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两学一做剖析材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两学一做剖析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两学一做剖析材料

教师两学一做剖析材料范文1

幼儿园8月份工作总结

 

紧张而又忙碌的学期工作结束了,现将一学期以来的工作做以回顾总结。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全体教师经过齐心努力,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现将各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区域活动

 

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区域活动的开展、个别化教学已占据整个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部分,在园领导的正确指引下,九月份新学期开始,我们就已经投入到了紧张的区域活动研讨和尝试中,在尝试中总结经验, 经验中再尝试,经过我们不断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区域活动日常化每个班有序步稳的开展起来了,各班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孩子们创设了适合她们的活动空间。丰富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由每周一次区域活动,增加为两次。为了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去先进的幼儿园参观学习组织开展区域活动的经验,通过学习,我们的教师拓宽了教育思路, 对区域活动的设计有了更完美的创设和构思。 在活动材料上力求多元化。在活动内容和环境布置上力求新颖趣味浓。各班不断的更新主题活动,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来创设活动内容。使他们在活动中找到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为了提升我园个别化教学质量,我园经常组织教师在一起探讨在活动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相互学习研究,不适合本班孩子年龄特点的材料相互交换,互通有无。组织开展区域活动模范班的观摩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对教师们的触动很大,教师们在网络上搜集相应的资料,利用一月份闲暇时间制作活动材料,争取下一个学期将我们的区域活动个别化教学达到先进的标准。

 

二、 教育教学

 

根据上级领导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指示精神,我园也随之转变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全体教师在园领导的带领下,针对我园的现状,展开了一系列的教学研讨活动。在各个领域的教学活动中,转变了以往的教与学的模式,教师设计j教学活动基本是以孩子为主体,孩子们在愉悦的心情中了解我们的社会,增长她们对周围事物的认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中,给孩子们创造发辉想象的空间。引导激发她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锻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美术教学

 

绘画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门学科,她们在涂涂画画中能找到自己的乐趣,能表达出她们稚趣所在,我园将这一学科设为特色教学,教师们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来为他们设计适合她们的绘画内容。孩子们从小班的简单认识颜色,到学前班的自创画。这些都是与教师们的辛勤付出分不开的。20xx年x月份,我园组织幼儿参加"第七届全国少儿书画摄影创作大赛中赢得了骄人的成绩,参赛作品100多幅全部获奖。其中有六名幼儿获得了特等奖项。我园幼儿绘画作品每周一次的展出,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四、日常教育

 

一日常规的教育,是幼儿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的教育无时不在,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养成是离不开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引导督促和持之以恒的坚持。通过教师们辛勤努力,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喝水、上厕所排队,吃饭不挑食、安静进餐。早晨见到老师、小朋友问好,小朋友之间友好相处,不吵架,知道礼让,游戏时有合作精神。

 

五、安全教育

 

幼儿园的安全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幼儿天真活泼,她们在玩耍中的安全意识比较差,很容易出现磕磕碰碰的事情。社会上的复杂环境孩子们也意识不到其中的危险所在。因此,我园将安全教育课题列为重点教育。教师们针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设计安全教育课题开展教育活动并详细记录过程。防振,防火等教育是通过模拟训练形式来教育幼儿,孩子们通过演练掌握了一些自救的常识。

 

六、健康教育

 

学期前我园全体教师利用假期搜集各种材料为孩子们制作了很多适合幼儿户外活动的体育器材。这些活动器材为孩子们的户外活动增添了无尽的乐趣。教师们在设计健康教育课程中,制作了浅显易见的教具,让孩子们很直观的了自己的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教育他们怎样的保护自己身体健康,及卫生常识。

 

七、家园联系

 

与家长的沟通是教育幼儿健康成长的 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们利用每天早晨晨检的时间和家长做简单的沟通。晚上离园时以温馨提示的方式将幼儿在园的一日表现、需要家长配合的事情公布给家长。十月份召开了家长座谈会,各班教师精心准备了会议资料,将我园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育手段、需要家长支持配合的事情等情况一一说明,给家长们也创造了和老师面对面沟通的机会,通过这次家长会的交流,家长们对我们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支持。

 

以上是我园一学期以来工作中的 一些成绩,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争取在下一学期我们的各项工作做出更好的成绩。

 

幼儿园8月份工作总结

 

一、行政事务

 

1.配合中心做好继续教育验证,顺利通过了XX年度的年检工作。建立教师档案袋,做好教师个人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业务主任整理XX年度园本研修资料,并做好资料的整理工作。组织年级组长对继续教育上交资料和教师填写的个人档案资料进行认真的检查,重点检查教师的研修记录手册。

 

2. x月x日园长、业务主任、年级组长对全园角色游戏开展了随机调研。主要看:

 

一、活动环境创设和物品摆放是否合理

 

二、游戏内容是否围绕主题内容

 

三、材料是否丰富是否与主题匹配

 

四、教师的组织指导是否有效

 

五、幼儿玩得是否认真和投入

 

六、活动评价是否紧扣目标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及时把要调整的地方反馈给教师,提出调整策略,帮助改进。另外把调研情况通过网络进行反馈交流沟通,针对班级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要求班内两位教师商讨解决策略,并落实到实处。

 

3. 开展了“班级常规之我见”研讨活动。x月x日上午,园内组织召开了班级常规管理研讨活动,全体班主任参加。此次研讨活动意在探讨班级管理的策略和途径,提高班级常规管理的能力。会上,各班主任教师就班级所遇到的常规问题、采取措施、成果经验等内容进行了面对面的剖析与研讨。大家热烈讨论、积极发言,特别分享了班级管理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对于工作中棘手的一些问题和困惑,大家也都积极献言献策。

 

此次活动,使大家都感到受益非浅,对每个人都有晋升和辅助,经过这一次的交换分享,大家对常规管理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为各自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多的小妙招,同时大家也对今后的班级常规管理工作更有信念。最后,园长强调:班级常规工作是重中之重,希望大家高度重视,常抓不懈,使幼儿在良好的习惯培养中健康成长。

 

二、教育教学

 

1.做好园内观察记录评比工作,结合中心的工作意见和我园十月份培训内容“如何写好角色游戏观察记录?”,组织教师围绕角色游戏撰写观察记录。本次活动共有12位教师参加,在评比方法上我们采用教师个人推荐的方式,评出2篇优秀观察记录,xx和xx老师被推荐到中心参加评比。通过评比活动,提高教师的观察、记录、分析、指导的能力和水平。

 

2.开展园本培训活动,组织教师解读《一日活动组织规范》,并结合我园在一日活动常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让教师明知哪里做的还不够需要改进,力争常规管理上一个新台阶。通过培训活动,让教师们对照细则并认真落实到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之中。

 

