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马的古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马的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马的古诗

有关马的古诗范文1

走在路边,不时的像两旁看着,天气很冷,我把头缩在高领毛衣的领子里,把手收到袖子里,背着重重的书包,嘴里不停的说着好冷啊!

一家叫吉祥麻辣烫的小店吸引了我的目光,心里想着,好土的名字,但是,看到热气和香气从里面传来,我又不由的走了进去,摸摸兜子,只剩下2元钱了,但是我还是坐了下来。

“我要10根麻辣烫。”

“马上”

我吃着麻辣烫,一股股热气从身体向上冒,感觉好舒服,吃完了,我也许是我太着急想回家,居然忘记了给钱,我正要往出走,突然,一个小女孩拉住了我的手,然后又送开了,这时我看到了我的手里抓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

“姐姐你好,请到门口的钱罐里交钱。”

霎时,我感到了一股温暖,比吃了麻辣烫还要温暖的感觉,原来这就是这家小小的麻辣烫店的魅力,它的魅力不仅仅是那往外冒的香气和热气,而是那个小小的钱罐,那个让我感动的瞬间。

有关马的古诗范文2

据此我们不难推断:这个“情”字在高考诗歌鉴赏中的重要地位。

江苏考纲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虽然这里找不到一个“情”字,但此处无“情”胜有“情”。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会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诗歌,它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最具抒情性的一种,这个“情”就像空气、水之于生命一样,看似无有,实际处处皆是,须臾离开不得。这也正是江苏高考古诗鉴赏年年都考思想情感的原因。所以鉴赏一首诗,就像和一个人打交道一样,只要我们彼此间建立起一定的情感,就什么话都好说,什么问题都有办法解决。

首先是一个字“望”。上天的安排也好,国家的规定也罢,你和一首古诗相遇了,而且99.999%是初次相见,就像你碰上了一个陌生人。注定的是,你们不能擦肩而过,你们必须有所交流。怎么办?先望望这个人是高是矮、是胖是瘦。哦,来者是个方正的律师(律诗),抑或是首袅娜的雌女(词)……

再近一点,看看面部长相(标题)如何,这可是对大多数人来说至关重要的噢。有时一眼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人脸上充满了“怨”情(《征人怨》),那个人一脸喜相(《春夜喜雨》),那个人正沉浸在思念回忆中(《春日忆李白》)。诗歌标题是他们的眼睛,包含了大量的重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中,有的就是情感密码。

当然大多数情况我们很难仅凭一眼便了解他们到底在想什么。这就需要我们问一问(知人论世)。你姓啥叫啥?多大了?哪儿人?哦,是唐朝的柳中庸,跟那个王昌龄一个时候的人,虽然他们都怨恨在边塞走,但心中也有些许豪情。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同诗人的人生经历、思想抱负以及所处的时代有关。

接下来,我们得仔细地看看他们的穿着打扮——看看这首诗都有哪些花花“意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读诗自然要注意意象。当然这里的前提是我们要有一定的察言观色的经验。比如,《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诗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意象,他们都是唐时边塞的地名,这就告诉我们这首诗是写征人的戍边生活,表达了征人的怨情的。古诗里常有一些意象往往跟一定的情感有关,如月,常是思乡的代名词;杜鹃鸟,多是凄凉哀怨的象征;鸿雁,往往跟游子思乡和羁旅伤感有关……这些都需要我们平日加强积累。

当然只有经验是不够的,我们还要锻炼见微知著的本领。一个人的性情如何,往往通过一两个关键的细节就可窥知,也就是要善于抓住关键词或关键句,也即抓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寻找和断定诗眼,首先要注意字、词语或句子的以下特征:一是统摄全篇的情调,二是深化诗句的意境,三是集中体现作者的感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的“愁”字。其次要瞄准词类活用。词的活用,往往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最后,要体察精当的修辞。辞格的运用之妙全在于恰到好处的叙事状物、传情达意,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的诗眼“知”字,雨本无知,因人而知,拟人手法写出了春雨的善解人意,妙趣横生。

一般来说,按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情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人生感慨诗、民生疾苦诗、哲理诗及其他。据此我们可以把握不同的情感:征夫思妇之幽怨(《征人怨》《梦江南》),羁旅思家之亲情(《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寂寞依依之友情(《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鹧鸪天·送人》《送魏二》)……

