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充满希望的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充满希望的古诗范文1
开场——
丁:亲爱的爷爷奶奶:
合:你们好!
丙:在这金秋送爽,金桂飘香的时节,
丁:我们迎来了又一个九九重阳节。
甲:我们油田一小四年级一班的全体同学,
乙:伴着花的芳香,踏着歌的节拍,来到这里,
丙:和各位爷爷奶奶共度这美好的时光。
丁:爷爷,奶奶,再过几天就是你们的节日,
甲:没有昔日你们艰苦的创业,哪来我们今天优美的校园?
乙:没有昔日你们辛勤的付出,哪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丙:为了表达对你们的崇敬,
丁:我们特别献上几个节目。
合:愿我们的节目能给你们带来温暖,带去欢乐!
丁:首先,请全体同学给爷爷奶奶敬献红领巾!
演出——
节目一:全班集体诵读古诗
甲:中国,一个诗的国度,优美的古典诗歌文化源远流长
乙:它净化着我们的心灵,启迪着我们的智慧
甲:请听同学们诵读的古诗
乙:《江畔独步寻花》一、二!
节目二:快板表演《校园赞》
丙:校园美,校园靓,校园一派新气象
丁:今天我们班的快板小组合也为咱书香校园唱支歌
丙:竹板一打精神爽,请听他们上台讲一讲
丁:请欣赏快板表演《校园赞》
节目三:健排舞、爵士舞
丙:我们班多才多艺的同学可真多
乙:刚才我们欣赏了精彩的快板表演
丙:下面让我们随着她们的脚步一起来领略现代舞的魅力
乙:请欣赏精彩的爵士舞和健排舞,掌声有请她们
节目四:小合唱《阳光少年》
甲:童年是一支歌,跳跃着美妙的音符
乙:童年是一首诗,充满了幻想和憧憬
甲:我们是阳光少年,快乐地成长在美丽的校园
乙:我们是阳光少年,在知识的海洋里扬起风帆
甲:下面请听小合唱《阳光少年》
节目五:小提琴连奏
丙:一首好听的《阳光少年》带给我们美好的听觉享受
丁:小提琴作为一种高雅艺术也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丙:下面就请我们班的小提琴手带领大家走进小提琴的美妙世界
节目六:配乐诗朗诵
甲:我的祖国,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那就是中国
乙:你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养育了伟大的民族
甲:祖国啊,你永远充满希望,永远朝气蓬勃
乙:请欣赏配乐诗朗诵《我的祖国》
节目七:葫芦丝演奏
丙:葫芦丝,优美亲切,声音宛转悠扬
丁:让我们随着两位葫芦丝手的演奏走进《月映竹楼》。
节目八:舞蹈:《飞得更高》
甲:有梦想就有希望,向着目标不断努力
丁:让我们一起放飞希望,成就梦想
甲:请欣赏舞蹈小组表演的舞蹈《飞得更高》
节目九:器乐合奏《友谊地久天长》
丙:油田一小是我们的学园、家园和乐园
乙:生活在这里,人人都与幸福相伴
丙:让“友谊地久天长”是我们美好的心愿
乙:请听同学们用萨克斯和单簧管共同演奏《友谊地久天长》。
结束——
甲:美好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
乙:欢乐的笑声却将永驻心田
丙:愿我们的演出,能给你们留下美好的记忆
丁:愿我们的到来,能给你们带去温暖与欢乐
甲:尊敬的爷爷、奶奶
乙:是你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无私奉献
丙:把美好的年华、热情和精力都贡献给了祖国
充满希望的古诗范文2
在《游园不值》的古诗中,我读到的不仅是诗人的喜悦之情,更钟情于那一枝红杏。红杏,是一种不受束缚、充满生命力的象征。
自然拥有生命力
一株小草摇曳在风中。孤单的身影多次被风儿压倒,与岩石的摩擦使小草的身躯伤痕累累,但它的根仍扎在土地上,它紧紧地勾住土地的胳臂,任何外力都不能使它动摇。这是一种何等顽强的生命力,它闪耀着晶莹剔透的绿光。
“飞蛾扑火”不是一种愚蠢,而是一种对生命无言的诠释。它预示着一个生命对梦想的追求和对追求的执著。飞蛾将生命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扑向火的一刹那,生命之火也冉冉升起。
落叶的飘零是对绿叶新生的祝福,流星的坠地是对梦想成真的寄托,夕阳的西落亦是对朝阳出现的预言。向死而生的它们难道不是生命所展现的魅力吗?