3.组织骨干教师和见习期教师参加太仓市级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4. 加强年级组管理。一做好周计划的审议工作,经组长审议后再传给业务主任。

 

(一)看主题重点表述是否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二)看集体教学活动内容是否围绕主题重点展开。

 

(三)看各活动内容与内容之间是否体现层次性、延续性。是否体现动静交替的原则。通过审议活动,确保课程计划质量。

 

(四)看课与课之间安排是否合理恰当。

 

开展集体教学活动研课活动,重点围绕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原有经验有哪些目标制定是否合理?是否体现领域特点?根据领域特点是否挖掘课程内涵?是否把目标落实到各个环节?活动过程是否体现层次性?通过研课活动,拓展教师思维方式,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教育科研

 

1.选送家教论文、案例,参加太仓市妇联组织的家教论文、案例评比活动。

 

2.结合专题开展了“主题背景下角色游戏主题化的实践研究”的专题学习,主要围绕“如何组织指导与评价主题背景下的角色游戏?”首先我们通过网络的形式,把专题学习内容挂到博客上,通过网络的形式让教师自学,并结合学习内容,把自己在领导角色游戏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网络回复,随后有主持人xx老师梳理,针对在存在的问题开展园本研修活动,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们针对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参与发言,给有问题的老师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并能学以致用。

 

3.做好角色游戏周计划记录表的整理工作。结合专题研究计划,尝试开展了将角色游戏和主题内容有机地整合,我们结合主题和每周的课程内容,把有价值的可生成的游戏主题挖掘出来,然后结合专题学习,在目标的制定、环境的创设、游戏材料的准备、组织指导等方面进行了梳理,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园的角色游戏课程。

 

四、环境创设

 

1.为了能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里进行游戏活动,游戏环境的创设尤为重要。首先请xx老师结合到上海参观学习的机会,给教师们做了一个有关环境创设方面的专题讲座,内容是“谈谈如何结合年龄段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然后结合讲座,各班根据班级的格局和实际情况进行游戏环境的创设,老师们花了很大的精力,放弃了很多的休息时间,创设出了各具特色的区角游戏环境。

 

2. 围绕“秋天”主题,出版了第二期家教宣传橱窗。

教师两学一做剖析材料范文2

一、内隐学习的界定

人类的学习可以分为“外显”和“内隐”两种形式. 外显学习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学习,内隐学习就是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缄默知识)的过程. 但随后的研究发现,任何知识都包含外显知识和缄默知识两个部分,任何学习也都包括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两个层面,只是各自所占成分不同. 由于缄默知识具有不能通过语言、符号或文字进行逻辑的说明的特性,内隐学习的过程和产物都难以到达意识层面,因此缄默知识的传递和内隐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都比外显知识和外显学习复杂得多、困难得多.

二、探究活动中的弊端分析

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将内隐式学习与如今的探究式学习联系起来. 我们细想一下:如今在很多公开课、观摩课的课堂上,“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学习形式,但事实上缺乏实质性的学习效果. 就其课堂形式来看,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 就学生而言,讨论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从表面上看很热闹,实际上没有思维碰撞的火花,没有学生间的互动.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只注重外显式探究而没有重视内隐式探究,在探究教学中,内隐学习占了极重要的地位. 探究教学是教师传递缄默知识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隐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和积极进取精神. 而要进行成功的探究教学,不但要考虑有利于外显学习的因素,而且必须要考虑有利于内隐学习的因素,采用适当的探究教学方法和手段,其效果才能更好. 从这一层面上来讲,笔者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在教师主导下的数学内隐式探究在具体实施探究式教学中颇为有效.

三、教师主导下的数学内隐式探究

1. 教师主导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

学习材料的选择对于成功地进行探究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探究教学是否成功依赖于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缄默知识的掌握也依赖于已有的认知结构,探究教学要求学生具有相当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水平,学习材料在难度、性质、呈现方式等方面影响着内隐学习. 难度高、复杂的材料比简单的材料更适合内隐学习;抽象性高的材料比抽象性低的材料更适合内隐学习. 学习材料的难度与性质还共同作用于内隐学习,在“复杂”而“形象”条件下内隐学习成绩最突出.

因此,在使用探究式教学时,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难易合适,可以引出多种假设的学习内容. 尤其是在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理论,找出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时,内隐式探究教学更加有效. 当需要探究的规则比较复杂而难以一眼击穿时,内隐学习比外显学习更为有效. 所以并不是所有数学概念、知识都是需要学生自主探究的,比如数列的概念、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平面向量的有关概念等数学知识若是还要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去探究,那真是性价比较低的探究活动.

2. 教师主导搭建探究脚手架

以上提及教师要慎重选择供学生探究的内容,在选择好合适内容后,教师要考虑的是为学生所作的铺垫与脚手架,注重让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思维活动. 比如讲授“两角和与差的余弦”第一课时,若是直接让学生探究运用向量方法推导此公式,学生肯定是一头雾水. 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创设出一个情境,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生长的空间,让学生感觉到有方向,但又不确定能否推理出来. 问题的设计真正放在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感觉到跳一跳能够得着,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 知识铺垫:(1)向量数量积的定义是a・b=?(2)若a=(x1,y1),b=(x2,y2),则a・b=?(3)单位圆上的点的坐标■=a=(cos45°,sin45°),■=b=(cos30°,sin30°),则a・b=?在学生推导出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之后,教师继续让学生探究cos(α+β)=?生1:可以把cos(α+β)看成cos[α-(-β)],由上面的公式把所有的β都换成-β,再利用诱导公式就得到结果了. 生2:我不是这样推导的. 将单位圆中向量■关于x轴对称得到向量■,其坐标就为(cosβ,-sinβ),这样图中就出现角α+β,则α+β的余弦就可以用■和■的数量积来表示了,再根据cos(α-β)公式得到类似的方法就可以得到这个公式. 以上教学设计给学生的“内隐式探究”一个认知铺垫,为学生搭建一个“梯子”. 这样的课堂上虽然表面小组间的活动较少,但生生间的交流、争论,师生间交流,以及思维碰撞生成的新问题,比表面上活跃的课堂,有意义得多,在教学活动中,无论采用哪一种形式,都应以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为目的.

