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四数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四数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四数学

初四数学范文1

一、因式分解解题思路

目前因式分解思路所能使用的方法众多,除教学中常见的公式法、十字相乘以及公因式提升等外,待定系数、添(拆)项或换元等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例1已知x=3+3,y=3-3,求xy-yx的值.

分析由于xy-yx=x2-y2xy=(x+y)(x-y)xy,故只要求出x+y、x-y,xy的值,代入即可.

解 x=3+3,y=3-3,

x+y=6,x-y=23,xy=6.

xy-yx=(x+y)(x-y)xy=6×236=23.

二、配方解题思路

配方解题思路主要是指借助于恒等变形方法将式子之中一些项配成数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之和,随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解题.

例2超市中出售一种成本是60元的不粘锅,为了获取合理利润,超市经营者除了确保折后价格不能低过成本,并且利润小于45%.随后通过一段时间销售后可知,该不粘锅销量y与售价x二者关系构成y=ax+b这一函数式.此外,已知当售价x为65元时,销量y是55个;当售价x为75元时,销量y是45个.假设超市销售不粘锅获取z元利润时,其和售价x会构成怎样的关系式?并且超市要想获取最大利润,售价x应是多少元?此时最大利润是多少?

解题思路由题目所提供条件来看,y=ax+b、x=65,y=55以及x=75,y=45可以将销量y的解析式算出来.而单个不粘锅利润为x-60,因此超市销售利润z=y(x-60).

解 由题意可知,y=ax+b,x=65,y=55以及x=75,y=45,

55=65a+b ①,45=75a+b ②.

由①②解得a=-1,b=120,即y=-x+120.

单个不粘锅成本为60元,售价为x元,

单个不粘锅利润为(x-60)元.

超市不粘锅销售利润z=y(x-60),即z=-x2+180x-7200.

配方变为z=-(x-90)2+900.此外由题意,可知折后价格不能低过成本,并且利润小于45%,即60≤x≤60×(1+45%),解出60≤x≤87.这就意味着当单个不粘锅售价为87元时,超市所获利润最大.此时将x=87代入到z=-(x-90)2+900,得到最大利润z为891元.

三、换元解题思路

换元解题思路主要指在某个复杂性较大的式子中,通过运用一个新的未知变元将式子中复杂部分替换,这样一来大大地简化原有式子,有助于有效地解题.

例3解方程3(a+1)a2+1+a2+1a+1=4.

解题思路根据对题目3(a+1)a2+1+a2+1a+1观察可知,该式子中a+1a2+1与a2+1a+1二者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该题解题中只需将它们其中一个设元,随后将整个式子换元化简即可解出该题.

解注意到左端两个分式之间存在的倒数关系,假设b=a2+1a+1,那么原式方程可变为3b+b=4.

去分母可得b2-4b+3=0,解得b1=1,b2=3.

将b1=1,b2=3分别代入b=a2+1a+1,解出a1=0,a2=1,a3=3+172,a4=3-172.

四、建模解题思路

建模解题思路是指学生在面对某些难度与复杂性极大的题目时,并且采取常规方法难以解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理清题目基础上就问题予以建模,化槭熘的形式,不但有助于他们提升解题效率,同时解题正确性也大大地提高.

例4小明家要购买空调,淘宝中有两款功率不同的较为喜欢,其中节能空调价格为3000元,功率是150瓦,而普通空调价格为2000元,功率是200瓦,假设电费恒定为每千瓦时0.5元.那么如果小明家购买节能空调时,这两款空调使用年龄超多久最合算?

解题思路该题目中涉及条件较多,常规方法是难以有效地解题,对此应从问题着手,小明家购买节能空调时,这两款空调使用年龄超多久最合算?即核心意思在于那款空调最后总价最低(总价=价格+电费),此时学生只需构建两款空调不等式模型即可解出.

