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范文1

浪漫相约

高三的时候,政治老师老是在我们班上讲,愿高三这张旧船票。送你们登上大学的客船。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左耳进,右耳出。心想,这次渡不过去,还有下一艘客船。地理老师老是强调,希望你们高三之后,跨长江,过黄河!只是遗憾,十年寒窗,我这只笨鸟,仅仅跨过了资江、湘江,来到了湖南师大。后来听我们教授鼓吹说,我们读的也是北大,不过是湖南的北大,似乎又增掭了几分虚荣。

之所以填报湖南师大:其一,我喜欢文学,有一个做教师的梦想;其二,师大里面藏有名师,并且环境很好,靠着岳麓山,伴着湘江水;其三,高中的生活单调,从未体验过爱情。而听说师大美女如云,在那里自然会产生许多浪漫的事。

一个人拎着箱子从湖南一个僻远的小山村出发,铁轨的颠簸声是我快乐的伴奏。二十年后的今天,自己的世界在瞬间变大,变大。来到长沙火车站,随着人流上了去大学城的公交车。走走停停,左拐右拐,没有看到一个学院的名称,没有看到一个校门,公交车上的喇叭报站了,湖南师大到了!我懵懵懂懂下了车,撞人了师大的怀抱。

师大,原来是一所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没有们没有围墙,就是它个性的体现。傍晚时分,我有点怀念僻远甚至有点荒凉的故乡,于是一个人摸索着来到了湘江河畔。正值金秋,桂花溢香,江风微凉。我独自凭栏远眺。数着江中小洲微黄的芦苇丛边的点点白鹭,望着北去的江水,看着伟人曾经吟诵的橘子洲头,我似乎又暗暗偷来了一种阔大而又诗意的情怀!

我的大学,就是这样一个浪漫的开始。我沉醉在当晚的梦里。

红楼故事

这是一座苏联式的老建筑,也就是我们眼中的文学红楼。这座楼只有四层高,非常朴实。之所以称其为红楼,是因为整个楼就是有条形的红砖堆砌而成,没有洁白瓷砖的装饰。在楼道和教室的墙壁上,都挂着往圣先贤的名言警句。还贴有我们系友和老教授们的字画。所有教室铺着清一色的木地板,只容你轻轻走动,容不得半点喧哗,似乎只要一点与文学无关的嘈杂声就会抖动整个红楼。这座楼的文化气息,在无数学子的脚步中变得日益厚重。

大学,非大楼之谓也。大师所在之地,是谓大学。若是这样,这红楼堪称一座文学大楼。它曾接纳过太多的文学大师,比如钱基博、钱钟书父子,杨树达等,它也送出了许多创作文学的大家,比如韩少功等,更是培养出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教师。好一座寂静但不寂寞的楼。

我的大学,似乎和高中一样,一大早就起床,和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骑着单车沿着湘江风光带,穿过湖大,来到红楼。在这座红楼里,我听到了北大、北师大等全国一流高校的著名教授的讲座。记忆尤深的是,北师大童庆炳教授的“审美是人生的节日”的讲座和系友韩少功教授关于文学创作的讲座。

我有一个同学,他不仅仅满足于听教授们讲文学课,还给我们学弟学妹们开坛讲起了金庸的武侠小说。这个讲座是自发组织的。当时是周末,一些对金庸小说感兴趣的兄弟学院的同学看到海报上的信息后纷纷赶到指定的地方听讲座。这个同学从高一起就对金庸的小说感兴趣,只要是金庸写的小说,他都千方百计地弄来细读;只要是由金庸小说改编过来的电影和电视剧,他都抽时间细看。渐渐地,他对金庸创作的风格有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因而,这次讲座。他底气十足,有点神采飞扬,台下的掌声不断。外面路过的同学还以为又是哪个著名大学的著名教授来文学院讲课了,都不断地加入听讲座的队伍。这件事情后来被我们年级的辅导员知道了,刚开始我们还担心她会指责我们搞活动没有通知她,没想到她对我们自主开坛讲座的事情连连说好,一度被传为美谈。后来我们学院学生自主开文学讲座的事情不时发生。

作为一个学生。在文学的殿堂里和大学生开坛布讲,在我们看来,有点不可思议。他不但讲了,而且赢得了掌声和喝彩,这不得不叫人佩服。其实,事无巨细、高下之分,只要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锁定一个目标,把一件事情做到让人不可思议的境界,你就成功了。以这样的心态来读大学,或者干自己的事业,都会时时收获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真情相拥

这所大学里,游走着一个个书痴形象。有的在草坪里晒着暖阳啃书,累了便抱着书安然睡去,有的用胳肢窝夹一本书疾步行走,大多数的人经常在学校周边的旧书店里逛来逛去,为的就是找到一本自己钟爱的并且发黄的书,我们常常和书店的老板称兄道弟,做起了朋友。图书馆里,阅览室里一共有三百多万册的藏书,里面经常是座无虚席,甚至图书馆的地板上都有很多人卷曲着身子在读书。尤其是考研前和期末考试的那一段时间里。每天早上6点左右就有很多人等在图书馆门边,据我所知,这个图书馆的玻璃门被挤破了好几次。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个书痴。