3. 教师主导学生内隐表达多于外显表达

一般而言,外显的言语报告会促进学生的外显学习,但却对内隐学习没有什么帮助,甚至会削弱内隐学习. 在以往的探究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让学生言语报告“学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规律”、“为什么这么做”等等. 然而事实表明,这样的语言表达会阻碍学生内隐学习的进行. 教师对学生过多的外显表达要求使缄默知识受外显化阻碍而逐渐淡化. 在探究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于未知世界(尽管对于教师而言可能是已知世界)的探索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非常复杂的情境或知识,一些内隐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也还未到达意识层面,或者虽通达意识层面,却还不能外显表达. 因此,教师在使用探究教学法的过程中,不必强求学生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

笔者觉得教师针对让学生探究的内容不必让学生口头表达探究结果,事实上,若要求学生用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述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我们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或有条件的话可以利用实物投影将学生的探究过程及结果投影到大屏幕上,一边让其他学生审视探究过程与结果,并与自己的探究结果比较,一边教师详细地点评学生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只有教师的讲解,但学生们的思维处于高度运转的状态,也就是说学生们在进行内隐学习,思维的火花在不断地碰撞,慢慢地将新知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4. 教师主导采用适合内隐学习的“内隐指导语”

在探究教学中,不可避免地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言语指导和启发、引导. 但是,如上所述外显指导语中对规则寻找的指引能够有效地促进外显学习,但往往削弱了内隐学习;而深入且精当的外显指导反而促进了个体的内隐学习,并且它发生得越早越有利于内隐学习. 因此,如何用言语启发、指导学生探究是进行探究教学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但仅仅有清晰、精确的指导语对于激发内隐学习是不够的,还应当使指导语指向模糊的内隐认知方面. 比如“你对此有什么感受”、“试着动手做一做,你一定会有感觉的”等等.

在学习了函数奇偶性定义后,教师:“请同学们读一下定义,你觉得定义中哪一句话对刻画函数的性质更重要?”下面就让学生思考探究,然后进入师生、生生对话阶段……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疑点处提出富有启发性的“内隐指导语”,引导学生积极的、主动的思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体现教师教学中应有的教学智慧. 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运用适当的“内隐指导语”引导学生对函数奇偶性的定义进行剖析. 一是通过让学生阅读定义,探求定义中的重要条件,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定义的本质;二是通过设置容易引起学生争议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加深对奇偶函数定义域对称的认识,既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定义,又对函数奇偶性的概念进行反面理解,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判断奇偶性的方法.

5. 教师主导探究时间递进积累

教师两学一做剖析材料范文3

/

新课改后,在课堂教学中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似乎从不缺乏对话,师问生答,生问师答,师生互问互答,师生共同讨论等。有不少教师习惯用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课堂,形成“热闹”的课堂氛围。以“鉴定细胞中三大有机物的化学成分”实验为例:课上教师一般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鉴定还原性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原理是什么?分别选用的生物材料是什么?正确的操作步骤和试剂用量是什么?……一问一答,师生互动显得非常充分,将传统的“满堂灌”让位于“满堂问”,看似环环相扣,但是这些“对话”往往只具备对话的形式,缺乏实质性意义,至少不能启发学生对某一问题做积极而深刻的思考。

2.对话的真正含义

从解释学的角度看,对话是指对话双方各自基于自己的前理解,再通过理解对方而达成的一种视域融合。它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还发生在人与物之间,如“人与文本的对话”。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看,对话是指一种交往与互动、沟通与合作的文化,是和民主、平等、理解、宽容联系在一起并以之为前提的文化。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实质上这一原则就蕴含了对话教学的思想,即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达到“启”和“发”的目的。

3.案例分析

什么样的对话才是真对话,才是有效的对话呢?对话总是基于一定的话题展开的,好的话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思考。下面通过一些案例,来探讨一下真正的“对话”。

3.1案例一:“鉴定细胞中三大有机物的化学成分”教学片段

课前准备:(1)学生提出有关感兴趣的问题,教师经过筛选,保留4个问题作为探究课题。

(2)学生根据四个课题,每2人一组探究一个课题,撰写实验报告。

(3)学生上交实验报告,教师只查阅不批改,记录典型学生的典型问题做好准备。

实验课堂:学生根据自己撰写的实验报告,实施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有“火花”进发。

其中有两组学生选择的是鉴定细胞中蛋白质的成分课题。由于是自行选择生物实验材料,所以两组学生分别选择了蛋清(下称蛋清组)和豆浆(下称豆浆组)。

蛋清组:没有稀释蛋清就开始了实验,教师并没有直接指出来,而是静观其变……

生1:按照标准的实验步骤做的,颜色反应也能看出来,但反应不是很均匀,为什么?

生2:是不是太黏稠了,混合不均匀了。稀释一下再做是不是会好些呀?

师:你们可以重新修改一下实验方案,再做一遍,看看会有什么不同的实验现象?

生1:(刷试管)真难刷干净,都粘在试管壁上了(自言自语)。

生2:(配蛋清稀释液)老师,稀释多少倍好呢?

师:我也不知道(故作思考状),你看呢?

生2:要不然我尝试多做几组不同浓度的稀释液,看看实验效果怎么样?

师:很好的想法,大胆地做吧。仔细观察有没有不同实验现象及时跟大家分享一下,最好还能告诉大家为什么会这样?……

豆浆组:实验实施非常顺利,实验现象也非常明显。

生:老师,我们用的生豆浆,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如果把豆浆煮熟了,还会发生紫色反应吗?

师:与其问我,不如你们亲手做一做,不是更直观,印象更深刻吗?

生:(欣喜地发现)熟豆浆也可以发生紫色反应。

师:豆浆煮熟了,里面的蛋白质也就变性了,分子结构遭到了破坏,变性的蛋白质为什么还能发生紫色反应呢?你有什么样的想法?

生:紫色反应是蛋白质中的肽键与双缩脲中的Cu2+形成紫色的化合物。我想蛋白质受热变性,空间结构的破坏应该不涉及肽键的断裂。

师:分析推断得很好。受热后蛋白质的肽键既然没有破坏,所以仍然能够发生紫色反应。而蛋白质变性后,分子结构伸展松散,容易被蛋白酶分解,这就是熟食易于消化的道理。

在上述课例中,教师以学生已知的原理为基础,自己提出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大大提高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学生会不断遇到新问题、新挑战。师生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在师生间、生生间的这样的问答、对话中,话题层层深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鉴定的原理,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也得到培养。这样无疑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2案例二:“血糖平衡的调节”教学片段

师:大家听说过糖尿病吗?

生:听说过。

师:你们知道糖尿病都有哪些症状吗?

生1:身体虚弱。

生2:口渴,所以以前糖尿病也叫“消渴症”。

生3:身体消瘦。

生4:还很容易引起其他的病。

师:能不能从病的名称上想一想这种病的典型特征?(稍等片刻)

生:尿液中含糖。

师:由此,你们想到什么问题?有什么想不明白的吗?

生1:为什么尿液中会有糖?

生2:尿中的糖从哪来的?

生3:我们正常人的尿里会不会也有糖?

生4:为什么有些人会得糖尿病?

生5:糖尿病怎么治疗呢?能治愈吗?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想不想自己解决呢?

生:想。

(师为进一步讨论,准备知识,播放“尿液的形成”动画,引导学生观看,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讨论。)

师:根据上述知识,想一想正常人尿中是否应该有糖?为什么?

