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成本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成本论文

低成本论文范文1

一、企业现行营销模式分析

我国企业的营销体系是在计划经济和大量生产方式两种框架下建立起来的。经过多年改革和国外先进营销思想和模式的学习,大多数企业都已跳出了计划经济的约束。目前普遍推行的营销模式为4Ps框架,即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组合策略。在这种营销模式中,营销行为的起点并非是顾客,而是企业经理人员根据对市场环境分析做出应该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何时生产等,这一系列决策建立在对市场预测基础之上、没有顾客参与,是典型的“生产者主导营销”模式。其特点最简单地讲就是:先生产,后销售。这种模式由于没有了解顾客的需求,不能适销对路,造成大量产品积压,从而造成诸多浪费。在生产过程中体现为4个等级的浪费。一级浪费是指存在着过剩的生产因素,如过多的人和设备。过多的人员,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极低。设备、厂房过多,是我国老企业的通病,大马拉小车,造成了资源性浪费。二级浪费是指超前超量生产。过多的制造和提前生产,结果是生产过剩的产成品、在制品堆满了生产现场和仓库,增加了面积、运输和利息支出。三级浪费是在制品过多,过多的库存是企业的万恶之源。四级浪费是指生产操作的浪费,如等待、搬运和制造不良品等。造成大量经营费用浪费的根源也在于厂家的生产安排是根据市场需求预测而不是顾客直接需求。销售部门的任务是推销足够数量的产品,以确保厂家实现均衡生产。

企业用“天价”进行广告这类促销活动,是因为产品在预生产方式下已被大量生产出来,促销就成为任何公司在市场上需要做出“生死一搏”的营销努力,否则产品就不能实现“惊人的一跳”。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只有在满足社会需要的情况下才是财富,否则只能是浪费。因此,企业的实力也就不再等于其生产能力,而等于其市场竞争能力,等于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

二、定制营销模式产生的背景及其特点

对我国企业来说,尽管社会经济资源仍然是有限的,稀缺的,但由于改革的深入,企业生产力水平已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使得社会生产在众多领域达到饱和甚至过剩,并且由于新产品的开发速度不断加快,已逐步改变了人们满足现状的消费观念,个性化需求日益兴起,“生产决定需求”的时代已经过去,人类社会已进入“需求决定生产,生产满足需求”的新时代。企业作为社会财富创造者的作用虽然没有改变,但已不再是社会需求的创造者,而只是社会需求的满足者。市场需求是多种多样且不断变化的,因而企业也必须具有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并适应其变化的能力。

定制营销方式把销售看作是生产过程的起点,逐步改变那种还不知道顾客是谁就组织生产的方法,实行按顾客订单组织生产,把顾客看作是生产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生产体系的第一个环节。生产商不再是产品生产或营销的推动与组织者,相反,是明确的顾客需求确定一个产品是否生产、何时生产和怎样生产。这种模式的推动力源自顾客,其营销特点是“先销售,后生产”。生产者不能再用标准化设计和批量化生产的产品满足一群顾客需求,而要为每个顾客生产“个性化”产品,即从“一对多营销”变为“一对一营销”。定制营销企业能够快速反馈顾客的真实需求信息,因此,生产计划在一开始就比较准确,而且更容易适应顾客的特殊要求。在这样的营销系统里,任何没有顾客订购的产品都不会被预先生产,而产品在生产出来之前已经“销售”掉,因而大幅度降低了成品库存。其运作特点有以下几点:

1.小批量定制化生产。与传统营销不同的是,要实现小批量定制化生产,企业的生产系统必须具有柔性化生产功能。能按时完成每个订单要求才是企业收入和利润的来源。这就要求用拉动式管理替代传统的推动式管理。“拉动式”是指每一道工序的生产都是由其下道工序的需要拉动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什么时候生产都是以正好满足下道工序的需要为前提。拉动式生产的核心就是准时化,就是要求在需要的时候,生产需要的产品和需要的数量,它使企业的生产制造部门要集供应、生产、研发、质量管理诸多职能于一身。

2.开展深层次的成本控制。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在如何达到利润目标上,企业传统营销运行的一条基本规律是:“成本+利润=价格”。在这个公式中,利润是预定的目标,成本的多少就决定了价格的高低。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种一厢情愿的定价是行不通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在定制营销模式下,企业根据顾客的需求和价格接受水平组织生产,产品价格是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正确评价确定的。因而,成本加法公式应转化成价格减法公式:“价格-成本=利润”。在这个公式里,当价格作为常量时,若要取得预期的利润,就必须从降低成本上找出路,这是利润真正的源泉。在确定目标上,要把工作重点放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内部潜力,消除各种浪费,从源头控制住成本,不仅控制生产成本,更要控制营销成本,开展各种降低成本的改善、改进活动,抓好深层次的成本控制。

3.中间商成为企业的延伸机构。由于定制营销是先销售再生产,使通常的市场促销变为“多余”。任何一个公司能否得到顾客订单,要依靠其能否开展有效的顾客关系管理。争取订单的营销努力替代了促销努力,公司利用CRM系统与有价值的顾客保持经常联系,并与顾客达成交易。定制营销的目标并不停留在达到产品成交后就完事,而是凭借其优良的售后服务,培养产品的忠诚顾客。在定制营销模式下,“中间商将会消失或演变为新价值的增加者”。如果他们能够提供必要的顾客服务支持,将以企业延伸机构的身份出现。<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4.中小企业的品牌营销成为浪费。在传统营销中,由于企业不是针对特定顾客,而是针对所谓不确定的“预期顾客”,品牌促销有着绝对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依靠品牌营销越来越成为“美好的愿望”。美国营销学家认为,造就一个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品牌,静态投资就需100亿美元以上。近20多年来,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中已经成为产品制造的强者,但直到现在,也没有培育出几个有世界地位的品牌。随着互联网、计算机、通讯、交通等连接技术领域的快速进展,产生了全新的顾客连接方式,意味着更有效的促销方式方法,使一对一营销成为可能。在定制营销模式下,企业将主要依靠Internet和CRM方法获得顾客,顾客可事先对企业能够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进行详细了解,然后按照自己需要提出订货要求。