最有趣的奠过于周六的时候,天还没有大亮,我就和几个爱好淘书的哥们搭着公交车一起去长沙清水塘旧书摊上找书,每每发现一本好书,自然连连赞赏,然后就是相互传阅。不顾囊中羞涩,砍了一点价,便买了下来。心里念叨着,又要节省几顿饭钱,但是左思右想,怎一个“值”字了得。便乐呵呵地回去,签了名,盖了章。再小心翼翼地插放在自己的书橱里,时不时地拿出来品读。只要不下雨。并且有闲余的时间,我们必去清水塘,渴望邂逅一段和自己喜欢的书的重大“艳遇”。

书读得多了。故事也就多了,想法自然多了。倾诉的欲望高涨的时候,我便邀三五好友,择一个有月亮的晚上,骑着单车,来到湘江的草地上,讲述着自己的往事和前程,分享着沈从文和张兆和的恋爱趣事,讨论着少年时候在湘江边、橘子洲头指点江山的非凡气度,各自猜想着自己的非凡前途。每每兴尽晚回寝,伴着天边的星星一起入睡。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买书的习惯还一直保存着。我一个在广西教书的大学朋友在旧书店里淘到一本他认为我很喜欢的书,便赶忙从邮局给我寄了过来。我也经常去书店淘书,有时候想偷一偷懒,不愿在嘈杂的城市人群里穿梭,于是就在网上购买自己喜欢的书。若是碰上一本朋友喜欢的书,即使各处一地,我也会从邮局给他们寄过去。我们感觉彼此在交换着知识,互相感受着无比的幸福。

周末是我们自由出走的日子。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岳麓山上熬了一个通宵。由于是五一劳动节,时间和精力都十分充沛。我们一行八个人,晚上十点开始登山,没有带任何照明工具,只带了几瓶水、几袋干粮、四副扑克和一叠报纸,借着明朗的月光上山,当时山脚的温度比较暖和,我们穿的衣服很少。透过树影的月光照在陡峭、崎岖的山路上,时明时暗,我们几乎一路上受着惊吓互相壮胆互相搀扶着前行。大概在夜半十二点的时候到的山顶。这是我第一次站在岳麓山顶看真实的长沙夜景,兴奋不

已。进入次日凌晨后,路上的行人和车辆变得更少了。周边能看得到的就是我们八个人。由于爬山过度疲惫,我们找了一个亭子围着圈儿坐下,边吃东西,边扯着高中或者大学甚至更远的事。这简直是一座招风亭。风呼呼地吹,越往凌晨那一段时间靠近,温度越低,加之又是山顶,温度更低。这里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打哆嗦。吃了阵东西,打了阵牌后,就开始晨练,跑步。我们轮流跑动着,沿途的鸟语林里传出了清脆的鸟叫声,麓山寺的一些和尚也开始沿着山顶池塘周边的小道晨跑,跑到湘江边时一轮红日几欲喷薄而出。此时我们摇摆着下了山,来到山脚各自搭车回宿舍睡觉。

这是我第一次风餐露宿,而且是通宵,它给我的感觉很特别,因而让我刻骨铭心。第一次风餐露宿,让我真切感触到了岳麓山的躯体随着日落降温,随着日出升温,让我真切领略到了黎明前最黑的一刻,也让我欣然迎来了黑暗之后的光明,也让我真切体会到了“熬”夜的滋味,怎一个“熬”字了得。“第一次”没有什么好坏、成功与失败之分,勇敢地尝试自己的“第一次”,就是在向成功迈进一步。人生有太多的第一次,让我们勇于去迎接第一次的挑战,也让我们去收获第一次的惊喜。人都是活在现实社会中,梦偶尔可以做,但不能沉醉在睡梦中。梦醒了,请你记得,远方的路,还需要我们一步步去丈量。不断行走,勇于尝试,才是真正鲜活的生存姿态。我们永远在路上。

依依惜别

大三大四是一段充满激情和挑战的日子。我们学的中文,毕业之后大部分会去中学当语文教师。因此,在教育实习之前,我们进行了许多次语文教师的培训。我和班上的几个班干部一起举办“明日之师”活动,晚自习的时候。我们在讲台上试讲,并且请我们的教授做我们的指导教师。大四的第一个学期,我和一部分同学搭着一辆校车去了株洲的一所高中实习。我至今忘不了自己第一次站在讲台上为人师表的情形,带着紧张和羞涩,忘不了和学生们一起打篮球的快乐和同欢送晚会上同学生们的拥抱与感动的泪水,也忘不了那段边实习边复习考研边找工作的执著与坚毅、欢快与辛酸。这所有的一切,都在大三大四的那段岁月里唯美定格!

