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试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理试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理试题

物理试题范文1

一、落实双基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物理学科大厦的基石,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综合创新的前提保证。因此,落实双基是中考物理命题不变的主旋律。当然落实双基并非意味要提倡死记硬背,而应注重知识梳理,通过比较、归纳和总结形成有结构的知识网络。

例1(上海市) 在图10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电阻R1 的阻值为20欧。闭合电键S,电流表 A1 的示数为0.3安,电流表A2的示数为 0.2 安。求:

(1) 电源电压 U。

(2) 电阻R2的阻值。

(3) 通电10秒,电流通过电阻 R2 做的功W2。

点评本题考查基本并联电路特点、欧姆定律、电功等的相关知识,题意清晰、设问层层递进,不失一道考查双基的好题。

二、贴近生活

试题以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载体,让我们从现象中找出与之相关的物理知识,使试题增添了趣味性和亲和力,让我们感到物理就在身边。贴近生活的试题可以引导我们关注社会进步、关注科技发展。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养成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应用的好习惯。

例2(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某同学6月8日听收音机时,记下了部分内陆与沿海城市的天气预报信息,如图所示,请观察并分析该信息,你所发现的问题是: ;

并运用物理知识对发现的问题给出解释:

点评本题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天气预报,既考查获取信息能力又考查相关热学知识,当然本题也是一道极佳开放题。

例3(浙江)要使手电筒正常工作,两节干电池的正确安装是

A.图甲B.图乙

C.圈丙D.都不正确

点评现实生活中不仅手电筒,遥控器、收音机等都需要安装电池。本题考查有助于引导我们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三、体现探究

探究性、研究性试题的编制主要是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考查是否会收集、分析和处理科学数据,能否依据研究物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来自主设计探究实验或方案,能否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而正确选择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探究试题所考查的形式一般具有多样性、新颖性和原创性,既可能出现在选择、填空题也可能出现在实验探究题中。强调灵活利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重对提出、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能力的考查,呈现出较好的能力立意。这种试题一般信息量大,没有固定的命题模式,具有较大的区分度,是中考命题的发展方向。

针对探究类习题我们的对策是1、大胆进行猜想训练。在充分了解相关知识背景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有部分根据的猜想。2、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应用控制变量法。3、数据分析时可以采用坐标图示法。注意剔除错误数据,进行误差处理等。4、交流评估环节要注意辨证全面的看问题。

例4(昆明)在“摩擦力”的科学探究中,某班同学猜想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间的压力和物体运动的速度三个因素有关。

①请你指出她的错误之处:

②请简要写出这个实验过程正确的实验步骤。

点评:这是一道典型探究题,考查控制变量的方法、评估交流与表达能力。

四、聚焦热点

08北京奥运,嫦娥探月卫星发射等举国关注的热点事件必然成为中考命题关注的主题。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科学发展观中提倡建立节约型社会也可以成为考试的热点。聚焦时政热点有时也是命题者命题思路之一。热点类试题往往带有综合性,突出体现了学科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联系。此类题目多为核心知识的考查,特别强调与其相关知识的整合。

例5(江西省南昌市)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如图10所示)有许多地方体现了物理知识与高科技产品的结合。其外观图案为红色的祥云图纹从炬身中部向上升腾,炬身下半部喷涂的高触感橡胶漆,能增大,使其握之不易滑落。火炬外壳采用,较小的高品质铝合金材料制造,体积虽大而质量却小,显得轻盈高贵。

点评本题以奥运会祥云火炬为载体考查相关知识。情景新颖,设问角度多元。

例6(河南实验区)2007年3月欧盟峰会通过了一项协议:在2009年之前,欧洲各国将彻底终结“白炽灯时代”,推广使用节能灯。如图16所示,一只“220V 11W”的节能灯与一只“220V60W”的白炽灯发光效果相当。

(1)兰兰的台灯用的是“220V 60W”的白炽灯,它正常发光时的电流是多少?

(2)兰兰用一只11W的节能灯取代了台灯,上的白炽灯,一年灯工作的时间按2000h算,可节约多少度电?