有关马的古诗范文3

关键词:成人高考;古诗复习;方法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中关于古代诗歌的鉴赏题是从2000年开始推出的新题型,旨在考察考生对中国古诗词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由于古代诗歌本身的特点及鉴赏评价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平时古诗教学普遍存在重诵读理解、轻鉴赏评价的现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成人高考古诗鉴赏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如何通过考前有效的复习,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整合古诗阅读知识,提高古诗鉴赏能力,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谈以下几点体会。

把握大纲,明确要求

成人高考大纲是复习的依据,古诗的复习首先要从把握大纲入手,引导学生明确古诗鉴赏复习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关于古代诗歌鉴赏,成人高考大纲提出的要求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大纲要求,需作进一步的诠释和讲解。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诗歌塑造的艺术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艺术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师可举出一些学生熟悉的诗歌艺术形象加以说明。如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情怀、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的反抗精神、琵琶女“天涯沦落”的悲苦和无奈、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英雄胆识等,使学生对诗歌形象的概念有初步的感受和具体的认识。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诗歌运用语言的艺术,体会其优美、精炼、跳跃、含蓄的语言特点。教师可在学过的诗歌中举出选用贴切的描绘物态、抒写情怀的范例,引导学生体会精妙传神的艺术魅力。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是阅读古诗的高级活动。所谓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指诗歌所熔铸的作者的感情、旨趣、爱憎、哲理,体现作者对生活理念的认识,对社会价值的判断。对古代诗歌内容的评价,最能体现阅读者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辨识透视能力。

梳理考点,深化理解

明确成人高考大纲的要求之后,就要把握古代诗歌的“考点”,有针对性地复习理解有关知识。针对考试大纲,鉴赏古代诗歌必须具备以下知识。

(一)古代诗歌的一般知识

古代诗歌的一般发展线索:诗经——楚辞——汉魏晋五言诗——唐诗——宋词——元曲等。

古代诗歌的大体分类:古体诗与近体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与绝句等。

近体诗的格律规定:限字句、定韵脚、调平仄、讲对仗等。

以上知识可向学生作一般交代或列表印发,不作重点复习。

(二)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由于这部分内容与考点直接有关,故必须加以详细分析。

精炼即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用语准确、生动、形象。如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中的“执手”一语,准确而形象地刻画出一对恋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他们纵有千言万语要倾诉,但只能“泪眼”相对,四手相握,情满心中,却语哽咽喉。此“执手”二字,抵得上“千言万语”,可见精炼之至。

含蓄诗的语言不能像散文那样直露,要求感情不露,意在言外。如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二句写空城四周群山绵亘,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带着寂寞心情退回。勾勒出一片苍茫凄凉的景象。读者不禁要问:山川形胜的六朝古都为何会变成一座空城呢?三四句借月抒怀,暗含国运衰败的感叹。全诗表面看句句写景,细究却句句都蕴含着诗人对故国萧条的感慨,其主旨在于讽喻现实,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其好处是在极短的篇幅中增加诗歌的内涵,引起读者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周瑜赤壁破曹的历史故事,既表达了对年纪轻轻就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也表达了自己事业无成却华发早生的感慨。

情致理趣诗歌的情致理趣指的是诗歌中那些表现力极强的词句给人的审美情趣。诗的情致理趣与炼字有关,古诗中这类词语很多。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横斜”、“浮动”都给人以美的想象及美的享受;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蕴含着一定的哲理。

古诗的语言特点还有跳跃、倒装、谐音、叠字等现象,都比较容易理解。

(三)古代诗歌中的形象

诗人在创作时,以想象为中介,将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融合成诗歌的形象。优秀的叙事诗,大都塑造出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优秀的抒情诗,总描写出种种客观事物的形象,并且浮现或暗含诗人的自身形象。如陆游的《卜算子》中的梅花,就代表一个孤高寂寞,备受打击和嫉妒,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也保持节操不变的爱国志士形象;于谦的《石灰吟》中的“石灰”,则象征一位不怕各种打击,不怕粉身碎骨,“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清官。