生1:不应该,因为肾小管可以将全部的糖重吸收回血液,尿中应该不含糖。

生2(反驳):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原尿中的糖浓度过大,就不能全部重吸收了。

师:那么导致血糖浓度过大的原因是什么?

生:糖吃多了。

师:一次性糖吃得过多,正常人尿液中也会有糖出现。

生:我认为如果人的肾脏出现了问题,影响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即使原尿中的糖浓度不大,也可能尿中含糖。

师:分析得有道理,这也是糖尿出现的一个原因。所以说出现糖尿的人不一定就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病因到底是什么呢?……

在上述课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间的问答,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变成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教师的提问具有定向、启发、释疑等功能,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学生的回答不仅依据书本,更结合了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在回答教师提问的过程中,学生又产生了新的疑问。师生围绕问题进行对话,层层深入,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活化生活经验,建构新知识。

4.对话话题的选择

教师选择课堂话题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讲,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4.1围绕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对话

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是这节课所要理解掌握的知识点,是每节课知识的核心。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选择谈话的中心,提出一个既包括有主要问题又具有严格逻辑顺序的谈话提纲,做到重点突出,解决问题明确,特别要注意避免提出与教学目的无关或对达到教学目的帮助不大的问题。

4.2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设置话题

有道是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对话教学中所选问题不能超出学生能力,另外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最好能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将生活中发生的事例引进课堂,先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那么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考就水到渠成了。

4.3面对开放性的内容大胆对话

对于开放性的内容,该放手时就放手。例如“真核细胞立体模型的构建”,教师不要限定材料的选择和具体的制作方法,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自行解决。由于每组的学生思维角度不同,很快就想到了各种不同的材料,找到多种制作方法。这样既加深了对细胞结构的了解,解决了模型设计的问题,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在“生物工程的应用与前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胆地让学生自己上网搜集材料,制作课件,展示交流研究成果。在合作的氛围中,生生之间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4.4抓住生成性话题勇敢剖析

教师两学一做剖析材料范文4

关键词:课堂教学系统化;实训基地工厂化;实习环节课堂化

目前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主要借鉴了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培养模式,其实质是技能与岗位的密切结合,并与社会需求高度一致,是真实职业化的教育而不是文凭式的教育。我们通过对德国职业学校汽车方向专业教学过程的跟踪,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师的资格作了分析,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能达到的目的及实现过程进行了剖析。如德国学生学习汽车安全气囊维修任务的过程,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师提前将学习任务单及与这个任务有关的文件夹、电子版的相关资料发给学生。安全气囊维修任务是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模块中的一个任务,这个模块中的任务是连续系统化的任务。教师在实训室内开始上课,首先宣读安全规章制度,然后讲解这次课程的任务,讲解安全气囊的工作过程,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实际操作安全气囊被引爆的全过程,当被引爆的安全气囊壳体伴随着尖锐的刺耳声音冲向天空时,师生们被震惊了,在此后的学生自己检测安全气囊系统过程中,大家都非常小心。德国的学生与工厂有着合同关系,他们要学习工作岗位要用到的技能,学习以周或月的间隔时间往返于企业和学校之间。教师由来自于工厂的高级技师并进行过教育学专门学习及考试,最终获得相关资质的人员担任。学员要通过考试获得安全气囊专业操作证书后才能上岗工作。通过对德国的汽车专业教学过程的讨论,并与我国的职业领域教学过程相对比,深感学生的实践操作要与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相结合,要有工作场景氛围,要找出符合中国目前形势下可行的校企合作的方法。本文对我国一些职业院校在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课堂理实一体教学时间不足、校内实训基地使用受教学学时限制、与实习企业合作不具备长期性等制约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作了分析,并对其如何改进提出了探讨性意见。

1 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1 教学安排与职业教育特点不匹配

按照传统的教学计划,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各类专业教学时数在2 000学时左右,这并不能完成职业教育所要求的内容,在进入职业学校第二年时,上午一般课时安排较满,而下午时间一般为自习或无安排,造成学生的学习时间浪费,职业学校目前还在沿用以前大专或本科的教学组织模式,这已不适合当今的职业教育。

1.1.2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采用以任务驱动模式教学的方法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工作,这无疑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包含对任务的理解、查阅与本课程有关的资料、解决问题。但在国内的一些会议及与教师交流期间都提出课堂时间不够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是对课程任务如何完成没有深入剖析,没有将其精华元素应用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任务驱动模式教学的具体内容设计未系统化,这个模式的教学方法在我国尚不规范,这一情况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1.1.3 教材标准无法统一

采用任务驱动模式编写的教材,各学校标准不一致,主要由于编写教师对实际工作的认识程度及各院校实训条件不同,这些都影响着教材的编写水平。有的教材简单地把章变为项目,节变为任务,这种形式上与任务驱动模式的相似是一种没有真正理解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做法,它不可能是岗位任务的实质。目前一些书以学习资料加任务的形式出现,将传统教材中的部分内容摘出来让学生使用,然而使用者无法从不连贯的学习资料中学到东西,更无法自学。在德国,学习资料是详细的,是针对某一模块的系统讲解,与我们使用的传统课本一样,而以任务驱动的项目任务书是精心筛选,并根据岗位要求编写而成的,是系统的、连续的任务,同时还有更为详尽的电子书供学生学习使用。我们大多数职业学校是将任务驱动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料混编在一起,这是有缺陷的,任务又未经过工厂技师的共同合作完成,往往企业的人看后认为这些不是岗位所要求的,甚至有的是错误的。故这部分内容不能由没有企业从业经历的教师编写,而应由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编写,然后由教师根据学时、教学设备的情况、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因素进行适度修改,最后形成符合岗位与教学需要的任务驱动教材。

1.1.4 教育学知识在教师中应用水平不高

教师授课要把专业知识传递给学生,如何传递是教育行业中教师的主要职业技能之一。然而,在我国的职业教师中,往往忽略这一点,大多数教师仅维系在取得教师证时所接受的培训知识层面上,在后续的工作中,并没有关注教育学上的知识、方法、技能,这也是导致我国的职业教育要采用国外各种教育方法的原因之一。目前在职业教育中尚无明确提出中国式的教育理论方法。

1.2 校内实训中存在的问题

1.2.1 实训条件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实训室是由国家投资、学校各自建立的,但使用几年以后,就落后于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如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在产品中的应用,国家政策的变化等各种因素也使学校建立的实训室难以及时更新。这种情况表现出学院各自独立建设的实训室投资费用大、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教学设备更新慢等一些缺陷,而建立公用实训基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所在。

1.2.2 实训人员素质有待不断提高

实训基地大多由招聘的师傅担任实训环节的教学任务,由于他们离开企业两年以后,教授的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不能代表最新的技术,不能把最新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故实训基地的师傅要定期深入企业学习。

