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餐的礼仪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餐的礼仪范文1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九子粽北闶嵌嘧佣喔5南笳鳌?
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篇:
“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
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我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也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异,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由于饮食文化的传播,早在古代时,我国制作粽子的技术就传到国外,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有吃粽子的习俗。
秘鲁人是在圣诞节的吃粽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欢庆圣诞节,一边吃粽子,甚至一些已经出嫁的女儿,在这天,也要赶回娘家,再来尝尝母亲制作粽子的风味。
缅甸人也爱吃粽子,他们在端午节时,用糯米作主料,将熟香蕉和椰蓉作馅,这种粽子香气诱人,软酥酥,甜滋滋,别人风味。
日本的端午节是阳历的五月五日,他们的粽子主料是米粉,其粽子形状酷似钟形。
中餐的礼仪范文2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餐桌礼仪 差异
一、引言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文明的民族。西方社会,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的不同,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商贸活动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一些国际商务谈判中,中国代表和对象国代表频频会有会餐的必要。我们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也会受到外国友人的邀请去一同进餐。本文通过对中国餐桌礼仪和西方餐桌礼仪进行比较,旨在更深了解中西餐桌礼仪差异,以便顺利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二、从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看中西文化冲突
(一)中西宴客观念的差异
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中国人请客吃饭,重在饭菜本身,宴席上的酒菜一定要丰富多彩。
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人,林语堂先生说:“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结识,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再不足道中。”
(二)中西宴客礼仪的差异
1.桌位安排的差异
中国人在宴请宾朋时,往往采用圆桌。不单是在不同位置摆放的圆桌有尊卑的区别,每张圆桌上的不同座次也有尊卑之分。由两桌组成的小型宴请通常是两桌横排或两桌竖排的形式。当两桌横排时,面对正门右边的桌子是主桌;当两桌竖排时,离正门最远的那张桌子是主桌。由三桌或三桌以上的数桌所组成的宴请除了注意“门面定位”、“以右为尊”、“以远为上”等规则外,还应兼顾其他各桌离主桌的远近。通常,距离主桌越近,桌次越高;距离主桌越远,桌次越低。比如在婚礼当中,越靠近婚礼的主席台的桌子桌次越高,娘家人或单位领导一般就安排在正对主席台的桌子,以显示对他们的尊重。
西餐中一般使用长桌。在正式宴会上桌次的高低尊卑以距离主桌的位置远近而定,越靠右的桌次越尊贵;在同一桌上,越靠近主人的位置越尊贵。
2.餐具使用的礼仪差异
(1)中餐餐具的摆放和使用方法
①筷子。中餐最重要的餐具是筷子。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地放在饭碗的右侧,餐后一定要整齐地并列放在饭碗的正中。
②勺子。勺子主要是用来喝汤的,有时也可以用来取形状比较小的菜,比如花生米或松仁玉米等。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
③盘子。盘子主要用来盛食物的,根据所盛食物的多少和形状不同而大小形状各异。中式的盘子各式各样,有大一点的冷盘,专门用于拼凉菜;有鱼盘,其形态细长,用来盛鱼;有稍微小一点的盘子,为食碟,一般放在碗的左边,用来暂放从公用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
④水杯。水杯主要用来盛放茶水、汽水、果汁等饮料。陶瓷质地的一般用来盛放茶水,玻璃质地的可用于盛放饮料、果汁。
(2)西餐餐具的摆放和使用方法
①餐具摆放和取用原则。餐具摆放时托盘居于中间,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内,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
