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战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技术创新战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创新战略范文1

[关键词] 产业技术创新 战略联盟

自国家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以来,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学研合作已由最初的传统、单一的技术转让转变为多元、长期的战略合作模式,但现有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还存在着缺乏战略层面的持续合作、结合的组织形式松散、合作过程缺乏利益和信用保障机制与技术创新成果商业化的渠道不畅通等问题。作为现有产学研深化合作的一种创新模式,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能有效地克服现有产学研合作模式存在的缺陷,但对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种特殊组织形式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提出研究展望。

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内涵和特点

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认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赵志泉(2009)认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指产业内联盟各方为了实现共同的战略性创新目标,通过各种长期契约安排、股权安排和彼此间的默契而结成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网络型组织体。可以看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有以下几点涵义:一是为了国家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需要,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等社会创新要素聚集到产业持续创新链上来,完善产业技术创新链,以提高国家竞争力;二是目的在于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聚焦于战略高技术、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支撑性技术的创新,满足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签订具有法律约束和保护的联盟协议,形成产学研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实现共同投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四是着眼点是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得参与联盟的企业可以充分了解技术发展趋势和技术进步。

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说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区别于与其他类型联盟的特点。李新男(2009)认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其他类型联盟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有明确的技术创新产出目标,任务分工和责权利清晰,而非停留在意向性的合作;二是联盟成员以法人身份依据合同法及有关法规建立契约关系,受到法律的约束和保障;三是联盟以成员的共同技术创新需求为基础,主要解决的是产业技术创新的问题,不是个别企业技术问题。蒋芬(2009)基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背景和目的考虑,认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有四个特点:一是联盟建立在企业发展内在需要之上;二是体现国家和区域战略目标;三是具有法律约束和保护的联盟协议;四是实现开放发展的组织和运行机制。总的来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不仅是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缔结的技术联盟,而且是一种基于满足企业长期技术创新需要的战略联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既具有技术联盟一般特征,即合作的互利性、目标的多样性和战略的长期性的特征,也具有其独立的特点。

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与运行机制

对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和运行机制,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在较多方面还没达成共识,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文献也较少。

第一,学者们对应采用契约型还是法人型法律组织形式存在争议。《指导意见》认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成立,要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联盟协议,协议中有明确的技术创新目标,落实成员单位之间的任务分工。而胡利玲等(2009)指出由于合作内容的复杂性,签订完备的协议通常是不完备的,记忆因为各方责权利不清而引起纠纷,导致契约性联盟合作目标短期化和运行机制的低效化,他们在系统比较分析契约性和法人型法律组织形态的基础上,认为公司法人型合作相较《指导意见》中指出的契约性合作具有产权明晰、权力义务确定等优势,更有利于建立稳固、可持续发展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契约性形态相比,企业法人型合作形态更适合于具有长远合作目标、规模较大、合作紧密程度高的产学研合作,特别是具有战略性目标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第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没有深入分析联盟内部的治理等问题。李新男(2007)提出可以依据以下三种不同的需求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计划中已立项项目、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和区域支柱产业发展需求。高广文(2008)依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目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种:技术攻关合作联盟,目的是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问题;整合产业链合作联盟,目的是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技术标准合作联盟,目的是制定产业技术标准。蒋芬(2009)从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决策者和协调者的角度,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合作模型分为龙头企业主导型、行业协会主导型、科研院所主导型和政府推动型四种模式。张晓等(2009)指出必须对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科研院所的角色进行定位,明确各方责任与义务,可以采取以下三种运行模式:(1)股份合作制企业模式;(2)模拟公司模式,有联盟各方共同管理;(3)聘请专业化的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管理。可以发现,已有的研究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联盟的类型进行划分,而对于各种类型的联盟优劣势缺少分析,也没有对他们构建的可行性条件、合作伙伴的选择和联盟运行中的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关键问题都缺少系统性的研究。对确定投入、决策、风险承担、利益分配等关系到联盟正常运行的治理问题的研究也较少。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在以上分析中发现,现有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研究,主要是从内涵、特征和运行模式等角度进行了初步探讨。而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中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冲突协调机制和稳定性等重要问题,研究还很少。

对联盟构建中,如何把握产业需求、选择联盟伙伴等问题也缺少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模式进行划分,但并没有针对各个模式的可行性、运行机制、利益分配、风险机制、协调机制等重要方面展开系统的研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一个开放的组织,随着联盟的发展,参与者可以退出,也可能有新的参与者加入进来,此时如何进行有效的联盟管理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挑战,应加强联盟伙伴的选择、联盟风险、联盟管理和联盟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减少联盟的失败率。

对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的选择,应考虑产业和技术特点,研究领域差异,资金投入等因素,力求符合联盟的发展特点。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实践中,应借鉴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经验,结合我国技术、产业和区域发展的特点和所处的阶段,完善各类相关法律法规,为各种类型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设立和规范运行提供制度保障,研究制定包括各税收优惠政策在内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引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新男:当前产学研结合发展的趋势、问题与对策 [J]. 中国科技产业, 2008, (7): 42-44

