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范文1

三年级说课 文章作者:hebin7766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7月20日14:46 三年级说课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5册的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村里的人们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那个美丽而宁静的小村庄从此消失的无影无踪。它告诉了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整组课文都是围绕着“保护环境”为主

题,通过质朴、深蕴的语言,优美真实的课件演示,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窗口,从这个窗口里他们看到了历史环境的巨大变迁,激发了他们内心强烈的的情感共鸣,深深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深化了主题。下面我把它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点: 〈它采用了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我们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们综合了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随机通达教学、自上而下教学设计及情境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五、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实践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在这里,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小村庄在老师的故事中娓娓而来,通过直观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首先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然后画面急剧变化,突如其来的洪水毁掉了这个美丽的村庄,从声音、画面方面激活学生潜在的情感。让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张开的状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感受到村庄从“美丽”到“毁灭”的过程给他们带来的那种震撼心灵的感觉。第一次与大自然进行心灵碰撞为他们理解村庄的消失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模拟调查,渗透新知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并且采用新颖而独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课件演示让学生看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情感画卷。在这个时候,学生的心里一定有很多的疑问,很多的想法,再运用模拟调查的方式,首先激起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学生通过刚才的课件观看,听老师逐步深入的引导,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学生心里那么多的“问号”就会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中一步一步的清晰、明显。 (三)、自主释疑,知识反馈。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这课里,要引导学生根据单元训练目标,让学生提问,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这样做,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始终将“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方式。首先是讨论前——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观察思考,比如: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学生经过有目的地观察和有意识地思想,有针对性去讨论,对问题产生了独特的想法,才能充分、深刻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弄明白“所有靠斧头得到一切”不仅仅指前面

提到的用斧头得到的房子、家具还有靠斧头得到的所有不错的生活。讨论中——学生都有各不相同的想法,有的是成熟的见解,有的仅仅是幼稚的疑问。这些想法,都使学生有一种“一吐为快”的心理需求,此时,正是讨论的最佳时机。讨论时,引导学生有序地发言,特别注意让只习惯于说的学生有“听”的耐心,使羞于发言的学生有“讲”的信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条理地将自己的意见充分表露,使课堂讨论呈现一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讨论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对于这些意见的“联结点”,让学生从中归纳出正是因为这些村民乱砍乱伐,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由此看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四)、发展思维、深化主题 孩子们对大自然总是有一种莫名的亲近,而且还有着意想不到的创造潜能。学完全文后,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古人说:“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在这种“引——放”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始终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语言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自己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 六、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非常简单但又层层进入,从直观上一目了然但又意义深远,从而深化了整个主题。 文章出处: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字 分析词语;理解词语;游戏法

【中图分类号】B84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40-01

“小学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架空词语”进行教学的现象。笔者对“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具体操作及其理论支持进行有效性的实践重建。

1分析词语的形体、构成,理解词语

常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次升华,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1分析字词的形体,理解词语。在朗读中,读准字音,分析字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真正做到汉字音、形、义的统一。 例如笔者在进行《开天地》中“滋润”词语的教学设计如下:①这个词谁会念?②字音读准了,能读出感觉,读出意思吗?③这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④对啊,水分多了,干燥的秋季变得滋润起来,万物滋润了,人滋润了,感觉就舒服了!那该怎么读?⑤声音柔软点,再舒服点读?这样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不但从字的偏旁上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懂得这个词语的感彩,以及它在语境中的运用范围。此时,“滋润”不再是一个单调的词,它有着充沛的水分,它象征着万物复苏。这样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化为具体的事物,拉近了学生与“滋润”的距离,使学生对它有了感情,有利于上升到情感上深刻理解词语。

2分析词语的构成,理解词语

汉语词的构成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利用合成词的特点,先将合成词分开,给每单纯词组词,找出适合这个合成词意思的两个意思加以合并,这个合成词语的意思就可以确定了。例如:《珍珠鸟》中“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对“信赖”一词和理解,可先分开“信”和“赖”,给“信”组词,“信念、信任、相信……”,“赖”可组词为“依赖、依靠……”。最后据文中的意思,可选为“信赖就是信任并依靠”。又如“争辩”就是争论,辩论。“皎洁”就是明亮而洁白。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已经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有一部分信息已与书面词语建立了对应联系,在生活实际中已理解掌握了这些词语。但更多的信息与书面词语并未建立联系。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类词语时,教师如果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则可收到最好的效果。例如“乳白、枣红、米黄”这些词语,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日所喝过的牛奶、所吃过的红枣、所见过的小米的颜色而不讲自明;而“山梁、树冠”等词,我们则可通过引导学生看相关的幻灯、图片、实物进行理解。