1.2.3 教学团队亟待由双结构型向双师型转变

双结构型在教学团队建设初期易于形成,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双结构型模式师资队伍,但教学的协调性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实践环节中聘用的实训师傅缺少教育学相关课程的培训,而理论课程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过关,影响了教学效果。而双师型是教学教师的最佳形式,相当于德国职业教师的层次。这两种形式的师资队伍建设都有一定难度,但它是社会的需求,只有这样教学质量才能达标。

1.3 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3.1 在企业实习的概念、目的不清晰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在开展校企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职业院校存在与企业合作较难,没有实质性保障的问题。例如:学生在工厂的实习无法从时间上得到保障,企业要生产,学校要教学,二者难以统一。

1.3.2 实习教育环节与上岗就业界限不明确

在企业的实习环节中,大多数学校只是简单地把学生送到工厂。笔者认为这不是职业学校学习的简单终结环节。企业仅停留在使用廉价劳动力层面,让学生去做简单重复的劳动,真正能锻炼学生,提高能力的岗位,并不提供给学生。顶岗实习内容不明确,因此不能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这些有待与学校、企业、国家共同研究出一个有效办法。

1.3.3 企业义务教育有待深化

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制定了具有法规性质的培养学生、解决学生实习难题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需要进一步深化,企业要明确自己的义务,国家对企业政策有待明确化、具体化。

2 职业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方法

2.1 课堂教学系统化

2.1.1 岗位需求分析要科学化

尽管大多数职业院校按照岗位群的观念明确了本专业涉及的岗位,但由于不是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的结果,仅通过调研确定,尚有待改进。这个环节是专业建设的上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1.2 对课堂教学内容、时间要精细化

要在90分钟内完成某一个教学任务,教师要花时间设计好这堂课,教师要去企业了解这个环节。另外,学习时间要进行改革,职业教育目前是沿用我国大专或本科传统的上课时间,这不一定符合目前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的要求,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将下午的时间改成企业模式的工作形式,使学生置身于职业学习的环境中。

2.2 实训基地工厂化

2.2.1 实践教学中情景设置要注重真实性

在教学情景设置上要强调真实性,资料应采用企业的真实资料,学生的实践操作任务是企业员工要具体处理的问题,以保证学生将来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教师要编写好的学生项目,要与企业专业人员进行多次交流、确认,然后再应用于教学中。

2.2.2 课堂教学方法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

课堂教学方法要设计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方法,要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并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考核要注重以能力为核心的过程性考核。现在我国对教育投资力度很大,有条件建设好实训室。有了好的实训室,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就有了可能性,设计出理论实际一体的教、学、做教学过程,使学生易于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设计出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过程。

2.2.3 实施企业职业证书教育

通过与企业专家交流论证,制订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将企业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院校可与国内大型企业及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建立联系,使学生获取企业内部认证的技能证书,如:上海大众汽车专家级技师证书、德国手工业协会的汽车服务技能证书、保险公司的上岗证书。这些证书是企业认可的证书。证书的获得,要通过校企的密切合作,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实现企业内初级的认证。实施“企业职业证书”教育,使教学目的更加明确,学生就业领域更加具体。

2.2.4 教师技能提升要客观化、具体化

教师技能的提升要落到实处,要真正动手操作,达到工厂的标准。为解决这一问题,需将本校青年教师送到企业锻炼5年以上再回到教学岗位,或将专业课程教师每周仅安排4学时的校内教学任务,其他时间在工厂锻炼,按照企业的考核方式获取真实的等级证书,如获取中级证书或高级证书,以完成从双结构型教学团队向双师型教学团队的转变。建立科学、可行的教学团队是各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2.2.5 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工作要全员参与

一些职业院校会从企业招聘一位高职称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来本校工作,并作为学术带头人,这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这是有局限性的。如这位专家级教师不可能同时给两个班或两个组上课,因此教学团队的建设是最重要的任务,好的教学团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本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因此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教研室的事,也不只是教师队伍的事,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强调全员参与,包括学管人员,作为学管人员也要了解专业,配合课改工作。

2.2.6 改变传统教学计划安排,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体系

通过近几年的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将下午时间改为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岗位模式的实践学习是非常有效果的。这个环节的做法是聘请企业专职技师、工程师等高层次、高素质技术人才,按照真实工作流程指导学生实践工作。这一做法解决了目前普遍存在的按工作任务导向法授课出现教学课时不够的问题,同时也使学生的时间得到了充分利用,改变了我国职业教育仅停留在传统计划课时授课的局面,为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探索可行之路。

2.2.7 对学校实训基地聘用的师傅定期更换

校内实训基地大多聘用工厂退休的技术人员,由于其学习能力提升较为困难,难以获取新知识,当他们在实训基地工作两年后,其知识和能力都将逐渐落后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因此对于职业院校的实训师资队伍要定期更换,如从社会招聘刚退休或专业精英人才加入教学团队,聘任现场工作技术人员以兼课的形式加入教师团队,从根本上实现职业教育企业化、实景化的教育模式。

2.3 实习环节课堂化

2.3.1 与大型企业合作

学校要加强与大型企业合作,使学生及时接触到新技术,适应社会发展,因为只有大型企业才有能力及时更新设备,赶上时代的先进水平。学生在工厂的实训要区别于学徒,在工厂的实训是教学环节的一部分,不能理解为学生只要在工厂就叫实训,这个环节要完成高职规定达到的技术能力,而这在一些不具备培养学生能力的企业根本不能完成,他们只是把学生当做无偿或廉价劳动力使用,然而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训,这也是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走入的一个误区。

2.3.2 与企业合作要具体化

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性,选取具有一定实力和优势的企业作为合作企业,解决学生的实训和实习问题,聘请相关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专业指导教师,建立工厂和学校共同完成实习教学环节的机制,建立学生在企业实训的专用管理制度体系,有明确的实习任务让学生完成,有严格的督导学生实习体系,有系统的企业技术专家给学生上课的时间表。同时,工厂和学校专业教师要共同编写学生在工厂实习时使用的专用实训教材,实现实习环节课堂化,这些方法均能获取极佳的实习效果。

2.2.3 积极寻求行业支持

仅靠学校自身的资源,很难将专业办出特色,学校必须寻求行业支持,同时利用提供培训和交流的机会,提高自身水平,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还可通过聘用全国行业内知名专家给教师上课,使教师保持与社会同步发展的水准。

2.2.4 国家对企业服务职业教育的政策要明确

企业帮助学校培养人才的做法要得到国家认可,要从税收上给予相应免除,走向良性发展机制,发挥企业技术更新快、信息前沿化的优势,这些都是学校实习工厂难以做到的。

2.2.5 企业意识要更新

工厂要有意识地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这样不仅能从长远上解决自身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满足学校的培养目标。如青岛啤酒公司与青岛职业学院合作的“青岛啤酒营销班”、北京丽都饭店与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合作的“旅游专业”等,较好地实现了企业、学校双赢的目标。