[2]李新男:创新“产学研结合”组织模式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J]. 中国软科学, 2007, (5): 9-12,42

[3]赵志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行机制研究 [J]. 创新科技, 2009, (4): 18-19

[4]李新男: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J]. 科技潮, 2009, (9): 12-15

[5]蒋芬:“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产学研结合的趋势 [J]. 华东科技, 2009, (12): 36-37

[ 6]胡利玲 冯楚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法律形态研究 [J]. 科技与法律, 2009, 81(5): 3-7

技术创新战略范文2

关键词:技术创新战略;家电企业;海尔集团

1 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依据

1.1 技术创新战略的比较

技术创新战略一般分为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和合作创新战略,其特点各不相同。相比较而言,自主创新对企业的资金、研发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模仿创新则对这些方面的要求较弱一些,但它要求企业能很好的吸收所引进的技术,从而从工艺上更好的创新,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合作创新则要求合作主体之间细节的划分清晰,权责明确,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这种创新战略越来越多的被企业所采用。

1.2 两种典型技术创新模式

现在一般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创新战略观点:一种是十分普遍的观点即模仿创新――自主创新;另一种是现在从两弹一星、吉利等这些案例所引发出来的直接自主创新的战略。那么相对我国的家电行业的企业到底应该采取何种创新战略途径?下面引用彭纪生、刘春林建立的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博弈分析模型,以期对我国家电行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提供借鉴。

1.2.1 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博弈分析

为表述的方便,考虑两个企业(企业1 和企业2)均可独立进行一项创新研究的博弈问题。由于企业自主开发需要研究成本并需承担失败风险,故假设该项研究需要投入的直接成本为c ,对每个企业来说,成功的概率均为p。并设在不计成本的情况下,任何一个企业的研究成功将给企业1 和企业2分别带来v1 和v2的效用(或收益)。但是如果只有一个企业研究成功,另一个企业为共享研究成果,必须付给成功者一定使用费d(一般假定d

于是对两个企业而言, 有4 种不同的策略组合, 即企业1创新、企业2 模仿;企业1 模仿、企业2 创新;企业1 和企业2 都创新; 企业1和企业2都模仿。

1.2.2 分析结论

如果两个企业效用(v1和v2)分别位于分界线((c/p)-d)的两侧, 那么高效

用的企业选择创新, 低效用的企业选择模仿, 是一个重复剔除的占优均衡策略。如图:

根据图中的这一博弈模型,我们得出如下结论:经济发达的国家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研发新的技术所带来的收益相对高于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企业;同时前者的创新成功率相对较高,也更刺激其积极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对于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国家企业进行新的研发有可能得不偿失。因此当两企业的创新收益分别位于分界线( (c/ p) - d) 的两侧时, 中国企业选择模仿创新是博弈的均衡解。

2 案例分析

2.1 海尔的现状

海尔是在引进德国Liebherr公司冰箱生产技术而成立的青岛冰箱总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4 年1 月1 日, 经青岛市经委决定, 将青岛东风电机总厂与青岛工具四总厂合并成立青岛冰箱。同年员工有800 名,销售额为348 万元, 赤字是147 万元。2001 年海尔的全球销售额达602 亿元,年平均增长率约为78 %。到了2001 年,海尔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 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806亿元,并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2004年1月31日,世界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架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报告揭晓,中国海尔唯一入选。在海外市场上, 海尔已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现有设计中心18 个,工业园10 个。营销网点58800 个,服务网点11976 个。

2.2 海尔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

2.2.1 发展初期模仿创新战略

1984年,在“起步晚,起点高”的思想指导下,青岛冰箱在青岛市经委的指导下, 比较和研究世界上32 家冰箱的技术资料, 决定从德国Liebherr公司引进4 星级冰箱的生产技术及设备。在这个阶段,其研发活动的重点在于对引进技术的掌握,为此,海尔委派技术人员赴德国Liebherr公司接受培训。通过学习、消化,海尔突破了内部技术瓶颈,并进行模仿创新,推出了亚洲第一台4星级电冰箱。 此后,海尔进入其他的家电领域时,也采用同样的做法, 如1993 年与意大利Merloni公司合资,生产滚筒式全自动洗衣机。

海尔集团并不是仅仅单方面的停留在“高起点”的引进技术,同时还十分注重吸收消化技术,从而更好的创新。随着产品的逐步系列化,海尔拟议低成本、高质量扩大本地市场,并打开海外市场。此时海尔步入了改进创新阶段,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OM)的同时,其管理焦点向降低成本转移。在这一阶段,海尔德研发活动的重点在于生产工艺的创新和零部件的国产化。为更好满足本地市场需求,海尔通过反求工程进行工艺创新,针对中国市场的特点,开发出了适合国情的门冰箱,并通过了美国UL认证,逐步与国际接轨。

2.2.2 中期至今合作创新、自主创新

实现了产品的多样化以后,海尔开始以直接出口的方式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在“日清日高、日事日毕”的管理模式下,海尔把管理焦点放在改进产品性能上,对已有的技术的改进。海尔瞄准新的市场需求,以改进性产品创新为主,利用技术积累,逐步形成自主的研发能力,在国际上率先攻克冰箱无氟、节能、大力冷冻三合一的难题,走上了自主创新之路。

