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邮票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邮票的故事范文1
保罗・史川德(Paul strand,1890-1976)他以立体派而又接近于抽象的图片,打破了20世纪20年代中那种从复杂事物中寻求简单一致性原理的创作风格,他不把自己的意念强行加入事物的原本状态,只求用直接摄影方式将广阔的自然的精髓用影像表达出来。邮票上的图片《尖塔》,是选自他的摄影画册《新英格兰时光》,这是典型的史川德的现代构成派风格――强调形状、质感、光影和空间。
史川德的摄影涉猎极广――风光、报道、人像、景物等,甚至其中有20年他还进入电影创作的领域。他曾是路易斯・海因的学生,受到史蒂格立兹的点拨,而他的创作风格又对同时代及其后的摄影家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许安塞尔・亚当斯在回忆第一次看到史川德的作品时形容的一句话可以让我们领略他在美国摄影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照片让我知道,什么才是我该走下去的路。”
邮票:沙丘日出(亚当斯,摄于1948年)
在美国,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1902-1984)以其艺术摄影和关注环境而声名显赫。他拍摄的那些美妙绝伦的经典照片,以精确的图片拍摄和完美的图片制作,用摄影的语言向世人展示了美国西部风光――宽广而庄重、优雅而壮丽。他以着科学家的精密和艺术家的鉴赏力,归还和再现自然景观的风貌。
摄影人谁人不知他的区域曝光法――在相纸从纯白到纯黑的黑白灰过渡中,以最丰富的层次表现力,最大限度地记录景象的细节――这就是亚当斯的风格。
邮票:岁月的痕迹(康宁安,摄于1958年)
伊摩根・康宁安(Imogen Cunningham,1883-1976)是美国现代主义摄影的创始人之一。她以拍摄和研究植物以及拍摄人像而著称,这都有赖于她对客观世界有着异乎常人的敏感和观察力。在早期,她拍摄那种柔美的画报式风格的图片,但从1920年起,她开始拍摄带有强烈视点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图片。邮票中伊塔・C・帕伯斯特的人物肖像,体现着康宁安是如何运用摄影来着力刻画着人物内心最深层的感情世界、直接触及人性的主题。在著名的F64团体中, 除了韦斯顿、亚当斯外,康宁安也是重要的发起人之一。
作为一个女性摄影家,康宁安的作品无不体现着女性的温柔细腻和对世界的无限关爱。在1975年,也就是她去世的头一年,她开始了一个拍摄90岁以上老人的拍摄计划,当时她也已是92岁高龄,这一拍摄计划因她的去世而终结。此后,这批作品在纽约展出,后人也为她出版名为《九十以后》摄影集,以纪念这位一生与摄影结缘的摄影家。
邮票:城市(温诺格兰德,摄于1965年)
邮票的故事范文2
看着看着,我仿佛置身于这美丽的景色之中,湛蓝清澈谁愿意当我的镜子,绿树红花对我点头微笑……
地球——我们唯一的家园。看,蓝天白云漂浮在它的躯体上,绿树愿意做它的丽装……是他们,是它们支撑着地球。
有这样一句名言“当人类砍倒第一棵大树的时候,便宣告文明的开始;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大树的时候,便宣告文明的结束。”从前,地球拥有大片大片的树林,水是清澈见底的,空气清新,动物和人类是很要好的朋友。每天,他们一起劳动,一起生产,生活过得幸福美满。地球非常高兴,她愿意把自己的资源奉献给生活在自己身上的儿女。可是,人类很不知足,竟滥用地球上的资源,甚至还伤害了自己的朋友——动物。人类的行为令地球母亲拉长了脸。人类还不知道自己的错误,为了满足自己,滥杀生灵,乱砍滥伐,使用东西毫无节制,终于造成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这次,地球母亲流下了眼泪,她的眼泪是酸的,她要惩罚人类。