(四)古代诗歌创作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下面择其要者举例说明。

借景抒情王国维评论古诗:“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诗人常用的手法。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烟花含情,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无尽思念,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每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托物言志大千世界、山川河岳、花鸟鱼虫皆可入诗。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着诗人的感情。如唐人陆鲁望《白莲诗》: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诗人以貌取神,写出白莲的风韵与精神,抒发了处唐末动乱社会中,虽退隐山林,洁身自好,却又关心天下兴亡的情怀,做到了既“不即不离”,又“曲尽其妙”。

借古喻今诗人缅怀古人古事、或歌颂辉煌业绩、或感慨千古遗恨,或喻己怀才不遇、或抨击黑暗现实。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如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借歌咏贾谊,指出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联系诗人长期遭受压抑的身世,可知其借题发挥的意图。

直抒胸臆诗人情激于衷,冲口而出,以浅白的语言,抒发真挚的情怀。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后一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卒章显志,一吐心中的郁闷之气,点亮全诗的主题。他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者的心声,表现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对比烘托在鲜明的对比中增强读者的感受,利用事物的反差揭示诗人的某种情感。如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着重渲染昔日的骄奢逸,最后一句写眼前的凄凉景象。强烈的对比寄寓诗人的深沉忧思。

比喻拟人化平淡为生动,引导读者联想与想象,增加诗歌的内涵与情趣。如杨万里的《红白莲》:

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

恰似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

诗人突发奇想,把一池盛开的莲花,比喻为汉代宫中三千美丽的宫女,她们一半浓妆艳抹,一半淡扫峨眉,各呈其美,真是“浓妆淡抹总相宜”。转贴于

以动写静事物总是相反相成,没有动,就没有静。以动写静、动静结合便成了许多诗人常用的手法。如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写春夜溪山月出惊鸟的幽美境界。月出尚能惊鸟,可见春山之静,而不时传来清脆鸟鸣声,更显春山之静。

虚实相济“实”为眼前景、眼前事,“虚”为想象景、想象事,二者相辅相成更有利于表情达意。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二句叙滞留巴蜀的原因,是实写;三四句想象回家后深夜畅谈的情景,是虚写。眼前之事已入想象之境,寄怀之切尽在不言之中。

夸张联想夸张是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引发联想以创造意境。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四句熔夸张联想于一炉,写出瀑布由极高处飞泻而下的磅礴气势。“疑”字在联想中透出无限赞叹之情。李白的夸张不是简单放大事实的原貌,而是融入了美好的感情。

此外,还有比兴、铺陈、渲染、映衬等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关键在两点:一是辨识诗中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二是赏析其表现作用和艺术效果。后者需要一定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尤其需要加强训练。

(五)古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诗人心中的物象,是诗人为表达情感,用艺术的语言写进诗歌的事物和画面,这些客观事物已经蒙上了一层主观色彩,成为诗人主观世界的写照。因此,它们在诗中已超出本身的含义而蕴含深广的社会内容。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作者描写了六种物象,字里行间透出游子天涯沦落的困顿、苍凉与悲哀。

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为了创造和谐、完美的意境,诗人把抒情与写景、叙事结合起来,力求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屈原《涉江》的“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写船行缓慢的景象,抒发的却是诗人眷念国都,关心祖国命运的沉重心情。杜甫《登高》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展现一派秋天苍凉恢廓之景,表达的是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愁之绪。

以上有关知识,是提高古诗鉴赏能力的基础,也是高考答题的基础。复习时可集中讲解,也可结合作题分散讲解。讲解时不能空讲概念,一定要结合诗作具体分析。

授之以渔,点拨方法

鉴赏古诗,是阅读的高级阶段,之所以为高级阶段,是因为它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在文学鉴赏过程中,欣赏者要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变成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就要进行想象活动和情感体验。如果鉴赏者不善于积极的想象或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就不可能对作品的意境有深切的感受,也就发现不了作品中的弦外之音、韵外之致。成人高考古诗鉴赏的复习指导,必须遵循鉴赏的基本原理。笔者根据自己的阅读和教学经验,总结出古诗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概述如下。

(一)初读

初读的任务是弄懂作品表层意思,因为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是鉴赏的第一步。初读古诗需注意两点:(1)明白词语的含义。古诗中的词语有时有特殊的含义,如典故的意义、语境的意义。(2)理解句子的结构。有的古诗的句子省略跳跃,要补充连贯才能理解;有的古诗语序不是正常排列,要根据词语意义关系加以调整。解读古诗切忌望文生义、主观臆断。如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互文,意思是主客一同下马,而后一起上船。如果照字面理解成主人下马了,客人已在船上,则下句说的“举酒”则与主人无关,就讲不通了。