(3)兰兰了解到白炽灯的发光效率大约只有8%,图17表示了它工作时的能量转化情况,请计算这只60W的白炽灯一年工作2000h,会白白浪费掉多少电能?

点评本题渗透节能意识教育,切合国家创建节约型社会号召。

五、适度开放

根据教育部《中考改革指导意见》要求“理科试卷中适当增加开放试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步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我想开放型试题也一定是2008年中考试题的一道的“大菜”。开放性试题比例一般不会很大。开放性试题内容一般不会脱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都是以学生身边的物理情景为试题背景,只要学生善于动脑和思考,胆大心细就不难做出具有创造性的答案。因此,针对开放题我们的应对策略,看清题意,大胆答题。

例13(浙江省金华市)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阅读有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可爱的福娃成了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以下几幅图片展示的是福娃小运动健将在进行奥运比赛的情景。结合图片,写出一条图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

点评以08北京奥运福娃为载体,考查相关物理知识。本题答案具有开放性,给学生极大的发挥空间。

物理试题范文2

【关键词】隐含条件,挖掘,方法

在高考物理试题中,常见一些试题似乎所给条件不足,往往使学生陷入“山穷水尽”的境地。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没有挖掘出题目中隐含的条件,如果学生能够反复读题审题,仔细分析题意,常常可以从试题中的字词句间找出一些隐含的条件,利用这些隐含条件理顺思路,建立辅助方程,定能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本文探讨一下挖掘隐含条件的十种途径。

一、认清物理现象,挖掘隐含条件

每道高考物理试题,必然反映若干物理现象,这些现象中常包含解题所需要的条件,深刻理解现象的物理本质才能挖掘出隐含条件。如“完全失重状态”隐含着对悬挂物体的拉力或支持物的压力为零之意;“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隐含着该导体内部电场强度等于零,整个导体处处电势相等。

二、分析物理过程,挖掘隐含条件

高考试题中所述的物理过程,往往隐含了解题时所需的条件,只有仔细分析物理过程,判定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才能挖掘出隐含条件。如:一物体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匀速下滑”,这里隐含着物体与斜面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μ=tgα;轻绳系住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小球“刚好能通过最高点”这里隐含了小球在最高点时,向心力只由重力提供。

三、理解物理概念,挖掘隐含条件

物理概念是判断和求解物理试题最基本的依据,物理试题的条件常常隐含在概念之中,这样就可以从概念内涵挖掘隐含条件。

如:“功”的概念含着重力、弹力、电场力做功与路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摩擦力做功与路径有关;向心力、洛仑兹力不做功。

四、研究物理规律,挖掘隐含条件

有些试题在解析时,必须仔细分析题意内涵,研究物体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挖掘隐含在期中的条件,才能顺利解题。如:“竖直上抛运动”隐含着速度、时间对称;“串联电路”隐含着功率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

五、运用物理模型,挖掘隐含条件

在分析研究对象和物理过程,为了使问题简化,物理学中常常引入一些物理模型,正确的运用物理模型弄清物理模型的理想化条件,是挖掘隐含条件的又一途径。如:“轻绳、轻杆”隐含着质量不计,形变不计,弹力变化过程的时间不计;“轻弹簧”隐含质量不计,在极短时间内弹簧的形变和弹力变化不计,“光滑表面”隐含着摩擦不计。

六、识别临界状态,挖掘隐含条件

由于具有临界状态的物体常常有一个从量变到质量的过程,物体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会发生突变。因此对发生突变的“临界条件”应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分析,成为解这类题的关键。