在美国市场上,戴尔(Dell)公司依靠这种营销方法,用了不到10年时间,先后超越了同行业中最顶尖的公司。我国企业海尔在2000年率先推行个性化定制冰箱,以及红领西服近年实行的“量体裁衣”都获得了市场的成功。

三、营销技术上应进行的创新

营销模式的创新,必然需要营销技术和手段的创新。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普及运用的信息技术和数据通信网络为这些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平台。拥有同样技术水平和制造加工能力的企业,它们的竞争能力将取决于能用多快的速度响应顾客需求。在这种营销模式下,由于产品不预先生产,顾客从提出订货到得到产品需要等待多长时间成为关键。也就是说,整个系统的“反应速度”决定了系统中所有参与者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有不少企业已经或正在采用诸如CRM、JIT、ERP等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但是,孤立地学习和应用这些管理技术和方法,不具有长远性。因而,企业应该建立综合一体的快速营销系统,利用顾客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和市场物流系统等主要营销工具参与市场竞争。于建原教授将其概括为“4M”。

1.利用CRM系统与有价值的顾客保持业务联系。现代营销的核心就是保持一个高的顾客满意度,创造顾客价值,进而建立忠诚顾客群。但最重要的是分析目标客户的需求信息,从中找出差异,有重点地挑选它们要服务的顾客,提供更高程度的顾客满意和价值,维持并与他们建立持久的关系,以更好、更持久的方式为他们服务。CRM部门就是企业与外部顾客保持联系的窗口。同时,也是对内进行顾客指令传达的部门,企业全部日常业务活动将是围绕所签署的订单进行的。

2.营销物流系统将实现直达运送。在定制营销系统下,订货周期时间对于定制的顾客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而订单的履行比率、送货频率等的提高都取决于敏捷、高效物流系统的支持。市场物流是“以最低的成本,将适当的产品在适当的时间,运到适当的地方”。企业直接组织小量物流不会带来成本的明显节约,但如果依靠建立起来的能与企业紧密配合的第三方物流系统,就可以实现高效低成本的物流目标和要求。

3.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库营销

信息是现代企业营销的灵魂,离开了信息,企业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收集市场信息的传统做法,反应慢,准确率低,显然已不能适应当今企业对市场快速反应的要求。因而要借助Internet建立市场信息网络,广泛搜集包括客户、产品、竞争对手和市场行情信息的资源;特别是要建立企业内部的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对大量的市场资料进行分析和挖掘,从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营销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自己的信息网络,精心收集顾客对产品的爱好和需求,快速反馈顾客真实需求信息,实现数据库营销。超级秘书网

4.供应链管理将取代原材料库存管理

在传统营销中,制造企业是根据对市场需求的预测安排生产计划和组织生产,并按计划事先向供应商提出订货要求,用库存原材料或零部件方式来保证生产计划顺利完成。在定制营销模式下,供应商与生产商协同运作成为必须的生产运作方式。这就需要利用以高度信息化为技术背景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在顾客订单驱动下,及时准确地将所需要的原材料或零部件送到生产线上来。同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市场物流机构与顾客都集成到一个紧密协同的生产作业系统中,达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需要强调的是,我国企业在进行营销模式和技术创新的同时,还应加强社会道德责任标准的贯彻实施,保证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道德责任标准简称SA8000,同ISO9000标准一样,也是国际采购商要求供应商的标准。其核心内容是要求企业在赚钱的同时也要承担对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确保供应商所供应的产品皆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可以预见,SA8000一定会成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企业应从战略高度加以重视,把它作为进入更新、更大市场的机会。当然,创新营销模式,实行定制营销要求企业以客户为导向、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柔性制造技术为支持、以快速敏捷为标志、以竞争合作的供应链为手段。这就要求企业具有过硬的软硬件条件,对不少企业还有一定困难,但这是企业营销发展的方向。它不仅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而且可以减少厂商的盲目性,节约社会资源,降低营销成本和风险。

参考文献

低成本论文范文2

    土地开发成本估算是房地产企业在进行开发和建设前必做的准备工作之一,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开发的最终成效。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进一步降低开发成本,提升经济利润,纷纷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进行土地开发成本估算,合理规划其各项开发建设资金,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1.1土地开发成本的涵义土地开发成本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获取土地使用权而付出的所用费用。根据《城镇土地估价规程(试行)》及工业用地的特点,影响工业用地的区域因素主要有:工业区的位置、交通便捷程度、基础设施完善度、产业集聚规模、环境质量优劣度、城市规划限制等。因此,在进行土地开发成本管理时,相关管理人员必须站在房地产开发角度,在保证其开发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下,尽可能地降低土地开发成本,提升其资金利用效率,保证其经济利润水平。同时,管理人员还必须进行必要的走访调查,及时了解和掌握开发区周围的环境情况,分析和评价其土地开发价值。

    1.2土地开发成本估算的方法在土地开发成本估算过程中,常见的土地开发成本估算方法主要有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和假设开发法。这两种估算方法各有其优势与不足,其对应的估价对象也不完全相同。

    1.2.1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是在求取一宗待估宗地的价格时,根据当地基准地价水平,参照与待估宗地相同土地级别或均质区域内该类用地地价标准和各种修正因素说明表,根据两者在区域条件、个别条件、土地使用年限、市场行情、容积率、微观区位条件等的差异,确定修正系数,修正基准地价从而得出估价对象地价的一种方法。

    1.2.2假设开发法假设开发法又称剩余法,是在预计开发完成后不动产正常交易价格的基础上,扣除预计的正常开发成本及有关专业费用、利息、利润和销售税费等,以价格余额来估算待估土地价格的方法。

