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鲁豫有约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鲁豫有约文章范文1
关键词: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融合;节目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251-02
电视谈话节目,是指电视节目主持人及谈话参与者围绕一个共同话题,以人际传播的方式展开平等交流,并通过电视媒体展示其交流过程的大众传播活动。
中国的电视谈话节日起步较晚,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谈话类节目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电视节目样式,并接连创下收视率的神话。然而,随着节目队伍的扩大,形式、定位的雷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节目表面的多样与本质的单一,节目的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创新,对于谈话节目来讲已迫在眉睫。
作为一种新颖的电视节目类型,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巧妙融合使得谈话节目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受众乐于接受并踊跃参与。创新之路,理当从这一特色着手。
一、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异同及融合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它们以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为对象,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这些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而人际传播是以个体化信息为主的小范围传播形式,传播内容丰富而复杂,符号系统多样,方法手段灵活,传者和受者的参与程度高,反馈及时。
尽管在传播信息的覆盖面等方面,大众传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人际传播在互动性等方面有自己的长处。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一种由媒体向大众的“单向传播”,是一种“点对众”的传播。在“沙漏式”传播模式下,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播,记者、编辑等把关人决定着报道的内容,符合要求的新闻信息才能通过狭窄的“漏口”传播出去。而人际传播是天然的“双向传播”,传播的双方具有平等的地位,是一种“平行传播”,因而具有天然的亲和力。
其次,人际传播还是大众传播获取信息和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人际传播双方处于同一交流场,具有直接性。而大众传播是工具传播,比较间接,人性化不够,反馈也不及时。
再次,人际传播的符号系统多,方法灵活。可以使用语言和大量的非语言符号,如表情、姿势、语气、语调等等。许多信息都是通过非语言符号获得的。大众传播使用的非语言符号则相对较少。
可见,人际传播以其亲切生动,直接交流和传播手段的丰富性处于不可取代的地位。无论站在传播本体的角度,还是从现代社会人的心理需求,或从传播史来看,大众传播都应该是一种建立在人际基础上的社会化传播活动,在大众传播中引入人际传播模式,发挥人际优势,也将成为将来大众传播的新趋势。
因此,作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结合的典范,谈话节目应当最大可能发挥两者的长处,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寻求创新。
二、在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融合中寻求创新
(一)专业化的操作和平民化的风格相融合
2005年《鲁豫有约》全新改版。改版后,节目做出了全新的栏目定位和受众定位――不做纯粹的文化栏目,要做更接近普通大众的谈话栏目,并据此作出了新的内容策划和形式选择。这次改版彻底抛弃了之前着力打造的精英路线,而开辟了一条亲民化的道路,为节目营造了一个平民谈话场。
在受众中心地位得到强调的今天,人们厌倦了传统的说教模式,对于节目参与性、娱乐性的要求与日俱增。谈话节目迎合受众的心理需求,走平民化、通俗化道路势在必行。然而,亲民并不意味着媚俗,应在专业化的理念和操作的基础上把好质量关,实现专业与通俗、大众与人际的良好融合。
(二)先进的技术和灵活多样的传播方法相融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谈话节目的技术运用日益丰富多彩。《鲁豫有约》改版后增加了大屏幕,其他谈话节目中也相继出现了特效灯光、旋转舞台等噱头;节目剪辑也更加绚丽多姿。这些技术运用倘若能和人际传播灵活多变的传播方法相结合,想必会收到更佳的效果。例如,谈话时使用先进的道具;将丰富的姿态、神情与背景画面、配乐相协调;利用短信、网络与场外观众互动等。
(三)满足共性需求和满足个性化追求相协调
《鲁豫有约》改版后的宣传片花词为“将触角伸向更多的精彩人物”。主持人将与360行不同的人物相会,同时也有依据某一事件为主体的选材。内容涉及面广,从明星到小人物,从旅游资源到食文化,还有关于整容、高考的话题。
选材范围的拓宽不仅可以吸引更大范围的受众,而且能够满足各行各业的人们的个性化追求,每个人都可以在节目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然而,有批评者认为,节目内容的娱乐化倾向抹杀了《鲁豫有约》的节目特色。可见,如何能将满足共性需求和满足个性化追求相协调,在迎合大众的同时不失个性,是谈话节目创新的重要环节。
(四)商品营销手法和反馈调节相融合
《鲁豫有约》改版后,首先由原来的周播改为周一至周五日播,成为国内第一档日播的脱口秀节目;其次由比较私密的酒吧等场所搬到了拥有300位观众、1200平方米的演播大厅,节目形式从以前一对一的访谈改成了大场面演播室的谈话节目;再次将原来只在凤凰卫视播出的节目发放到全国30个省级电视合播出。不难看出节目的商品化运作趋势愈加明显。
作为商品,顾客的满意程度是衡量其优劣的重要指标。而电视节目作为大众传播方式与生俱来带有反馈调节能力差的缺点。因而,借鉴人际传播的反馈方式,获得与受众及时有效的沟通,是谈话节目创新之所在。谈话节目的主要受众是电视机前的观众,而非现场的观众,在节目中使用短信、电话、网络等方式,加入与场外观众的互动,使大家在一个话题中自由交流,可以使节目更具亲和力、吸引力。
综上可知,在谈话类节目中,人际传播方式对大众传播方式进行了良好的补充,两者结合使节目具备影响力的同时更具感染力,传播效果更加。在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日趋融合的媒介环境下,如何发挥两者之长,扬长避短,是谈话节目改革创新、脱颖而出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石磊.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互动――论人际传播在大众传媒中的运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0).