初四数学范文2

学生已有的经验有: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这些方法是帮助学生学习笔算除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将它灵活运用在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新的情境中。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以前的老教材中总会出现一些计算法则之类的话语。而现在新教材却没有出现。那么是不是现在新教材学生就不需要在其计算过程中注意计算法则了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请教了一些老教师,他们告诉我计算法则不出现在课本上是防止学生死用法则,套用法则,而没有去真正理解算理。

有了以上的指引,在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过程中,我努力做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理解算理。在教学42÷2=?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分小棒的实践活动。同时为了防止学生上课玩小棒,分散注意力,我安排注意力集中的同学相互监督。学生在以前的加法、减法、乘法中,习惯了从个位算起。而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打破了学生原来的计算顺序和习惯,学生会很不习惯,也很难理解。在这堂课上,我抱着从实践出发的原则,让学生复习口算的方法,再按口算的方法来分小棒,循序渐进地发现算理,理解从高位除起的算理,为今后学生学习一位数除三位数、一位数除多位数打下坚实的基础。相信凭着这样的教学理念,一定会让数学课更生动有趣、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和理解的。

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以及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我发现如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语言亲和力不够,表扬的语言不够丰富。

2.自我展示环节,对学生表现力的激发还不够。

3.进一步加强指导学生4+3课程模式中讨论环节的讨论方法,各个环节时间分配略显不足。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但个别同学对笔算除法的算理掌握的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对每一个环节的把握,我也要力争做到更精准。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反思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是在口算除法和除法算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基本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但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是很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想通过分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在教学例1时,通过让学生动手把42根小棒平均分给2个人,看看每人分到几根?让学生想着分一分并用口算说一说怎么算,然后通过课件演示:先分整捆的每人2捆,再每人1根,让学生用口算说出分的过程;40÷2=20 2÷2=1 20+1=21。接着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解决42÷2,我把学生尝试的竖式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有没有问题。但是,这正是孩子们所困扰的地方,不知如何下手,竖式的书写方式是他们的困惑,不能把竖式各部分与小棒对应起来,导致孩子们对算例明白,但不知怎样写。发现问题后,我赶紧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竖式每部分表示的意义,但效果并不是很好。我想这部分既然是学生的难点,教师要是引领孩子一起学写竖式,一开始就让孩子明确竖式写法,比发现问题再纠正要好。

另外在例1发现问题后,我没能应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只想着让学生跟例2对比一下,可能会更容易理解,但结果却是相反的,孩子更加糊涂了,如果当时能针对例1进行练习,使孩子能够及时巩固算法更好一些。

正因为前面出现了问题,所以后面的练习没能解决。另外,在导入环节用时也稍长了些,复习的内容稍多了些。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反思笔算除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并且学习了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数是两位数、除数是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这一课时的内容是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或者三位数的笔算。力求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了解除的顺序、求商的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初步掌握笔算除法的方法。

   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尝试、操作、交流、实践……,在多种数学活动中学法笔算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和算理的理解。

   先以解决“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为例,请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探索42÷2怎样算。在学生独立探索后,交流自己的方法。有的学生通过分小棒,知道结果;交流活动展示了学生探索的成果,也显示出学生对笔算方法的不了解。因此,我提出:“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笔算除法”明确学习内容。通过课件再现分小棒的过程,并以师生对话教师板书的方式,共同经历笔算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笔算除法的顺序、求商的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

   接着,请学生解决“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笔算除法。在这里,先让学生用竖式计算52÷2,并告诉学生:“可以先用小棒分一分,再写竖式”。我们看到,有的学生动手分小棒,有的学生直接写竖式,每个学生都在认真探索。1分钟过去了,我请写完的同学和同桌说一说,是怎样算的;2分钟过去了,请学生向全班展示,师生分享着成功的喜悦。展示后,课件动态显示分小棒和笔算52÷2的过程,并在黑板上再现除法竖式,理顺思路,提升了学生对除法笔算过程和算理的理解。然后,老师特意请学生回忆比较42÷2与52÷2的笔算过程“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突出52÷2的第二个计算过程,即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合并,再继续除,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的笔算方法。