    2土地开发成本估算方法

    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的应用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成熟,其开发项目管理逐渐呈现出大型化、系统化、复杂化特点。因此,为进一步提升其项目开发质量,管理人员必须积极转变其管理理念,运用各种高效化成本估算方法进行成本估算,明确企业在整个开发过程中的权力与义务,并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做到产权明晰,分配合理。

    2.1项目概况

    ①土地登记状况。待估宗地的编号、宗地名称、宗地位置、面积、用途、地号、图号、土地级别等国有土地使用证土地登记状况。

    ②权利状况。待估宗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土地使用权为JDC房地产开发公司合法取得。待估宗地来源合法,产权清楚。

    2.2土地开发成本估算采用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估算该项目宗地土地使用权获取费用,本次评估的土地处于辽阳市五级地段,设定为住宅。根据辽阳市新调整的土地级别和辽阳市基准地价资料,对应的50年期基准地价为690元/平方米。

    ①日期修正系数K1的确定。由于自2008年以来,辽阳市的地价指数变化较大,平均涨幅约为20%,根据辽阳市的地价指数,确定期日修正系数K1=120/100=1.2。

    ②确定土地使用权年期修正系数K2。由于辽阳市商业、办公、工业用地基准地价均设定为50年期土地使用权价格,此次土地使用年期为70年。

    ③容积率修正系数K3的确定。根据基准地价技术工作报告及其说明,其地价内涵定义为单位楼面地价,故直接乘以建筑面积即可得出单位地价,或许直接乘以容积率1.0修正。

    ④开发程度修正的确定。因本次评估所使用的基准地价设定开发程度与本次评估宗地设定开发程度相同,因此不需再进行开发程度修正。

    ⑤影响地价区域因素及个别因素修正系数之和(∑K)的确定。根据《辽阳市市区基准地价测算技术工作报告》,结合待估宗地的各项因素具体条件,编制出辽阳市河东村各项楼面地价修正因素调查及修正系数表,故宗地基准地价修正系数为0.27。

低成本论文范文3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它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分别简称为新课标、新教材)都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更是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开发利用的广阔途径。

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现在看来,这种观念不能适应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语文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对语文学习广泛丽丰富多样的需要。要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发利用语文课内课外课程资源,必将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举措。对于长期习惯于传统的课程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教师,这将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作好观念、心理的调适和素质、能力的准备。

当然,语文课程资源并非可以直接成为语文教育课程,它还只能是备选材料,因为只有在经过教育学加工并付诸有效实施时才能成为课程。从课程理论上讲,至少要经过三个筛子的过滤筛选才能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一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体现社会发展需要。就语文学科而言,就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等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三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由此可见,在基础教育课程中,鉴别其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的标准,是国家教育目标、个人发展需要、教师教育水平三者的有机统一

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要搞好课内课外结合,使语文课内课程资源得以增殖,使课外学习资源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要使二者互补共效,相得益彰。新课标和新教材关注并重视课外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非由此而轻视课堂教学资源特别是教材的教育价值。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它们在性质上不是有所区别的。就其义务教育阶段来说,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占据主导地位,校外课程资源在大多数情况下起到一种辅助作用。课堂教学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主阵地的地位不能动摇,只是以往我们忽视了对于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在应该加以足够的重视,但决不意味着在整个基础教育范围内从根本上改变了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策略.以新课改理念为基础,逐步建立形式灵活多变、追求教育实质的立足校内、放眼校外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不断配置和发掘配置教育资源,这是新课改教育意识提升的需要;而通过这种资源配置和发掘得以提升的教育意识,又会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在新课改背景下,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校园内外的教育资源,我觉得开发和利用的潜力很大。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一些想法。

一、关于广播资源的利用

目前,很多学校在校园、教室安装了有线广播设施,这为广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条件。开发利用校园广播资源,我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进行语文美读训练

现阶段,学生语文朗读能力整体下降,导致语感水平差,学习兴趣降低。利用早读进行美读欣赏训练,很有必要很有意义。每个语文早读可分年级利用10分钟有组织进行课内外名篇的朗读欣赏;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开发校本语文朗读教程资源,分年级按进度编排,兼顾课内外,配发相应的欣赏索引或读本,保证语文美读训练的系统性与实效性。

2.注重校园广播节目的互动性与参与性

目前,大多数校园广播节目,只是固定的有限的几个学生在组织参与,形式单调,内容贫乏,学生参与少,缺乏互动性,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我们可以开设广播演讲、采访对话、心理讲座、学法指导交流等栏目,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节目中来,让有专长有魅力的教师参与到节目中来,让校园广播成为学生展示能力的一方天地,成为学校育人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关于电视资源的利用

电视是现代社会集资讯、教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大众化传媒。电视节目里有着丰富的人文和科技教育资源。但由于电视节目的瞬时性,目前校园内电视资源的利用率十分低,很多学校也仅仅是利用电视每天让学生看一段新闻,甚至有的根本就不利用。

我认为要利用电视资源,应该变被动收视为主动剪辑加工,像中央台的焦点访谈、读书时空、电视散文、科技博览等节目,我们都可以先将其下载下来,形成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给学生有计划有选择地播放,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关于网络资源的利用

互联网无疑是现代教育最丰富的资源库。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不会利用网络资源的教师称不上一个现代教师,并必将落伍。

首先,互联网上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在网上,教案、教例、理论、素材、课件应有尽有,丰富多彩,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资源。这一资源大大超越了一般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

其次,网络已成为新一代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在网上,有许多综合或专业的教育教学网站与论坛,其中有很多教育专家、特优名师、教研人员、及教育媒体的编辑记者,网上教育教学研讨的氛围、水平与视野远远超出一所学校的教研活动。借助网络成长,已经成为新时代教师成长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有人把这一批教师称为"新生代"教师。目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电子备课室,但使用的情况不尽如人意。在网上娱乐游戏的人多,学习教研的人少。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我认为学校缺乏引导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如何引导,下面谈一谈我个人一点粗浅的看法:

1、鼓励教师,学电脑,用电脑,将使用电脑的能力纳入考核考评机制。

一部分教师只所以在网上只是浏览、娱乐、游戏,是因为他们使用电脑的水平过低。不会输入或输入速度过慢,不会检索,不知道有用的资源在何处,是常见的现象。

2、鼓励教师参与教育教学论坛讨论,鼓励教师建立个人主页或专辑。

一旦加入了某个学科论坛或建立了自己的主页,就进入了一大很大教学研究的“场”,就会有一种来自网络氛围的感染,就会有一种动力促使你学习与成长。笔者自己也有此体会,刚上网的时候,多是随意浏览、聊天、娱乐、游戏,但加入了论坛建立了个人主页之后,开阔了视野,见识了大家,便有了一种竞争与成功的动力,有了一种压力与责任感。

3、学校建立自己的网站与论坛,倡导老师参与学习与教研,以发贴的数量与质量进行教学科研、业务进修方面的考核,便于考核便于管理,这必将调动更多教师学习与研讨的积极性,大幅度大面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与科研水平,促进学校民主管理,加快学校改革进程。

低成本论文范文4

关键词:资本成本债务成本市场交易成本所有权成本

一、对资本与成本范畴的厘定

要理解和定义资本成本,先要理解和定义好“资本”与“成本”。

按照马克思的定义,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基于经济学中“资本”与“资产”不分,我认为,会计学中“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就是资本的定义。一个佐证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对资本的定义。他认为:资产是可用的经济资源;资产必须有主,才可能被善用,但清楚界定产权,从来也不意味着“自己的资产只能自己用”;资产须经交易而转手(资产转让),才能提高有主资产的利用效率;资产的自用权利一旦可以有偿放弃和让渡,资产所有者就拥有一个未来的收入来源;这时,资产就转变为资本;所以,资本是构成独立的未来收入流的资产,即可以独立提供与本人劳动无关的权利租金的资产(1)。

会计学中的“资本”一般是指“资产(资金)的来源”,按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来解释,“资本”即指“负债所有者权益”。我认为,在公司财务理论中,资本成本中的“资本”应作会计学上的解释。

张五常(2000)认为,“成本是所放弃的价值最高的选择”。可见,经济学家是把成本定义为“机会成本”的。汪丁丁(1996)进一步认为,机会成本的两个要素是:(1)任何成本都是选择的成本;(2)任何成本都是对于某一个人的主观价值判断而言的成本。因此,成本概念是建立在人们依据主观价值标准作出选择的基础之上的。不存在选择,便不存在成本;也不存在独立于人们行为选择的“客观价值”基础上的成本。据此,在经济学家看来,沉没成本、历史成本不是成本。在公司财务理论中,经济学的成本概念应是可取的。还要注意的是,选择是面向未来的,所以成本也是未来成本,而且必须弄清楚谁将承担成本。公司财务中的筹资、投资等财务决策正是面向未来的,作为财务决策标准的“资本成本”自然要能面向未来,所以用面向未来的“机会成本”来理解“资本成本”是合理可行的。

二、资本成本的定义与计量

(一)资本成本的定义及相关问题

在公司财务中,资本成本的一般定义为:公司筹集和使用资本所付出的代价。根据上面的分析,这个“代价”应以“机会成本”作衡量,而且承担资本成本的主体是特定的公司。因此,资本成本是特定企业筹集和使用资本应承担的机会成本。

根据上述定义,资本成本由两部分构成:(1)筹资费用,指在筹资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即获取资本之前所发生的费用,如手续费、谈判费、发行费等,属于市场交易成本;(2)用资费用,指在使用资本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即获取资本之后所发生的费用。具体表现为:①以利息(利率)形式支付给债权人的报酬;②以发红或股利(股息)(投资报酬率)形式支付给所有者的报酬。进一步,资本成本的静态(不考虑时间价值)表现形式有:(1)绝对数,即“资本成本额=筹资费用用资费用”;(2)相对数,即“资本成本率(k)=年平均资本成本额/筹资总额”。实务中则常用“资本成本率=年平均用资费用/(筹资总额-筹资费用)”。通常,用到“资本成本”时,即指“资本成本率”。

资本成本有四层含义:(1)个别资本成本,指单独使用一种筹资方式下的资本成本。(2)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综合资本成本或总资本成本),即对同时使用多种筹资方式的资本成本以加权平均方法的综合计量。(3)个别边际资本成本(MCC),指单独使用一种筹资方式去新筹资本的资本成本。它有三种定义方法:①数学上的定义。若y=f(x)[y:个别资本成本;x:筹资量],则MCC=dy/dx.②经济学上的定义。x=1时的y(因增加一个单位的资本而增加的资本成本),即为MCC.③财务管理实务上的定义。企业新筹资本的个别资本成本,即为MCC.这个定义的误差大,但实用。(4)加权平均边际资本成本,它是对同时使用多种筹资方式去新筹资本的资本成本以加权平均方法的综合计量。

在公司财务理论中,资本成本一般是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或加权平均边际资本成本,而且并不严格区分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与加权平均边际资本成本,笼统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二)资本成本概念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1、资本成本是比较筹资方式、选择追加筹资方案的依据。个别资本成本是比较各种筹资方式优劣的一个尺度(但不是选择筹资方式的唯一依据);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企业进行资本结构决策的基本依据;个别、加权平均边际资本成本是比较选择追加筹资方案的重要依据。

2、资本成本是评价投资项目、比较投资方案和追加投资决策的主要经济(财务)标准。人们通常将资本成本视为投资项目的“最低收益率”(Aminimumreturnrate),即视为投资项目的“取舍率”(Acut-offrate),还作为比较选择投资方案的主要标准。