四年前的九月,是我们热情相会的时刻,四年过去之后的六月便是我们各自飞奔,散落天涯的季节!这确实让人伤悲,因为有些人,有些事即将成为永恒,化为记忆!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范文2

初入大学,便感受到那严谨中又不失活泼自由的大学风气。好奇有之,这是告别三点一线枯燥无味的高中生活,对新的学习环境以及新同学的向往;迷惘有之,在以往的校园生涯中前进的道路总是十分单一,最终目标不过是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而我们所需的不过是坚定走下去的毅力和决心,但大学是不同的。

当早已习惯把学习当作唯一重心的我迎面撞上那五光十色的大学生活时,总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那时的我迫切需要一位能够给我指导的老师,在那迷茫的时刻,我迎来了大一的新生研讨课。

魏xx教授是给我们上课的第一位老师,他的风趣幽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中时,时间被各种卷子填满,最长远的目标不过是考上一个好大学,至于各种专业却是完全没有了解。而刚入学时,对于自己的专业,唯一知道的不过是汉语言文学这个名称。魏xx教授以他独有的幽默,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汉语言文学在本校的创立过程以及我们将来要学习的内容。除此之外,他还为我们放映了一组ppt和视频,展示了我们历任优秀学姐和学长的风采。鲜妍明媚的笑容,青春鲜活的气息,明确坚定的目标,以及为目标永不放弃的信念和决心。

一堂课给我们带来的是深深的思考,要想在五光十色的大学生活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就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迷茫的心逐渐平静下来,带着对未来的期盼,大学生活正式拉开序幕。

时光荏苒,几个星期就这样丰富充实的走过了。新鲜的课程,五花八门的社团,宽敞高大,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大学生生活如同一幅瑰丽的画卷缓缓展现在我们眼前。但来到新环境的新奇和热闹逐渐退去后,大学中轻松的课程让我有了大量的空闲时间,失去了高三紧张气氛以及考试带来的压力,很快便让我觉得无所事事,自身的惰性与内心迫切想做些事的心情相交织,空闲甚至成了一种折磨。带着焦炉的心情,我再一次迎来了新生研讨课。

刘xx老师并不是给我们上课的第一位老师,但他给我留下的印象却尤为深刻。他给我们里的那张长长的书单以及对各种出版社的如数家珍,都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他对读书的热爱。课堂上刘xx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述他的读书经历以及在读书时的感受,一本好书总是希望有人欣赏的,就犹如伯乐之于名马,或许刘涛老师就是一位真正的爱书人吧。

求学之路,理想之路需要知识的铺垫,因而便需要读书,读书使人宁静,使人充实。读一本好书,便是要遥听一个孤独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窃窃私语。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相同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她为你一人唱歌。空闲时别忘了读几本好书,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的捶击。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范文3

第一次是两个月前,他反对自己担任艺术总监的电影《万箭穿心》因“事件”退出东京电影节:“我是个70岁的老人了,经历过‘’等众多坎坷,深知某些投机分子为了私利,利用群众的热情搞过激行动,对国家文化艺术带来的巨大伤害。”

第二次是12月15日他在微博的《呼吁以电影分级制代替电影审查的公开信》。文中历数悲催的电影导演,远至1994年的张元、田壮壮,近至担任艺术顾问的电影送审后4个月还得不到回应的他本人。他用2000字指责电影政策是“人治”非“法治”,呼吁有关部门和电影业的所有同事们行动起来,因为“改革就要做实事”,在他看来“社会主义国家不适合电影分级”的结论“实属荒谬”,他以“前辈”姿态毫不客气地指责行政力量过度干涉电影创作,用词凌厉比如“违反宪法”。

第一次生气后也就是退出东京电影节后,他频繁接受记者采访;第二次生气后也就是发出公开信后,他选择缄默。但是第二次生气真正引发了社会热议,得到诸多知名导演的支持,也令很多普通人回忆起了久违的名字“谢飞”。

导演谢飞远离公众许久,最近作品拍摄于12年前。最近10年,他的身份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作为第四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他不算高产却几乎每一次出手都获大奖。他的6部电影作品是1979年到2000年的:《向导》、《湘女萧萧》、《本命年》、《香魂女》、《黑骏马》、《益西卓玛》。

谢飞永远聚焦现实,从未拍过古装题材。他所有的电影都改编自文学作品,悲观又蕴含温情。他老派保守,不是同时代的领跑者却将艺术风格坚持最久。后期的创作岁月里,他是同龄人中唯一“作者立场”的延续者和实践者。12年前的一部电影,他7次进藏,虽票房不佳。10年前谢飞60岁,尝试拍电视剧,反响不大。

他的辉煌在1980年代,电影较少受到干预也无须面临资本压力。他是艺术电影的坚定支持者, 对商业环境有明显不适。他没有面对过商业电影导演经常面对的自我与社会、艺术与商业间的矛盾。于是他时常忧心忡忡,一面抨击好莱坞电影是快餐文化,一面批评商业环境挤压艺术电影。他与浮华时代最深的隔阂在于他始终坚守精英主义立场和对社会的批判,他觉得“一味地赞美没有意义”。

在公开信中,他不解“为何电影要面临审查”?“综观世界,没有几个国家像我们这样,几十年来为文化艺术的一个品种—电影—从上到下设立如此庞大的行政管理部门,浪费惊人的纳税人上缴的金钱。”谢飞要求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各种文学艺术种类也应该一律平等”,在他看来,中国的文学、戏剧等领域不存在审查制度,他说:“如果小说也要逐字审查,中国也出不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借赵丹之口说出肺腑之言:“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

