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类文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普类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普类文章

科普类文章范文1

中国科普创作,大致分类于讲述体和文学体两种。20世纪30年代一代大师鲁迅先生倡导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创作与翻译,实际上是以文学体为主导的科普文学创作,包括鲁迅先生自己亲手翻译世界级科普文学大师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轮旅行》《海底两万里》等科普文学作品。20世纪50年代起,另一位中国科普创作奠基人高士其先生高举科普创作大旗,把科普创作从文学体为主“拓展”到文学体和讲述体双线同进的“双轨”式模式上。用讲述体创作科普,挽救了科普作家匮乏、科普作品科技“含金量”低的危机,使一批缺乏形象思维经验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在科普创作上,大显身手,科普创作的“核心”――科技这一块准确而权威,高士其先生本人也写了一些很有名的讲述体的科学小品。如《土壤是怎样形成的》《现代的灯》……不能不说,这类作品还很难叫科普创作,只能叫科普文章,科普读物,最典型的是《十万个为什么》的出版。这类文章,在当时和今后,是社会与读者需要的,但从科普文学角度而言,他们还仅仅是创作的素材与科普的“含金”部分。时代在进步,读者在需求,比较之,21世纪的读者,更喜欢的还是科学技术含量和文学艺术形式“双馨”的作品。

“科普走向休闲”这是大势所趋。成人在休闲时阅读(包括影视)一是得到知识,二是欣赏艺术,三是陶冶情操,科普文学当然最佳。青少年读者是科普的主要对象和广大受益者,他们天性喜欢求知、新鲜、有趣、放松……科普文学形象地普及科学技术,不正迎合了他们的胃口吗?

科普文学既然是文学艺术的一个新门类,那么就应该包括科学小说、科幻小说、科普散文、科学诗(包括哲理诗)、科普戏剧(科普曲艺),除此以外还应包涵科普童话、科普寓言、科学家传记、科普游记、科普文学通讯等体裁。讲述体科普创作,往往局限于科普小品、科普说明文、科普讲座、科普问答之类比较单一的题材,很难通过作品构思出有血有肉的形象、蕴含博大的思想和闪光的精神的篇章。儒勒・凡尔纳的六十余部作品的科学长篇小说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经久不衰,除了作品的知识性、趣味性之外,作品主人公的正(反)面生动形象、可贵的人格力量、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也是影响读者阅读心理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也使作品中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得到了弘扬和光大。高士其先生的科学诗《我们的土壤妈妈》《时间伯伯》《太阳的工作》……充溢着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的热情和上进精神,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科学家传记、科普游记表述的内容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表述和用说明的文字去概括,收到的效果肯定不同。前者会让人心潮激荡,终生难忘;后者会让人感动一时,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

科普文学的构想与实施,天时不错,人和不错,尚缺乏“地利”――载体。偌大中华,13亿人口,现在没有一个较正宗的科普文学载体,岂不被友邻指责被后人耻笑?中国应有本国的科普文学园地。

科普类文章范文2

科普类题材的英语文章涉及内容广泛,如,计算机技术(Book2Unit3Computer)、天文地理(Book3Unit4Astronomy:thescienceofthestars)、生物医药(Book6Unit3Ahealthylife)、机器人(Book7Unit2Robots)、克隆技术(Book8Unit2Cloning)、发明创造(Book8Unit3InventorsandInventions)等。而且其他话题如“环境”这一话题也和科普紧密关联。科普类英语阅读是高考考查阅读能力的重点,也是难点。然而,教师在处理现行高中课本中涉及科普类的文章时,请扪心自问是不是只是走过场一样把课文教完,然后做一下习题中的几篇阅读材料,对一下答案就草草了事了呢。所以,你教出来的学生对科普类文章束手无策就不足为奇了。下面就如何教好科普类英语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教好科普类英语阅读文章与教师的备课技巧分不开

科普类英文阅读文之所以难不仅是因为内容对考生来说生疏,而且还因为新名词、新术语多,语句长而难懂。即使一些我们挺熟悉的词汇在科普类文章中可能就有新意义,如,family的普通词义是“家”“家庭”“家属”“亲属”,但在动物学、植物学中是“科”的意思,如,animalsofthecatfamily(猫科动物)。即使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科技领域也会有不同的意义。教师自身素质是第一因素外,备课的充分与否,导入是否有技巧性也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在教学这类文章要求学生和你一起互动时,应该鼓励学生用汉语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可表达的知识面就宽了,知识程度就加深了,这就相应的对英语教师的要求提高了一个档次,教师除了掌握必要的英语知识外,对一些学科间的渗透也必须有一定的了

