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减肥感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减肥感言范文1
关键词:疏肝健脾祛湿方;脂质;非酒精性脂肪肝;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
非酒精性脂肪肝指的是一些没有过度饮酒经历的患者的肝细胞由脂肪变性继续恶化引发炎症并且纤维化的疾病。一些研究指出,当肝脏中的炎症程度的加深,会引发前列环素的减少和血栓素)的增多,导致肝细胞一些功能。此外由于饮食中的脂肪含量过高会使得体内的脂肪代谢出现问题,从而大量堆积到肝脏进而形成脂肪肝。本实验以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鼠体内肝组织中的6-酮-前列腺素、F1α血栓素以及脂质的含量的测定,并用疏肝健脾祛湿方治疗,来为读者提供可参考的论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动物 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重180~220g。
1.1.2试剂与仪器 胆固醇(TC) 、甘油三酯(TG) 试剂盒;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试剂盒;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lα)放免试剂盒;全自动生化分析仪(Olympus Aul00O);γ放射免疫计数器;离心机。
1.1.3 药物 疏肝健脾祛湿方(主要由苍术、白术、厚朴、茯苓、陈皮、木香、莪术等组成)。
1.2方法
1.2.1分组 大鼠正常喂养1w后,按体重层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20只,相应组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
1.2.2动物模型制备和药物剂量 正常组喂普通饲料,模型组和治疗组喂高脂饲料(85%普通饲料加2%胆固醇和13%的猪油)。实验动物自由饮水,分笼饲养于18℃~22℃的动物实验室内。每天早8:00~晚20:00为采光时间,早8:00~9:00,下午15:00~16:00喂食、给药。实验开始后,治疗组以疏肝健脾祛湿方灌胃,2次/d,每周根据鼠重调整药物剂量;正常组以及模型组通过等量的饮用水来灌胃,2次/d。持续12w。
1.2.3肝脏观察 肝脏石蜡切片,HE染色,利用光镜观察大鼠肝脏的脂肪改变程度并同时来估计炎症的程度。肝细胞的脂肪变性的程度评判标准是,脂滴肝细胞占肝细胞总数1/3为(+),1/3-2/3为(++),大于2/3为(+++),几乎均呈脂滴肝细胞为(++++)。炎症的程度计分:按碎屑坏死、桥接坏死、汇管区炎症及小叶内炎症这四项指标,再根据炎症程度分别计为1、2、3、4分,考虑到BN、PN的严重度与病变活动度有一定的联系,在计分时采取加倍。
1.2.4标本的采集以及测定方法 12w后全部处死大鼠,取出其肝脏置于4℃生理盐水中反复漂洗,并通过研磨制得匀浆,离心10min后取上层组织液,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肝匀浆TC、TG、HDL-C和LDL-C;按6-Keto-PGF1α和TXB2放射免疫分析测定盒相关的操作步骤来测量6-Keto-PGF1α和TXB2的含量。
1.3统计方法 计量相关资料用 (x±s)表示,组与组之间的比较用t检验,等级相关资料通过秩和检验。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来有效处理。P
2 结果
2.1动物的一般情况 饮食普通的大鼠行动较为活跃,被毛整洁;高脂肪饮食饲养的大鼠的行动迟缓;模型组的大鼠比治疗组的大鼠的被毛更加散乱被毛散乱且光泽度降低。
2.2肝组织学变化。
2.2.1形态特征 正常组大鼠的肝脏体色为紫红色,质地柔软,边缘锐利,切面光洁;模型组大鼠的肝脏体积随造模时间延长明显增大,呈浅黄,边缘饱满,质地稍韧,与周围组织严重粘连,不易分离;治疗组大鼠肝脏轻度肿大,随治疗时间延长,部分肝脏接近正常,表面呈紫红色,边缘较锐利,质地较正常对照组略差。