2.2.6 职业教育延长一年完成学业

目前一些职业教育专家提出四年制职业教育,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构思。但社会客观环境的现实压力、学生经济来源的困扰,使这一计划不能在学校内迅速实施。通过对德国双元制的分析,延长一年学习时间,让学生在最后一年完全在企业工作,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通过定期对学生培训、考核,促使学生达到企业要求的初级技能,待通过企业考试合格后再给学生发毕业证书,这个过程是:基础文化课程学习专业基础课学习专业课程学习在企业实习(企业实习课堂化阶段)预工作阶段(成为企业正式员工,接受企业的考核和学校的管理,最终获得毕业证书),通过这个模式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教育,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在目前形势下值得尝试的快捷之路。

2.2.7 增设晚班正规学制教育

职业教育不应固定于白天的课程学习时间安排,可将课程时间安排在下午6点开始上课,进行正规的教育。这并非是以前我国的夜大教育,这个学历是正规的学历。学生可以在白天找到合适的工作去上班,如果所从事的工作与学习专业对口,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深度,使学习目的更加明确,这个做法与德国实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相近,只是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过程中更加艰苦,付出的努力更多些。这个做法的好处是将实践环节完全推向社会。近些年,国家在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投资极大,然而总是不能跟上社会的技术发展步伐。这一做法不仅使学生得到了真正的锻练,也缓解了教育资金来源问题。这个做法可以从某个角度解决我国部分贫困学生上学经费困难的问题,将学生的医疗保险、基本生活费压力由社会分担,转变为由学生、学校、企业三者共同承担。

参考文献

[1] Helmut Pütz. Pr?sident des Bundesinstitut für Berufsbildung 4.BIBB-Fachkongress “Berufsbildung für eine globale Gesellschaft-Perspektiven im 21.Jahrhundert”[R].Berlin, 2002.

[2] 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123-131.

[3] 史国栋.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教师两学一做剖析材料范文5

关键词:个案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人教版;苏教版;教材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192-02

1 两版本教材流程概观

人教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容呈现;

2 基本的类似之处

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主题图是这两版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它以儿童的视角为切入点,以富有童趣的童话情景、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等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直观形象的主题图,以其丰富的现实意义和数学内涵,为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教学资源。从两版教材内容的概观来看,它们的基本要素和教学策略很相似:课题的内容也基本相似,均包含乘法的口算、笔算以及估算,两版教材都是在乘法口算的基础之上来展开教学的,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体现了以打好基础的基本思想。

3 基本的不同之处

在看到类似方面的同时,我们也从教材内容细节方面找到丁差别,甚至可以认为这些差别是十分重要的,体现了两版教材所持有的不同本质的指导思想,可以反映出教材改革过程中不少新观念的影响和效果,说明我们的教材在经历了不同变革之后,的确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具有本质性的变革。限于篇幅,这里选取几例进行分析;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一些生动活泼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究的热情。

例如,两版教材在介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时,人教版是以我们生活中邮递员送报纸和书信的方式呈现的:用解决邮递员10天、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倌?”等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讨口算方法。接着,通过“做一做”,让学生经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过程,掌握口算方法。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苏教版教材直接呈现的是学生熟悉的“送牛奶”的生活场景,巧妙地将本节课要探索的计算问题蕴涵其中。在深刻领悟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人为的把情境图用活,将主题图分步动态呈现在我们的学生面前。从“搬下5箱够不够?”搬下9箱够不够?到“搬下10箱够不够?”以及最后的“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等,既有内容上的连续发展,又有思维上的层层递进,在解决“搬下5箱够不够?一搬下9箱够不够?”的问题时又巧妙地复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从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切入,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的灵感,也为后面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

人教版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影子,要探究的内容被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子,从教材的内容编排上我们可以看出,它要求学生对每一步都作出反应。并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学习。教材在编排这部分知识时,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认识,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但是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表面上看,这种教材内容安排方式注重让学生把握计算的每一个步骤,在学生自学时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代替教师的角色。但如果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执行教师命令的操作员,就好像一台台电脑,教师编好程序,点击鼠标,他们就开始工作。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有限,容易让学生养成死读书的习惯,这样的教学如果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说,不失省时,高效,但从另一方面进行分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活动连一点“旁逸斜出”的机会都没有。

苏教版教材采取的方式显然与人教版不尽相同,苏教版在编排这部分知识时,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认识,给了他们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每个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程度不尽相同,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学习补充认识,可以避免教师“一锅搅”的情况,而且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感兴趣的相关内容。这也正是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也是新课标下教师所追求的教学效果,但教材所表现出的逻辑性不强,教材内容跳跃性较大,一些学生思维学习能力跟不上,比如教材没有介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教学直接跳跃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它留给教师、学生的空间过多,由于教师能力的不同,所把握的教学标准就不一致,由此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一,同时它也不太适用于大班教学。

长期以来,传授和掌握知识是数学的中心,能用最短的时间教给学生最多的知识,这便是认为的好老师,随着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教育也开始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让学生自己发现,获取知识,人教版教材中已初露端倪,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计算、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但仔细剖析,我们不难又发现它要求学生做的只是简单的估一估,没有让学生用竖式把具体的结果算出来,学生只是被动参与学习,他们不需要思考,弄清这样做的原因,这也许就是人教版的教学要求,它反映的是人教版的教学理念。相形之下,苏教版比较重视引导,他让学生凭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判断,然后运用摆竖式的方法得到具体的结果达到验算的目的,实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综观整个过程,具体差别见表4。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1)人教版教材更关注“学习的材料”,知识内容的安排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发生发展过程。而苏教版教材更注重“教的材料”,在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重。

(2)人教版教材更多地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严密性,有助于提高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苏教版教材更多地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操作性和探究性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其综合素质。

(3)人教版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较好,便于学生学习后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链。苏教版教材把相关的知识放到一起,内容由浅入深,但有的内容重复出现。课堂教学课时分布及分析;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两版教材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课时安排有一些不同之处,例如:人教版在编排笔算乘法时用了两个课时而苏教版则用了一个课时,人教版教材设有专门安排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而苏教版却专门用了一个课时来介绍这部分的内容,足以看出这两版本对于这部分内容所关注的程度和侧重点是有差别的,

