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鼓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腰鼓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腰鼓教学

腰鼓教学范文1

【关键词】瑶族 羊角长鼓舞 推广 研究

一、地域特征与背景

民族艺术的传承,是延续民族记忆,同时能唤起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特有文化将不能称之为民族。

钟山县是一个三省交界、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8万余,占全县总人口的20%;瑶族民族乡2个,占全县乡镇总数的14.28%,民族乡区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5.78%;全县历史文化绝大部分存活于民族地区。形成了钟山县少数民族“民族成分多、人口比例高、居住区域广、历史源流长、文化存量大、文化积淀深”的特点。 瑶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俗话说“瑶不离鼓”,生动地说明了瑶族文化与长鼓舞的关系。

两安瑶族乡的羊角长鼓舞,起源于狩猎,传承于祭祀,发展于庆典, 羊角长鼓舞有着悠久的历史,歌舞内容丰富多彩、曲调和韵律多变,动作舒展大方,具有浓郁的瑶乡民族风味,是两安瑶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该歌舞在保护和传承方面遇到了传承队伍力量薄弱等问题。鉴于它悠久的历史, 浓郁的民族色彩, 独特的艺术风格,又是反映瑶胞健康向上的正能量的民g传统文化。为此,已于2010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册。

两安蓝瑶文化在传承和挖掘上,承载着当地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对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导向作用。

二、现状调查分析

对文献方面的分析:当今对当地瑶族文化的研究,多侧重于其起源、特点、内容和特征等。由于“羊角长鼓舞”年代久远,加上语言的障碍,学习者越来越少,使该舞蹈的传承和推广受到了阻碍。在对其传承推广过程中,因传承人的文化结构、系统结构、年龄结构还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有必要通过年轻化、专业化、系统化学习。

对中职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分析: 52%学生表示挺好看的,可以学;31%学生表示太容易了,根本没什么可学的;17%的学生认为难看,不想学。显示该舞蹈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艺术观赏性。

对道具的调查分析:羊角长鼓舞动作简单,粗犷有力。其中的羊角在舞蹈过程通过相互撞击而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用以表示山羊的好斗,可用仿制品;而鼓,在地方还有手工艺人,可以结合学前教育手工课开展;服饰,在定制的基础上进行改良。

三、舞蹈形式与韵律

一是长鼓舞:舞长鼓的人数一般都不超过三个,因为人数多了,其拍打的节奏难统一,使得舞羊角的难以适从,造成混乱。舞者需要先做好预备动作,左脚向前,右脚位置稍后并点地,双腿半蹲,左手反握腰鼓,右手击鼓。在舞动过程中,舞者需要跟随节拍,左脚向前,右脚跟紧,并击鼓一次;随后,右脚后退一步,左脚跟随,再次击鼓,这一套动作共做两次。舞者击鼓并向内下转半圈再从半边抬起至眼前,右脚后退一步,击鼓并在眼前转半圈从左边移至原本位置,并继续做第一套动作,循环反复。

二是羊角舞:舞羊角的人数则不限,只要有羊角做道具,都可上场参与。一般来说,若场地允许,舞羊角的都是两个、两个做一对,这样方可互相碰撞羊角,容易将舞蹈推向。跳时,先由舞长鼓者连续拍打三下长鼓,舞羊角者则排着队,躬着身,双手举起羊角,跟着节奏一步一步地边跳边出,跳一步点一下羊角。与此同时,大家跟着节奏轮番地呼喊“呼健呼呀―呀健呼呀”。

整体配合:转鼓、跨步、收腿、回腰、碰角。这套由多人配合舞蹈,整体要求动作粗犷,节奏明快,舞者配合默契,音韵铿锵。跳到中间,舞长鼓的连续拍打两下长鼓时,意思是叫舞羊角的做好准备,下一个动作就是“山羊”对打了,即舞羊角者每隔一步,两人互相碰撞一下羊角,使之发出清脆的响声。跳到最后阶段,舞长鼓者则连续拍打三下长鼓,大家明白这是将要结束了。接着,舞羊角者则站直身子,把节奏加快,两个、两个的互相碰撞羊角,同时呼喊“呼呼―呼呼―呀胶簟薄U饫锏亩作寓意是:山羊的本性是爱打闹的,那就由它们闹一下吧,以后再收拾它。跳到最后,舞长鼓者用双手高高举起长鼓,舞蹈即宣告结束。

