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夜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春山夜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春山夜月范文1

省农委副主任刘丰艳在仪式上提出三点意见:

充分认清统一使用“长白山人参”证明商标的重要意义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打造“长白山人参”品牌,围绕此项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经过多年的申请运作,“长白山人参”证明商标于2009年10月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注册,用于证明“长白山人参”的特定品质。2010年省里组织了“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首批生产企业和产品评选工作。批准了康美新开河(吉林)药业有限公司等13户企业的71种产品为首批“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今年又有8户企业的15种产品获得了资格。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长白山人参”品牌已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

从我省人参产业发展形势和现状看,统一使用“长白山人参”证明商标,对加快培育打造“长白山人参”品牌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我省长白山及周边人参主产区独特的冷凉气候、人文环境、生物立体宝库、地理遗产等资源禀赋,使我省具有了生产区域特色鲜明的高品质长白山人参得天独厚的条件。我省通过注册和统一使用“长白山人参”证明商标,能够使我省人参产品与其他省份的人参产品区分开来,遏制假冒伪劣产品对我省人参产业的冲击,有利于加快形成我省地域名牌产品和培育东部山区支柱产业。二是有利于实施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促进我省人参产业升级,塑造吉林“长白山人参”的良好形象。三是有利于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为振兴我省人参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严格进行“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评审工作

确保“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具有高科技含量、高品质、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品牌的带动效应,本着公平公正、宁缺勿滥的原则,审慎对待,严格把关,开展了今年“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评审工作。

今年全省申报“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的生产企业42户,产品165种。经过“长白山人参”品牌管委会办公室进行资格审查,初步确定20户企业的61种产品进入专家评审程序。5月上旬,专家组通过资料审查、产品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评审,经充分讨论,一致推荐北京同仁堂吉林省人参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15种产品使用“长白山人参”品牌,并获得“长白山人参”品牌管理委员会列会通过。对入选的产品发放《“长白山人参”证明商标准用证》,凭此证可在准入产品包装上使用中国・吉林“长白山人参”证明商标。

没有取得“长白山人参”证明商标和品牌产品使用资格的企业和产品,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注册资金不足500万元;二是申报产品只是试验品,没有市场销售;三是产品中含有鹿产品而不予评审,梅花鹿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允许进入药品和食品;四是没有检测报告或检测报告不符合要求;五是无审计报告或完税证明;六是产品检验不合格,主要是农残超标;七是按照吉农园字〔2007〕218号文件《关于使用中国・吉林“长白山野山参”品牌的通知》的要求,对于山参生产和加工企业和产品进行单独评审,不参加本次评审。

进一步强化证明商标和品牌管理

各级人参产业主管部门要配合省“长白山人参”品牌管委会,加强对辖区内“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生产企业的指导、监督和服务,坚决杜绝损害“长白山人参”品牌和证明商标形象的事件发生。

一是“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生产企业,要按照“长白山人参”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及品牌产品标准,做好第二批入选的“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的包装设计,加快产品科研开发和自主创新,保证“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质量,使其尽快投入市场。

二是积极培育打造“长白山人参”品牌,大力宣传人参产业政策、人参文化、科普知识,强化品牌宣传、推介和标准普及。今年我省将利用第八届成都中国农产品交易会、第十届长春农博会和东北亚博览会进行 “长白山人参”品牌展示展销等推介活动,各地和品牌企业要积极参与,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推介活动。要完善品牌人参产品的营销网络,各地要依托龙头企业,努力在全省和全国主要城市建设品牌产品超市、连锁店、专营店及专柜等销售展示销售平台,逐步形成辐射全国的“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营销网络。

三是要实施品牌化战略,注重增加科技含量,着力解决好品牌与市场、产品、标准、企业脱节等问题,下力气扭转吉林人参品牌多而小、散而乱的被动局面,切实把“长白山人参”品牌打造成品质好、市场知名度高和社会影响力大的国际知名品牌,树立吉林人参良好形象。

