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感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减肥感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减肥感言

减肥感言范文1

关键词:疏肝健脾祛湿方;脂质;非酒精性脂肪肝;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

非酒精性脂肪肝指的是一些没有过度饮酒经历的患者的肝细胞由脂肪变性继续恶化引发炎症并且纤维化的疾病。一些研究指出,当肝脏中的炎症程度的加深,会引发前列环素的减少和血栓素)的增多,导致肝细胞一些功能。此外由于饮食中的脂肪含量过高会使得体内的脂肪代谢出现问题,从而大量堆积到肝脏进而形成脂肪肝。本实验以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鼠体内肝组织中的6-酮-前列腺素、F1α血栓素以及脂质的含量的测定,并用疏肝健脾祛湿方治疗,来为读者提供可参考的论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动物 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重180~220g。

1.1.2试剂与仪器 胆固醇(TC) 、甘油三酯(TG) 试剂盒;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试剂盒;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lα)放免试剂盒;全自动生化分析仪(Olympus Aul00O);γ放射免疫计数器;离心机。

1.1.3 药物 疏肝健脾祛湿方(主要由苍术、白术、厚朴、茯苓、陈皮、木香、莪术等组成)。

1.2方法

1.2.1分组 大鼠正常喂养1w后,按体重层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20只,相应组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

1.2.2动物模型制备和药物剂量 正常组喂普通饲料,模型组和治疗组喂高脂饲料(85%普通饲料加2%胆固醇和13%的猪油)。实验动物自由饮水,分笼饲养于18℃~22℃的动物实验室内。每天早8:00~晚20:00为采光时间,早8:00~9:00,下午15:00~16:00喂食、给药。实验开始后,治疗组以疏肝健脾祛湿方灌胃,2次/d,每周根据鼠重调整药物剂量;正常组以及模型组通过等量的饮用水来灌胃,2次/d。持续12w。

1.2.3肝脏观察 肝脏石蜡切片,HE染色,利用光镜观察大鼠肝脏的脂肪改变程度并同时来估计炎症的程度。肝细胞的脂肪变性的程度评判标准是,脂滴肝细胞占肝细胞总数1/3为(+),1/3-2/3为(++),大于2/3为(+++),几乎均呈脂滴肝细胞为(++++)。炎症的程度计分:按碎屑坏死、桥接坏死、汇管区炎症及小叶内炎症这四项指标,再根据炎症程度分别计为1、2、3、4分,考虑到BN、PN的严重度与病变活动度有一定的联系,在计分时采取加倍。

1.2.4标本的采集以及测定方法 12w后全部处死大鼠,取出其肝脏置于4℃生理盐水中反复漂洗,并通过研磨制得匀浆,离心10min后取上层组织液,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肝匀浆TC、TG、HDL-C和LDL-C;按6-Keto-PGF1α和TXB2放射免疫分析测定盒相关的操作步骤来测量6-Keto-PGF1α和TXB2的含量。

1.3统计方法 计量相关资料用 (x±s)表示,组与组之间的比较用t检验,等级相关资料通过秩和检验。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来有效处理。P

2 结果

2.1动物的一般情况 饮食普通的大鼠行动较为活跃,被毛整洁;高脂肪饮食饲养的大鼠的行动迟缓;模型组的大鼠比治疗组的大鼠的被毛更加散乱被毛散乱且光泽度降低。

2.2肝组织学变化。

2.2.1形态特征 正常组大鼠的肝脏体色为紫红色,质地柔软,边缘锐利,切面光洁;模型组大鼠的肝脏体积随造模时间延长明显增大,呈浅黄,边缘饱满,质地稍韧,与周围组织严重粘连,不易分离;治疗组大鼠肝脏轻度肿大,随治疗时间延长,部分肝脏接近正常,表面呈紫红色,边缘较锐利,质地较正常对照组略差。

2.2.2组织病理学改变 HE染色光镜下观察,正常组大鼠的肝小叶结构较为完整而且肝细胞一般呈多边形,没有异常的情况;模型组大鼠的肝组织弥漫性脂肪变,汇管区以及小叶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和坏死;治疗组大鼠的肝细胞仍然成现索条装,且与模型组相比较其脂变程度显著减轻,一些轻微型炎症细胞未见坏死。模型组炎症活动度计分明显高于正常组,治疗组炎症活动也明显减轻(见表1)。