教师两学一做剖析材料范文6

【关键词】数学学习联结认知结构导向策略

一、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实际上从一个角度要求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认知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未重视认知结构的研究运用。尤其到了复习阶段,连续不断的向学生发放复习试卷和机械地向学生布置复习题给予强化,以达到反应结果。或者在平时教学中,让学生死记一些结论,不注重“有意义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似乎还停留在“S—R”阶段。这种简单的操作方法在短时间内能使考试成绩上去,但代价是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并造成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培养“发展型”人才,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如学生对于绝对值概念,只知道│a│是a绝对值,而不明白它的真正内涵。没有通过学生生活中已建立起来的认知概念与数学内容的新认知结构进行联结。结果是造成对绝对值概念理解的是似而非。本文就数学学习的联结问题及导向策略上作一些探索。

二、关于联结理论

数学学习是什么过程?“人类的学是以一定的经验和知识为前提,是在联想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的。”①数学学习也不例外,这里的联想即为知识的联结过程。

关于联结,理论上的研究,目前有两大派别。一是以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为代表的联结主义的行为学习理论。二是以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奥苏伯尔为代表的认知学派学习理论。桑代克的主要观点是,学习就是作尝试错误。如果把当今的学习刺激设为S,学习反应设为R,学习就是S—R的联结过程。它是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盲目的尝试。通过不断尝试,出现错误,不断矫正,从中学会知识和技能。

而认知学派认为,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合,这种知觉经验变化过程不是简单的“S—R”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强调“情景的整体关系”。而以美国心理学家托而曼为代表的观点进一步认为,在S与R之间应该有一个“中间变量”,即认知和目的,学习是期待,就是对环境的认知。因而,学习过程是一个S—O—R的过程。布鲁纳和奥苏伯尔还把它进行了发展为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学习就是类目即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②它不仅批评S—R直接、机械的联结,而且提出学习存在一个认识过程,是认知结构的重新组合。强调原有的认知结构的作用,也强调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把内在联系的材料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结起来,新旧知识发生作用,新材料在学生的头脑中达成“内化”,学会了对“S—O—R”中的“O”的捕捉,成为真正的意义的联结,或者说学生对新材料有了深刻地理解和超越。

显然,在不同的时代,上述理论对数学教育都有积极的贡献。但时至今日,在数学教育中,我们不能不重视,数学学习重要的应该是认知学习,它是一个建立学生心理内部学习机制的过程。这里要明白三点:学生学习数学,一要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二要重视学生一定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水平,三要充分考虑不直接参与的情感、意志、兴趣等问题。

三、数学学习的两种联结思想剖析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说明“S—R”与认知结构连结之间的各自意义。

例:如图,已知在O内接ABC中,D是AB上一点,AD=AC,E是AC的延长线上一点,AE=AB,连结DE交O于P,延长ED交O于Q.求证:AP=AQ.

按“S—R”的行为主义联结理论,可以让学生直接操作。这时,学生可能不去仔细审题。由图形“先入为主”,不断尝试,不断碰壁,然后再回头去审题。在点、线、角、三角形、圆的离散图形中不断产生错误。偶而碰上解题思路,才得到问题的解决。之后,再不去认识、总结。下次在碰上此题,又重新错误尝试。显然,这样的问题解决法,造成精力的极大浪费,所学知识也难以巩固。平时,我们老师经常说:“此题我让学生解过,还做不出!”原因在于“S—R”联结不是“有意义的学习”,没有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结,没有建立学生的新的认知结构。

而利用认知结构理论思考,首先是认真审题,进入“上位学习”③,对自己提问:

1、见过这个问题吗?见过与其类似的问题吗?用到那些基础知识?(图类似?还是条件类似?还是结论类似?)

2、见过与之有关的问题吗?(能利用它的某些部分吗?能利用它的条件吗?能利用它的结论吗?引进什么辅助条件,以便利用?)

以此,把原建立的认知结构中的全等三角形、圆周角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旧知加以调运。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入“下位学习”④

然后,盯住目标——始终盯住要证的结论AP=AQ。就是要明确方向,哪怕中间状态不断变化,但始终与目标比较,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建立“认知地图”⑤,以不迷失方向。其基本框架如下:

有什么方法能够达到目标?(1、达到的目标的前提是什么?2、能实现其中的某个前提吗?3、实现这个前提还应该怎么办?)

如上题,我们不妨采用逆向分析进行探索。这是认知策略的其中一条有效途径:

AP=AQ(目标)

∠AQP=∠APQ(前提)

以下为实现前提需找中间量,

即∠AQP=中间量=∠APQ.这时,逆向分析无法进行,此时一般就是添辅助线的时候,转化圆周角∠AQP,连结BP,即有

∠AQP=∠ABP.

因此,只要证明∠ABP=∠APQ.

由于∠ABP=∠ABC+∠PBC,∠APQ=∠E+∠PAC,

而∠PBC=∠PAC,所以,只要证∠ABC=∠E,即证ABC≌AED.

(以下略)

这样,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思维水平基础上发展他的联想思维,使新旧知识加以联结,找到证题方法,达到解决问题,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把精力化在建立学生认知结构的工夫上,善始善终加以引导。少用或不用“S—R”这种“尝试错误”的机械方法,多用科学成功的尝试,引导学生认真寻求“中间变量”,努力使学生的新旧知识加以联结,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断提高。

四、数学学习联结的教学策略

事实上就学习者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技能的掌握,还是数学能力的培养,都是学习者由未知到已知的联结过程,即“S—R”的联结过程,重要的是寻求“中间变量O”,从而构建数学认知结构。所谓数学认知结构,就是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认识而在头脑里建立起来的数学知识结构。可以这样说,数学学习的联结过程,就是数学认知建构的过程,学会自觉主动的寻求“中间变量”。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的过程。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数学学习究竟有那些规律可循?说具体一点有那些主要途径,这里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策略之一:以数学知识结构为基础,构建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学习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认识活动。因此,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首先应明确:数学认知结构是由数学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要建立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首先必须以数学知识结构为基础,进行开发、利用,从而转化为学生的数学的认知结构。着重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数学知识的整体联系。数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知识相互联系,教学中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组织应能促进学生从前后联系上下照应的角度对数学知识进行整体性构建从而在头脑中形成经纬交织的知识网络,这是一种“情景的整体关系”。对于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应该感知有效的信息。如在本文第二部分的例题分析中提出的第1、第2个问题,就是寻求有效信息,找其联结点;对于“准类”的一块知识,要注意纵向联结。如函数,初一年级学习一次式、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就要向学生渗透函数思想,初二学习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要回首前面知识与函数的联系,并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自然与二次函数联结作准备。到了初三,初中数学的“四个二次”(二次式、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有机地综合联结;对于一章知识,要让学生逐步自己小结,构成知识网络,输入大脑,形成数学认知结构。

