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管理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管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管理学

体育管理学范文1

1.1体育管理体制因素我国体育由三部分组成,即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体育体制改革后,国家体育总局隶属于国务院,而学校体育也从体育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属教育部直管,只有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仍由国家体育总局直管。这是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校体育从体育系统分离出来后,长期流离于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之间,各种资源与利益都没能落实到实处。

1.2应试教育因素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不顾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偏重于文化课教学,长期忽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的体育教育功能,学校体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逐步在教育系统内部被边缘化了。

1.3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社会体育的对接问题:

①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对接问题。目前,在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的体育人才基本上被排斥在竞技体育门外,从学校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专业队或者职业体育领域的体育人才屈指可数,大部分从学校毕业的体育人才都是自产自销。我国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篮球项目亦是如此。CUBA与CUBS这两项大学生篮球联赛水平较高,近年来商业运作得也较为成功,理应成为国家篮球联赛CBA的后备人才基地,但一直以来,从CUBA与CUBS转入CBA联赛打球的球员很少。这种人才培养出路问题也导致了学校体育被边缘化。另一方面,竞技体育领域的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很少能进入到学校体育领域。一些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一般都在体育行政系统内部任职,或者从事一些群众体育组织管理工作,很少有进入教育系统任职的。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对接不顺畅造成的恶性循环是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②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问题。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问题是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又一重要因素。与经济、社会以及竞技体育发展相比较,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相对滞后,成了体育领域的一块软肋。由于社会体育发展不景气,社会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可有可无,社会体育组织活动寥寥可数,社会体育领域不能为体育人才提供就业岗位,学校培养的体育人才毕业后在社会体育领域找不到立足之地,从而导致体育院校、各运动学校以及体育传统学校培养的学生就业难。

2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

2.1推行体育体制改革推行体育体制改革是有效遏止学校体育边缘化、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和谐发展的关键一环。首先,应当进行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管理归口问题,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场馆、经费、人力、信息等资源的调配,强化学校体育的法规政策。其次,应当改革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机制,使学校体育成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同时,学校也应当适当为竞技体育人才提供就业渠道,通过考核吸纳部分有能力的竞技体育人才。最后,应当对我国竞赛体制进行改革。一是要进一步鼓励各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并允许其参加国际大赛;二是国内联赛应当与大学联赛接轨,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在我国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项目应当不拘一格求人才,应当积极主动的从各自项目的大学生联赛中寻求高水平运动员。

2.2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重视体育教育国家应当进一步凸显“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应当逐步改变人才考核选拔标准,改革过去单纯以文化成绩为考核选拔标准的做法,做到以能力、素质考核为主,文化成绩、体育成绩并重的选拔标准,在考核选拔过程中加大体育成绩的比重。

2.3加强学校体育立法力度,强制力保障其施行近年来,专门针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法规文件日趋增多,但仍存在很多不足。法规体系不完善成为了学校体育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桎梏。针对这一现象,应当加强学校体育的立法力度,尤其应当加强有关学校体育场馆建设、使用法规,体育经费划拨、被挪用的处理法规,教学课时被挪用的处理法规以及工作量考核等方面的法规文件,使学校体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有法可依。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应当加强各种监督力度,强制力保障各项法律法规的执行。

2.4做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及社会体育的对接工作借鉴欧美发达国家体育发展模式不难发现,学校体育不仅应当成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而且应当肩负着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重大历史使命,为社会体育人口的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社会体育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体育管理学范文2

一、我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

作为江苏省最早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试点学校之一,2008年举行的全省阳光体育现场会,我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受到专家和领导的充分肯定,经过多年尝试和实践,逐渐形成了长效的阳光体育运动机制。