2.2.3疏肝健脾祛湿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组织TC、HDL-C、TG、LDL-C、6-Keto-PGF1α和TXB2含量及其比值(T/PG 比值)的影响 模型组肝TXB2、LDL-C、TG、TC、T/PG比值比正常组高,6-Keto-PGFlα、HDL-C比正常组低。相比于模型组,治疗组肝LDL-C、TC、TXB2、TG、T/PG比值明显降低,6-Keto-PGFlα、HDL-C明显升高。见表2、表3。

3 分析

非酒精性脂肪肝始为肝细胞脂肪变性,发展到炎症,甚至进一步可恶化为肝硬化,最终导致肝功能急剧衰竭并引发肝癌。其病理相关生化基础是在氧应激和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基础上诱导肝脏发生的炎症反应。当前研究表明,非酒精性的脂肪肝的病例在逐年上升,且逐渐蔓延到低年龄人群。为此,它的防治已成为目前医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

TXB2以及6-K-PGF1a是体内重要的微循环调节体系,分别是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的代谢产物。TXB2增多、6-K-PGF1α减少可通过影响肝脏微循环导致肝细胞功能障碍,进而发生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及纤维化。大量研究显示TXB2/6-K-PGF1α失调可能参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通过相关措施维持TXB2/6-K-PGF1α的动态平衡可能有助于该病的防治。

中医认为,脂肪肝是由于过食肥甘厚味,伤食碍胃,或久卧久坐,体丰痰盛所致肝疏泄失职,脾运化无权,水湿内停,气滞血瘀而形成。本方剂中苍术、厚朴补气健脾化湿;白术补气健脾燥湿;茯苓有利水渗湿之功效;木香、陈皮有疏肝健脾之功效 ;莪术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之功效。全方具有健脾祛湿,补气活血等功效。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疏肝健脾祛湿方可降低肝组织中TC、TG、LDL-C、TXB2的含量,升高HDL-C和6-K-PGF1α的含量,减轻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肝脏脂质代谢,维持肝组织TXB2/6-Keto-PGFlα的平衡,改善肝脏微循环、减轻肝脏的炎症程度等。因此,疏肝健脾祛湿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显著的防治作用,同时在临床上提供了防治该病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Adams LA, Angulo P, Lindor K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 CMAJ ,2005 ,173 :735.

[2]陈华, 陈芝芸, 严茂祥,等.理气化痰祛瘀法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血浆前列环素及血栓素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 ,25,(1):87-89.

减肥感言范文2

关键词:秸秆还田;减量施肥;产量;土壤理化性状;养分吸收量

中图分类号 S15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0-0071-03

通过试验,验证和评价秸秆还田腐熟技术的使用效果,探索秸秆还田腐熟技术条件下化肥减施模式,研究改良土壤、提升地力方法,为水稻绿色增产和实现化肥施用量零增长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此次安排在贵池区秋江街道万宝村,土种为灰泥田,土壤养分中等偏上,其理化性状如下:有机质37.8g/kkg、碱解氮262mg/kg、速效磷26.2mg/kg、速效钾83mg/kg、pH5.5。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处理1:常规施肥(无秸秆还田对照);处理2:常规施肥+秸秆还田不加腐熟剂自然腐解;处理3:常规施肥+秸秆还田+腐熟剂;处理4:常规施肥减钾15%+秸秆还田+腐熟剂;处理5:常规施肥减钾30%+秸秆还田+腐熟剂。3次重复,小区面积20m2,随机区组排列。移栽密度30cm×18cm,18.6万穴/hm2。试验田要求排灌通畅,田间有独立的进排水沟,周围无建筑物和高大树木,交通便捷。区组间小埂用农膜覆盖,农膜埋至犁底层。秸秆量及肥料运筹见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分蘖率与成穗率的影响 从表2可知,分蘖率和成穗率均以处理3最高,分别为600%和59%。分蘖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处理3>处理1>处理2>处理4>处理5,成穗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处理3>处理1>处理2>处理5>处理4。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从表3可知,株高、有效穗处理间差异不大;穗长处理3最长,比其他处理长1.6~3.8cm;穗实粒数处理3最高,比其他处理多21.2-81粒,由多到少依次为处理3>处理2>处理1>处理4>处理5;结实率处理3最高,比其他处理高3~5个百分点,其他处理差异不大;千粒重处理3最大,比其他处理重1.3~2g,由大到小依次为处理3>处理1>处理2>处理4>处理5。

