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二战导火索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二战导火索范文1
但在二战时期,经改造的“雾号”装置得到了灵活应用。当时,英国特别行动小组S.O.E.(Special Openations Exeoutive,丘吉尔在二战时期直接领导的特工部门)为了在被占领国站稳脚跟,并破坏德国的铁路运输系统,需要大量结构简易且性能高效的爆破装备,于是他们对这种安放在铁轨上的声音信号装置进行了改进,形成了今天本文要介绍的Mk.I A“雾号”炸弹引爆装置,其在火车碾过时点火引爆炸弹。“雾号”炸弹引爆装置的使用产生了明显的效果,成为笼罩在敌占区上空的层层“迷雾”。
民用催生军用
MK.I A“雾号”炸弹引爆装置是为了满足特工的需求改进成的,他们要在被占领区内引起混乱,扰乱德国的战争调度和物资运输。于是,破坏德国的铁路运输系统就成为能够实现这个目的的效果最明显、可行性较强、易于发起攻击的理想手段。但是,对铁路系统的破坏不仅仅是引爆列车这么简单,最好、最有效的办法是使列车带着其运载的战争物资一起出轨,进而引起这些战争物资的彻底毁灭或长时间延误,不能运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有一个起爆装置,既要在火车头经过炸弹之前将其引爆,又要避免列车驾驶员因提前发现铁轨异常而停下来。
MK.I A“雾号”炸弹引爆装置的前身――民用“雾号”装置早在1893年就曾在丹麦的铁路部门使用过,这种装置可以在停车信号(当时是灯光信号)因受大雾影响而变得微弱时对列车驾驶员发出声音提醒。1944年的《丹麦铁路指南》详细介绍了这种装置的使用方法:将3个民用“雾号”装置按照特定的顺序在铁轨上排列开,当火车头通过时就会引起一连串响亮的、类似于枪击的爆炸声,以提醒驾驶员减速。该装置的使用效果非常明显,在19世纪晚期就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MK.I A“雾号”炸弹引爆装置完全借用了这种民用“雾号”装置,所不同的是,一个是用于保证安全,而另一个是用于破坏。
内部结构如出一辙
为了便于携带,“雾号”装置制作得较为小巧。现存的、由Kynoch公司生产的民用“雾号”装置直径大概为5.2cm,厚1cm。其由一个能承受一定压力的底盘和向内扣着焊接其上的薄金属碗构成,底盘为圆片状,上面焊接着3~7个铁砧,每个铁砧上都有一个用于点火的火帽,周围放置了大约8g黑火药,与火帽紧紧连在一起。底盘的背面还焊接有一个薄薄的底座,固定着一个由铁丝做成的线夹。这只线夹比较柔软,可以弯曲,能够把底盘紧紧地绑缚在铁轨上。
当火车头碾过金属碗时,产生的压力就会使火帽击发,并引起黑火药的燃烧爆炸,进而造成金属碗的爆裂,并发出巨大的声响,提醒列车驾驶员减速。
经过英国S.O.E,改进而成的MK.I A“雾号”炸弹引爆装置与民用“雾号”装置基本相同,只是尺寸略有不同(直径4cm,厚1.5cm)。其工作原理也与民用型一致。不过,它的金属碗和底座都是由材质较软的黄铜制造,只有底盘由材质较硬的薄金属板制成,内部安装有3个火帽,一根5cm长的速燃导火索盘在周围,与黑火药连在一起。它与民用型最大的不同,是在金属碗侧面开孔,由一根3.2cm长的圆管与雷管或导火索连接,金属碗内部的火药燃气通过它引爆雷管,产生更大、更猛烈的爆炸。
操作简单易行
为了确保爆破行动的成功,把MK.I A“雾号”炸弹引爆装置安放在合理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根据1945年英国“战争事务办公室”出具的《对敌爆破设备说明》显示,金属碗和底盘安放的合理位置并不是铁轨的中间,而是要尽可能地向外侧偏离。这样,金属碗侧面的圆管就可以尽可能长地伸出铁轨,以免雷管引爆之前被车轮的边缘碾断。
MK.I A“雾号”炸弹引爆装置到炸药之间的距离由导火索的长度决定,导火索一端与雷管相连,另一端与一个或多个炸药组相连。导火索的燃烧速度能够达到大约7000m/s,这意味着无论其有多长以及连接了几组炸药,MK.I A“雾号”炸弹引爆装置和炸药都几乎在同时爆炸。
更为先进的衍生型号
MK.I A“雾号”炸弹引爆装置对被占领区的铁路运输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德国为了更有效地避开它们的袭击,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他们在火车头前面安装了可以扫除铁丝的线刷,用来清理铁轨。因为MK.I A“雾号”炸弹引爆装置采用铁丝固定,所以较易于被清理掉,因而作用效果大大下降。针对这种情况,美国战狙各情报局基于MK.I A进行改进设计出R.R.Torpedo A3“雾号”炸弹引爆装置。该装置与MK.I A的内部结构基本相同,但外观差别较大:它的底盘是椭圆形的,固定在铁轨上时能够贴合得更紧;采用铅带捆绑来代替铁线夹,铅带能紧贴铁轨。这两项改进,使得R.R.Torpedo A3“雾号”炸弹引爆装置能够更牢固地固定在铁轨上,不容易被线刷清除掉。