解。例如,我们在教授Book3Unit4Astronomy:thescienceofthestars时,教师自己对行星的英语、汉语以及相关的词,如,circle,thesolarsystem,astronomy等必须充分掌握,不要临时想不起来或者讲错,这样就失去学生对于自己的可信性,学生会对你的课嗤之以鼻的,接下来要让学生听你的课那就怪了,更不要说培养他们的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了。我上这课时先给学生说:“IhaveadreamthatIcanliveintheworldforever,doyouthinkit’spossible?”这一句话引起学生用汉语、用英语争先恐后地出起主意来:有的说可以学秦始皇去研制长生不老药,有的说练太极,一些事先有去预习课文的学生就回答说可以克隆自己,我就抓住那个回答克隆的学生的话题问:“HowcanIcloneanothermyself”或“Canyoutellmewhatiscloning?”自然而然地转入我要讲的话题“cloningisawayofmakinganexactcopyofanotheranimalorplant.”我再问:“Howcanwecloneaplant?”接着就谈起早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嫁接、扦插等技术来科隆植物的历史,学生觉得这课很新鲜又是他们本应该知道的知识,不听才怪……你看课堂不拘一格又不脱离课本,多好是不是?所以这类阅读文兴趣的培养和教师的技能技巧分不开,而认真备课是关键。

二、正确指导学生系统地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

一方面,由于英语教师自身是研究语言的,他们大多数对科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比较陌生。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遇到科技类文章时往往是一笔带过或采用翻译的方式,只要求学生理解大概的意思,而无法让学生追根溯源去洞悉一些科技奥秘,学生无法体会到探讨科技问题时的愉悦,也就不能主动地拓展自己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的局限又导致学生阅读时会被一些专业词汇和句式难倒,因此正确指导学生对生词词义进行判断,一定要认真阅读原文,分析原文对新发明、新创造、工艺新流程是如何解释、如何定义的,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生词词义,根据上下文练好“猜”功,不要一味地靠查找词典。教师授课过程中,大多围绕着“感知―识记―理解”的模式进行机械操练,而忽视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迁移学科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教师还应该借助多媒体、模型展示、图示、数字运算等科学方法进行教学。一定要认真阅读、分析原文对科学发明创造诞生过程的介绍和工艺流程过程的介绍,并且边读边画,建议借助草图帮助教学,最终达到正确理解。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能力和重视对知识输出的能力

科普类文章范文3

1.科普网站目前,国内大部分的互联网科普产品内容来源于科普网站。横向比较我国的科普网站,按类别大致可以分为四类:门户性科普网站、百科类科普网站、学科类科普网站、专题类科普网站。纵向比较我国的科普网站,按科普网站名称头衔可大体归为两类:“国”字号与非“国”字号中文科普网站。下表为2012年部分“国”字号与非“国”字号中文科普网站名称的对比。倘若在两类网站所提供的科普内容都能满足公众的科普需求的情况下,仅从网站名称的相较之下,两类网站语言风格的迥然差异就让网络受众的内心接受度和亲切度上区分出了亲疏远近。作为官方首席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网络传播渠道,‘国’字号网站名头大,所承载的科普工作责任重、权威高。但不少“国”字号科普网站其科普内容、传播角度和科普语言都难以吸引网络受众。许多“国”字号科普网站科普内容多用生僻、艰涩的科学名词和语言风格,须知,越是晦涩难懂的前沿科技越需要贴近民众生活的科学传播路径。此外,科普内容更新慢、科技信息提供有限、无专职人员时时更新,网站内容多工作新闻记录而非科普知识传播,科普还附带着盈利性、广告化语言。这些都让‘国’字号科普网站的科学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官方科普网站语言风格的改整有助于科普走下高高在上的科普权威,走进平民百姓家,只有这样公众才能获得高质量的科普资源。目前,我国的科普资源供给总量不足、质量和水平上差异大,吸引力薄弱,不能满足公众需要。‘国’字号科普网站更应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主动吸纳公众的反馈,从科普语言上进行有利转变,并同时解决和完善自身网站存在的其他问题。‘国’字号科普网站的整改可借鉴民间科普网站的科普产品模式和语言风格。‘国’字号科普网站在保留权威性科普的同时,更应主动尝试朋友式的分享性科普语言,以简洁的色块、干练的版面、丰富的信息、生动的表达,吸引大众了解科学获取信息。