1.常态化的阳光体育大课间

上、下午各半小时的大课间活动,考虑到学校场地情况及大课间活动的实效性,确定了以跑操、广播操、武术操、自编素质操及室内拉伸操为主要内容,按季节和天气情况合理组合。如天气炎热的夏季,安排上午广播操和武术操,下午广播操和自编素质操;其他季节均安排跑操和身体素质操,遇雨雪天气安排室内拉伸操。以跑操为例,按每名学生平均跑动距离1200米/天计算,高中三年总距离达700公里以上。对身体原因不能参加跑操活动的学生,教研组每天专人负责组织进行拉伸操和素质操练习,确保每位学生锻炼的持续性。学生耐力素质一直处于领先水平,正是源于这种常态化的坚持。

2.一年一度的集团校阳光体育运动会

在教育主管部门发挥优势教育资源辐射作用的战略部署下,学校成立了包含七所学校在内的教育集团,一年一度的万余名学生参加的集团校阳光体育运动会是每年初秋南京一道亮丽的风景,引发多家媒体争相报道。为使更多学生参与这一重大赛事,运动会采取竞技项目和群体项目相结合,既为在运动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个人展示的舞台,又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参与面。超过6000名学生以运动员的身份参与以班级为单位的20人×50米迎面接力、20人三分钟长绳等群体项目的比赛,每一次集团校阳光体育运动会,都成为学生难忘的记忆。

3.特色鲜明的阳光体育项目

田径和体育舞蹈作为优势体育传统项目一直是我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领头羊,在这两个项目的影响下,健美操、篮球、足球等体育运动项目也得到蓬勃发展。校领导尤为重视,要求每周三下午安排一小时社团集中活动,以体育特长学生为骨干成立的多个体育社团,包括教师乒乓球和羽毛球社团,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通过社团活动,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不断提升,田径、体育舞蹈、健美操、足球等项目参加全国、省、市各级各类比赛取得优异成绩。

4.丰富多彩的单项竞赛

每学年组织的单项竞赛是检阅阳光体育运动效果最直接的途径,目前已经形成传统的赛事有:全校的“吉尼斯纪录”挑战赛(双摇跳绳、立定跳远、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素质类单项竞赛),年级的三对三篮球联赛,环玄武湖冬季长跑(分为竞技组和健身组),等等,这些竞赛深受学生欢迎,真正达到了以赛促练的效果。

二、我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管理基础

为了确保阳光体育运动有序开展,学校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和保障制度,这些制度的落实,成为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后盾。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年级组及体育教研组等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明确了以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效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抓手,规定任何班级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如遇特殊情况必须事先向校长室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备案后方可执行,并于事后酌情补足所占用时间。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的体育课及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一直持续到高考前一周。

班主任是本班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第一责任人,班级体育运动的开展情况是星级班集体评比的重要依据。学生个人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情况和成绩及进步幅度作为评先、评优的必备条件,具有一票否决权,对学生的评价遵循差异性原则,实行多维度评价,不仅看终结性评价,而且重视过程性评价,力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三、结论和建议

1.领导重视是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开展的首要条件

虽说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相关规定以规范学校体育工作,但各学校执行情况不尽相同,有的是为完成任务,活动缺乏实效和吸引力,有的甚至仅仅在上级检查评估时才任务式地展示一下,出现这些现象,有的是因为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有的是体育教师不作为,当然家长、学生过度重视文化学习成绩,也为学校的阳光体育开展设置了诸多藩篱。体育教师要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力求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支持,只有全校上下都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做到齐抓共管,阳光体育运动才能顺利开展。

2.因地制宜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运动项目是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

体育教研组在策划阳光体育运动时,首先要追求实效性、可操作性。其次,内容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校情、学情。因地制宜地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阳光体育运动项目,在注重运动效果的前提下,关注运动形式的多样化,才能使阳光体育运动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发展有益。

体育管理学范文3

关键词:中学 体育课 课堂管理

社会在进步,学校在发展,而我们学生的行为、纪律习惯从来没有如此地严峻,作为一名初级中学的教师,总是感到管理和教育学生让人头疼和困难。现实教育环境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这已经是教育教学很紧迫的问题了,也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一个课题。因此,必须抓好体育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学生管理