(2)注意揭示数学思维过程。数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但是数学的思维价值和智力价值是潜在的,决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靠教师下达指令能创造出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其间应注意两个环节:①制造认知冲突——充分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即使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产生认知冲突。传统的教学在教师分析讨论解题时,往往思路理想化、技巧化、脱离学生的认知规律,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导致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即错。学生无法达到真正的连结。为此,在引导学生学习中,为了使学生联结中,必须充分估计知识方面的缺陷和学的思维心理障碍,揭示他们的思维过程,从反面和侧面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使他们在跌到处爬起来,在认知冲突中加强联结。②稚化自身思维——充分揭示教师的思维过程。即教师启发引导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切不可超前引路,越俎代疱。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各类问题,均能“一想即出,一做就对”,尤其是几何证明题,辅助线新手拈来,或者把自己的解题过程直接抛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思维惰性,遇到新的问题情景,往往束手无策。只有通过教师的多种方式的启发,稚化自身,象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一样展开教学,把自己认识问题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示,接近学生的认知势态,学生才能真正体会、感受到数学知识所包含的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③开发解题内涵——充分揭示数学发展的思维过程。在引导学生学习中,除了学生、教师的思维活动外,还存在着数学家的思维活动,即数学的发展思维过程。这种过程与经过逻辑组织的理论体系是不同的。如果将课本内容照搬到课堂上学生就无法领略到数学家精湛的思维过程。学生要吸取更多的营养,必须经自身的探索去重新发现。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开发数学问题的内涵,努力使学生的整理性思维方式变为探索性思维方式,有效地使学生从数学知识结构出发,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3)有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所谓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数学活动的基本观点,它包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是教学思维的“软件”,是数学知识发生过程的提炼、抽象、概括和提升,是对数学规律更一般的认识,它蕴藏在数学知识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掘。而挖掘的过程就是数学认知结构形成的过程,也就是数学学习的最佳连结过程。数学方法是数学思维的“硬件”,它们是数学知识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如字母代数思想、集合映射思想、方程思想、因果思想、递推思想、极限思想、参数思想、变换思想、分类思想等。数学方法包括一般的科学方法——观察与实验、类比与联想、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还有具有数学学科特点的具体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属性结合法、待定系数法等等Æ。这就要求在数学知识教学的同时,必须注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有机渗透,让学生学会对问题或现象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概括和抽象等。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一个活的数学知识结构的形成。现举一例:

例:如图,在线段AB上有三个点C1,C2,C3,问图中有多少条线段?若线段AB上有99个点,则有多少条线段?AC1C2C3B

探索分析:①如果一条一条数,这是一种思想方法;②如果AB上有99个点就得另辟溪径;③假如一开始要你对后一种比较复杂的情况作出回答,就必须回到简单情况去考虑,这就是一般到特殊、简单到复杂的数学方法,也就是“以退求进”的变换思想;

当有1个点C1时,有线段AC1,AB,C1A,共有2+1=3条;

当有2个点C1C2时,有线段AC1,AC2,AB,C1C2,C1B,C2B,共有3+2+1=6条;

当有3个点C1C2C3时,有线段AC1,AC2,AC3,AB,C1C2,C1C3,C1B,C2C3,C2B,C3B共有4+3+2+1=10条;

当有99个点时,共有线段100+99+98+……+3+2+1=5050条.

这里用到了重要的归纳思想。

策略之二:以学生的层次性出发,引导学生构建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一方面,认知结构总是在学生头脑中进行建构的。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是建构认知结构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认知结构总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原有认知结构是构建新认知结构的基础,新认知结构是原认知结构的发展与完善。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按层次引导他们去构建数学认知结构。

(1)对整体水平较高的班级集体,由于学生有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具有较强的形成“思维链”的能力,因而可采用快(教学节奏)、多(问题系列)、变(习题丰富多变)等思路进行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促进以高效快速建构。

(2)对学生基础和发展水平中等的班级集体,教师应以课本为本,按教材本身的内在逻辑有序地组织教学,理清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注意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整体水平较低的班级集体,重在考虑以下策略:①采用“小步子”方式循序渐进,经常“回头观望”,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的难易度以符合学生认知结构;②尽可能多地利用多种手段(例如:形象生动的语言或多种教学媒体的辅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③对学生因新旧知识衔接不良难以迁移时,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对策,通过提问、书面作业、补充辅导等帮助学生过渡,以取得整体水平的提高。现举一例课堂实录片段,特别适用数学整体水平较低的的学生:

例:课题——无理数。学生学了有理数后,不能有效地容纳无理数概念,即学生用“同化”的过程形成新概念,只能通过“顺应”的过程达到无理数概念的形成。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学生,若直接用“无尽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死灌,感到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我们不妨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从感知着手:教师上课进教室,手拿一个骰子。上课开始,教师问学生:“这是一件什么东西?”学生感到诧异:“老师怎么把赌具拿到教师里来,这不是搓麻将用的吗!”引起学生一片好奇心。接着教师把一位同学请到讲台前进行抛骰子,教师作好记录,黑板上跳出一串数:2.25361554261……,这时,教师问学生:“无尽的投下去,结果出现的数能循环出现吗?”由于这是学生直接感知到的,又贴近实际,学生很自然地得出了无理数的概念。这是一种巧妙的联结,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总之,从数学知识结构本身不同层次学生来说,创设联结的“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乐于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这一导向策略,体现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

策略之三: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使学生自主地构建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根据数学认知结构来构思教学策略较好地解决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但是,教学的根本问题乃是人的问题。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学数学教师应该看到:学生的学习主要不只是为适应当前的环境,而是为适应今后发展的需要。从当前看,学生的学习容易成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从未来看,他们的学习又有待于发展到完全独立而主动的自学阶段,因些,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是要培养起独立积极学习的态度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自主的、能动的、创造性的能力。数学认知结构的建立,最后归根到底,不是依赖教师去建构,更不是简单的联结,而是要求学生离开教师后,能自己主动地建构。因此以“人的发展”为主题,进行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探讨和构思是一种趋势。

“人的发展”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课堂教学如何促进人的发展呢?必须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为突破口,独立学习的实质是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教后学,即课堂教学在先,学生复习作业在后。然而独立学习将这种天经地义的教学关系(或顺序)颠倒过来,先学后教,即学生首先必须独立学习,然后再进行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应着重解决学生在独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中央教科所卢仲衡先生倡导的数学自学法、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的自主发展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自主教学”、江苏特级教师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江苏洋思中学的“先练后学”教学模式等等,不失为使学生自觉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有效连结途径。因此,此时的课堂教学是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其教学策略则应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检查阅读笔记和作业本以及课堂小测验或提问来了解学生独立学习的情况;②反映和解决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将大部分问题在分析过程中得以解决,小部分问题则通过质疑,讨论来解决;③教师应充分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让学生充分表现,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同时教师留心寻找学生的创见,作为深化课堂教学的契机,使全班同学共同受益。④小结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小结,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的方法把小结内容记入阅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