2.2.2组织病理学改变 HE染色光镜下观察,正常组大鼠的肝小叶结构较为完整而且肝细胞一般呈多边形,没有异常的情况;模型组大鼠的肝组织弥漫性脂肪变,汇管区以及小叶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和坏死;治疗组大鼠的肝细胞仍然成现索条装,且与模型组相比较其脂变程度显著减轻,一些轻微型炎症细胞未见坏死。模型组炎症活动度计分明显高于正常组,治疗组炎症活动也明显减轻(见表1)。
2.2.3疏肝健脾祛湿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组织TC、HDL-C、TG、LDL-C、6-Keto-PGF1α和TXB2含量及其比值(T/PG 比值)的影响 模型组肝TXB2、LDL-C、TG、TC、T/PG比值比正常组高,6-Keto-PGFlα、HDL-C比正常组低。相比于模型组,治疗组肝LDL-C、TC、TXB2、TG、T/PG比值明显降低,6-Keto-PGFlα、HDL-C明显升高。见表2、表3。
3 分析
非酒精性脂肪肝始为肝细胞脂肪变性,发展到炎症,甚至进一步可恶化为肝硬化,最终导致肝功能急剧衰竭并引发肝癌。其病理相关生化基础是在氧应激和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基础上诱导肝脏发生的炎症反应。当前研究表明,非酒精性的脂肪肝的病例在逐年上升,且逐渐蔓延到低年龄人群。为此,它的防治已成为目前医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
TXB2以及6-K-PGF1a是体内重要的微循环调节体系,分别是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的代谢产物。TXB2增多、6-K-PGF1α减少可通过影响肝脏微循环导致肝细胞功能障碍,进而发生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及纤维化。大量研究显示TXB2/6-K-PGF1α失调可能参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通过相关措施维持TXB2/6-K-PGF1α的动态平衡可能有助于该病的防治。
中医认为,脂肪肝是由于过食肥甘厚味,伤食碍胃,或久卧久坐,体丰痰盛所致肝疏泄失职,脾运化无权,水湿内停,气滞血瘀而形成。本方剂中苍术、厚朴补气健脾化湿;白术补气健脾燥湿;茯苓有利水渗湿之功效;木香、陈皮有疏肝健脾之功效 ;莪术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之功效。全方具有健脾祛湿,补气活血等功效。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疏肝健脾祛湿方可降低肝组织中TC、TG、LDL-C、TXB2的含量,升高HDL-C和6-K-PGF1α的含量,减轻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肝脏脂质代谢,维持肝组织TXB2/6-Keto-PGFlα的平衡,改善肝脏微循环、减轻肝脏的炎症程度等。因此,疏肝健脾祛湿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显著的防治作用,同时在临床上提供了防治该病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Adams LA, Angulo P, Lindor K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 CMAJ ,2005 ,173 :735.
[2]陈华, 陈芝芸, 严茂祥,等.理气化痰祛瘀法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血浆前列环素及血栓素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 ,25,(1):87-89.