四、学前教育的传承优势

(一)学校教育能把有限时空整合起来,更易把羊角长鼓舞的文化内涵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学校本身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具有良好的教学场所、教学时间,将羊角长鼓舞融入学校的教学体系中,能够为传承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更有助于这一文化的有效传承。

(二)学前教育专业授课灵活,可以派专业教师去学习,也可请专业舞者到学校教,系统学习更有效。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舞蹈课,有舞蹈基本功,接受能力强,学习快。学前教育专业为了使学生在日后的幼儿教学中,更好地融入幼儿群体,培养幼儿综合素质,往往会在课程中设置舞蹈课程,这便使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舞蹈基础,能够减轻羊角长鼓舞学习难度,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学校活动载体多,可以在学校兴趣小组长期开展长鼓舞的普及教学,培养“芦笙手”“小锣手”“长鼓舞者”作为后备人才,传播民族文化。

(五)借助学校才艺展示和技能大赛,掀起原生态民族歌舞热情。

(六)借助盘王节、瑶族乡庆,创立民间文化艺术表演团,吸收民间对长鼓舞感兴趣的民众,扩大传播面。

(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明确的就业趋向,就是培养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因此,她们在实习、就业中,就可以在幼儿中推广羊角长鼓舞。

腰鼓教学范文2

“寓教于乐”虽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事实上,却是我们一线教师踏上教坛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古诗词教学,因为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中学课本里的古诗文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但却又因为它在时间上离学生比较遥远,语言理解的障碍使学生常常对它敬而远之。于是时常思考如何让学生走近它,理解它,欣赏它,最终喜爱上它,在古诗文学习过程中“乐”逍遥。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并不多,如果仅靠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爱上它显然有些困难。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不仅仅适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时也适用于学生的课堂学习,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能够与老师、同学交流、沟通,并针对老师教学内容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课外必须有一定的积累。

一、积累诗词,激发兴趣。

利用晨读课,要求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词推荐给全班同学,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一开始的时候,同学们推荐的古诗词可能会比较简单,或许是大家都学过的,那么可让其他同学一起参加,谈谈自己读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可能有的同学与推荐者深有同感,产生共鸣;有的会提出小异,相互补充;也会有大相径庭,见解独到的。然后引导同学们去朗读原诗句,体会此诗词所表达的诗情、诗境,感受诗歌语言的韵味。

这一环节,教师应注意少肯定或否定某个学生的看法,以参与者的身份,发表自己的见解。汉人董仲舒说过“诗无达诂”,意谓对《诗经》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因时因人而有歧异。现发展为对诗歌及文艺的一种鉴赏观念,即承认文学艺术鉴赏中审美的差异性。因此尊重学生对诗歌的初读理解和感受,才能使学生对诵读和积累诗词产生兴趣,而这种兴趣恰恰是让学生持续这一行为的动力。教师还应注意此时千万不要与他们讲解有关诗歌的意象、语言、意境等知识。因为任何事情,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产生质的变化。此阶段与学生讲解诗词的这类知识,只会让学生对诗词产生畏惧心理,从而情感上疏离甚至排斥积累诗词,那就使这一环节失去了激发兴趣的作用,背道而驰了。

慢慢地,学生所熟悉的古诗词推荐完了,就建议他们推荐课外的,自己能看懂的给同学们。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经过“温故”确实能达到“知新”的效果,学生能通过对原有掌握的知识的重组,适当借鉴一些资料,描述出自己所推荐古诗词的大致意思。

如此做法,保留了学生的审美个性,激发了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有了大量的古诗词积累,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为顺利学习课内的古诗词打下了基础。

二、教给方法,乐于探究。

现在各种资料充斥着学生的生活,我们要相信,学生完全有能力利用自己手头的资料,利用自己已有知识积累理解古诗,特别是短小简单的叙事诗。如《赤壁》一诗的教学就充分证明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观点。

《赤壁》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5课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因为有了一年的晨读课古诗的积累,可先问学生怎样学懂一首古诗?他们结合自己的积累和阅读经验,基本能明确诸如“要结合注释理解重点字词,才能看懂整首诗的意思”,“要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把握作者的情感”等。此时教师可补充学生没说到的解读诗词的其他方法,比如诗词的解读还要了解作者创作的特殊的时代背景;也可搜集作者的生平、个性资料及同一时期的作品以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关注和品味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凝练的语言。接下去的时间,就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起查资料,一起讨论,有的组实在弄不懂的又想要解决,就会举手请老师帮忙。老师也不要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答案,可说“我也不是很清楚,咱们一起来看一看”,然后就同他们一起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此当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读通了一个诗句,就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这不正是我们所希求的吗?当然学生们翻译过来的古诗词肯定没有教参上的那么文采飞扬,但是这是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令他们兴奋。理解了诗意,体会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很容易了。