人类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可是,要拯救地球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人类发出了拯救地球的呼声。不是吗?我们使“人”变成“从”,又变成“众”;使“森”变成“林”,又变成“木”。地球上的人越来越多,树木却越来越少,资源越来越短缺。
如果我们还不重视环境的保护,如果我们还不提高警觉,也许地球上最后的生物就是我们,最后一滴水就是我们的眼泪。因此我们要十分爱惜子孙万代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让我们从平凡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节约社会资源,爱护自然环境,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让我们的地球充满醉人的绿,让那充满生机的,可爱的绿色种子在全世界人民的心灵上扎下永久的根。
邮票的故事范文3
1、正常情况之下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就是被强制性的退市,被强制性退市的公司,都是一些出现了重大违法违纪的公司,强制性退市的公司还有一种就是进行清理资产。
2、其二就是被暂停了上市,被暂停退市的原因是由于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连续三年的亏损情况,直接导致公司进行退市。
3、目前上市公司退市采用单一标准:三年连续亏损即退市,上市公司退市是由上市公司变为非上市公司,该公司仍然存在,仍可经营,而期货机构退市则由存在变成消亡,这也是退市制度迟迟不能出台的重要原因。
(来源:文章屋网 )
邮票的故事范文4
股市就指数而言,正在蓄势(见图1、图2),后面全看成交量了。请静观其变吧,毕竟我没有消息来源。现在IPO发行一周才几只,压力暂时不大,但大家都在企盼增量资金的进场。
最近两期谈谈楼市。房地产抢了股市的风头,其背后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是――由于之前人民币发得太多了,因此现在实际的通货膨胀率远远高于官方的统计数字。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不久前经过计算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中国真实的通货膨胀率是13%-14%,这个数字正好符合中国居民储蓄率连续五年13%左右的增长率。原因很简单,钱一旦被印出来投放进市场之后,不管怎么转来转去,它都不会平白无故地消失。与通货膨胀率高企相对应的,自然是中国相当低的资产类投资的整体收益率――尽管房地产租金的年均收益率只有2%左右,但其对冲人民币贬值的作用最少在未来三五年,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还是能看清楚的。所以大家不得不把资产保值、增值的宝都押在一堆堆的钢筋水泥上了。
房地产先天的风险在于:一套商品房的总价值太大,一旦有事儿,流动性将面临巨大风险。总价值越大,越难脱手。这跟重仓于一只股票其实没有本质区别。你会问:杞人忧天,能有什么“事”呢?请往下看――
居安思危是古老的智慧。房价并不是谁呼吁、或者是哪位经济学家多年坚持唱空它就会降下来的,而是我们要通过一些早已公开的信息,去嗅出风险的气息。尤其是对于投资性购房来说,其中的风险究竟在哪里,我谈一下自己的观察――不是钢筋水泥的折旧和偶尔被提及的“70年使用权”问题,也不是10年后,当城镇化改造完成之际的确中国没有人缺房子住了……风险在于如果真想治房地产的热病,其实早有几服挺狠的药方给我们晃过几下了,奉劝投机客留个心眼儿为好。它们是――
1)中国最不缺的便是土地。2016年3月初,深圳市宣布55平方公里的填海造地计划,发言人轻描淡写地说明了两点:一、现在房地产又热起来了,这样不好;二、仅在深圳市的辖区内,除了这55平方公里的填海用地之外,本来就有50平方公里现成的土地储备呢。就差给你挑明了――你不是想炒楼吗?炒吧,欢迎!都给你们备好了。你要多少,我有多少!北京缺地吗?你开车到六环外转转就清楚了!