3、资本成本作为资本化率,是运用贴现的现金流量方法进行价值评估(财务估价)的关键因素(变量)。

4、资本成本还可作为衡量整个企业的经营业绩的基准。近年来,在对公司的绩效进行财务衡量时,人们越来越喜欢用剩余利润(剩余收益)、经济增加值(EVA)或调整的经济增加值等指标。这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便成为上述指标中不可或缺的解释变量之一。

(三)资本成本的计量

要发挥好“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对公司的财务决策与绩效解释的功能,如何准确计量(也许用“预测”更恰当,因为要计量面向未来的“机会成本”可能是徒劳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便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1、所罗门的“现代公式”(2)。所罗门于1963年出版的《财务管理理论》认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就是“促使企业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资本化价值与企业当前价值相等的折现率”。据此,所罗门建立了一个被学术界称为“现代公式”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K)”计量模型:K=[(x-kD)(1-t)/V](S/V)[k(l-t)D/V]/(DV)

式中,x为企业预期未来净营业收入;k为债务资本成本D为债务的市场价值,S为(所有者)权益价值;V为企业价值(V=S);t为企业所得税的边际率。

阿迪提(1973)认为,“现代公式”所隐含的下列假设以成立:①预计企业将有永续固定的盈利(为了运用永续年金值公式);②企业盈利等于预期未来净营业入。

我认为,“现代公式”还有两个致命缺陷:一是推导的问题。所罗门的推导起点是“K=x(1-t)/V”,然后将“x=(-kD)(S/V)kD(D/V)”代人“K=x(l-t)/V”,即得“现公式”。问题是,x≠(x-kD)(S/V)kD(D/V)。理由如下:x=xkDkD=[(x-kD)kD](V/V)=[(x-kD)kD][(SD)/V](x-kD)(S/V)kD(D/V)(x-kD)(D/V)kD(S/V),而(x-k)(D/V)kD(S/V)≠0,所以x≠(x-kD)(S/V)kD(D/V)二是本末倒置。在财务估价中,人们本来是要利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来估计(预测)适当的折现率,以便评估企业价值。而“代公式”不过是这一过程的逆运算(有“循环论证”之嫌),试问:“企业价值”又如何确定?用折现现金流量之外的方法确定的“企业价值”代人“现代公式”,反求“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能保证与折现现金流量方法匹配(即能否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这恐怕是“现代公式”无法回答的。

2、MM的“平均资本成本方法”。MM在1966年出了另一种计量“行业平均资本成本(C)”的公式:

C=f(K,dD/dA)=K[1-T(d/dA)]

式中,K为企业权益资本成本;T为企业所得税税率;D/dA为企业负债比率。其中,K=1/■,■由下列模型回归而得:

(V-TD)/A=■■/A■■(A/A)U/A

式中,V为企业当前市场总价值;D为企业负债的市场价值;A为企业总资产的账面价值;A为资产的变动量;X为企业预期息税前收益;U为随机干扰项;■为常数项;■为规模系数;■为预期收益系;■为增长系数。

笔者发,这一方法可能存在如下问题:①MM方法不是对个别企业资本成本的计量,虽然它对个别企业的财务决策有参考作用,毕竟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②难以从MM方法发展出个别企业资本成本的计量公式;③C=f(K,dD/dA),而与负债资本成本本无关,在理论上难以令人信服;④MM方法放弃了“加权平均”思想,未必可行;⑤“X(1-T)”的做法与实践(税法)不符,改“(X-I)(I-T)”才对(I表示因负债而发生的利息费用),与因变量“(V-TD)”相匹配;⑥1/■是企业资产收益率,用来作为K替代,显得很牵强;⑦寻找V的替代变量(计量方法)成为成功运MM方法的关键,而对V的计量本来不易;⑧就算MM方法正确,也只能求得历史(过去)的资本成本,但这与资本成本的定义相。未来不是过去的简单的、线性的延伸,因此经验估计的结果对来的指导作用要大打折扣。

国内,沈艺峰(1999)、王宁(2002)运用MM方法检验了“股权成本高债务成本”理论的正确性。裴平(2001)用自己构建的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成本进行了计量,但与前两位的结论相反,少安(2001)的研究结果支持裴平的结论。他们的相互矛盾的结果难以解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MM方法存在缺陷。

3、财教科书方法。几乎在所有财务管理教科书中,多是先求出个别本成本,再以财务结构(各种资本占总资本的比重)作为权数,用统计学上的加权平均方法,最后算出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笔者把这种方法叫做“财务教科书方法”。胡玉明的博士论文《资本成本会计》,就是用的这种方法。既然大量财务管理教科书财务学者采用上述方法,笔者认为必有一定道理。

纵观个资本成本的计量方法,无不是利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而求的。这说明资本成本是面向未来的机会成本,在理论上是站得住的。“财务教科书方法”还有一大优势是,它能求出个别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从而可直接用于财务决策。正如胡玉明博士所:“如果世界上存在一种简单易行且不必涉及任何主观判断就准确的计量出普通股资本成本的方法,那将是一件非常美好的情。不幸的是,至今,我们仍然没有找到这种方法(作者注:也永远也找不到)。这就要求公司必须根据其自身所面临的各种经环境,对各种计量方法的实用价值进行判断,从而,选择出在现有的情况下相对合理的计量方法。”(1997)笔者以为这种概括深“机会成本”概念的真谛。据此,可以预见,资本成本的计量方法构建与选择不能偏离“机会成本”概念,否则,都将难免犯错误。