4游戏法

“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运用有效的游戏,一定能激发孩子们的识字学词的兴趣,不但能增强识字学词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

如教人教版第一册《操场上》的教学中,在教学完六个新词后,设计了“词语归类游戏”。教学准备:“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词语卡片,同桌两人一份。 教学方法:①同桌两人分别把词语读正确。②把这些词语中同类的摆在一起,然后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摆。 ③归类方法可以任选一种。生组1:与“手”动作有关的为一类(打球、拔河、拍皮球),与“脚”动作有关的为一类(跳高、跑步、踢足球)。 生组2: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为一类(打球、拔河、跳高、跑步),由3个字组成的词语为一类(拍皮球、踢足球)。生组3:属于球类运动的为一类(打球、拍皮球、踢足球),其他的为一类(拔河、跳高、跑步)。

这一“游戏”环节不但复习巩固了六个新词,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正确给词语归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演示法,理解词语

5.1学生演示: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的确,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较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二自然段中“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一棵一棵的砍下来。”这里的“拎”字表达了小村庄的村民非常随意砍伐树木的心态。如何让小学生感受到“拎”字背后的随意,作者的惋惜与谴责呢?教者可以创设情境,请孩子们分别演一演村民“拎着斧头上山砍树”与“拿着斧头上山砍树”,通过动作的对比,他们一定会切身感受到当时小村庄人们的那份随意与无知。

有人说:“看到的不易记。听到的容易忘,动手做才能学得会。”此话不假。体验是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知、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得到放飞,想象得到展现,创造力得到开发。

5.2教师演示:教师演示,包括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肢体语言。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渐渐地升高”一句中的“渐渐地”,教师可通过演示使学生理解词义。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的意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范文3

传统的中国教育一向注重阅读教学,很难想象,没有了从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启蒙阅读,鲁迅等一批国学大师将何以诞生;没有了“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式的阅读传统,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化将何以繁荣兴盛。但我们也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传统阅读也在日渐浮华功利的风气中被忽视。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的阅读教学——注重诵读、注重阅读本身而非方法技巧的阅读正在丧失其应有的地位。学生们重视英语的程度远远大于对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这给我们小学教师的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如何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非常重要的任务。

为此,我们在上级领导的带领下,确定了《学生个性化解读能力的培养》这一子课题,着重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研究。

1.加强课题实验研究工作

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1.1 建立领导机制,确立实验班级。

在校级领导的亲自指导下,学校成立由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部分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核心小组,负责实验工作的管理、指导及实施工作,并确立了实验班级和实验老师。

1.2 加强师资培训,转变教育观念。

准备工作的重点是对教师进行学习培训,转变更新教育观念,学习科研知识,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使参与研究的老师明确实验的目标和任务,对教师相关的教科研理论的学习、培训采用三种形式:

一是专家引领,由课题组总负责人王淑杰校长、邵艳菲主任每月进行一次培训,教师们认真学习、领会,效果很好。

二是同伴合作,由教研组长组织相关的老师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学习研究,集体备课,互相评课,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是校本培训,我们利用各种形式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了以下学习:一是新课程改革理论学习,学习了课改《纲要》、《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说课》、《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案例分析》等书籍和文章;二是有效教学理论学习,学习了弗赖登塔尔关于“数学化”的理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等书籍和文章;三是有关有效教学的优秀课例学习。观摩了小学数学优质课《分一分(一)》、《买文具》、《观察物体》、《可能性》等课例。通过开展以上的学习,在管理上做到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老师。让课题组成员深刻理解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中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建立科研信心。

2.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2.1 调查研究学生状况。

实验初期我们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学习状态、学习能力、个性特点等五个方面进行调查,并做出了分析。发现在教学中学生欠缺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够大胆质疑问难,不够大胆标新立异。我们感到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中应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主,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通过教师的合理评价树立学习语文阅读的信心。

2.2 大力开展有效教学研究课,进行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在课题实施的第一阶段里,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对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进行了分析,确定授课的实际内容,恰当选择课型,大力开展有效教学研讨课。其中,为了保证开展课题研讨课的质量,我们规定每次的教研活动都要做到“四个要”:一要集体备课,二要全员听课,三要说课反思,四要重视评课。每节研讨课都采用各人构思——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学设计的备课方式。教学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做到:“一个突出”(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两个关注”(关注有效策略的渗透,关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三个必须”(必须是有效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情商和学习欲望;必须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提问,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必须是开放的课堂,课外收集信息,课内人人都说、人人都做)。同时,我们还在本学期开展了赛课活动,人人参与,人人受益。