2.科普微博由个人用户生产的小规模、低成本或无成本制作的网络媒体内容,即微内容,成为新的网络流行。“微”形式的互联网产品:微电影、微小说、微博等颇受热拥和追捧。“微”形式创生了“微”内容,而“微”内容则形成了颇具生命力的“微”语言。加07年微博在中国的兴起,以全体社会公众为中心的新兴网络传播方式,提供了新的传受视角和方式,占据了网络信息传播格局的重要一席之位—科普微博由此应运而生。科普微博的兴起提供了新的网络科普模式,草根科普时代顺序拉开。科普微博是呵众科普时代的典范产物,它构建了一个从科普权威到科普草根均可参与的“科普微时代”。调查显示,民间科普微博的博主一般以科研人员、高校教师、科普作家、科学记者、科学编辑为主,还有一定的科学爱好者。而他们则包含在图1“新媒体语境中科普主体与公众的科学传播流程图”中提到的“社会其他群体”在内。此类人群具备专业的学科背景、严谨的思维逻辑,多如处于社会中上层,有一定社会话语权和学术权威。其中,科学研究人员、高校教师对于科学的解读具备专业性,具有一定社会公信力;而科普作家、科学记者、科学编辑这类长期从事业科普工作的群体擅长于在科学事件的发生过程中剖析其包含的科学原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这个群体代表了草根科普时代科学传播主体的扩充,其群体特征表现出科普微博等“微"科普内容撰写者所需具备的传播科学知识专业背景。“自媒体”和“全媒体”时代的个体科普微博作者,其所创造的科普“微”语言见证了全民草根科普力量的兴起,彰显了用好民间科普力量以实现科普产业“化”的变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民间科普群体的兴起与成长打破了传统科普的固有传播模式和语言风格,在公众和科学家之间、在信息与科学知识之间建立了一座可轻松沟通、可自主参与的桥梁,使得科普微博具备了一种其他网络科普产品不具备的独特而重要的性能。科学微博的正向功能的积极发挥,得益于科普微博的语言风格和表达。科普“微”语言,有利于加强科研同行间的交流,有助于吸引公众线上和线下的主动参与。科普“微”语言打破传统科普媒介的话语垄断,突破了传统和固有的科普阅读方式和语言表述模式,以短小、精悍、生动、图文并茂的语言风格,扩大了科普的受众面。“一句话博客”的科学信息传播“微”语言,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在手机、Pc、平板电脑等形式多样、既是媒介又是终端的载体中进行科学传播。目前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同,政府、科学界、文化界看好其发展前景的果壳网,自建立果壳网微博以来,较为成功地建立了微博机制,培养了一批术业有专攻的微博创作专业人员,以微博内容质量的保证和及时更新,几年来以果壳网微博充实了网络科学传播的内容,填补了其他网络科普模式应用的弊端,激发了公众对于科普的参与热情和积极兴趣,成为人气最高、粉丝最多的民间科普微博(详见表2所示)。然而,科学微博的“微”语言其负面效应也随之而来:由于语言过于精简,使得科普内容和信息的传播不够全面;科普微博其使用和传播便捷、门槛低,缺乏把关,使得许多民间科普微博语言不准确,缺乏权威性和可信度;通过科普微博“微”语言将其他形式的科普内容进行缩减和重新叙述,使得部分科技文本的网络公开导致侵权纠纷或前后文本不一。新媒体科普产品语言特征及发展趋势音乐性、艺术性有机融合的“动感”娱乐性科普语言科学是神圣殿堂,也是智趣的乐园。新媒体科普产品需要与时俱进的“动感”科普语言,让梆梆硬的专业知识贴近公众生活从语言上“动感”起来,以亲切和生动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娱乐性、音乐性、艺术性有机融合的时尚科普语言必定受到年轻受众的欢迎。网络科普产品的语言讲究寓教于乐(edutoinment)。成功的娱乐性科普产品更容易得到传播。权威,不一定非得严肃。美国许多网络科教节目极具娱乐性,轻松愉快如同社区聚会。在使用网络科普语言时,譬如“牛仔裤上的口香糖什么办法去除最好?”这样的科普语言,既带有很强的生活性,又具备能让观众参与的互动性和体验性。通过互联网现场问答和试验,让受众去伪存真,用幽默诙谐的娱乐互动来传播科学知识。