学生读完古诗后,信心十足。教师可趁机布置第25课《诗词曲五首》的预习作业,要他们课下自己研究研究这几首古诗词,看能不能征服它们。相信学生的“能”字会喊得振聋发聩。

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给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机会。探究前,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提炼诗词学习的方法,并适时加以补充;在探究过程中,又能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探究取得成果后,使学生体验到了“征服”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由此激起了他们下一轮“征服”的勇气,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树立自解古诗词的信心,形成自解古诗词的能力,培养自解古诗词的兴趣,为学生终身热爱古诗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无定法,富有情趣。

腰鼓教学范文3

关键词:因材施教;小学;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248-02

一、小学语文教学为何要因材施教

小学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而语文素养正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说明我们的教学必须采取有效策略,因材施教。实施因材施教原则有其理论和现实要求:

1.课标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语文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其中第三条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由此可见,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2.学生个体差异要求: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人海茫茫,我们也不会找到能适合所有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智力发展水平等也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说,要让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照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注意这种不可逃避的差异性。

二、古诗词体裁特点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长廊中的瑰宝,古诗词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富含音乐美。古典诗歌对于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鼓舞学生奋发向上都有着重要意义。古诗词具有以下特点:

1.以精简的字句高度集中地表现生活:不论是近体诗中的绝句和律诗,还是词中的小令、中调、长调,它们都以精简的字句高度集中地概括和反映生活。

2.节奏鲜明,具有音乐美:诗词句简短而精致,并且诗词中的平仄构成了鲜明的节奏,或明快、或舒缓,富含音乐美。

3.抒情言志,包含丰富的思想感情:诗人通过托物言志,以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反映内心世界,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往往是许多感情的错综复杂的交织。

三、古诗词教学策略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以及对古诗词蕴含的意境的体会。古诗词教学需要学生不断诵读、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同时也需要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对话、互相促进的开放式探究学习中理解古诗词。

1.诵读感知:诗词的鲜明的节奏感、音乐美以及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等特点决定了在诗词教学中有必要进行反复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诵读可以是齐读,也可以是个别读,特别是要对情感感受能力差的学生进行强化诵读训练,增强其情感体验。反复诵读可以让学生逐步理解诗歌内涵,并在此基础上体味诗歌的节奏美,感受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小组朗读等。一个班中往往有性格比较内向(偏向于粘液质)的学生,他们平时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就需要鼓励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诵读诗歌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既可以让他们展示自己,提高自信心,又可以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古诗学习中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倾听学生言语,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班上也难免会出现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们偏向于多血质,课上的表现很活泼,有时甚至会影响教学流程。对于这类学生,有时就需像孟子那样“不屑教诲”,当然这并不是对这些学生的肆意的行为听之任之,而是以一种反面的教育力量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比如教师停下讲课注视他们几分种,他们会觉得自己影响到课堂教学从而认真听讲。课堂教学是一个活泼的生成过程,教师要在认识学生的性格特征的基础上从容面对各种突发事件。

2.炼字分析:古诗词中的每个字都可称为精华,在教学中就需要对炼字进行训练分析,让学生体会古诗词遣词造句的艺术和推敲琢磨的技巧,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一定基础。诵读古诗可以让学生大致了解诗歌内容,大体上知晓诗人情感,但是诗歌的凝练简洁的字句需要学生反复推敲琢磨。杜甫曾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中国古代诗人非常讲究诗歌中字句的锤炼,即所谓的“练字”,就是指作诗时对诗中所使用的每一个字进行仔细的推敲和巧妙的搭配,使其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教师要找出诗词中的佳句和关键字词向学生讲解,引发学生对字词的鉴赏分析。

腰鼓教学范文4

1 学生自己方面

学习基础差。一部分学习化学困难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如数学学习得不好,语文文字理解能力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化学学科的学习;有的学生记忆力差,思维比较呆板,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系统不完善,找不出知识间的联系,一些必要的化学技能如化学用语的书写未能真正形成,基础知识尚有缺陷。

缺乏化学学习的动力。学习动机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明确则学习积极性高、效果好。大部分学习化学困难的学生只是迫于升学或毕业要考化学,才去应付学习化学,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真正体验到化学知识本身的价值,缺乏对化学学科的认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影响了他们遇到困难时的坚韧性。