2.3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从表4可知,实产处理3最高,比其他处理增产93.6~553.95kg/hm2,增1~6.2百分点,其他处理产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处理3>处理2>处理4>处理5>处理1。处理3分别比处理2、4、5、1增产93.6、393.3、486.9、553.95kg/hm2,增幅分别为1、4.3、5.4、6.2个百分点;处理2分别比处理4、5、1增产299.7、393.3、460.35kg/hm2,增幅分别为3.3、4.4、5.2个百分点;处理4分别比处理5、1增产93.6、160.65kg/hm2,增幅分别为1.04、1.8个百分点;处理5比处理1增产67.05kg/hm2,增幅为0.75个百分点。经方差分析,处理间产量差异均不显著(表5)。

2.4 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效益的影响 由表6可知,纯收益以处理3最高,为24568.6元/hm2,比其他处理增收116.10~1395.90kg/hm2,增幅0.5%~5.7%,其他从大到小依次为处理2>处理4>处理5>处理1。

2.5 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从表7可知,秸秆还田比无秸秆还田土壤容重降低0.12g/cm3,有机质增加0.13g/kg,碱解氮增加0.25mg/kg,速效磷增加0.55mg/kg,速效钾增加31.8mg/kg,pH增加0.28。

2.6 不同处理对养分吸收量的影响 根据《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植株全氮、全磷、全钾分别采用半微量开氏法(NY/T 53-1987)、分光光度法(NY/T 88-1988)、火焰光度法(LY/T 1254-1999),测定结果详见表8。根据表8的数据,分别计算出100kg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和每hm2养分吸收总量,详见表9。由表9可知:秸秆还田的氮磷钾养分平均吸收总量分别为288.75、39.30、274.05kg/hm2,分别比无秸秆还田增12.90、1.95、43.05 kg/hm2;秸秆还田施用腐熟剂处理的氮磷钾养分平均吸收总量分别为290.10、39.90、282.30kg/hm2,分别比无未施用腐熟剂增5.10、2.85、32.85kg/hm2;秸秆还田减施化肥处理的氮磷钾养分平均吸收总量分别为286.95、39.90、280.80kg/hm2,分别较全量施肥减9.45、0.30、4.50kg/hm2。在同一施肥水平下,氮磷钾养分吸收总量高,肥料利用率相应提高。

3 结论与讨论

(1)秸秆还田能不同程度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特别是土壤孔隙度、速效钾。能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增产增收。

(2)秸秆还田施用腐熟剂与未施用腐熟剂比,增产93.30kg/hm2,增0.9个百分点,肥料利用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与全量施肥比,减施15%钾肥减产393.30kg/hm2,减4.3个百分点;减施30%钾肥减产486.90kg/hm2,减5.1个百分点;钾肥利用率有所提高。与无秸秆还田比,减施15%钾肥增产160.65kg/hm2,增1.8个百分点;减施30%钾肥增产67.05kg/hm2,增0.8个百分点;肥料利用率均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佘晓华,赵永亮,梁宝忠,等.水稻秸秆还田技术研究与应用[J].农业工程,2013,3(1):10-12.

减肥感言范文3

【关键词】 吡菲尼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大鼠;肺间质纤维化;转化生长因子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1.213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由于肺泡上皮的损伤及纤维细胞增殖, 最终形成成纤维细胞灶, 是一种严重的弥漫性肺间质疾病,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对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影响。IPF发病机理不明, 临床症状不明显, 无特效药物治疗, 不能治愈与逆转[1]。传统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作用有限, 寻找一种安全有效、新型低毒抗肺纤维化药物已经迫在眉睫。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 以MSCs移植治疗肺纤维化中有积极的效果, 同时吡啶酮类化合物也能够预防和逆转细胞外基质的产生, 防治纤维化效果良好。本实验就PFD联合MSCs移植对大鼠肺纤维化模型进行干预, 为防治肺纤维化提供实验依据。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 1. 1 动物 选取36只健康清洁级体重200 g雄性SD大鼠, 室温 27℃, 湿度70%, 垫料干燥, 由北京维通利华动物公司提供[动物合格证号:scxk(京)2007-0001]。随机分为6组, A组为阴性对照组、B组阳性对照组、C组单纯激素治疗组、D组单纯MSCs移植组、E组单纯PFD治疗组、F组PFD联合MSCs移植组, 各6只。