邮票的故事范文5
加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但是,不同的行业受加息的冲击并不一样。对股市的影响可以分为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在短期内,由于存在价格粘性,股票价格与市场利率是成反比关系的,市场利率越低,股票市场价格就越高。因此,在加息公布的第一个交易日,股指马上出现回落,加之,市场担心加息周期的拐点已经形成,所以可能会将这种效应放大,对股市造成短期的冲击在所难免。
在长期影响方面。本人通过对股票市场成立以来的GDP增长率、股票市场走势和利率调整三者的结合分析发现,短期内利率调整对股市产生的政策效应远大于其通过实际经济对股市产生的影响,其作用是外在和直接的,但经济周期对股市周期的决定作用是长期、内在和根本的,股市周期最终要向经济周期合理复归。例如,1996年以后,经济增长放缓,GDP持续下滑,股市却由于利率下调等政策由紧趋松呈现出大牛市行情,与经济周期暂时相背离。2001年6月以后,股市大幅下跌,开始与经济周期趋于一致。因而,经济周期决定股市周期,只要经济态势良好,股市跌了还要涨;反之,经济下跌,股市涨了还要跌。
一、加息能稳定股票市场
2007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即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3.06%提高到3.33%;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6.57%提高到6.84%;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本次利率调整有利于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的合理增长;有利于调节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维护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此次加息应当说在情理之中。6月份CPI突破4.4%,表明通胀已经形成,而粮食因素在CPI增长中比重较大并不代表不会出现通胀。事实上,去年已经形成通胀趋势,PPI表现得比较明显,但由于粮食价格的下跌掩盖了这种通胀。今年粮食价格的上涨更表明通胀在扩散。因此,从抑制通胀的角度来说,加息是必须的。
加息对股市的稳定是有帮助的。这个结论的前提就是中国的利率远远低于均衡水平,流动性泛滥的情形非常严重,短期内难以“驯服”。中国的银行存款利率仅仅只有3.06%,扣除利息税之后,有效名义利率才2.45%。假设今年的CPI像央行课题组报告所预测的“在3.2%附近”,那么居民的实际利率为-0.75%,持续的负利率不可避免地让居民产生保值增值的投资安排。而中国的投资渠道只有两个:楼市或者股市。楼市的投资进入门槛较高,而股市则相对较低,很自然,大量居民存款开始了向股市“搬迁”的壮观进程。
根据其风险承受力和理性判断力,我们可将投资人群分成两类:弱者和强者。弱者就是那些风险厌恶者,他们很容易被震荡和突如其来的利空所吓住,他们的理性判断力非常微弱,以至于他们的反应是“过激”和“过火”的。毫无疑问,他们的脆弱性、跟风性和过激性将反过来“作用”于股市,使得股市呈现出奇异的暴涨暴跌的色彩。那所谓的“强者”(强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则是风险偏好者,他们对股市的变化有着较为稳定的认知和判断。
可以简单举一个例子来证明弱者和强者对待风险的承受力。“5・30”(印花税)行情之后,股市经受暴跌的考验,但我们发现,在非超级大盘股的类别里(即不考虑中行、工行以及中石化这样的股票),每股价格在40元以上的高价股的抗跌性要远远超过市场的平均水平。虽然高价股往往有优良的业绩支撑,但有趣的是,即使用同一个市盈率水平(或者同等程度的概念题材)来比较,我们也会发现,高价股的抗跌能力要远远强于低价股。也就是说,高价股的抗跌性的秘诀不仅仅来自于优良的业绩、概念或者内涵管理价值,而是在于购买高价股的人群。对于那些新股民和弱民来说,他们不敢购买高价股,因为他们认为这是高风险的股票。于是,高价产生某种甄别机制,让那些风险厌恶者和低风险承受者“望而却步”,而购买高价股的人大多是强者,强者的聚合反而使得高价股具有更强的抗跌性和合理波动性。
虽然股市的泡沫同低利率高度相关,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取消了负利率之后,中国的股市就不会上涨。实际上,利率和股市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呈现出一种非线性关系。当利率足够高的时候,肯定将股市遏制并打压下来,挤压掉泡沫。但在利率没有越过均衡利率之前,没有达到这个致命打击点之前,即使利率还处于不断上浮的过程,股市依然会膨胀,但它是温和、可控的。而负利率政策把这一切都“扭曲”了,它既制造了令人不安的“疯牛行情”,也衍生出令人恐惧的暴跌惨相。实际上,如果真的想建立一个稳定上涨的合理牛市的话,中国不仅要取消或降低利息税,还要早点加息。
二、加息无法根除股票市场的过热倾向
从理论上分析,提高利率可能会通过多个渠道来影响股票市场。传统的理论认为,股票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宏观经济向好,股票市场会相应地上升,反之,股票市场则会下跌。“晴雨表”理论的核心是,股票市场的涨跌不过是对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变化的一个反应。如果提高利率压制了总需求,从而造成了经济增长率的下降,那么,按照“晴雨表”理论,股票市场就会下跌。
按照股利贴现模型,股票价格是每股收益按照利率贴现后反映出的“贴现值”,或者说,股票价格与利率是反向变化的:利率上升,股票价格会下跌;反之,利率下降,股票价格则会上升。但理论分析在现实情况面前常常显得苍白无力。现实情况证明,股票价格的变化与利率之间的这种关系似乎是根本不存在的。2006年4月28日,央行提高0.27个百分点的贷款利率,但在此后两个星期的交易中,上证综合指数上升了15%以上。2006年8月18日,央行再次提高0.27个百分点的存贷款利率,股票市场非但没有下跌,反而迎来了这一轮股票市场运动周期的最大升幅。这足以说明,股票市场与利率调整政策基本上不存在相关性。
当然,提高利率会提高人们在银行存款的收益,因此会有更多的人将钱存入银行,而不是投入到股票市场当中,这是对资产选择理论的一个简单运用。2006年10月以来,中国居民的储蓄存款增长率有所下降,这与股票市场的大幅上涨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在一个爆发式增长的市场环境里,广大的投资者更注重的往往是相对收益率,而忽视潜在的风险。因此,如果没有风险的充分暴露,提高利率仍然无法抑制人们参与股票市场的热情。
在近几年强劲的宏观经济表现下,一些行业企业的利润大幅度增加,为市场的上涨提供了基础。另外,股票市场价格的上涨既可能是前几年压抑的投机心理的集中暴发,但与人民币不断升值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回过头来看,这一轮股票市场行情的起点大致与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在时间上是不谋而合的,此后,人民币升值与股票市场的上升如影随形。到2006年9月份之后,随着人民币加速升值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市场终于按捺不住了,出现了加速上升的行情。