初四数学范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79-02

数学是一门思维科学,它对人类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人的创造能力的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要负责教育学生学会思考和学习,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靠父母和老师共同开发的,其中老师起的作用更大一点。数学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去产生数学的思维,思维的开端是问题的提出。学生开始提问题,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思考,这就是学生思维形成的开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其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思考,然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老师提问题的目的往往并不在于问题的本身而是在于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老师的课堂提问往往会对学生产生很多的影响,尤其是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所以老师应该从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根据学生情况,设定问题

如何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这是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老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那么如何设定问题就显得非常有艺术性了。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设定问题,换位思考是一种非常好的思维方式,老师要做到这样才能找到合适学生的问题。例如农村的学校,老师设定问题时可以考虑到农村素材。老师可以将农村的一些常识带入到数学课堂,这样会让学生更有亲切感,更贴近身边的生活,那么他们就会非常积极地去参与老师的讲课。而城市的学生,老师可以设定一些有关城市题材的数学资料,让学生们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因地制宜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合不同地区的教育者。老师要做到对学生的基本情况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发现适合这些学生的教育方法,因为没有哪一种教育方式是适合所有人的。为学生设定问题,不是一个小问题,应该让老师提起足够的注意,这样既是对学生的负责,更是对教育的负责。

二、和学生做朋友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有着非常严格的界限的,所以教学的气氛也必然会非常的严肃,学生的状态也会非常认真。但是现在学生面临着非常多的科目,课下有完不成的作业,所以长期以往,他们就会对这种传统的课堂气氛产生反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老师的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寻找新的教学方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目前数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谐师生关系是指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和探讨,师生之间的界限变小或者消失。如果学生积极自主地去参与学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必须给他们一个轻松的课堂气氛,而轻松的课堂氛围就需要老师和学生能够平等。老师应该把学生当成是教育的主角,自己的工作性质由以前的主导作用,逐步变成辅助作用。老师如果过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就必然会大大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提升。老师要给学生保留一定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和爱好,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和学生保持一种朋友关系,这样才是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的起点和基础。只有在这种宽松的学习气氛中,学生才能发挥他们的聪明和想象力。老师给了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频繁,这样会使整个集体更有凝聚力,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可以取得共同的进步。讲课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的和学生搞好合作关系,站在一个朋友的立场去为学生考虑。遇到困难问题时,学生之间可以展开交流,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困难。当他们的能力达不到时,学生就会想到他们的大朋友——老师。这样轻松的气氛中,相信学生一定会对数学更感兴趣,成绩也会提高迅速,综合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锻炼。

三、设立课下知识小组

学生的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他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去成立课下知识小组,然后让他们去组织一些数学趣味活动,老师也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参加。学生通过各自搜集的资料,然后共享,进而讨论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各组同学还可以组织知识辩论赛,这样学生就会对数学非常感兴趣。例如,两个小组之间组织数学知识竞答,每组各出一个人作为裁判。问题提出后,两组人员竞争回答,老师也可以以裁判的身份出现。这些活动的意义就不仅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了,这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应答能力和综合实力,同时可以提高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学习的目的本来就不是为了单纯的提高数学分数,而是锻炼学生的思维严谨性,让他们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数学是一切理科的基础,无论哪个领域的科学家都对数学有一定的研究,而数学家更是为世界发展作出了无数的贡献。合作意识无论是对于一个科学家还是其他领域的工作人员,都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具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才有可能在某一个领域取得成功。所以课外的这些活动必然会对学生将来产生重要的影响,非常值得每一个学校去参考。

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对数学更感兴趣,越来越成为一名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数学老师只有在教学经验中,不断总结和改进,改善陈旧的观念。对数学教学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不断创新学习方法。新方法教学要不断的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和改革,同时老师还要注意学生的特殊情况和爱好,对其因材施教,做到教育为了每一个学生而努力。希望所有中学数学教育者都有新的教学理念,然后付诸实践,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仲玉.浅析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果[J].课堂创新.