[2]高文娟.新版《鲁豫有约》前景之我见[J].东南传播,2008,(3).
鲁豫有约文章范文2
关键词:《对话》;机位设置;导播技巧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57-02
一、《对话》栏目的机位基本设置
央视《对话》节目自2000年推出以来,通过高端的节目定位、紧跟时代的节目话题、权威领域的节目嘉宾,逐渐打造成为中国目前最有影响力的高端精英谈话节目。《对话》节目演播室现场根据节目的需要大概可分为四个主要参与部分,分别是主持人、嘉宾、观众和评论员,四个参与者都需有相应的机位来拍摄。机位的设置同时也要根据演播室现场的布局来决定,比如经典谈话节目《鲁豫有约》的现场主要机位为固定机位,一方面《鲁豫有约》的节目形式比较固定,且节目主要内容进行的场地比较单一,现场录制不需要大范围的场面机位调度。更多的是固定的导播切换镜头链条,而且现场表演区与观众区划分比较清晰。反观《对话》节目的节目演播室,相对比较复杂。首先观众所在的位置并不在传统的主持人嘉宾区的对面,而是分布于演播室的两侧,且人数有限。[1]另一方面,评论人员所处位置位于主持人和嘉宾的对面。最后演播室除了主要的录制区域,在评论员的背后还有一小块圆形小舞台,方便现场嘉宾的即兴表演。针对《对话》栏目的这些特点,导播在机位设置上下了一番工夫,栏目现场的机位设置需要遵循机位设置最少化和单个机位功能最大化等原则,利用演播室两个主要表演区的链接通道,《对话》栏目在两个圆形场地中间设置一个摇臂机位,这样一方面这个机位满足栏目全景镜头的拍摄,相比《鲁豫有约》栏目在观众席后面有专门的摇臂作为全景镜头的机位,《对话》栏目演播室的这个摇臂机位除了负责全景拍摄以外,还承担着栏目小全景(人全)的拍摄任务。在摇臂全景机位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个传统的交叉拍摄机位。另外,由于观众席位的特殊设置及评论席的设置,决定了在两侧观众席与主持人所在位置中间设置机位拍摄,针对两个观众席和两个评论席,演播室大屏幕左右两端各设置了一个可移动机位。
二、《对话》栏目整体气质与机位选择
《对话》栏目主要嘉宾均来自政府官员、经济人物、企业高管、社会名人,其节目主题也是围绕当下热门的经济事件和新潮行业,节目风格锐意、前沿而不失稳重。除了主持人陈伟鸿和嘉宾评论员之外,《对话》栏目的观众群体也是栏目本身气质基调的有力塑造者,根据每一期节目主题的不同,栏目组也会筛选不同领域的观众。总体来说,在栏目观众人数有限的条件下,观众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对社会经济生活有一定自己看法的知识群体。基于观众人数较少,《对话》栏目将观众分布于节目场地的两侧,这样有别于其他谈话节目观众席围绕于谈话场地的形式。[2]
《鲁豫有约》栏目总共设置了五个机位,其栏目主要参与人员分为主持人、嘉宾还有观众三个区域,但《对话》栏目除了这三个参与者以外还有评论席,另外还有一个嘉宾表演的小舞台,总共也只有5个机位,却满足了栏目录制的各个环节。栏目演播室的布置形式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与其他节目的不同。[3]《对话》栏目属于会谈式的谈话节目,参与者身份分明,需要主持人的串联和大量的即兴发挥,对于圆形场地的谈话情况要全方位的展示,这种与谈话交流场对接的机位布置形式很好地还原了谈话内容,作为一档高端前沿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嘉宾、观众和评论员的节目地位和节目分量是均衡的。为满足在栏目过程中表现出这种均衡,演播室场地设置为圆形场地,围绕着圆形场地分布着4个机位。对于主持人陈伟鸿,没有专门拍摄正面的机位,而是随着主持人和嘉宾和观众交流场的转换,由大屏幕正面的两个交叉机位来进行拍摄。对于观众和评论员的拍摄又有处于大屏幕两边的机位来拍摄。这样算起来,拍摄观众的机位就有4个可以选择。
三、《对话》栏目的导播技巧
谈话节目中存在固定的一些调机规律,首先是关于现场关系的分割与包容。对于现场谈话局势的几方参与者,镜头的分割起着交代先创角色的任务,一方面通过参与者的单方面镜头来对现场的不同对象进行区分,进一步形成谈话的交流场,这是对谈话节目的分割。另一方面镜头的分割拍摄也适用于展现现场位置距离的空间。最后,分割镜头的拍摄更能够表达拍摄对象的情绪,这样的有表现力的镜头是谈话栏目不可缺少的。通常情况下,谈话的交流场是通过分割来实现的,但有些情况需要对拍摄对象的包容。例如在《对话》中,主持人陈伟鸿走到观众中间对观众进行提问,这样随机的提问不在导播的可控范围内,一方面是由于主持人与观众距离比较近,用双机位交叉拍摄表现是不适合的。另一方面观众与主持人的即时谈话通常会比较琐碎,无法用镜头进行比较流畅的切换,所以这个时候会用一个机位的镜头把主持人与观众框住。[4]这样的包容拍摄既可以展现拍摄对象的位置关系,另外因为其对话频率的因素,使得一个镜头更加适合这样的情境表现。主持人与观众的交流互动往往诉诸其语言与肢体的共同展现,这样的包容镜头可以确保不遗漏一些精彩的交流细节。谈话节目中的“分割”与“包容”是相辅相成的,根据谈话节目不同环节的情境来进行表达,对节目现场位置关系的表达以及个人感情的表达都是栏目不可或缺的。