缺乏化学学习的兴趣。对化学学科是否有兴趣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实际动力。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或参加的活动越感兴趣,则其努力的程度越大。大部分学习化学困难的学生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学习激情,学习情绪冷淡,学习不努力。

缺乏化学学习的信心。学习过程必然伴随着成功与失败的体验,学生对学习的成功感和失败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巨大情感能源。学习化学困难的学生在遇到失败时,情绪消沉,信心不足,接连的失败会降低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打击他们学习化学的信心,减少他们付出进一步努力的愿望,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下一步失败的可能性,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缺乏化学学习的意志。不少学习化学困难的学生意志软弱,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需要在老师或家长的督促下才能进行学习;缺乏自制力,学习过程中经不起诱惑,不能约束自己;缺乏恒心和毅力,遇到难题退缩,不完成作业或者抄袭作业;经不起挫折,遇到困难就消极放弃。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几个环节在学习过程中都有独特的作用,预习是准备、听课是关键、作业是消化巩固、复习是提高升华,他们之间存在互相衔接、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不少学习化学困难的学生学习注意力差,在上课听讲、实验观察、课后复习、课后作业中容易出现注意力范围狭窄、分配差、转移慢、易走神等现象,没有按学科要求认真落实学习的每一环节;缺乏科学的记忆方法,只会机械地死记硬背;缺乏变通能力,不善于从多角度、多方面考虑问题。

2 社会环境方面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一些学生在耳闻目睹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之后,沾染上了不良习惯和不良的行为,不思学习、贪图享乐、厌学逃学。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竞争激烈,拜金主义严重,新的读书无用论在滋长,部分家长或学生认为大学毕业自己找工作,还不如现在就外出打工,早赚钱,而且有的同志文凭并不高,但他们在外打工收入较高,并不比大学毕业生差,因而他们只想在中学混几年,毕业后就去打工,从而导致他们读书没有激情,出现厌学、逃学。还有部分学生经不住网落的诱惑而整晚上网,白天上课打瞌睡,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从而形成学习困难学生。

3 家庭环境方面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心态起着重大的影响。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父辈们或祖辈们的溺爱中长大,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的生活,主要表现出自私、内向、懒惰的行为,缺乏一种耐力,有的学生家长长期在外打工,靠祖辈们带大,得不到父辈们的爱,还有的家庭是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有的家长对自己孩子在校情况不闻不问,只关注其生活,不过问其学习,也不与老师交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学生在校情况家长不了解,学生回家后报喜不报忧而欺骗家长。或者有的家长对子女要求又太高,学生心理压力太大等而形成的。

4 学科特点方面

长期以来,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受的教育大多是注入式,自主学习的习惯未养成。而且高中化学偏重于化学基础知识、化学一般性概念和最基本化学变化。没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会给今后的学习造成困难。而一部分学生往往在上课时,机械听课,只听没记,不思考,甚至打瞌睡,做小动作;复习时,只看书,不动笔去做,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半天也没有复习完一页课本的内容;练习时,懒于动脑,抄袭作业。这种刻板僵化完成任务式的不愿下真功夫的不恰当学习方法,必然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上课听不懂,作业也只好抄别人的了,学习任务不能完成,久而久之,学习成绩下降,对化学不感兴趣,对学习化学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造成了化学学习上的困难。

腰鼓教学范文5

一、要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的“知人论世”观影响深远,成为后人阅读鉴赏的重要方法。小学生在古诗阅读中往往会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文本上,有的甚至不注意作者,更不关心文本产生的时代背景,在阅读上就事论事,由于时代的隔膜造成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发生困难或认识肤浅,甚至穿凿附会,把阅读者的理解强加给作者。例如:不了解南宋时期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这一社会历史背景,和陆游一生坚持抗金却不被重用、晚年谪居家中的人生经历,便无法深刻感受诗人在《示儿》一诗中寄寓的悲愤和深沉爱国之情。因此,我在古诗教学中一直坚持要求学生课前查阅古诗词资料,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与作品有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等,为理解全诗作铺垫。长期坚持这一做法,还可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良好习惯。

