,这三个境界在人生中的顺序是倒着的:我们都是最先知言,在与人交谈和读书中了解这个社会,了解他人;但是知言还不够,还不足以在社会上立足。还需要你懂得礼仪,能够充分尊重他人。多一分尊重,就会少一分抱怨。更高的一个层次是知命。知命就达到了孔子所说的君子的境界,他已经建立了一个自循环的系统,他内心会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

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种内心的定力,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为外物所动了。

庄子的《逍遥游》中也有类似的一个表述,它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就是说,当全世界的人都在夸赞你的时候,你不会因为这种鼓舞而多往前走一步;而当全世界都在指责你,都在非难你,都在说你做错的时候,你的内心并不泄气,依旧会坚持你认定的想法。这样才叫做认清了“内”与“外”,明白了“荣”与“辱”。

所以,所谓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

我们谈论“知天命”这个境界的时候,很自然会联想起金庸武侠小说中写到的独孤求败的境界。

在中国的武侠小说中,一个少年剑侠初出道之时,往往用的是一口天下无双、锋利无比的宝剑,那萧萧剑气、舞动的风采真是绚烂之极;等到他武艺精进,真正安身立命,成为一个门派的掌门人,或者在江湖上成为一个有名的剑客的时候,这个人用的武器反而可能是一口不开刃的钝剑。因为锋利现在对他来讲已经不重要了,他的内功开始变得沉浑雄厚;等到这个人已经成为名动江湖的大侠,他的武功已经超越了一个一个的流派划分而出于其上的时候,这个人可能只用一根木棍。就是说,金属那样的一种锋利和那种质地对他来讲也不重要了,他的手里只要随便拿个东西就够了;而等他真正走到至高的境界,也就是独孤求败的境界,求一败而不可得,这个时候他的手中是没有兵器的,他双手一出,就能挥出剑气,所有的武艺都融会贯通在他的内心里。此时敌人已经不能和他对招,因他已经到了“无招”的境界,因为他的无招,故而对手不能破解。

融会贯通的境界,一直是中国文化所崇尚的最高的境界。孔子所谓的“知天命”,其实就是把学习的各种道理,最后达到了一种融会和提升。到了这个境界以后,就该进入孔子所说的“耳顺”的境界了。

耳顺,就是不论什么样的话都能听得进去,都能站在发言者的立场去想问题。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听到不好听的话。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耳顺呢?

在对天命有了透彻的了解,自己的内心有了巨大的定力之后,孔子说,“六十而耳顺”。此时,你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个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虚心倾听各种声音,并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

这种境界,用中国文化的一个词来表述,就是“悲天悯人”,在真正了解所有人的利益与出发点的前提下,实现理解和包容。

也就是说,当以自己的价值体系去看待其他许多人的生活方式时,我们是有理由惊讶的;但是,如果你知道他带着什么样的生活历程走到今天,也就是你的这个体系能够进入到他的体系,也许就会多了一些谅解。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两朵云只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成雨。

其实耳顺之人是什么呢?就是不管这个云在五千米还是五百米,他总能感知到这个高度。这就是孔夫子面对那么多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因材施教的道理。

一个人要想做到耳顺,就要使自己无比辽阔,可以遇合不同的高度;而不是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以自己恒定的标准坚守在某一个高度。

用这样的观点来解释“中庸”也许更为恰当。中庸其实是学习了所有外在知识之后,经过内心的陶冶与熔铸,达到的一个融会贯通的境界。

这就好像我们小学、中学的时候经常做的一个物理实验:老师给一支铅笔,一个圆,将圆画成七等份,再分别涂上七种颜色,然后戳在笔尖上快速旋转,结果呈现的是白色。这种白就是七种颜色绚烂之极之后融合而成的一种颜色。

孔子“耳顺”的境界,其实就是外在的天地之理在内心的融合。有了这种融合作基础,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当所有的规矩大道已经变为你的生命的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这样的一个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却要经历千锤百炼。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座佛寺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的。

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抗议说,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你有什么了不起啊?