谈话的变化随机性非常多,在上面涉及到的分割与包容的选择,在主持人与嘉宾的交谈中,导播要去辨别主持人的问题是属于封闭性的还是开放式的,如果是封闭式就直接用包容的镜头来呈现,反之就运用分割的镜头来展现嘉宾的回答。导播谈话节目除了去切换说话的嘉宾外,还需要注意有感染力的反应镜头。反应镜头既包括嘉宾或主持人之间的交流互相反应,另一方面也包括观众的反应镜头。反应镜头在谈话节目中的功能是多样的,反应与语言的组合效果也是多种多样的。第一种是谈话进行时的反应镜头,也就是说在谈话进行的过程中插入除去说话者以外主持人、嘉宾以及观众的反应。反应镜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起到几种效果,一是对说话者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包括点头、摇头、微笑等面部表情[5],构成完整的交流场。二是说话者的发言过于冗长,可以多一些反应镜头来进行节奏的变化,调剂一下现场的展现。三是当会谈的人数较多时,通过这样的反应镜头来给电视观众提供位置关系的展现。四是通过聆听者的反应来响应发言者的言论。第二种便是谈话间隙时的反应镜头,这样的反应镜头更像是一个段落的标点。用反应镜头来进行段落之间的衔接。第三种便是具有一些特殊效果的反应镜头,结合场上谈话的内容,跟这些谈话内容相关的一些镜头可能会造成某种特殊的效果,例如在一些谈话节目中涉及到工作人员(如摄像人员)或者观众。
四、小结
在电视栏目的摄像机设置方面,每一个摄制组的要求和表现风格是不同的,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根据节目的内容进行的客观呈现。电视导播技巧的关键点在于一机多用及准确的调机,包括整个设置团队的配合,对于栏目中每一个环节的参与者的表现,还有各方面的反应表现,《对话》栏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样本。电视导播风格与栏目气质的良好结合,包括对内容的渲染表现,对不同环节的提前准备,这些都是一个好的导播团队应该去学习的。
参考文献:
[1]谢力健.电视节目实用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23.
[2]程晋.电视导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1.
[3]陈学武. 看得见的默契DD导播和摄像工作浅探[J].视听纵横,2011,05:78-79.
鲁豫有约文章范文3
【关键词】实话实说 电视谈话类节目 困境 出路
2009年9月26日,央视名牌节目《实话实说》在播出了最后一期后永久落幕,成为央视新一轮改版的对象。这在业界、学界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1996年3月16日,《实话实说》节目正式开播。凭借优秀的主持人和新鲜的话题,《实话实说》风靡全国。在当时收获了早上50%以上的收视率,开创了中国电视史上的一个盛况。随后各地电视台谈话类节目风起云涌,遍地开花,掀起了中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新篇章。可以说,存在了14年之久的《实话实说》是中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一面旗帜。因此,笔者希望通过讨论分析其停播的真正原因,揭示当前电视谈话类节目所存在的困境,希望能为《实话实说》的继承者们提供可行性的对策。
一、当前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面临的困境
1、话题平庸化
谈话类节目,最重要的就是话题。而当前电视谈话类节目,单就一个话题而言,挖掘的深入程度远远不够,有时只是浅尝辄止,没有涉及话题的本质。这样的选题标准和策划方式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观众需求的,必然得不到观众的青睐。笔者认为,话题的平庸化是《实话实说》被停播的症结所在。《实话实说》辉煌时期,每一期都有一个能够引发争议和思考的当时最热门的话题。在主持人穿针引线的调配下,我们经常能够听到嘉宾和现场观众们最真实的声音,这样的节目必然会得到观众的认可。与辉煌时期针锋相对、引人入胜的话题相比,后来的《实话实说》话题选择与话题的把握尺度都不像原来那样能引起人们的关注。2006年12月16日,作家殷谦应《实话实说》节目组邀请担任特邀嘉宾。这一期节目主题是宣传和嘉奖几位农民导演,如拍武侠神话片《藏马山传奇》的王新全以及《爸爸,我不该骗你》的编剧许艳丽等。殷谦在节目中只说了一句话,他说王新全电影中的特技无论如何也无法超越国内外大片中的特技,问王新全既然是农民,为什么不拍自己熟悉的生活?殷谦此话一出口,全场气氛显得“尴尬”,主持人和晶忙说:“你提的问题很尖锐。”此后,殷谦6次要说话,都被和晶制止,直到节目结束,殷谦也没有说话的机会。①这样的节目怎么能留得住观众呢?