自然的生命力,人类不可将其扼杀。
文明承载生命力
轻轻地吟诵《游园不值》,在惊叹作者独树一帜的见解时,我也嗅到了文明的气息。泱泱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传承至今的文明已经历过历史的鉴定和熏陶,这就是文明的生命力。
史学家用公正记载历史,诗人用灵感创造杰作,小说家用想象编造故事,哲学家用理性感悟人生。他们思想的结晶被我们有选择地吸收,这是对他们的肯定,也使得他们作品的生命力永远旺盛。
每一本名著都蕴涵着一定的哲理,这是无可非议的。《巴黎圣母院》向人们倾诉了人生的真谛,《鲁滨孙漂流记》刻画了对生命充满希望的形象,《简・爱》则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文明的生命力,人类不可将其忘却。
我们渴望生命力
作为年少的我们也该拥有生命力,不是吗?青春,无比美妙,我们不能总被各种负担压得喘不过气,变得死气沉沉。学会像那枝不羁的红杏,学会窥看外面的世界。
少一点时间呆坐在教室,多一点时间去操场走走;少一点时间紧握着笔杆,多一点时间运动运动;少一点时间盯着书本,多一点时间看看风景。
我们不愿做关在笼子里的鸟儿,整天被父母问这问那,没有一点自由空间。我们需要活力,一种生命的活力。
青春的生命力,我们应该永远守护。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再次品味这句诗,一股激动涌上心头,这是一种生命的活力,生命的张力,生命的动力。生命是美丽的,生命力就是组成美丽的材料,我们应该拥有。
评点
充满希望的古诗范文3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髓的积淀,是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载体。古诗文课堂教学,教师应重在全方位地展示它的文化魅力。巧用引言,学生才会兴味盎然地入文;激活文字,学生可不由自主地入境;形式多变,学生便能出神入化。
【关键词】
诗文艺术 语文教学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积淀着浓厚的文化传统,由此说来,古诗文的教学课堂理应是内容丰富、声情并茂的课堂,应是师生情绪高涨、意犹未尽的课堂。教师如何艺术地引导学生在诗文中畅游?如何把诗文的文化魅力发挥到极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巧用引言——入文
引言的设计,是一项创造性劳动,不同形式的引言,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由诗词背景、时代开讲,可以营造学习氛围,开拓学生们视野,激发兴趣;从作者生活轶事入题,可以丰富人物形象,启发思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诗文的风格价值、社会影响入手,学生会积极仰慕,兴趣盎然。灵活巧妙的引言,犹如小提演奏,弓一上弦,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了乐曲的基调,起着“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作用。
笔者执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在全面了解作者生平背景及全诗主旨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导语,先从杜甫的生活轶事说起,少年时愤然罢考;青年时东奔西跑;中年时颠沛流离;老年时穷困潦倒。其坎坷的一生便是时代的真实写照。为学生领会此篇诗歌的中心作了很好的铺垫。这样就起到了“起讲抓得住人”的功效。讲授《渔家傲》时我先说范仲淹仕途上的三起三落;教《陈涉世家》我介绍了司马迁遭宫刑的前前后后以及后期如何发愤图强,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创设了理解、探究的氛围。
二、激活文字——入境
我国古代的诗文,语言精练,给我们留有很大的教学余地,更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以古典诗词曲为例,被选入中学课本的均是佳作,可以说是“字字珠肌”。如何让学生畅游诗海,形式千变万化。我认为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激活文字法:
1.强化诵读,激发想象,增强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课堂上应该给教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运用联想和想象,运用已有的知识去体味作品的意蕴、美感,使他们自觉地对古诗文产生兴趣。《武陵春》是北宋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名篇。授课前我详细介绍了词人晚年避乱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所作。其时,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历尽乱离之苦,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在教授这首诗时,我尝试着用悲戚深情的风格朗读,认真感受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学生不但领会了诗歌的主题,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迅速把文章背了下来,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将文字变成画面,让直观替代抽象