二战导火索范文2
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仍处于通胀回落阶段,回落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
就当前形势而言,2009年全球经济面临通缩压力。我们必须仔细研究通缩的性质,以对经济和市场的表现作出正确判断。
考察美国近150年经济史,我们发现,“二战”前,通货紧缩是全球经济正常现象,发生概率超过30%。如前所言,通缩也有“好”“坏”之分,而区分通缩的“好”与“坏”,关键在于分析通缩与产出之间的对应关系。
当需求下降时,需求曲线下移,低收入者损失的比例更大,需求曲线变得更为陡峭(即需求弹性降低)。同时,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大幅下跌,供给曲线下移,但供给曲线的下移幅度不如需求曲线大,因为有些成本是固定成本,由于高成本厂商已经倒闭,供给曲线更加平坦,两者相互作用,导致价格和产量同时下降。这导致“坏的通缩”。“坏的通缩”具有自我加强效应,一旦发生,容易演变为长期的经济衰退,而股市则对应大熊市。
这样的时期,包括美国1837年-1843年、1919年-1921年、1937年-1938年和1948年-1949年,通货紧缩与衰退同时发生,1929年-1933年的大萧条则是最为严重的坏的通货紧缩,在许多国家都发生了价格和产出的剧烈下降。日本上世纪90年代也发生了典型的“坏的通缩”,经济长期陷入衰退。
而即使需求不下降,只要供给增加的速度超过需求,也容易引发通缩,这在信用货币出现之前经常出现,主要原因在于世界货币黄金的供给不能满足对其需求造成的,如美国“南北战争”后20年经济高速增长而物价平稳回落的情形。这是“好的通缩”。
“好的通缩”往往伴随着经济增速仍然平稳增长或者轻微衰退。1914年以前的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经济增长,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通货紧缩往往伴以经济衰退。在美国,1873年-1896年、1921年-1929年属于这样的时期,温和的通货紧缩与产出的迅速增长并存。
不过,信用货币出现后,这种形式的通缩极少出现,货币当局可以通过扩大信用货币供给,解决产量增加后对货币需求量增量的问题。“二战”后更加常见的是通胀回落,这主要是由于需求下降导致,之所以没有变成“坏的通缩”,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出口和竞争性贬值(美国利用了美元独特的地位),推动供给曲线下移并使其更趋平坦,导致虽然价格下降,但均衡产量却增加了。
“二战”后,我们经历的最大通缩发生在日本。从1995年到2007年,日本不断发生间歇性通缩,GDP增速也出现多次季度负增长,日本发生长期通缩的导火索是金融泡沫破灭后出现的经济金融危机。
日本陷入长期萧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原因有三个。
其一,日本银行业在金融泡沫中损失惨重,银行危机导致90年代日本银行贷款增速连续出现负增长,这对日本实体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
其二,日本陷入“流动性陷阱”,实际利率即使下调到负数,经济状况也无法好转。克鲁格曼对此的解释是:“由于公众深信中央银行坚决反对通货膨胀,因而导致公众的预期进入某种‘陷阱’状态,即公众认为任何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是暂时的”,这使得政府任何刺激措施都难以发挥作用,典型的体现是日本私人消费支出增速不断下降。而美国30年代上升的通胀预期使得真实利率下降,才正式结束了大萧条。
其三,通缩具有自我加强效应。一旦经济陷入通缩,消费者推迟购买,持币待购,而生产能力过剩,这将导致经济陷入通缩的恶性循环。
和日本类似,瑞士同样在上世纪90年生通缩,失业率不断上升,其发生通缩的主要原因,在于瑞士法郎的不断升值,严重依靠出口和旅游业的瑞士因此陷入经济疲软。
但不同的是,瑞士金融机构保持完好,依然吸引全球资金不断涌入,瑞士虽然经济疲软,但并未出现显著的衰退,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好的通缩”。
日本和瑞士的股市表现更能说明问题,1989年12月-1997年12月,日本股市下跌58%,同期瑞士股市上涨270%。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发生通缩后一年内,股市的涨幅全部来自市盈率提升的贡献,而业绩贡献则全部为负,这在绝大多数发生通缩的国家中一再重演。这主要是由于投资者在经济陷入通缩后,开始关注和憧憬未来的经济复苏,提前反映了复苏的预期。
二战导火索范文3
这天,哈里因为一盒核桃酥和妹妹发生了争抢。妹妹的哭声惊动了妈妈:“你就不能让让妹妹吗?你都这么大了!”