那个佛像淡淡地对它们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

我们看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而在这从容之前,其实是要经历千锤百炼的。

孔子所说的这样一个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对于我们来讲,也是不同的人生阶段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比照一下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立起来了,是否少了一些迷思,是否已经通了天地大道,是否以包容悲悯去体谅他人,是否终于做到从心所欲。

同时还要看到,在当今这样一个加速发展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更加有效率的生活。

其实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还有社会年龄。如果我们在二十岁、三十岁能够提前感悟到四十岁、五十岁的境界,已经建立了明晰的内心价值系统,已经能够把社会给予的压力变为一种生命反张力,已经可以做到从心所欲那样的一种淡定从容……那么我们说,这样的生命,才是有效率的生命。

英国的科学家公布过一个实验:

他们为了试一试南瓜这样一种普普通通的廉价的植物生命力能有多强,就在很多很多同时生长的小南瓜上加砝码,砝码的重量就是小南瓜所能承受的极限。

这样,不同的南瓜压不同的砝码,只有一个南瓜压得最多。从一天几克到几十克、几百克、几千克,这个南瓜成熟的时候,上面已经压了几百斤的重量。

最后的实验是把这个南瓜和其他南瓜放在一起,大家试着一刀剖下去,看质地有什么不同。

当别的南瓜都随着手起刀落噗噗地打开的时候,这个南瓜却把刀弹开了,把斧子也弹开了,最后,这个南瓜是用电锯吱吱嘎嘎锯开的。它的果肉的强度已经相当于一株成年的树干!

这是一个什么实验呢?其实就是一个生命实验,这就是我们现代人所处的外在环境跟我们内在反张力最好的写照。

在当今社会这样的竞争压力下,我们有理由不提前成熟吗?“只争朝夕”这句话用在今天是再合适不过了,一万年太久,七十年也太久。

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人生之道范文3

“闲扫萧斋静扫蝇,修行何必定如僧。”这是清代诗人袁枚的诗句。他主张动静结合,在读书间隙做点清扫书斋的事,既活动筋骨,又创造清洁的环境。袁枚享年82岁,被誉为“一代文星兼寿星”。到了古稀之后,从事扫书斋等活动已力不从心,又该作何消遣呢?他在《遣怀杂诗》中写道:“一笑老如此,作何消遣之?思量无别法,惟有多吟诗。”并写到:“譬如将眠蚕,尚有未尽丝,何不快倾吐,一使千秋知。”字里行间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颇能给人以启迪。

健身需健心,“心乐才有身乐”,乐观旷达,内心欢乐,才能健身强体。北宋名家程颢的一首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他认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应和少年人一样丰富多彩,以愉悦身心、欢度晚年。

善于养神,是重要的修身养性之道,也是延年益寿的良方。东晋陶渊明诗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境与意会,物与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家和万事顺,家和万事兴,家中人和是人生幸福之泉。“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的年月里,颠沛流离,备受艰辛,体衰神伤。所幸的是,他家中有老伴体贴,小儿亲昵。这在他的诗中得到印证:“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复何求?”温馨的家庭生活给了诗人至纯至厚的情、至深至广的爱,使他晚年一度过得安闲自在。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有这样一副对联:“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茶。”吃清淡饭菜,饮天然水,能使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清代乾隆年间进士顾光旭有副养生联:“万事莫如为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强调做人必须“为善”和“读书”这个养生的道理。

人生之道范文4

2006年以来又潜心研究了素食、生食、断食、辟谷,而且收获颇丰。但许多核心的内容和心灵境界难以企及高境界,再说毕竟民间中医也并非我的终极目标。我要升华,提升能量,必须创新,汲取更新的智慧和方法,提升心灵和技能,创造一个最高的养生保健平台。

一次的偶然机会,我获悉了四川自然教育心理咨询服务公司举办辟谷养生指导师的资讯,并且是全国独家开设国家职业培训辟谷养生指导师。经多次联系,2011年12月我来到唐山北方培训部接受了刘昕葆老师系统的高级辟谷养生指导师的培训。

