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转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保转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保转移

社保转移范文1

1、对新参加工作的人来说,与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后,单位仅凭劳动合同就可以办社保了,然后由单位给员工建立新的人事档案,将劳动合同和社保审批等人事资料放进人事档案里,可以放在人才市场档案管理局保管,也可以放在本单位档案科保管(但要具备档案管理条件的单位);

2、对以前在别的单位工作过的员工,新单位办理社保时需要看人事档案的,社保局需要审查该员工以前的工作时间及社保缴费情况的,办理社保的续缴费数,将社保的缴费年限连续起来;

3、人事档案的另一个作用是,人事部门到社保办理员工的正式退休手续时,劳动局是要审核员工的年龄和工作年限的,计算工龄用,工龄的长短对退休工资有一定的影响。

社保转移范文2

关键词:保险基层社保基金

一、社会保险基金转移支付的目的和作用

目前,除了县级社会保险发展水平低因素外,上级社会保险基金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到位也是形成县级社保经办机构支付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保险基金转移支付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作用和效能不高;我县接到上级部门社会保险基金转移支付,特别是一般性转移支付,大多为无条件拨款,对每一项资金的使用没有明确规定,造成了无序使用和应急而用转移支付资金的不良局面;这样,就无形中又导致:一是不注意区分不同用途发展情况,很多没有具体细化分配办法,主观随意性大,不科学,存在社会保险基金转移支付不公平的现象,形成“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和“会哭的孩子多吃奶”之怪圈;二是由于享受社会保险基金转移支付的项目与社会保险基金增收不挂钩,容易产生社会保险基金转移支付“养懒汉”的负面影响,使部分项目在发展基本养老保险事业、做大社会保险基金“蛋糕”方面的压力和动力不足;三是缺乏效率,现在很多社会保险基金转移支付,特别是专项资金都由上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直接分配到县级社保经办机构,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分配缺乏效率和公平程度;社会保险基金转移支付项目多而复杂,结构也不尽合理。

社会保险基金转移支付包括基金费用征收返还、原养老体制改革补助、过渡期社会保险基金转移支付补助、各项基金结算补助和其他补助、补充基本养老保险资金补助、补贴等几项,大致可分为一般性补助和专项补助两大类。一般性补助没有给地方政府规定基金的具体使用方向,只是政府社会保险基金的一种补充,主要目的是用来平衡地方预算,满足地区基本开支的需要;专项转移支付补助规定了社会保险基金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方向,并且越来越多地附带一些条件,下级政府只能在规定基础上使用社会保险基金专项转移支付;目前的转移支付补助用于均等化或平衡化社会保险基金补助过低,用于专项补助或带专项性质的一般社会保险基金补助偏多,均衡力度不够,支付费用差距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一般转移支付中真正用于缩小各县之间养老保险费用支出差距的数额偏小,而为保持原养老保险体制地方既得利益(如社保经费开支)的补助数额偏大,使得基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均衡社会保险服务的能力减弱。

从各地一些贫困和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来看,所有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都打入离退休工资专户(或保正常运转及公众社保经费专户)用于离退休待遇发放和运转经费的比率较高,如有结余滚动下年使用,这样上级所有的转移支付几乎都成为工资或运转经费的“专项”款,留给地方可用的发展社会保险基金微乎其微(有的几乎为零),极不利于提高和调动地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展业务的积极性;转移支付中专项拨款的“条件化”使社会保险基金支付困难县难以接受;社会保险基金支付困难县本身的资金供求矛盾就十分突出,可用社会保险基金只能保离退休费用发放,除工资外的经费和发展社会保险事业的资金严重不足(有的几乎是零),这样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现状使县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保证上级专项资金的地方配套资金按规定及时足额到位,这里主要包括国家立项基本养老保险和重点社会保险项目资金、社会保险发展项目启动资金、内调人员调整待遇专项资金、社保机构经办人员培训专项资金、“调待人员”补充专项资金、工伤补充救济资金、年金专项资金等,大部分专项资金都要求地方社保经办机构按一定比例或其他方法予以配套;鉴于以上情况,社会保险基金征收困难县要争取到这些好的项目资金或拿到这些专项资金,就必须首先保证按比例拿出配套资金,否则不予安排;如果在项目执行或资金使用中配套资金不到位,将取消该项目或扣减相应数额的该项资金,甚至扣减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这种管理办法只会使地区间基本养老保险发展和离退休待遇支付进步的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保险的基金转移支付预算管理不规范。转移支付款项大部分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下达,小部分在次年进行批复决算时明确,使县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将这部分资金及时做到年初预算当中,以致形成频繁的、大数额的预算指标追加和文件通知,特别是专项拨款追加,成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部门最多的日常繁杂业务,加重了“预算一年,一年预算”的现象,使年初预算乏力,不准确、不全面,造成预算为“估算”,年底决算与年初预算差别相当大,形成年末年初不可比的现象;这样的预算管理方式使各地方政府各项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被动和盲目一面,从而削弱了下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的主动性,使社会保险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受到影响;社会保险基金转移支付重拨款,轻监督和管理现象严重。