1.对学生的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和琐碎的工作过程,教师要时刻认识到管理也是教育,教育无小事,管理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非常重要。教师管理必须体现一种端正的态度,一种自我修养的品质,一种为人师表的责任。教师的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它的成熟来自于对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积累、学习和思考。

2.进行学生管理,首先,要了解学生违纪的原因,假如是客观原因,如安排的课堂内容不感兴趣,甚至反感;教学内容进度欠妥偏难,学生无法完成;或偏易,学生觉得无收获,没意思;教师教学不负责,情绪低落,处理问题不恰当或不公平等。其次,是主观原因,如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端正;对老师有成见;怕脏,怕累,恐惧各种比较剧烈的活动,学生或师生之间存在固有的矛盾,等等。

3.面对违纪现象,教师要讲究策略。首先,贯彻课堂常规,在教学轮换之初,教师就明文课堂常规,什么可以做不允许做的行为要求,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体育教师要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狠抓常规的执行,待学生逐渐适应并形成习惯后,再使学生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其次,及时妥善处理违纪行为,如果一个学生只是消极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必立即公开处理,可采用走近方法处理。如果一个学生的违纪行为已明显干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立即处理,并按情况采取制止、甚至惩罚的方法,如果学生了为吸引教师的注意而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可以用不予理睬来处理。总之,在处理违纪行为时,尽量不要中断教学的正常进行,尤其是不要频繁地中断教学来处理违纪行。

二、体育委员管理

体育委员要配合和协同教师完成基本的课堂组织管理,及时反映班级和学生的情况,随时主动地配合教师管理好课堂纪律。体育委员要把教师管理的思想影响到学生中去,同时也要把学生的思想动态反映给教师。体育委员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

三、小组长管理

每个组都有一个小组长,小组长是体育教师和体育委员选出来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好本组小组成员的站队列队纪律和承担分组练习时的组织工作。小组长要把小组内部具体的问题反映给教师,有目的地配合好教师和体育委员的工作。小组长起到一个“酵母”的作用。

四、课前管理

课前管理是十分重要的。我经常会在轮换后会通过适当的方式,将本次课的内容和应准备的教具告知体育委员和小组长,由他们协助教师做好准备,同时应将上课的地点告知学生,具有危险性的教具应指定专人管理,以防发生意外。如在课前遇到突发问题,我都是冷静分析,泰然处之,予以“冷处理”。比如,上课铃响后,带好麦克信心十足地走进等候区,却发现各班队形十分混乱,有的交头接耳。即使他们看到老师来了,有的还沉浸在刚才的嬉戏追逐之中,有的则陶醉在课间休息时的趣谈中尚未清醒。这时教师不宜马上讲课,更不要大声呵斥。因为上节课刚结束不久,课程轮换后,学生需要一个短暂的放松时间以重新调整身心倾向。上述行为可姑且看成是学生卸下某种心理负担、接受新课的准备。你可以采取“以静制动”的办法,你走进班级整队区,只用一声口哨或者一种平静的目光扫视学生一周,形成一种力量,把他们“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上来,或者上室内课时在黑板上板书大大的醒目的课题或者是分值,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学生转瞬就会各归原位,安静下来,恢复教学秩序。

五、课中管理

1.课中管理的好坏决定课程的成败。我会采用激励信任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我知道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激励信任学生是最有效的办法。课堂上,我会让学生成为集体的主人,大胆利用学生来管理学生。我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考勤组长2名(男、女各一名),负责体育课、课间操的出勤,有记录。器材组长4名(男、女各一名),负责带领值日组长借本课所需器材和器材的的归还。纪律组长4名(男、女各一名),负责上课时的课堂纪律。体育组长总负责监管集体整队、带队等方法,效果很不错的。总之,给学生的信任越多,管理的效果就越好;说到做到,认真落实、对待每一件事。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者本身就是一本非常珍贵的教科书,大到世界观、人生观,小到一举手一投足,都渗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能以自己的人格品质和言行一致的心理与行为吸引学生令学生钦佩,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已经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所以,我们说到做到,认真对待每一件事的心理与行为,就会让学生觉得你做事有始有终,能说到做到,自然也就会以你为尺度而服从你的教育和管理了。