通过学习可谓受益匪浅,对辟谷养生的特点、操作方法、减肥、美容、养生、市场运作、自然能量、潜能疗法、自然养生、心场能理疗、催眠等系列自然健康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真正掌握了其核心的技术,对自己从事辟谷养生有了明确清晰的认识,也更坚定了推广辟谷养生文化的信心,实现了多年的心愿。

尤其是以前我研究生食、节食、素食等方法,只能留于语言形式教条指导,操作性不强,更不能系统操作辟谷养生、减肥方法。而今学习后,就能系统掌握了为他人进行辟谷减肥、养生、美容、去病。

“自然”一直是我所推崇的至高境界,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对道家有一种向往之情,对心灵修炼有一种特别的情愫。也曾赋诗:“平生最爱山,更爱山中仙;若问修行事,隐道把机玄。”以示爱道之心。但我现在更明白,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更要有责任,解除病魔,智慧快乐生活,才是重要的。此次自然辟谷之道成就了我的心愿。

回首过去,从接触草药、中医、练功习武一晃30年矣。少年、青年、中年如梦如昨!虽然勤学苦练有所小成,但更加明白还有许多不足,应该努力的完善。学习辟谷养生指导师,正是我新境界之起点,以再展宏图。借伟人之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以明平生之志。唐朝李宓有诗言志:“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否,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焉能不游复不去,空做昂藏一丈夫……”是说他的志向要么辟谷修仙,要么治国安邦。由此可证明,辟谷能成就人生,修炼心性。

辟谷养生目前能成为一种新型的职业,是顺应时代,也必将为人们祛病疗疾,也是减肥、养生、保健、陶冶情操,怡身心、延年益寿的好方法。观天下芸芸众生,衣食丰裕,享受安逸,极尽奢华之能事,致生疑难杂症。

人们不再满足于温饱,追求高、奇、异、新的时代,能吃的都吃了,能喝的都喝了,而不该得的病也得了。为什么现代人越补越出问题?根源在于现代种植和养殖业的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经济利益的驱使,使用了大量的农药、化肥、激素、添加剂等,使许多鸡鸭鱼成为终端聚毒体。许多农村流行这样的现象,养猪不吃猪肉,养鸡不吃鸡肉,养鱼不吃鱼的现象。因为他们心中明白,给它们吃的什么?

人生之道范文5

指导思想与人生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留意到,在生活中 ,指导思想很重要,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正确的指导思想有助于我们走向光明的前程,而错误的指导思想将有可能使你前途荒废,如果深陷其中,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可见,人生的指导思想的重要性。

最近我听到一件事:故事是说一个男孩看小说《蒙面大盗》之后,便效仿书中的大盗,以毛巾蒙面,拿玩具手枪去吓唬一个小妹妹。老师教之应以雷锋为榜样,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老师的帮助下,他看了《雷锋的故事》,思想也因此有了很大的转变,经常帮助老人、儿童、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学生。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知道,指导思想的对与错,对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还有大家众知周知的著名诗人李白。从小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后来磨针的老奶奶用自己的行动指导了李白,李白领悟到了道理,从此发愤图强、立志成才,皇天不负有心人,李白终于成了千古流传的著名诗人。还有大家也同样熟悉的周处,人们视周处为三害之一,周处中计,既上山杀恶虎,又下海斩蛟龙,在除了两害之后才发现自已也是其中一害,自感惭愧,便萌生了改过自新之意,再加上陆云的一番正确教育,给了他改过自新的勇气也坚定了他的决心。后来入朝为官却不畏强权,数次直言进谏与其他官员结下过节,但他仍然尽人臣之节,最后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留下浩然正气于人间。

可见,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影响是如此之大。让我们选择正确的指导,走向光明的前途,拒绝错误的指导思想吧!

