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范文1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2.达成目标:
①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②听录音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通过观看提供的学习资源,弄清为什么将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并知道如何去打开大自然这本书。
④通过朗读、比较,初步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特点。
3.学习方法建议:
自主学习同伴互助课外拓展。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教师评价——解决问题——拓展延伸
二、学习任务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①将下列词语读正确:敞开 芬芳 无限 云锦 黄昏 苍劲
②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苍劲(jìn jìng) 芬(fēn fēng)芳 撒(sā sǎ)开 奔(bēn bèn)向
③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
无限 洋溢 胸襟 饱览
设计意图:通过已经掌握的学习词语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为下面的自主学习扫清障碍。通过辨析读音,进一步掌握容易读错的字音。
2.读诗歌,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感和韵律美
①放声朗读诗歌,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②听录音朗读,初步体会并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设计意图:诗歌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悦耳动听。非读不能见其美,非读不能见其情,非读不能见其意。此处的读,要求学生都能做到读正确、读流利,一部分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能初步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律美。
3.想一想,为什么将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我们应该怎样去打开这“课本”呢?
①读2~5小节,想一想,诗歌向我们介绍了大自然中哪些景物?请用“___________ ”标出来。
②观看学习资源,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浩瀚的大海”、“明媚的早晨”等画面的神奇、绚丽。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传达,将文字还原成生动形象的画面,让抽象的事物具体可感,使学生如临其境、如睹其形,如闻其声,更好地体会大自然的秀丽、神奇,与作者的心灵交汇,产生共鸣。
③读读相关句子,说说怎样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用眼睛去发现……
④发挥想象,进行仿写:
a.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______________。
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______________。
b.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
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
提示:先想想为什么作者将大自然说成是“课本”?再想想为什么将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
⑥在你眼里,大自然是一本什么书呢? 你喜欢这本书吗?
结合学习资源和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写一写:
a.大自然是一本音乐书,_______________。
b.大自然是一本美术书,_______________。
c.大自然是一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比较“自然”与“课本”的相同点,很容易地认识到大自然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大自然中隐藏着无数的秘密。同时,进一步提出“既然说大自然中有知识,那么,你觉得大自然是一本什么样的课本”,扩展学生对大自然认识与感悟,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对大自然探索的好奇。
任务3总体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三学段中对诗歌的学习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此任务的设计从理解课文内容入手,借助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想象,进行仿写练习,体会诗人的情感。
4.诗歌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课文第四自然段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使诗的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诗歌的开头和结尾的特点是____________,其中的妙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诗歌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诗歌反复和使用拟人修辞手法的特点。
三、困惑与建议
备注:栏目不够用可以自行扩展。
我们的想法:以生为本 还学于生
“翻转课堂”自2011年在美国各地兴起,已受到广泛关注。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我国也悄然生根,不断传播。关于“翻转课堂”的探索与尝试从未停歇。感谢NOC活动,将我们带入到一方新的天地。随着对翻转课堂了解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翻转课堂的推行,不仅仅靠精美的教学视频,更重要的还在于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学习任务单,是教师设计的帮助学生在课前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方法指导。它是推行翻转课堂的核心,更是破解“翻转课堂”难题的抓手。本着“以生为本,还学于生”的理念,我们设计了这份《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意图及亮点为如下几点。
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认为,一份好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应当是以问题为导向,把教学重难点转化为问题提出来,使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突破重难点。根据《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一课的内容和特点,我们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①“绿色的课本”里有什么?②如何打开“绿色的课本”?③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引领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学习重点。这一设计既遵循了阅读教学的规律,又基本体现了新课标对高年段诗歌学习的要求。
以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儿童深度理论认为:过多容易的任务会使学生长时间处于低水平思维状态,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过多的难度偏高的任务则对学生的思维带来压力,增加学困生的挫折感。因此,我们在任务单设计中充分考虑学情,设计难度适中的任务,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比如,在你眼里,大自然是一本什么书呢?你喜欢这本书吗?结合学习资源和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写一写:①大自然是一本音乐书,_______________。②大自然是一本美术书,______________。③大自然是一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任务的设计从理解课文内容入手,借助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想象,进行仿写练习,体会诗人的情感,注重了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
以激励为目的,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范文2
师:今天这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孙友田的朗诵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大自然除了绿色,还有红、橙、黄、青、蓝、紫等颜色,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诗歌的第2到5小节,找一找,你从哪些诗句中读出了绿色,用笔画下来。(学生自主阅读、圈画)
点评:教学如何“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扣住“诗眼”,整体入手,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绿色”是这首朗诵诗的“诗眼”,本处质疑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体现了师之匠心:凸显生活经验与诗歌意象之矛盾,生发问题,激发学生走进诗歌的兴趣。
二、意象还原,构建立体诗意空间
1.绿色的风景。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从诗歌中找出了这么多描写绿色的词句!下面我们来交流。(指读第2小节)
师:诗歌的语言凝练,一个词就是一幅画。再轻声读读这一小节,边读边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呢?(生自由读,互相讲述)
师:你最喜欢哪一幅呢?描绘给大家听。
(1)翠竹。
生:成片的竹林,竹子翠绿翠绿的。
师:你描绘的是翠竹的绿。挺拔,什么意思?