社会保险基金转移支付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一是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科学计算的程度少,主观经验的因素多;二是对转移支付资金,特别是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拔后的使用情况如何过问得少、检查得多;三是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和管理流于形式,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审计系统,对资金的使用效果,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详实、可靠的信息,不能作出有效评价;尤其是对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以及贫困的县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基金征收面和征收数额本身就十分紧张和困难,社会保险基金转移支付应向这部分地方适度倾斜,以便缩小地区间的社会保险发展差别和离退休待遇支付以及收入水平之差距,为更好地调动和促进一方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对规范社会保险基金转移支付的思考

要建立最低社会保险基金转移支付制度和各地间缩小差别机制,目前各个地方的发展很不均衡和平衡,要着手改变社会保险基金转移支付以县级离退休工资待遇为补助口径,只要离退休人员工资待遇保住了,再增加社会保险基金转移支付就比较困难的局面;要努力克服某些地方为达到社会保险基金转移支付的目标,实现发达地方社会保险基金均衡化,减少各地之间离退休待遇支付差距,对下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必须由以县级的最低社会保险基金保障线为基础,县级社会保险基金正常运行的最低资金运行保障线应包括离退休人员待遇、基本的公众社保活动经费和业务经费、其他调待部分支出、必要的完善社保制度和企业改制项目支出,这是社会保险基金提供最低基本养老保险服务标准的底线;新增社会保险基金转移支付对离退休待遇支付困难县不应留缺口。因上级出台政策造成县级基金收入的减少或支出的增加而新增的转移支付,对社会保险基金支付困难县应予以全额转移支付,否则将加重困难县资金调度的难度,形成新的资金缺口(如离退休费用待遇的调整、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国有企业改制增加待遇发放、下放审批权等给予的转移支付,对社会保险基金支付困难县要区别对待,按照经费与事权对称的原则,全额补助);归并转移支付项目,优化转移支付的项目结构。

目前,要充分考虑这些地方社会保险事业发展能力弱、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增长慢、可供统筹安排支出的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严重匮乏的现实,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优先保障这些地方离退休人员工资待遇及国家机关正常运转所必需的经费之需要,以缓解过大的收支矛盾;可根据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不同地方困难程度,分别确定不同转移支付系数,将有限的资金分配到更急需的地方,实现转移支付均等化的目标,努力提高社会保险基金分配的总体效率;对上级社会保险基金转移支付资金提前明确,以便县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纳入当年预算之中。对一般性转移支付基金,上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根据本级可用社会保险基金,在下级预算编制前提出指导性安排计划,使下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本年度的社会保险资金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安排当年预算。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可实行项目备选制度;上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用于县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一律要建立项目,根据省和各地方的发展规划,每年从项目中选出下一年度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重点支持发展的项目,列入下一年度的本级预算中,并及时通知县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将上级已经确定的专项转移支付计划列入社会保险预算;要建立社会保险基金转移支付效绩评价制度和考核监督制度。

一是根据目前转移支付基金的类型和用途,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据此对转移支付基金的使用和效益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如果实际使用情况没有达到应有的效益指标的,上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可暂缓拨付下一次的转移支付基金,并要求提出整改计划;如果整改后仍未达到规定要求的,可采取停拔该项资金或相应扣减一部分转移支付资金。