1. 1. 2 试剂与仪器 低糖DMEM培养基购自Gibco, 免疫组化试剂盒购自南昌长城生物工程公司, 转化生长因子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 2 方法

1. 2. 1 大鼠MSCs的分离、培养及标记 SD大鼠断颈处死, 无菌分离股骨和胫骨, 暴露骨髓腔, 低糖DMEM培养基冲洗, 收集混浊液即骨髓细胞, 低温离心后弃去上清液, 制成细胞悬液, 计数后接种于培养瓶, 消化传代, 收集第四代细胞用于实验。

1. 2. 2 体内细胞移植 A组, 第1天气管内注射生理盐水2 ml/kg 0.3 ml;B组, 第1天气管内注射0.3 ml BLM 5 mg/kg;C组, 第1天同B组, 第2天, 给予地塞米松 0.5 mg/kg, 连续3 d;D组, 第1天注射BLM 5 mg/kg, MSCs (5×105/200 μl PBS)移植;E组, 第1天注射BLM 5 mg/kg, 0.3 ml, 第2天, 给予吡菲尼酮 0.5 mg/kg, 共7 d;F组:第1天注射BLM 5 mg/kg, MSCs移植, 第2天, 给予吡菲尼酮 0.5 mg/kg, 共7 d。

1. 2. 3 肺纤维化模型制备 使用BLM诱导建立模型, 腹腔麻醉后, 取出肺组织, 称肺湿重, 加入固定液使肺复张, 脱水、透明、固定、包埋, 4 μm厚连续切片, 分为组织诊断学和免疫组化染色使用。

1. 2. 4 肺组织形态学检测 HE染色, 封片, 显微镜下观察肺纤维化修复效果。

1. 2. 5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TGF-βl呈颗粒状分布于胞浆中, 以棕色为阳性表达, 颜色越深表达越强。每只大鼠采用3张切片, 15个视野, 测定阳性细胞数。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 3. 1 观察指标 观察大鼠的体重、肺湿重, 计算肺系数(肺湿重 mg/体重g)。

1. 3. 2 评价标准 肺纤维化程度采用Szapiel评分法:无肺泡炎计0分;轻度肺间质纤维化, 面积30% 计2分;重度纤维化, 面积>50% 计3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等级计数资料, 1级计1分。P

2 结果

2. 1 病理学表现 A组肺泡结构清晰, 气道上皮光滑, 气道周围无炎性细胞浸润, B、C、D、E、F组肺间质浸润, 肺泡间隔增宽。B组第7天病变程度明显加重, 大量炎症细胞渗出, 肺泡壁结构破坏严重, 第14天炎症细胞渗出减轻, 纤维化程度较轻, 第21天成纤维细胞大量聚集, 肺纤维化广泛出现。C、D、E、F组较B组炎症相对减轻, 第7天出现肺泡壁结构破坏, 炎症细胞渗出, 部分肺泡不张, 第14天多数肺泡复张, 第21天成纤维细胞聚集, 出现轻度肺纤维化。F组较C、D、E组的病理改变更轻, 肺泡基本复张, 肺纤维化不明显。

2. 2 肺系数变化 B、C、D、E、F组体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 B组肺系数第7天后均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3 肺纤维化程度 B、C、D、E、F组第7天开始高于A组(P

2. 4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TGF-βl表达在B、C、D、E、F组显著高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中最常见的是IPF, 预后差, 死亡率高, 至今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2]。通过建立肺纤维化动物模型, 通过观察肺纤维化发生、发展和转归等规律, 有效诊断肺间质性疾病。SD大鼠种系纯, 体形小、适应性强, 成本低, 易于操作, 是理想的造模选择[3]。IPF主要机制由于肺泡I型细胞广泛损伤, 炎症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包括转化生长因子相互作用, 造成成纤维细胞大量聚集, 肺泡Ⅱ型细胞不能及时分化, 修复正常肺组织结构, 最终形成肺纤维化。TGF-βl作用于胶原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促进胶原蛋白的形成沉积, 增加抗蛋白酶活性, 致ECM在肺内积聚, 肺泡壁增厚, 最终引起肺纤维化和呼吸功能障碍。

