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1
1吨有多重---认识吨(第2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过程和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体验意识,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重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概念。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具、多媒体
PPT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第一环节
1、复习。
1千克=(
)克
7千克=(
)克
5000克=(
)千克
(
)克=4千克
8000g
=(
)kg
6kg=(
)g
2、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看一看屏幕上都有什么?你能为它们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吗?(出示课件)
1个苹果的质量50(克);1个大西瓜3(千克)。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板书:1千克=1000克)
这头大象的质量用什么作为单位呢?(吨)
2.
揭示课题:(板书:1吨有多重)
第二环节
1、初步感知“吨”
师:“吨”非常想和同学们交朋友,那我们就听听“吨”的自我介绍,好不好?
师:听了“吨”的自我介绍,你都知道了什么?
2、阅读P47第一部分,小组内说一说1吨到底有多重?它与千克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第三环节
1、理解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看老师这里有一个盒子,这个正方体盒子装满水,水的质量正好是1千克。请大家看屏幕说出这些水的重量是多少?(出示课件)
这样一排是10千克,一起在心里数有这样的几排?水的重量是多少?(十排共100千克)100千克,你是怎么想的?(10个10是100)一层是100千克,两层呢?我们一起来说出水的总重量好吗?(1000千克)
2、间接感受体验“1吨”
(1)推算多少袋盐就是1吨。
(2)感受身边同学的体重,推算,多少个同学大约有1吨。
3、说一说:一箱苹果质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质量是5千克,一袋大米的重量是100千克,一头牛的质量是500千克。
(
)箱苹果质量是1吨。
(
)副哑铃的质量是1吨。
(
)袋大米的质量是1吨。
(
)头牛的质量是1吨。
师小结:1000千克我们可以用1吨来表示。吨与千克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板书1吨=1000千克)吨用字母t表示,上面的等式就可以写成1t=1000kg。
第四环节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
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第五环节
1、填上合适的单位。
(1)
一辆大卡车装煤10(
)
(2)
一个苹果约重100(
)
(3)
(3)三年级的学生淘气体重约是35(
)
(4)一座大桥的承重量约是40(
)
2、在里填上“>”<”或“=”。
4000千克20吨
5吨5000千克
200吨200千克
3吨3010千克
920克1千克
1000克10千克
3、5吨=(
)千克
9吨=(
)千克
7000千克=(
)吨
(
)吨=4000克
4000千克+2吨=(
)吨
200千克-300千克=(
)吨
1吨-400千克=(
)千克
2500千克+500千克=(
)吨
4、三只小动物各有多少千克?
大象+小狗=895千克
大象+牛=1310千克
牛+小狗=445千克
板书设计
1吨有多重----认识吨
1吨=1000千克
1t=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2
平移和旋转
教学内容:教材第
30页例2、第31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直观区分这两种简单的图形变换,会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2.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平移或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平移或旋转的特征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小房子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主题图。
师:游乐场里除了有漂亮的风筝、蝴蝶外,还有很多运动项目。它们的运动方式相同吗?(不同)
师: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一)平移。
1.认识平移现象。
(1)像缆车、观光梯、推拉门这些物体的运动,无论是水平方向的,还是竖直方向的,物体本身的大小和方向不发生变化,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平移。
(2)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学生自由回答)
(3)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特点?(这些物体都是沿直线运动的,物体本身的大小和方向不发生变化)
2.判断平移后的图形。
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例2。
(1)分析题意。
要知道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先要根据平移的特征去判断。平移时,可以一次平移,也可以两次平移。
(2)动手操作,用小房子学具移动。
(3)汇报,评价。
说说它们经过怎样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4)教师小结。
判断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相互重合,关键是要根据平移的特征来判断。
(5)完成教材第30页
“做一做”。
学生自己完成后汇报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二)旋转。
课件出示第31页例3。
1.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些物体,你发现它们是怎样运动的?(这些物体都是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的)
2.认识旋转。师:
这些物体都是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的,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旋转。
3.找一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4.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特点?(旋转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方向和位置发生了改变)
5.亲身体验旋转现象。
学生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
6.学生用教材第121页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七第4题。
学生独立观察、判断,全班交流评价。
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6题。
学生独立观察、判断,
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
3.完成教材练习七第8题,综合运用旋转和时间的知识解决问题。
五、拓展提升
下面的运动方式是平移的画“√”,是旋转的画“”。
1.水龙头的水往下滴。
(
√
)
2.拧开水龙头开关。
(
)
3.升降机上升。
(
√
)
4.风扇转动。
(
)
5.推木箱。
(
√
)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七第5、7题。
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思考,回答问题,引出新课。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观察汇报总结:什么是平移。
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利用小房子学具动手平移。
自主发言,在生活中发现旋转。
总结旋转的特点。