海尔产品门类已相当齐全,其主导战略演化为海外市场设计、生产、营销的三位一体化。在这个阶段,海尔研发活动的重点一方面在于对现有技术的整合创新,如把变频技术运用到冰箱中,开发出变频冰箱;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冰箱中,开发出网络冰箱;另一方面,力求紧密跟踪世界前沿技术,通过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信息分中心和设计网络,及时获取国际最新资讯。在技术策略上,则更加注重运用全球科技资源,形成了包括战略联盟工作系统、产学研工作系统等在内的技术创新外部体系。海尔利用新兴技术,捕获潜在市场需求,并初步实现了技术创新的全球化,如海尔出口美国的冰箱都由洛杉矶设计分部研制;无霜保湿、智能保鲜的“无霜金王子”系列新产品由法国设计分部开发。

3 我国家电企业的创新模式选择

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已处于工业化的第二阶段,工业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但我国不能简单地讲应该采取何种创新战略,应该根绝不同的产业,产业的不同发展时期等因素出发来讨论采取何种战略。对于我国的家电行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基于海尔案例的发现及结论,本人尽发表以下自己的见解。

中国家电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应该采取以模仿创新-自主创新为主线的战略来发展。从海尔的案例中我们发现,企业发展的初期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是海尔高速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引进技术就应该引进最核心的也最先进的技术。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就曾说过:要找就找最顶级的企业去模仿,这样才会大大缩短我们和发达国家,和行业顶级企业之间的差距。同时成熟的技术领域,技术创新的空间也越来越有限,家电行业相对处于成长、成熟期,在这个阶段采取模仿创新是比较好的选择。海尔进入冰箱业时引进的就是德国Liebherr4星级冰箱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模仿创新是先去模仿然后吸引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最后去创新,当前我国企业发展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开发的能力很弱。大部分企业只是重视技术引进和掌握,通过先进技术、设备等制造产品、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而忽略了对技术的吸收以及进步已不创新、开发。海尔成立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其目的是通过中央研究院研究超前10年的技术,增加技术储备。既要跟踪和分析研究与集团发展密切相关的超前技术,又要着重搞好这些超前技术的商品化工作,使得各类超前技术在中央研究院得到二次开发和技术重组,实现商品化,最终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一条龙。

一个企业要寻求长足的发展,要最终在市场里立足,就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家电行业的市场发展空间较大,通过各种技术的融合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在模仿创新为企业赢得市场、资金、技术的条件下,当企业发展壮大以后就应该进行自主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先于其他企业走在市场的前列,才能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近年来海尔洗衣机自主创新生产的世界上第四种洗衣机“双动力”、6A自动档洗干一体机等产品不但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更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成功完成了我们洗衣机从追随世界洗衣机行业潮流,到引领世界洗衣机行业的发展潮流的转换。其在上市第一个月就占据了国内高端市场能够50%的份额。2005年更以中国自主品牌纳入了国际IEC标准提案。

合作创新在企业发展的任何时期都是可以积极谋求的。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谋求共同发展的社会,各个企业间的相互合作不断的加强,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在脱离其他企业而独立的生存。加强企业间的交流,相互学习,这样才能使我们自己的企业得以更好的发展。而且各种创新战略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我们采取配合使用多种战略的方式,来促进企业的发展,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玉林.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3).

[2]彭纪生,刘春林.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博弈分析[J]. 科学管理研究,2003,(6).

技术创新战略范文3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依靠新技术推动企业发展的能力,也是企业通过引入或者开发新技术来扩大自己的竞争优势以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的基本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由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管理能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产出能力和核心能力七个方面的能力要素构成。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关系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制定和实现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基础。企业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实现技术创新目标,首先必须解决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问题。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是关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长远性、方向性和全局性的谋划。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既是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前提条件,又是实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现实基础。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支持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是无法持续的,而且也实现不了其技术创新战略。

(2)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必须适应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银路教授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基本步骤是:机会、目标及竞争态势识别能力评价机会、目标与能力的匹配分析基本战略的选择主要战略部署的决策。从以上步骤来看,企业技术创新机会、目标与能力的匹配分析是在谋求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且这种平衡的匹配关系往往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选择。在这个动态平衡中起关键作用的则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这是因为企业能否及时抓住和利用市场上的技术机会将预期的技术创新目标转变为现实的技术创新成果,完全取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机会和技术创新目标之间的匹配程度。于是,这种匹配关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就成为了企业技术创新基本战略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必须适应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什么水平的企业创新技术能力决定了什么样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二、中小企业成长过程的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1.中小企业成长阶段技术创新能力的状况

生存期是企业从筹建、投产到稳定销售以谋求市场生存的创业时期。其技术及创新的主要特点是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不稳定,技术基础很差,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发育期是企业站稳市场后业绩高速增长、规模迅速扩大的高成长时期。其技术及创新的主要特点是企业专业化和技术水平有所提高,研发投入开始增加,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熟期是企业在高速发展后巩固已经取得发展水平的相对稳定时期。其技术及创新的主要特点是技术装备水平比较先进,自主开发的产品比例较高,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大,具备了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