“为什么她能不劳而获,而我不能?这些桃酥上的核桃仁,可是我陪着你一起顶着毒辣的太阳,冒着被摔死的危险,从悬崖边的核桃树上用竹竿一颗颗打下来的,我连脖子都仰歪了!”哈里愤愤地说。
“没有为什么,你是哥哥就得无条件让着妹妹!”妈妈大声呵斥哈里。
这件事虽然不大,却直接点燃了哈里离家出走的导火索:“大不了我不做你的儿子,我去为国捐躯,这样就没人跟她争了!”说完,哈里摔门而出,再也没有回来。
此时,美军正在“二战”战场上厮杀,急需大量的步兵,对自愿要求参军的人员,年龄审查也不严格。哈里谎报了自己的年龄,轻易地就上了前线,成为美军第82步兵师里的一名二等兵,充当副机。
但是,战争的残酷性远超过哈里的想象,更不像媒体上所写的,到处都是浪漫色彩的“英雄和勇敢者”。哈里所在的营队要赶在大部队到来之前,抵抗住比自己多出两倍兵力的德军的疯狂进攻。在枪林弹雨下,哈里亲眼见到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地倒下。
作为一位副机,他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主机科特安装子弹,因而可以窝在散兵坑里,少了些被击中的危险。
战事进行到第五天,哈里所在的部队陷入了绝望,因为幸存下来的人已经不多了,而德军的攻势却没丝毫减弱。
中午时刻,部队的邮车突然来了,上面的人大声喊道:“这里有叫哈里的兵吗?有邮包。”
哈里刚想跃出掩体去取邮包,科特按住了他:“外面危险,你年纪小,没有经验,让我帮你去取吧!”
科特身手敏捷,很快便赶到邮车面前,但他却没立即回来,而是跟邮车上的人在说些什么。哈里在想,是谁给他寄邮包呢?没人知道他所在部队的番号呀。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科特在回来的路上,被一颗流弹击中胸部,伤口汩汩地流血。哈里赶紧跳了过去,使劲按住科特的胸口。科特摇了摇头,艰难地把包裹推到哈里的面前:“这是从佐治亚邮来的核桃酥,我都闻到香味了,可是没这个口福了。”
“你一定会没事的,我这就拆开给你吃,一定是我妈妈做的。”
科特努力挤出一丝微笑:“有妈妈疼,真好!”喘息了一下,科特拉住哈里的手,说:“你知道刚才邮车上的人跟我说什么了吗?他说,寄核桃酥的妇人很奇怪,她给美国步兵师一次邮寄了上百盒核桃酥,说她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师的哪个连队,因此凡是叫哈里的士兵都要寄,这样她的儿子就能收到了。她还要告诉他,妈妈错了,希望他能原谅妈妈,早日平安归来!”