春山夜月范文2

在讲授诗词时,常要涉及“意境”这个词,因为意境是解读诗词必不可少的钥匙。王国维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二者随之矣。”意境是诗词的根本,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诗词中所描绘的客观景物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所以,在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其意境,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能力,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初中诗词教学难点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第一,学生感受不出诗词所蕴含的意境美。学生学诗词,只是从诗句所写的人、物或事中去理解诗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感情,体会不到诗词的意境美。例如在学习唐朝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时,学生只是这样理解:诗中描写“草、黄鹂、春雨、小舟”这些景物,诗的前两句,写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诗人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诗人却似乎不以为意。后两句写晚雨野渡所见,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也许船夫已归家歇息,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学生没有往更深层次地去理解诗的写法和意境。

这首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前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于守节;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四句诗有静有动,以动衬静,雨前涧边的春景构成一幅幽静深邃的画面,让我们也仿佛看到诗人站在滁州西涧边,神情恬淡闲适,但又流露出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神情。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受到的这其中的情感、情景和气氛,其实就是诗歌的“意境”。

第二,学生把意象等同意境来理解。学生在理解诗词时,往往是把意象等同意境来理解。例如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学生知道诗中写了“船票、邮票、坟墓、海峡”具体的物象,又把诗中的船票、邮票、坟墓、海峡这四个典型意象等同意境来理解,理解为诗的意境是表达了了作者的思乡感情。其实这首诗分四个小节,诗人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对应着人生的四个阶段,以空间的上的阻隔作为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小时候母子分离,长大后夫妻分离,后来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分离。四节诗以时空的阻隔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层层加深,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每一层都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画面,每一个画面都会出现一个意境,意境深沉悠远。

作者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下子,读者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的新坟前,面朝家乡、祖国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边,用嘶哑的声音大喊:“母——亲!”一种深沉的沧桑感油然而生。这才是诗的意境,只有进入到这样的一种意境中,才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情怀。

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解决以上两个难题呢?

1 教给学生分析诗词意境的方法

1.1 诗画结合,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美。诗人在写诗时,都把自己的情感都融入到景物的描写当中,要引导学生了解这种情感,必须要从这渗透了“情”的景物入手。若把这些景物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对画中的意境有一个具体的感知,就能很自然地引领他们走进诗人所创设的意境,从而更深刻地领略诗歌的图画美和意境美。以学习王维的《鸟鸣涧》为例,在进入诗歌教学之前,我先展示一幅山林为背景的夜月图片,让学生观察画面,用自己的感受来描述画中的意境。

《鸟鸣涧》写山中春天的月色景物,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时发出的鸣叫在山涧中回响。这首诗以动静相间的笔法,为我们画出了一幅极幽静的春山夜月的图景。诗人在静态中写出动态,又在动态中表现静态。因为静,白天听不到的花落声,现在听到了,而这种似有似无的声音,又反衬出春夜的寂静。因为静,一两声的鸟叫,显得格外脆亮,几乎可以使人闻之心惊,但当它停下来的时候,又使得本来就宁静的春山更显得格外空旷。“鸟鸣山更幽”事物的特征,永远是在比较中才明显起来。诗人把握住了这个对立统一规律,让他们在诗中相互渗透,使这首诗造就成一幅不仅有色,而且有声的山水图画。你看,皎洁的月光笼罩着静谧的春涧,多么的空蒙、柔和、安详,使人望之心境清净,情融于景。但当自开自落的桂花暗香浮动,山鸟时鸣时止的时候,又使人感到实在甜蜜、温馨,有一种诱人的生活气息在画面上荡漾,于是,景又融于情,画又回到诗,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

以画传情的诗词意境教学方法,在诗词教学中用得较多,比如王维的《使至塞上》、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杜甫的《望岳》等等。