初四数学范文4

初中数学 入门 教学

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什么都感到新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堂课的机会,凭借教师优异的教学素质,敏锐的数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将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关于如何搞好初中数学入门教学的体会和做法,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希望能得到各位同行的指正。

一、留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取得学生的信任

初一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受老师的影响,一般地说学生会安静地听完第一堂课,然后对你掂斤估量,觉得你的教学水平怎么样,工作经验如何,并且与心中的楷模――自己的小学老师作比较。学生在这一比较中,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适应你,还是以消极、挑剔的态度来对付你,影响着他们学习兴趣的增减。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堂课的机会,凭借教师优异的教学素质,敏锐的数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将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我在初一的第一节课是这样设计的:本节课我没有安排新课内容,主要介绍一些与数学有关的趣味知识。首先板书“+”、“―”、“×”、“÷”、“=”五个小学数学常用的符号,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吗?学生都能纷纷说出其意思。接着又问:你们知道它们是怎样来的吗?学生说不出来。我就向他们介绍了常用数学符号的由来。“+”: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所创,在横线上加一竖,表示增加的意思。“―”:也是魏德美所创,在加号上减去一竖,表示减少。“×”:是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首先使用,乘是增加的另一种表示方法,所以将“+”号斜了过来。“÷”:是18世纪瑞士人哈纳所创,意思是表示分界,所以用一横线把两个点分开。“=”:是16世纪英国学者列科尔德发明,他认为世界上只有用这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符号来表示等值最为恰当;接着,我还给学生讲了“数学家巧解实际问题的传奇故事”,举例告诉学生从日常的生活小事(如猜单双等)到高精尖的卫星运动轨道无不存在数学知识的运用,介绍了数学中的7种高效思维方法等;最后我动手随意而迅速地剪出五角星,提问学生你能画一个圆刚好经过一个已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吗?你能在一个三角形中画出一个最大的圆吗?我又通过简单作图画出了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内切圆,还提问学生:你能画一条直线把等腰梯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吗?有几种分法?同学们迅速地说出了几种回答,我接着给出了这道题的答案并告诉他们:你们只要认真学好数学,它会告诉你们比这多得多的数学知识,你们可以比老师画的更快,做的更好。这节课涉及的这些问题一般都是学生没有接触过且又都很感兴趣的,因此这节课学生听得很认真,他们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充满了向望和极大的热情。课后通过了解学生,他们通过这一节课对我产生了深深的认同、信服和接纳,从此,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一直喜欢学习数学。知识是美丽的,是法力无边的,我正是用数学迷人的魅力取得了学生的信任和拥戴。

二、进度适当,精讲多练,稳扎稳打

初四数学范文5

试算平衡是根据各会计要素间的平衡关系来检查各类账户的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验证方法。在检查账户的记录是否正确时我们需要编制“试算平衡表”,该表编制的时候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发生额平衡法”,另一种是“余额平衡法”。采用发生额平衡法编制试算平衡表主要利用下列等式:ni=1Σ全部账户借方本期发生额=ni=1Σ全部账户贷方本期发生额(1)我们一般认为,当该等式成立,账户的登记基本正确;当该等式不成立,账户的登记一定有错误。但是有些学生会提出一些质疑:“谁说账户登记正确了,该等式一定成立?”所以,我们必须先让学生们相信:只要账户登记正确了,该等式一定成立。为证明该命题,我们就要运用数学中“等式的基本性质”和归纳法。1、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等式仍旧成立(等式可以是一个数)。2、归纳法设p(n)是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如果:当n=1时,p(n)成立。假设n=k(k芏1,k∈N)成立,由此推导出n=k+1时p(n)也成立。根据以上可得出结论,对一切正整数n芏1,p(n)都成立。下面,笔者举例(见表1)来说明如何运用数学思维来解答学生们的提问。证明:在这里,n表示第几笔业务,p(n)表示等式(1)。当n=1时,账户借方本期发生额=10000,账户贷方本期发生额=10000,显然命题p(n)成立。假设n=k(k芏1,k∈N)时,p(n)也成立,此时有:ki=1Σ全部账户借方本期发生额=ki=1Σ全部账户贷方本期发生额则当n=k+1时,由“等式的基本性质”知上述等式的两边都加上800000时,等式仍旧成立。显然此时有:k+1i=1Σ全部账户借方本期发生额=k+1i=1Σ全部账户贷方本期发生额即当n=k+1时p(n)也成立。根据以上可得出结论,对一切正整数n芏1“,ni=1Σ全部账户借方本期发生额=ni=1Σ全部账户贷方本期发生额”都成立。