二、要教给学生解读诗歌的一般方法

鉴赏一首诗,只有根据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内容,去体会作者的意图,才能了解诗歌的本意,因而,整体感知很重要。在诗歌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阅读任何一首诗,通览一遍后首先思考三个问题:此诗写了什么,用什么手法写的,抒发了何种情感。例如:教学程颢的《春日偶成》时,学生在我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有效问题:(1)这首诗写在什么季节?(2)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3)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手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针对写作手法这一难点,我补充设计了以下问题:(1)写路人心理对表现“余心乐”有什么作用?(2)分别找出诗中写景句和抒情句,说说诗人是怎样写出“余心乐”的。通过问题(1)明确衬托的手法,通过问题(2)明确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其艺术效果,可以说,让学生掌握解读诗歌的基本方法,可以起到化繁为简、突出重点、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诗题也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题目是诗歌的纲,是诗歌的眼睛,我们可通过题目来纲举目张,通过“眼睛”这个窗户来透视诗歌的内容。例如:韩愈的《早春》、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都扣住一个“早”字来写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把地点、人物、事件(情感内容)传达得一清二楚。从诗题入手解读诗歌,可以培养审题能力,可以整体感知全诗,了解诗歌大意。

三、要扶放结合,引导有度

小学教材中所选古诗大多属于唐宋时期,由于历史久远,不少作品文言色彩浓厚,作品中一些词语古今意义相差很大,学生往往会产生异解现象。对于这些词,教师若让学生采用查阅资料等自学方式去理解,势必费时费力,且未必能获得正解;若片面追求启发式,势必生搬硬套,陷入启而无果的尴尬境地,像这些词,教师当毫无保留地讲解。如《山行》一诗对“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中“坐”、“于”两字的理解,《示儿》一诗对“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中“乃翁”一词的理解,就可以采取教师向学生完全讲授的形式,省时省力,效果明显。对于古诗中的一些特殊句法现象也可以采取同样的方法,比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互文现象。

古诗讲究用字精当,有些字词意思似乎很明白,但放到具体诗句中又往往不容易准确理解,这些字往往要经过教师的诱导和学生集体的讨论才能逐步得出结果,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教学《山行》一诗,有学生提出“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中的“生”为何不用“升”的疑问。经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师生的共同讨论,学生明白了“生”包含了“升腾”的意思,它还有“产生”的意思。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生”字体现出语义的丰富性和用词的准确性。再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的理解,若让学生自学则会理解成“寒冷的山”,若教师讲解则让学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理解也不会深刻。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以下问题诱导学生讨论:(1)秋季景物有什么特点?(2)这样的景色特点给人什么感觉?在回顾全诗逐步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学生自然深刻地领悟了“寒”字的意思,再用“寒蝉”这一例子来巩固这一知识点,以强化学生的认识。

四、要品味语言、抓住诗眼

诗贵含蓄,常常平淡中有滞味,这就需要读者仔细涵泳体悟。如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时,学生简单地串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却不明白隐藏在字面以外的意思――作者的用意。对此,我首先补充背景知识:这首诗是作者赴京途中之作。作者自江宁顺流而下,至京口横渡长江,停船瓜洲,回望江南,对家乡无比眷恋。然后提问:作者心里要说什么呢?学生思考后感悟出作者虽然远离家乡,但心理感觉上距离特别近,此刻,他的心似乎飞过长江,飞过几重山,就到了家乡钟山,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山高水远,旅途漫漫,这又激起了诗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忧思。

腰鼓教学范文6

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是一个不断打破原有认知结构,发生同化或顺应组建新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新平衡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可以看成是数学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要把握知识的内涵,更要把握知识点间的连接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这种联系,帮助学生主动建构,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发现这些知识的连接点,从而建立联系,构建数学体系呢?本人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精心导入孕联系。良好的导入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隐含知识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迁移规律,类比推理,获得新知。如在教《认识公顷》时,是这样复习导入的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了一些面积单位,你还记得有哪些吗?

生: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这三个面积单位分别是怎样规定的呢?你能描述一下他们的大小吗?

生: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应板书这三句话。

师:有没有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如果有的话,猜猜看,又会怎样规定呢?

生1: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教师有意识地空开两行板书。

师:真了不起,这位同学创造了一个面积单位。数学上真的是这样规定的。

师:大家感觉这个面积单位怎样?

生2:很大很大。

师:是的,那有没有比平方米大,又比平方千米小的面积单位呢?

学生小声议论,接着有人举手。

生3:我觉得边长1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平方米。

生4:我觉得还有平方百米,应该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教师板书。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和数学家的想法不谋而合。数学上就是这么规定的,不过边长百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大小有一个新的名称,叫“公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公顷。

以上导入环节,学生借助于已有面积单位间的联系,自行创造新的面积单位,公顷的出现显得那么自然又合乎学生认知需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学得轻松快乐,而且这里所蕴含的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了面积单位间的联系,由点成线,由线成面,让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进行拓展深化,形成新的数学体系。

二、有效引导建联系。教的本质在于引导,教师的适时引导能点拨学生思维,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构建认知结构。例如教学《小数与整数相乘》

教师出示例题:夏天西瓜每千克0.8元,买3千克要多少元?