2、主持人形式化
除了话题之外,主持人是一个谈话类节目的主心骨,一个节目的灵魂人物。他的作用不仅仅是引出话题、协调现场气氛、与嘉宾观众互动,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深刻透析话题、引领嘉宾、观众深入挖掘话题的本质,掌控整个话题讨论的全过程。这就决定了一个谈话类节目的主持人必须要有较高的素养、丰富的知识、灵活的思维、超强的掌控能力等。因为在谈话过程中,如果主持人不懂得倾听,不能激发嘉宾的谈话兴趣,不善于抓住嘉宾的即兴灵感来发问,不能充分调动现场观众的参与热情,就会造成谈话机械、生硬,甚至有时会出现尴尬的场面。例如《实话实说》的主持人崔永元,他个性鲜明,风趣幽默,彰显出一种灵性智慧的气质,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将整个节目盘活。许多观众都是因为崔永元的存在,才观看《实话实说》的。
3、节目形式僵化
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虽然数量巨大,但是大多数都是相互模仿、互相抄袭,内容重复化、雷同化,谈话形式模式化、定式化,现场提问程序化、规范化,难有创新元素,难以引起观众的兴趣与共鸣。这些内容相似、形式雷同的节目不仅耗费了电视资源和观众的时间,而且影响了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4、文化品位降低
随着电视节目娱乐化倾向日益凸显,电视谈话类节目颇受影响。许多谈话类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赢得市场份额,也走向娱乐化,纷纷邀请明星做客、访谈。许多地方电视台在谈话类节目中,不断抛出星、腥、性话题,走光、拍拖、爆料、劈腿等信息不断冲击着观众的道德底线,其结果是降低了节目品味,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也制造了大量电视垃圾。
5、品牌意识淡薄
囿于我国传媒一贯重宣传轻经营的意识,一些媒体在自身品牌经营、精品栏目打造上没有给予充分认识,因此造成我国电视节目数量庞大,但是能够在国际上具有品牌影响力的节目或栏目凤毛麟角。电视谈话类节目更是如此。相比于报纸、广播等媒体,电视在传播广度、技术、效果等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电视谈话类节目远远没有发觉和利用自身优势,缺乏强烈的品牌意识、锐意的创新意识,也就造成了目前品牌化程度不高的现状。
二、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出路
1、理念上
确立创新理念,强化市场意识。创新是任何事物前进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媒体才能在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寻找到突围之路,才能推动电视谈话类节目焕发新的生机。因此,确立创新理念,要从工作环节的创新延伸到机制、人事、待遇上的创新。
2、选题上
第一,选取热点话题、焦点话题。要积极面对社会,尊重受众需求,筛选当前社会的焦点、热点话题。有了好的选题,一个谈话类节目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例如香港凤凰卫视的《非常男女》、湖南电视台的《玫瑰之约》、齐鲁电视台的《今日有约》,这些节目关注的都是现今社会中比较热点的婚恋交友问题,所以从一开始就深受广大青年观众的欢迎。
第二,增加选题的深度。大力加强选题的前期策划,积极获取选题的各方面资料,尽可能全方位的分析、策划选题,从而能引导受众深入思考、激发辩论。例如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节目,就充分激发了在场观众和现场嘉宾的发言兴趣,充分引导大家深入探讨话题,有时甚至会出现针锋相对、激烈交锋的场景。
第三,加强选题的灵活性。针对不同的话题,找出各自的侧重点,以期加强话题的灵活性。例如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由主持人窦文涛与传媒界之精英名嘴,一起针对每日热门新闻事件进行评论,各抒己见,达至呈现观点、融汇信息的目的。
3、形式上
要加强节目的现场感,形式上必须求变。邀请的现场嘉宾要多元化,其背景要多学科化,既有社科方面的专家,也有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既有名人,又有普通老百姓,这样才能对各个话题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式的深入探讨;改变提问方式,增强发问的灵活性和即兴性;节目场景可以丰富多变,选择能够与谈话主题相配合的场景来制作节目;节目制作手段也可以创新,让镜头、灯光都发言,营造现场气氛。例如央视的《咏乐汇》,是以主持人李咏邀请朋友做客吃饭为形式畅谈经营人生智慧的一个谈话节目,这位嘉宾既可能是一位经济商业领域的风云人物或是科技界的大腕,也可能是文化体育界的名人,还可能是电影明星。主持人将为嘉宾提供菜品、茶点、酒水等,其间,配角演员将采用的“真人VCR”的情景表演,再现嘉宾人生中的精彩片段。谈话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如收卡爆料、虚拟情境表演等手法)点击和放大嘉宾人生旅程中的转折点,传达一种积极进取、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②