2.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企业规模、综合实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

企业规模通常是指一个企业的经营总额、资产总额和员工总数。企业综合实力是指一个企业的资源拥有能力、生产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企业规模往往是企业综合实力的总体反映;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则是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技术能力的核心。在传统技术产业中,企业规模与企业综合实力一般成正比。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综合实力也在不断地增强,与此同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同样相应地随之在不断地提高。在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随着从生存期到发育期再到成熟期的发展,中小企业的规模从小向大扩张。同样,伴随着中小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综合实力也由弱变强,而且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相应地随之由低变高。

三、中小企业成长过程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

1.中小企业成长阶段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选择程序

(1)研究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有政治与法律环境、社会与经济环境、自然与科技环境、市场与行业环境。主要针对外部环境中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科技发展、产业政策、宏观经济状况等方面的机会和威胁进行研究。

(2)分析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基本特点。对于中小企业成长阶段基本特点的分析,首先要明确中小企业成长的具体阶段,然后进一步分析这个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的基本特点包括对生产、技术、产品、营销、资源、效益和管理等方面的分析。

(3)评价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对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技术能力进行分析。对于技术能力的评价包括在内容上的技术吸收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技术创造能力,以及在的范围上的现有技术能力、潜在技术能力和充分挖掘后的极限技术能力。对于在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则包括上述七个方面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成要素。

(4)选择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不同的企业成长阶段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同,企业自身的基本特点、综合实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也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中小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这些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类型,按获取技术的来源从易到难可分为模仿型、引进型、合作型和自主型技术创新战略;按所处的技术竞争地位从低到高可分为填空型、跟随型和领先型技术创新战略。

(5)制定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技术创新具体战略。技术创新战略模式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战略。在已经选定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框架下,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技术创新战略的具体化方案。

2.中小企业成长阶段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选择策略

(1)中小企业成长阶段与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适应性分析。不同中小企业成长阶段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适应性分析与选择策略的关系特点的各种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各自适用于不同技术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的企业。中小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基本特点和相应的成长阶段,本着与自己技术创新能力相适应的原则,来选择相匹配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见表)。

(2)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策略。伴随着中小企业的成长,其综合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也都在不断地提升。通常,企业规模越大,综合实力越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越高,这有利于企业选择自主型和领先型技术创新战略;反之,企业规模越小,综合实力越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越低,企业选择模仿型、引进型和跟随型技术创新战略较为合适。然而,由于中小企业成长的各阶段之间企业综合实力差距甚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同样表现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所以,不同的中小企业成长阶段需要选择与其特点、实力和能力相适应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根据中小企业成长过程所依次经历的生存期、发育期和成熟期,相应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包括以下两种推进方式;一是企业获取技术的来源从易到难的模仿型引进型合作型自主型技术创新战略模式;二是企业所处技术竞争的地位从低到高的填空型跟随型领先型技术创新战略模式(见表)。

四、选择中小企业成长过程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应当注意的问题

1.应当区分非科技型中小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

对于不同性质的行业,企业综合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对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的影响是不相同的。在传统技术产业中,非科技型企业的综合实力、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一般成正比,其对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选择如前面所述。对于新兴技术产业中,科技型企业的综合实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并相关不强,而与人才素质、技术创新机会的把握和拥有自主技术产权的技术成果密切相关,科技型企业往往比较适合于选择自主型和领先型技术创新战略。所以,本文的研究对象只涉及到非科技型中小企业。

2.应当注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的灵活性

一方面,中小企业所处的行业、市场和竞争地位等外部环境千差万别,中小企业自身的内部条件也各不相同;另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也有多种多样,不仅仅局限于本文所列的类型。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只是中小企业成长阶段技术创新战略模式一般性的选择策略。事实上,中小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内外环境状况和技术创新水平,选择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甚至组合模式,至于选择既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下的技术创新具体战略的灵活性则就更大了。

参考文献:

[1]银路:技术创新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48-49

[2]刘友金:企业技术创新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49

技术创新战略范文4

关键词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模型

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起步较晚,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认知不足,技术与市场不对接,中介平台缺失,缺乏有效风险控制机制等,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体系。因此,本文基于胡争光和南剑飞提出的战略金三角,提出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的构建,创建了新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模型(如图1)。

1企业方面

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企业居于主导地位,是创新资源的主要拥有者,也是利益的主要享有者,其主要责任包括两个方面:(1)提供技术创新的相关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员、基本设施等各方面的创新资源;(2)全权负责技术创新应用与生产后的推广工作。

企业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直接面对市场的主体。企业需要发掘市场潜在机会,将市场信息转化为技术创新需求,并维持与科研机构的有效沟通与合作,提供各种资源确保科研机构提供的创新技术与实践需要顺利对接,当技术创新产品投入生产后,企业还需要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将产品推广到市场,实现联盟的最终目的——盈利。