生:直立而高耸。
师:是啊,翠竹好高啊。
生:翠竹一节一节长上去,似乎望不到它的头了!
生:翠竹直插云天,似乎要和白云说悄悄话呢!
师:“翠竹的直”,谁来接着说?
生:翠竹挺直了腰杆,像一位位站岗的卫兵!一棵棵翠竹拔地而起,直得就像一把尺子。
师:这就叫做把画面说完整说具体。翠竹临风而立,高而修长,多么俊秀飘逸!这就是翠竹的挺拔!
(2)松柏。
生:我喜欢松柏的苍劲,松柏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雨才长成今天的模样,这才叫饱经风霜啊!
师:原来你喜欢松柏的丰富历练。松柏的苍劲让你想到哪首诗?
生: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师:这就是苍劲的松柏!拥有遒劲的外表与坚强的内心。
(3)果园。
生:我喜欢果园的丰收,你看,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眼看就要有大收成了!难道不高兴、激动吗?
师:果园色彩绚丽,你看到了什么?
生:红红的樱桃,紫紫的葡萄,黄橙橙的香瓜,还有碧绿碧绿的大西瓜……
师:通红通红的樱桃缀满枝头,紫得发亮的葡萄一串连着一串,黄中带绿的橘子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多么绚丽的色彩啊!这么绚丽的色彩怎么可能是绿色的呢?
生:因为生命的主色调是绿色的。
师:哦,原来一切有生命的色彩都可以说是绿色的。
(4)沃野。
生:我喜欢沃野的耕耘,在肥沃的土地上耕耘,这能给人一种希望。
师:耕耘播下的是种子,收获的是希望。请你读这一小节,注意读出画面。
(5)发散。
师: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中仅有这四种风景吗?你还喜欢什么呢?
生:我还喜欢橘子的清香,菜花的金黄……
师:诗句中所描写的以及你们所描述的都是自然赐予我们的绿色生活环境,比画卷还美丽的绿色风景!(板书:风景)每天我们都在如诗如画的绿色风景中玩耍、读书、生活,感觉怎样?来,一起读。(生齐读)
点评:意象还原是打开诗歌体悟之门的钥匙。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的诗歌语言中读出丰富的画面?“以讲带悟”“以忆带悟”“以说带悟”“以想带悟”等都是积极有效的方式。在教师的启发下,绿色的风景以一种不断延展的姿态呈现出来。体悟的过程,既丰富了对诗句的阅读体验,又习得了有用的阅读策略,可谓一举双得。
2.绿色的情意。
师:如果说诗歌的第2小节将大自然的绿色风景带给了我们,那么第3小节呢?(出示第3小节)自己读读,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读,然后交流感受)
(1)品读“联欢”,感悟“要和”。
生:我感觉非常快乐!
师:从哪个字眼感受到的?
生:我从“欢乐”一词感受到的。
生:我从“联欢”一词感受到的。
师:对,联欢就是创造快乐,分享快乐。大自然的联欢会上,谁来了?
生:鸣禽,野花。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听鸣禽来了(播放各种鸟叫的声音),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学生倾听、想象)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千百只鸟儿在翩翩起舞,它们都展开了歌喉,似乎在比赛呢!
生:我似乎看到了鸟儿们排着队在一个接着一个唱!
师:是呀,鸣禽是带着最美的舞姿,最动听的歌声来的!瞧,野花们也来了!(出示各种花卉图片)感觉怎样?
生:非常绚丽。
生: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师:是呀,野花是穿着最美的衣裳,带着最动人的笑容来的!想参加这样的联欢吗?我们再来关注这一个词。(“要和”字体翻红)仔细品味品味这个词,你读出了什么?
