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记承天寺夜游译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范文1
一、模式名称
“意脉品析”散文教学模式
宋代无可《藏海诗话》有“意脉连贯”之谈,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二》则有“意脉直贯”之说。意脉,指诗文深层结构里蕴含的情感脉络,是作者的心路历程,如同经脉相连,贯穿全身,它使文章得以成为生气灌注的艺术整体。作者设计九曲幽径,而又禁口不言,要使读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到达其审美意境。(金元浦《文学解释学》)所以,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语文教学十二韵》)在散文教学中,遵循情感思路,品析意脉,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层结构,深刻理解文本。
《记承天寺夜游》摄取一个短暂生活片段,叙事简净,写景如绘,抒情深微;表达了夜游之感悟、感慨,蕴含了贬谪中豁达乐观而随缘自适的情怀,也隐含了自我排遣的失意心境。文章意脉,于尺幅之内数经流转,由入夜之孤独、寂寞,而高兴,而又生落寞,而又再轻松、愉快;又及赏景而沉浸,而惊喜、赞叹,最后终结于顿悟、感慨。真是行止自如,摇曳生姿。课文最后的抒情,蕴含了当下即是的生活哲理,即辩证面对得失,依乎自然,返归本真,随遇而安,就能超然物外,超越人生困境,到达生命的自由境界。
二、基本环节
感受意脉——品析意脉——内化文情
(一)第一环节:感受意脉
这一环节,主要是整体感受,在初步感受内容时,感受思路,一是文本的外在结构;二是内在的情感线索。每一环节设计,又因具体课文而定。《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紧扣意脉,围绕夜游之“因”——“景”——“感”,设计“诵读:感受意脉”、“研读:领悟文意”、“美读:内化文情”三个主体板块,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情怀,提升阅读感悟,获得面对挫折的哲理启示。导入课文后,设计如下板块:
1.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目的在于因声求气,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熟悉课文内容。
2.结合注解理解文意,围绕“夜游”,在下面横线上分别填一个字,分别概括每小节大意,并指出运用的表达方式:
第1段:夜游之____________;
第2段:夜游之____________;
第3段:夜游之____________。
首先是对照注解读课文,这是学生自我理解的过程。因为课文注解较为详细,所以学生基本能够翻译课文,初步理解大意。然后在此基础上,概括段意。这样也就理出了课文的写作思路:叙述夜游之因,交代背景和原因;描写夜游之景,蕴含惊喜之情,又生发了夜游的之感;抒写夜游之感,则很自然地表达了夜游的所感所悟。从表达方式上看,全文叙事、写景、抒情紧密结合,浑然一体。这样可以训练学生梳理文脉,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而梳理文脉的过程,实际也就是感受意脉的过程。
(二)第二环节:品析意脉
这一环节,是整篇文章教学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而感受作者的心路历程。品析要尽可能紧承第一环节,做到环环紧扣,环环相生。所以,第一环节设计,要为第二环节教学,埋好线索,做好铺垫。教学《记承天寺夜游》,在感受文脉的基础上,紧扣夜游之因——景——感,设计三步品析:
1.作者夜游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引导学生先发现,直接原因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再追问,为何到承天寺夜游?“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由这两问,带出全段品析:
“夜,解衣欲睡”,是全文意脉的起点。入夜不久即眠,本也正常;但对贬谪者来说,没有了送往迎来,就显得清闲,甚至有些无聊。“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色入户”,乃平常现象,何况既非望日,更非中秋,为何起行,而且是“欣然”的?看来作者并无睡意,只是闲无聊赖。由此就可体会到了作者“解衣欲睡”的孤独与寂寞。所以,可能觉得“月色入户”,如访而至,油然欣喜,而起行赏月。情绪由低落转而高兴。“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包含心理纠结,即渴望“与乐者”,却偏偏“无与乐者”。可见贬官于此,门庭冷落。虽有赏月之情,却又生落寞之感。一个“寻”字,也很有意味。张怀民是作者志趣相投的朋友,亦被贬谪黄州,暂寓承天寺。曾在黄州建亭,苏轼名之“快哉亭”。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称其“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馀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可见其旷达的胸怀、随遇而安的品格。而作者不是去“请”、“邀”,而是去“寻”,能不能寻着,也就说不定。由此,作者的落寞得到了更深的表达。“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为赏景做过渡,并暗示了立足点。“亦未”,渗透欣喜之情,因怀民似乎心有灵犀。(直称)“怀民”、“相与”,都显得亲切、友好。“步”,散步,显得闲适、自在。此刻的心情,又转为轻松、愉快。