二是结合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性质和特点,设计一套操作性强的考核监督指标体系。考核对指标要侧重如何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并同相关经办人员的廉政建设与纠风工作相结合。如果由于资金管理不到位出现使用单位挤占、挪用、不按规定使用资金的,或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相关人员发生不廉洁行为的,除暂停使用或扣减转移支付资金外,对有关人员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加规范和更高效益地用好有限社会保险转移支付基金,才能更好地发展一方社会保险事业和保持社会保险的稳定,才能进一步缩小地方(条属部门、单位之间等)的离退休养老待遇、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水平和发展社会保险整体项目这差距,才能更加利于激发各地方社会保险事业发展、基本养老保险收支平衡健康发展的活力以及参保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结束语

今后,社会保险基金转移支付的项目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一般性转移支付带有“专项”的多,可供县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自行支配的少;要逐步改变专项转移支付“撒胡椒面”式的“大锅饭”分配体制,逐步取消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各种不规范的“补助”和“基金返还”,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间社会保险基金转移支付制度;各级政府和有转移支付能力的地方等可根据本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合理确定专项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结构规模,压缩专项转移支付份额,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即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补充,给基层县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更多的可自主安排用途的社会保险基金的空间,增强地方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主动性);取消社会保险基金支付困难县专项转移支付要求配套的附加条件。社会保险基金支付困难县本来资金就比较紧张,越来越多的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要求地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予以配套,并且将是否配套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和下年度安排资金的重要依据,这样加剧了地方社会保险基金支付矛盾突出的局面;如养老保险专项基金、城镇个体人员退休待遇专项保障资金、社会保险基金扶持资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等都要求地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配套,这样的规定在社会保险基金支付困难县的可操作性非常差,笔者管见应予取消;社会保险基金转移支付要充分体现对边远、中西部、贫困、革命老区、高海拔和社会保险基金支付困难县的倾斜与照顾。

参考文献:

[1]杜智民,李文雄,雷晓康.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问题探析[J].甘肃社会科学, 2010,(05)

社保转移范文3

1、交了农村社保想转为城镇社保是可以的。

2、农村社保能转入城镇社保。新农保转城职保。适用人员范围:建设征地农转非人员建设征地面对的人群有多种,个人有很多不同情况,各个时期也有不同政策。具体以相应政策文件为准。

(来源:文章屋网 )

社保转移范文4

【关键词】社会保险;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也在逐渐完善和发展,而如何完善新时期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已经成为当前政府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点的研究课题。

一、我国社会保险关系转接和接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1.养老保险地方执行力差。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针对地方的不同制定和实施不同的地方制度,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传统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社会劳动力一直处于自由流动状态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由于采取部分累计制度,一旦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出现赤字时,政府财政就会出现问题,而我国政府财政收支又与地方财政存在着必然的关联,这必然造成我国社会劳动力资源跨区域流动。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外出务工人员已经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边缘的最主要群体,这些群体的住房保证和劳动权益都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解决这些群体的基本保障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民生建设中的重点和关键课题。随着我国政府变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针对社会低收入和劳动群体已经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并且在实践中逐渐落实,不同地方试点不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最终必定要实现社会保险关系之间的相互转移和接续,而这种地方性给一体化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各地政府作为独立主体自然意识到,并理性的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如社会保险关系直接接入和接入地的户籍挂钩,不承认其转出地的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只转入个人账户,缴费年限不得少于15年等基本的养老保险制度,对于跨地区流动的职工几乎不可能享受这种优惠政策。正是由于这种地方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权益很难得到保障,社会保险关系在接续的过程中,给社会劳动者带来很大的损失,严重制约着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

2.各项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接续困难。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处于不断变革发展历程中,社会保险制度不断适应现代化城镇发展需求,但是,社会主义变革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采取策略是渐进式方式,这种方式必然会造成社会保险制度的“路径依赖”和“碎片化”发展趋势,最终随着这种趋势的发展,必定会导致我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存在着很大的挑战和难题,很多时候,社会保险关系在转移和接续中很难顾全农村人民的社会福利、养老制度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在社会二元化发展过程中,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城镇职工流动的限制等因素,大多以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时,直接接入地方的户籍,但是,目前,我国农民工人数越来越多,且很多农民工之间涌向城市边缘,人数已经远远超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当群体人数不断流动和增加时,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和接续就更加难以实现,农民工逐渐都会选择“退保”,引起社会问题和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的措施