成体干细胞在组织受到损伤后, 被激活并分化为所需的细胞, 实现组织修复和再生功能。来自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 可感知损伤信号, 发挥修复和再生的能力;免疫调节功能强大, 能够避免排斥反应;可生成多种细胞因子, 促进血管再生及损伤修复, 分化为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和上皮细胞等 [4], 抗心肌纤维化, 降低肝纤维化等。MSCs能够减轻胶原沉积, 防治靶器官纤维化, 修复器官损伤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PFD是一种新型抗纤维化药物, 抑制脂质过氧化, 不良反应较低, 毒性小, 减少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的生成, 促进炎症反应降低, 抑制纤维化靶基因转录, 为治疗纤维化疾病意义深远 [5]。

本研究注入生理盐水后, 大鼠气道上皮光滑, 无炎性细胞浸润, 表明建模成功[6]。B组病变程度加重, 出现广泛的肺纤维化;C、D、E、F组炎症及肺纤维化结果较B组减轻, 出现轻度纤维化;F组较C、D、E组的病理改变更轻, 肺纤维化不明显。说明吡菲尼酮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减缓肺纤维化的病理进程, 推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向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分化, 恢复和重建肺泡上皮细胞, 不断替代已破坏的细胞, 抑制炎症细胞的增殖、活化和分泌功能, 具有抗炎作用、免疫抑制作用, 抑制肺纤维化。

免疫组化检测TGF-βl的表达, B、C、D、E、F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在肺纤维化评分中, B、C、D、E、F组高于A组(P

综上所述, 通过使用PFD联合MSCs移植治疗特发性纤维化的试验, 证实了PFD联合MSCs移植能够抑制胶原沉积, 逆转肺部分纤维化病理状态, 抑制发生拮抗纤维化, 缓解炎症反应, 促进肺组织修复重建。为饱受恶性肺病困扰的患者带来福音, 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对有效预防及治疗肺纤维化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夏诚诚, 宋宇哲, 唐凤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放射性肺损伤中的应用前景.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7(34):4103-4105.

[2] 黄慧, 李红杰, 徐作军.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药物治疗.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1, 9(6):40-43.

[3] 宋小莲.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气道及肺实质损伤的修复作用. 第二军医大学, 2009.

[4] 都凌杰, 李冉, 赵曼曼, 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硅沉着病纤维化形成的影响.解剖学报, 2013, 44(1):62-65.

[5] 李萍, 杨秋辉, 王俊岭, 等.吡菲尼酮对牛血清蛋白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损害的保护作用.观察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5, 18(1):63-66.

[6] 曾省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肺纤维化及相关机制的实验. 南昌大学医学院, 2008.

减肥感言范文4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检验;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50 case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in children.Methods In our hospital in 2012 January to December 2014 in 50 case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in children,all children are OK including urine routine,biochemical determination,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and so on,a number of checks and check in serum of children with MP IgM antibody.Results There were 6 cases(12%)of cases()of bronchial asthma,19 cases(38%)were acute bronchitis,9 cases(18%)were bronchial pneumonia,16 cases(32%)were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In 21 patients(42%),C reactive protein was positive,9 patients(18%)had red blood cell sedimentation,and 40 patients(80%)had normal or increased.Conclusion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young child pneumonia mycoplasma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misdiagnosis and missed diagnosis,maximum improve the inspection accuracy,be sure to the blood gas analysis,sputum culture test,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and biochemical

Key words:Children;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Clinical test;Analysis

据统计[1],10%~30%的小儿肺炎病原均为肺炎支原体(MP)。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较为多样,轻则可出现支气管炎、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重则可出现致死性肺炎,甚至还有可能会让肺外脏器受到直接或者间接的侵犯,引起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脑膜炎、肾炎、心肌炎等一系列的肺外并发症[2],甚至还有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遗留慢性咳嗽。本文就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200例进行临床检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所收治的20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男120例,女80例,年龄为1~8岁,平均年龄(4.34±1.22)岁。全部患儿均出现咳嗽的症状,大多都是以连声咳、阵咳、单声咳,但是也有部分患儿出现刺激性呛咳,120例(60%)患儿以干咳为主,80例(40%)患儿伴有咳痰,其中72例为白色粘痰,8例为淡黄色粘痰。