如:物体在粗糙面上从静止到运动,即将发生相对运动时,隐含着最大静摩擦力。

在临界状态,常常隐含着“速度为零”“速度相等”“加速度为零”等等临界条件。

七、使用数学规律,挖掘隐含条件

解答物理试题所需的某些条件,有时就隐含在数学规律之中,只要恰当的利用数学规律就能挖掘出隐含条件;如:三角知识、几何知识、不等式、比例、极值等等。

八、查找图象数据,挖掘隐含条件

有些物理试题,常常将条件隐含在附图中,解题时要仔细分析图象的物理意义,从图象中寻找隐含条件,这恰是解题关键所在。

九、紧扣关键字句,挖掘隐含条件

物理试题在叙述物理现象和过程时,常常将一些条件隐含在字句中,只有反复读题,扣住关键字、词、句,就能挖掘其隐含的条件,使试题得到顺利解答。

十、结合生活实际,挖掘隐含条件

有些试题,与生活实际结合较紧密,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寻找出有关隐含条件方可求解。

如“通讯卫星”隐含着:W、T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周期相同,h是定值,V

物理试题范文3

关键词:重庆;中考;物理试题;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7)10(S)-0003-4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学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重庆市2007年的中考物理试题遵循教育部制定的《物理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试卷结构、试题的题型、题量和深度、难度与重庆市教委颂发的“考试说明”一致。

1试题简析

试题重点突出了基础知识和创新思维的考查,没有繁难的计算,坚持以水平性试题为主,选拔性试题为辅的原则。

1.1考查基础知识为主,兼顾知识的覆盖面

试题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强调最本质的物理问题,涉及的都是物理学科的主干内容。题目内容不偏、不怪,都是考生熟悉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1.2注重物理知识与科技、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

试题通过丰富、鲜活的情景考查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考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如:第11题应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分析戴上老花镜后眼睛看上去变大的原因;第20题通过压力和压强关系的简单运算,破解开冰箱门较为费力的一个秘密;第21题根据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认识解决电饭锅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较多试题都属于实际应用问题。

1.3展示过程与方法,突出科学素养的考查

综合性开放题通过情景展现,强调过程研究,从定向思维转向多维开放,强调思维发散。对考生有较高要求,要将所学的知识和规律灵活运用到具体的模型中,运用物理语言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在一定层面上可以反映考生科学素养的高低。这类题目虽难度不大,却是考查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的一次尝试。

1.4突出学科特色,提高了对实验能力及科学实验方法的要求

目前中考仍然是通过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试卷通过一道选择题和三道实验题考查了对测量性物理实验的认识、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简单实验的设计、对现象分析和归纳、对实验设计方案的评价、和独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典型试题剖析

试题5.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倡导“绿色奥运”,“绿色”的含义包括“绿化城市、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内容。“绿色奥运”需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下列作法中符合“绿色”理念的是()

A.随意将矿泉水瓶扔弃在林区

B.选用优质电池,不乱扔废旧电池

C.驾车时经常在居民居住区大声鸣笛

D.电视、空调等电器不使用时仍让指示灯亮着处于待机状态

此题得分率较高。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选项A涉及光学知识,装有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凸透镜,林区中凸透镜对阳光的会聚作用可能会引起森林火灾,考查考生的安全意识;选项B涉及声学知识,有关噪声的产生和防治,考查考生的环保意识;选项C涉及电学知识,通过选购电池和废旧电池的处理,考查考生的科学消费及环保意识;选项D涉及电学知识,通过电器的待机问题,考查考生的节能意识。此题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也反映出新课程开展以来,学生的科学素养有较大的提高。

试题7.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流传着许多朗朗上口、生动形象的诗句,在我们鉴赏这些优美诗句的同时,常常能体会出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对下列几种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湖光映彩霞”――光的反射现象

B.“潭清疑水浅”――光的折射现象

C.“风吹草低现牛羊”――光的直线传播

D.“满架蔷薇一院香”――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

此题注重学科渗透,利用古诗词创设情境,考查了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分子运动论等知识的掌握。反映了考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试题14.2006年5月20日,我国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全线建成。蓄水完成后,三峡大坝船闸工作的上游最高水位是175m,下游最低水位是62m,水位相差113m,由113m的水柱产生的压强是_________Pa。三峡大坝的船闸能让大型轮船顺利通过大坝,船闸全长6.442km,轮船至少需要2.5h才能通过,则轮船通过三峡船闸的平均速度约是________km/h (g取10N/kg,ρ水=1×103kg/m3)。