(二)吟诵

通过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歌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指导学生诵读是鉴赏的基础,读诗而不能背,等于不读;能背诵,进而才能进入领悟阶段。

(三)入境

反复吟诵,只是鉴赏者与诗中的艺术境界“接近”的一种手段。教师需进一步要求学生,吟诵时伴随想象,眼前浮动诗中所描绘的那些人、物、事的形象。读的次数越多,这些事物的形象就越清晰。这样,学生就不知不觉进入诗的境界,恍若身在其中,进而在思想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这就叫“动情”或“陶醉”。例如,反复诵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你会仿佛进入李白的梦幻境界,看到幻境中的仙人形象,对美丽的仙境会产生向往之情。

(四)领悟

读者经过“入境”时情感体验的之后,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和意境又从鉴赏者内心游离出去。同时,作为社会角色的“自我”又慢慢呈现出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阅读体验,在冷静的比较与参照中,学生获得了人生的启迪与顿悟。

以往的参考书对诗歌教学都强调诵读,强调让学生在诵读中自己感悟,其原因是顾虑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作品与学生之间的中介,在“传授”过程中越俎代庖,影响乃至左右学生的鉴赏过程。但这不等于说在古诗鉴赏复习过程中淡化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不一定参与学生鉴赏某一首古诗的具体过程,但不排除在鉴赏方法和答题技巧上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与训练。

下面谈谈解答诗歌鉴赏试题学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反复体味,读懂原诗弄懂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其方法有三:一是注意分析诗题,诗题是诗的“眼睛”,分析诗题是正确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的途径之一;二是注意利用注释,借以理解诗句,进而准确理解全诗;三是注意联系作者生平与作品的写作时代背景。

仔细研读诗句,咀嚼语言特别注意关键字句、修辞手法和所用典故,体会其精妙之处。

整体把握意境只有整体把握意境,才能防止以偏概全,正确理解诗的形象和诗的含义。要善于想象、联想,用形象思维理解诗歌意境。

仔细辨析诗歌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是托物言志,还是采用了比喻、夸张、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

看清试题要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思想内容,命题上可综合要求,也可就某一方面出题。有时出题的角度不同,答案其实都差不多;有时一题两问,要弄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答题时要看清要求,不要答非所问。

吃透题目的提示考虑到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历,有时出题人为了让考生准确把握题意,特地给予一定的提示。如2003年成人高考大纲样题以杜甫《旅夜抒怀》为出题材料,提示考生“这首五言诗是杜甫晚年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漂泊在长江上游时的作品。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表达了丰富的感情。”对这些提示一定不要轻易放过,这往往是引导答题的路标,只要沿着提示去思考答题,是比较容易获得高分的。

抓住要领,重在表达一般古诗鉴赏题的答案不会很长。要抓住要点简洁作答,切忌含糊笼统、空话套话、人为拔高、丢三落四。

强化训练,提高技能

古诗鉴赏的复习,在学生获得诗歌的基本知识、了解鉴赏的原则和方法以后,关键是强化训练,学生应在强化训练中体验鉴赏过程、提高审题能力、掌握答题技巧。

有关马的古诗范文4

关键词:新课标;综合性学习;古诗;课堂活动

课外活动教师开展综合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师与学生都是初次面对综合性学习,教师的“教”要永远走在学生的“学”之前,教师要大胆地对综合性学习进行尝试。