教师教古诗文应重视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只有领会情景交融之妙,才能自觉挖掘作者文章的主旨。如教《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多美的意境啊!课前我制作了有关水边女子翘首等待郎君归来的课件,再配置音乐及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充分想象:她独倚江楼眼望江面对每一只船都寄予了深切的厚望,希望朝思暮想的爱人正在那驶过来的某一只小船上,但热切的希望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过尽千帆皆不是,“皆不是”三个字包含了多少情思,有焦灼而又充满希望的等待。千帆过后,不见爱人,看帆使人伤感,不看也罢,她把目光投向那水天相接的远处,但见一抹斜阳静静地照着江面,江水无语东流。面对此景,“此时无声胜有声”,主人公孤独寂寞之感便真切呈现于读者眼前。
3.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钱梦龙说过:“我们可以鼓动学生提问,再交给学生讨论。”中学语文课本所选文章,多为名人名作,定评较多。教师应鼓动学生大胆质疑。如果学生敢于提出“标新立异”的见解,课堂能各抒已见,百花齐放,即使是各执一词、难辩是非,但这种刻骨铭心的争论谁能否认它不是一种记忆与收获?《江城子·密州出猎》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苏轼真的像他笔下的人物一样萧洒吗?作为一名一门心思想建功立业的爱国志士,他内心真的能拿得起放得下吗?至于学生怎样深层地了解人物,我想从这篇词的立意讨论中应该可以感受得到。
三、语言节奏——入神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也是一门教学艺术,这种教学艺术体现在教程安排上,要求动静相生、快慢交替、疏密相间、舒卷有致。在这一环节中,我感觉教学语言的丰富多样,能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作为高素质的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应富有感彩,对不同内容、情调的课文,使用相应的语言给予表达。抒情时高昂激奋,舒展自如,愤怒时义愤填膺。教师语调抑扬顿挫,可使学生与教师、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从中深入课文,发现精金,采撷珠宝;有效提高语感、陶冶情操。
四、形式多变——入化
充满希望的古诗范文4
陈硕
指导教师:黎英
回信通讯地址:福建省南平市滨江中路447号A座904#室
邮政编码:353000
校园的早晨是宁静的。薄薄的晨雾像纱一样笼罩着校园,教学楼若隐若现,隐没在淡淡的晨雾中。远处,雾朦朦胧胧的,好一派迷人的景色,就像仙女在云雾中传播温暖。
校园的早晨是热闹的。当同学们陆续来到学校,校园里顿时变得热闹起来。操场上到处可见同学们那矫健的身影。瞧!高年级的同学们正在篮球场上飞快地奔跑着,他们熟练地传球、运球、投篮,一连串紧张而优美的动作让观看的同学们欢呼雀跃,一下子打破了刚才的宁静。
校园的早晨是美丽的。当太阳公公露出第一丝笑脸时,新的一天已经开始了。校园里,小草抬起了它可爱的脸蛋;树木也醒了,互相交谈着昨夜的美梦;花儿尽情地将自己的芬芳和艳丽带给人们。听,鸟儿在树枝上唱起了欢乐的歌,给校园带来了勃勃生机……读书亭的顶由4根雪白的柱子撑着,顶上铺着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亭子门口有一座弯弯曲曲的石桥伸到池边。读书亭下面是水池,样子像一个葫芦。池里有很多小鱼,每当有人把吃的东西丢下去,小鱼就会浮上水面不停地抢吃,那场面真是令人兴奋。水池的西北面是一座假山,假山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洞口,如果把它打开,假山上就马上喷出一股清泉来,四面洒开,像一朵花一样,有趣极了。
水池周围的花草树木长得很茂盛。有各种各样的花,黄的、红的、粉红的、紫的┄┄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花旁边的树木,绿油油的,衬着五光十色的花,真是没法比喻,美丽极了。
充满希望的古诗范文5
怎样才能使写作语言亮丽生辉呢?它可以是巧妙使用修辞,灵活引用古诗文、名言警句,巧妙添枝加叶,借用流行歌词,巧用虚实转化等等。
下面就“巧用修辞和虚实转化”这个方法,谈谈打造亮丽语言的技巧。
技巧一 妙用比喻,化虚为实
例文一 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
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秋夜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阳与小草的交谈!
那眼神里诠释着多少爱啊!