4、主持人
在选择节目主持人时应该坚持以贴合栏目定位、胜任节目操作为原则。充分加强主持人素养的提升、知识面的扩展、思维的训练,从而使其能够娴熟地驾驭话题,把握话题的本质,深刻追问话题的最终价值诉求;善于倾听现场嘉宾的谈话,在谈话中善于发现问题、发现切入点,进行即兴发问;能够充分调动在场观众的参与热情,发挥现场指挥官的作用。正如美国《60分钟》节目总编导唐•休伊特说:“如果把《60分钟》节目比作一盘好菜的话,主持人的魅力好比调料,节目内容则是主菜。”③充分培养主持人的个性特色,在栏目定位和主持人风格上寻找切合点,使主持人与栏目达到完美融合。例如,《艺术人生》的主持人朱军在访问潘虹时,从她眼睛里的忧郁气质发问,透着对嘉宾的尊重、崇拜和兴趣,极具人情味。朱军对嘉宾的提问没有带着猎奇、挖掘隐私的心态,而是从关怀的角度去触及敏感的问题。谈话中第一次谈潘虹离婚的事之前,就做了很多铺垫。朱军在她谈完演艺成就后自然地转到“事业达到巅峰时生活发生了变化”,接着用十分委婉的语气善意地小心地问“能给我们谈一谈吗”。谈完之后朱军也转达了观众和栏目组成员对她的关怀和美好的祝愿。④
5、定位上
强化市场意识,细分受众市场,进行品牌营销。在传媒日益发展、传播对象日益细化的大背景下,一个谈话类节目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因此,要充分利用市场调查手段,细分并深入研究受众市场,从而明确栏目自身的定位。在栏目定位的统领下,从片花、主持人服饰、演播室设计等多个环节入手,坚持培养主持人个人特色、打造精品栏目、塑造特色品牌。在形成知名品牌后,充分围绕品牌做文章,不断延伸和扩大其品牌价值。《鲁豫有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自2002年开播以来,《鲁豫有约》凭借其准确的市场定位、品牌化的延伸、稳定的主持人,已得到了观众和市场的广泛认可。《鲁豫有约》被《新周刊》誉为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陈鲁豫以3亿元人民币的品牌价值入围由世界品牌实验室独家编制的2006年度《中国最具价值主持人》的排行榜。2008年她又再一次上榜。2008年其正式进驻湖南卫视。实现这样的转换,正是凭借其明晰的市场定位和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结语
目前电视谈话类节目在经历了鼎盛期后,开始进入调整期。作为电视谈话类节目曾经的一面旗帜,《实话实说》的停播可以说是当前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困境的一个注解。希望《实话实说》的停播能给现有的电视谈话类节目以警醒,能使电视谈话类节目重获生机。■
参考文献
①何仁康,《被砍,空留一地怀念》,博客中国,2009年9月25日
②咏乐汇词条,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1945477.htm
③杨琳,《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困境与出路》,《新闻窗》,2009年第3期
④刘亚夫,《当前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史博览》,2009年7月
鲁豫有约文章范文4
“秋裤阴谋论”称:前苏联设下了一个亡我中华之阴谋。斯大林为了确保远东地区的安全,秘密下令必须找到一种办法,让中国人完全丧失在严寒地区作战的能力。于是在1953年,苏联“杰出的遗传学家”李森科向斯大林献上了一条妙计,那就是让中国人穿上秋裤。
文章说,假如一个国家(的人们)穿了秋裤,人腿关节的抗寒性就会逐渐丧失,就再也脱不下来了,并一代一代地遗传下去,60年后就完全无法在高纬度地区活动了,依据是著名的“获得性遗传”理论。于是,从那时起,由苏联制造的秋裤,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往我国。与此同时,为了防止朝鲜有朝一日收复图们江北岸被苏联占据的领土,苏联还同时将秋裤“支援”朝鲜,这就是为什么在全世界只有中国和朝鲜两个国家的人穿秋裤的原因。
为了让人深信,文章还举例分析了中朝两国足球长期没有建树的直接原因,那是穿了秋裤导致腿部肌肉和运动神经退化的具体表现。而朝鲜由于物资短缺,布料不足,秋裤比中国的单薄,反而使得足球水平高于中国。然而,正是在所谓“穿了秋裤60年”之际的2013年11月9日,广州恒大一举亚冠登顶。仅隔6天,国足又战胜印尼,扬眉吐气,给了 《秋裤阴谋论》 一记响亮的耳光,谣言不攻自破。
其实,秋裤并非苏联人发明,也不是诞生于1953年,更不只是中朝两国人民才穿。早在1915年加拿大人弗兰克・斯坦菲尔德就发明了秋裤,并于上世纪50年代风靡美国,美国尚且如此,别国可想而知。促使发达国家渐渐脱下秋裤的原因,那是由于供暖设施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日常生活里的温度已经很舒适,秋裤也就显得多余了。而在我国,潮男潮女们讨厌秋裤,则主要是因为不好看,坐着或弯腰时露出一截裤脚像灌大肠。最早对秋裤公开说不的国人是《时尚芭莎》杂志主编苏芒。2008年,她在做客香港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节目时说:“不允许时尚编辑穿秋裤!”引发了轰动一时的“秋裤门”网络事件,虽然事后苏芒一再解释那只是一句玩笑话,是误解,但影响深远,带动了一大批时尚青年告别秋裤却是事实。
鲁豫有约文章范文5