1.提高社会统筹层次,推动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逐渐在全国实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金缴纳比例,实现统一管理,合理调用社会资金,将目前实行的地方社会保险制度之间取消,这种就能在人口流动的过程中,避免出现社会保险基金损失的问题,进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就会随着人口流动而逐渐实现。政府一定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人口从一地流向另一地时,社会保险基金缴纳和转接一定要符合对象的自身利益,保险基金计算应该结合地方保险基金缴纳情况,提高社会统筹层次,实行省级统筹之后,一定要计发基金养老保险基金和过渡性养老保险基金,由地方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改为全省在职职工平均工资,这样,原本在职的职工平均工资低于规定标准的就会主动接受社保关系转移和接续,不会对原本的利益造成冲突,才能维持人力资源市场的统一,提高社会统筹层次。

2.从农民工利益出发,制定科学的养老保险关系政策。社会保险主要目的是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群益,提升全社会整体的生活水平。农民工作为重点扶持和帮助的对象,因此,必须要考虑农民工切身利益,制定科学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政策。首先,应该要建立统一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做实个人账户、提高社会保险信息化管理水平,让每一个农民工都能拥有一个社会登记号、缴费卡、转移卡等,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这种统一的制度,实现全面的联网,不管主体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顺利实现转移和接续。通过这种政策能实现全国的统筹发展,推动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和接续。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保险制度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发展,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制度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制度处于不断变动的历程,新旧制度体系之间的相互冲突,给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带来很大的困难和挑战,但是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是不可避免的趋势,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一定要积极迎接挑战,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促进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

参考文献:

社保转移范文5

关键词: 职业院校 专业第二课堂 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2年9月,对象为广东省国防科技师学院艺术专业在校学生,共发放问卷269份,回收263分,有效问卷255分,发放回收率97.9%,有效问卷率为95%。其中参与调查的12级学生139人,11级学生107人,10级学生23人。为保证调查问卷结果能够尽可能的反映学生的真实感受,问卷采取匿名形式。题型分为单选和多选,问卷回收后,笔者对其进行了认真的统计,随后,为了确保问卷的效度,笔者对30名学生做了一次小规模的访谈,并对所调查的一线教师有关第二课堂的管理机制方面进行了访谈,同时也印证了调查问卷中的一些问题,这对把握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本次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和调查结果及其分析如下:

1、 学生对第二课堂的总体认识

对于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有20%的学生认为非常了解,28%的学生了解,34的学生一般了解,22%的学生不了解。所谓“第二课堂”,广义上是指除了课程课堂教学以外的学生由自愿参加的多种多样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体育活动;狭义上是指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它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深化,延伸和继续。对第二课堂内容和形式不太了解的同学主要是片面的认为第二课堂就是文艺、体育等校园娱乐活动。

对于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之间的关系,51%的同学认为两者都重要,相辅相成,22%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20%的同学认为同等重要,毫无关系,7%的同学认为第一课堂重要,第二课堂不重要。对于学校有无必要开展专业第二课堂活动,53%的同学认为有必要,32%的同学认为无所谓,15%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不愿意参加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同学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没兴趣,认为只要拿到毕业证就好了。

课余时间的主要时间安排为多选题,选择玩的占33%,选择阅读课外书籍的占31%,选择参与各项活动的占24%,选择参加社会实践的占12%,选择体育锻炼的占11%。可以看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对自己的课余时间没有“筹划”,职业院校的学生不同于初高中一样为了应试过独木桥,他们进入职业院校以后因为一下子失去老师和父母的管教和约束,课余时间又很多,再加上这些很多同学都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得大部分的同学都荒废了三年的时光,很多学生课余时间用在了玩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外组织开展以专业为基础的“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在课外时间大量的消化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知识或技能。也就是说,合理的安排以专业为基础的“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让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学生只有深刻地了解自己,才能够真正的对自己的存在进行“操心”和“筹划”。