为了能够达到娱乐、互动的效果,科普知识讲述还应尽可能引进趣味优先的理念.以讲故事方式展开,切忌空洞无物、说教式叙述。网络科普文章语言应具有吸引力的表达方式,科普视频语言可配合精美的画面和流畅的剪辑,让受众不自觉地融人科普作品。要尽可能通过“动感”的科普语言使科学知识点“碎片”化,提高网络科普作品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从而提高公众的阅读有效性和知识的可拓展性。公众容易接受什么样的互联网科普语言?音乐化和艺术性的科普语言往往起到出其不意的传播效果。艺术化的科普语言则衍生于科学传播的通俗性。2012年年初,一则视频短片在网络上引发世界范围内青少年科技爱好者的广泛转发与传播,这就是颇具演出想象力和科技创造力音乐科技短片一一欧洲核物理中心的物理学家用RAp表白科学。1与此同时,清华大学也启动征集用RAp表白科学等科学演出形式,这种新的网络演出形式,无疑开创打造了受各个年龄段科学传播对象欢迎的音乐和表演形式,辅之以新媒体的传播载体和手段的包装、营销和运用,是互联网科普产品的内容与形式变革的新突破。z.科学性、思想性、通俗性、体验性“四归一11的科普语言科学性是科普作品的生命,失去科学性的科普作品没有存在的价值。新媒体科普作品的创作者应尽力用成熟的、切实可行的科学性语言,把专业科学知识介绍给广大公众。与此同时,科普创作的思想性,也应从作品中内在的自然表现出来。章道义在《科普创作概论》2中点明了科普创作的实质,即“整个科普创作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专门知识通俗化的过程。”通俗性就是要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科技知识,使科学生动易懂。网络科普作品更要深人浅出、通俗易懂,且同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联系起来。科普产品生活化形式的语言创作,忌简单化、残缺不全、堆砌资料、照搬照抄,或停留于抽象的概念,或迎合低级趣味,变通俗为庸俗。互联网科普产品语言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以及变化的表达形式,能产生不同的科普效果。前苏联科学文艺作家伊林认为科学文艺作品是“用艺术家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文学性科普语言多采用比衬、比喻、虚拟、白描,拟人等文学修辞手法,但也可以不尚修饰,用朴实平易的文字把科学真实、准确地表现出来。科普作品的通俗性常常要求运用文艺形式来介绍科技知识,新媒体科普作品的创作,不仅需要使用逻辑思维来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还需采用艺术性的形象思维使之以情动人。有思想的科普语言的准确、独特和形象地表达能激发公众阅读科学知识的兴趣。改善传统科普产品原有语言表达弊端,尽力让充满人文性和思想性的新媒体科普产品语言使科学知识重点、难点、兴趣点三归一。

网络科普往往通过多种新媒体形式的交互设计和作用,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独特之处来加强科普主题的表达力和表现力,强化公众在科普过程中的体验性。网络科普作品中媒体产品语言的设计与应用,应用最多最广的是文字,其次是图片、声音、影像和动画等交互式的科普形态和语言。单纯使用文字语言,易出现平面化语言现象严重的科普作品,从而导致科普文章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较差。图片作为科学主题的有效载体,由于其可视化程度、直观性及可理解性大大优于文字。图文交互、音频和视频交互、易于网络阅读的科普语言,将会在新媒体数字技术的支撑下,让读者循序渐进地获得全新的科学知识的感知和体验。这就是为什么科普产品需要的互动性、体验性、可感性语言设计,才能让受众在新媒体的泛阅读中获得深刻的科普感受。3.国际化、地域性的多种类科普语言发展格局科学传播的主体和对象不应该限止于国境或语言。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传播,为科学传播和普及敞开了世界性的大门。总揽我国的新媒体科学传播产品语言,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科普网站都仅用了中文一种传播语言,而缺乏国际化语言。一批针对广泛科普群体和重点科普区域、既面向世界、又考虑特殊地域,多语言模式的互联网科普产品急需被打造。2008年11月19日欧洲虚拟博物馆〔uropeanvirtoalM。se。m‘面向全球公众开放,将来自欧洲二百多件文物作品数字化、并提供24种语言查询。用多种科普语言进行传播的数字化虚拟化的科技馆和博物馆已成为科普传播的全球潮流。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特殊国情,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地区的人群更应该成为科学传播和普及的重要对象。“新疆科普”这个网站立足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突出面向为汉族和少数民族服务,专门设置3个语种的版本,汉语版2、哈语版”、维语版4。随着科普产业的推进和全民科学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新媒体科普产品将更多地细分受众和拓展受众,由此,面向国际和特殊地域的多种类科普语言将是未来科普产业发展的必然。