2.俗话说,“罚其十,不如奖其一。”当学生的积极行为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与强化。体育课中的奖励方式通常是非物质的,如口头赞扬、口头表扬――为了维持纪律,一定的惩罚是必要的。惩罚是体育教师有意识通过使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或阻止违纪行为的产生和重现。在体育教学中,惩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挫折型,即暂时中止违纪学生参加体育学习活动的权利;二是否定型,即当众批评、教训,课后留下来,罚做俯卧撑、跑步等。在运用惩罚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人。

六、课后管理

体育管理学范文4

关键词:体育经济与体育管理系;大学生;创业教育;西安体育学院

1 前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在总结我国近年来就业工作的实践,科学分析我国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前,全球化经济发展潮流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传统就业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人们逐渐认识到,市场经济环境和日益高涨的高等教育需求情形下,解决就业问题不能再单单依靠社会和政府的力量,社会和政府也无力解决所有受教育者的就业问题。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有效解决就业必须大力发展创业教育。西安体育学院经管系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体育学等多学科理论,如何发挥体育学院的优势,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成为当前我院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其对我院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满足社会需求实现人才无缝对接意义重大,也必将开创我院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因此,对我院经管系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是时代要求、社会所需,也是我院全体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2 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内涵

传统意义上,人们多将“创业”一词理解为创建新企业。但当前“创业”一词的外延已有很大的延伸,创业可以发生在各种企业和组织的各个发展阶段。我国创业教育进行了近十年,国内学者也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不难看出,不同的定义各有特点。基于本文所指向的创业活动实践主体——西安体育学院经管系大学生而言,笔者认为对“创业”定义应该是相对宽泛意义上的,融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可表述为“个人或团体,依据自己的想法(即创意)整合资源,开创事业并获得财富的过程。”

创业离不开创业教育。不管在哪一领域实施的创业教育,不管创业教育要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也不管它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关系如何,都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综合能力。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归纳得出更具广义性的创业教育定义:创业教育就是向受教育者传授创业知识,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的教育。因此,可以推出,高校创业教育是指高校向大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的教育,是以能力而非以学历为导向的教育,它是大学创新教育的深化。[1]

3 西安体育学院经管系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现状

为获取经管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第一手资料,笔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调查涉及经管系三个专业的本科学生,内容涉及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理解;大学生创业意识、动机;大学生对目前我院创业教育实施现状的意见;大学生对我院创业教育的具体需求等,希望通过对经管系学生的调查,掌握一手资料,探悉我院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创业教育。共计发放问卷240份,收回问卷222份,回收率为93%;其中有效问卷204份,有效率为85%,见表1。

3.1 经管系大学生校内外创业实践成果及立项

3.1.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近年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校生积极参与各种校内外组织的大学生活动,例如2010届学生刘畅、于美至参加了2008年12月13日—15日在北京体育大学举行的东亚区特奥发展论坛。学生在近2年的校内科创活动成绩突出,有15人次在系2011年首届大学生科技小论文竞赛、2010’西安体育学院首届大学生科创论坛大赛、2011年学院“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比赛中获奖。

3.1.2 经济学专业

经济学专业(体育经济方向)建设中,尤为重视对学生实践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建基地等方式。2007年至今,该专业学生还多次参与校内外的科创类竞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另有7人次在2011年学院“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比赛中获奖,5人次在系2011年首届大学生科技小论文竞赛中获奖,有12人在系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奖。其中07级经济班学生付蓉在2010年陕西省大学生在线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3.1.3 市场营销专业