“原谅妈妈,一定要坚持活下去见她!”说完,科特便死去了。
看看静静放在一旁的核桃酥,哈里忍不住嚎啕大哭。
哈里带着核桃酥重新回到阵地,担当起了主机的重任。上百盒核桃酥,妈妈得去山上打多少棵核桃树呀,又得花多少时间一锅锅地用微火烤制啊。是的,他要坚持活下去,为了科特,也为了妈妈。
二战导火索范文4
澳大利亚出手就要命
去年夏天,力拓上海4名员工被中国公安部门带走,其中一人为力拓上海首席代表、中国铁矿石业务总经理胡土泰。力拓间谍案发生后,澳大利亚的媒体作出了密集的报道,指责中国的声音甚嚣尘上。其中,《澳大利亚人报》说,澳大利亚与中国的合作是与魔鬼的交易。
以“力拓并购案”为导火索的中澳两国冲突愈演愈烈,从单纯的商贸争端演变为间谍、文化、体育、政治领域的全面烽火。
继中国政府为抗议澳方邀清访问而取消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懊大利亚之行后,澳大利亚紧急召回驻华大使,引发各界强烈关注。
尽管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公开解释此举和双方关系近期的恶化无关,是为了参加例行会议,但几乎没有人会接受这个说辞。
澳大利亚是西方体系重要的一环,但却不是核心,其实力和国际地位包括地缘政治作用部无法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美、英、法相比。然而,在力拓并购案中,澳大利亚宁可支付巨额违约金也要失信于中国的表现却十分令人难以接受,而且它在反对中国并购力拓一事上,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只是中国最终从间谍门出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至此,双方的冲突迅速升级,双方的对抗最终升级到国家最高外交层面: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取消访澳,澳方驻中国大使被紧急召回。
中澳此次冲突有几个不同寻常之处:一是在双方关系十分良好的状态下突然逆转的,并迅速升级。会讲一口流利汉语的陆克文上台后,一直采取亲中政策,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危机期间,澳大利亚传统的盟友美、英受到严重冲击,自顾不暇,中国成为唯一的依靠力量。当时,充斥澳大利亚媒体的是对中国支持抗击经济危机的感谢之语。二是中澳冲突发生后,澳大利亚强硬回应,但其借助的力量仍然是西方体系。陆克文多次声称,“全世界部在看着中国”,妄图用国际力量压中国让步。三是澳大利亚对中国的报复直接涉及中国核心利益新疆,出手十分不留余地。
应该说,中国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向首先失信的澳大利亚还以颜色是情理之中的,这一点连西方都看得清清楚楚。然而事情如此迅速地升级和恶化却显示了东西方关系的实质。西方可以在需要中国的时候极尽美言之能事,而一旦中国说不,立即撕下假面具。
中国到哪里去寻找朋友?
中澳关系的急剧恶化简直就是中法关系的翻版。看看前不久中俄两国之间频频发生的商贸争端,就更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无论是俄边防军击沉中国货船还是查封高达20亿美元的货物,都能够通过正常渠道进行解决,双方都采取使危机平息而不是升级的做法,而且不管双方怎样争执,任何一方都不会以对方的核心国家利益说事。这和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的做法大相径庭。
我们很多同胞对于像,奥大利亚这样的西方国家抱有善意的想象,总以为西方代表着先进和文明,总以为我们赶快变得同西方一样,西方就会敞开热情的怀抱,将我们接纳进“文明”的世界。然而,澳大利亚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告诉我们:西方并不那么情愿接纳我们。即便他们难以阻挡中国向他们日益靠近的脚步,他们也要求中国先付出高额的入场费;即便中国像冤大头一样付了进入西方世界的天价门票,他们也没有把中国看成同他们一样。
澳大利亚和中国国力根本不在一个层次,而且在理亏的情况下仍然敢于向中国叫板,表现出了与其国力不相称的强硬。背后的原因就是澳大利亚仰仗自己是西方文明中的一员,它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从事后其他国家媒体的言论来看,很多国家是站在澳大利亚一边的,甚至有些西方媒体还唆使澳大利亚与中国斗争到底。
一场较量中,我们似乎可以发现某些端倪:澳大利亚有美、英、法、德等国在背后支撑,它们就像灵鹫宫属下的三十六岛、七十二洞,同气连枝,荣辱与共。不论谁上场与中国决斗,背后部不缺乏踢彩声和加油声,这就是它们敢于以小搏大的原因。而在大国竞技场上,中国仍然是形单影只。
从现实性和实力对等原则来说,中国可选择的国家有二:一是俄罗斯,一是口本。俄罗斯和中国一样,在苏联崩溃后,华约不复存在,独联体四分五裂,也是处于单打独斗状态,被西方当作潜在的对手进行遏制,因此双方有共同的需要。
二战导火索范文5
最难办的是欧洲:存在问题。如果萨特还活着,应该为了他的经济祖国好好想一想这件事。英国竟然在2016年公投脱欧了,虽然这件事真正落实要到两年之后,但冲击已足够大。欧洲人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也要这么办,甚至欧盟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在英国之后排队的国家还有荷兰、波兰、奥地利、意大利,可能还有法国。这些国家的问题是类似的,自从欧债危机以来,民众相信了建制派的精英们,这些政客和金融家有能力把经济搞好,当然还要加上普通人的节衣缩食。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等待,糟糕的情况似乎毫无改变,人们已经失去耐心了。在欧盟的问题上,中东地缘政治冲突造成的难民问题就是导火索。
对有的欧洲人来讲,留在欧盟意味着不安定的社会秩序,社会收益被瓜分,以及失去更多的就业岗位,虽然传统的社会伦理教育告诉人们应该宽容和平和一点,但荷尔蒙告诉他们:办不 到!
