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风光的古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祖国风光的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祖国风光的古诗

祖国风光的古诗范文1

一、反复吟诵,感品其味

诗有诗味,诗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听之悦耳,细品有音乐之味,其诗句在用词上精炼、准确、含蓄、细品回味无穷,余音萦绕。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学古诗时,教师范读,若能读出诗味来,可以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起到声情并茂的作用。学生若能反复吟诵好古诗,可以增强语感,提高理解能力,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其诗味最浓之处,体现在抑扬的韵律和顿挫的节奏上,如朗诵唐朝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雀楼》五言律诗,按诗的意境,根据诗的内容,从顿挫的节奏上来讲,五言是顿,其中“欲穷”,“更上”两个词的停顿时要读出“拖音”。从韵律上说,前两句要读得平缓,后两句要读得激越些。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对于七言古诗的朗读节奏是三顿,其节奏主要表现在停顿和快慢上,同样应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情节发展来取不同的快慢形式,这里需注意一下;如果诗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稍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稍慢一些;若表达的内容是平铺直叙的,其速序可采取中等为宜,这些勿须说明,我们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读出来既可。如课本中于谦的《石灰吟》应这样读: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二、要边吟边想,悟感其情

有的古诗中有画,画中含情,情中带寓意。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及时善于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把诗句变为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领悟诗意,领悟诗人之情。

千古绝唱李坤的《锄禾》一诗,就是一幅田园劳作图,画面上展示的是“一轮烈日当空,赤膊耕作的农夫,滴滴汗水落到灼热的土地上。”画意是“严寒酷暑,风霜雨雪,农民终年辛勤劳作。”知此景此情,就可以领悟到作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慨叹之情。同时,不仅表达作者对农民的同情,也反映出了心中的不平,对骄奢、腐败的愤慨。

三、熟吟背读,感其美意

祖国风光的古诗范文2

古诗词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它们文辞优美,琅琅上口。诗词中有大量描写祖国风光、壮丽河山的名句,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大。首先它说出了中国人的心声,使人在心灵上达到共鸣,如李煜的《浪淘沙》中“别时容易见时难”,柳永的《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其次它使人养成了简洁凝练的做事风格。如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表现了诗人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梅岭三章》中“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用借喻,指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第三,有些诗词能激起大多数中国人的激情,如岳飞的《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陆游的《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不过,我要说的是,很多古诗词对学习初中地理帮助很大,可为丰富的地理教学提供载体,因为一些诗词中包含大量的地理事物现象,涉及很多地理知识,内容丰富,为地理教学提供真实背景材料。这些地理知识非常重要,对将来旅游,出行十分有用,它还会影响你的历史学习。很多政治家、军事家都研究历史,精通地理知识。本文就课本中的地理知识,该引用哪些古诗文作一简单介绍。

地理中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位置。如讲地形时用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形容山东泰山,泰山号称“五岳之首”,是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顺便提及我国的几大丘陵;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描述内蒙古高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景象,同时介绍我国的其他高原地理位置时;用曹操《观沧海》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其中的沧海是指渤海。学习我国的行政区划时,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中蜀指四川;李白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天上”应当指青藏高原中的巴颜喀拉山脉。讲气候时,引用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述春天悄悄来临,万物焕发生机的景象;用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说明我国西北地区不受夏季风的影响,同时指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一个界线区。讲河流时,引用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借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与记忆黄河源头注入的海洋;王之涣《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和《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述黄河上游和中游的景观差异。

地理中的人文环境主要介绍人口的多少,农业发展,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支柱。其中许多古诗词描述了地理知识与农业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我国素称诗国,诗歌遗产常具科学价值。最早的记载就保存在《诗经・豳风》中。“四月秀@,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E。”讲的就是一定的季节,远志开花、知了长鸣、庄稼收获、草木凋零的现象。可见我们的先人早就注意到生物的行踪去迹与季节变化之间关系,并以此指导农事活动了。北宋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物候观测以生物为仪器,十分灵敏。例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形象地告诉人们平原和山上的气候不一样,物候也就不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面就有物候学上的两个规律: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二是这循环是随着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刘禹锡《竹枝词》中的“江上朱楼新雨晴,西春水觳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足见从漠南到蜀东,人人皆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陆游《初冬》“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首诗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还有陆游的《鸟啼》“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雅舅,苗稚忧草茂”。陆游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他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一个诗人。

另外,下面的诗句也反映了物候特点:寒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正因为古代诗歌中富蕴宝藏,巧妙运用古诗词进行地理教学,对促进学生地理兴趣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美化学生的心灵、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应“以诗为证”,既能开拓视野,又平添一段趣味。在平时的备课中多收集有关地理教学的名句,深入挖掘地理信息,巧妙激起求知欲,侧重剖析地理现实问题。

祖国风光的古诗范文3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4.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祖国风光的古诗范文4

小学生正处于意识健全的发展期,对于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发展正处于控制时期,因此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的最佳契机。学生的审美能力、思考能力和文化修养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处于待完善环节,因此学校对于文学教育课程这一内容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完善学生全面发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1.开发文学教育素材,注重语文课堂中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培养文学教育课程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吸取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学经典来丰富课程、增加课堂表现力。对于教材的选取需要进行“高质量、全方面、有趣性”等作为选取标准,将课程打造为辅助语文课性质的课上阅读和修养过程。经典是一个动态积累的过程,是不断累积和更替的之后的产物,而实践上的文学教育是建立在教材知识累积和重叠的使命意义的情境,因此对于有效的文学教育应该是基础教材的丰富度和多向发展的为重点要求。例如对古诗的选取《静夜思》《悯农》等,对于《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阅读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而对于当代文学中的《背影》《荷塘月色》《三味书屋》等也是接触文学的重点。

