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夜色朱自清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荷塘夜色朱自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荷塘夜色朱自清

荷塘夜色朱自清范文1

夜色中的荷,固然漂亮——一种阴柔之美,在新月微弱洁净的光线中的纯净可爱。

而阳光下的荷,又是另一番景致了。她也是美的,阳刚之美。虽说她依然是妩媚动人、轻盈多姿的,但看吧,她那粉色的花膛,流露出天生的凝聚力,那坚强、执著,是暮色中的荷无法攀比的。

远望那小小的荷塘,无数荷叶层层覆盖,密密挨挤,清凉的露珠在阳光下分外耀眼,在荷盘上流淌。荷塘中央,是一朵粉嫩的荷花,伫立在徐徐微风中,清风拂动,一阵旋舞,蹁跹如蝶。

风中渗着的是荷花的香,水中印着的是荷花的美。在这绿茵茵的荷叶的陪衬下,荷花就好似神圣高洁、不可一世的女神,永远不会淹没在茫茫绿叶中,夺走你的目光,让你痴迷,让你沉醉。她那笼罩在身上的光环,那么圣洁的光环,无时无刻不在闪着它特有的光芒,这就是那些娇花嫩从所无法拥有的灵魂,一朵荷花的灵魂。

荷塘夜色朱自清范文2

在此时我想先说的话题是爱情,我想所有的中学生对这个问题都很感兴趣,从客观上看这只是两个人的感情加深,而我从禅的角度却看透了这一点。

爱情我认为就是一种感觉,一种让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思念是其根源,说实话我不懂爱情,我的同学告诉我就是:“想多看他(她)几眼。”我认为这是环境和时间而产生并淡化的。如同朱自清的文章《荷塘夜色》中的诗句“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首徐回,兼传羽杯;?峤?贫?骞遥?????伎?6?湎搜??兀?ㄑ庸瞬剑幌氖即河啵?赌刍ǔ酰?终瓷讯?承Γ?非愦??柴铡?rdquo;这样的环境怎么不让人的感情忽然微妙化?在如同周杰伦的歌曲《彩虹》中的歌词“时间也许是一种解药,也是我现在正服下的毒药。”时间是可以减轻思念的解药,也是人民放弃爱情所服下的毒药。

其中我对这一方面的禅似乎参透了。但是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人生这个禅。比如:人为何要来到这个世界上?人的到来是否能改变一切?我人生的路在何方?人生到底要怎么才能更完美?

人生这个题目仿佛太大太大,不是我们青少年简简单单的就可以悟透的,只有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努力,人的一生才会放射无限光芒,参透人生是更重要的是体会人生!人生同苦茶需要慢慢体会,不能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那样也太乏味了。我先说到这里,有机会我还会继续我的话题的,谢谢!

荷塘夜色朱自清范文3

??月悄悄缓缓地挪移。

??照见门口嵌在地上的那些细碎的蓝花瓷。想起我打烂的饭碗碎片,母亲严厉的训斥,以及我嘤嘤呜呜的哭声。

??照见门口那棵高大的黄角兰树。想起和朋友们坐在树下,看萤火虫慢慢飞过,细数从叶底漏下来的斑斑点点的月影,一转眼,馨香的黄角兰花朵就落了满身。

??照见对面那块白白的粉壁。想起树影和同伴们的身影在墙壁上投照出的斑驳的奇幻的图画,曾激荡起我们无数丰繁的快乐幻想。

??……

??以后,这些,在流转的时空里,都成了一种过去,成为我想念往事的一种呓语。

??

??伫立在池塘边,月光映在水面,恍如一池敲碎的玻璃屑,反射着点点光华,亮晶晶的,闪熠熠的,明晃晃的。

??品赏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于是更喜欢这样的夜晚。象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四周已经静寂。没有虫叫,没有蛙鸣,也没有人声,只有柔柔的月光落在身上,再缓缓地聚到心中。

??偶有风来,树影轻摇,仿佛湖底荡漾的水草;轻轻飘落的树叶,变成夜游的鱼儿。

??有薄薄的雾浮起在池里,一切犹如梦境,萦绕在我周围,涤尽所有尘埃,给我一片宁静的温柔。

??无语中,任泪水盈满眼眸,滑过脸颊,没入这静谧轻柔的月光湖中。

??