2、 对于专业第二课堂开展的意义

认为学校安排专业第二课堂的主要目的,30%的同学认为是发展学兴趣爱好,30%的同学认为是培养学生活动实践,23%的同学认为是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理念,17%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觉得更能吸引学生参加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原因是:47%的学生选择对就业有一定帮助,20%的同学选择可以加学分,17%的同学选择能充实课外生活,16%的同学选择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职业院校的学生的特点都不难看出,职业院校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宗旨,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学校的第二课堂必须突出自己的特点,不仅要与中小学的“基础型”第二课堂区分开来,同时还要与高等院校的“学术型”第二课堂区分开来,即建立一种“企业型”的第二课堂环境。这种第二课堂活动应该尽可能紧密贴近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理念。所以,职业院校教育中,开展以专业为基础的“第二课堂”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3、 获得能力的方法

在选择获得工作经验的方法方面, 59%的同学选择社会实践,23%的同学选择课外企业项目制作,14%的同学选择课堂学习,4%的同学选择其他;在选择提高与人交往、团队合作等社会能力的方法这个题目是个多选题,三分之二的同学选择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社团等集体为单位的方式学习更有利于社会能力的培养;在选择获得专业知识的方式方面,33%的同学选择课外书籍学习,34%的同学选择听讲座,17%的同学选择第二课堂,16%的同学选择兼职。

通过调查问卷显示,在没有开展“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在工作经验、职业技能的获取方面都会选择社会实践。但是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同学由于家庭等方面的条件优势可以接触较为贴近“专业”工作,而剩下的同学的“社会实践”都与本专业不相关。而专业知识的更多获取大部分同学也只能通过听讲座、课外书籍的阅读来获得。而专业知识还需要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技能。我们知道“第一课堂”所开设专业课程,着重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从学生的整体角度出发,面向的是本专业的全体同学解决基本的、带有共性的专业能力培养问题。学科课程的深度、广度和进度上,考虑的是适应大多数同学的专业能力培养需要为原则而设定的。这种情况有利于总体的发展,但却很难兼顾每个同学的个体能力的差异和个性发展多样性的需要。这就使得常规的“第一课堂”教学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种“配餐制”,就很有可能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下”的问题。所以仅仅依靠“第一课堂”的按计划培养,按教学进度进行,就会使得学生能力培养平台的单调性、机械性,而缺乏生机和活力。因此在常规的“第一课堂”教学活动以外,重视专业的“第二课堂”活动,就成了十分重要的事情了。

4、 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方式、类型、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

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方式,33%的同学选择产品项目设计制作,33%的同学选择设计作品展览、竞赛,29%的同学选择社会、市场调查分析,5%的同学选择讲座。这说明职业院校的第二课堂必须改变"重教法,轻学法"、"重演绎,轻归纳"、"重讲授,轻操作"、"重描述,轻直观"、"重知识、轻实践"、"重单一技能,轻综合能力"等倾向。应以能力(含多元智能和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学生学习掌握职业技能为重心,以现代教学手段为媒体,以专业课类型为划分依据,个性化的、综合包容性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模式。

在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类型方面仅有16%的同学选择文化知识,这说明技工学校的学生对于一些概念、原理,他们没兴趣,但是动手操作起来,他们肯动脑动手,因而,在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教学设计上,应采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主要特征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1其学习的载体是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知识和技能的获得都要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实现。

在专业第二课堂的教学方式选择上,仅有12%的同学选择演、讲、练的方式,而88%的同学更喜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行为导向教学,比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同时教学的完成主体有42%的学生选择了小组讨论的方式。这也正符合行动导向教学方式的设计原则,教学的过程的设计(1)分析“教学做”目标(能力目标);(2)确定选择“教学做”策略(设计教学工作任务,行动准备,行动实施);(3)进行“教学做”评价(个人、小组、教师评价);(4)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专业第二课堂的组织形式,有36%的同学选择了兴趣小组,40%的同学选择班级,23%的同学选择社团。以班级为主要活动方式实施专业第二课堂时间所占比例较大,然而笔者通过访谈发现这些活动过程主要是任课老师以任务的形式把实践内容布置给全体学生,按照分层的形式布置给学生任务的比例占很小的一部分,而学生可在实施整个任务的过程中主要是独立完成,其中相互合作的过程很少。这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并不乐观。建构主义的情景观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尤其是和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有意识的编制学习组是很有必要的。在这个群体中,学生们通过相互的协商和辩论,可以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