本文作者:赵莉汤书昆工作单位:中国科技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

科普类文章范文4

综观2012年各地高考英语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部分,我们不难发现:科普类文章以其清晰的逻辑,严密的选词,已经成为阅读试题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类文章往往来源于国外一些面向大众的社科类和科普类刊物,如Science(《科学》),Discovery(《发现》)等,反映的是当今人类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内容涉及新兴技术和产品、生物医学、环境保护等。同学们通常觉得这类文章晦涩难懂,很难产生阅读的兴趣,容易在阅读初期就放弃。因此,掌握科普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和应试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理清脉络,整体感知文章

科普类文章的主题十分明确,常常在首段就直接引出所介绍的事物,补充一些背景知识,然后介绍其具体特征、研究方式等,最后再做一个总结或者展望今后的发展前景。因此,同学们要利用skimming and scanning(略读和寻读)两种阅读方式快速浏览全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关注出现频率高的概念性名词,不要被个别词或难句困住。然后重点抓住4个部分(首段的首尾句以及末段的首尾句),就可以很快地了解文章的说明对象大概是什么,或者感知到作者对此事物的基本态度。这样一来,所设置的题目中有关于主旨大意、标题或者是作者的态度的题目,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

Harvard researchers have created a tough, low?cost, biodegradable(可生物降解的) material inspired by insects’ hard outer shells. The material’s inventors say it has a number of possible uses and someday could provide a mor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lternative to plastic. The material, made from shrimp(虾) shells and proteins produced from silk, is called “shrilk”. It is thin, clear, flexible and strong. (2012湖南卷C篇)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A. Recent Progres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 Benefits of Insec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C. The Harm of One?time Products

D. A Possible Alternative to Plastic

分析:本文介绍了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一种更为环保,叫做shrilk的新型的塑料替代产品。可以根据第一段中的low?cost, biodegradable和environmentally friendly得知正确答案为A。

二、 着眼细节,局部筛选信息

阅读科普类文章需要较强的辨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近几年的高考细节题考查已由过去简单的对号入座直接答题,转向通过语句的同义或反义转换来考查同学们对英语语言的理解能力,因此同学们需要加强对细节信息的捕捉、理解和分析能力,特别注意试题(包括选项)与原文之间的适当变换。同学们可以先浏览一下题目,找出关键词,然后快速定位到主体部分相应段落进行细读。例如:

“Predicting species’ reaction to climate change is a major challenge in ecology,” said the researches of several U.S. universities. They said plants had been the key object of study because their reaction to climate change could have an effect on food chains and ecosystem services. (2012四川卷E篇)

Scientists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plants because .

A. they can prove the climate change clearly

B. they are very important in the food chains

C. they play a leading role in reducing global warming

D. they are growing and flowering much faster than before

分析:本题的关键是要能找准定位词,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定位词的不同表达方式。先确定本题的定位词为“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study”,该词与本句话中的“the key object of study”相符。找准目标后,仔细分析本句话,即可发觉文中的“have an effect on food chains and ecosystem services”和答案B相一致。

三、分析结构,重点突破难句

在科普类文章中,为了客观地描述事物、避免武断,并严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作者经常会使用集多种语法现象于一体的长句。所以,同学们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对三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非谓语结构、倒装结构、独立结构等语法知识熟练掌握。在阅读科普类文章时,要抓住句子的主干,忽略纷繁芜杂的修饰,这样句子意思就会简单清楚得多,有利于较好地理解文章。

The snowshoe hare, on the other hand, has a color issue. Most of these rabbits change their fur color from white in the wintertime to brown in the summer, each designed to give them better cover from predators(捕食者). As the number of days with snow decreases all across the country; however, more and more bunnies are being left in white fur during brown dirt days of both fall and spring, making them an easier mark for predators. Researchers know that the color change is controlled by the number of hours of sunlight, but whether the rabbit will be able to adapt quick enough to survive is a big question. The 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 has reported that hunters have noticed their numbers are already markedly down. (2012浙江卷A篇)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some rabbits can now be easily discovered by predators because they .