生:大自然是主动来找我们,和我们联欢的。
生:我感到大自然是那么的真诚与热情。
师:带着大自然扑面而来的热情,女同学一起读。(女生齐读)
(2)品读“相聚”,感悟“要和”。
师:同学们,你们看,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来和我们相聚了,请看——(出示祖国山水的图片)
(学生观看)
师:想和祖国的山水相聚吗?这句话中也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词——“要和”。来,男同学一起读!
(男生齐读)
师:鸣禽也好,野花也好,山水也好,自然万物都对我们充满了绿色的情意,这就是自然对我们的情意。(板书:情意)这种情意热烈、真诚,没有丝毫的掩饰、矫作,我们一起把大自然绿色的情意读出来吧。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范文3
【关键词】陶行知理论 小学语文 精彩课堂
语文是人类学习语言的工具,因而语文本身具有很强的工具性。但是,很多语文内容来源于生活,同时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只有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对语文课堂教学具有极大的影响。此外,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念”“六大解放”等也对语文教学具有影响性。实践充分证明,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贯彻实施陶行知教育理念,能促进精彩课堂的生成;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以“陶”引路,势在必行。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著名的理论之一。他认为,语文内容大多来自生活。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生活为素材,并进行加工处理,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针对生活经验较为缺乏的小学生而言,生活情境有助于瞬间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庐山的云雾》这一课时,我以生活情境导入新课学习。首先,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功能,播放一组庐山的图片(图片是从各个角度拍摄的),让学生直观感受庐山的美。其次,以问题作为指导,引领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山?这些山有没有庐山那么令你震撼?有没有庐山那么变化多端?有没有庐山那么美?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生活中所见的山,然后与课文中的庐山形成对比。在图片和教师问题的牵引下,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逐渐增强,学习兴趣被成功调动起来。需要注意的是,生活中虽然有很多素材,但是运用到课堂之前,需要仔细选择、认真加工,再利用合适的方法呈现。
二、以“陶”引路,演绎精彩课堂
1.解放眼睛,引领学生走出教室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晚年所提出的。解放眼睛是“六大解放”内容之一。在这里,笔者认为,解放眼睛可以简单理解成解放学生,即引领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近距离触摸生活、自然和社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生活,从生活中获取更多的“养分”,促进自身不断发展。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一课时,我引领学生走出教室,亲近大自然。这比教室利用图片创设情境更为逼真、贴切,可行性很强。在室外教学,学生忘我般的欣赏大自然,惊叹于大自然的美妙之处,例如绿油油的草地、沉甸甸的果实、鸟语花香、高大的树木等都成为学生眼中的风景线。学生在室外这个大课堂,更加深刻地明白语文题目,即《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包括作者为什么要人们打开课本。此外,在室外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观察能力、发现能力等得到有效发展,同时审美能力也得到提升,如发现了自然之美。因此,语文教师应解放学生,还学生欣赏世界、欣赏自然的自由,让学生得到更多独特的体验。
2.解放头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只听不思”是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师一味讲解,忽视学生的能动作用,因而学生很容易产生思维惰性,久而久之成为习惯。无论学习什么内容,学生都逐渐丧失了自主学习能力,习惯被动吸取知识。而新课改下,要求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语文教师可以依据陶行知所提出的“六大解放”中的解放头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给予学生学习的机会,学生才能更好地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诚实与信任》这一课时,我给予了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并要求学生阅读后提出问题。由于这是教学上的一次全新尝试,我有点担心学生不会提问题。可是,在自由学习结束后,在提出问题环节,学生给了我不一样的“惊喜”。有学生问课文为什么要以“诚实和信任”为题,是不是可以换题?有学生问为什么会发生事故?为什么“我”要留下纸条,难道直接走不行吗?有学生问“我”的哪些言行感动了小红车主人,使他要感谢我?这些问题其实也是课文学习的重点,于是我顺势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再次思考,以得出答案。由此可见,小学生也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相信学生,解放头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设计生活作业,深层感知生活
劳逸结合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新方向。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也应向生活方向靠拢。只有设计生活作业,才能真正为学生“减压”;学生也能真正利用“慧眼”发现生活的魅力;学生也才能更深层次感知生活。例如,在学习完《诚实与信任》这一课后,语文教师可以设计生活类作业,如下:收集身边诚实与信任的事例,并用文字整理表达出来,在课堂上与同学一起分享。又如,在学习完《秋天》这一课时,我布置的作业如下:请你用手中的画笔,画出心目中的秋天,并附上文字说明。这类作业开放性很强,并无标准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绘出心目中的秋天。生活化作业的设计体现出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理念。学生在生活化作业中,会得到更宽、更广的发展。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范文4