1.2 联系写作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不少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意境,与作者的写作时代是密切相连的,因此对作品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生平的介绍,有助于学生更快进入诗词的意境。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为例,全诗四句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学习这首诗时,如果不了解时代背景,学生就只知道这首诗生动地渲染了月夜泊船秦淮河岸的环境、气氛,那迷人的夜色,那公子王孙的醉生梦死,歌女们的浅斟低唱。

其实,这首诗的重点就是落在后两句上,商女所唱的《玉树花》曲,既是引起人们对陈代亡国悲剧的追忆,又为晚唐时代染上朦胧凄凉的色调,它似乎成为一种媒介,让人们从陈代的荒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朦胧的夜色,凄迷的歌声犹如晚唐舞台上演出的醉生梦死的戏剧,给人不祥的预感,而无法摆脱。所以,这里“犹唱《花》”不但表现出晚唐官僚贵族沉湎于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中,而且也对这些官僚贵族予以警示,从而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患之情。两个“笼”字,使人对秦淮河上的月色有一种朦胧、迷茫的感觉,这种朦胧的色调,表面看似乎与洒家歌舞喧闹的气氛很不协调,但它却最本质地烘托了这喧哗热闹背后的空幻、悲凉和冷漠。

杜牧所处的时代正是晚唐多事之秋,国势日危而时风。他看了到封建统治势力的摇摇欲坠,看到了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边关的忧患,作为一个有远见、有抱负、有正义感而头脑比较清醒的士大夫知识分子,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于是忧心忡忡,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忧国忧民的“唐人七绝中的压卷之作”。

1.3 抓住意象,反复揣摩。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1.4 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启动形象思维,进行一番“再创造”,进入意境,让诗中描绘的声、光、色、态,像电影画面一样在头脑中显现出来,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如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远渡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时,引导学生进行这样联想“长江、月下、荆门、故乡水、诗人”,这样我们的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图景:诗人要走了,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渡过荆门,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这些亲山、亲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充盈天地,熠熠生辉。游子的李白,形式上离开了故乡山水,实质上,纵然走到天涯海角,心里永远装着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新奇的感受,壮阔雄浑的景致,展现出楚地特有的风光,体现出诗人豪放阔达的胸襟。

2 用具体的例子,教给学生区分意境与意象的方法

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这就是说,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毛翰教授把意境与意象的关系作这样的表述:“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和坦克,意境就是。意象与意境,就这样一实一虚,一真一幻。意象是诗意的载体,意境是诗意的空间。意象让人从旁观赏,意境却让人身入其内、神游其中。”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和情景就是意境。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用以上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诗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春山夜月范文3

什么是绿? 杨院士的观点是:以文化开化人的大脑,升华人性,激活灵性,这就是“绿”。我们对绿色课堂的理解是: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创设人文情景,融科学、人文与一体,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原动力,减少或避免课堂教学中的负面影响。我的绿色课堂具体做法是:让学生从物理学史的穿越中提炼思维,从诗词作品的吟诵中激活灵性,从哲学文化的熏陶中提升智慧,从道德精神的激励中升华情感,从物理美育的挖掘中张扬个性,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1 从物理学史的穿越中提炼思维

物理学史就是一部生动的科学家奋斗史,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从中可以折射出史学文化的精妙。因为任何一个具体的物理知识和理论体系都是汇集许多人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常常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才能迈出有意义的一步,它包含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因素,包含着探索者的艰辛与悲欢,体现着认识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继承与突破、理性与非理性的辨证统一,因而也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的因素。

案例1 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片段

我在课前精心导演了一幕以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史为线索的穿越剧,在课堂上让五位学生表演。其中的一位学生扮演当代的中学生,通过时光隧道,分别穿越到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16世纪的意大利、17世纪的法国和英国,分别聆听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儿和牛顿(由四位学生扮演)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精彩描述。