巩固提高。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平移:沿直线运动,形状、大小、方向不发生改变,只有位置发生改变。
旋转:绕一个点或轴做圆周运动,形状、大小不发生改变,方向和位置发生了改变。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借助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注重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究的机会,感受平移和旋转的不同,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3
关键词:创意法教育;初中数学;应用研究
创意法就是创立新意之法,学生个人不被社会淘汰之法。创意法教育的主题词是:“最差”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学生,即教学的主体――学生没有好差之分,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学。因此,在备课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实际、以学生的口吻来撰写特殊教案,在课堂教学中要实施兴趣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要重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重学生合作情感的为评价体系。本人根据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近年多次举行的课题研究,提出在初中数学的创意法教育应用研究应做好如下三个方面。
一、创意法教育在初中数学的备课应用
创意法教育的备课教案叫做特殊教案,是写给学生看的教案,是以学生的口吻来写。不是写给教师看的普通教案,它相当于学生一种自学用书。但同时也与教师共同使用,教师的解析写在括号里,体现出创意法教育的理念。它的基础形式有:
(一)我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也可以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种,我在学习一节数学课掌握了哪些知识,获得哪些能力,体现了哪些情感意识。以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第二节《三视图》第一课时:三视图的有关概念为例,那么我们的学习目标为:
1.知识目标:了解什么叫做主视图、什么叫做俯视图、什么叫做左视图。掌握正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三者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初步获得三视图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体现师生合作的情感和与同学们合作的气氛。
(二)我的学习过程。
创意法教育的教案与普通教案不同之处是:创意法教育是科学地看待学生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平等自由发展,获得教育的最大突效。因材施教是创意法教育的使命,创意法教育体现为教师如何教学生做题目,面对“差生”的答案和“差生的学习”,采取何种新的解说方法。我的学习过程=生活引入+基本功训练+题型训练+学以致用。以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第二节《三视图》第一课时,三视图的有关概念为例,我的学习过程如下:
1.生活引入: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离不开数学知识。七年级数学观察一个物体可以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等方法。例如:小明昨天买了一本英汉词典,你可以根据七年级数学学习的内容从三个角度去反映这部英汉词典的形状吗?
我们分别从上到下看、从左到右看、从前到后看这部英汉词典,这些观察得到的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视图内容。
2.基本功训练。
(1)知识点学习。
师:如果我们从某角度去看英汉词典,所观察的图形是什么图形?
生:是平面图形。
师:这平面图形就叫视图。如果我们又分别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看这部英汉词典,然后把所观察到的图形画下来。
生:动手操作:根据教师的指导分别画出三个图形。
师:哪个是从前向后观察英汉词典的得出图形?哪个是从上到下观察英汉词典得到的图形?哪个是从左到右观察英汉词典得到的图形?(分别找出班中“最差”的三个同学张水明、陈日、黄芳回答)
生:三个学生分别说出来。
师:张水明、陈日、黄芳,你们三位同学观察得很透彻,答案非常正确,让我们全班同学鼓掌表扬他们,学习他们这种细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生:全班鼓掌,并投去羡慕的目光。
师:(引导学生总结三视图)在正面内得到的从前到后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主视图;在水平面得到的从上到下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俯视图;在侧面内得到的从左到右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左视图。
师:让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选出一个组长,(组长一般为全班最好的学生。)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度量三个视图的长、宽、高,并讨论下列问题:①主视图与俯视图的长有什么关系?③主视图与左视图的高有什么关系?③左视图与俯视图的宽有什么关系?先让差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好生进行补充。
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讨论,然后由差生代表本组汇报结果。
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主视图与俯视图长对正;主视图与左视图高平齐;左视图与俯视图宽相等。
(1)知识点演练。
①画出下图所示一些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
3.题型训练:
(1)选择题。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某一角度观察物体所得的视图叫做主视图。
B.在水平面内得到的从上到下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主视图。
C.在侧面内得到的从左到右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左视图。
D.在侧面内得到的从上到下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左视图。
②给出下图的三视图,说出它的立体图形名称是( )。
A、圆柱 B、圆锥 C、三棱锥 C、_三棱柱
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球的三视图都是圆。
B、正三棱锥的三视图都是三角形。
C、正方体的三视图是正方形。
D、正四棱锥的三视图是四边形。
(2)填空题。
(3)操作题:画出下图的长方体的三视图。
(4)课后作业:课本116页第二题圆柱、圆锥两小题,第四题第一小题。
(5)课后小结: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了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的概念,掌握了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从一般几何体画出三视图和已知三视图画出实物几何体,体会到合作的力量,收获很大。
4.学以致用。运用已学过的三视图知识,画出我们所在的教室的立体几何图形和三视图。
二、创意法教育在初中数学的课堂应用