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中,深化学生的文本体验很重要,这不仅能够让大家更好地走入文字的情境与情节中,也有助于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主旨与中心思想的领会。儿童文学作品大多是以趣味化且生动形象的故事作为依托,这些故事往往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故事背后也蕴含着一些很有价值的启示。儿童文学作品在教学时不仅要让大家读懂故事,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大家获取故事后所蕴含的启示,这才是教学过程的核心任务。想要实现这个教学目标,这必须学生对于文本有较为深入的体会,不仅对于故事情节要十分熟悉,对于故事背后想要表达的思想也要有很好的获知能力。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在理解课文时,教师可巧用插图,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理解文章内容。比如学习1~2自然段时,教师可边让学生观察插图,边听第1自然段的录音,提出问题:通过所听与所看,你们知道了什么?(狐狸住在树下的洞里,乌鸦住在树上的窝里,狐狸和乌鸦是邻居,互相较为了解)然后借助插图,帮助学生认识“洞”和“窝”。这样,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意。想想狐狸和乌鸦会发生什么事呢?然后指名学生读2、3自然段,边听边想: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当乌鸦找到一片肉,它的心情怎样?狐狸看到乌鸦叼着肉,它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富有层次,学生的思维也会十分清晰,能够非常直观的获知故事的大意,明白故事到底在讲什么。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够进一步领会故事背后带给我们的启示,才能够让大家在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中有更多收获。
二、展开知识的应用实践
很多儿童文学作品在教学时同样存在一些知识的应用实践教学,这部分内容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对于知识的应用实践不仅是对于课堂教学的良好巩固,这也能够让学生深化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让大家对于作品有更进一步的体会。如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在学完整篇课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语言的运用实践,可以让学生尝试如下形式的语言应用:走进大自然,野花、鸣禽要与我们联欢,那么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让学生仿照课文第四节,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野花说:
。小鸟说:
。这个习练过程不仅是对于文本语言的一个很好的巩固过程,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及语言技能。此外,这个过程还能够引导儿童喜欢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让大家能够融入语言深处,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而拓展与升华学生精神世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教师要针对文本的特征让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不仅要深化学生对于文本的体验,对于文章中一些好的语言形式与写作模式,也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模仿,这对于学生自身语言素养的提升将会很有帮助。
三、结语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范文5
1充分计划
首先是要确定目标。本次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作为组织者教师来说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让学生明白,这样才能保证活动的效果。活动目标的确定,最好是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这样学生感觉到目标是自己订出来的,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去。
其次是确定步骤,明确分工。目标确定后,还要和学生围绕主题,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活动的步骤,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差异,组建活动小组,再引导学生讨论研究方法,以及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制定计划,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需求,又在小组内做到优势互补,活动过程做到有条不紊,提高研究实效。
2自主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小组合作,主要内容是自主探究,在这里,真正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后,我安排了“走近大自然”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提出:既然是“课本”,那么这本“书”里就有很多的知识,那么有哪些知识呢?我让学生课后分组去探究,制订研究计划,并且指导了探究途经:可以在书中获取,可以在网上看看,可以问别人,当然最好是自已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答案。学生的热情很高,积极参与,在这里,没有“差生”,全是优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新知识,又不断地产生新的疑问,在他们的脑袋中又有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像一块块小磁铁,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引着他们走向科学的深处。在这里,学生的探究面非常广,有研究鸟的,有研究海洋的,有研究鱼类的,还有研究植物的……有的根据花儿开放的特点,编出了四季花谱,根据花儿每天开放的时间特点,绘出了鲜花时钟,根据花的药用价值,写出了花茶经……在活动过程中,组织小组相互交流,对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补充,进行加工,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分辨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师给予适当的协调和指导。
3注重体验