人生之道范文6

说起孙安民副主席,笔者其实已耳闻已久。那是在做一次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报道时,笔者曾专门拜读过孙主席的《营销文化》一书。书中孙主席从文化产业方法论的角度探索了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买什么、生产者有什么、经营者卖什么之间的内存联系。全书笔路清通,体例远东,资料翔实,分析透彻,笔触有力,不乏创见。本书准确运用现代营销理论,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 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营销文化等问题做出了深刻而又具有建设性的剖析。这让笔者钦佩不已,同时笔者对孙主席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这次能当面采访孙主席,这让笔者在采访前的忐忑中也多了一丝兴奋。

为官之道:

人生应多历练 常怀感恩之心

孙安民从政已有二十余载,从企业到机关,从地方到中央,可以说是大大小小的职位都曾做过,在插队时甚至做过“大队会计”。对于这些经历,孙安民显得很是自豪,认为这些是自己的一笔宝贵财富。

“不久前,我看到网上报道了一个20多岁的年轻副县长,在下基层时有人给他打伞,网上的热议很多,我觉的这不足为奇。中国的官员就是这样。当你到了这个位置,周围的人都捧着你,如果你不成熟,就很可能被惯坏,我觉的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有经历。成长是有阶梯的,没有特殊考验,不要破格提拔,这会对他成长不利,容易浮躁,周围对他捧杀也很厉害。”孙安民对记者说,一个好的官员就应该多经历一些历练,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磨炼意志、砥砺品质,促进自己的成长,炼铁成钢。

从高中毕业后,孙安民就被分配到延安上山下乡,插队落户。虽然农村经济条件很差,但那时的孙安民却认为机会很多,“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给城里的同学写信的时候,他也总是透着一股子乐观,这也让同学们感到孙安民的信和其他人的信不同。同学们也纷纷给他回信写道“风景这边独好”,“物质条件低,精神层次高”,“穷日子富过,苦日子乐过”等等。

也就在那时候,孙安民在农村迷上了科学种田。为了引进优质品种,学习种植知识,回京探亲时,孙安民大部分时间都会去图书馆,农科院学习。孙安民还记得到中国农科院,敲开农科院教授的房门时,那些教授们都很是奇怪的表情,“那时的他们是‘牛鬼蛇神’,成了大家避之不及的人了,怎么会有一个年轻人带着一脸的笑容和谦虚请教他们。”孙安民笑着对记者说。

这种求知若渴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感染了农科院的教授们,孙安民也因此幸运地学到了很多东西。为延安地区引入了不少优良品种,还办了农药厂。为了把这些先进知识教给农民,孙安民等人晚上把农民组织起来,普及农业科学知识。而他们的坚持也得到了回报,当地农作物的产量得到很大提升,孙安民所在的知青小组也被评为省、地、县优秀小组,孙安民还被老乡们推选为生产队长、大队会计。

“尽管那时我以为自己一辈子就留在农村了,但即便是这样,心情也并不悲观,我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人就应该从不放弃自己内心的希望。现在年轻人面对困难时,往往缺的就是积极乐观的心态。当我们心里充满阳光,我们前面就是一条阳光大道。”孙安民觉得一个人只要自己永远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不管走一条什么样的路,都绝不会感觉后悔。

对于年轻时的理想抱负,孙安民那时候想过很多,但唯独没有想到以后会成为一名官员。他说,他是处在一个服从分配的时代,叫“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一颗红心多种准备”,很少有个人选择。在陕西插队返京后,孙安民就去了北京钢铁学院学习,毕业后分到重型机器厂工作。进厂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写的稿件在厂里的广播里播出了,后又被刊印出来。这让当时的孙安民非常兴奋。

“那时候我觉得八千多人的大厂又多少人的文字能够得到印发?真是太幸运了,下决心一定好好干。”