二、日记账的登记依据

日记账包括银行存款日记账和库存现金日记账,其中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依据是银行存款收款凭证(简称“银收”)、银行存款付款凭证(简称“银付”)和库存现金付款凭证(简称“现付”),现金日记账的登记依据是库存现金收款凭证(简称“现收”)、现付和银付。通常情况下,教师只是通过对银行存款日记账和库存现金日记账的登记依据进行归纳总结,而没有采用一些逻辑推理过程来加强学生的领悟和记忆。笔者在讲课的过程中运用了数学当中的反证法完成了这一过程。反证法所依据的是逻辑思维规律中的“矛盾律”和“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为真,至少有一个是假的,这就是逻辑思维中的“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假,简单地说“A或者非A”,这就是逻辑思维中的“排中律”。反证法在其证明过程中,得到矛盾的判断,根据“矛盾律”,这些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而已知条件、已知公理、定理、法则或者已经证明为正确的命题都是真的,所以“否定的结论”必为假。再根据“排中律”,结论与“否定的结论”这一对立的互相否定的判断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于是我们得到原结论必为真。笔者在这里仅说明“库存现金日记账”的登账依据。库存现金日记账就是反映库存现金的收支动态和库存余额的账簿,所以该账簿所涉及的经济业务一定会引起库存现金的变化,换句话来讲,某凭证要想作为登记库存现金日记账的依据,它所反映的经济业务一定与库存现金有关。大家知道,记账凭证可分为现收、现付、银收、银付和转账凭证。转账凭证是用来记载不涉及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变化的业务,所以它记录的经济业务一定不会被过到账簿中去,即转账凭证肯定不能作为登记库存现金日记账的依据。现收和现付从名称上看一定与现金有关,故一定能作为登记库存现金日记账的依据。现在只需要考察银收与银付了,在此我们借用数学中常用来证明命题的反证法。其一,假设“银收能作为登记库存现金日记账的依据”成立,考虑到银收主要反映银行存款的增加,则意味着银收凭证中涉及的库存现金一定减少,因此有:借:银行存款××××贷:库存现金××××(2)如果我们单纯考虑会计分录(2),根据我们已掌握的知识“当涉及银行存款和库存现金间的相互划转业务时只填付款凭证”,则(2)应该编制现付凭证。这个结论和假设导致的“(2)出现在银收中”相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即银收不能作为登记库存现金日记账的依据。其二,假设“银付能作为登记库存现金日记账的依据”成立,考虑到银付主要反映银行存款的减少,则意味着银付凭证中涉及的库存现金一定增加,因此有:借:库存现金××××贷:银行存款××××(3)如果我们单纯考虑会计分录(3),根据我们已掌握的知识“当涉及银行存款和库存现金间的相互划转业务时只填付款凭证”,则(3)应该编制银付凭证。该结论与假设导致的“(3)出现在银付中”相吻合。所以,假设成立,即银付能作为登记库存现金日记账的依据。综上所述,登记库存现金日记账的依据是:现收、现付和银付。同理,可得出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依据是:银收、银付和现付。

初四数学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思维;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20-01

初中数学是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数学作为基础的工具已经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哲理在任何时候都会受到欢迎,这就说明数学的重要性。数学不仅仅是一个学科,它所包含的内容是丰富的。没有数学就没有化学和物理的今天,这就足够说明它对于整个科研事业的重要性。学习好数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提高成绩起到积极作用。