三、对“资本成本”的分拆及可能的创新

将“资成本”理解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时,才有可能对其进行分拆。一种最简单的办法是“还原”,将“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还为债务成本和(所有者)权益成本。进一步,将债务成本分拆为短期借款成本、短期债券成本、长期借款成本、长期债券成本等,将权益成本分拆为普通股成本、优先股成本、留存收益成本等。在笔者看来,这种分拆没有什么理论价值,因为财务决策需要的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在此,我们试图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知识,将“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分拆为“债务成本”、“市场交易成本”、“所有权成本”等成本概念(魏明海,2003),以开拓现代财务理论的创新空间。

1、债务成本。公司因债务而导致的未来现金流出一般是预定的,不存在太大的预测难题,所以债务成本的计量相对容易做到。不过,因公司一般有多种债务,所以债务成本也应是一个加权平均概念。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是,增加债务可以增加税盾(TaxShield)效应,降低成本(信号传递效应),但债务成本本身却会因此增加(债权人将要求更多的风险报酬,破产成本也会增加),那么债务成本与成本之间究竟存在一种什么样的此消彼长关系?这种关系对资本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有何影响?此外,金融市场是如何影响债务成本的?在公司重组(如债务重组)时,降低财务杠杆,随之降低债务成本,是如何影响企业绩效(效率),资本市场又作什么反应?

2、市场交易成本。在新制度经济学那里,“交易成本”并不是一个十分清晰的概念。再加之学者们的注释与发挥,更使人坠入云里雾里。为此,我们尝试作一粗浅的梳理。

张五常(2000)认为:“必须把‘交易成本’定义为所有在鲁宾逊。克鲁索经济中不存在的成本。”汪丁丁(1996)提出了批评:“这个定义显然不是构建性的。因为它只能说明哪些成本不是交易成本,而不能说明哪些成本是交易成本。”新制度学派把交易成本按照发生的时间分成两类:(1)事前费用,发生于契约签订之前,包括生产信息、交换信息,讨价还价等等的费用;(2)事后费用,发生于契约签订之后的执行契约的成本,包括监督、惩罚、奖励、怠工等等行为造成的费用(汪丁丁,1996)。于是,交易成本即指人的契约成本(尤金。法马,1990)。

在迈克尔。詹森和威廉。梅克林(1976)那里,交易成本即指成本,它包括:(1)委托人的监督支出;(2)人的保证支出;(3)剩余损失。

张五常曾经提出,“交易成本应该称为‘制度成本’,这一点科斯也完全同意。”汪丁丁同意这个观点,并给出了如下定义:制度成本是选择制度的机会成本,这个机会成本是那些没有得到实现但经由参与博弈者的影响可能实现的博弈均衡中具有最高价值的均衡价值。他还分析了这样的定义无法回避的四个困难:(1)交易成本是在一群利益不一致的人们中间组织分工所花费的机会成本。然而这群人可以通过许多种方式来组织分工并协调利益。有些方式如宗教的、权威和意识形态的、自我约束和社会道德规范的,等等,其“成本”是无法定义的。(2)交易成本往往不能从生产的“技术成本”(Transformationcost)分离出来。(3)交易成本存在的前提,是存在着不确定性。于是,当事人不可能确定他的每一个选择的机会成本是多少。(4)任何交易成本必定涉及两个以上人的行动,所以必定是博弈行为。改变交易成本就意味着博弈的人“选择”从一个均衡跳到另一个均衡。但是,这种跳跃到底是怎样实现的,就连博弈学家也还没有找到答案。他的分析表明,计量交易成本是困难的。

至于交易成本的影响因素,威廉姆森(Williamson)认为影响交易成本水平和特征的三个因素(交易维度)是: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而亨利。汉斯曼(HenryHansmann)在《企业所有权论》中则认为下列因素对交易成本产生影响:单纯的市场支配力、置后的市场支配力(锁定,Lockin)、长期合作的交易风险、信息不对称、策略性的讨价还价、客户偏好的信息传递、客户的不同偏好的妥协和协调、异化(Alienation)。谁来承担由此产生的交易成本?他回答道,企业所有人、企业客户、其他生产要素的供应方将分担这些成本,最后究竟落在谁的头上是由企业涉足的其他市场的性质来决定。无论这些成本由谁来承担,总是存在着一种动力或利益驱动推动企业以重组的方式采用一种更有效率的所有权形式,以尽可能降低这些交易成本。可见,要对象化交易成本并不容易。

将“交易成本”概念引入公司财务理论中,笔者以为至少还要解决如下问题:(1)可操作的交易成本定义及其构成;(2)交易成本与成本、契约成本之间的关系;(3)不应将交易成本等价于制度成本;(4)如何分清楚各种交易成本的承担者;(5)哪些具体的交易成本才可以进入公司财务理论视野,即将宏观意义上的“交易成本”微观化(深入公司层次);(6)公司资本成本中,哪些属于交易成本。

想搞清楚上述问题难度很大,交易成本经济学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目前,可行的选择是进行简化处理:将公司资本成本中的交易成本分为显性的交易成本和隐性的交易成本。显性的交易成本即前述“筹资费用”,即企业获取资本之前所发生的费用,如手续费、谈判费、发行费等。至于隐性的交易成本,由于计量的困难,我们暂时不作考虑,有待经济学和会计学研究的新成果来解决。但在决策时,我们必须定性地考虑诸如隐性的成本、破产成本、寻租成本等的影响。

经过简化处理后,还必须明确一点:计算债务成本和所有权成本时,就不要重复计算显性的交易成本——“筹资费用”了,必须将交易成本从原来的债务成本和所有权权益成本中分离出来,以便单独考虑。单独考虑市场交易成本的意义在于,将促使公司财务管理关注其外部市场环境,从而更加重视对理财环境的研究,以便在筹资时大大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3、所有权成本。相对于经济学而言,“所有权”概念在法律上比较明确。按照钱颖一(1989)的理解,经济学中的“所有权”有三种常见的含义:(1)对财产资本回收的权利,这是“产权学派”的定义;(2)对实物财产的控制权利,这是格罗斯曼(Grossman)和哈特(Hart)的定义;(3)资本回收和控制权利。现在,一般取第三种含义,并表述为:对企业决策的控制权和收益的索取权,而且收益权(而非控制权)是所有权的本质(李笠农,2001;殷召良,2001)。这时,企业所有权事实上被不同的要素所有者分享着。由于一些要素所有者只享有固定的控制权和收益权,企业所有权被严格定义为: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谢德仁,2001)。亨利。汉斯曼在《企业所有权论》(中译本)中写道,企业的“所有人”指分享以下两项名义权利的人:对企业的控制权和对企业利润或剩余收益的索取权。由此可见,企业所有权不是企业的所有权,而是指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所有权。