也正因此,孙安民从设计部门调到了总工程师办公室,分管全厂的质量管理工作,又到企管办,负责目标体系建设,后来当上了副厂长,一步一步走上了行政之路。

孙主席对此很是感慨:“机遇对人生的偶然和必然在于,有准备的人不一定能得到机遇,但得到机遇的人都是有准备的人。所以,我非常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我也一直常怀感恩之心。我感到:只要是持一颗平常的心,感恩的心,敬畏的心,就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我对自己很知足,我曾在北京四中读书,那是重点中学啊,有很多高才生。到现在为止,我是班上发展得好的。”孙安民说。

以书抒臆 以画会友

孙安民从小就学绘画,在北京少年宫国画组,受过比较系统的训练,后来“”后期拜著名画家王森然为师。孙安民对老先生也甚是感激:“从先生那不但学到了绘画的技巧,还学到了如何升华自己的品行。王老先生曾送我一副字,‘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我现在还摆在桌上呢。”

王森然先生,原名王樾,字森然,号杏岩。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革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史学家、美术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王森然是我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王森然先生的画,气息自由放达而骨血旺健,笔法能够俯仰呼应,顿挫与提按交互变化,其笔墨既神气又活脱,而且,他颇得绘画的血活之法,其变通之法总在腕下,所以作品的意态总有新鲜水灵之感;一言以蔽之,他的画作,虽往往在自由放达而骨血旺健之中,自有一种特殊的灵妙变幻之趣。他和艺术大师齐白石、徐悲鸿等先生一道,致力继承民族艺术传统,为当代中国艺术的创新,为打破传统花鸟画陈旧格局、创出面目一新的表现方法,付出了惊人的劳动。

结束后,他更是为人民大会堂完成了巨幅国画《松鹤朝阳》和《群鹰图》。他以苍劲的古松象征古老的中华民族,以朝阳象征我们的党,以健壮的雄鹰和高翔的白鹤象征意气风发的各族人民,笔墨雄健,气势磅礴,洋溢着我们民族、祖国、人民、时代的活力,洋溢着王森然同志盼望祖国昌盛、民族富强的赤子之情。半个多世纪以来,王森然同志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学术传统,以博求精,几乎涉及整个社会科学范围。他在新文化传播、教育学、文学、史学、哲学、美学、语言文字学、社会学、文学教育、史学教育、艺术教育、美术理论研究和国画创作诸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王森然老先生的口传心授下,孙安民的字画同样卓尔不群,充满灵性。纵观孙安民的画,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到:他作画,能够“意在笔先”,而“取象不惑”。他画中的一山、一壑、一树、一石、一水,皆是信手拈来,得来毫不费工夫,但重要的是,他的画决不草率,洞达而活脱。放眼望去,我们眼中看到的画面,全都是漾动着的漪涟—那是他的画面传递出的一股清风吹拂着我们的心灵使然。同时,也是他画中的技术性手法,看似自由随意,但实质从心所欲不逾矩。做到如石涛和尚所说,一旦进入将静作动的绘画境界,更能令画中的一山、一壑、一树、一石、一水,皆如“抚琴动操”,“众山皆响”。因此看孙安民的画,总让人怦然心动,一种画外意象会瞬间骤然而至,内心隐秘的情素会突然涌动,形成涟漪。那便是一种近似禅宗境界特有的心灵进入“无上清凉”境界之后,我们的心灵所特有的安详与宁静。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曾在其《艺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又说:“书可观识,笔法字体,彼此取舍各殊,观之,高下存焉矣。”也就是说,书画家由于出身、经历、学识、修养不同,在书画技艺方面师从和所下功夫不同;也由于执笔、运笔方法不同,即使同一题材作品所表现出的情趣、意境都会有很大差异。而孙安民先生的字画则无疑渗透着他自己为官为学数十载的厚重人生体验。

总体上看,孙安民也正是做到了“画如其人”,儒雅,清秀,具有一种“大美不言,大璞不雕”美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充满了才气。这是孙安民既追求个性生命在社会活动中展现充沛的活力和饱满的才气,又在个人生活与处世原则上崇尚清朗、简淡、平静、祥和的人生理念所使然。

他的书法创作无处不流露其修养、其才情、笔墨性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抒写性灵乃书之要务。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情至文生,意忘工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