2.实施多样文学教学手段,展现丰富的文学色彩首先,先让学生对文学课堂产生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程教学中去。因此,对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的方法,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思考并且运用到课堂中来。小学生刚刚过渡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中,对于一些新的知识处于好奇又忐忑的心情,所以说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善于调节气氛,从而让学生乐于学、善于学。例如,运用故事教学法,先向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文学教材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将内容简易化,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增加学习的兴趣;挂图、多媒体直观教学法,用直接的动画、图片让学生感受教学内容同时增加学生对文的学重视和了解。

二、重视文学教育资源建设,健全网络文学拓展

信息时代带给教育的影响也体现在了方方面面,而对于文学课程资源的建设作用也是开展文学教学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的重点。丰富的网络资源是提供文学知识完善和拓宽文学知识面的重要素材积累来源,为此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1.利用网络资源开发让文学内容丰富、具体、形象起来根据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显示,表明对于文学美容知识的选材不易过难、过多,而丰富形象、将文学知识具体充实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一些名人名文的一些空白内容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填充,例如在《史记》(选段)一文中,学生并不能十分充足地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就需要教师通过网络资源的浏览向学生详细的介绍其背景、人物关系等,再通过电视、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从而加深对文中人物的了解和吸取其中的智慧,最终达到了解文本内容的效果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2.利用网络资源开发组织学生的语言训练、知识阅读能力学生通过文学课程的学习不仅在自身的文学修养方面得到提升,更表现在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上。例如对于一些俗语的把握运用,对于一些成语、歇后语的内容学习方面,都是需要注意的基本点。再如“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故,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故事阅读、观看的方式进行理解记忆,然后在进行学生之间的相互复述练习,进而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由于在网络资源阅读中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取适合小学阅读的文章中文字表述,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三、发挥文学课程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社会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在文学课程资源利用开发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通过社会这个学习和生活的精彩课堂,对学习文学知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是重要的来源。教师可以通过发挥文学课程的作用,将这一主题作为启发学生建立生活化、真实性和自然性的文学气息。

文学学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的一个分支,其智慧来源于社会生活和社会自然环境中的集体变现形式。在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介绍壮丽的祖国风光,例如黄果树瀑布、张家界风光等,而对于一些人文的风景区也是优良的传统文学文化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地方环境旅游资源进行以文学的方式介绍给学生,从而给学生以探索学习的动力。而对于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文学练习也是激发学生文学兴趣具有提高的效果,例如举办演讲活动、小型辩论赛和诗歌朗诵以及讲故事等形式进行文学的运用能力锻炼和学习探索,通过真实的操作和训练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重要性和生活智慧。

四、结语

祖国风光的古诗范文5

关键词:农村学校;群文教学;指导经验

所谓“群文教学”,指的是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一组文章,教师和学生根据这组文章展开阅读,师生充分利用个体智慧优势,围绕共同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在学生不同意见的基础之上逐步建构文本最终意义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群文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新形式,预示着一场语文教学革命正在悄悄到来。在农村地区开展“群文教学”,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阅读缺乏指导等问题,教师必须要有策略地进行教学指导。下面谈谈农村地区语文“群文教学”指导策略。

一、议题的选择策略

语文“群文教学”活动的基础就是议题的确立。整个“群文教学”都是围绕着议题展开讨论的,科学合理的议题对于提升“群文教学”指导工作质量、实现课程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议题的选择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农村地区学生阅读资源有限等问题,因地制宜确定可操作性强、具有实践意义的议题。

农村地区孩子们的课外阅读资源相对较少,教师不妨以教材为依托,选择与教材内容息息相关的探究议题,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群文教学”中来。事实上,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现在人教版教材每单元的文章基本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例如,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都是描写祖国风光的文章;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都是说明文;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课文《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包身工》《飞向太空的航程》,都是新闻体文章。教师可任意选择某一单元,围绕本单元几篇文章的主题展开“群文教学”,这样就不需担心学生难以获得阅读资源的问题了。

二、集体建构的策略

在“群文教学”过程中,议题和文本确定之后,教学就要进入集体建构阶段了。在集体建构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就议题和文本展开讨论,最终在立足个人观点的基础之上吸纳集体智慧,就该议题达成共识。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指导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相比起城镇学校,农村学校面临着更为沉重的升学压力,农村语文课堂笼罩于应试教育阴霾之下,学生鲜有机会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看法。上课时,教师急于向学生灌输考试重点,学生并没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受过科学系统的集体建构训练。集体建构过程应当是高效、有目的、有方向的,切忌胡思乱想、漫天胡侃,学生在集体建构过程中可以就议题自由表达想法,但教师应为学生给出方向,使学生的讨论能契合议题,和文本进行心灵火花的碰撞。

教师应当针对“群文教学”集体建构,为学生提供问题和方法,使学生围绕议题将多组文本横向联合、纵向分析,学会在群文中提取、整合对集体建构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将主题升华。

问题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设计,应力求比较性、迁移性、冲突性,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会重整、伸展、评鉴。蒋军晶教授教学《创世神话》之后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神话传说是先人的想

象,并不是真实科学的,为什么现今仍要学习?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可以学会用辩证发展的观点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思考神话传说对于研究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结晶的重要意义。

比较是“群文教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相同点比较、不同点比较、内容比较、形式比较、主题比较、粗略比较、精细比较等多种方式,以供学生鉴别思考。例如,在“抓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家借景抒情”的群文阅读指导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初一下册第三单元的三篇文章《春》

《济南的冬天》《秋天》,让学生了解作者在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常常与周边景区结合起来进行表达的写作手法。

“群文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语文教学形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旧面临着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农村地区开展语文“群文教学”也遭遇了诸多挑战。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以期完美实现“群文教学”目标,推动语文课程教学研究进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