谢飞最早注意到电影分级制是在1987年,他刚从美国访学归来,向北京电影学院介绍好莱坞电影分级制度。作为体制内的导演,他一直是新潮派,很早就意识到电影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最近10年,在过度商业化的趋势下,他开始忧心艺术电影在电影审查和商业资本的双重冲击下难觅生存之地。他曾抨击好莱坞电影快餐文化挤压国产电影,告诫年轻一代坚守民族电影,通过参加国际电影节发出中国声音。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范文4

慈琪,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十八岁前获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浙江省青春文学新势力金奖、冰心作文奖等奖项,十八岁后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奖项,曾在 《儿童文学》 《少年文艺》 《故事大王》 等报刊发表作品,作品入选《浙江儿童文学60年作品精选》 《中国百年儿童文学名家代表作精选》 《百年百篇优秀儿童诗》 等,出版诗集 《梦游的孩子》 等。

说起来,写作的时间也不短了。再坚持一两年,就可以自豪地说“我半辈子都在做这件事”了呢!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的呢?

努力地想了很久,最开始是因为日记本里老师写下的一个个“优”吧。这是三四年级的事儿。然后是五年级作文比赛的全校一等奖,没有奖金、奖状,仅仅是跟二等奖、三等奖的作文一起被贴在橱窗里。

初三时,才在报纸上发表了第一个小故事。写自己家鹦鹉的,字数和风格都是标准的八百字作文。稿费十元。当时的开心,和作业被老师评为优秀是一样的,并没有特殊的感觉,不能算是写作生涯的起点。

高一读了两三个月便休学回家,因为在学校住宿不好好吃饭,至今还被爸爸颇为生气地提起:“饭卡一个月只在食堂花了两三块钱,其他的记录都是小卖部的!”

……学校的饭卡监控好严格。

于是玩了一年,去过九寨沟、长白山、丽江、大理和石林,也去过苏州、扬州和沙家浜,都是爸妈出差或开会时顺带着捎上我。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把出差、开会和旅游混为一谈。但印象最深刻的却不是湖光山色,而是回到家里,不用忙着写作业或预习,径直乘车去书城,坐在安静熟悉的角落默默看书。多奢侈的幸福啊!

更小一点的时候,我满书店转,什么都看。《大话西游》的剧本、《笑林广记》 《老夫子》 《野性的呼唤》……年纪渐长,活动范围却固定在了儿童文学区。十多岁时花几年时间读完几乎全部的杰出儿童文学作品,再去延伸阅读写给成人的幻想小说和武侠小说。这就是我的阅读轨迹。

很平淡啊,这些事情。

出现波动是在十三岁的时候,即高一休学那年。寒假,我在书城翻到一本赵荔的《有太阳的墙》。她比我小一岁,却写了本水平令人震惊的小说,至今我仍认为那是当代中国最好的儿童小说之一。我想,还有这种事情?那我也试试看。

回家的车上,抱着爸妈送的几本书,我说:“我要严肃认真地开始写故事了。”爸爸头也不回地把着方向盘:“写出来再说。”“噢。”

那年四月十日,十四岁生日当天。我完成了一本十多万字的童话 《漫画世界传奇》,也就是即将在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 《谢小盟之漫画世界》 的前身。当然,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改写数次的结果。两年后又写了一本续集―《谢小盟之青雾城堡》。加了几个新角色,战场也由大地转向天空。

无论第一次尝试有多幼稚,毕竟,我兑现了承诺啊。

当我的第一本长篇完稿的时候,妈妈很惊讶,但她不知道我写得怎么样。在她任教的大学里有一位研究儿童文学的吴其南伯伯,妈妈便把我的稿子带给他看。吴伯伯将稿子推荐给四川的儿童诗人邱易东伯伯。那年暑假我便第一次去了成都。成都的阳光白热烫人,邱伯伯在巴金文学院的办公室里看我的童话,而我紧张地坐在沙发上,手里不停地转笔。

妈妈说:“别做小动作,不礼貌!”

我说“哦”。但仍然紧张地继续转了一会儿笔,直到它掉到地上,我立刻捡起来不敢动了。

为了鼓励我继续写作,邱伯伯将这个笨拙的故事印成了铅字。

在邱伯伯那儿,我还第一次读到儿童诗 《鱼的翅膀,鸟的翅膀》。我想,原来故事还能这样写啊!我也试试。后来陆陆续续写了一组童话诗,其间也写了几篇童话,大都发在《少年文艺》上。到十六岁时,雪野叔叔在宁波举办中国童诗年会,我过去凑了个热闹,遇到写童话的周锐叔叔。他们都很喜欢这些古怪的小诗,就推荐给了杂志社和出版社。江苏《少年文艺》还特意开辟了一个新的栏目《第一推荐》,将一大批童话诗放在了上面。真是奇迹般的事情啊!

写到一百首时,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孙建江叔叔为我结集出版了《梦游的孩子》。

凭着一股好奇劲儿闯到现在的我,是踩在前辈们搭起的手臂间,爬上那么高的山的。

如果当初我没有在书城看到赵荔十二岁时写的书,会怎么样呢?