创意法教育提出“最差”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学生。即学生没有好差之分,个个都是平等教育,均衡发展。从教育的思路上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具体教学上实施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此,在初中数学的课题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实行兴趣教学、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一)从学生的生活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教学的入门。如果学生对教学没有兴趣,就会入门无路,食欲无味,课堂上无事可做,导致上课思想开小差、乱讲话、玩东西、打瞌睡、捣乱课堂纪律等等。教师的讲课内容等于对牛弹琴,更谈不上有效教育。如果学生对教学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主地参与到教学当中,课堂气氛就会活泼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去发挥学生的兴趣呢?我们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九章第二节三视图为例,学生对三视图的概念比较陌生,但是学生在七年级数学下册学习了从正面看、上面看、左面看几何实物是什么图形,虽然没有学会绘图,可是对观察方法比较熟悉。如:我们从学生最熟悉的学习工具书-英汉词典的几何实物入手,运用现代化设备-投影机,把英汉词典从正面、上面、左面的投影得出的图形来引入三视图,这样使学生既直观形象地看,又通过投影机的有声有色的图像吸引学生,根据七年级已学过的知识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怎样分别从三个角度去反映英汉词典的形状呢?其实从正面看就是从前向后观察物体所得的视图叫做主视图,从上面看就是从上向下观察物体所得的视图叫做俯视图,从左面看就是从左向右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左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就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三视图的兴趣。
(二)以优带差,进行合作交流教学。
学生有了兴趣还不够,因为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能力不同,基础差的学生会因接受知识的能力而相对差一些。如果我们不能想方设法去延伸他们对知识的欲望,就会导致这一部分“差生”的学习兴趣减下来,造成恶性循环,差的更差。怎样才能把“最差”的学生变成“最好”的呢?我们必须采取以优带差的方法,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以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九章第二节三视图为例,前面说我们通过生活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三视图的兴趣后,为了延伸他们继续学好三视图的欲望,本人将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先自己对自己所画的英汉词典的三视图进行度量,组长监督,人人动手,不得偷懒,组长对操作不正确的同学进行指导,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①主视图与俯视图的长有什么关系?②主视图与左视图的高有什么关系?③左视图与俯视图的宽有什么关系?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小组先让“最差”的学生说起,“最好”的学生后面再说,最后由“最差”的学生向教师汇报结果。这样达到以优带差,学生共同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效果。
(三)以鼓励为主。
“最差”的学生变成“最好”的学生。素质教育提出:学有用的数学,个个有成功,人人有进步。这也是创意法教育的精髓。要把“最差”的学生变成“最好”的学生,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寻找机会让他们成功,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及时鼓励,尽量让他们进步。
例如又以教学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九章第二节三视图这一节时,我先让全班“最差”的三个学生画出英汉词典的三视图后,便分别问:什么叫主视图?什么叫俯视图?什么叫左视图?其实这三个概念课本已有,他们照课本很快回答下来后,我就说:“你们三个同学观察事物很彻底,回答很正确,让我们全班同学鼓掌表扬他们,学习他们那种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他们得到表扬后学习兴趣大增,然后在小组讨论后又让他们分别代表小组进行汇报结果,最后带着鼓励的语气说:“你们真行,是全班最好的同学。”这样可以把“最差”的学生变成“最好”的学生。
(四)以学生为主,促进数学的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改变过去一些教师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到各个环节去。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化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改变学生的“要我学”到“我要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风气形成,在课堂中创设新意。
以教学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九章第二节三视图为例,在接受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四个数学概念时,我是根据投影得出图像让学生动手画出图形后,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四个概念来,不是直接说给学生听,在接受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三者之间的关系时,让学生自己把画出的图形进行度量,然后分组讨论、总结、归纳、概括得出结果,不是教师讲出结果。在教授例题时,让学生自己演练,不是教师在黑板板出过程,对学生做得不够完善之处进行指导。在巩固知识时,让学生多做各种题型训练,包含有选择题、填空题和操作题,最后让学生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全过程都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创意法教学的创造新意之法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创意法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应用
创意法教育提出:“最差”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学生。所谓的最差与最好,我们不能根据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即考试分数来衡量,而要看这个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否得到发展,也不能据学生的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果来衡量,而要看这个学生的整个发展过程来衡量;不能根据学生的个人现象来衡量,要看他的合作情感如何来决定。所以,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必须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来进行,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我们从如下三方面去转化学生的评价体系。
(一)由重学生的知识到重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转化。
例如: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数学考试分数得到100分,我们不能说这个学生是“最好”,如果这个学生没有实际的操作能力和创新的意识,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学生是“最差”,是书呆子,是死读书,没有变化,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只能是唯分数论。例如:你在课堂上认识:“5+7=12”。你不认识:“5角+7角=1元2角”。若别人买了5角和7角的两样东西,给你2元钱你不会找多少,证明你没有实际的操作能力和创新精髓的意识,那你就是“最差”的学生。
(二)从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到重学生的全过程的转化。
一个学生的好与差,不能看学生的一时成绩作评价,还要看这个学生在发展全过程中是否有进步。如一个学生从刚进入初中时数学成绩是20分,到初中毕业时数学成绩是100分,我们也可以说这个学生是最好的学生,虽然他开始数学成绩是“最差”,但是经过努力,在整个初中学习过程中,他发展最快,最后成绩是最好的,用创意法教育理念来说就是“最差”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
(三)要从重学生个人到重学生合作情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