减肥感言范文2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血清检查;IgM
近年来,MP肺炎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MP是引起支原体肺炎的主要病原体,在临床上如若治疗不及时,也有可能并发感染支气管肺炎或其他相应器官病变。MP感染的肺炎临床上主要以间质性肺炎为主,发病时临床症状较轻,多以咳嗽、头痛、发热等常见的呼吸道症状为主[1]。本文对2007年12月到2012年12月我科血液检验MP感染的患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所有资料均来自于2007年12月到2012年12月在我科进行血液MP检测的患儿,共308例,其中男173例,女135例,年龄为15d-12岁。所有患儿均在入院当天或第二天做血清IgM特异性检测。
1.2方法采集 被检对象手指末梢血,对收集血液进行血清分离,之后对血清进行ELISA法检测;MP IgM抗体检测试剂购自美国DAI公司。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处理,检验为卡方检验。
2结果
2.1本次共检出MP IgM阳性患儿为116名,检出率为37.6%。
2.2分析不同季度MP IgM的阳性检出率,可以较为明显的看出,在疑似感染的人数上以及在检出率上都以春冬季为主,春冬季的检出率分别为43.02%和43.01%。详见表1。
3讨论
MP感染在临床症状上不同于由肺炎链球菌所引起的典型肺炎,另MP对常规抗生素没有反应,因此MP肺炎又被称为“非典型肺炎”[2]。肺炎MP是能独立生活的有单独细胞结构的最小微生物。由它引起的肺炎全年均可发病,但是以秋冬季多见。MP感染可以造成小范围的流行[3],因此周围有MP感染的患者时应注意呼吸道隔离。
当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中的广泛应用,MP的检出率也在相应的提高,一般而言,MP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但是也有可能引起全身各脏器损害等其他临床症状[4]。在临床中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方法有支原体分离培养、PCR、冷凝集试验及IgM检测等。但是支原体分离培养所需时间长,不适用在医院进行推广,而PCR虽然检出率高,所需设备昂贵,在临床也难以得到相应普及。冷凝集试验虽然方法简单,但对支原体敏感和特异性均较差,而IgM检测无需特殊仪器设备,操作简单,特异性较高,作为支原体肺炎实验室诊断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当前在临床检验中得到广泛应用。
总之,MP感染的发生有其季节的特异性,一般以冬春季为主,另外以学龄期儿童为主。患儿在患有此病时应及时住院进行检测治疗,以防感染引起其他病痛。
参考文献
[1]郑宝燕,唐书生,嘉红云.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136例临床分析.广东药学院学报,2004,20(1):74-76.
[2]李盛初.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血清学检测.中国热带医学,2007,7(3):396-397.
减肥感言范文3
【关键词】 吡菲尼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大鼠;肺间质纤维化;转化生长因子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1.213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由于肺泡上皮的损伤及纤维细胞增殖, 最终形成成纤维细胞灶, 是一种严重的弥漫性肺间质疾病,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对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影响。IPF发病机理不明, 临床症状不明显, 无特效药物治疗, 不能治愈与逆转[1]。传统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作用有限, 寻找一种安全有效、新型低毒抗肺纤维化药物已经迫在眉睫。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 以MSCs移植治疗肺纤维化中有积极的效果, 同时吡啶酮类化合物也能够预防和逆转细胞外基质的产生, 防治纤维化效果良好。本实验就PFD联合MSCs移植对大鼠肺纤维化模型进行干预, 为防治肺纤维化提供实验依据。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 1. 1 动物 选取36只健康清洁级体重200 g雄性SD大鼠, 室温 27℃, 湿度70%, 垫料干燥, 由北京维通利华动物公司提供[动物合格证号:scxk(京)2007-0001]。随机分为6组, A组为阴性对照组、B组阳性对照组、C组单纯激素治疗组、D组单纯MSCs移植组、E组单纯PFD治疗组、F组PFD联合MSCs移植组, 各6只。
1. 1. 2 试剂与仪器 低糖DMEM培养基购自Gibco, 免疫组化试剂盒购自南昌长城生物工程公司, 转化生长因子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 2 方法
1. 2. 1 大鼠MSCs的分离、培养及标记 SD大鼠断颈处死, 无菌分离股骨和胫骨, 暴露骨髓腔, 低糖DMEM培养基冲洗, 收集混浊液即骨髓细胞, 低温离心后弃去上清液, 制成细胞悬液, 计数后接种于培养瓶, 消化传代, 收集第四代细胞用于实验。
1. 2. 2 体内细胞移植 A组, 第1天气管内注射生理盐水2 ml/kg 0.3 ml;B组, 第1天气管内注射0.3 ml BLM 5 mg/kg;C组, 第1天同B组, 第2天, 给予地塞米松 0.5 mg/kg, 连续3 d;D组, 第1天注射BLM 5 mg/kg, MSCs (5×105/200 μl PBS)移植;E组, 第1天注射BLM 5 mg/kg, 0.3 ml, 第2天, 给予吡菲尼酮 0.5 mg/kg, 共7 d;F组:第1天注射BLM 5 mg/kg, MSCs移植, 第2天, 给予吡菲尼酮 0.5 mg/kg, 共7 d。