餐具的取用应由外及内,切用时左手拿叉右手拿刀,边切边用;也可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切好后再改用右手拿叉取用。一般用右手拿汤匙和杯子,用叉子把食物送到嘴里,而不要把盘碗端起来食用。
②餐具的使用方法。Ⅰ刀叉的使用原则:使用刀叉进餐时,刀用来切割食物,叉用来送食物入口。进餐中需要暂时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置餐盘边上用餐结束后。将叉子的背面向上,刀刃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上,表示用餐结束。Ⅱ餐匙的使用原则:通常,餐匙可以分为两种,个头较大的是汤匙,摆放在右侧最外端,与刀并齐摆放;个头较小的是甜品匙,横摆在吃甜品所用的刀叉正上方。
3.中西餐上菜顺序的差异
中餐上菜顺序是:先上凉菜、饮料和酒,后上热菜,再上主食,最后上甜食和水果。宴会上桌数很多时,各桌的每一道菜应同时上。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应使鸡鸭鱼头朝向正主位。上菜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一是把大盘菜端上,由各人自取;二是由侍者托着菜盘逐一给每位分让;三是用小碟盛放,每人一份。西餐的上菜顺序是:头盘―汤―副菜―主菜―蔬菜类菜肴―甜品―咖啡或茶。西餐的第一道菜是头盘,也称为开胃品。开胃品的内容一般有冷头盘或热头盘之分,常见的品种有鱼子酱、鹅肝酱、熏鲑鱼、鸡尾杯、奶油鸡酥盒等。因为是要开胃,所以开胃菜一般都具有特色风味,味道以咸和酸为主,而且数量较少,质量较高。与中餐有极大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汤。西餐的汤大致可分为清汤、奶油汤、蔬菜汤和冷汤等四类。鱼类菜肴一般作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称为副菜。通常水产类菜肴与蛋类、面包类、酥盒菜肴品均称为副菜。因为鱼类等菜肴的肉质鲜嫩,比较容易消化,所以放在肉类菜肴的前面,叫法上也和肉类菜肴主菜有区别。肉、禽类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称为主菜。肉类菜肴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蔬菜类菜肴可以安排在肉类菜肴之后,也可以与肉类菜肴同时上桌,所以可以算为一道菜,或称之为一种配菜。蔬菜类菜肴在西餐中称为沙拉。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作第六道菜。从真正意义上讲,它包括所有主菜后的食物,如布丁、煎饼、冰淇淋、奶酪、水果等。西餐的最后一道是上饮料,咖啡或茶。咖啡一般要加糖和淡奶油,茶一般要加香桃片和糖。
4.用餐过程中的礼仪差异
中餐的取食原则:菜品需由主宾先取;取菜时,不要取得太多。敬酒要先给尊者、长者、职务高者敬酒。多人一桌用餐,取菜应注意相互礼让,依次而行,取用适量;够不着的菜切忌起身或离座去取;吃面喝汤时不要发出“呼噜声”。西餐的取食原则:进餐时刀叉尽量不要发出声响;就餐时尽量少说话,饭后吃甜点时才是聊天时间;喝汤时不要发出声;吃面包时,先用刀将其切成两半,然后用手撕成块吃;吃意大利面时应用叉子慢慢将面条卷起来送入口中;吃水果时不要拿着水果整个去咬,应先用水果刀切成几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着吃。应注意的事项:不要用自己的餐具为他人夹菜;不要将盘子里的食物全部切好后再用右手拿叉子吃。
餐桌上交谈礼仪也有差异。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地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但无论菜肴多么丰盛,主人也会习惯性地说几句“没什么好吃的,随便吃点”或“粗茶淡饭,不成敬意,多多包涵”等客套话。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地切割自己的盘中餐。主人一般也会说一句“Help yourself,please”。西方盛宴一般有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的话。对中西主人的餐桌话语进行推理,很容易得出:中国人遵循了“贬己尊人”的原则,而西方人强调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
另外,在西方国家不要问“吃饭了吗”“晚饭吃的啥”等我国习惯的问候语。“您吃饭了吗”容易使人莫名其妙,甚至会出现误会。如在英国,你若问人吃饭没有,其含义是你有意请对方吃饭;这对于未婚男女,则表明你有意约会对方。
三、结语
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精髓之处。各种文化均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从以上对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两种文化各自的优点。在当今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的大形势下,了解了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机地融合,方能建立适合我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消除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产生的误解,对我国精神物质文明的发展和国人在国外生活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7.