也许我会迟几年才开始动笔,或者错过心里涌动的这么一次冲动,就此走上另一条路,一条与写作截然无关的路。

如果当初写出的故事无人在意,会怎么样呢?

也许书稿就此尘封。也许偶尔燃起热情,又灰心丧气地熄灭,不再尝试,拒绝触碰。

一条小鱼和千千万万个兄弟一同诞生,最终活下来的可能只有它,孑然一身。

千千万万个梦想在我的童年风起云涌,最终活下来的,唯有那个写故事的小念头。那无数个梦想破灭的瞬间,没人知道,但所有人都懂。

也祝所有的孩子们在漫长的人生中,静静等候梦想溯游而上,中途哪怕千万次触礁搁浅――只要有一条鱼儿活下来,就够了。

【推荐作品】

《收割一群狼》,短篇童话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年11月版。

狼来了

慈 琪

所有的庄稼地里都住着狼。狼们负责赶走偷吃的兔子、麻雀和山羊,让庄稼安心生长。但它们必须生活得小心翼翼,免得被人类发现,把它们当作普通的狼捕杀。

每块庄稼地里住的狼的品种都不一样。老八家有三块地,一块种玉米,一块种土豆,一块种燕麦。这样他家的地里就住着三只狼:玉米狼、土豆狼和燕麦狼。三只狼是好朋友,常常在有风的日子串门。

一天,土豆狼慌慌张张地来找玉米狼:“不好了,我闯祸了。”

“怎么了?”

“刚刚我在田里追讨厌的地鼠,不小心追到隔壁的田里,碰到了小九。她一见到我,就哇哇哭着跑走了。”

小九是老八的侄女,她妈妈是出了名的大嗓门,这下子全村的人都会知道老八家的田里有狼了。

“你别急,我们好好躲起来让村里人找不到,也许他们就会觉得是小九看错了。”玉米狼安慰道。胖乎乎的土豆狼擦了擦头上的汗,听从了它的建议,回去找到一颗最大的土豆躲了进去。

第二天,地里果然来了很多村民。他们拨开庄稼叶子,大声呼喝着,用棍子打来打去,可是连一根狼毛都没找着。

老八叉着腰,恨恨地说:“准是小丫头看错了,我家地里怎么会有狼窜出来?”

“可能那只狼跑到别的地方去了。”小九怯怯地说,但大人们都不相信地摇着头。

“肯定是你在撒谎。”

“真是个无聊的小孩。”

“罚她抄 《狼来了》 一百遍!”老八生气地叫道。

人们各自回家了,只有小九站在土豆地里掉着眼泪。眼泪渗进土里,把土豆打湿了。土豆狼抖抖身上的泪水,冷飕飕的,它的心里也不好过。

等到夜晚来临,土豆狼从土里钻出来,顶着一头泥巴就去找玉米狼了。几分钟后,它又跑进燕麦地,向燕麦狼说了自己的决定。整个夜晚,它跑遍了全村的庄稼地,和所有的狼做好了约定。

凌晨五点,全村的人都听到了狼嚎声。不知道狼到底在哪里,因为村子的东西南北都有此起彼伏的号叫。大家吓得蜷缩在被子里,瑟瑟发抖。

第二天,村民们加倍警戒,所有的小孩子都不许出门玩耍。

但小九很开心。她再也不用抄书了,而且为了补偿她,老八亲自做了一支小竹枪送给她。这支小竹枪很锋利,老八保证它可以戳穿狼的耳朵,别的孩子都对她羡慕极了。

小 苗

慈 琪

燕麦狼是一只非常俊美的狼。别看土豆狼和玉米狼也是黄色的,但它是金黄色!太阳一样的金黄色!

所以燕麦狼非常骄傲,并且对阳光充满了好感。它觉得藏在叶子下面晒不到太阳,常常冒险跑到土路和小坡上去,悠闲地趴在那里哼着小调。要是有人来了,它就一骨碌滚到田里去。村民扛着锄头过来,莫名其妙地左右张望。最后只好认定,是阳光太过强烈造成了他们的幻觉,以为刚刚有条金色的大狼横在了路上。

燕麦狼很得意。它像一片轻捷的麦叶,飞过来飘过去,在田野里尽情玩耍。不过每天半夜它都要匆匆赶回自己那块田里――离了太久,庄稼会没精神的。

有一天,燕麦狼玩得太疯,不知不觉到了山的另一边,在小坡上看到了一棵干瘪的小苗。它本来要不在意地走过去,却突然转身回来,皱着眉头盯住那棵小苗。

“你真难看。”

小苗抖了抖皱巴巴的叶子,瑟缩了一下。

燕麦狼仍然不客气地瞪着它:“在阳光雨露这么丰富的地带,又没有野兽和虫子欺负你,你好意思长成这样吗?”