1. 2. 3 肺纤维化模型制备 使用BLM诱导建立模型, 腹腔麻醉后, 取出肺组织, 称肺湿重, 加入固定液使肺复张, 脱水、透明、固定、包埋, 4 μm厚连续切片, 分为组织诊断学和免疫组化染色使用。
1. 2. 4 肺组织形态学检测 HE染色, 封片, 显微镜下观察肺纤维化修复效果。
1. 2. 5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TGF-βl呈颗粒状分布于胞浆中, 以棕色为阳性表达, 颜色越深表达越强。每只大鼠采用3张切片, 15个视野, 测定阳性细胞数。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 3. 1 观察指标 观察大鼠的体重、肺湿重, 计算肺系数(肺湿重 mg/体重g)。
1. 3. 2 评价标准 肺纤维化程度采用Szapiel评分法:无肺泡炎计0分;轻度肺间质纤维化, 面积30% 计2分;重度纤维化, 面积>50% 计3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等级计数资料, 1级计1分。P
2 结果
2. 1 病理学表现 A组肺泡结构清晰, 气道上皮光滑, 气道周围无炎性细胞浸润, B、C、D、E、F组肺间质浸润, 肺泡间隔增宽。B组第7天病变程度明显加重, 大量炎症细胞渗出, 肺泡壁结构破坏严重, 第14天炎症细胞渗出减轻, 纤维化程度较轻, 第21天成纤维细胞大量聚集, 肺纤维化广泛出现。C、D、E、F组较B组炎症相对减轻, 第7天出现肺泡壁结构破坏, 炎症细胞渗出, 部分肺泡不张, 第14天多数肺泡复张, 第21天成纤维细胞聚集, 出现轻度肺纤维化。F组较C、D、E组的病理改变更轻, 肺泡基本复张, 肺纤维化不明显。
2. 2 肺系数变化 B、C、D、E、F组体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 B组肺系数第7天后均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3 肺纤维化程度 B、C、D、E、F组第7天开始高于A组(P
2. 4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TGF-βl表达在B、C、D、E、F组显著高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中最常见的是IPF, 预后差, 死亡率高, 至今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2]。通过建立肺纤维化动物模型, 通过观察肺纤维化发生、发展和转归等规律, 有效诊断肺间质性疾病。SD大鼠种系纯, 体形小、适应性强, 成本低, 易于操作, 是理想的造模选择[3]。IPF主要机制由于肺泡I型细胞广泛损伤, 炎症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包括转化生长因子相互作用, 造成成纤维细胞大量聚集, 肺泡Ⅱ型细胞不能及时分化, 修复正常肺组织结构, 最终形成肺纤维化。TGF-βl作用于胶原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促进胶原蛋白的形成沉积, 增加抗蛋白酶活性, 致ECM在肺内积聚, 肺泡壁增厚, 最终引起肺纤维化和呼吸功能障碍。
成体干细胞在组织受到损伤后, 被激活并分化为所需的细胞, 实现组织修复和再生功能。来自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 可感知损伤信号, 发挥修复和再生的能力;免疫调节功能强大, 能够避免排斥反应;可生成多种细胞因子, 促进血管再生及损伤修复, 分化为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和上皮细胞等 [4], 抗心肌纤维化, 降低肝纤维化等。MSCs能够减轻胶原沉积, 防治靶器官纤维化, 修复器官损伤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PFD是一种新型抗纤维化药物, 抑制脂质过氧化, 不良反应较低, 毒性小, 减少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的生成, 促进炎症反应降低, 抑制纤维化靶基因转录, 为治疗纤维化疾病意义深远 [5]。
本研究注入生理盐水后, 大鼠气道上皮光滑, 无炎性细胞浸润, 表明建模成功[6]。B组病变程度加重, 出现广泛的肺纤维化;C、D、E、F组炎症及肺纤维化结果较B组减轻, 出现轻度纤维化;F组较C、D、E组的病理改变更轻, 肺纤维化不明显。说明吡菲尼酮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减缓肺纤维化的病理进程, 推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向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分化, 恢复和重建肺泡上皮细胞, 不断替代已破坏的细胞, 抑制炎症细胞的增殖、活化和分泌功能, 具有抗炎作用、免疫抑制作用, 抑制肺纤维化。
免疫组化检测TGF-βl的表达, B、C、D、E、F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在肺纤维化评分中, B、C、D、E、F组高于A组(P
综上所述, 通过使用PFD联合MSCs移植治疗特发性纤维化的试验, 证实了PFD联合MSCs移植能够抑制胶原沉积, 逆转肺部分纤维化病理状态, 抑制发生拮抗纤维化, 缓解炎症反应, 促进肺组织修复重建。为饱受恶性肺病困扰的患者带来福音, 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对有效预防及治疗肺纤维化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夏诚诚, 宋宇哲, 唐凤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放射性肺损伤中的应用前景.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7(34):4103-4105.