A. are exposed to more skillful hunters

B. have moved to habitats with fewer plants

C. haven’t adapted themselves to climate change

D. can’t change their fur color into white in the fall and the spring

分析:该题的答案源于本小节的第三句话“As the number...predators”。这句话较为复杂,包含了一个由as引导的状语从句,和由分词making引出的结果状语。在做本题时,同学们应首先通过题干中的predators快速定位到本句话。然后抓住句子主干“bunnies are being left in white fur”,了解越来越多的兔子在春秋两季仍为白色皮毛,没有改变颜色,从而得出答案C,即没能适应气候的变化。

总而言之,正如科普类文章本身的严谨准确一样,同学们做题时也应该极力忠实于原文,查源辩证。只有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常识、价值观和阅读经验,才能对阅读内容作出合理的分析与评价。

【跟踪练习】

Are you a morning lark or a night owl?Scientists use that simplified categorization to explain that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internal body clocks, commonly called circadian clocks. Sleep?wake cycles, digestive activities, and many other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are controlled by these clocks.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ers have found that internal body clocks can also affect how patients react to drugs.

But physicians have not been able to exploit these findings because determining internal body time is, well, time consuming. It’s also cumbersome. The most established and reliable method requires taking blood samples from a patient hourly and tracking levels of the hormone melatonin, which previous research has tied closely to internal body time.

Now a Japanese group has come up with an alternative method of determining internal body time by constructing what it calls a molecular timetable based on levels in blood samples of more than 50 metabolites—hormones and amino acids—that result from biological activity. The researchers established a molecular timetable based on samples from three subjects and validated it using the conventional melatonin measurement. They then used that timetable to determine the internal body times of other subjects by checking the levels of the metabolites in just two blood samples from each subject per day.

Having such a timetable could allow doctors to synchronize drug delivery to internal body time, the team reports online today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ually personalized medicine is focusing on genetic differences, but there are also temporal differences among patients. That will be the next step in personalized medicine,” says systems biologist Hiroki Ueda of the RIKEN Center for Developmental Biology in Kobe, Japan, who heads the research group.

“In principle, the method holds great promise as a way of replacing the cumbersome melatonin assay,” says Steven Brown, a molecular biolog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Zurich in Switzerland. “The authors show in a small?scale, well?controlled experiment that they are able to predict internal body time within a precision frame of 3 hours,” says Urs Albrecht of the University of Fribourg in Switzerland. Both researchers say further work will be necessary to make the technique more practical and more widely applicable, and Ueda agrees. The experimental subjects were all young men, and different molecular timetables are likely needed for women and for people of different ages. He would also like to improve the precision and make it reliable with just one blood sample per day.

1.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s about molecular timetable are true EXCEPT “ ”

A. It was the most established and reliable method.

B. It was put forward by a group of Japanese scientists.

C. It made it possible for researchers to determine internal body time.

D. It allowed doctors to synchronize drug delivery to internal body time.

2.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last paragraph?

A. The method has a promising future.

B. A small?scale, well?controlled experiment can’t be reliable.

C. Further work is needed to assure the precision and reliablity of the method.

D. The method cannot predict internal body time of women and the old.

3. The underlined word in Paragraph 4 refers to .

A. focusing on genetic differences B. focusing on temporal differences

C. establishing a molecular timetable D. validating the molecular timetable

4. What i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text?

A. To call on people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ternal body clocks.

B. To introduced a new method of determining internal body time.

C. To prove that the patients’ reaction to the drugs is affected by the time they take it.

D. To ask physicians to improve the precision of the new method.

5. Where can you probably find the text?

A. In an official report. B. In a physics textbook.

C. In a copy of scientific newspaper. D. In a tourist guidebook.

答案与解析

1. A。本题首先要注意题目的要求是选择一个错误的描述,这是很多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抓住molecular timetable一词进行定位,选项B和C与文章第三小节的第一句话相一致,选项D的依据在第四小节的第一句话。而根据第二小节的第三句话,可以得出A选项是错误的。

2. C。最后一小节是对该项研究的总结和展望。根据文章可以得知,该方法理论上很好,但在实际当中还需进一步通过扩大试验对象等方式加以验证。

3. B。根据画线词前面的一句话可以推出答案。

4. B。该篇文章介绍了一种新的可以掌握人体内生物钟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较为简便地得知人的身体某个时刻的状况适合做什么事。

5. C。本文介绍的是一种新的医学测试方法,由此可以推知本文应出自和科普相关的报刊杂志,而不是出自旅游指南、物理教科书,更不可能出自官方报告。

词汇拓展:

categorization 分类 circadian clocks 生物钟

digestive消化的 cumbersome 缓慢复杂的,难处理的

molecular timetable 分子时刻表 synchronize 同时发生,使协调

长句分析:

科普类文章范文5

中图分类号P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9-0009-02

气象科普工作是科学普及的重要工作,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我国经济建设的新时期,社会化是气象科普重要的发展策略,在当前形势下对气象科普的社会化作用发挥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1气象科普概述

1.1科普的含义

科学普及工作,及时通过必要的宣传和倡导,将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进行传播,引导公众利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对问题进行思考,实现全面科学素质的有效提高。科普资源是进行科学普及的重要内容,也是科普工作的工具,是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的、免费的科普服务的总称,主要的形式包含有科普信息、科普产品、科普作品等。科普资源的社会化,既是指将科普工作与社会活动和生活活动联系起来,如进行科普知识讲座、科普产品的信息服务和科普场所的建立等,通过科普基础设施、科普推广活动和大众现代传媒等发挥其在整个社会中的教育作用。

1.2社会化含义

社会学是指以人类的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主要的研究重点是现代社会人类的社会行为,对现代社会发展和社会组织和团体行为进行研究的学科。气象科普本身即是气象社会学的重要内容和本质之一,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社会公众对气象灾害的认识和预防,发挥政府部门在气象防灾减灾方面的重要作用。2011年,中国气象局印发了《关于进行一步加强气象科普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的气象科普工作提出了业务化、社会化、常态化、品牌化的发展理念。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加强气象科普工作的社会化建设,充分发挥气象科普的社会化作用,是当前气象工作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2气象科普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气象科普工作长期以来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气象科普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气象科普的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专业化的创作队伍建设不足;气象科普工作的工作手段落后,渠道较少,所发挥的社会效益较低;气象科普工作的整体水平较低,不能对现代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进行有效的指导,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社会公众对气象科普获取和利用的意识不足,不能充分利用气象知识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指导。当前,气象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指导工作的思想有待更新、工作的形式过于单一、专业设施和人才的缺乏、社会化程度较低。

3气象科普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化作用分析

3.1气象科普的社会属性

科学活动本身即具有社会属性,与经济、军事、政治、教育等各种社会活动之间密切相关,存在着互动的关系。气象科普的社会属性,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气象科普活动对其他的社会活动产生影响,发挥其社会功能;二是其他的社会活动是气象科普活动的基础,对其产生制约的作用。气象科普工作的社会化,即主要表现在第一方面,既科普活动通过提高公众对自然气象知识的了解,掌握正确的方式对自然灾害进行预防和认识,为其他社会活动的提供便利。

3.2气象科普的普及方式

科普是一项宣传活动,必须借助一些方法、技术和途径,将气象知识进行传递。气象科普的对象包含社会公众的各个层次,其对气象知识的需求和认识能力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气象科普的方式必须是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保证其满足大部分社会公众接受。当前气象科普的主要形式包含有:气象科普宣传活动,主要包含有科普展览、科普网站、科普广播和电视、科普讲座、科普宣传材料和科普宣传橱窗等;气象科技信息服务,包含有相关信息的查询和提供、现场指导等;科技示范,包含气象科技示范基地等;气象科普培训,对社会各行业的关键部门进行气象的知识培训等;气象科普活动,主要包含有与学校、社区和公共活动中心等联合进行的科普推广活动。

4促进气象科普工作社会化的有效措施

4.1充分发挥法律的社会保障作用

2003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们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是世界范围内第一部以法律形式对科普活动进行保障的规定的法律。科普法的颁布,表明政府对我国科普工作的重视,为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和体制的建设完善,奠定的坚实的基础。科普法中明确规定,“科学技术的普及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社会各界都应该组织和参加各类科普活动”,“国家保护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的合法权益,鼓励其自主开展科普活动,依法兴办科普事业”,科普法的颁布和实施,对科普工作的的社会化提供的法律支持,科普工作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任务和责任。促进气象科普工作的社会化发展,需要在工作中依法进行科普事业的发展,提高社会化水平。

4.2气象科普形式多样化

以科普活动作为主要的形式,力求科普形式的创新。科普活动要做好统筹安排,如在3.23世界气象日进行气象科技宣传周活动,要求活动所在区域有关部门的领导、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群众代表进程主体研讨,拉近科学知识与人们生活之间的距离;安排气象科普展览和讲座等,对社会工作开放,提高其气象知识水平;与新闻媒体部门加强联系和合作,利用现代化的大众媒体进行科普知识的传播;在自然灾害中,气象科普部门发挥自身优势,举行新闻会,积极的参与防灾减灾工作,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将学校和社区作为气象科普的主要阵地,在学校和社区举办科普讲座和各类活动;与社区和学习进行合作,提供一些活动的场地和人员支持,实现科普活动与人们生活活动的紧密接触。