[2]金正昆.礼仪金说Ⅰ[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中餐的礼仪范文3
掌握出席时间。出席宴请,抵达时间早晚、逗留时间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主人的尊重与否。迟到或逗留时间短,则常被视为有意冷落他人或是失礼的表现。应在主宾离席后,自己再告辞,确有事情需要提前退席,则应向主人说明后再悄悄离去,也可以事先打好招呼,到时很快离席。
到达宴请地点,先到衣帽间脱下大衣和帽子,然后前往主人迎宾处,向主人问好,如带有礼品,应及时交给主人。
①入座与进餐。此时应听从主人的安排,如邻座是年长者或妇女,应主动协助他们入座。取菜时,自己食盘内不要盛得太多,如遇本人不能吃或不喜欢的菜,服务员上菜或主人劝菜时,不要拒绝,可取少量放在盘内,并及时致谢。对不合口味的菜,切勿露出难堪的表情。吃东西时不要发出声音,要闭嘴嚼,鱼刺、骨头、硬壳等,不要直接外吐,应用筷子取出,(西餐时,吐在叉上)然后放在骨盘内,不要放在桌上。用过的牙签等细小物品最后也都应放进食盘里面。
②交谈。无论主人还是客人,都应积极参与同桌人的交谈,特别是左右邻座。不能仅同熟人或只同一两人交谈。邻座如不相识。可先作自我介绍。
③祝酒。祝酒时不要交叉碰杯。在主人和主宾致辞、祝酒时,其他人应暂停进外,停止交谈并注意倾听。碰杯时,目光要正对对方以表诚意。另外,主人为了便于工作和进食,还常常采用自助餐的形式来招待客人,吃自助餐时应注意以下礼仪:进餐厅后,先看一圈,对菜点的摆布和服务设施有个了解,这样取菜时可做到心中有数。每种菜点取用时都不要贪多,特别是大家都爱吃的东西更如此,宁可吃完后再取,也勿取满满一盘让人笑话,甚至吃不下造成浪费。取菜时要有秩序,顺序排队取,不要挤在一起取菜。人多时可礼貌地在一旁等一会儿。取菜点时要依菜点原来摆放的样子顺序取,不要在盘中翻来找去,这样既不美观,又不礼貌。热菜、冷食要分开放入自己盘中,切勿堆成一团。取到自己盘在的菜点,即使不爱吃,也绝不能再倒回去,可剩在盘中,放在边桌上,待服务员取走。尽量做到吃什么取什么,吃多少取多少,不够再取,避免浪费。如不小心取多了菜点而没吃完,可待服务员收盘时道声“对不起”。
中餐的礼仪范文4
(一)布置课前预习的作业
通过让学生提前查找资料来了解将要讲述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历史书籍进行查询,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查询。为了提高学生的预习热情和解决教师提出的预习问题,我让学生通过研究历史资料,把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小故事表演出来。这种方法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历史故事深入了解,同时根据他们自己表演的故事来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能使学生对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参与十分热情。
(二)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翁
新的教学形式的出现让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成为了学习的真正主人。在课堂互动过程中,学生能大胆地表达自己对历史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能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探索。在“专权”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由组织学习这节课的内容,学生有的分小组进行学习讨论,有的把这段内容用故事的形式表演了出来。通过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反复思索和深入研究,他们能深刻体会当时帝国主义的丑恶,对历史发展的原因和结果有了更深的体会。
二、创设学习历史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学生在对历史学习有了信心和兴趣之后,才能使他们具备更好学习历史知识的动机,这种动机刺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取得进步。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历史课堂活动环节都谈一谈自己对历史的感受和学习历史的动力,学生通过分析自己的内心说出了自己对历史是否感兴趣。了解了学生的情况后,我针对学生的各种情况来创设适合他们的情境,让他们对历史课堂感兴趣。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看法和观点进行自我阐述时,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不好意思开口,他们害怕自己说出的内容让大家取笑。根据这一情况,我为了缓解学生的紧张和焦虑的心情,作出了以下尝试:
(一)注重教师情绪对学生的影响
在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和学生交流和讨论时,不能把自己的消极情绪和态度传递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充满激情的态度来引导学生。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能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并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激起他们参与的动机。学生在这种情绪的刺激下不仅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师设定的各种环节,还会在课下主动对历史进行深入研究。所以,愉悦、兴奋的情绪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促进作用,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有相应的促进效能。当师生在教学中形成了良好的情感,课堂教学就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历史教材中包含的知识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对这些事情的背景不了解,导致对历史知识的看法不深刻。教师可以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来,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到英国侵占我国香港时,让学生搜集有关“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成功实现的事例;学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内容时,让学生把书记到西柏坡考察的时事政治和讲话内容找出来并结合课文讲述以突出会议的重要意义。由于事例是学生自己找的而且受到教师的信任和赞许,他们有一种“成功”感,而其他学生也萌发出“欲与他人试比高”的情绪,学生的参与意识被调动起来了。这样把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在传统教学中,历史教师通常是利用粉笔和语言进行教学,通过板书历史知识点来让学生进行记忆,在课堂结束之前进行记忆情况的测验,这种方法使学生成为了历史知识的容器,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是学生在传统教育中获得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中学生生性活泼,他们对不断发生改变的教学形式会感兴趣,教师可以使用和学生讨论的方式教学,也可以通过和学生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还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来给大家讲述历史知识。这种多变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从最初对历史知识枯燥的记忆中脱离出来,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学习者。