市场营销专业(体育市场营销方向)建设中,非常对学生实践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尽可能的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该专业学生还积极参与各种科创类竞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有6人次在2010年学院首届大学生科创论坛大赛中获奖,有6人次在系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奖。

以上创业实践活动主要由学院学生处、团委组织开展。2011年学院教务处推出2011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经管系立项6项。近几年陕西省和西安体育学院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经管系在校内外获得了许多立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在许多方面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

3.2 西安体育学院经管系学生创业教育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经管系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和认识

体育管理学范文5

摘要“人本原理”是体育管理的四大基本管理之一,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人本原理”的内涵、原则等进行阐述,并对“人本原理”在学校体育管理中的应用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关键词人本原理体育教学管理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管理的基本标志是逐步形成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这就表明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并要求人们在从事管理活动中,一切都要坚持以人为核心,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全面的、自由的发展。西方管理学家梅西认为:“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学校体育管理以其独特的特性,目的是使学生在校期间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而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管理中的核心要素,既是学校管理的对象,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具备双重性。因此,学校体育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体现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上。

二、“人本原理”的内涵

管理中的人本原理,是指在组织的各种管理活动中,在创造出良好的管理环境的前提下,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根本,并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管理的原理。它主要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要求在管理活动中充分重视人、尊重人,通过需要来激励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校体育管理中的人本原理是指,学校中的一切体育管理活动,都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的原则,是学校全体工作人员明确整体目标、自己的职责所在,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随着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学校体育管理理念为适应体育产业的日新月异也在迅速发展并逐步完善。

三、“人本原理”的原则

(一)尊重原则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渴望得到他人尊重的。在学校体育管理中,体育教师是被管理者,但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主体,假如没有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也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体育教学。因此,体育教师的人格、地位等需要得到尊重。当然,体育教师自身也要与时俱进,通过进修等方式来不断完善自己。

(二)激励原则

美国的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告诉我们:“满足人类各种需求产生的效果通常是不一样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须的,但是仅仅只有物质的满足又是不够的,因为它的作用是有限的,且不能持久,因此,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考虑物质等外部因素,还要考虑精神上的给予,使大家从内心情感上得到真正的满足”。对于学校体育管理来讲,校方领导在满足了体育教师的物质方面后,还应重视精神上的激励,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体育教师委以重任,并支持、鼓励、关心体育教师。

参与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种制度,其核心就是让企业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学校体育管理也可以借鉴企业的这种管理方式,因人、因地制宜建立适合自己院校的目标管理体制。并时机地发动体育教师参预体育管理,使他们与集体取得相同的价值观,有效地激发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人本原理”在学校体育管理的应用

(一)运用“人事”促进体育管理

“人本原理”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体育管理中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放在第一位,并按照人的能力大小来合理安排。任何一个人在管理组织活动中,都存在对某种工作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这就要领导慧眼识珠,根据每个教师的特长、因人制宜地安排合适的职位,并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就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反之例如:把运动技术能力很强的教师,分配在以科研为主的教研室和岗位,就会使教师的工作乏味而失去工作动力,进而丧失信心,最终导师教学质量下降。因此,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量力、量才。

(二)有效运用激励手段来促进体育管理

依照行为科学理论,激励就是强化人的动机,改进人的行为,使之朝着达到组织目标的方向发展。激励有两种:一种是物质激励,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发挥人的作用,来满足其合理的物质需求,适当的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等。另一种是精神激励,在团体或者个人取得成绩的时候给予通报表扬和奖励,通过对教师能力的认可和表扬,可以使被表扬人产生更强大的动力,也可以刺激一下旁人,使之受到鼓舞和激励。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事业服务。

五、小结

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人才是发展的中心, “在教育学知、学做、学会发展、学会共同生活的四个支柱的基础上,所有的人类社会都必将迈向一个理想的王国,这样,才有助于将人身上像宝库一样的才能挖掘出来。”并强调了教师的关键作用,以及改善其培训、社会地位和工作条件等的必要性。由此可见,只有确立了“人本原理”的管理理念,以教师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精神和个性发展,改革和完善学校本已经有的体育管理体制、方式和手段,构建和谐校园,共创师生同发展的载体。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教材委员会《体育管理学》教材组.体育管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8-29.