小苗羞愧地蜷起身子,只想等它赶紧走开。

燕麦狼绕着它转了好几圈,才往家的方向走去。第二天,它一早就飞奔过来了。到的时候已经是中午,小苗在光秃秃的坡上无遮无挡,被太阳晒得蔫蔫的。

燕麦狼走过去,弓起身子,在小苗身上投下一块阴影。小苗迷迷糊糊地觉得一凉,抬头看到燕麦狼迎风飞舞的金色尾巴。

“还是在这个地方晒太阳舒服。”燕麦狼懒懒地说。

小苗愣愣地想,它的姿势看起来……不太舒服啊。

傍晚,燕麦狼活动一下僵硬的腰腿,回去了。

就这样,来这片小坡成了燕麦狼的日常活动,有一次小苗怯生生地问它:“你不累吗?”

“有这么好的阳光,又没有人来,多自在!”燕麦狼不耐烦地说,“你这个多话的小家伙!”

小苗不吭声了。这是它说的唯一一句话。

夏天快结束了,燕麦狼又要照顾自己的庄稼,又要来看小苗,累瘦了一大圈。而小苗长成了强壮的小灌木,结出了鲜嫩的金黄色浆果。

燕麦狼在秋季的第一天爬上熟悉的小坡,迎面跑来一只小兔子。它在燕麦狼面前放了一堆浆果,涨红着脸跑回去,一头扎进了灌木丛。

燕麦狼在灌木丛边趴下来,低声叫道:“小苗。”

“嗯?”灌木丛里传出拘谨的细小声音。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范文5

在文学创作方面,你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祝贺你。你第一次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是什么时候?

苏笑嫣:09:18:08

谢谢,只能况有一些小小的收获。11岁时,我的诗歌处女作一《银色月光和百合花(组诗)》上了《诗刊》的《校园诗星》栏目。

同学少年:09:22:39

这么小的年纪,真不简单啊。可不可以说,你的文学创作最初是从诗歌创作开始的?

苏笑嫣:09:23:11

是的。早些时候,我阅读的诗歌相比于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多很多,所以首先尝试创作的自然便是诗歌。最初的作品多不成熟,即使是刊登在《诗刊》上的那一组也是青涩的,但是我已然在创作的过程中品尝到了乐趣,诗歌的发表更是给了我很大的激励。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面的拓宽,我创作的作品类型也逐渐丰富起来。

同学少年:09:29:40

父母支持你写作吗?

苏笑嫣:09:30;14

非常支持。在我的创作之路上,父母的勉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当我感觉自己的作品不能有所突破时,也会有些沮丧,父母理解我的心情,告诉我前方的路还很漫长,只要我坚持不懈地努力,总会一步一步走得更好、更远。

同学少年:09:36:23

坚持写作,对你而言是不是一门“不得不做”的功课?

苏笑嫣:09:37:18

写作的确艰苦,但绝不是一门“不得不做”的功课。宇航局作对于我而言,是书写灵魂的声音,表达心灵的渴望,是内心的需求,而不是追于外界压力的无奈之举。写作就像是一个泥沼,我深陷其中但没有试图挣扎,因为我的世界离不开它。做一牛事,只要是源于本性的,只要是喜欢的,勤奋就成了―种享受,会带来―种愉悦。所以,不存在所谓的“坚持写作”,反而是不能实现表达的愿望,会让我产生一种焦灼。我无法给写作一个精妙的诠释,唯一能确定的是它带给我的感受一玄妙而有趣。

同学少年:09:45:57

除了自我表达的需求,你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带给读者一些什么?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范文6

本篇文章的主旨在于,我们并未完全发挥电子游戏的叙述能力。我认为我们未能考虑创造出强大艺术创造性的核心元素,因此便错失了电子游戏这一媒介的真正优势。而为了掌握这些优势的核心,我首先会着眼于其它媒体(特别是电影和文学),然后探索哪些教训可以用于电子游戏中。最终我们将发现电影和文学体验所使用的基本元素与这些都不同。

我们很容易着眼于其它媒体形式,观看它们在哪方面做得好,然后尝试着去复制它们的做法。我认为这对于电子游戏来说是个巨大的问题。无论何时当专注于叙述导向型体验游戏被创造出来,我们便能够立即将其与其它媒体做比较,并根据它们的优势做出判断。例如我们常常会赞美电子游戏像电影一样,或批评它们的情节结构。显然,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合适的方法。相反地,我认为我们需要退后一步,并考虑其它媒体是如何做到让它们有效运行的。我们必须探索如何将这些理念作用于电子游戏中(如果它们可以做到这点的话!)。

Siren(from blogspot)我对于“魔法本质”的建议是空余区域,我会在本篇文章中列出这一内容。它将要求观众参与其中,并发挥想象力。基本上来看这是要求我们作为人类的艺术环节。

想象的力量

首先让我们着眼于文学。我将以Edgar Allen Poe的《厄舍府的没落》为例:

“我并不了解它——但是当第一次看到该建筑时,一种难以忍受的忧郁感侵蚀着我的灵魂。我所说的难以忍受是指这种感受未因为任何乐趣而有所减轻。我看着眼前的这一场景—-我看着房子,这是最简单的景观,我看到了黯淡的墙壁,我看到了犹如空洞的眼睛般的窗户,我看到了繁茂的莎草,我看到了一些枯萎的树木,一种前所未有的沮丧感不断涌现出来,并痛苦地陷入我的每日生活中——这里有一颗冰冷,且不断堕落的心—-带着未履行的凄凉想法而不断折磨着任何崇高的事物。”