三、总结
中餐的礼仪范文5
“一品阁”主推千岛湖湖鲜,以及淳安当地的山珍、野味。做法上针对本地菜偏重咸、辣的特点进行了调整与改良,结合杭帮菜清淡甘甜的特点,以适应更多外地客人口味。当然如果有客人想要尝试地道的本地风味,也可在点菜时选择当地的传统做法。
主厨王勇是个土生土长的淳安人,对当地的食材属性可谓了如指掌,他认为,食材是做好菜的关键,餐厅有着严格的采购验收标准,须经过三重把关,确保食材的质量万无一失。
王勇积累了10多年的中餐烹饪经验,厨艺早已达到炉火纯青,最新鲜上乘的食材会在他手中幻化成色香味俱佳的极品菜肴。
招牌菜自然是大名鼎鼎的“千岛湖有机鱼头皇”,这也是每位客人到一品阁的必点菜之一。第一眼看见这道菜时,几乎所有人都会由衷发出赞叹,一只巨盆盛着的奶白色汤汁中,饱满的鱼头浮出水面,眼珠清澈,栩栩如生,仿佛游弋在湖中。加之菜心的绿、枸杞的红、大虾的橙色的点缀,如同一幅唯美鲜活的水粉画作。鱼头取自千岛湖10斤左右野生花鲢,煲至汤色淳白细腻,配以人参、枸杞、上等火腿、野猪肚、海参、鱼肉丸、豆腐、大虾、菜心等辅料,不仅营养丰富,味道更是鲜美之极。这辅料中亦不乏珍贵之物,如这野猪肚,据说是山里野猪吃过一条五步蛇之后,胃里会生出一朵“花”斑,五步蛇难寻,对野猪来说算得上是奢侈品,一只野猪最多也只不过三四朵“花”,这样的野猪肚价格自然不菲,野猪肚据说还有滋补养胃的功效。鱼头除了白汤做法,也可选择红汤做法,加入红椒、豆瓣酱等进行红烧,爱吃辣的朋友,不妨一试。
“农家焖土肉”,主料乃是餐厅在山里农户家定点培养的土猪肉,这种土猪只吃健康的红薯、白薯及它们的藤蔓,肉质肥而不腻,又有嚼劲,且无丝毫腥味,佐以应季的板栗等一起烧制,喷香诱人。针对秋冬季推出的养生菜“鱼米酿瓜脯”同样是视觉与口感并重,金黄的南瓜下,填满黑米、绿豆、红豆等五谷杂粮,蒸制的过程中将南瓜的甘甜渗透到米饭之中,一起入口清香回味。据说这道菜的灵感就来自当地农户家平日里将南瓜与米饭一起放入铁锅保温,竟不经意创造了美味,这道菜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更显特色。“薄饼大厨菜”也是一道很有乡土味道的菜肴。当地有个叫唐村的地方,喜欢将薄饼一个挨着一个排在胳膊上,一起抹上腐乳或辣酱,一口一个。这样豪放的吃法在酒店里当然无法实现,要斯文许多,馅料上厨师也进行了精心的调配,加入了应季的山珍,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厨师的这份乡情被浓浓裹进了馅里,不知客人们是否能够品尝得出呢?
一品阁按照季节变换调配菜单,每季都能给客人带来味觉上的新惊喜,像春季的茱花、石笋,夏季的地衣、石蛙,秋季冬的大闸蟹、土鸡……观赏美景的同时更有美食相伴,不亦乐乎!
中餐的礼仪范文6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参与意识 培养方法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倡导“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从教学的层面讲就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教学实践表明,知识不是被动地、机械地堆积起来的,它要经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量变到质变的错综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只能在个人独立思考中实现。如果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参与的精神和自觉的独立探究,那么无论怎样高明的教师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参与情况有着直接关联。地理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安排了“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小栏目,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是地理课堂教学的趋势。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呢?作为一名农村初中地理教师,我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和自身的教学特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要对学生始终充满爱护之情。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活动,教师除了在知识信息方面具有传递作用外,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感情上的交流、传递和感染,而师生感情的建立则是通向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的桥梁。一般来说,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许。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护之情,注意用亲切的语调、期待的目光、及时的鼓励等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如教师极为亲切的眼神,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课堂参与意识,而极为阴沉的脸色,能会使大部分同学的思维受到抑制;对学生各种形式的表扬,特别是对学习困难学生的鼓励,能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学习信心;课后,教师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相互信任,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就会逐渐缩小,学生对教师就会产生亲近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参与。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热爱、尊重、信任学生,对学生始终充满爱护之情,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学生的参与意识将会被激发出来。
二、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多给学生以空间、时间和氛围,让学生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地交流、探究,从而不断增强参与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教法、学法:在新授课中注意指导学生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探究,给学生创设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引导、点拨,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正确方向和途径;复习课中鼓励学生参与知识梳理,精选例题、习题,与学生共同思考、发表见解。在课堂教学中不论学生做得怎样,都要抓住学生奇妙的思想火花,大加赞赏,及时肯定他们做法的正确性及合理性,这不仅是对学生的极大鼓励,而且能使他们体验成就感,从而增强其参与意识。
三、要想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必须培养学生稳固而持久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