1.2方法 全部患儿都行包括尿常规、生化测定、血常规检查等在内的多项检查,并且检查患儿血清中的MP-IgM抗体。与此同时,还应该进行血气分析、生化测定、痰培养试验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血气分析时,要求采集患儿前臂动脉血,并经肝素抗凝,采血后30 min内予以检测(常温环境)。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本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有40例(20%)白细胞数量低于4.0×109/L;68例(34%)白细胞数量处于4.0×109/L~10.0×109/L;92例(46%)白细胞数量高于100×109/L。

本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有44例(22%)血小板数量低于100×109/L;156例(78%)血小板数量高于100×109/L。有84例(42%)C反应蛋白高于10 mg/L,有36例(18%)红细胞沉降高于20 mm/h。

2.2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本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有60例(30%)尿常规检查结果为不正常,140例(70%)尿常规检查结果为正常。其中,28例(14%)为尿潜血(++),24例(12%)为尿蛋白(+),12例(6%)为尿白细胞WBC(+),8例(4%)为尿红细胞RBC(+)。

2.3血清MP-IgM抗体结果分析 本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有24例(12%)为支气管哮喘,72例(38%)为急性支气管炎,36例(18%)为支气管肺炎,64例(32%)为肺炎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

2.4痰培养试验 本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经过痰培养试验,有16例(8%)为肺炎链球菌阳性,4例(2%)为阴沟肠杆菌阳性,8例(4%)为肺炎克雷伯菌阳性,32例(16%)为肺炎支原体阳性。

2.5生化测定结果分析 本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肝肾功能都没有任何异常现象。但是有28例(14%)出现丙氨酸转氨酶轻微上升,有24例(12%)出现低钙症状,有32例(16%)出现低钾症状。

2.6血气分析结果 本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经过血气分析,有92例(46%)心肌酶轻度上升,有84例(42%)血气分析异常。

3 讨论

青少年人群及小儿人群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高发人群,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主要发病病理在于上皮细胞上较易出现支原体,而支原体又可以释放出大量的毒性代谢物质,会造成上皮细胞坏死或损伤,也会对呼吸道纤毛运动予以减缓,进而出现一系列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肌炎等[3]。

腹泻、咳嗽、呕吐、恶心等症状是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常见症状,与此同时,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病特征类似于其他肺部感染特征,稍微不留意就很容易出现混淆的情况。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程长、起病较缓慢,且有较为明显的小范围流行的趋势;具有较为明显的呼吸道症状突出,大多都会出现痰少、剧烈阵咳的情况。通常采用头孢类抗生素、青霉素等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佳,而采用大环内酯类治疗效果较好[4]。

从目前来看,血清中的MP-IgM抗体检查是最为有效地检验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方法,而辅助检查方法则主要包括尿常规、生化测定、血常规检查、血气分析、生化测定、痰培养试验等等在内的多项检查[5-6]。通常而言,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发病后一周就可以准确地诊断出MP-IgM抗体。本组资料采用以上的述综合检验方法,发现本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有24例(12%)为支气管哮喘,72例(38%)为急性支气管炎,36例(18%)为支气管肺炎,64例(32%)为肺炎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检验属于一项繁杂的工作,稍微不注意,就很容易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检验人员应具有严谨的慎独精神和工作态度,务必要注意规范操作。对患儿家属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回答,尽量少用生涩高深的专业词汇,多用主动服务代替被动服务,降低医患冲突的发生率。据研究,患儿不良的情绪状况和心理状况会降低其自身的免疫力,对疾病的痊愈、发展和发生,以及检验过程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为了防止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出现误诊、漏诊,务必要综合采用血气分析、痰培养试验、血常规检查、生化测定、尿常规检查等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或,黄东亮,黄雨荪,等.阿奇霉素的药理与毒理[J].中国药房,1996,7(2):89-90.

[2]刘勇,郭小玲,等.399例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3):476-477.