[2] 黄慧, 李红杰, 徐作军.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药物治疗.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1, 9(6):40-43.
[3] 宋小莲.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气道及肺实质损伤的修复作用. 第二军医大学, 2009.
[4] 都凌杰, 李冉, 赵曼曼, 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硅沉着病纤维化形成的影响.解剖学报, 2013, 44(1):62-65.
[5] 李萍, 杨秋辉, 王俊岭, 等.吡菲尼酮对牛血清蛋白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损害的保护作用.观察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5, 18(1):63-66.
[6] 曾省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肺纤维化及相关机制的实验. 南昌大学医学院, 2008.
减肥感言范文4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检验;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50 case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in children.Methods In our hospital in 2012 January to December 2014 in 50 case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in children,all children are OK including urine routine,biochemical determination,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and so on,a number of checks and check in serum of children with MP IgM antibody.Results There were 6 cases(12%)of cases()of bronchial asthma,19 cases(38%)were acute bronchitis,9 cases(18%)were bronchial pneumonia,16 cases(32%)were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In 21 patients(42%),C reactive protein was positive,9 patients(18%)had red blood cell sedimentation,and 40 patients(80%)had normal or increased.Conclusion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young child pneumonia mycoplasma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misdiagnosis and missed diagnosis,maximum improve the inspection accuracy,be sure to the blood gas analysis,sputum culture test,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and biochemical
Key words:Children;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Clinical test;Analysis
据统计[1],10%~30%的小儿肺炎病原均为肺炎支原体(MP)。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较为多样,轻则可出现支气管炎、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重则可出现致死性肺炎,甚至还有可能会让肺外脏器受到直接或者间接的侵犯,引起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脑膜炎、肾炎、心肌炎等一系列的肺外并发症[2],甚至还有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遗留慢性咳嗽。本文就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200例进行临床检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所收治的20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男120例,女80例,年龄为1~8岁,平均年龄(4.34±1.22)岁。全部患儿均出现咳嗽的症状,大多都是以连声咳、阵咳、单声咳,但是也有部分患儿出现刺激性呛咳,120例(60%)患儿以干咳为主,80例(40%)患儿伴有咳痰,其中72例为白色粘痰,8例为淡黄色粘痰。
1.2方法 全部患儿都行包括尿常规、生化测定、血常规检查等在内的多项检查,并且检查患儿血清中的MP-IgM抗体。与此同时,还应该进行血气分析、生化测定、痰培养试验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血气分析时,要求采集患儿前臂动脉血,并经肝素抗凝,采血后30 min内予以检测(常温环境)。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本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有40例(20%)白细胞数量低于4.0×109/L;68例(34%)白细胞数量处于4.0×109/L~10.0×109/L;92例(46%)白细胞数量高于100×109/L。