就专业第二课堂的管理模式方面,60%的同学选择学生为主,学校为辅管理模式。

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考核方式方面,49%的同学选择成功验收式,26%的同学选择激励式,24%的同学选择评比式。

就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频率、时间安排以及指导方式方面,73%的同学选择每个星期一次以上的形式开展,时间安排可调整,67%的同学认为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可以替代晚自习。50%的同学选择根据目标阶段性指导。

5、 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选择方面为多选题,内容广泛,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各个现选项所占比例比较均衡,这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多样化选择。

6、 对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的收获方面,30%的同学选择增长见识拓展视野,给自己以后的就业多个选择,35%的同学选择获得实践经验,提高设计技能,31%的同学选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团队合作与沟通的能力,4%的同学选择排除学习上的压力。

二、 实施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结论与建议

1、 加强领导,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许多第二课堂活动存在少监督、轻管理的问题。有一大部分同学害怕第二课堂活动存在走过场的问题。主要是源于管理和监督环节的不完善。为此学校应建立第二课堂管理小组,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学生按照不同的项目分为不同的项目组,围绕各自的项目展开工作,并且每个月向管理小组提交一份项目进展汇报,管理小组不定期对项目进程进行检查,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度到底怎么样,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问题。同时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提出一些量化指标,如指导实践,产品制作进阶情况等等。通过加强领导,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促使学生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规范化发展。

2、 提倡自主、研究型第二课堂活动方式

在专业第二课堂活动中,从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希望有更多的自,以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老师在把握宏观方向的前提下,应积极的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同时在一定的制度规范下,让学生参与管理。也就是说,“项目经理”这一角色不再单一的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让学生根据项目设计阶段性任务,根据不同阶段性任务的需要“聘请”技术顾问,在任务实施阶段,“项目经理”带动小组其他成员,通过讨论共同制定开发方案、明确分工,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完全按照企业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来合作完成。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很多老师考虑时间因素、怕学生走弯路,经常是要求学生按照老师制定的计划去按部就班的做。这样表明上去的了不错的成绩,但实际上抑制了学生的主管能动性,所谓“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世上的事往往就是这样,成果未成,先尝苦果;壮志未酬,先遭失败。既然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经的坎儿,那么我们就必须学会接受挫折。因而从长远角度考虑,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让学生在实践、观察、思考中,从寻常现象发现不寻常之处,通过现象发现本质。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专业第二课堂活动替代晚自习

晚上7点到9点是人类大脑最为活跃的一个时间段,在这段时间学习,记忆时间最长,也就是说,在晚上7点到9点是比较好的学习时间,但是通常为了便于管理,各个学校的晚自习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学生都采用自主学习为主,但由于大部分的没有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也没能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的习惯,这就造成晚自习缺勤、玩手机、打闹、睡觉等现象非常严重,任课老师指导也到课室辅导也基本上形同虚设。开展专业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一时间段,学生按照各自的兴趣爱好进行重新的划分,他们为完成一个共同任务形成有意识的分组,这种分组可以把教学活动延伸到真实的舞台上,学生充分获得了各种切身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艺术教育空间,丰富课程资源,使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感知生活空间,快乐学习。

4、 建立阶梯级的项目,加大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的覆盖面

在学生的专业第二课堂活动中,不同项目的专业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知识能力的需求也不同,越贴近企业的项目往往所需的综合知识越高,尤其是艺术专业的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运用能力差距非常大。许多项目讨论问题时,主要参与者往往是高年级的和学习成绩较优秀的学生,这导致其他同学逐渐失去表达意见的机会、勇气和信心,而不愿意参加。尤其是比赛性质的活动,老师往往都愿意找学习好,而且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来指导,这样就导致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不均衡,许多第二课堂活动,低年级的同学无法参与或不敢参与。考虑这一因素,可建立高、中、低多层次的专业第二课堂活动,低层次的项目更倾向于针对某门课程某个任务设计项目。