关键词:借鉴 风格教师 教学风格 师生交流 愉悦 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220-02
电视综艺节目是充分调动电子技术手段,运用独特的电视表现手法,广泛融合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游戏、竞赛(猜)、问答等艺术形式或非艺术形式为一整体,对各种文艺形式进行再度创作,既保留了原有文艺形式的艺术价值,又充分发挥电子媒体的特殊艺术功能,用以满足广大观众艺术审美的和消闲娱乐等需求。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借鉴电视综艺节目的表现手法运用于初中美术课的教学是对教学方法的一种探索。教学实效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如何提高初中美术课的教学实效,我认为首先要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成熟,电视节目制作水平越来越高,内容丰富多彩,表现手法日新月异,各种综艺节目引人注目。如果让学生选择看电视综艺节目还是上一节美术课,无疑大部份学生选择前者,在初中学生中,看电视是挚爱,追明星是时尚。如果能让学生像爱看综艺节目一样喜欢上美术课,喜欢上某个“明星”老师的美术课,那么,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而要让学生喜欢上美术课,实现教学目标,就应认真探索课堂教学和电视综艺节目的共性,促进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实效。
1 借鉴综艺节目主持人的风格,塑造美术教师的教学风格
深受观众喜爱的综艺节目《向幸福出发》《幸运52》主持人李咏的主持风格一贯热闹诙谐,让人充满期待与猜想;央视当家花旦董卿的主持风格思维敏捷,应对自如,具有独特的气质和魅力,让人赏心悦目;《鲁豫有约》主持人陈鲁豫善于在温馨的气氛中,有意无意地开启名人的心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与电视主持人都是主要依靠口头表达的职业,要让学生欣赏任课教师,教师应该像主持人那样有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主持人风格的形成是靠幕后专业人士的策划,根据节目的需要并结合自身气质而定位的。教师通常只能靠自我修养,所以在仪表、表达、组织和应变等方面都可借鉴主持人表演风格。如果一个美术老师不注意自己的衣着打扮,又如何在学生面前体现自己的专业水平呢?如果老师上课时神情木讷,语言呆板,又何以让学生40分钟都全神贯注地听课呢?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符合自己性格特点的并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风格,这应该是教师的一种基本功。
请看著名教授于丹。巧舌如簧,口若悬河,一部《论语》烂熟于心,深邃枯燥的古训讲得通俗易懂,娓娓动听,这种满腹经纶的学者风格让人敬慕,招人崇拜。这就是大师级的风格教师。
教师风格的形成不可望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轻而易举之事,要经历学习、模仿、实践、完善等阶段,方告完成。当然,这也不是一件望而生畏的难事,其实,每位资深教师都在教学实践中经历个人风格形成的过程。但是,你的教学风格能否深受学生的喜爱,那就另作别论了。风格教师的形成则是考验成功教师资质的一件难事,笔者以为,能称谓风格教师的是教师的精英,学生的偶像,教学的模范,社会的财富,是每个教师刻意追求的目标,难为之,但能为之,必为之。
综上所述,每一个美术教师可尝试从自身的品质、素质、气质考虑,选择塑造和完善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或学识渊博,气度不凡;或技艺精湛,妙笔生花;或形态端庄,传统古典;或清新可人,活泼时尚;或快言快语,出口成章;或才思敏捷,幽默风趣;等等等等。风格应尽量独特、健康、时尚。学生欣赏老师的风格,自然爱听老师的授课,学到该学的知识。这样,定能取得期待的教学效果。
2 模仿电视艺术鉴赏节目形式,丰富初中美术授课形式
美术作品赏析内容在电视节目上已经有相当悠久的历史,电视制作手段由传统的播音讲解和图像分析,到现在各电视台兴起的艺术品收藏类节目,在对美术作品的赏析在形式内容上都在寻求创新之路,这类节目其内容几乎完全符合初中美术鉴赏课题,对年青一代起着宣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作用。电视节目制作组设计的背景资料丰富且生动,用其充实教材,会给学生带来书本以外的新鲜内容。众所周知,古代艺术作品总是不太符合当代青少年的审美情趣,这原本就是个教学难题,如果把央视二套《鉴宝》栏目全过程在美术课上再现,当学生报上对艺术作品的估价后,该作品的背景资料专家评定内容将深深地吸引他们,学习兴趣就被激发了。作为美术教师要常看电视艺术鉴赏节目,如《寻宝》《天下收藏》《探索与发现》等等,这些栏目,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能给美术欣赏课很大启发和提示。
3 参照电视综艺节目表现方法,丰富初中美术教学方法
3.1 学习访谈类节目,增进师生交流