师:怎样列式?

生:0.8×3

师:你怎么会想到用乘法做的?

生:因为求买3千克多少元,就是求3个0.8相加的和是多少?

师:也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你觉得用乘法做比较简便。

生:因为总价=单价×数量,所以用乘法做。

师:是的,尽管题目中出现了小数,但数量之间的关系还是不变的。

师: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这里是小数乘整数,以前我们做的都是整数乘整数。

师:你能想办法算出这一题的结果吗?

学生自主探索,交流

生1:因为0.8×3表示3个0.8相加的和,所以可以转化成加法来计算。

生2:0.8元是8角,8角×3=24角,24角就是2.4元。

生3:我认为只需要计算3×8=24,再点小数点就行。

师:结果也是2.4元,估计有一定的道理。你喜欢这种做法吗?为什么?

生4:喜欢,这样看成整数来做简单。

生5:小数乘整数和整数乘法差不多。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下这样做背后的道理。

这是小数乘法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重点是算理与算法的教学,即让学生明白怎么算和为什么这样算?个人认为,由整数乘法到小数乘法,不仅是方法的教学,同时也是一次乘法意义的拓展。意义的教学不是重点,但要有引导学生体会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发地与原来的认知结构发生同化、顺应,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以上环节中,学生列出算式0.8×3后,教师没有急于引导学生计算,而是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想到用乘法做。教师的提问激发学生自发的学习迁移,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做,这里的加数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当然,后续学习的分数也是如此,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就由原来的整数拓展到整个数的范畴。在说出可以运用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解决这一问题时,学生同样认识到,题目中的数据发生变化,但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不变的,对数量关系的认识也有了一定意义的拓展。

接下来,方法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先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算法。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其实就是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尝试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学生感受到“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差不多”,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三、拓展练习悟联系。练习既是对新知的巩固,又是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同时还能整合数学知识,从不同的维度、一定的高度来重新认识新知,找到知识之间的相通之处,重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比如,在五年级上册学完《梯形面积计算》后,我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

一个梯形的上底是3(下转第194页)(上接第132页)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

如果把上底向右延长到5厘米,现在是一个什么图形?怎样计算面积?如果看作上底5厘米的梯形,怎样计算面积?结果一样吗?

如果把上底向左缩短,一直缩到一个点,即上底为0,现在又是一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怎样计算?运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面积,结果怎样?

通过这两题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以上的习题设计中不仅涉及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而且通过上底的长短变化,沟通了三种图形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可以看作是上底为0的特殊梯形,平行四边形则可看作上下底相等的梯形,三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可以归结为一种图形的面积计算,用梯形面积公式就能解决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在内的目前所学的所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这样的一道练习帮助学生打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原来这些知识都是相通的,一个公式沟通了所有平面图形的面积知识,从而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加系统地来看数学。所以练习设计时既可以求新、求活,还可以求联,即抓住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来设计。

四、回顾小结话联系。回顾与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更加牢固地掌握新知。另外,还能引导学生联系旧知,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比如特级教师许卫兵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时,有这样一个环节印象深刻。

师:除了书上的介绍,你还知道哪些相关的知识?

生1:总用电量=每天用电量×天数。

生2:总重量=每个重量×个数

生3:总人数=每组人数×组数

师:为什么这里都要用乘法做呢?

生4:因为都是求总数量。

生5:我们以前学过总数=每份数×份数,这里等于号前面的都相当于总数,每天用电量、每个重量等等就相当于每份数,后面的天数相当于份数。

师:你真是太了不起了,这么多的数量关系可以归结为一个数量关系:总数=每份数×份数。

其实这个知识我们二年级就学过了。

师:学到这儿,你有什么感想或启发。

生6:原来我们学的数学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

生7:数学知识是相通的,数学挺简单的。

许老师在教学这一知识时,没有仅仅满足于书上两个数量关系的掌握,而是让学生通过列举,发现寻找这些数量关系的共同之处,自发地与原来的旧知建立联系,认识到知识的本质特点。最后,“数学知识是相通的” “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学生的话语反映出内心对数学的深刻认识,并且由“联系”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学习数学的乐趣。

上一篇货币危机

下一篇幸福的密码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