[3]郑鑫,杨芳,林瑜.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80例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2(19):120-123.

[4]陈慧中,沈叙庄,陈育智,等.第四届全国儿科呼吸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99,33(3):168-169.

减肥感言范文5

肺炎支原体(MP)是诱发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和非典型肺炎的主要病因,也是临床中常见的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病症。因为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小区居民引发性肺炎的关键因素,再加上该病症感染后的临床病症不明显,一般要在两星期左右后才容易被发现,以致于在早期的临床检查中较难被诊断出来,漏诊的病例不在少数。因此,对于肺炎支原体的诊断依据多靠实验室检查。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等相关研究也较为频繁,并获得不错的成效。本文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该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方法。

1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肺炎支原体是人类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是小儿和青少年疾病呼吸道感染的核心病原体之一,其感染遍布全世界,尤其是温带地区更为常见。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染,患病年龄集中于5-15岁的少儿人群中,且秋冬季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但差异不大;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抗肺炎支原体抗体的阳性率也会随之提升。肺炎支原体对病患呼吸道系统的侵害性较大,发作初期的病状较微小,一般在2日后病情才较为显著。肺炎支原体的病理体现为间质性或局灶性肺炎,多位于右肺下叶,且会传染到其他部位。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发率为2%左右,其中小区人群受感染的可能性较大,约占肺炎支原体感染病患总数的18%。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6岁以下儿童出现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概率逐渐提升,为了预防病患乱用抗生素,对该疾病早期的诊断非常关键。另据研究报道表明,小区中感染性肺炎的病患中有40%是因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其中儿童病患占比约18%。

此前,研究人员普遍认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病机制多为肺炎支原体在肺组织局部生长繁衍诱发的感染性病症。但随着研究技术不断发展,近年来,研究人员则一致认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都相关,少儿在感染了肺炎支原体后,其细胞免疫力功能会逐渐削弱,但体液免疫功能则无显著变化。肺炎支原体感染一般都有自限性,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敏感,因此临床中常用这些抗生素治疗。但近年来,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大环内酯类药品的耐药性不断提升,临床中单纯使用抗感染药品治疗的效果不佳,建议结合使用大环内酯类药品和头孢类药品进行治疗。

2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实验室检查

当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实验室检查研究尚不成熟,缺乏一致的实验室诊断标准,因此就出现不同检查有不同诊断标准的现状,主要分为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和肺炎支原体抗原检测三种。

2.1 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

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最常见的方法是同咽拭子、痰、胸腔积液、肺泡冲洗液进行体外的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但因为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成功至少需半个月,历时较长,对技术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因此较难满足病患的实际需求,该诊断方法的使用也因此受限制。但值得一提的是,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对该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有极大的帮助,在国内的诸多研究中,培养敏感性约为63.6%,特异性约为97.2%,且该疾病在引发呼吸道感染病症前可连续性在呼吸道中存留,在少儿病患中此病症更为显著。

2.2 血清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是最早期的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方法,诊断前应先等机体出现抗体后才进行。传统的血清学检测一般采用冷凝集试验,在技术不断发展及有关研究人员的研究分析后,当前血清学检测多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肺炎支原体抗体是病患感染了肺炎支原体后最先会被发现的抗体,因此它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非常有帮助。病患发作后一般在一星期左右才会被检查出来;15天左右IgM类抗体的浓度将会回到最高值;而在14周左右时,IgM类抗体的效果将会慢慢削弱甚至消失。在和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诊断法进行对比时发现,若肺炎支原体与IgM类抗体的比例为1:160,则表明和急性肺炎支原体有关。IgM类抗体一般是在病患感染肺炎支原体的初期被检测到,当病患升级为重复感染时,IgM类抗体的浓度就会愈来愈低甚至消失。对比IgG和IgM抗体,前者多表现为延迟,浓度最大值一般为感染该疾病后的5星期左右。

2.3 肺炎支原体抗原检测

对初期肺炎支原体进行诊断时,可以采用肺炎支原体抗原检测,具体方法为:用已知的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痰、咽拭、支气管灌洗液中的肺炎支原体抗原,也可使用基因探针检测标本中的MpDNA,临床中使用较为普遍的标本是咽拭子。该方法的敏感性较高,特异性也强,值得在临床医学中广泛推广,并应用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初期诊断中。有研究对血清学检测和肺炎支原体抗原检测效果进行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肺炎支原体抗原检测更为方便、精确,在少儿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初期诊断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3 总结