??夜色氤氲,月亮升起,是那么的圆,是那么的满。

??我却在离家的千里之外。

??每一个平凡的日子,看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思念短了又长,长了又短。那被归雁搅翻的痛楚,总在薄雾轻烟的晨光中,总在落日夕照的暮色里,涨涨落落,牵牵萦萦,永也拂不去。

??在这样的夜晚,幽梦如歌,柔甜深谧的怀念中又一次漂浮起我的故乡我的亲人,恍如隔世,又近若挽手。我成了天空中的鸟,在月光中游泳。

??风轻云淡,天涯共此时。踩着一地的月光,眺望家的方向。梦里也知身是客,心中,汹涌而过的,是依依往事,渺渺岁月。

??月亮朗润,月光浸人,秋的郁郁中,乡情共月而生,月色如剪,不减思念。

??

??夏日里的夜,美而澄静。那一个夜晚,暗黑的水边,水声婉约。草树在我们身边。灯火在我们对面。河水里那灵动着的月色,皎洁如玉。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天共水,水远与天连。天净水平新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月映水中天。

??你在身边,如春天般温暖的气息,给人以温情与力量,让我思绪无处可藏。

??一瞬间,如梦千年。月光触碰了谁的心事?相信了冥冥中的安排,相信了前世的约定今世的缘。

荷塘夜色朱自清范文4

七月,流萤纷飞,相约水云间。

七月,盈盈一笑,花蕊点卿眉。

七月,诗香涟漪共醉,荷塘月色共相随,品高碧水红妆配;七月,流萤纷飞,蝉鸣蛙语,一朵芯花望幽水。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因为懂得,所以慈悲。鄢然明媚,荷香沁心,清幽若梦,魂牵梦萦的柔美,素锦风华挽一帘缱绻的心醉。蓦然回眸,独步累,蝶舞翩飞,繁华凋零不堪追,雨叶拂尘埃,篱落心扉,是是非非,皆梦寐。眉目含情,水挽月纱沐清辉,清风伴着落花飞,笑看季节轮回。如此,云水亦无心,便天地空明,将一季莲语绚烂成诗,莲,花之君子也!

轻柔风来,薄薄的云纱,被轻柔地铺展。天空一抹湛蓝,简单的颜色,却是引人入胜,青睐那种素洁和明净。

夏,清新的色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不蔓不妖,倚世独立,盈盈一支,绽放在水中央。

那是一种雅致诗情,那质朴无华的独特美感,“出于污泥而不染”的风骨,怡人怡心,“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幅似曾相识的画境,扬起清逸的霓裳,曼妙的风姿,炎夏里,送来无限的欣喜和惬意。

流年轻逝,聆听着夏风吹过的呢喃,昨日延续的美好,尽在一曲望穿水湄里丰盈。六月的脚步,随迷离的暖风消逝而去,涉过浅夏,走在七月流火的季节,滚烫了相思,夏日,眼睛所到之处,都会令遐思跃然,有时一阵微风,漂浮着一股荷花的清香。

诱惑着人们呼吸这段熟悉却又久违的惬意时光,于是会在文字中抒写自己的情愫,懂也罢,不懂也罢,不想问,更不想提,因为一个个深深浅浅的足迹,让我看到了流年的本真,那些微小细碎的记忆,在这个静静的午后,弥漫为一种馨香,一种怀恋。

荷花,盛夏的花瓣,浅黄色的绒蕊,小心翼翼地合着软风的拍子轻轻浅唱,转身的刹那便让徘红晕染了枝叶。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陈旧的语言缠绵的情思,轻轻柔柔地在任其在指尖飞舞。

静坐听风,把心沉入宁静的底层。不用心去收藏情思,自然就不会负载轻愁,生命中拼命忙碌着抓钱、抓名利、抓爱情的双手,临终只握着穿指而过的轻风,宛如一烛成灰的落寞,谁不曾有过蓬勃的腾飞,当洞悉了人生的简约与细致时,都不过是秋霜染碧,寒雁秋虫,莫如真切的生活,体验那清澈笃定的美好。

前二天,我曾经在一位文友的“说说”中评论过这样一句话:生活就是一个七天接着一个七天,不是日子重复导致了枯燥和无聊,而是枯燥无聊,把气撒在了日子的重复上。人生就是这样的一场游戏,在欲望浮沉中,把生命扔到很远很远,最后,只为了找到很近很近的那个简单的自己。也许忙碌的现代社会,一个人,也许没有很大的成就,却一定有很深的疲倦。