[2] 秦椿林,张瑞林.体育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42.

体育管理学范文6

一、校本课程管理与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内涵

课程管理作为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学校对教学工作实施管理,从而完成教学计划、大纲规定的教育任务。正确解读有关“三级课程”的基本概念,有助于对校本课程管理概念的理解。在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中,国家、地方、学校各司其职。国家制定总体规划;地方根据国家总体规划,制定地方需要的课程指导纲要,开发与选用;而学校则在国家、地方的指导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置与实施。因此,校本课程的管理必须首先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其次,每所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地开发和组织校本课程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学校充分发挥自主管理权,开发多样性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的教师为主体,开发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以尊重师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等。基于以上的认识,可以将校本课程管理定义为是指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和学生需要,而对课程进行的安排、实施、开发和评价等一系列的自主管理活动。

体育是学校各类课程当中最能反映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之一。由于体育课程教学环境、教学空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特殊性,这对地方和学校来说,各自的地域特征、体育传统等,都是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在积极施行国家制订的体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应因地制宜进行体育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所谓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过程中,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和学校体育资源的基础上,所设计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方案。由此可见,体育校本课程不仅指学校体育教师自行开发设计的新课程,也包括学校和教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加工、再创造得到的富有特色的体育课程。在我国,关于体育课程的理解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为,体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社会的教育目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规定的,或可由学生选择、规范了的体育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内容、学习操作程序和方法,在不同的学段所要达到的体育教育标准的总体设计。

因此,本文结合以上论述,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定义为:体育校本课程管理就是对体育类以校为本的课程管理。

二、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理论基础

1.系统论

系统论是研究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贝塔朗菲曾说,系统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而各个要素的有机组合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系统,强调的是整体性。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依存,每个要素在系统中起着一定的特定作用,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否则,脱离整体,各要素将失去要素的作用。管理就是对于系统的管理,而体育管理就是对体育系统的管理,是以系统科学作为理论基础,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校体育管理系统进行详细的部署,进而建立一个高效有序的学校体育管理的组织。而方法体系则是以系统工程、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作为学校体育管理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实践方法。根据学校体育管理系统的特点,综合运用系统技术方法,形成一套科学合理且层次分明的方法体系,以实现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管理。

2.后现代主义哲学

所谓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形成,是同现代西方哲学中各个流派的升降沉浮密切相关,并随后结构主义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后现代主义提倡多维视角和多元方法,以否定、超越西方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为基本特征,它表现出反本质主义倾向对现代社会具有很大的冲击。目前,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要求实施校本课程管理,培养创新意识。为此,在我国课程改革中,后现代主义哲学作为理论基础,为学校课程改革实现了质的飞越。后现代主义课程观鼓励人们怀疑一切现有的知识权威,这对于教育理念的嬗变是一种触动。同时,后现代思想家倡导不同观察者之间的平等关系,鼓励教师和学生自由地通过对话来建构他们自己的课程,教师是学习情境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除此之外,后现代课程观强调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倡导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和多元主义方法论,提倡以多种方式探究课程知识,强调个体自由和自主。

3.教育未来学理论

教育未来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以未来学及其相关科学为依托,探索学校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从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到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手段以及教育管理等都属于这门学科范围,从中探讨学校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新趋势,以适应社会的变革步伐。因此,面向未来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之一。就学校体育校本的研究者来说,应该以适应未来需要为突破口,力争把未来体育教育引入到现在的教育,从而为实现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做好铺垫和准备。