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及时进行诊断并治疗,能够有效地减少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病时间。临床医学中,将肺炎支原体的实验室检查纳为呼吸道感染性病症的常规诊断方法,它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确诊有极大的帮助。总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主要分为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和肺炎支原体抗原检测三种。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有诊断意义,但其漏诊率较高,因此后期大多采用血清学检测进行诊断。而在肺炎支原体抗原检测被发明后,凭借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优势,慢慢取代了将血清学检测,该诊断方法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都有极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惠榕,萧剑雄,严延生.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共患病学报,2010(11):1062-1066

[2] 王会娟.12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生物检验临床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3(10):119-120

[3] 鞠丽丽,任欢,齐颖,颜廷宇,崔志刚.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26):5190-5193

减肥感言范文6

深圳市飞亚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亚达”)成立于1987年,现有员工1000多名,拥有12个分公司、6个经销分部、400多家零售网点和近百家“亨吉利世界名表中心”连锁店,销售网络覆盖全国。

随着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和分支机构日益增多,各机构远程接人、员工移动办公等需求激增,这对飞亚达原有的中央数据系统的安全性造成极大威胁。

因此,飞亚达急需升级网络安全性能,在保证全国各分公司、连锁网点以及移动办公人员等都可以安全、高效、快捷地连接集团数据中心的同时,能够对员工行为以及数据实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把关用户身份

飞亚达决定启动虚拟专用网络(SSL VPN)项目。

据该公司IT部门经理张荣浩介绍,飞亚达之前的虚拟专用网采用的是IP安全(IPSec)技术,它有不少缺陷。首先,在账号管理、权限分配方面比较麻烦;其次,无法控制连入网络中的终端,如果有一台PC中毒,它就会不断在局域网中发送数据包,整个内网都会受到攻击,网速也会变得很慢。

在确定部署虚拟专用网络后,飞亚达开始对多个品牌的产品做比较和筛选。最后,美国SonicWALL公司的“干净的VPN”概念――同时检验用户身份和所传递数据的安全性,确保用户不把安全威胁带人企业内网,赢得了深圳钟表企业的青睐。

在项目第一期,飞亚达在集团总部部署了一套Aventail SSL VPN设备。当外网终端访问集团数据中心时,该设备会进行持续的主机完整性和数据安全检查,一旦发现威胁,它马上实时启动系统隔离,保护系统安全。

除了安全性,IP Sec虚拟专用网络的最大缺陷是需要在客户端上安装软件,而且不同的操作系统需要不同的客户端软件,当企业要改造网络时,管理难度将呈几何级增长。

SonicWALL的技术恰恰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这样,无论是总部以外的员工还是商业伙伴,无论使用任何互联网设备、在任何地方,都能根据需要直接访问飞亚达的集团数据中心。还让飞亚达方面松了一口气的是,该技术提高了联网效率和安全性,内部网络的基础架构成本并没有因此增加。

随着公司业务扩大,业务系统也随之增加,改造初期可支持的并发用户数量很快就不够用了。2007年9月,飞亚达对公司网络进行了第二次升级,将并发用户数从50个增加到250个,同时将监控对象从外网用户扩展至内网用户,从而实现全面安全访问。

除此之外,公司制定了统一的安全访问准则,并按不同安全等级,对核心系统中的各种内容实行不同的开放度控制。譬如对于安全级别高的应用,系统会启用终端数据加密保护功能,用户能正常访问这类应用,但不能进行打印、复制和截屏等操作,为防止数据外泄又加了一把保护锁。

构建立体防护网

第一期和第二期项目解决了网络用户安全接入的问题,2009年初,飞亚达又启动了第三期项目。除了将虚拟网的并发用户数量增加至500个以外,第三期项目最重要的工作是把原有的普通防火墙更换掉。

许多企业在信息化改造时,倾向于选择一家公司的多种产品或服务,这样能避免不同品牌产品兼容性的风险,还能免除反复选择供应商而产生的成本。飞亚达也不例外。

免责声明

中文期刊网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期刊咨询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