邮票的故事范文6
关键词:股票市场 资源配置 完全竞争
引 言
我国理论界一致认为,股票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有效场所。在我国股票市场产生的初期,我们虽然也认为股票市场具有配置资源的功能,但事实上我们是把市场的功能定位在为经济建设筹集资金上,由于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市场融资能力上,从而大大降低了对股票市场配置资源的关注度。近几年来,我国股票市场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步暴露了出来,引起了人们对市场功能和作用的进一步思考。不少学者认为,由于过分强调股票市场的融资作用,使得股票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受到极大的抑制,导致市场投机成风,必须恢复股市的本来面目,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分析近几年来不断见诸报端的有关这个问题的论述,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论者都是将股票市场能够合理地配置资源看成一个先验的命题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几乎没有人对股票市场能够合理配置资源表示怀疑,好象只要我们发挥了股票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我国股市所存在的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合理资源配置的含义
分析股票市场能否合理的配置资源,必须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股票市场本身是否具有合理的配置资源的能力,能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众所周知,资源配置要解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三个基本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价格的变化来完成的。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时,一方面,刺激消费,使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抑制生产,使供给减少;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升时,一方面刺激生产,使供给增加,另一方面抑制消费,使需求减少。通过价格的调节,最终使供给和需求趋于一致,这时资源通过价格分配在各种用途上,使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得以解决。虽然价格机制可以自动地实现对资源的配置,但是要使这种配置合理,价格的变化也必须合理,对此,福利经济学进行了研究。按照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所谓合理地配置资源就是指实现了经济效率,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而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是市场充分竞争的必然结果,福利经济学的基本结论是,任何充分竞争的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同时,任何帕累托最优状态也都可以通过一套充分竞争价格得以实现。福利经济学讨论了充分竞争和资源最优配置的关系,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信息在资源最优配置中的作用,但是暗含着充分信息这个假定条件。如果信息是不充分的,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就有可能发生,帕累托最优状态就难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就会落空。
综合以上结论,可以看出,资源的最优配置除了存在一个灵活的价格以外还需要两个条件,即充分竞争和充分信息。
股票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理论分析
我国理论界认为股票市场能够合理配置资源的主要理由是:股票市场通过资金的合理流动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分配。在股票市场的运行过程中,证券投资者在获利本能的驱动下,总是追捧那些收益率高的股票,而抛弃那些收益率低的股票,股票价格的变化,实际上引导着货币资金流向高收益率的金融商品,而这些收益率高的金融商品往往代表着高成长性的产业和经济部门,大量资金的流入,为这些产业和经济部门的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股票市场通过削弱生产要素产业部门间转移的障碍从而达到了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生产要素的部门转移有两个障碍,资产实物形态的转移障碍和进入障碍,股票市场则可以克服这两个障碍。在股票市场上,由于资产采取了有价证券的形式,具有最大的流动性,这就打破了实物资产的凝固和封闭状态,为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间的转移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同时,一些效益好、具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筹措到进入某一个产业部门最低限度的资金数额,这就打破了因资本有限而难以进入一些产业部门的障碍。我们认为,上述结论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高收益率的金融商品并非往往代表着高成长性的产业和经济部门。其次,资产采取有价证券的形式,便利了虚拟资本的转移和流动,但是并不意味着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间的转移就更加方便。退一步看,既使我们承认上述结论是确定无疑的,也只能说明从某些角度来看股票市场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并不能为股票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一般性结论提供充足的理由。
如上所述,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价格的变化来完成的,在商品市场上,只要竞争和信息是充分的,价格的变化是合理的,那么资源配置的结果就是合理的。而在股票市场上,除了价格变化是合理的这个条件以外,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还需要另一个条件,即股票市场价格的合理变化能够顺利地传导到实体经济中去,能够对商品市场的价格产生直接的影响。股票价格的变化是否满足这两个基本条件呢?