电视访谈类节目如《艺术人生》《半边天》《鲁豫有约》还有《超级访问》,常用以情动人,切入主题的手法。比如外拍一些亲朋好友对受访者看法,借此打动受访者,此情此景,确实催人泪下,发人深思。我觉得这种外拍采访的形式如果出现在美术课上,一定会深深地吸引学生。我在初一《我们的调色板》这一课中,让校电视台的主持人采访同学身边的老师学生,面对镜头每个受访者都很注重自己的形象,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情真意切,真实可信。上课时,同学们看见自己熟悉的身影出现在视频中,激动不已,深受感染,对老师的课堂提问也能积极回答,师生互动打破了以往上课提问时寂静的僵局,取得良好的教学实效。有了这次成功的尝试,我还经常在学生完成作业后,采访他们创作的灵感和感受,这类视频也为将来的教学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在上课过程中通过视频或电话现场访问场外专家,让学生直接与专家对话,主动探讨美术课题。
访谈类节目都要求主持人给人以亲切、放松、信任的感觉,要有亲和力,同时要善于总结归纳。常看王利芬主持的《我们》节目,总有听课的感觉,不过这种听课给人的感觉挺轻松,挺愉快,听后总觉有些知识和情感上的收获。如果我们的课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产生共鸣,那一定是教学相长的好课。
3.2 学习演艺类节目,展示美术作品
优秀的演艺类节目真是数不胜数。据调查,学生最爱看《快乐大本营》《非常6+1》和《星光大道》,最感兴趣的是演员华丽的服饰,演播厅绚丽的装饰,演员丰富多彩的才艺展示和热闹非凡的观演场面。课堂毕竟有别于舞台,表演的内容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快乐大本营》中俏皮可爱的谢娜总爱摆出滑稽可爱的造型。“摆造型”这一形式在美术课中可以演绎很多艺术大师的作品,让历史的画面变得生动起来。上课时,我们鼓励自创“摆造型”。无论是古罗马的雕塑还是文艺复兴时期巨作,经过学生肢体语言,加上自创环节,活灵活现地再现课堂,总能令全班学生捧腹大笑,笑声中,学生颇有兴趣地了解相关的美术知识,该课的实效性便轻松体现出来了。要说模仿电视节目表演,服装和服饰作品的走秀展示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在初中有不少《变废为宝》主题的课,各种废弃材料经学生的巧手变成帽子、手袋乃至服装,这类作品中,体现了初中学生对时尚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如果把课堂搬到优美的校道上,那真是活灵活现的老毕的《星光大道》呢!
美术作品用表演的方式展示出来,可挖掘的课题还很多,比如,初一《漫画》一节课可以引用许多娱乐节目常出现的配音练习,学生分角色为动漫作品配音,也可以把优秀的学生漫画作品按剧情排演成小品。把电视演艺节目的表演方法融入美术课,并不为了培养学生的表演才华,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这些教学手段,让美术作品艺术内涵更充分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3.3 学习知识竞赛类节目,考察美术知识
“谁能一站到底”正是江苏卫视热播的《一站到底》的口号,观众就这样深深地被吸引去完成无数道知识问答题,如能把《一站到底》引入美术课堂,学生一定也能开心主动地去完成老师指定的测试。我们没有忘记风靡一时的电视节目《百万富翁》,由香港的亚视主持人陈启泰带领我们跃跃欲试地去完成4选一的题目。央视的青歌赛的综合素质考查题目甚至比听选手唱歌还要吸引观众。我们不难发现这类的竞赛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答题者要面对观众,其次是题目的设计要新颖,要有一定游戏规则,最后还要有一定的奖励。这些要素带到课堂进行美术知识考察,打破传统的笔试,用娱乐的方式去让学生主动思考美术问题。首先,答题者是一个同学或一个小组,增强自我的荣誉感;其次,老师在题目设计上要巧妙,比如放一段视频,考学生对色彩或形象的记忆,或模仿《幸运52》中在主持人的提示进行中抢答正确答案,并且结合美术课的特点设计精美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次,借鉴有关的游戏规则,比如答题者可以使用法宝来辅助打题,或去掉一个错误答案,或求助全班同学,甚至可以打通亲情号码;最后,给予优胜者加分奖励。这类知识竞赛的形式可以巩固初中学生对美术常识的掌握,化被动为主动,为提高教学实效起到良好的作用。
然而,教室毕竟不是演播室,教师毕竟不是节目主持人,课堂教学应具有自身的规范和特点,始终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对于电视综艺节目,我们仅提倡有选择性地借鉴、模仿和参照,作为教学方法的变化和补充,倘若一味照搬,将会造成本末倒置,因为电视节目往往为追求镜头效果,存在许多做秀的成分,而学校的教学却是严肃认真的,所以要有选择性地借鉴电视综艺节目的形式,适当调整教学方案,根据教学的需求,灵活运用电视节目中的风格、形式和方法,那么,美术课也能像电视节目那样,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最终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参考文献
[1] 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 尹少淳.分类美术教学策略[J].中国美术教育,2011.