5、 建立多元化的考核验收机制

任何项目都需要鼓励,职业学校的学生动手能力非常强,对于自己的成果,他们会有非常强烈的自豪感。同时,技工学校学生,一直以来在应试教育下就是“差生”,很少得到表扬,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希望得到真诚的鼓励。通过调查问卷我们也看到了这一点,成果验收式、激励式,这两种考核方式选取超过了70%。因而我们应该设立多元化的考核机制,比如将参加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学生综合考评中,予以一定的加分以鼓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或者项目设置一定的项目经费,或评选出比较优秀的作品进行一定的表彰;同时,各项目考核可采取作品征集、作品展示、现场答辩、作品评优等多种方式完成。通过这些方式,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成果,也学习了别人的优点,更加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高质量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J]・广东技工教育研究,2008年1期.

[2]刘文穗,卢盈・职业活动导向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J]・广东省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协会,2009-2010年度优秀科研成果

[3]白巧花・积极开展以专业为基础的第二课堂,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向前发展 [J] ・科学与财富,2011年第10期

[4]倪秋梅・试论构建高职院校科学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2月

[5]令狐文生,金一鸣,李纯清・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0年3月第三期

社保转移范文6

第一,提倡开拓的创新意识,追求创作风格的多种形式。第二,发挥广告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形式美感和色彩较为敏感的优势,从造型形式、色彩和谐、材料肌理等方面进行概括处理。第三,光盘包装设计是一个创作实践活动,要求每名学生在课余时间准备好材料,原则上学生要在教室集中完成设计方案,这样便于教师辅导,同学之间取长补短。第四,根据课题需要,每名学生可单独选择方案,也可小组共同设计一整套光盘包装。

二、制作、完成阶段

1.对其他材料的尝试

一般的光盘包装材料为塑料和纸,而对其他材料的运用非常少,但是广告艺术专业的学生对各种材料进行了尝试。如,一位学生的光盘包装追求的是朴实、美好、怀旧的效果,因而选用了麻布、牛皮纸、草绳等,这些材料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自然、纯朴、简洁,符合该CD“回到家园”的主题。另一位学生的包装设计尝试用布作为材料,用布袋装CD光盘,更能凸显出此张CD的与众不同。还有的学生运用了木材与布料作为材料,用木材是为了结构的牢固,添上布料使其更加人性化,在整个CD包装盒上加上几个图钉,显得更加古典。

2.对包装造型的实验

光盘包装造型可以凸显产品的个性、品质和特点,普通的造型为四边形,其他形状很少。学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对包装的造型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如,一名学生设计的包装是一个可以打开的“心”形,让人有一种时刻被呵护的温馨感觉。有的学生的包装造型由普通的四边形变成了三角形,给人的视觉冲击力很强。还有的学生采用八边形造型,用黑色卡纸做成包装。

3.作品中关注人对包装的心理需求

包装除了具有便于运输、保护、宣传、介绍、陈列、推销和使用等功能之外,其心理功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学生意识到了包装的心理功能,并且强化了人对包装的心理需要,做出了一批实验性的作品。如,一名学生以最具童年色彩的波板糖作为包装的主体,夺目的色彩和放大的糖体相得益彰,也暗示这张专辑中浪漫、甜美、阳光的曲风,而硕大的糖体和缤纷的色彩更给人带来无尽的满足感和甜美的遐想,情景相融,由内而外散发出清新、明快的设计风格。另一名学生设计儿童CD光碟,选用的是符合儿童心理需要的卡通形象——米老鼠,这个人见人爱的造型设计很容易抓住小朋友的心。学生的光碟包装设计均选用生动的形象、鲜艳的色彩,从众多的同类光盘中脱颖而出,抓住了特定客户的心理,识别性很强。

4.对光盘包装结构及光盘本身的可能性探讨

光盘包装结构及光盘本身的可能性探讨,是学生大胆而前卫的探索,打破常规常理,创造性地发现和改造CD包装。如,一名学生的“唱一唱”设计就是对光盘包装结构的一个尝试,可以360度开启的光盘盒便于顾客使用。还有的学生对光盘本身做了极其超前的尝试,如刻印实验,即在不影响光盘功能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破坏它;又如烙孔实验,即在不影响光盘功能的情况下在外沿边上用烧红的铁丝烙上一些装饰的小孔。

三、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