眼前的问题是法国,也许还有意大利。民粹主义风潮在这两个欧盟缔造国非常兴盛,这不禁让人想起1933年,当时德国人选择由阿道夫・希特勒带领他们走出困境,但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当然,眼下不像1930年代的欧洲那么危险,这只是个联想。
法国的玛丽娜・勒庞若真的当选法国总统,那么法国退欧的议题几乎铁定要提到议事日程上。表面上看,法国另一个有力的总统职位竞争者似乎显得比勒庞更加有把握。但是谁说得准呢?还记得,英国公投脱欧之前大家是怎么预测的吗?
如果法国或者意大利脱离欧盟,欧盟就真的会面临着巨大的问题。如果欧盟真的出现问题,全球经济链条的成本可能大幅度上升。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欧元,如果欧盟消失,欧元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欧元作为一种全球储备货币,其存在的必要性若动摇,无疑也会造成非常恐怖的资本市场动荡。
在诸多问题面前,欧洲央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基的姿势相比一年前几乎保持不变。当然,也许那些传统金融家的工具箱真的空了,他们不会再变出什么来,只能期待人们再克制一点,也许再过一年情况会有转机。
与欧盟的政治问题类似,2016年年末的美国大选的结果也是反建制民粹主义的胜利。
唐纳德・特朗普的上台可能标志着二战后美国所奉行的自由主义思维的结束,美国主义又将成为流行。自由主义思维的杰作就是主导欧洲战后重建的马歇尔计划。这个计划和原来的欧洲殖民主义的差别在于:帝国主义的解决方案是把德国拆解掉后,有待战后恢复的欧洲国家按照实力权重拿到自己的份额。而马歇尔计划是美国通过贷款和赠与,把流动性输送给欧洲,而欧洲的主要采购对象是美国。这样,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雏形形成了,欧盟一体化的想法也在那时候产生。欧盟的前身,欧洲钢铁共同体就是在欧洲复兴计划的基础上产生 的。
这种发展思维上的更替放在特朗普时代很可能让经济全球化出现逆转。经济全球化在二战后,特别是2000年代后,伴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深入迅速展开。它的好处是,各个经济体通过比较优势在全球经济链条中占有自己的位置,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效率空前提高。但全球化也有“坏处”―全球化所获得的成果在不同经济体、不同财富水平、不同行业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分配非常不均衡。全球化过程中收益偏少或者被损害的阶层成为2008年后民粹主义潮流的主力。他们希望以新的分配方式或者新的组织方式代替原来的。面对令人痛苦的现实,人们会追求改变,但有时,它会让情况变得更坏 。
当然,美国和欧洲不同,美国经济在2016年继续着坚实的复苏步伐。大概率是,不论哪种思维统治美国,其经济复苏的步伐不会改变。
2016年的日本,经济状况并不比欧洲好,不过他们已经习惯糟糕了。安倍经济学在2016年继续失效,而一直支持安倍的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显得有些无力。一贯能跳脱市场习惯预期的黑田在货币政策和日本央行购买日本国债的数量及表态时间点上的确有不同表现,但是对日本经济起到的作用真的不大。
在2016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黑田面对的是日元升值的问题,这个问题似乎在年底解决了。日本更希望日元出现贬值,对于日本这个出口型经济体来说,贬值无疑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但是,很可能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此,而是在于日本的企业甚至日本的民众都缺乏冒险和创新的勇气(其实这种东西在中国有很多,但这种东西又不能出口)。
日本需要结构性的改革,但执政者似乎不知道从何下手。在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后,日本很可能陷入明显的滞涨。对日本经济来说,日元是个问题,但绝对不是最关键 的。
最糟的不是日本。是哪?你知道有个叫委内瑞拉的国家吗?那里的人这样形容强盗的狠毒:他们除了钱不抢,什么都抢。