我们常常在为寻找生命的理由徘徊着,惆怅着。然而,倘能在早些的时光里,理出活着的理由,让这理由为生命注入曙光,给灵魂一个支点,这便是一种期盼。

夏日里的一切都有着无需敛藏的放肆,可是,当你仔细分辨起每一个细微的热闹和繁杂,你会越来越感到自己的卑微和浅薄。就在这样的黄昏抑或夜色,多半会情不自禁的沉浸在对夏日黄昏的敬畏之中。

我默享着微风的舒适,思考着自然赐予人类的永恒和灿烂;我望着夜空里的月光,向往着她的妩媚与柔和;我凝望着蓝色的天空,敬仰着她的广阔与湛蓝;我立足于广袤的沃野,尊崇着她的厚重与包容。柔情似水的恬静在清幽的片刻,沉醉中,有清香袭来,那是守望已久的味道。

抬眸,亭亭而出水面的莲,含笑鄢然,一抹芳韵,汲取了水的清柔,风的轻盈,月的皎明。似乎,不在意彩蝶的翩飞,翠鸟的穿梭,游鱼的垂青。

幽居,在水一方,不问尘间的繁华,坦然着季节的绽放和凋零,散发着淡淡的馨香,闻着溪竹滴露的清音,小酌怡情。观者,心,随之素,意,随之清,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七月,流萤纷飞,蝉鸣蛙语,一朵芯花望幽水。

七月,独坐如莲,荷塘月色,一弯月亮挂西空。

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那样揽莲入怀,看看那田田的叶子,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腰身,碧绿优雅的罗裙,宛如明珠般的花朵,和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是啊,那是莲的给予,然,赞赏她的与众不同,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她既有入世的执著,又有出世的清逸。若是我们无法逃遁尘世,何不如莲花一般不蔓不枝,在红尘俗世污流中独善其身,做一个如莲的仙子在这物欲横流,车水马龙的都市,路途,虽然尘雾弥漫,心却已是静的,任淡默在静谧的心里盛开莲的娉婷。

在喧嚣的尘世里,慰藉疲惫茫然的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捧着花蕊,捧着暗香,一种出类拔萃的风度,一种清高雅洁的气质,难道不令人诞生面对美神的感受?哦,向上,向上,开拓一个新的境界!

我喜欢荷花,喜欢它的悠闲慵懒,喜欢它的与世无争,喜欢它不失美丽也不平凡。

荷塘夜色朱自清范文5

一、中职语文散文阅读重要性

语文的阅读教学负载着人类文明传承的重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家朱永新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阅读是一种终身受用的技能,它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人们增长见识、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提升人格魅力、形成高尚道德品质的不二法则。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重点虽然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大量的初、中级技术人才,但中职生如若没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无法在离开学校后的日子里汲取前人研究成果,学习先进的新鲜知识,也就无法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如何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是应该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对阅读教学的研究,往往注重的大多是小学生和中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与之相对应的,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关注的也是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而我们对中职阅读教学,特别是新时期中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一直以来都关注不够。

二、中职语文散文品悟情感

我们在学习散文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实际感受和现实背景,有时情真意切的散文,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共鸣。那么,我们在教学时,应把学生带到文章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如果单纯地只是教几个生字词,概念化地介绍背景,概括主题,再说点写作特色,那么学生没有受到情感陶冶,觉得不感人也就不奇怪了。在阅读时把自己摆进去,通过阅读文本联系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就是同一个读者随着人生经历,个人境遇的不同,对文章也会有不同的解读,这就是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悟的多少可由学生自己来领悟,比如《红楼梦》里香菱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立刻在她脑海中浮现出昔日见到的场景,给她一种旷远、荒凉、静寂之感,感受到一种寂寥、苍茫、雄浑之美。又如同一个人年轻时看莎士比亚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这对年轻的情侣为爱殉情而落泪,可是等到自己为人父母再来品读,可能又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父母伤心了。“文学即人学。”语文教学应该关注人的情感,散文教学尤其如此。如果不走进作者的情感深处,就不能真正理解作者,没有理解作者的情感,也就放弃了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情感资源。这样,学生的精神发展,人格健全,也就势必残缺。