一、数学学习思维的形成和积累

数学思维的形成是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积累形成的习惯,遇到数学问题,马上在脑子里闪现的方式就是思维定式。做数学题就像打攻坚战,提前就应该做够工作。所谓的工作就是指平时对知识的积累,如果我们在脑子里有十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每当我们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十种方案应该立刻就闪现在脑子里。我们用很快的时间,把这几种方法应用到这道题上。如果出现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的时候,搜索立即停止。这个时候这个方案就是这道问题的答案。如果一个学生学习水平有限,他掌握的解决方案必定会相对较少。当遇到同样的问题的时候,他只能用自己会的几种方法去套这道题,如果这道题是简单的一个问题,也许用自己会的那几种方法就能解决,这是靠运气;如果不会,那就只能错答。如果遇到的是综合题型,那就麻烦了。因为即便你会几种方案,但是综合题型里是需要很多种方案交叉混合的,这就需要我们对知识有一个框架。如果我们只知道解决一对一的问题,那必然会失败。所以想学习好数学,就必须得靠积累知识。数学学习用厚积薄发来形容再恰当不过,我们只有积累了充足的知识,才能够完成一道小小的综合题。知识的积累工作是学生最头疼的问题,因为他们认为这很容易弄混。其实不是这样的,他们只是不知道如何把问题分清楚和分类。知识点的分类工作是庞大的,但是不会分类知识只能是一团麻。如果将问题分类,就会非常清晰,而且这样看起来就非常简单,而且储备量会很大。

二、初中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

很多学生有这样的体会,小学数学学得好的学生到了初中不一定就学得好。小学数学还是比较简单的,这主要是小学数学题型中没有综合类题,所以很多学生做这样的题比较顺手,这也就是小学生的数学成绩为什么总是很高,甚至满分的都很多。而到了初中阶段,尤其是在初二和初三交替的阶段,这个时候学生的成绩开始出现大规模分流。之前学习好的学生,现在的成绩未必就好;而那些之前成绩一般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却突飞猛进。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归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初三之前的数学题型基本上很少有综合类的,大都是一些单向题型。对于喜欢学习,而不喜欢钻研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成绩必然会好,因为每一道题都有一个或者是若干个解答的方案。但是到了初三,数学题的题型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时候的题型主要是初中三年题型的综合,所以对于那些按部就班学习的学生而言就困难了。而那些平时喜欢思考的学生,他们的优势就突显出来了。因为他们喜欢思考,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会把自己所有的知识点都用上,解决一道问题,他们会斟酌几种方案,并且考虑哪种更适合这道题,所以当他们遇到综合题型的时候,他们就会把几种题型的所有解决方案都综合起来,找到一种最便捷的方案。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就是如此,他在初中的前两年,数学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但是当进行初三第一次考试的时候,他的成绩居然没有及格。这样的结果很多教师和同学都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这位学生他并不是笨,而是还没有适应这种题型。通过和他的交流,我发现他现在对数学有点抵触心理。通过疏导后,他明白了自己存在问题的根源,并开始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一个学期后,他的数学成绩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他跟同学交流的时候说,这是因为题型的不适应引起的,不能因为短暂的失败而沮丧。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感到兴奋,因为我们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如果这些问题出现在中考的时候,那一切就都晚了。这就说明了数学学习的特征。尤其是在初中阶段,数学是很多学生的克星。如果成绩不好,很多人就开始放弃,这就如兵败如山倒一样,让他们的数学成绩一败涂地。但是,如果能在关键的时候爬起来,就不一样了,因为了解了困难,所以功克困难才会更有把握和信心。我们教授学生问题的时候,应该重视他们独立思维能力的锻炼。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己应该去主动积极的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很多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时间不够用,这也是知识积累的问题。因为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一直在考虑用哪种方法,而没有应对题目的灵活性,所以这就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问题了。

数学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想掌握好学习数学的诀窍,就必须要重视问题的积累,同时还应该有一个灵活对待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才能够从多个角度来解决问题,才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把问题解决好。

参考文献:

[1]竺仕芳.激发兴趣,走出误区――综合高中数学教学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05).

[2]沈晓林.初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8,(13).

[3]苏红.初中数学对初中生能力的培养[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13).

[4]韩响亮.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J].中学课程辅导,2011,(03).

上一篇爱心小故事

下一篇优秀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