本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有44例(22%)血小板数量低于100×109/L;156例(78%)血小板数量高于100×109/L。有84例(42%)C反应蛋白高于10 mg/L,有36例(18%)红细胞沉降高于20 mm/h。
2.2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本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有60例(30%)尿常规检查结果为不正常,140例(70%)尿常规检查结果为正常。其中,28例(14%)为尿潜血(++),24例(12%)为尿蛋白(+),12例(6%)为尿白细胞WBC(+),8例(4%)为尿红细胞RBC(+)。
2.3血清MP-IgM抗体结果分析 本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有24例(12%)为支气管哮喘,72例(38%)为急性支气管炎,36例(18%)为支气管肺炎,64例(32%)为肺炎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
2.4痰培养试验 本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经过痰培养试验,有16例(8%)为肺炎链球菌阳性,4例(2%)为阴沟肠杆菌阳性,8例(4%)为肺炎克雷伯菌阳性,32例(16%)为肺炎支原体阳性。
2.5生化测定结果分析 本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肝肾功能都没有任何异常现象。但是有28例(14%)出现丙氨酸转氨酶轻微上升,有24例(12%)出现低钙症状,有32例(16%)出现低钾症状。
2.6血气分析结果 本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经过血气分析,有92例(46%)心肌酶轻度上升,有84例(42%)血气分析异常。
3 讨论
青少年人群及小儿人群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高发人群,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主要发病病理在于上皮细胞上较易出现支原体,而支原体又可以释放出大量的毒性代谢物质,会造成上皮细胞坏死或损伤,也会对呼吸道纤毛运动予以减缓,进而出现一系列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肌炎等[3]。
腹泻、咳嗽、呕吐、恶心等症状是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常见症状,与此同时,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病特征类似于其他肺部感染特征,稍微不留意就很容易出现混淆的情况。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程长、起病较缓慢,且有较为明显的小范围流行的趋势;具有较为明显的呼吸道症状突出,大多都会出现痰少、剧烈阵咳的情况。通常采用头孢类抗生素、青霉素等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佳,而采用大环内酯类治疗效果较好[4]。
从目前来看,血清中的MP-IgM抗体检查是最为有效地检验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方法,而辅助检查方法则主要包括尿常规、生化测定、血常规检查、血气分析、生化测定、痰培养试验等等在内的多项检查[5-6]。通常而言,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发病后一周就可以准确地诊断出MP-IgM抗体。本组资料采用以上的述综合检验方法,发现本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有24例(12%)为支气管哮喘,72例(38%)为急性支气管炎,36例(18%)为支气管肺炎,64例(32%)为肺炎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检验属于一项繁杂的工作,稍微不注意,就很容易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检验人员应具有严谨的慎独精神和工作态度,务必要注意规范操作。对患儿家属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回答,尽量少用生涩高深的专业词汇,多用主动服务代替被动服务,降低医患冲突的发生率。据研究,患儿不良的情绪状况和心理状况会降低其自身的免疫力,对疾病的痊愈、发展和发生,以及检验过程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为了防止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出现误诊、漏诊,务必要综合采用血气分析、痰培养试验、血常规检查、生化测定、尿常规检查等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或,黄东亮,黄雨荪,等.阿奇霉素的药理与毒理[J].中国药房,1996,7(2):89-90.
[2]刘勇,郭小玲,等.399例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3):476-477.
[3]郑鑫,杨芳,林瑜.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80例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2(19):120-123.
[4]陈慧中,沈叙庄,陈育智,等.第四届全国儿科呼吸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99,33(3):168-169.