在以委内瑞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出现了普遍的恶性通货膨胀。这种问题在每个美元升值周期中都会在这类经济体中出现。上一次爆发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当时危机的中心问题是,一些曾经迅速发展的后发国家金融体系并不健康,在美元升值的情况下,资本外流,本币大幅度贬值。
而在这次美元升值周期中,率先出现严重问题的经济体大部分依赖于某种资源,且集中在中东、中南美。这些国家的问题是,整个经济体系过于依赖某种资源,当全球大商品价格走低,它们的“荷兰病”就犯了。政治动荡也由此而生。
在2016年,中国的经济在逐渐变好。其中一个比较令人欣慰(如果你是中国人的话)的发现是,中国已经不属于新兴市场经济体了,而是处于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之间。经历了GDP增速的一再下滑之后,到了年底这种势头似乎得到了遏制。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策动者似乎总是在两种思维间纠结:是通过非常积极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发展,使既有经济体系具有更高的活力,还是推动结构性改革,使经济体系搭建得更加合理,以焕发更高的效率。
在2016年他们是怎么做的?答案大概是,两种都要,它们不矛 盾。
从两种思维对应的效果来看,投放货币做得更加显著,而改革进展缓慢―考虑到操作的难度,后者是可以理解的。
二战导火索范文6
粮食价格为什么出现上涨?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多数人对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的原因归结为恶劣的天气,换句话说,恶劣的天气过程结束后,农产品价格就会回到正常的水平,一切回到正常的轨道。只要简单地推理就发现,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归结为天气是不成立的。要说今年的气候不好是事实,但12年前的1998年中国出现全国范围的洪涝灾害,几乎所有的河流都出现超警戒水位,农产品自然也出现减产,但1998年农产品价格并没有出现上涨。
也许有人会说,今年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主要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而1998年的国际市场没有出现类似今年的俄罗斯大火及由此导致的部分国家禁止粮食出口现象。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是从今年7月份开始出现大幅度上涨的,主要上涨的品种是小麦和玉米,而早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国内就出现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且首先上涨的是大蒜、绿豆等。可见,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归结为国际市场也是不成立的。
笔者认为,天气因素及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涨只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导火索,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即使天气好转,通胀的形势也不会好转。房价上涨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正在形成。
从经典的经济学文献看,没有所谓的房价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如果要套用教科书里的关于通货膨胀的分类,房价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应该属于“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的一种。
房价在统计上是不计入消费物价指数的,那么,房价上涨时如何影响到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昵?