先看第一个条件,关于股票市场的价格变化是不是合理的问题,证券投资理论似乎作了肯定的回答。证券投资理论认为,市场永远是对的,股票价格的变化永远是对的。细想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上述结论只能证明,从投资角度来看,只有同市场价格的变化保持一致才能够保证成功,但这并不能够证明市场价格的变化本身是合理的。从信息和竞争是否充分这个角度来分析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是否合理,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只要市场是强有效的,就可以作出肯定的回答。但很多学者的研究结论是,有效市场理论所定义的强有效市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几乎所有的股票市场都不能符合其基本要求。再从股票价格变化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不仅不能够得出股票价格变化本身是合理的结论,而且可以发现,大多数时候,股票价格的变化是不合理的。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股票价格变化具有跳跃性和心理性特征。价格运动的起始和终结具有突发性、价格运动的过程具有急速性、价格运动受到市场心理因素的强烈影响。这一结论具有普遍意义,不仅不成熟的证券市场是这样,既使成熟的证券市场也是这样。美国的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从1885年的36点到1988年的9213点,经历了103年的时间,但是,运动的主体部分是经过急促跳跃完成的,仅仅只用了15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大约90%的运动距离。同时,由于股票价格受到市场心理的强烈影响,使得股票价格的波动具有强烈的趋同性和振荡性,同一市场上的股票价格总是同起同落,要涨一起上涨,要跌一起下跌,要么基本不动, 要么巨幅震荡。显然,这样的价格变化,无论如何都不能认为是合理的。
实际上,股票价格变化不仅不能很好地起到配置资源的作用,而且还有可能对实体经济的资源合理配置造成极大的干扰和破坏,在中外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证。1928年到1929年9月,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暴涨,主要工业公司的股票价格有时一天的上涨比例竞达到10%到15%。火爆的股票市场创造了巨大的资金需求,导致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中流出,企业资金短缺、经营困难,对美国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害。1929年10月,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又发生暴跌,到1932年7月,道・琼斯30种工业股价指数从1929年的2452点跌到了58点,股市的暴跌带来了美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处于瘫痪状态,大量银行破产(1929年659家,1930年1352家,1931年2294家),国民生产总值从1929年的880亿美元下降到1933年的400亿美元。在美国出现的这种情况,在其他国家的证券市场上几乎都不同程度的发生过。当然,我们并不认为这种情况具有普遍性,但这至少可以说明,股票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确定无疑。
再来看看第二个条件,即股票价格的变化能否顺利地传导到实体经济中去,能否对商品市场的价格产生直接的影响。笔者对我国深圳和上海两个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的变化和市场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其结论令人吃惊:二者既不具有整体上的相关性,也不具有局部上的相关性。限于资料,我们不能对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市场进行分析,但是通过对市场进行直观的观察,我们也可以得出上述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的基本结论是,股票市场并非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场所,我们对于股票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不能够估计太高,不能够奢望用配置资源来解决股票市场存在的一切问题。
参考资料:
1.吴晓求,《证券投资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第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