2政府方面

2.1确定相关产业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发的是共线性技术,关乎到这个产业的未来发展,以及国家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常与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相关,因此,政府需要确定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符合的有前景的产业,对其提供政策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2.2提供资金支持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涉及的是整个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通常有大量的资金需求,这种需求可能超过了企业的能力范围,因此,政府需要提供诸如贷款补贴、无偿资助、产品补贴等资金资助,同时,鼓励金融机构为联盟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解决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2.3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产业技术的开发涉及整个产业的基础技术,其通常需要较高的基础设施投入,这部分投入是企业和科研机构难以承担的,因此,政府需要把这部分投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强对基础设设的投入,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2.4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各联盟成员间的权利责任划分不明确,导致合作不深入不彻底,当发生纠纷时,联盟成员的利益不能得到法律的有效保障,这就增加了企业进行合作时的顾虑。因此,要保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势在必行。

3科研机构方面

3.1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研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学术成果的技术创新较为有限,而产业技术创新的能力直接决定着产业的发展潜力,因此,大力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将技术水平提升至世界先进水准,成为了摆在科研机构面前的首要问题。

3.2将技术与市场应用结合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目标是将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与生产,提升整个产业的技术能力和盈利能力。当前,我国科研机构研发的技术没有实现与市场应用的良好对接,很多技术缺乏直接转化进行市场应用的条件和可能,这就要求科研机构在研发的过程中保持和企业的良性沟通,使技术符合企业和市场的需要。

4其他方面

4.1打造中介平台

参照美国和日本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经验,通过打造合理高效的中介平台,有效联结企业、政府与科研机构,将企业的需求与科研机构的技术成功对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整合。

中介平台可以由政府利用雄厚的资金和行政资源打造具有公信力来打造,将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都纳入该平台。当然,也可以由行业组织来构建,但在初始发展阶段,相关经验缺乏,构建风险较大,由政府牵头是比较可行的选择。

4.2建立风险控制机制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创新风险必然高于企业或科研机构内部的技术开发活动,可以采用引入风险投资机构和构建风险分担机制来控制风险。单个企业对风险的承担能力有限,通过引入风险投资机构,可以有效地降低联战略风险,使成员有充足的资金建立稳定而长期的合作,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风险分担机制通过“非零和博弈”和“结盟博弈”,使各方都能从中获利的“多赢”效果。通过契约或者股权的方式实现风险分担,使双方共同开放的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在共享的同时得到有效保护。若技术的研发失败,成员间合理分摊风险,保障各自权益,有效抑制“搭便车”行为。

4.3构建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利益分配机制

通过构建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利益分配机制可以保证联盟的良性运转。这种利益分配机制包括三个维度的内容:投入与收益成正比,技术研发往往需要大量的投入,确保企业的投入能获得相应的预期收益;风险与收益成正比,对于承担了较大风险的企业,通过引入风险调节系数对进行成员进行风险补偿;成员地位与收益成正比,对于初创企业和核心企业可予以较大的权重。

4.4建立并推广统一技术标准

统一的技术标准对联盟内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极大促进联盟的发展。通过建立并推广统一的技术标准,可以有效降低联盟内企业的交易成本,打破企业间的技术沟通障碍与壁垒,强化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甚至通过联盟内技术标准的建立左右整个行业的技术标准,成为产业内的规则制定者和话语主导者。

参考文献:

[1]胡争光,南剑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发战略联盟的产业拓展[J].改革与战略,2010,(10):38-41.

技术创新战略范文5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绩效研究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3-0008-02

我国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什么优秀的成功案例值得借鉴。产业联盟的调节机制就是联盟的运行机制,运行机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战略联盟的发展。如果运行机制的不健全会使得各成员的合作失去控制,严重的甚至导致战略联盟的解散,所以保障好战略联盟的正常运行,一定要建立和完善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机制,提升战略联盟的运行水平,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则

在绩效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多寡并不是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标准,重点是指标能否反映设计目标特点、逻辑结构是否合理、各项基本指标的联系性和互补性、选择是否合理,这些因素都密切影响着绩效评价结果。所以在建立战略联盟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三项

准则:

1.1 优化系统准则

研究对象应选用较多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并且指标都是相互联系和区别的。有些指标的关系存在着横向的联系,主要是反映相异侧面的区别关系;有些指标之间存在着纵向关系,主要是反映相异层次存在的包含关系。然而同一层次指标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较清晰的。

1.2 以独立性为准则

绩效研究指标体系的情况能用多项指标进行阐述,然而指标又有着信息交叉和相异又相似的特点,所以在建立指标体系工作中,通过较为科学有效的办法进行剔除无效的信息,选用有着典型性和独立性强的指标进行研究评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3 以科学性为准则

科学性原则重点表现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还有一些合理科学方法等等,运用科学的方法,就是坚持在概念和逻辑把握上,一定保证结构的合理和科学,抓住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这有一定的针对性。由于绩效评价体系是实践和理论结合的产物,要求必须是客观的准确的描述,才能够把握好本质特征。