房价上涨首先传导到工资上。住房消费是当前劳动力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房价上涨当然会导致工资上涨,这是最近几年工资价格不断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是不同阶层、不同经济主体由于房价上涨而导致的涨工资的方式有所不同。对于公务员来说,房价上涨了住房补贴随之增加,有些特殊的公务员(如国家各部委的工作人员)享受廉价的“经济适用住房”是变相的涨工资;医生、教师等群体也同样属于高房价的受害者,但由于他们自己职业的优势逐步将自己的负担转嫁给社会其他弱势群体,通过收“红包”和各种费用的方式给自己涨“工资”,表现在医疗费用上升、子女上学费用上升、行政乱收费增加等诸多方面;普通工人只能通过罢工或自杀的方式对低工资表示不满,企业主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下被动给工人涨工资。
2005年以来,普通工人的工资上涨确实是事实,平均工资上涨应该有1倍以上,城镇居民的工资也通过调工资的方式逐年上涨,其间的涨幅与普通农民工的工资上涨幅度差不多。需要说明的是,自1995年至2005年中国的工资(尤其是普通工人的工资)基本上没有上涨,与期间房价没有出现上涨高度一致。可见,工资与房价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
在工资上涨的带动下,农产品涨价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因为工人工资的增加就意味着务农的机会成本的增加。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最近几年农村的农业机械普及很快,即使在地势不平坦的南方农村也不例外。2000年之前的50年时间里,尽管政府一直十分强调“实现农业机械化”,但中国农村的农业机械的普及速度十分缓慢,现阶段的机械替代劳力之所以会成为趋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工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当房价上涨刺激工资上涨时,农业劳动力的成本就会大幅度增加,使机械替代劳动力成为趋势。这就是经济规律的作用。从农业机械的普及就可以反推出劳动力成本的确在大幅度上升。
农业劳动力的成本增加当然会刺激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根据有关数据统计,2010年前7个月,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价格已经上涨了20%左右。极端的天气只是促成这些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导火索,即使没有自然灾害,粮食等农产品的价格也会上涨。只要存在生产粮食的机会成本高于粮食价格的现象,农民会逐渐减少粮食的生产,粮食的供给减少,价格自然会上涨,这是经济规律,其根源在于住房价格的上涨。如果将农产品的价格上涨的原因是少数公司的炒作就有转移视线之嫌了。
实际上,从2006年以来,国家每年都公布粮食的政府收购价格,有意思的是,2007年的政府收购价格与2006年没有变化,结果是市场交易的价格一直高于政府收储的价格,政府很难收到粮食储备,于是,2008年将小麦等收储的价格每公斤提高了1毛钱,2009年在此基础上再涨2毛钱。可见,政府在制定粮食收储价格时,必须充分考虑了市场情况,如果收储的价格低于市场的价格,政府就被动。
为什么2007年市场价格高于政府收购价?物价上涨是主要原因,而导致物价上涨的因素中,房价的大幅度飙升不可不提,2007年的房价涨幅及住房交易量是创历史新高的(2009年比2007年更火爆)。同样的情况又反映在2010年市场上,尽管2010年国家制定的粮食收购价格比2009年又涨了几分钱,但其涨幅显然小于2009年房价的上涨幅度,因此,政府收储必然面临难题。从非官方的统计资料看,2009年全国的房价涨幅大约为25%,而粮食收储价格上涨只有3%左右,与年初政府制定的全年通货膨胀目标基本一致。显然政府在年初制定收储价格时没有考虑到房价上涨对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的影响,遇到的情况与2007年基本一致。
从以往的经验看,粮食丰收会抑制粮价的上涨。中国的粮食已经实现连续5年丰收,因此,政府在2010年初制定的粮食收购价格本意是刺激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的,政府年初的预期是粮食的市场价格会低于政府的收购价格的,但没有想到目前的尴尬局面:从年初开始,粮食已经上涨20%左右,政府收储价格远低于市场交易价格。这就是经济规律的作用,而有关部门还没有认识到这个规律。
房价上涨只是粮食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住房价格上涨与劳动力的“刘易斯拐点”正好叠加在一起,容易引起劳动力工资的快速上涨。
将国内的价格变动情况结合国际市场来分析则更有意义。在全球遭遇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欧美国家在未来数年出现通货紧缩应该是大概率事件,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出现熊市应该是预料之中的事情,这对国内的价格上涨会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从2010年5月份以来的工业品出厂价格PPI的走势看,已经将这一趋势展示出来,与CPI逐渐上行的趋势不同的是,PPI逐月下滑。假如中国的物价在工资成本的推动下最终出现大幅度上升,则可能会使人民币升值的趋势逆转,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破灭。
从长期趋势看,住房价格上涨还会导致人口出生率的大幅度下降,使劳动力供给减少,从而使人口出现老龄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自二战以来,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的人口结构几乎在同一个时点上出现老龄化,截至2010年,欧盟的平均老龄人口比例(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6.7%,日本的人口结构在1990年就开始出现拐点,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这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人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少儿抚养成本大幅度提高,使人们不愿意抚养孩子,社会出现“少子化”趋势。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与政府有意识地控制人口增长有关,但随着房价的快速上涨,城市及农村居民开始出现“少子化”倾向。也就是说,即使政府不再控制人口增长,年轻人也不愿意生孩子了。这是高房价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