减肥感言范文5
肺炎支原体(MP)是诱发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和非典型肺炎的主要病因,也是临床中常见的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病症。因为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小区居民引发性肺炎的关键因素,再加上该病症感染后的临床病症不明显,一般要在两星期左右后才容易被发现,以致于在早期的临床检查中较难被诊断出来,漏诊的病例不在少数。因此,对于肺炎支原体的诊断依据多靠实验室检查。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等相关研究也较为频繁,并获得不错的成效。本文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该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方法。
1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肺炎支原体是人类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是小儿和青少年疾病呼吸道感染的核心病原体之一,其感染遍布全世界,尤其是温带地区更为常见。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染,患病年龄集中于5-15岁的少儿人群中,且秋冬季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但差异不大;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抗肺炎支原体抗体的阳性率也会随之提升。肺炎支原体对病患呼吸道系统的侵害性较大,发作初期的病状较微小,一般在2日后病情才较为显著。肺炎支原体的病理体现为间质性或局灶性肺炎,多位于右肺下叶,且会传染到其他部位。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发率为2%左右,其中小区人群受感染的可能性较大,约占肺炎支原体感染病患总数的18%。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6岁以下儿童出现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概率逐渐提升,为了预防病患乱用抗生素,对该疾病早期的诊断非常关键。另据研究报道表明,小区中感染性肺炎的病患中有40%是因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其中儿童病患占比约18%。
此前,研究人员普遍认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病机制多为肺炎支原体在肺组织局部生长繁衍诱发的感染性病症。但随着研究技术不断发展,近年来,研究人员则一致认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都相关,少儿在感染了肺炎支原体后,其细胞免疫力功能会逐渐削弱,但体液免疫功能则无显著变化。肺炎支原体感染一般都有自限性,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敏感,因此临床中常用这些抗生素治疗。但近年来,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大环内酯类药品的耐药性不断提升,临床中单纯使用抗感染药品治疗的效果不佳,建议结合使用大环内酯类药品和头孢类药品进行治疗。
2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实验室检查
当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实验室检查研究尚不成熟,缺乏一致的实验室诊断标准,因此就出现不同检查有不同诊断标准的现状,主要分为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和肺炎支原体抗原检测三种。
2.1 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
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最常见的方法是同咽拭子、痰、胸腔积液、肺泡冲洗液进行体外的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但因为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成功至少需半个月,历时较长,对技术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因此较难满足病患的实际需求,该诊断方法的使用也因此受限制。但值得一提的是,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对该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有极大的帮助,在国内的诸多研究中,培养敏感性约为63.6%,特异性约为97.2%,且该疾病在引发呼吸道感染病症前可连续性在呼吸道中存留,在少儿病患中此病症更为显著。
2.2 血清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是最早期的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方法,诊断前应先等机体出现抗体后才进行。传统的血清学检测一般采用冷凝集试验,在技术不断发展及有关研究人员的研究分析后,当前血清学检测多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肺炎支原体抗体是病患感染了肺炎支原体后最先会被发现的抗体,因此它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非常有帮助。病患发作后一般在一星期左右才会被检查出来;15天左右IgM类抗体的浓度将会回到最高值;而在14周左右时,IgM类抗体的效果将会慢慢削弱甚至消失。在和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诊断法进行对比时发现,若肺炎支原体与IgM类抗体的比例为1:160,则表明和急性肺炎支原体有关。IgM类抗体一般是在病患感染肺炎支原体的初期被检测到,当病患升级为重复感染时,IgM类抗体的浓度就会愈来愈低甚至消失。对比IgG和IgM抗体,前者多表现为延迟,浓度最大值一般为感染该疾病后的5星期左右。
2.3 肺炎支原体抗原检测
对初期肺炎支原体进行诊断时,可以采用肺炎支原体抗原检测,具体方法为:用已知的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痰、咽拭、支气管灌洗液中的肺炎支原体抗原,也可使用基因探针检测标本中的MpDNA,临床中使用较为普遍的标本是咽拭子。该方法的敏感性较高,特异性也强,值得在临床医学中广泛推广,并应用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初期诊断中。有研究对血清学检测和肺炎支原体抗原检测效果进行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肺炎支原体抗原检测更为方便、精确,在少儿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初期诊断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3 总结