2 战略联盟运行绩效评价体系的结构分析

2.1 竞争力实力

实行产业战略联盟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提高行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这具体表现在产业技术创新和完善产业链这两个方面。第一,产业技术创新是在战略联盟实际运行中,成员通过相互吸取优秀的经验和分析具体的问题,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了技术和管理水平,最终使得产业联盟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第二,完善产业链是指在战略联盟的基础上,企业的合作氛围是否和谐、是否创新,还有是否产生了比较协调的产业发展链。

2.2 研究成果水平

研究成果水平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成果的科学程度主要是审核战略联盟研制的新技术是属于我国国内发展档次、国内先进档次、世界先进档次还是世界领先档次。第二,建立行业标准,研究联盟成员合作来审核联盟之间是否构建相关的行业标准、国家应用标准等。联盟建立行业标准,成员就占据了技术垄断地位,占据了行业制高点,拥有话语权。第三,专利状况,研究联盟是否具有专利,而且需要考虑申请专利的数目和已有专利的数目,专利是国外还是国内的,是属于发明专利、实用专利还是设计专利等等。第四,因为每个联盟的实际规模不一致,每个联盟规模的差异导致专利水平在数目上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可以综合研究和分析联盟科研人员的人均专利数目。

2.3 实际经济效益

关于经济效益判定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第一,新研发产品的利润贡献比例,这就是研究战略联盟开发的新产品对企业实际利润的贡献比例,也就是新开发的产品的经济利润占据利润总和的多少。这一项指标比新产品销售率更明显地表现新研发产品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第二,新研发产品的占领市场份额率,企业基于基本战略目标在较短时间里追求较高的经济利润,企业的首要目的就是新产品占领市场,所以用新产品的市场份额率更加能够展现产品竞争实力。第三,潜在性的经济收益,审核刚研发出来,但是没有进行有效的成果转化的科技成果在未来存在的潜在经济收入,这里指的是除成本以外的收益。

2.4 社会效益

产业联盟运行机制的绩效还表现在社会效益上,社会效益的考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其中包括:是否解决限制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瓶颈、是否实现了研究单位的资源有效配置、产业联盟的成员是否一起努力合作以及攻关的数目和效率等。

3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办法对产业联盟运行机制进行评价

在世界上,许多学者对产业联盟运行机制绩效研究和评价常用的方法有模糊综合评价办法、AHP方法、BP网络法、理想值相近方法等等。关于选用哪种类型的方法,这需要进行综合的考虑,按照实际评价目标和相关的要求以及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来确定绩效评价方法。因为本文论述的指标中,有许多指标均有着不确定的因素存在,所以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办法对运行机制的绩效进行研究。模糊综合评价办法的实际应用程序有:对于设定各级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好评价准则,分析评估价值和评价因素间的逻辑关系,考虑投标价格,实际完工的交货日期,付款具体条件和实际方式,根据评估技术规格、应用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此来确定原则。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行研究和分析,由实际研究成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竞争实力、集成协作效应、资源利用等相关指标建立关于战略联盟运行绩效的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推动行业高新技术开发工作,提高关键产业自主创新实力,促进区域性产业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在未来中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研发组织,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福全,王伟光,陈宝明.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技术创新战略范文6

关键词: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结构

中图分类号:TP393;F0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12-0042-04

0 引 言

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形态,而且保持一定的组织与结构,对于联盟的建立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与持续作用。本文从内部驱动力与外部驱动力两个角度,分析了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动力,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构建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影响因素及具体的结构模式,从而明确了在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建与构成中企业的主体地位及国家的拉动作用。

1 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动力分析

1.1 内部驱动力

(1)经济利益驱动。一些国家的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可以从政府获得可观的经费支持,例如,日本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经费主要来自于承接政府委托的研究任务而获得的政府研究补贴。到1983年,日本共有44个研究联盟,研究总经费644亿日元,其中51%是由政府补助的。美国政府也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投入大量的经费,每年2亿美元的运行经费由国防部下辖的国际高级研究项目署支付一半,联盟企业按各自销售收益的定额比例缴付另外一半。政府提供补助资金,为创新联盟研究提供了开发费用,降低了研究开发资金风险,激发了公司参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积极性,因此成为联盟组建的重要动力之一[1]。

(2)技术利益拉动。知识和技术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最主要的核心资源,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所带来的立竿见影的技术利益也是它蓬勃发展的重要内在驱动力,联盟共同研发、共同分享技术成果,使企业获得互补的资源及技术,带动成员企业技术能力提升。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的研发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的费用越来越高,单个企业往往无力承担。而组建技术联盟可以进行人员互补,资金共同筹集,风险共担,因此,可以研发高水平的技术,同时缩短新技术的研发时间,更快抢占市场先机[2]。

(3)市场利益推动。经济与技术上的优势必然会引致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凸显。由于参与新兴产业创新联盟的企业均可无偿使用研发成果,获得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此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立无疑为联盟成员拓展新的市场开辟了新的渠道,因为联盟成员之间可以利用彼此的市场网络降低市场壁垒,获得有效的市场进入,对于新的市场变化有针对性地做出恰当的反应,取得新市场的成功[3]。