4.3气象科普的现代化技术应用

在计算机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人们进行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主要方式,大众传媒的互联网技术的发达,应该在气象科普工作者有所使用。科普人员可以建立气象科普网站,通过远程的网络教育技术对学校和社区开展科普讲座;与移动运营商合作,将重要的气象信息通过短信的形式发送到群众的手机上,方便其及时的了解气象新知识和对气象灾害进行有效的预防;制作科普DVD,方便群众进行了解和学习;通过广播、报纸和电视等进行科普知识讲座和举办专题活动等等。

4.4建设专业的科普创作队伍

气象学会是当前气象科普的主要执行者,在新时期面临着专业技术和宣传人才不足,组织结构不完善等,导致气象科普社会化发展的不足。气象科普队伍首先需要气象专业人才的加入,保证气象科普的专业性;其次,需要具有宣传经验和文字功底的宣传策划人员进行科普活动的策划和组织;最后,鼓励青年学生和社会作家等进行科普文章的创作,提高社会参与和关注度。

4.5有效的投入机制

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当前的气象科普工作缺乏必要的基础支持,难以全面和有效的开展。建立完善和科学有效的投入机制,首先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对气象科普活动的资金投入,保证科普活动的正常开展;其次,社会各界需要对科普活动加强支持,提供必要的场地和物质支持。有效的投入机制是保证气象科普社会化发展的有效保证。

5结论

气象科普工作关乎群众整体科学技术素质水平的提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需要从更新观念、加大投入、改进方法和培养人才等角度入手,更好的发挥气象科普工作的社会作用,促进其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科普类文章范文6

由此可见,教学教材中的科普类文章,只有借助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才是真正抓住了最本质的东西。

下面以《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注重激趣,领会文意

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的知识有内在兴趣。因此,教师如能充分挖掘科普类说明文中的趣味因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有别样的生趣。老师将课上得有情有趣,这类文章也才会焕发其独特的魅力。

上课伊始,老师动情地描述: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的《石头书》里的那位叔叔吗?还记得文中爱问问题的川川与磊磊吗?那时,你才是三年级的学生,也许条件的限制让你没能见到能读懂的“石头书”。可今天的学习不一样了,老师相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一定会发现大自然这本“书”,处处写满了“文字”;举手投足之间,昂首附身之时,只要你肯留心观察,天空的每一颗星,每一片云;地上的每一颗石子都可能给你带来你原先不曾有过的发现。

学生学习的欲望在老师的引领下被激起来了,有了“我要读课文”、“我要知大意”的一份急切心情。原来,“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原来,“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

接着,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同学们,你在用心读课文时,就会认识几种大自然的文字,请你把文中讲到的几种文字标出来,把自己对每种文字的感受写在相关文字的旁边,之后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看看它们分别给我们传递了怎样的信息?两个提纲挈领的问题,学生只要用心读书,很快就能自己解决。兴趣盎然学生已经把握了课文的大意。

二、捕捉信息,品读文本

教材中的科普类文章,语言表达生动有趣、明白浅显,可谓篇篇“纲举目张,条理清楚”。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训练学生整体把握、捕捉信息,概括文意的能力;另外,文中较多地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科学、准确、鲜明,这些都可以在老师引领下,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品味其中的奥妙。

在学生通读了《大自然的文字》一文后,我便引导他们较快地捕捉信息、把握全文。之后,提出要求:从文中介绍的的几种“大自然文字”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反复品读,组织语言,然后加入自己的体会介绍给别人。下面就是一位同学讲述的“一种文字”:

同学们,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航海或野外探险有罗盘或指南针等仪器,可以帮我们辨别方向,可是在古代,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他们就去看星星写成的天书。那时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读懂了星星写的天书,我们今后也就不会有因“迷失方向”而带来的烦恼了!

三、知行合一,实践创新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科普类文章的教学中,知识与能力是一只鸟儿的双翼,缺其一翼,鸟儿便无法飞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机会,让他们运用习得的说明方法练习说明事物。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应兼顾两个维度,即科学知识与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既有知识内容的延伸,又有语言文字的训练。

在学生对《大自然的文字》的内容,有了较充分的朗读、交流、理解后,我引导学生“要么选择老师所提供的知识,要么选择自己课外搜集的知识,学习课文叙述的方式,介绍自己喜欢的另外一种“大自然的文字”。这样的设计,既适度拓展了课文内容,又以语言训练为落脚点,做到了知识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