鲁豫有约文章范文6
摘 要:谈话类节目是指主持人与访谈对象就预先设定的话题在演播现场进行讨论,并可以通过现代通讯手段与场外受众沟通交流共同参与的节目形式。在国外通常被称为“脱口秀”,这种起源于西方广播谈话节目的节目形态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当今很多电视节目中的主要节目样式。本文就《实话实说》为例分析中国谈话类节目问题。
关键词:谈话类节目 实话实说 电视谈话
[中图分类号]:1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5-0137-01
一、引言
谈话类节目是指主持人与访谈对象就预先设定的话题在演播现场进行讨论,并可以通过现代通讯手段与场外受众沟通交流共同参与的节目形式。在国外通常被称为“脱口秀”,这种起源于西方广播谈话节目的节目形态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当今很多电视节目中的主要节目样式。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实话实说》栏目的播出可以说是中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开始的标志。随后电视谈话类节目风起云涌,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电视谈话类节目已经超过150个,形成了当今电视收视的新风暴。
“谈话类”电视节目是电视荧屏上的一个全新的节日形式,他的兴起不是一种偶然。这些节目以其内容的前沿性,时效性、针对性、开放性; 形式的互动性、平等性、现场性以及极大的亲和力,成为广大观众了解世界、关注社会、增长知识、发表见解、沟通交流的门户,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低成本运作的谈话节目不仅创造了可观的广告收入,并造就了当代电视荧屏上的诸多名嘴、大牌主持人,像崔永元、白岩松、水均益、张越等等。我们在为谈话节目热拍手叫好的同时又看到在这种热闹背后,还隐藏着不少的忧虑,对于谈话节目,崔永元也曾表示:“我看不到谈话类节目的前途。”因此,对于受众十分喜爱的谈话节目,它的昨天、今天、明天我们确实有必要做一番冷静思考,以使它常青不衰。
二、实话实说的停播原因
2009年9月26日晚播出的是其最后一期节目,创办了13年的央视名牌节目《实话实说》在做完最后一期“四世同堂齐欢乐”后,至此,存活13年的《实话实说》正式告别了观众。
1.不能说真话实话 电视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力,对舆论的影响是深远的,说真话有很大的成本和风险,“很黄很暴力”等话语不论是自发的还是编撰的,一旦说出来都会对当事人有很大压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络上宣泄情绪,这也是百度贴吧等产品火爆的原因。
2.不符合娱乐狂欢时代潮流,所以停播
“超女”突然就火爆了,一下搅混了这真实生活。国人猛然发现,原来日子还能这样活。为了迎合大众,各种娱乐节目便粉墨登场,并且达到一个小。虽被广电总局限制一段时间,但娱乐化年代到来,就像是一场汹涌澎湃的洪水,只能疏而不能挡。于是,娱乐节目复苏,娱乐大潮席卷大江南北,连赵忠祥大叔都不顾年迈之躯不顾滔滔口水奋勇当先争做弄潮儿。并且我们可以看出,这次《实话实说》“被”金盆了,但是《艺术人生》等六档央视的金牌栏目将聚集在一套,这难道不能说明什么吗?
3.主持人频繁更换
在谈话节目中,打造主持人的个人品牌以及强化独特个人魅力和个人风格非常重要,崔永元在《实话实说》里的幽默和反应都是继任者们无法超越的,以至于《实话实说》在崔永元离开后收视率一落千丈,几度改版,现在又被停播。
《实话实说》 的节目模式和风格,很大程度上是经历过试验和摇摆后,固定在崔永元的风格上形成的。正像《实话实说》的制片人时间所说:“没有崔永元,就没有《实话实说》!”《实话实说》后继的两位主持人则因为缺乏那种现场访谈的幽默和良好的控场能力,而使节目大为失色。4.频繁更换主持人
三、中国谈话类节目的问题
1.话题选择面狭窄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谈话节目选题不太敢过多地涉及一些所谓的敏感话题,虽然大多数电视台都遵循“三贴近”的选题准则,但是,这种贴近却与观众的内心期待存在较大差距。例如,某位公民在转让火车票的时候,多加了27元的成本费,被铁路警方以非法倒卖有价证卷起诉,这位公民大惑不解,当庭质问法官,火车站售票处办理退票收取20%的手续费算不算倒票行为?我们的电视谈话节目~旦遭遇此类选题的时候就会变得十分小心翼翼,生怕越雷池一步。
2.各节目间照搬照抄
在电视节目创作领域,适度的模仿与借鉴无可厚非,尤其是本土化式的模仿也不乏成功的范例(比如《快乐大本营》、《非常6+1》)。但是,在信息时代,看电视似乎已经演变成人们的一种无意识行为,观众不停的换台,其间隔只有3到5秒钟。加上电视频道繁多,电视节目娱乐化、感官化倾向养成了受众的浮躁心理,在这种情形下对电视谈话节目的要求无疑更高了。由此个性化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和应对策略。遗憾的是,克隆、模仿之风叶悄然而起,主要表现在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选题雷同、手法相似,就连场景的布置也近乎一致,如此,何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又如何不让观众大倒胃口?
那么,我们的电视谈话节目如何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迎接各个方面的挑战,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地进而步入良性发展之路呢?笔者经过认真调研,缜密思考,特此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1.全面提升主持人涵养
一个好的主持人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不仅要真诚、睿智,而且还要有幽默感、同情心。实际上现在不管国内还是国外,出色的主持人往往都在这几个方面有比较突出的表现。我认为,主持人必须是一个“亲切、亲近、亲和”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一个有知识有涵养的人。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逐步推行主持人负责制才会落到实处, 《鲁豫有约》的主持人陈鲁豫等优秀分子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样板。
2.扩大话题的选择面
一个好的话题,一个有意义的话题,是一个谈话类节目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节目编导应多在话题的选择方面做好前期采集与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