1.2 外部驱动力

(1)竞争驱动。当今世界,快速、及时、有效地对市场作出响应才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优势,而企业若想在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中获得这一竞争优势,在技术及新产品、新服务的研发过程中必须尽量缩短时间,同时降低研发成本,以减少研发风险。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技术却越来越复杂,相应的研发成本和研发风险也日益加大。只有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行相应的系列合作,在资金、技术、人员及信息等方面多方共享,才能不断地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2)政策推动。实际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即为国家之间竞争的缩影。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达到了白热化的阶段,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智慧等要求不断推陈出新。与此同时,为抬高其他国家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门槛,纷纷推出各式贸易壁垒措施。面临着这种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为了在同其他国家竞争中处于一定的竞争地位,国家需要制定有效的竞争战略,出台一系列的激励政策,从而为企业的目标与国家协同营造一定的环境。其中之一即为鼓励并激励企业之间打破界线,组建技术战略联盟,以供应链的合力来应对市场竞争。

(3)组织拉动。技术创新联盟主要由企业、科研院所及大学等机构组成,在不同国家,组成的成员会有所不同,但是要将不同利益集团的成员组合在一起,共同研发、共担风险、利益共享是件困难又复杂的事业。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组织与协调工作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运行及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美国与日本主要强调人际协调,即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需要有效的人际沟通运作,选择既通晓企业的运行规则及研发运作,又熟悉政府各相关部门的行事特点的善于沟通的协调人至关重要。

1.3 机制驱动力。

(1)资源投入机制。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需要制定公平合理的资源投入机制,并要求联盟成员按章严格执行。要有牵头机构及相应的人员,而且在组建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联盟成立的奋斗目标、原则与所实施的战略,从而吸引联盟成员的加入,同时向出资者展示联盟成员日后的合作成果,从而满足其在经济与战略上的诉求。

(2)系统运行机制。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成是基于共赢的战略目标,联盟是由不同利益主体所构成的合作型系统,因此每一企业都有自己的目标、决策控制权、能源及信息,需要根据各自的局部利益进行优化决策,在联盟成员追求各自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往往会与联盟整体最优相冲突。因此,制定行之有效的运行规则,增强联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与信任度,抑制无序竞争,强调合作基础上的共赢,是保障联盟协调发展、推陈出新、不断创新的前提。

(3)利益分享机制。利益合理分享是拉紧联盟成员协同创新的链条。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成功运行必须使成员企业获得经济利益、技术利益及市场利益等。如果利益不能共享或者在合作中出现分配不均现象,均会导致联盟合作的障碍甚至解体。所以,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的制定与实行无疑是一重要的驱动力。例如,美国的SEMATECH 规定:在联盟成员企业独占研究成果2年之后才可以向非联盟成员企业转让,从而帮助成员企业形成了建立在新技术基础上的竞争优势。SEMATECH 采用量化分析的方式分配收益,保证了成员企业间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和公正性,促进了技术联合体的长期稳定合作。SEMATECH 联合体通过政府经费投入、知识产权归属、经济收益分享等利益机制的建立,明确了联盟成员的责权利关系,加强了联盟企业间的联系,促进了联盟成员的技术创新活动和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实现了组建的预期目标。

(4)风险防范机制。作为一种松散的经济实体,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必然也面临着种种风险,如资金投入风险、研发失败风险、成员撤出风险等。因此,要求联盟在组建之时即构建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从而对联盟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常规性的保障。

2 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织结构分析

2.1 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结构模式分析

(1)政府推动型。纵观一些国家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历史,初期阶段常主要由国家为了引导企业朝向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发展而倡导组建的。政府在联盟建立的初期发挥着引导的作用,在联盟运行过程中则发挥着协调与支持的作用,即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营造一个方向正确的政策环境与法制环境。政府推动型常依托国家科技技术已列入目录的项目为基础,如重大专项的设立,因此,参加联盟的企业与科研院所均需要处于同行业的领先地位,联盟往往为紧密型,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从而促进技术创新的组织化与持续化。

(2)企业拉动型。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遭遇各种瓶颈,其中技术瓶颈是企业自身最难以克服的,特别是针对还处于成长期的一些企业,因此,企业以自身的生产经营优势为基础,吸引一些具有科技开发优势的高校及科研机构组建技术创新联盟,集研究、开发、试验、生产、转化、扩散为一体,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这种企业拉动型模式可以带来企业与高校的双赢,一方面可降低企业的技术开发成本,使之同时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或专利技术;另一方面可使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新的科研基地的同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3)高校或科研院所主导型。当代的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是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问题。如何将已经研发的成果付诸应用,如何使科学研究符合经济需要,如何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等均困扰着众多高校。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高等院校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出口。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可以将自己的技术入股到需要此技术的企业,满足企业技术需求的同时转化科研成果,获得经济效益。