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及时进行诊断并治疗,能够有效地减少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病时间。临床医学中,将肺炎支原体的实验室检查纳为呼吸道感染性病症的常规诊断方法,它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确诊有极大的帮助。总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主要分为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和肺炎支原体抗原检测三种。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有诊断意义,但其漏诊率较高,因此后期大多采用血清学检测进行诊断。而在肺炎支原体抗原检测被发明后,凭借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优势,慢慢取代了将血清学检测,该诊断方法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都有极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惠榕,萧剑雄,严延生.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共患病学报,2010(11):1062-1066
[2] 王会娟.12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生物检验临床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3(10):119-120
[3] 鞠丽丽,任欢,齐颖,颜廷宇,崔志刚.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26):5190-5193
减肥感言范文6
据有关研究和统计结果表明,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有的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而且数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如此看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正遭遇危机。大学生心理危机具体来说,是指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基于其转变过程中的环境、角色、身心等特点,在学业、情感、择业、人际交往和其他社会化过程中所遭遇到的某种心理上的严重困境,这种紧张刺激超过其承受能力而使内心的稳定和平衡被打破,从而陷入极度焦虑甚至失控的状态,导致严重后果。出现心理危机,就要及时进行干预。心理危机干预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关注内容之一 ,成为很多国家大学心理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指给处于个人困境遭受挫折的大学生提供有效帮助和心理关怀,使之恢复心理平衡(徐隽,2009),调节其冲突性的行为,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同时提高他们的心理应对能力。心理危机干预在国外高校被广泛应用,而我国高校对此的研究与应用却尚处初级阶段。
二、飞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殊性
飞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除了具有一般群体心理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特点:第一,群体成员的相似性。他们大都是经过严格选拔的、适合行职业的个体,在文化水平、接受专业教育和训练方面也都基本相同;第二,职业的特殊性。现代航空飞行对每个飞行人员的工作质量都有极高的要求,飞行员必须对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地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必须及时处理,任何成员的疏忽大意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第三,人际交往的紧密性。飞行人员的职业活动决定了他们比其他职业的人员更加频繁的交往和互相影响。据有关统计,约有7%的飞行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压力过大引起的紧张忧虑;环境突变引起的心理不适应;自我认知失调、自我评价不当引起的心理失衡等。此外,更值得注意的是,飞行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还有一定的几率被中止飞行训练。有些学生一旦得知自己被中止飞行训练,顿感万念俱灰,精神一蹶不振,在短期内很难正视现实,由此产生种种思想问题与心理矛盾。
三、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应包括心理危机发现系统、心理危机监控系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心理危机后期跟踪系统。如所述飞行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其他类型学校有明显区别因此飞行大学生培训学校应根据这些特点构建适应本校特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一)心理危机发现系统。心理危机发现系统是建立在危机可能发生前的一系列制度,它是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从根本上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将心理问题消灭于萌芽之中或努力降低其破坏的程度。心理危机发现系统包括一系列的制度:首先,建立新生入学心理普查制度。在所有飞行新生入校后,学校都会组织心理普查,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其次,开设心理必修课,并将此课堂建设成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平台。同时,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能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的心理咨询队伍。
(二)心理危机监控系统。大学生心理危机监控系统是一个以学校为中心,危机个体、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预警系统。通过主动收集学生心理疾病与危机信息,组织有关专家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心理鉴别,通过早期干预、心理咨询和跟踪调查,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评估一整套工作机制,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形成有效的心理危机监控系统,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级网络来实现。一级网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由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组成;二级网络是院级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学生公寓;三级网络是由学生心理社团、班级心理委员或宿舍室长组成。一级网络负责全校心理健康调查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负责组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等。二级网络任务是及时了解、掌握本学院、学生队中学生的心理动态,积极开展本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解决学生一般性的心理问题。三级网络任务则包括及时发现存在异常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的同学,为心理弱势群体提供身边的支持、关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