投影仪打出一位中国学生穿越到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雅典柏拉图学园的背景。

学生:尊敬的亚里士多德先生,我知道你是一位集哲学家、教育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于一体的名师,你的著作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博物学等,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你的讲课被认为是古希腊思想的百科全书。我从遥远的中国来到这里,向你请教。

亚里士多德:不敢当,欢迎中国的贵宾!我们先来做个实验:用手推车,车就前进,停止用力,车就停止。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用手推车,车受到了力的作用就前进,停止用力,车不受力的作用就停止,说明物体的运动是受到力作用的结果。

亚里士多德:了不起,中国人真是太聪明了,这就是我最新的发现: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哈哈哈!(退出表演)

投影仪播出亚里士多德的该观点在科学界统治了长达近两千年。

学生:不对呀,我在初中物理学过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观点是被伽利略否定的呀!我得拜访伽利略去。

投影仪打出这位中国学生穿越到16世纪意大利的比萨大学教学楼的背景。

学生:尊敬的伽利略先生,我知道你是一位集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于一体的大师,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听说你对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持不同的看法?

伽利略:是的。我们先来做这样的实验:同一小车从同样光滑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接着在表面材料不同(毛巾、棉布、木板)的水平面上继续运动,分别停在不同的地方,如图1所示。你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让同一小车从同样光滑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目的使小车获得相同的速度。而毛巾表面最粗糙,小车受到的摩擦阻力最大,运动得最近;棉布次之,木板表面比较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阻力最小,运动得就最远。

伽利略:如果小车运动的水平面非常光滑,请你猜想一下,小车将怎样运动?

学生:小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可能永远运动下去。

伽利略:中国的学生就是聪明,我也是这么思考的。现在你能找到我否定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道理了吗?

学生:找到了。小车停下来的原因是小车受到了摩擦阻力,阻力越大,小车越容易停下来,这就否定了“无力则停”的观点;当水平面摩擦力越小,小车停下来要走的路程就越长,小车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也就否定了“有力则动”的观点。很显然,“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是错误的。

伽利略:讲得好。请你再看我新设计的一个实验,如图2所示。这是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斜面做得非常光滑,你想想看,小球的运动有何特点?

学生: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

伽利略:现在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此时小球的运动有何特点?

学生:小球在该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当倾角为零,即小球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小球因为永远也到不了原来的高度,所以沿水平面将永远的运动下去。

伽利略: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有力才运动,无力就停止;而刚才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物体无力才运动,有力就停止。当然这里说的力是阻力,而亚里士多德描述中的力是动力。动力使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阻力使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但不论动力也好,阻力也罢,说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显然是不妥的。

投影仪让17世纪的笛卡儿和牛顿一块穿越到伽利略的实验中来。

学生:尊敬的笛卡儿先生,你是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据说你对伽利略的观点很有见地,是真的吗?

笛卡儿:是的。我同意伽利略的观点,并作这样的补充: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学生:你的说法已经逼近牛顿描述的匀速直线运动了。尊敬的牛顿爵士,你是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是中国人民最崇拜的偶像,你是怎样将伽利略的发现,上升为用你的名字命名的牛顿第一定律的?

牛顿:我可没有给自己的发现命名呀!伽利略的发现是一个划时代的贡献,没有伽利略的发现,就不可能有我的所谓牛顿第一定律。伽利略和笛卡儿对物体的运动都作了准确的描述,但是没有指明其本质原因是什么,这个原因跟运动有怎样的关系。我是从力与运动的本质关系入手,对伽利略的发现进行概括,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因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伽利略:笛卡儿和牛顿的补充和深化,使我的研究成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牛顿从力与运动的关系进行概括,成为力学的经典定律,真是站得高、看得远啊,实在佩服。

牛顿:那是我站在你们这些巨人的肩膀上的缘故罢了。其实,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我要好好感谢你们,向你们学习才对。