2.2 影响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结构的因素

(1)资源因素。在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建与运行过程中,合作伙伴拥有的各种资源与能力,以及联盟组建时政府提供的资金及政策支持是联盟成立及运行成功的重要保证。联盟伙伴的资源禀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联盟的结构形式,即结构的资源性依赖。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表明,强强联手的联盟成功的可能性较大,还有学者认为,合作伙伴之间的资源互补是联盟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实际上,产业资源、产业集中度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成员组成及结构均影响力大。

(2)风险因素。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化及竞争的尖锐化,战略联盟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在努力使伙伴之间合作风险最小化。战略联盟的组建本身就是在规避经济风险、市场风险、竞争风险,但是联盟在运行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各种形式的风险。首先,无论是采取合资、合作还是契约形式,联盟成员都要面临资源投入与利益分配问题、风险分担等问题,任何环节出现分配不均都会导致联盟结构动荡。此外,联盟整体也要面临诸多的外界风险,如政策变动、经济整体趋于下滑,产业发展不明确等,不同的结构形式对风险的防护能力也是不同的。

(3)战略因素。战略的一致性也会影响到联盟的结构形式,如果合作伙伴的战略目标协调一致程度高,即战略匹配度高,联盟的目标就明确,具体的策略就会有方向性,合作伙伴易于理解联盟的战略意图与战略目标,对于具体的行动也具有较高的协同度,战略目标即容易实现。

3 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

3.1 成员的选择

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的选择是一个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多向选择过程,根据不同的联盟结构模式,具体的过程与标准会有所不同。对于政府推动型的联盟,首先要明确联盟的战略目标,只有那些与联盟目标一致的组织机构才能成为联盟的成员。对于企业拉动型的联盟,组建联盟的目标为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抢占市场先机,形成持久的竞争力,因此,相应的成员必须协同于这一主体目标。高校及科研院所主导型的联盟主要为科研机构推广研究成果或扩展其在国家或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而建立,研究机构一定要具有一定的先期研究基础才能吸引政府资助,企业加入。尽管不同形式的联盟会有不同的特点,但是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成员的选择过程中主要从战略的角度考虑合作伙伴的战略目标,寻找目标一致的联盟成员在联盟运作过程中也减少了许多协调工作。此外是从资源的角度考虑潜在成员的核心竞争力,从技术能力、资金能力与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评析,诸多研究也表明,强强联手往往会使联盟走向成功。

3.2 构建过程

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组建过程中,联盟的发起人起着关键性作用,因为由其确定联盟的总体目标。对于政府主导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往往要经过政府确定创新产业并明确产业创新方向,然后确定联盟组建模式。联盟总体目标确定后,再将上述目标科学地分解为子目标或阶段目标,在此阶段要兼顾成员的利益诉求,这样才能吸引到志同道合的联盟成员。接下来根据分解目标确定联盟成员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这些指标对联盟潜在合作伙伴进行过滤,缩小合作伙伴的选择范围,通过评价分析确定初选合作成员,并通过优化系统确定最优合作成员。选择联盟成员,制定运行机制,接下来组织战略联盟,协调联盟运行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由此可见,政府等发起人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往往在组建之前即要从战略高度确定创新产业。实际上,联盟的组建过程也并不是直线进行的,往往要经过一定的回旋反复,而且也需要方方面面的合作与协调,经过一定时间的科学论证与实验,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联盟能够顺利地投入运作。图1所示是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建过程。

3.3 结构分析

实际上,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成了技术供应链的网状结构模式,网络的主体链条由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组成。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初始阶段主要由政府组织协调并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而组建,政府的作用是遴选产业与技术;企业与科研院所在联盟中成为利益共同体,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其中,企业在联盟体系中应成为新兴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提供创新所需要的一部分资金、某具体的应用技术,同时提供创新实验平台,并利用常期积累的市场预测能力,使联盟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保持方向正确和技术的实用性,避免了因过度开发或开发出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而造成资源浪费;技术开发过程中企业还起着应用推广的作用。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强,并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创新联盟中能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优势,推动联盟运行。同时,创新联盟也成为高校与科研院所进行知识产权转移与科研成果转化的有利平台,为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基础研究与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土壤[4]。因此,高等院校不但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而且科技成果会转化为学生培养水平的提高;科研院所往往为高等院校的利益共同体,根据前期研究成果的积累,为创新联盟提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支持。技术创新联盟不但使联盟内成员受益,而且通过技术扩散提供联盟外企业的技术水平,进而带动整个国家的产业发展、核心科技及人力智力总体水平的提升。图2所示是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结构图。

4 结 语

本文从内部驱动力与外部驱动力两个角度分析了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动力,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构建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影响因素及具体的结构模式,最后给出了以企业为主体、国家为助推器来构建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方法,同时明确了在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建与构成中企业的主体地位及国家的拉动作用,而如何使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保持持续性与稳定性且不断升级则是本文的后续研究方向。

参 考 文 献

[1] 殷群,贾玲艳.中美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三重驱动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12(9):80-89.

[2] 周程.日本支持与引导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做法、经验与启示[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09,24(2):15-21.

[3] 马思奇.产业技术创新视角下战略联盟的动因分析[J]. 企业导报,2011(12):12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