一.组织课堂活动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1.讨论与交流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生之间虽然此刻在同一间教室学习,但有生活环境与之前学习环境的不同,学生阅历与所掌握的知识肯定有所不同。通过相互的讨论与交流,学生不但可以听取他人的不同观点,掌握新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理组织语言正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语言能力。对于一些内向胆小的学生,较为轻松的讨论与交流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勇气。教师在完成三首诗的基本教学内容后,可以让学生就蝉、雁、鹧鸪这三个古诗中常用的意象进行讨论,谈谈这些意象有哪些寓意?还有哪些生活中的常见动物经常被诗人引用在古诗文中?蝉、雁、鹧鸪这三种意象通常能够代表了诗人哪些感情?2.组织与参加比赛比赛的基本解释是在竞赛中比较高低。组织比赛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之间一较高低,而是通过比赛这一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比赛的获胜者着需要表扬,但更重要的是比赛这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勇气以及临场发挥的能力都可以得到锻炼。比赛的组织者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比赛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很重要,教师要安排学生轮流组织比赛,避免重复使用那些有能力的学生,能力是锻炼出来的,那些能力欠缺的学生,反而要让他们多多组织比赛。教师要在一旁进行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组织与参加比赛。肯定他们的进步,从而使他们在比赛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感。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团体的。如果是团体比赛的话,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蝉、雁、鹧鸪中进行挑选分组,学生分为三组进行古诗积累大赛,古诗中必须包含这三种意象中的一种,最后看哪组所积累的古诗最多,则为获胜。教师要记下比赛中学生说出的优秀古诗句,在比赛结束后,倡导全班学生背诵。若是个人比赛的话,比赛的内容可以是古诗朗诵,学生和老师共同担当评委,根据学生朗诵时的感情、声音、上台表现力等进行打分,选出优胜者。通过种类多样的比赛学生可以在其间学会策划,组织,分享学习等多种能力。3.成果展示教师布置拓展延伸的作业的时候,需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查阅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教师也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面面俱到地去收集资料。学生还处于“学”的状态,对资料的正确与否往往缺乏判断,教师要耐心引导,勿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小组收集资料时,我们同样可以指导学生采取组内分工合作方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资料收集完成后,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取舍,认真审视所有资料,利用“去粗取精”的方法筛选资料,帮助学生选取合理有效的资料。学生搜集资料并进行有关整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需要在课堂进行展示,全班同学共同进行分享,教师要对一些学生提出的重点资料进行强调,也可以通过黑板报等进行长期展示,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对于整个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指出并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方法。对于蝉、孤雁、鹧鸪学生肯定会收集到许多与之有关的古诗,也会了解到许多著名的诗人,这些都不是课堂的一般讲解古诗,分析古诗所能达到的效果。

二.组织课外活动

综合性学习不能只局限于一些课堂的小活动,合理的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实践能力。1.发现生活中的古诗“综合性学习”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不但能给学生走出书本、融入社会、感受自然的机会,也是学生消化书本知识的最佳方式。学生可以从书本中中获得感性知识,但理性的知识需要实践,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开展实践活动前,教师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使活动做到有目的、有步骤、有措施,不做无意义的活动。初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教师可以利用周末等课外时间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不止蝉、雁,鹧鸪,古诗还有许多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学生分组在校外进行寻找,发现生活中对古诗的引用,如一些蕴含古诗的商店名称,蕴含古诗的公共标语等,要求学生进行记录。活动结束后,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借此锻炼学生与人交际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2.举办讲座初中教师对古诗的理解与感悟毕竟有限,教师大多只是对初中课本中出现过得古诗理解的透彻,尽管这已经达到教导学生的作用,但对于一些对古诗特别感兴趣的学生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角度来说,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古诗,对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是很有好处的,让学生多接触古诗,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邀请对古诗方面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开展讲座,使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课堂内容,能够吸收到更为新鲜,全面的知识,拥有更为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研究意义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材的一项新课题,而中学的古诗是学生接触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两者的完美结合是十分有必要的。“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全新而陌生的课题,如果实施不恰当,自己劳心劳力不说,学生一旦厌倦可就难以挽回。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不是“个体性”的、“复现性”的学习,而是“群体性”的、“探究性”的学习,这种学习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四.结语

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崭新的亮点,两点出现的同时意味着创新与挑战,创新要求与众不同,挑战则带来更大的难度。古诗的“古”与综合性学习的“新”要完美结合,还需要更多更大的努力,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小观点。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张燕:《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扬州大学学报》2014年5月

[3]张艳霞:《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分析及实施途径研究》,《文学教育(中)》2012年2月,

[4]马栢胜:《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年5月

有关马的古诗范文5

这仅有的二十几个字,给了老师很大的发挥空间,我却不敢触碰,加上有经验的同事说古诗难教,因此,我对诗歌的那份偏爱也渐渐消磨了。

有幸聆听了来自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熊海滨老师的《古诗二首》:

乞巧

(唐)林 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原来古诗真的可以这样教,真的可以教得这么好。自己细细体味一番,有如下感受:

一、如红丝线般的过渡语

如果说前人的诗歌如珠玑一般大放光芒,那么熊老师的过渡语就似那串珠玑的红丝线,把诗歌珍珠一粒粒地串起来,是那么巧妙,又是那么生动,让听课的我不觉也和学生一起进入角色。熊老师的每一句话语都经过精雕细琢,仔细揣摩,听来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掷地有声,亦回旋耳畔。在他这条红线的引领下,孩子们慢慢地走进了七夕的夜晚,真若拿起红丝线在夜下乞巧,我想孩子所乞求的就是熊老师那渊博的知识和对知识的渴求以及诗歌所要表达出来的感人的情愫。

而他这丝线般的过渡语,总能在恰到好处的时候,紧扣一个“读”字。诗歌不读不明其意,诗歌不读不谙其中之真情意。作为老师,我们深知其中的道理,但是如何把诗歌很好地读出来?我想,传统的读法显然不行。那么怎样读呢?且看熊老师的做法,在一番深情深意的过渡之后,孩子都走进了诗歌的世界,一个看似不经意的“读”,立刻能让孩子们都张开嘴巴,把所感受到的诗意一泻千里,在读中畅酣。

当然,要想有这般好的过渡语,我想课前的准备不言而喻。只有每句话都仔细琢磨,才会发出它的光芒,也只有老师具备了丰厚的文化内涵才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作为教坛新人,这是很好的学习方向,也是对我最大的启发。

二、大放“读”的异彩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诵。”巧就巧在这个“读”,我们要在这个“读”上做足文章,做足工夫,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而通过熊老师的“读”,我得出的最大感受就是读出特色。

1.边读边启。从熊老师对第一首诗歌的处理就可以看出来。从民间故事引出了前两句古诗,进而到古诗的朗读,然后回到古诗的引导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可说是边读边启。

2.读中带启。有了前面“边读边启”做铺垫,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就会有他们的理解和启发,那么很自然地他们的理解就在读中展现出来,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内化。

3.不启自读,变读为说。有了老师读的指导,有了老师对于诗歌给予的启发,孩子们深深地被诗歌所创设的情景打动了。课间小互动“此时你在干什么”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女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说:“我是马姑娘,我在穿红丝线!”这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喝彩。我想当诗歌的情感在老师引导下源源不断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敞开他们的心扉,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进行加工提炼,成为自己创新的知识,这就是老师的魅力,教育的魅力。

三、读的典范

有关马的古诗范文6

江西省丰城三中   

古典诗词是古代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知识宝库.高考试卷离不开古典诗歌鉴赏题。如何鉴赏古诗词、答好高考鉴赏题,这里从五个方面谈点看法。

一、要熟悉重要作家、作品

重要作家、作品都列入了初高中阶段掌握学习的范围,像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元稹、杜牧、李商隐,宋代的陆游、苏轼、王安石等人的作品都选入了高中的课本。对于这些名家名作,我们不但要熟悉,尤其要理解这些名作,掌握好写作技巧。因为高考不是离开“教纲”去考学生。纵观近年来高考的古诗词鉴赏题和我们课本中学过的古诗词有着密切的联系。2003年全国高考卷选了王维的《过香积寺》,设题是:“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要做好这道题,关键是你平时对课本中王维的《山居秋瞑》理解了没有?选题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与课本中《山居秋瞑》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有相似之处。读懂了课本,何怨解不了此题?再看2004年全国考卷的古诗词鉴赏题,入选的是张籍的《秋思》。设题为“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这道题的设题也没有离开我们的课本。有关诗歌中的细节描写,我们在课本中接触不少,像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漫卷诗书喜欲狂”细节,赵师秀《约客》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细节,等等。就思乡之情的作品,我们接触就更多,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等等。

二、要了解诗词的文体特点和文化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由诗到词,由词到曲,有它自身的特点。像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分为古诗和乐府,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有五律、七律和排律,绝句有五绝和七绝;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曲分为小令和套数;诗的对仗与押韵、律诗的四联名称、词的标题与词牌、曲的宫调与曲牌等知识都应了解。如2003年全国春季考卷,2003年北京考卷都考查了诗歌的体裁知识,两卷分别考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这一常识2003年上海高考卷就涉及到了律诗四联中的“颈联”知识。