一般写母爱的作文,对妈妈眼神的叙写单薄空洞苍白,无法让人体会到母爱的温馨伟大。而
画线的文句
运用了具体形象的比喻,化虚为实,生动地诠释了温馨的母爱,这种爱触手可及,无与伦比。化虚为实,犹如给句子装饰了语言的亮片,显示出它的独特魅力。
这种化虚为实的例子很多,试看其他一些运用比喻修辞来化虚为实的佳句:
①逆境是阻挡弱者的大山,也是冶炼强者的熔炉。
②尊重就如一束玫瑰,芳香扑鼻,在你给予他人的同时,自己也留有余香。
③白衣天使对病人的微笑,就像那严冬过后第一缕温暖的充满希望的阳光。
④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诗歌的国土。
在上边的例子中,本体“逆境”“尊重”“白衣天使的微笑”“唐诗”都是属于虚体,通过化虚为实,它们被比喻为“阻挡弱者的大山”“冶炼强者的熔炉”“一束芳香扑鼻的玫瑰”“严冬过后第一缕温暖的充满希望的阳光”“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这些比喻达到了“虚实”的虚实转化效果。这种化虚为实的方法,可增强文章的文采,提升文章的魅力,使贫乏、呆板的文字变得生动形象,错落有致。
技巧二 妙用比喻,化实为虚
例文二
2011年10月13日下午,一出惨剧发生在广东佛山: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几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18个路人漠然走过,终于第19个路人毅然抱起了她。
这是一个六十八岁的拾荒老人啊!她抱起的仅仅是一个孤弱的奄奄一息的孩子吗?她捡拾的简直就是国人蜕化的灵魂,国民几近泯灭的人性啊!
这一段文字让人警醒,我们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可是这一桩悲剧却让人感到:道德在我们面前一天天枯萎,我们在道德面前一天天冷漠。画线的文句运用暗
喻来化实为虚,鞭辟入里,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再看其他一些运用比喻修辞来化实为虚的佳句:
①舞动的火焰好像永不磨灭的希望。
②崎岖的山路好似饱经沧桑的人生。
③茶叶在杯中打着旋,就像青春的思绪随波散开。
④丢失了大量文物古迹的莫高窟,宛若被剥蚀的灵魂。
在上边的例子中,本体“舞动的火焰”“崎岖的山路” “在杯中打着旋的茶叶”“丢失了大量文物古迹的莫高窟”都是属于实体,通过化实为虚,它们被比喻为“永不磨灭的希望”“饱经沧桑的人生”“随波散开的青春的思绪”“被剥蚀的灵魂”,这样比喻,达到了“实虚”的虚实转化效果。这种化实为虚的方法,增强了文辞的感染力,会使文章显得有文采,有气息,富有诗意之美。
技巧三 巧借移用,以虚代实
“词语移用”是把惯用以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用以说明或形容乙事物,从而创造一种巧妙的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的修辞手法。在这里我们把本应修饰实体的词移用来修饰虚体,通过这种“词语移用”的修辞手法,可以达到虚实转化的效果。
①这山岭便是避暑山庄北部的最后屏障,就像一张罗圈椅的椅背。在这张罗圈椅上,休息过一个疲惫的王朝。
②好大喜功的乾隆把他的所谓“十全武功”镌刻在避暑山庄里乐滋滋地自我品尝,这使山庄回荡出一些燥热而又不祥的气氛。
③又发试卷了,我不得不把纷乱的思绪折起,连同冷落了多日的日记一并塞入桌洞,手又碰到那个装满父亲期望的鼓鼓的包。
④牵着母亲的手,摸着她那瘦骨嶙峋的手,我仿佛触摸到的不是她的手,而是她大半辈子的沧桑。风吹过,撩起母亲已逐渐变白的发丝;雨落下,冲淡一颗期盼的心。纹丝不动的目光,洞穿了风雨。
在上边的例子中,“休息”“品尝”“折起”“装满”“触摸”“洞穿”这些词一般用来修饰或链接实体,通过“词语移用”的修辞手法,现在支配着虚体。“一个疲惫的王朝”“镌刻在避暑山庄里的所谓的‘十全武功’”“纷乱的思绪”“父亲的期望”“大半辈子的沧桑”“风雨”等等都属于虚体的词,通过“以虚代实”,即运用虚实转化的技巧后,这些语句就显得更加含蓄富有韵味,更加耐人咀嚼,也体现了思维的跳跃性。
技巧四 妙用排比,虚实叠加
这种技巧的运用方法是:句子中的动词既修饰表示实体的词,又修饰表示虚体的词,实体、虚体叠加使用,同时出现,妙用“排比”进行链接,这种方法的运用使得语句变得富有内涵,富有深蕴。
①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美的生活。蜜蜂是卑微的,却又是多么高尚啊!