亨利。汉斯曼进一步提出了“所有权成本”概念:企业所有权的两项核心权能——控制权和剩余收益索取权本身都有其固有的成本,这些成本可大致分为三种:管理人员的监督成本、集体决策成本和风险承担的成本。前两种是与所有权的剩余控制权这一权能相关的,第三种则是直接与剩余收益的索取相关。具体而言:(1)管理人员的监督成本其实就是成本。它包括企业所有者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监督的成本(企业所有者为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的监督而付出的获取有关企业运营信息的成本、所有者之间交换意见和作出决策而沟通信息的成本、敦促管理层执行决策的成本)和监督不力而导致的管理人员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2)集体决策成本是指当多个人共同分享一个企业的所有权时,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可能会不一致甚至会发生冲突,他们要作出决策就必须采用某种形式的集体选择机制(如表决)。当所有者之间出现利益上的分歧时,这种机制本身也会制造成本,即“集体决策的成本”,包括因决策无效率产生的成本和决策过程本身制造的成本。(3)所有权的第二种权能——剩余收益索取权也涉及很多成本问题,其中最显而易见的就是与企业经营的重大风险相关的风险承担成本。因为这些风险通常都直接反映在企业的剩余收益中。

笔者认为,所有权成本是企业所有者获取和维护所有权而付出的代价,这种“代价”同样用“机会成本”计量,而且由企业所有者承担。不过,这种所有权成本最终将在企业得到补偿——企业支付给所有者的报酬(除非企业失败)。因此,转换一下,可以认为,所有权成本即财务管理中的“(所有者)权益资本成本”,从而使所有权成本回归“资本成本”的逻辑体系。“(所有者)权益资本成本”可定义为企业支付给权益资本所有者的投资报酬,投资报酬又可分解为无风险报酬和风险报酬。这里,大致可以这样理解:管理人员的监督成本和集体决策成本对应“无风险报酬”,风险承担的成本则正好对应“风险报酬”。在财务理论中,“风险报酬”、“无风险报酬”均可以单独计量,只是要将“无风险报酬”分解为管理人员的监督成本和集体决策成本,并进一步分解成管理人员的监督成本和集体决策成本的具体成本项目,这个计量就困难了。

将“(所有者)权益资本成本”分解为“管理人员的监督成本、集体决策成本和风险承担的成本”,是一种理论上的创新分类,将有助于改进财务决策理论,使决策分析深入“分子”层次,考虑问题将更周全,并提高决策效率。为了区别传统的(所有者)权益资本成本的分类(如分为普通股成本、优先股成本、留存收益成本等),将“管理人员的监督成本、集体决策成本和风险承担的成本”总称为“所有权成本”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定义。

“所有权成本”概念还将企业与其所有者联结在一起,必将拓宽公司财务理论的研究视野。公司财务管理应该为降低所有权成本作出贡献。同时“所有权成本”概念为论证“所有者(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提供了支持,或者说,公司价值最大化也是为了“所有者(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了改善公司绩效,我们必须重视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公司控制权市场对所有权成本的影响,理论上值得对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真研究。

参考文献:

1、亨利。汉斯曼(HenryHansmann):《企业所有权论》(于静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路易斯。普特曼(LouisPutterman)、兰德尔。克罗茨纳(RandallS.Kroszner):《企业的经济性质》(孙经伟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沈艺峰、田静:《中国上市公司资本成本的定量研究》,载于《中国资本市场前沿理论研究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谢德仁:《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与剩余计量》,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陈晓、单鑫:《债务融资是否会增加上市企业的融资成本?》,载于《中国资本市场前沿理论研究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R.H.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载于《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A.A.阿尔钦H.登姆塞茨:《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载于《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迈克尔。詹森威廉。梅克林(1976):《企业理论:管理行为、成本与所有权结构》,载于陈郁编《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尤金。法马(1990):《契约成本与融资决策》,载于陈郁编《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1、汪丁丁:《在经济学与哲学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钱颖一:《企业理论》,载汤敏、茅于轼主编《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一集)》,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13、张五常:《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易宪容等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4、王宁:《企业融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裴平:《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胡玉明:《论资本成本会计》,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17、李笠农:《探寻新的模式——从所有权到国有资本经营体制的创新》,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殷召良:《公司控制权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9、刘芍佳、从树海:《创值论及其对企业绩效的评估》,《经济研究》2002年第7期。

20、孙铮、吴茜:《经济增加值:盛誉下的思考》,《会计研究》2003年第3期。

21、魏明海:《公司财务理论研究的新视角》,《会计研究》2003年第2期。

注释:

低成本论文范文5

1.成本管理方法落后

由于成本管理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中,涉及的成本数据、信息繁多,且涉及的范围之广,掌握和整理起来存在很大的困难。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是对该项目中所涉及的成本信息采用人为收集、处理、分类的方式,成本管理效率不理想。成本管理方法落后,效率低,不能及时发现项目建设过程中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能会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部分成本管理人员的专业性有待加强,对成本管理的价值分析法、目标成本控制法未做到数量的掌握和理解,制约着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