这样学生在品味语言过程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变化,也就体会到了作者贬谪生活的孤独寂寞人生。夜游的原因,有喜爱月色,清闲无聊,孤独寂寞,排遣郁闷,寄情自然等;但孤独寂寞,自我派遣是主要原因。
2.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引导学生想象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欣赏描写夜游之景的精妙之处。首先,让学生翻译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抓住“盖”字,理解先前所见,都是错觉,并指出两种错觉。然后提示欣赏角度,根据提示的5个词语——比喻、衬托、悬念、动静、照应,发现两种错觉对写景的妙处。这样可以明确学习目标,降低学习难度,形成学习板块,充分展开学习过程。同时,也尽量照顾不同层次学生,使其各有收获。
(1)比喻,原文“积水空明”,“空明”,清澈透明,以清澈透明的积水比喻月光,使皎洁的月光有了令人想象的形象性。用藻荇比喻竹柏的影子,强化月光如水的感受。
(2)衬托,原文以“藻荇”的影子衬托“水”的清澈透明,再以“水”的清澈透明,衬托月色的皎洁,两层衬托,更加突出了月色澄澈。
(3)悬念,比喻连用,似乎院中果真积满了清澈透明的水,而造成悬念,最后以“盖”,点出所谓“藻荇”,乃竹柏之影,给人恍然大悟之感,也暗示了作者的错觉的醒悟,对月色澄明的觉悟,对贬谪人生的感悟,饱含着惊喜之情;这就为下文抒发感慨,做好了铺垫。
(4)动静,原文“积水空明”,为静景;“藻荇交横”,“交横”,斜横交错,给人以动态的联想,蕴含着竹柏的摇曳之美。
(5)照应,“积水”的“积”,紧扣“庭下”,照应上文“步于中庭”,暗示了由中庭看庭下的立体感,又自然有了“水中”之感,更激发人想象月色泻满庭院的澄明景象。
3.领悟夜游之感,主要设计两项练习:
(1)第3段两个反问句表达的内容,并不合乎客观事实,你如何理解?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情由景生,感慨因赏景而来。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句,语气语意都显得十分肯定而强烈。但并非每夜都有明月,每处都有竹柏。这种情感体验的艺术表达与客观事实的矛盾,极力强调了美的事物,随时、随处都有,具有普遍性。因而,禁不住发出了意味深长的感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根据第三段语境,补写句子:
每夜都有明月,每处都有竹柏,只是世人因为____________,所以不能欣赏到美好的事物,而我们两个闲人因为____________,所以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通过这样的补白,引导学生体会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怎样?更多的世人(与“闲人”相对的“忙人”)又怎样?根据语境可试作补白:“闲人”清闲,世人忙碌;“闲人”从容而优雅,可以脱离喧嚣与污浊,世人汲汲于名利,难免身心憔悴;“闲人”或许会有孤独、寂寞,但却能感受自然中的美好一切,世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无暇也无心欣赏生活中的美景,令人感慨而遗憾。
另一层含义是,自古以来贬谪者甚众,“如吾两人者”盖寡。比如柳宗元,他游小石潭的最终感受是“凄神寒骨,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内心充满着难以排遣的抑郁、凄凉。而作者的夜游却是审美的发现与享受——生活中美的事物普遍存在,对“闲人”而言,恰有如“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苏轼《前赤壁赋》)。
这样,学生可以理解,作者夜游中能够感悟到,美的事物随时随地都有。虽然自己遭遇贬谪,却正好能有闲情逸致,欣赏到美好的事物,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作者正是以这样顺其自然,随缘自适的生活态度,修养了旷达的心胸,从而在孤独寂寞的贬谪人生中,感受到了生活快乐。
(三)第三环节:内化文情
如何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增进学生的语言积累,最基本手段,还是诵读。不过,这应该是设身处地的美读,也就是要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达到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朗读过程中,尤其要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因为这是深化学生情感理解,促进文情内化的重要方法。