②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树秧,也就种下了一个个美好的希望,种下了一个个令人憧憬的未来……
③赤着身的纤夫,赤着阳刚,赤着坚韧,赤着啸傲的秉性。
④可以想见当年这条街是如何车水马龙的热闹,这些车马来自全国各地,驮载着金钱,驮载着风险,驮载着骄傲,驮载着九州的风俗和方言,驮载出一个南来北往经济血脉的大流畅。
在上边的例子中,“酿造”不仅用来修饰实体的“蜜”,而且顺势借用“排比”来修饰虚体的“生活”“人类酿造最甜美的生活”;同理,“种下”“赤着”“驮载”分别修饰表示实体的词“一株株树秧”“身体”“金钱”,又顺势借用来修饰虚体的词“美好的希望”“令人憧憬的未来”“阳刚”“坚韧”“啸傲的秉性”“风险”“骄傲”“九州的风俗和方言”“一个南来北往经济血脉的大流畅”。这种“排比”的手法和“拈连”的方法极其相似,其妙处就是可以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意境优美,让人回味无穷。
充满希望的古诗范文6
关键词: 《错误》;古典意境;现代情怀;回归;家园
中图分类号: I227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0)08-0107-03
读诗就是探索,旨在发现诗人蕴含于字里行间的丰富意味,甚至是诗人写时所没有意识到的意味。一般说来,一首能够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的思想情感的诗就是好诗,但要成为不朽的经典还不够。一首经典的诗具有哪些特征?首先是内容与形式能够完美统一,其次读者能够享受到理解的不断攀登所带来的阅读,最后它必须表达出一种“大情怀”,也就是一种普遍的或崇高的情怀。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便是这样一首伟大的诗。它自1953年发表以来,评论汗牛充栋。这也充分说明好诗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因为它有着不断生发的阐释空间。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错误》
《错误》妙处究竟何在?在我看来,第一妙就在于反衬法的运用。它以充满希望的春天为背景来衬写失望,同时以柔婉的语言极写环境静寂来铺写心灵的情感波动。前者是《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愁的再现,后者是古诗常用的以动写静手法的反其道而用之,诸如“蝉噪林语境,鸟鸣山更幽”。我想,诗中的失落之感为什么那般感人至深,其中的奥妙之一就在此。第二妙在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五个“不”字表达的就是一种“错误”的感觉,无疑也暗示了纠错的向往。首末两段只有两句,而中间一段五句。首末两句短,而中间长句为主、长短句相间。这些就很好地表达出一个匆匆而来的人又匆匆而过,空留下一个盼归之人周而复始的等待。而等待的过程中又往往心潮起伏不定,希望与失望、甜蜜与惆怅交错。末句的省略号更让人感慨万千,意味着盼归之人新一轮焦急渴望的开始。可以说,此诗的节奏不仅仅是通过字面的押韵体现出来,它更是一种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所带来的生命节奏。第三妙在于它的言简意丰,韵味无穷。短短九行,浸透现实感慨;不足百字,席卷历史风云。
那么,《错误》到底有哪些内涵?目前人们仍然围绕游子思妇来解读这首诗,要么看作游子羁旅诗,要么视为思妇闺怨诗。其实郑愁予自己却并不这么认为,在这首诗的“后记”中他写道:“童稚时,母亲携着我的手行过一个小镇,在青石的路上,我一面走一面踢着石子。那时是抗战初起,母亲牵着儿子赶路是常见的难民形象。我在低头找石子的时候,忽听背后传来轰轰的声响,马蹄击出金石的声音,只见马匹拉着炮车疾奔而来。母亲将我拉到路旁,战马与炮车一辆一辆擦身而过。这印象永久地潜存在我意识里。打仗的时候,男子上了前线,女子在后方等待,是战争年代最凄楚的景象,自古便是如此;因之有闺怨诗的产生并成为传统诗中的重要内容。但传统闺怨诗多由男子拟女性心态摹写。现代诗人则应以男性位置处理。诗不是小说,不能背弃艺术的真诚。母亲的等待,是这首诗,也是这个大时代最重要的主题。以往的读者很少向这一境界探索”。作者意图与读者意图发生冲突是文坛常事,并不奇怪。一首诗一经产生,就是一个独立的自律的整体,它已经不专属于作者了。对于一首诗,我们既不能全信作者的解释,也不能偏听一些文人的随意曲解。最好的办法,只能是让读诗的人自己沉浸到诗的世界中,与诗融为一体,然后让诗自行道出字里行间的秘密。