学生:这次穿越,使我对牛顿第一定律诞生的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经历了两千多年时间的跨越,经过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跃迁,凝聚了无数物理学家的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在物理学史上将永远闪耀着奇光异彩。(谢幕)

评点:这样的穿越时空关系的物理学史情景剧表现,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相融而形成的绿色教育,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原动力激发,为后继教学过程的有效、高效搭建了成功的平台。

2 从诗词作品的吟诵中激活灵性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王国,我们扬州已经获得“全国诗词之市”的荣誉称号,我们学校也正在创建诗词文化特色学校。诗词不仅给人带来艺术享受,而且在一些作品中还包含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利用这宝贵的财富,在物理教学中插入诗词吟诵,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我采取用诗词引入物理概念,增强人文气息,活跃课堂氛围;用诗词理解物理规律,丰富人文情感,流畅学生思维;用物理知识欣赏诗词,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融为一体;用物理原理鉴别诗词,使学生能辩证地看待问题。使绿色教育的理念在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中升华。

案例2 初二物理“平面镜”的教学片段

本课的前一周就布置学生围绕平面镜的知识,每人至少查找二首诗词,准备在物理课上进行一次诗词吟诵PK。在该课的教学中,无论从课的引入、、结尾,都可以让学生与相关的诗词联系起来,增强了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氛围,实现了该课的有效和高效。现将其中的精彩片段整理如下:

老师:带头吟诵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投影仪打出配有该诗的洞庭湖风景图):“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并解释: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一样;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犹如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无异。同学们,你们能将该诗的意境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吗?

学生A:波平浪静、开阔廖远的洞庭湖水面就是一面天然的平面镜。(引入课题)

随着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得出,教师引导学生将准备好的诗词与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对接并PK,要求学生将吟诵诗词从投影仪上打出,吟诵时要声情并茂,并简单指出其中的物理道理。下面是部分学生的吟诵内容。

学生B:吟诵高骈的《山亭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并解释诗中第2句“楼台倒影入池塘”,意思是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该“倒影”就是水面成的与楼台等大的虚像,它反映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学生C:吟诵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其中的最后一句“江清月近人”,说的是:江水十分清澈,这平静的江面就是一面平面镜,所成的月亮的像当然与人更加亲近了。

学生D:吟诵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并解释: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动着金色的光芒,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这静静的月影就是月亮在长江水面中形成的虚像。

学生E:吟诵杜牧的《盆地》“齿破苍苔地,偷它一线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并解释:后二句中的白云和明月,都是苔地水面形成的虚像。

学生F:吟诵俞文豹的《清夜录》:“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从物理的角度去理解,第一句说的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也是平面镜成像的知识。

学生G:吟诵于史良的《春山夜月》:“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从物理的角度去联想,掬起一捧水,月亮就好象在你的手里了,涉及的也是平面镜成像的知识。

学生H:吟诵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意思是:半轮明月高挂在峨眉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那我思念的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其中的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反映的正是平面镜成像的知识。

教师:上面这几位同学吟诵的诗句,都是以月亮为载体,围绕平面镜成像而展开。虽然情景相同,但诗人的笔法各有千秋,充分展示了我国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将这样优美的诗句,令人陶醉的情景与物理知识进行融合,正是一种享受。同学们说是不是啊?异口同声是!

学生I:吟诵黄庭坚的《禅句二首》:“牵驴饮江水,鼻吹波浪起。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说的是驴饮江水时,驴的蹄和嘴都被江水反射而镜面成像,成为生动的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的景象,平面镜成像的这样描写真是太深刻了。

学生J:吟诵吴迈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诗中的“群峰倒影”涉及的也是平面镜成像的知识。

学生K:九寨沟的镜海中有这样的美景奇观:“鱼在天上飞,鸟在水中游。”这是天上的云彩和飞鸟在水中的倒影与水中的鱼构成了这样的美景奇观,涉及的还是平面镜成像。

学生L:吟诵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并解释:半亩的一块小水塘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