这一摘录是关于作者描述他靠近厄舍府的想法。尽管他说了很多,但是关于这幢屋子的外观他却未提供足够的信息。他将侧重点更多地放在感受和主角的行动中。文本告诉我们叙述过程会带来想象,而该想象将推动着我们去创造属于有关场景的精神意象。这便是典型的文学。因为描述通常都很浅薄,所以作家们通常都会使用情感和事件为读者绘制场景。更多的责任落在了观众肩上,而作者也不会失去任何艺术上的控制。

接下来让我们想想电影。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认为电影总是能够直接地描述故事,就好似现实交替的窗户。但是经过一些分析后我发现这并不是事实。电影要求我们创造续集间非同寻常的联系,并邀请我们去解读演员的想法。Kuleshov效应便明确了这一要点。

当我们在视频中看到一个角色时,我们便会开始想象这个人会有什么想法。不管视频何时终止,我们都会与并列事件维系一种休闲的关系。

我们将通过某种方法去理解意象的这种杂音,不断链接片段,并编织着我们脑子里连贯的叙述。这与书籍要求读者填补场景的同感,电影要求观看者想象情感和随机关系一样。不管是文学还是电影都很大程度地依赖于观众的意象理解,而如果背离了这种理解,它们便会失去影响力。我甚至认为这种想象力的缺口越大,我们就有更大的空间进行阐述,最终作品也会变得更加强大且更具有艺术性。我并不是说艺术越模糊就越好。相反地,如果一件作品能够在不破坏理解性和意义的前提下留给观众更多空间进行填补,这便会是一部优秀的艺术品。

填补缺口

尽管一开始书籍和电影所要求的观众参与并不明显,但是当你真正意识到这一点时也不会觉得唐突。当我们在阅读书籍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在脑子中组建着相关的世界,或者在观看电影时也会通过想象力去构造一个流畅的故事。但如果是从首次遭遇这种情况的人的角度来看,这种想象并不明显。依靠观众在自己的脑子中绘制整个场景真的很奇怪。这是纯粹基于情感描述内容。文学中的对话便是典型的例子,即口语便是用于传达所涉及角色的外观,行动甚至是情感等等。我们需要使用很多背景知识去做到这些,而教会计算机这些技巧却是非常困难的事。

我之所以提到这点是想要传达,尽管所有的这些内容是我们现今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却并非自明的真理。举个例子来说吧,当一部电影能够真正被观众所理解前,导演需要对此进行适当的剪辑。也就是说不管存在哪些内容去理解电子游戏,我们都不该期待能在第一次遇到时便绝对的清楚。

关于提及这点的另外一大原因便是为了呈现所有的这些缺口填补的追溯效力。例如在链接电影中的片段时,整体的意义便会在之后一起呈现出来。而对于我们来说,这就像是一种持续体验,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将注入想象事件的虚假记忆。动画便是如此运行的,我们在某一位置上第一次见到一个对象,然后在另一个位置上再次见到该对象,并且在那时候我们的大脑才能完全理解移动是否真正发生了。然而我们从未体验过类似的情况;我们只是将其当成一个对象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移动,而未注意到这需要脑力劳动。

这在文学中更明显,即对象的描述会在其第一次出现很久之后才出现。尽管这看起来很矛盾,但却未造成任何问题,我们还可以将这些元素与早前描述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举个例子来说吧,如果我们在通读某一内容的过程中心理表象仍记得之前故事中发生的某些内容,并伴随着更详细的角色形象的出现,那么它们便不再是一些未知的实体。

这便告诉我们应该勇敢地提供给观众一些不完整的信息和体验。“一些内容的删除”不仅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同时还能创造出更强大的体验。这就好似当我们被迫独自完成某些内容时出现了“奇迹”。

空间的探索

现在是时候进一步着眼于游戏并探索文学和电影中所发现的“填补缺口”的等价物。比起横冲直撞,我认为我们必须讨论什么才是游戏中真正独特且具有描述性的内容。我认为它们是:

世界的细节。游戏不仅明确地呈现了场景的外观,它们还必须这些场景具有探险性,并且能够仔细检查游戏世界的各个部分。这在3D游戏中更加重要,即玩家可以通过任何角度去审视目标。

行动的流动性和连贯性。当玩家直接控制着主角时,它们便不会怀疑哪些事件正在上演。考虑到电子游戏的交互性,它们往往都要求即时的行动和结果反馈循环,这便要求事件必须即时发生。电子游戏都是关于此时此刻的内容。

上述要点意味着如果我们想要在游戏中留给想象力足够的空间,我们便不能沿用文学中的场景创造或电影中的事件连接等方法。基于游戏世界所提供的细节层次,已经没有足够的空间能够留给想象力了。流畅的事件也要求不能留给玩家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所以他们该如何填补其它缺口?为了明确这点,我们需要着眼于电子游戏的核心功能:互动性。

互动性到底包含了什么?我喜欢Chris Crawford的定义:

“这是两个以上的有效的循环过程,每个将交替地听,思考与说话。”