教学《记承天寺夜游》,要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寂寞——欣喜——惊喜——感慨。具体来说,要把握住每段的关键词句,第1段交代时间句,宜读得平缓,“解衣欲睡”、“念无与乐者”,宜低缓,“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包含的欣喜之情,宜轻快;第2段前两句两种错觉,要读出宁静、沉浸之感,最后一句读出惊喜、兴奋之情,读出;第3段前两句,要读出强烈的反问语气,读出一种顿悟感,后一句要读出意味深长的感慨。
当然,文言文教学还有其特殊性,那就是兼顾文言词句的理解与掌握。为了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益,《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还更多地考虑了以下两方面:
一是“立体化”,主要指教学目标三维度立体构建,相互促进;教学板块设计有机联系而内容、层次、角度、方式不同的阅读活动,努力使不同学生都可以充分地参与,多方面获益;文本解读内容和形式兼顾,将文言文词句理解,随机融入语言品析之中,力求灵活高效。“立体化”旨在避免教学的狭窄化、片面化,增强学生阅读效益的综合性、整体性。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范文2
一、读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学习文言文,强调多读、熟读,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主要要求学生做到:
1.准读。
也就是要读准字音。首先,在教学新课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先认真地预习,查字典解决课文中的生僻字。其次,不能使之读破句。所谓读破句,就是该停顿的地方不停顿,不该停顿的地方却停了,停顿不当,就不能正确地理解文章。
2.变读。
文言文中有通假字现象,通假字应读通假字的音。
二、译
学习文言文,翻译至关重要,古文翻译的原则是信、达。“信”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要求译文明白顺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翻译文言文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加。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愚公移山》中的句子,“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即“顽固”。
2.改。
有些文言实词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高万仞”的“仞”可改为“丈”。
3.补。
文言文中通常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全。
4.调。
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
5.删。
文言虚词、发语词、词头等可删去。
6.留。
古代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溢号等可直接录下,不必翻译。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这样,既符合新的《语文标准》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评
点评课文有以下两点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评点过程中,能深入领会作品中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的奥妙,在思考过程中,必须思考有序、步步推进,探索词、句、章的内在联系,这又有利于逻辑思维的培养。
2.能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
评点法的主要特点是细和实,这正是读文言文的要求。在评点过程中,逐词逐句地思考,这就既掌握了文言文的方法,又培养了踏实的读书风尚。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学生会问:“为什么夜晚去游承天寺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教师稍加点拨文章背景学生便明白了,原来文章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可谓仕途不如意,但作者并不悲观,文章最后作者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的感慨,其中有被贬官的悲凉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稍加点评,学生便能心领神会。
四、背
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最高层级,也是最高境界,更是增加文化积淀的有效措施。学习文言文,若能琅琅上口,那将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美的净化和熏陶,更加热爱我国的古代文化,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那么,怎样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背诵呢?