2.3 为使教师能更好的指导学生阅读,11月份我们开展了教师的美文朗诵大赛,各位教师都能精心地准备,取得了较好地效果,特别是我校的申明健老师、程英溢老师、黄秀梅老师地朗读还得到教育学院白老师的好评。经过评选,我们共选出3名一等奖,7名二等奖,通过比赛,大大调动的教师们的朗读热情,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地作用。

2.4 坚持要求学生写语文日记、办语文手抄报。为考核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开展了1-5年级的阅读测试,通过分析教师们找到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欠缺点,为今后工作确立了目标。

3.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3.1 教师教的方式变了。

现在的课堂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变成了教师引导点拨,运用“讨论”,“探究”,“自我解读”,“自主”,“发现”等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个方面都有较大变化。

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到以培养创新精神和阅读能力为重点。由过去的“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再也不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组织、引导、激励、点拨学生学习的亲密朋友,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3.2 学生学习方式变了。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自主学习,由死读书,读死书的已有知识的存储器变为积极、活泼、创新的探究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积极主动,兴致勃勃,课堂变成了他们研究讨论问题,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探究创新,个性表现的乐园。课前他们可以预习要学习的内容,可以写预习提纲,列出不懂或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到互联网或生产生活实践中收集信息。课堂上,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积极发言讨论,提问质疑,批驳不同观点,特别是他们对句子或段落不同于其他同学的理解而获得老师的认可时脸上洋溢的笑容使实验教师获得巨大的满足感。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巧设问题;兴趣;发散性思维

总书记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书记的讲话,强调了德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同时也对新时代中职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 所以,目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应该加强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同时《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又指出:“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主义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时效性和时代感。”[1]这一规定为深化德育课教学改进指明了方向。

一、中职德育课“巧设问题”教学方法的探索

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调查,以往的德育课沉闷、单调,学生学习热情不够常常出现厌学情绪,德育课在中职学校并没有的得到足够重视。因此,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德育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德育课教学实效是中职德育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中职学校德育课实践可以从如下几点着手改进:

(一)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研究,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会促进学生迸发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生长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和探索的欲望。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加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始终是教学的难点与教学设计的出发点,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兴趣性和价值性。在中职德育课中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了解和分析国际内重大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和贴近学生,贴近职业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喜闻乐见的,都写说也能说几句的东西,如影视作品,网路视频,名人逸事,漫画,诗歌,典故,谚语等之。这些内容在趣味性和可读性日益增强的中职德育新教材中随处可见、要充分利用。同时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还应不失时机地把教材中没有而成为教学中所用的,学生兴趣的材料搬上课堂,并通过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学习的气氛,还能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思维过程中,完成课本基础知识的教学义务,从而达到一举两得.

实践活动是兴趣产生的源泉,德育课教学要把理论变成活动,德育课教学中的活动可是多种多样的,由“讨论”式仿真式,参与式,竞赛式等等,可视教学内容不同,是活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多年来,针对这些中职生我们从来都不会说学生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而是不断鼓励他们,不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增强信心,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如在答是非选择题时,只写几个字或一句话,按照习惯会找出来问,为什么不写完,留那么多空格干什么,我不是这样的,只要学生有,哪怕一丁点思维方式的突破,有一点靠谱,我都会及时表扬他,事实证明,当学生有兴趣,他肯定会学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今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的时代,教育也将迈进信息化的新时代,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信息化的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优点,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形象,让德育真正的“活”起来。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在讲到《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益关系》时,先设计多媒体课体“走进华面村”带着问题看视频,(1):“华西村为什么会成为天下第一村?(2)华西村村民的工资加奖金及入股收入分别属于什么分配方式?华西村多年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原因是什么?[3]伴随着”《在希望田野上》优美的旋律,大屏幕上映入眼帘的是――道路宽敞,数不清别墅,老人公寓人人有工作每家每户少则一百万存款多则一千万多的存款――一栋耸立的摩天大楼。在学生一阵阵的啧啧的赞叹声中我们师生共同找到了答案,华西村通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扶持乡镇企业,实施心理激励,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等措施,使华西村从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小村庄发展成为工商并举,年销售收入达几百亿元,下辖9大公司60多家企业的华西村集团。在分配上实行的是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三位一体”的分配制度。华西村村民的工资加奖金及入股收入分别属于按节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华西村村民理财的方式主要是投资企业入股分红。华西村多年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原因。就是注重激励、兼顾公平既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有保证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既要反对平均主义没有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确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提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激趣引发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这些不是我们这些中职生以后走上社会创业过程必备的精神吗?