三、中职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应关注的要领

中职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应关注的要领:1.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散文是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最为接近的文学样式,阅读散文很容易用自己的既成经验去过滤、同化甚至顶替散文中作者的经验。因此,散文阅读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清“人”与“我”。散文中的所见所闻是别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是别人的所思所感,要客观看待,尽量避免以己之心揣度作者之念,以免出现读却如未读,始终局限在自己的既成经验之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突破自己的直接生活经验,不断扩展、丰富对世界和他人的认识、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关照自我、触发或启迪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的思考。2.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作者的人生经验,通过精准的言语来表达,也存活于这些言语中,只有通过体味这些语言才能把握作者的独特经验。 因此,体味必须要细读,必须要仔细体会,其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作者言语表达的功力;精准的言语表达所蕴含的意味;语言的滋味;作者的情调。

三、中职语文审美性散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荷塘夜色朱自清范文6

不见青蛙,却能闻到远处蛙声。这是因为画家和欣赏者能够从小蝌蚪的形象联想到青蛙,从青蛙联想到蛙声。由此物联想到彼物,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叫做“感觉借移”,即指不同感觉的沟通与转移;修辞学则把这种表现方法叫“通感”,即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相互沟通起来。齐白石老人在构思“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画时,就是把听觉形象的“蛙声”与视觉形象的小蝌蚪沟通起来,运用了“通感”这一修辞方法,实现了听觉和视觉的互通和转移,非常巧妙地营造了静谧的意境。其实,“通感”运用最多的地方是在文学作品中。在我国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文学海洋中,这种手法的运用,俯拾即是。

音乐本是听觉形象,诗人却可以把这难以捕捉的听觉形象,转化为比较容易感知的视觉形象,让读者更好地感悟和体会感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我国众多描写音乐的诗歌中,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佼佼者。“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于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韩愈《听颖师弹琴》)每每读到这些诗句,我们仿佛不是在听音乐,而是在看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面。一对脉脉含情的小儿女在窃窃私语、互诉衷肠,柔情蜜意之间又好像夹杂着些许的嗔怪;勇猛无比的将士,雄赳赳、气昂昂,挥戈跃马冲入敌阵,奋勇杀敌、所向披靡;风清日丽的天空上有几片白云悠悠,那摇曳着的柳丝,以及正随风飘扬的柳絮……这是多么清晰而又明朗的画图。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嘈嘈杂杂,众弦齐奏,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一时间颇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景。忽而,一弦独奏,犹如凤凰出现,响遏云霄,一鸣惊人。音乐有起有伏,时而众花争艳,时而一枝独秀,听出的是弹奏者充沛而丰富的感情世界。而描写琵琶女的音乐中的诗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声由大及小到无,幽怨的心情、痛苦的心绪就在这冰下的泉流中展露无遗,“四弦一声如裂帛”中悲愤之情油然而生。这些描写音乐的佳句,作为听觉形象的音乐,已完全化为视觉形象了。这种视觉形象的优美似乎已超越了听觉形象的优美,而视觉形象的优美反过来又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二者相得益彰,产生了惊人的艺术效果。

较好地运用“通感”这一表现方法,不仅使人感到新鲜别致,引起欣赏者的格外注意,而且耐人寻味,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收到异乎寻常的艺术效果。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是这样描述荷花的香味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花的清香”描述的是人闻到的味道,而“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则是听觉形象;“不均匀的月色”是视觉形象,“奏着的名曲”是听觉形象。这些不同的感觉,由于作者丰富的生活体验,形成了不同感觉的沟通和转移。作者闻到微风传送来的清香,一阵阵的,似有若无,断断续续。不均匀的月色,给人的感觉有明有暗,有浓有淡;小提琴演奏的名曲,节奏时慢时快,旋律有高有低,它们都给人以“和谐”的感觉,使视觉与听觉融为一体。作者恰如其分地运用“通感”,使读者和作者一样,仿佛置身于当时那夜阑人静的荷塘月夜里,对那缕缕的“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对那“不均匀的月色”和“奏着的名曲”,在嗅觉、视觉、听觉之间,形成一种似清醒又朦胧、似幻觉而又非幻觉的感受,这就是“通感”的绝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