理解这首诗,至少有三个依次升高的台阶让我们的思维攀登。第一个台基便是游子思归与思妇盼归。“我打江南走过”、“我达达的马蹄”、“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些无不显示“我”的身份――漂泊的游子。“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小小的寂寞的城”、“小小的窗扉”等等,这些常用来描摹女人的柔性字词无不暗示“你”是一位盼望游子回归的妇人。游子可以是丈夫,也可以是儿子。同样,思妇可以是妻子也可以是母亲。历来“美丽的错误”都被理解成对思妇盼归不得而言的,殊不知它也揭示出“我”的心痛:漂泊无所的“我”也多么希望留下来啊,留在这春天的江南。更有甚者,“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也暗示“我”诸如柳永词中所云“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掩留”的无奈与后悔之情。
这首诗的第二个台阶是对两岸团聚统一的企盼。有了第一层对盼望亲人归来以及游子渴望回归的理解,我们有理由进一步认为,此诗也是对台湾与大陆之关系的一种隐喻。曲折地表达了台湾人民焦急地期盼回归的情怀。众所周知,郑愁予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亲辗转大江南北。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抗战胜利后到北京,曾就读于崇德中学。1949年随家人去了台湾,从此天各一方。“江南”曾经是作者的家,但今天诗人却作为游子在自己的诗歌中将它无限地怀念。以此来分析,“美丽的错误”从而也成了对当初离开大陆去台湾这一历史往事的反思。《错误》中向往回归祖国的情感,如果用闻一多《七子之歌》的一句诗来表达最贴切不过的了――“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首诗的第三个台阶是什么呢?同样是对“回归”的一种解读。除了台湾回归祖国,还有一种更加深刻而普遍的“回归”,那便是“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对“精神家园”的回归。《错误》的现代性意味即在于此。何谓现代性?法国哲学家巴朗蒂耶说:“现代性就是运动加上不确定性。”这其实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的。现代性的最大表现我觉得应该是海德格尔所说的那句话:“无家可归是现代世界的命运。”文学中的现代性就是作家对现代人的这种“运动加上不确定性”以及“无家可归”的生存状态的直观表现。一种没有“根”的感觉往往弥漫在作品中,深入读者的骨髓。这样看来,上个世纪80年代的文学寻根不过是现代性在新时期文学的一个具体表现而已。那么《错误》是如何表达现代性的呢?首先来看首句中的“江南”二字。我觉得此诗中“江南”二字的重量就如同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正如“丁香”给人一种古典的韵味,“江南”也让人联想到无数的唐诗宋词,那种如诗如画的感觉随即扑面而来。其中最有名的可能要数白居易《忆江南》。某种意义上,“江南”就是美好的家园的象征。而末句中的“过客”就是现代人的代码。一方面,现代人为了生存为了追求不得不四处漂泊身心疲惫不堪;另一方面,曾经的美好家园因为得不到呵护而变得苍凉,毫无生机活力。如此观之,诗中“美丽的错误”就暗示出对漂泊生活的厌倦与无奈,以及对留驻家园的渴望。最后一句其实是用否定的句子在暗示一种肯定的向往:“我应是归人,而不是过客。”
我们再来回头看看标题,实在是意味深长。如果说,让心爱的人容颜老去枯守家园是个错误,让曾经的家园失去了生命力是个错误,那么忙忙碌碌四处漂泊的现代生活是否也是一个错误?也许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最大的错误。也许此诗真正的现代性就在于对这一现代文明所造成的“美丽的错误”的积极反思。
好像到此为止,我们把这首诗的韵味已经发掘完了,其实还没有。众所周知,郑愁予是一位古典文学功底深厚的现代诗人,他的诗往往古典意蕴与现代情感融为一体,《错误》也不例外。比较此诗中古典与现代的不同表达方式,对于我们充分认识郑愁予诗歌的魅力应该大有裨益。上述解读主要侧重现代意味,那么这首诗的古典意蕴究竟何在呢?单从作者的姓名来看,“郑愁予”三个字可谓一语道破此诗主题,它让我们联想到辛弃疾的词“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一种空廖愁怨的意境旋即产生。而这正是作者在诗中所要表现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