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特别是诗歌中的一些意象的含义尤其重要。因为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意象的蕴含之意,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柳絮”表送别离愁、“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双鲤”“鸿雁”代书信、“采薇”指隐居生活、“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击楫”指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等等。2002年全国高考卷考查了“折柳”这一文化常识、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卷考查了“雁”这一文化常识,因此了解流派、风格、意象等文化常识很有必要。

三、要懂得按内容划分诗歌种类

掌握诗歌题材,及时分辨“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怀古咏史诗”、“送赠思乡诗”的类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鉴赏古典诗歌。

写景抒情诗。古人作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感情,寓情于景。2004年高考重庆卷的诗歌鉴赏题,选了梅尧臣的《东溪》,就是从这个方面来考查的。

咏物言志诗。诗人的志向和品质要表达出来,往往寄托在景(物)上,把景(物)作为咏吟的对象。当然,所咏之物要和所表达的志向品质或形似、或神似。因此,一般诗人所咏之物有比较固定的象征义和比喻义。2004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题选了苏轼的《红梅》。作这道题就应掌握托物言志诗的特点。

边塞征战诗。古诗人有军旅生活者也不乏其人。他们往往把征战生活、征战的感慨融入诗中,我们也就称这些诗人为“边塞诗人”。他们的诗歌也是高考题入选的范围。2004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题选了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的“马”、“刀”与军旅有关。“关”、“黑山”与边塞有关。掌握了这些知识,做这道题也就不难了。

怀古咏史诗。许多古诗人生活奔波,仕途上或升或迁,多有凭吊,凭吊之时往往对古代的人或事,有缅怀,有感叹。古赤壁、石头城、故国等地,是无数风流人物叱咤风云之地,所以诗人往往把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的感触,融入在他的诗歌之中。赏析这类诗歌,对历史人物与事件、对诗人本身及所处时代都要有所了解。2004年高考上海卷的诗歌鉴赏题选了杜痒的《赤壁》,鉴赏这首怀古咏史诗应该不成问题,因为“赤壁”这个题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

送赠思乡诗。诗人送别亲朋好友不免要赠送诗歌,以表情意。诗人远在他乡,也难免有思乡之情,这种情感也就用诗来表达,高考考这类题也是常见的。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就是赏析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两首思乡诗。2004年高考浙江卷也考了李白的《菩萨蛮》思乡词。

四、要掌握一些鉴赏用语

近年来的高考,古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逐步转向主观题。2004年各地高考的古诗歌鉴赏题,除北京卷用了客观题外,其他考卷都用主观题。要答好主观题,不掌握一些鉴赏用语,答案就难以做到简明扼要,用语贴切,恰到好处。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诗歌鉴赏题有这样一道填空题: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要答好这类题,首先要掌握诗歌体裁方面的术语,如:诗、词、曲、律诗、绝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小令、套数等;其次要掌握好表达诗歌思想内容及感情方面的术语,如: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羁旅生活、爱国思乡、伤春闺怨、孤独伤感、惆怅寂寞、恬淡闲适、昂扬激愤、忧国忧民、迷恋思念等。

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也是词歌鉴赏的重要内容。诗歌语言鉴赏术语如:平淡、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诗歌表达技巧方面的鉴赏术语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含蓄、幽默、象征、联想、以动衬静、以乐写哀、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点明主旨、深化意境等等。如2003年高考上海卷诗歌鉴赏题有这样一道填空题: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青天,作用是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用到“烘托”等术语。2003年北京卷的诗歌鉴赏题(指出赵嘏《江楼感旧》与崔护《题都城南庄》在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要用到“点明主旨、深化意境”等术语。

五、要掌握常见的鉴赏方法

诗的语言是经过诗人锤炼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因此,鉴赏诗歌就得感知妙语,从关键词入手。高考题也多从关键词设题。有一类题叫你找出诗中的关键词并加以分析。如2003年全国卷设题: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2004年高考福建卷设题:请从三、四句(“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另有一类是叫你赏析关键词,如2004年高考浙江卷设题:古典诗词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李白《菩萨蛮》)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004年高考湖北卷设题: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王湾《次北固山下》),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从以上设题看来,平时读诗应对诗人锤炼的词语多多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