我之所以喜欢这一定义是因为它明确了互动性并不是完全关于用户提供输入内容。它同时也涉及了考虑并反馈这一输入,并且这同样也作用于彼此(游戏邦注:即人类和计算机)。当它谈到为添加想象力缺口寻找机遇时,这便是面向人类这面。同时它也明确了缺口出现在任何步骤:听,思考或讲话。记住这些内容,我将尝试着寻找一些缺口。

所以在这样的互动循环中是否存在想象力空间?最显著的位置便是“听”这一环节(代表任何输入)。尽管我们清楚这个世界是长什么样的,当仍然有许多元素需要我们去动用脑子。已经有许多游戏以“基于环境传达故事”的方式落实了行动。通过探索,玩家可以从世界中获得更多信息,并基于过去的事件收集相关细节,然后想象这个世界的情感状态。《生活奇兵》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即玩家可以通过在环境中不断探索而找到没落之城的历史等内容。

然而环境是无生命的实体,尽管它们能够传达行动的后果,它们却不能带给我们任何感。这便大大降低了基于想象力的缺口填补的影响力与多样性。为了将这种方法带向一个新的层次,我们模拟有意识的生命。如此我们便能够建造基于精神的“心理理论”,从而提高表达的可能性。而现在所面对的问题在于,基于当前的技术我们还做不到这点,除非是基于基本层面。尽管我们关于处理脸部表达的技术正在不断增强(游戏邦注:《黑色洛城》便是个典型的例子),但这只能用于预先录制中。当提到基于表达作用的角色的实时程序创造时,我们还处于非常低的级别。所以我相信在未来这将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探索环节,但是现在我们却不能使用该方法。

所以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因为实时游戏中基于表达的角色并非一种选择,所以我们必须将专注点转向行动本身。就像之前所提到的,电子游戏中的事件并未留下足够的解释空间。但在此却仍有足够的想象力空间。

有限的角色扮演

对于想象怎样的行动听起来较为奇怪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做出一定的解释。当玩家在电子游戏中控制着一个角色时,它们可以自由地做任何事,但前提是必须符合游戏世界的规则。这种自由就像是某种缺口,能够用于模仿文学和电影中的“魔法”。但与行动通常的执行方式不同:非常明确,一点都不含糊。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一方法存在着两个主要问题。

第一个问题便是,技术不允许玩家基于任何情境访问任何可能的行动空间。这便意味着玩家始终都能够想到某些事件,但却不能执行这些事件。这将限制角色扮演能力,并导致一些最直观且最合理的行动变得不可行,从而打破了流动过程和存在感。第二个问题便是,当添加更多事件去辅助角色扮演时,艺术控制将变得更加困难,并且会将体验整合到开放世界模拟中。

关于解决这一问题,我的建议是设置有限的行动,并且诱导玩家将实际的行动想象成自己想要做的事。《太空迷航记》和《Windowsill》等游戏便有效地做到了这点,即玩家事先并不清楚点击鼠标会出现怎样的结果,而当行动发生时他们会觉得这是有意的。这种想象动机不会如此低级,并且会包含游戏更大的环节。《The Path》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即玩家被置于陌生的环境中,并要求去寻找出现在那里的原因。通常这都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并逐渐形成你对于整个过程的想法。我并不是说这些游戏是基于正确的方法做到这些,只是它们整合了我所说的理念的基本版本,因此能够暗示玩家该从哪里真正开始游戏。

我敢打赌许多人会觉得这是在骗人。我们怎么能利用适当的设计选择去欺骗玩家?如果整体的互动体验是一种幻想,它又带有什么意义?我认为在其它媒体上也是如此。在电影中你以为会发生的事件也是幻觉。它们不仅仅不只是包含了演戏和后期制作效果,同时我们感受到的许多行动甚至不是基于拍摄。它们有可能只是我们通过诠释某种听觉和视觉效果而幻想出来的。在文学中也是如此,我们在文本中找不到许多心理表象。但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将这些媒体所赋予的体验描述成一种无意义的技巧。

为什么“动机想象力”听起来与互动性毫无关系。当我们在看电影或读书时,如果数据只是单纯地输入,那这便是一种被动的体验。但是在互动循环中,我们却能成为创造输出数据的一部分。所以当我们为这类型艺术作品创造了想象力缺口时,我们便不能将其当成单向的信息流,而必须将自己也包含于其中。除了能够解决角色扮演问题,这一切的好处还包括符合同样类型的理念,即文学和电影所依赖的缺口中。首先,它包含了一个追溯元素,玩家将需要这一元素去消化之前所获得的一些数据。这也将推动着我们去编造心灵理论,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虚构的角色所编造,而是为了我们自己。

基于这一假设我并不是在说服人们去创造极端线性化且只需要单一输入的游戏。我仍然相信我们可以拥有更广泛的互动选择,但是我们也许无需过分针对应该出现的具体行动。这与玩家–角色–共存关系理念息息相关。我也不认为这会带走体验中的任何内容,反而只会不断加强游戏体验,就像其它媒体中所出现的那样。

结论

这还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并不只有“环境故事叙述”和“想象力动机”能够作为用于游戏中的想象缺口。正因为如此我才更喜欢接收反馈并听取别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