学生探究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体验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关注结果,但更关注的是过程,学生亲历了探究过程中的苦与乐,对一个个疑问的解决所带来的欣喜,是别人所不能体会到,特别是对那些语数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来说,看到了自身的价值,增强了自信。学生通过“走进大自然”的活动,也明白了我们的许多知识是和大自然密不可分的,是人类以大自然为师的结果。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大量地翻阅资料,认真观察,仔细比较,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相互交流,发挥小组的集体作用,互相补充,互相纠错,形成了科学的态度。
有个小组对河流进行了研究,了解我国有哪些河流,我国的水资源情况怎么样,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发现我国人均可用水资源非常少,在全世界排在了后面,在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水很少,常常面临干旱的情况。后来学生观察了我们周围的河流,被这种严重的污染现状震惊了,到处是垃圾,工业废水任意注入河中,还有农田里有残余农药和化学肥料的水的排放,几乎没有什么干净的河流了。学生还邀请我和他们一起去数我们周围有多少河,大约测算了污染面积,写成了水污染报告寄给了相关政府部门,寄给了有关工厂,上街散发传单,呼吁社会爱护水资源,在班级里发起了珍爱每一滴水的征文活动。这项活动,虽然水的净化不能一蹴而就,但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4科学评价
科学的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能起到指导作用,学生能根据评价要求去规范自己的活动。评价我认为要做好两点:
4.1在评价内容上要科学,主要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可以分为参与态度、探究能力、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反思能力等。
4.2要进行正面评价。综合实践学习活动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观察、走访、查阅,自主寻求答案,这种答案也具有不唯一性,对于学生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应给予鼓励,对于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改正。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范文6
一、作业内容层次化,因人而异
学生只有在积极主动的心理诱因下才有可能发挥最大的潜能、取得最优的作业效果。因而,教师可以把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归为几个“层次”,让作业内容体现层次性。
比如对于字词练习,中等生和学困生除抄写生字、新词外,还可自抄一些自己平时易错的字词,对于难度大的作业可允许其少做或不做;优等生可以自己选择性地抄生字新词,多做些灵活性的作业。又如预习作业,对中等生和学困生只要求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思考分段,想想段意等;而对优等生还可增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课后思考习题,围绕中心体会重点词语,欣赏、评析佳词妙句等作业。这样任务明确,又能保证质量。
二、作业形式多样化,趣味横生
我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尝试了多种形式的作业,力求作业氛围民主和谐,让学生主动求知,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1.观察检测类作业。
观察检测类作业适用于教学写景状物类文章前后,如《菜园里》、《秋天的雨》、《金色的草地》等。可以是课前观察,如在教学课文《燕子》时,让学生先留心燕子的外形、生活习性;也可以是课后观察,如教学课文《秋天的雨》后,要求学生观察秋天的雨的特点等。
2.实践性作业。
如教学完《小镇的早晨》一课后,我们可以布置学生看一看自己所在的小镇早晨是什么样的,校园的早晨又是什么样的;学习了《北京的春节》,我就让学生们结合自己家乡的春节写一写;学习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后,可以带领学生读一读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然后通过小组交流、分班交流等方式把看到的大自然说一说。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走进大自然。这样,融思想教育与语文知识于一体,学生能不爱上这样的作业吗?
3.绘画体验类作业。
如学习完古诗《清平乐村居》,为了让学生体会这首词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这样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业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4.游戏娱乐类作业。
小学生天真活泼,特别爱做游戏。学生在游戏中边玩边学,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游戏式作业将所学的知识蕴涵于游戏中,是学生最喜欢的作业方式。如教学完词语,可以让学生在找朋友的游戏中学习形近字,不仅在学习中体验了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而且培养了他们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5.探究性作业。
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教师可设计这样的作业:课文中小女孩最后有没有和奶奶幸福生活在一起?若是小女孩生活在现代,她的境遇又会如何?与课文中的结局相同吗?这样的作业不仅拓展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思路,也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生活在当今社会是何其幸福,使他们学会了珍惜。
三、作业时间个性化,随机应变
我校是寄宿制中心小学,学生平时吃住在学校,作业基本上在自习课上完成。但周末离校时,各科老师都会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在毕业会考前一个月,我曾对我校六年级学生的周末作业进行过一次抽样调查,结果令人吃惊:两天时间,语文一张试卷,还要写作文,70%以上的学生回家后做语文作业需要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如再加上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科学等作业,至少得做五个小时左右。因此我认为语文作业还要从时间安排上来下功夫。
1.固定性作业。
固定性作业是指每周老师都会布置并且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的作业。如从开校初开始,每周周末我都会布置学生写一单元的生字,学到哪一单元就写哪一单元。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了,平时只要一有时间就开始写作业,有时不到周末就完成了,再不把作业拖到周末,再不把作业当作一种负担。
2.自拟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