(二)巧设问题,温故知新。

在新课改的德育课的教学内容由单元课,节,点等要素组织,但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前后不同的单元、课、节、点,之间的知识往之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并且,形成了一个个知识结构,因此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回忆思考,自然过渡到新知识,这种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把旧知识和新知识比较,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差异,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既要思想准备,又要知识基础,做到了“温故而知新”

(三)巧设问题,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属于创性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复身思维,是指对某个问题或理论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思维角度,重新审视,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搜索,力求更深刻把认识某个问题或得出新的理论。发散性思维也是一种已知信息中心产生打了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思维,是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维,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发散性思维有力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善于思考,不因循守旧的创新能力。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当分析重点难点时往往要先给学生提供背景材料设置情景,在引导学生了解材料进行分析思考,讨论。例如在讲到哲学与人生第三单元第九课在教学“《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一课 ,先介绍“东施效颦”的成语故事,人们一惯的思维定势,对东施效颦模仿持讥笑的态度,紧接着问“东施效颦”何罪之有?要求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替东施效颦打抱不平,在学生的讨论发问中发现思维闪光点。

学生甲:“东施固然丑陋,但是她有关爱之心,这比生活中的哪些不分美丑的性要好得多。

学生乙:”东施不但知道什么是美,而且还有追求美好勇气和决心,这比那些不求上进,甚至对面貌的美进行恶意诽谤的人要好的得多。

学生丙:“东施渴望美,向往美,可贵的东施还具有自知之明。明知道自己丑陋,但不自暴自弃,虚心向西施的学习,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的。

学习丁:人的最美之处是心灵,面貌虽然天生丽质,如果不能自重,外表在美,本质也是丑的,东施如能自重,自爱,不断提高自身的内在素质,对外表虽丑,但心内心是美的,通过讨论,使学习净化了心灵,陶冶思想情操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巧设问题,质疑问难,

质疑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动力。巧设问题是个关键,提出的问题必须新颖明确,富有启发性,兼顾梯度性,学生只有对陌生的新知识不理解的事理才能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巧设问题的形式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应用或推理设疑或对比设疑或连环设疑或矛盾设疑或变式设疑每一节政治课总存在一定的教学难点,它是课堂教学的拦路虎,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好理解和掌握,进而影响整节课教学效果,所谓教学难点,一般是指使学生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的地方。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知识的表达较为抽象笼统,没有用具体的事例或数据进一步加以阐述和分析说明,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和生活情感的体验。二是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产生负迁移,阻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及问题的解决。因此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批评和怀疑的意识,大胆发表自己的好见解,老师不怕被学生问倒,形成质疑问难好习惯,在学习思维的障碍处,教师必须及时与体验去分析思考。这时学生往之念随入思维的困境中,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这几需要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自我发现矛盾所在,并结合新教材知识帮助学生进行重复思考,几次反复之后,学生突然感觉”柳暗花明又一村,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发现了“真理”之所至。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敢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及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该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有价值的一面,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例如:《哲学与人生》第五单元第十四课,在讲到《个人对社会贡献的两种形式》时由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经过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等用于物质贡献,把个人对社会的物质贡献做为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唯一尺度,因此可在该处设置学生容易出现思维障碍的问题,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的保尔与现在的科技时代的比尔盖茨,两人的贡献谁更大?学生思考的问题往往有三种?

①1,比尔盖茨对社会的贡献大家看得见,摸的着,体会得到的,而保尔只是过去的小说中的虚构人物。

②比尔盖茨侧重于对社会的物质贡献。虽然现在意义重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贬值,甚至消失,而保尔侧重于对社会的精神贡献是持久的,而且可以转化的物质力量。

③对保尔与比尔盖茨两人不能做简单的比较,因为两人对社会贡献,侧重点不同,比尔盖茨侧重于对社会的物质贡献,保尔侧重对社会精神贡献这两方面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两种方式。衡量一个人的认识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贡献,又要看到他在精神方面的贡献,至于哪一方面贡献更大一些,则是因人而异的,当学生对问题分析讨论至此时,他的思维障碍已悄然排除,其首功归于设问准确到位。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教师应更加努力通过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兴趣,激励学生主动质疑,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只有这样,才能正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主动参与到中职德育课的学习中去,真正受到德育课思想教育的熏陶。

参考文献:

上一篇来世不相遇

下一篇天造地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