1.化整为零法。
记忆心理学认为,记忆的单位越小越容易记忆,背诵篇幅较长、段落较多的文言文,可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它的结构层次,再把它分割开来,采取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方法,逐段、逐层次地背诵。
2.口读手抄法。
让学生先读,然后抄,再往下读,读了再抄,当眼熟、口熟、手熟、心熟了,自然能够熟记而背出。
3.及时默写法。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范文3
【关键词】 文言文学习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1
一、新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现实状况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文言文在中考考试中分值占到14分左右,这一点直接影响学生的中考成绩。还会影响学生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的语言素养。从我教的2005年、2007年、2010年学生中考成绩来看,文言文考题得分率不高,优秀率达不到30%。说实话,我还是很重视文言文的教学,每学期一开学便要先学些文言文,也是让学生背诵,让学生写作业,让学生认真听我讲,字字句句翻译记忆,但最后的成绩却令我失望,甚至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了怀疑。仔细想想,原因还在于老师主导的不好:不注重学生文言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注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不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阅读习惯;不注意培养学生的答题技巧。总是强迫学生恐吓学生说文言文多么重要,多么能抓住分数,结果学生还没学会就被老师吓的对文言文有了恐惧感。
二、问卷调查理清学生情况并分出层次
我围绕“新课程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等一些问题,给学生设计了调查问卷。共在6个实验班发放课题问卷,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对比分析,初步了解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况,找出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对问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分析。通过问卷情况,我把学生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是记忆力强,悟性高,对文言文学习不反感的学生。第二类记忆力、悟性较好学习较被动的学生。第三类是没有记忆习惯,前学后忘的学生。
三、通过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一)改进了教学方法
一是课堂结构得到优化。通过分层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字字句句落实的教学方式,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学生在这节课中都有成就感。教给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学习的方法。先将课文重要知识在学习资料上划出来,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课前预习,然后带着预习产生的问题,课堂上学习小组合作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合作解决,然后再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资源,自己设计教学方案,再采取抓阄选讲课组的方式,挑一组同学上台讲。若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互动点拨解决这样本来很死板的文言课学生再也不怕了,课堂形式变得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教学形式。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了许多。二是课堂学习形式多样化。课堂上老师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如:古诗文教学采用朗读比赛形式进行,文言文采用讲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等形式进行,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比如,讲《承天寺夜游》时我专门把家里养的鱼提到学校,让学生在日光下观看鱼儿怎样“皆若空游无所依又用班里的大扫帚当竹柏,在日光的照耀下学生很容易理解“水中藻荇交横”的意境。我还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让学生画画、写小文段再给他们通过实物投影仪打出来。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态度从敬畏到不害怕,再到喜爱,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了。
(二)激发了学习兴趣
一是用精彩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彩、新颖、引人入胜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更易接受知识并掌握读说听写技能。二是精编教学实践活动。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把枯燥无味的文言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带着趣味就把知识点给掌握了。如教学《论语十则》时,我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上台表演;教学《愚公移山》,可针对愚公愚不愚开辩论会;教学《三峡》,让学生学做导游,介绍三峡,让学生从实践中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三是鼓励质疑探究。“思不疑处则有进”古诗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到见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在释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创新,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教给学生质疑的基本方法:从认识事物“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三个层面上考虑。通过质疑、探究,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四是重视学法传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独立学习文言文,才能真正让他们觉得学得有趣。我首先教会他们用归纳法、表格法,处理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内容。教会学生凭借一定的语感和语境,借助工具书,独立地通过联系上下文,来推断词义。教给学生翻译的方法,让他们先通读全文,理解文意,再逐句直译或意译,指导学生通过抓主旨,析人物,把握主要事件;用固定词语体味语言特点比如“《陋室铭》语言精练,简洁,整齐,有押韵,运用了骈句”。《记承天寺夜游》语言朴素自然,富于诗情画意。在学生利用这些方法充分动脑动手之后,老师才对疑难点进行点拨,把学生脑子里储存的知识点击出来,派上用场,让学生感到古诗文学习只要掌握了方法学起来并不难。
(三)提高了阅读能力
一是进行跟读练习。课堂上采取配乐跟读,通过多媒体教育设备让学生从视听觉默默体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与作者情感沟通的效果。以《陋室铭》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跟着朗读,更觉情景相谐。跟着跟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为了强化这种感受,可重复播放。二是组织译读练习。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释与资料翻译文章,然后再交流讨论。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字找出来并把阅读的初步感受告诉同桌,然后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第二阶段:由每个讨论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学生上台陈述小组的审美体验结果;第三阶段:学生审美信息评述。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讲评,或由学生进行评点。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要让课堂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鉴赏、自主审美活动。三是鼓励品读练习。“用心去感受作者的情感,通过作者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景,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在对文言文精彩片断的欣赏上,尤其要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有品读的意识和方法,具体可从文字语言、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