2.成本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成本管理制度是进行成本管理的重要依据,对成本管理质量和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在房地产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成本管理制度不完善的现象,未对成本管理人员、普通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性的管理,缺乏完善的奖惩和问责制度,成本管理质量大大下降。我们以施工阶段为例,施工阶段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管理对象,施工过程中材料、技术、工人和设备等方面对成本的影响最大,且涉及的成本数据最多,对设备的维护力度不够、材料以次充好等现象严重,导致成本被无形的夸大,但是却缺乏有效的惩治制度对其进行管理,是制度不完善的重要体现。

二、加强房地产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

1.加强成本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成本管理人员的意识为了实现对房地产建设项目的成本管理,应加强成本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成本管理人员的意识,让企业的全体员工共同加入到成本管理的工作中来,以减小成本管理的难度,实现对成本的系统化、全面化管理。首先,对成本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性的训练,对经验成本管理法、价值分析法、目标成本控制法等成本管理方法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性的训练,以提高成本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另外,加强对项目管理人员的从业资格考核,严格考核制度,保证考核的标准性与规范性。且普通员工要在日常项目建设中提高成本管理观念,将各个环节的成本数据进行认真的记录,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优化项目的成本管理制度和方法加强对房地产建设项目的成本核算,应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完善成本管理制度,将成本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列入到管理制度中,以增强对管理人员的约束力和规范性,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管理制度的要求开展成本管理工作,对原有的成本管理方法予以优化,实现成本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对成本的阶段性管理。在房地产项目建设的设计、施工等环节进行阶段性的成本管理,要将成本的相关信息及时录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去,并利用成本管理软件对所记录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核算和分析等,实现对成本的精细化管理,是项目成本管理方法的进步。另外,应完善成本管理体制,建立奖惩和问责制度,并以激励机制加以辅助,以调动成本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强调权责明细化,以提高成本管理效率。

3.以保证项目质量为基础,加强对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施工阶段是成本管理的重要阶段,也是影响成本最为关键的环节。施工建设阶段的变数很大,会受到材料、设备、技术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加强对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应在施工阶段建立专门的成本管理小组,以加强对成本的控制。在施工阶段,材料的价格会跟随市场的波动而发生变化,可控制性弱,在进行采购工作时,成本管理人员应进行跟踪管理,辅助采购员选择性价比较高的材料;在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上,应叮嘱施工现场的工人或维护人员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修,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在设备损耗方面的成本支出,加强对成本的控制。对于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工作,都要以保证房地产建设项目的质量为重要基础,否则一旦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出现返工现象,会导致更大程度上的经济损失。施工阶段是房地产建设项目的核心环节,为了加强对成本的控制与管理工作,监督部门要对施工环节进行专项的审查,严格控制工程的成本、质量和技术,材料的价格是否符合市场价格、项目的建设参数是否严格按照设计师的要求进行等,实现对房地产建设项目成本的全面化管理。

三、结束语

低成本论文范文6

1.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相结合由于受到会计法律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房地产企业能够及时地进行成本核算。但是要防止为算而算,脱离实际。成本核算既不能过于烦琐,也不能过于简单,要与成本管理相结合,为成本管理提供有用的数据。提高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提高房地产企业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全员意识。成本管理工作不仅是财会部门的职责,与之相关的各个部门相互配合才能高效地完成工作,每个员工都要参与到成本管理中来,积极探求节约开支、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添砖加瓦。建立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体系建立以房地产企业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为一体的成本管理体系。

2.房地产企业成本预测房地产企业在寻找项目时要进行成本预测。关注各项可能发生的成本,进行市场调研,对项目的地理位置、市场价值、交通情况、配套设施、建材供应进行综合评估;成立专业人员组成的预测团队,团队成员应有建筑师、资产评估师、营销公司、项目管理人员,使项目预测具有可行性。减少房地产企业生产经营的盲目性,提高成本管理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房地产企业成本决策房地产企业成本决策是在成本预测方案的基础上,成本管理人员对项目完成所需的建材、工资、设备、税费等耗费作出判断,为管理层在备选的预测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提供有用的信息,并为成本计划提供资料。

二、房地产企业成本计划房地产企业成本计划

1.是指在成本决策的基础上,根据计划期的生产任务、降低成本的需求以及有关资料,通过一定的程序,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计量形式表现计划期产品的生产耗费和各种项目成本水平,并作为控制与考核成本的重要依据。房地产企业成本计划应为降低项目成本提出明确目标,提高企业领导和职工降低成本的自觉性;严格控制施工费用,充分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保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操作上,由成本管理人员进行项目成本估算,编制成本计划,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项目成本分析。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是指依据成本计划,对成本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因素进行控制和监督,以保证成本计划得以实施的一种管理活动。房地产企业通过成本控制使企业项目成本按照人们事先测算确定的成本水平进行,防止与克服项目过程中损失和浪费现象的发生,使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合理利用,以达到节约各项消耗、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房地产企业应以实现成本控制目标为出发点,对房地产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从项目方案设计、招投标工作、施工阶段、结算阶段实施全过程的成本控制,防止产生主观上的错误、客观上的漏洞。

2.成本核算成本核算是根据房地产企业确定的成本核算对象,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按照确定的成本项目,严格划分各种费用的界限,并将应计入项目成本的生产费用通过一系列的归集和分配,从而计算出各成本核算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房地产企业进行成本核算既要对施工过程中的实际耗费进行归集、分配,也要对各种劳动耗费进行信息反馈和控制,通过成本核算,检查、监督、考核预算和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核算出项目成本,对成本控制的绩效以及成本管理水平进行检查和测量,评价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而研究如何降低成本,进行持续改进。房地产企业成本分析房地产企业成本主要由材料成本、设备成本、人工成本、其他费用构成,财会部门进行成本分析时,采用专门的分析方法,利用成本核算资料与本期成本计划、上年同期实际成本、本企业历史先进水平、国内外同类项目先进水平进行比较揭示成本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降低成本耗费,提高房地产企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