三、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1.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价值体系

弄清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价值是管理工作的首要前提。校本体育课程管理的价值追求应该包括健康性、创造性和专业性三个方面。首先,健康性。“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课程的本质要求。因此,必须把健康作为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体育教育必须围绕五个领域目标展开,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并通过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发展。其次,创造性。所谓校本体育课程所追求的创造性是指参与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体育工作管理者的创造性主要包括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管理方式等;体育教师在体育校本课程的管理过程中,充分做好实现者、组织者、探索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断地修正校本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而作为学生,要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学习,使体育学习达到最优化效果。再次,专业性。主要强调的是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扎根于教学,要积累、观察、记录并通过对教学材料的研究,使体育课程更好地发挥课程的实质。

2.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基本原则

首先,以学生发展为原则。体育校本课程管理要求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学生的全面主动地可持续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决策中要让学生参与。同时,体育校本课程要给每个学生的个性张扬提供了现实条件,从学生的差异及经验出发,提供差异性教育。其次,自主性原则。依照课程管理中的权责分配,体育部门要积极地组织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权职的统一。并根据自身的实际,确保体育校本课程的优化实施。再次,全员参与的原则。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管理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学生有权对所学的课程项目提出建议。可见,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学校体育课程管理体系,需要学校各方面人员的广泛参与。

3.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机构与内容

就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体系的框架来看,需要构建有效的管理运用机制。而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组织与设计,就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机构主要包括建立“体育校本课程评议委员会”、设置专门的体育校本课程管、成立体育校本课程评价组等。机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课程管理计划,对课程定期诊断、评价、修改和校正,使课程系统最大限度地接近课程目标。

在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内容方面,要紧扣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第一,体育校本课程计划管理;第二,体育校本课程标准管理;第三,体育校本课程编制管理;第四,体育校本课程实施管理;第五,体育校本课程条件管理,如教学设施配备、保管及各种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执行等。除此之外,对体育校本课程评价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指导纲要、教学大纲、课程开发等。

4.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体系的模式

学校的课程管理模式是在实践中发展,传统课程管理模式主要有学校课程管理的专业模式和学校课程管理的科层管理模式。其中,学校课程管理的专业模式对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模式的学校把学校看作是社会文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场所,充分重视教师的专业自。而学校课程管理的科层管理模式是把整个课程管理、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进行劳动分工,不同等级的课程管理者角色有很大差异。这种等级制结构和缺乏弹性的规章制度限制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忽视了学校中人际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性。随着改革的深入,新一轮教育课程教育需要全新的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模式。而全新的模式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最大化地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让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课程管理手段上,尽可能地满足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关注教师理性和非理性在课程管理中的作用。同时,现代模式的学校课程管理结构是一个开放的结构,能够让相关人士积极参与学校的课程管理,创造性地进行学校课程管理。

基于以上分析,为建立适应我国学校的体育校本课程管理模式,做如下的尝试:第一,构建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决策系统。主要指体育部教学委员会根据学校课程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决定体育的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课程审议、教学管理、课程评价、激励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第二,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系统。为了使课程建设和发展得更好,应以广大教师为主体,结合本校的资源状况,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第三,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系统。实施主体主要由管理办公室或教研室组成。其中,办公室贯彻学校的政策,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协调。而教研室则根据整体安排,确保完成体育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第四,信息的收集系统。组织一支认真负责的信息小组,专门负责收集课程开发、课程教学等相关信息。信息收集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来自各方面的客观信息,及时反馈到管理办公室,以便作出准确的判断,进而作出正确的评价。除此之外,课程管理要有必需的设备与经费上的支持,为体育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 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发展研究,2002(5).

[2] 辜伟节.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现状和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

[3] 靳玉乐主编.现代课程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 陈慧琼,罗宏文.校本课程管理和开发的思考与实践.湖北教育2005(1).

[6] 金东海.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的学校课程管理.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