这是一道具有地方特色的试题,借助于三峡通航船闸的情景,考查最基本的液体压强和平均速度的计算。

试题15.为迎接2008奥运会,加强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体质,学校为同学们开展了丰幅多彩的体育锻炼活动,图1是几位同学正在进行运动的情景,请你观察此情景,找出与同学们的运动有关的两个物理现象,并指出每个物理现象对应的物理知识。(不与示例重复)

示例:

物理现象:甲图中同学举着杠铃静止不动

物理知识:杠铃所受的重力和人对杠铃的支持力平衡

物理现象1:______________;

物理知识:______________。

物理现象2:______________;

物理知识:______________。

此题选取的情景素材,生活气息浓郁,都是一些考生非常熟悉的体育锻炼活动。考生通过对活动的观察,从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现象,并能把自己的发现,通过思考,与已有物理知识之间形成密切的联系,来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此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关注了社会的热点问题,与今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相呼应。

部分答卷中的主要问题是不能准确地描述出物理现象,或者物理现象与物理知识不对应。一些考生平时不注意积累物理语言,答卷上的文字词不达意,逻辑混乱、答非所问。反映了考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试题17.小明晚上看书时发现最近家里的电灯老是忽明忽暗,根据所学电学知识,小明对这种现象的原因作了一个初步的分析,并从实验室选择了图2所示器材,想通过实验模拟出电灯忽明忽暗现象来探究其中原因。

(1)小明设计了如图2所示电路图,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图3的电路连接;

(2)闭合开关后,小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滑动,电压表示数逐渐变______,小灯泡逐渐变______;再向左移动滑片时,电压表示数逐渐变______,小灯泡又逐渐变______。反复左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即可观察到小灯泡的忽明忽暗现象。由此小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电灯忽明忽暗可能是由于______不稳定造成的”。

此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考查学生的电路连接、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答卷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电路连线错误造成灯泡短路;二是部分考生不能从探究过程中分析、归纳出导致小灯泡的忽明忽暗的根本原因是灯泡两端电压的不稳定,而误答为电阻等其它因素。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8题.同学们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这节课上,仔细观察了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如图4所示)。课后复习时,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经过反复的思考、讨论,提出了对该实验的改进意见,并动手制作出了如图5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A、B为两个规格相同的弹簧秤,C为重物,D为薄塑料袋(质量不计),E是用废弃的大号饮料瓶、带孔橡皮塞以及弯曲玻管自制的溢水杯,杯中加入红色的水,F是升降平台(摇动手柄,可使平台高度缓慢上升、下降),G为铁架台。

(1)实验中,同学们逐渐调高平台F,使重物浸入水中的体积越来越大,观察到弹簧秤A的示数______;弹簧秤B的示数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比较弹簧秤A的示数变化量FA′和弹簧秤B的示数变化量FB ′,它们的大小关系是FA′______FB′(选填“>”、“<”或“=”)。

(2)通过分析,你认为应提醒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操作时要注意什么问题?(请写出两条)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3)对比图4、图5的两组实验,改进后的实验与原实验比较有哪些优点?(请写出三条)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好的演示实验要原理清晰,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操作简便,现象明显。所以,此题可从目的性、可操作性、可观性三个方面对改进实验与原实验进行比较。

此题情景素材来源于教材中的浮力演示实验,从实验最本质的问题,考查考生的评估能力和创新能力。试题灵活而不落俗套、新颖而不离基础、强调能力又能体现教材内容,作为整套试卷的压轴题,并无“深奥”与“高不可攀”之感,仔细分析,可以窥见许多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包含于题目之中。如阿基米德原理、弹簧秤的使用等等基础知识、基本能力都必须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而不能“纸上谈兵”,沉溺于题海。

此题不仅对实验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而且能引导考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鼓励考生大胆质疑究难,不唯书唯师,人云亦云,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设想。提倡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物理,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

21题.晓丽在A国留学,妈妈去看她时从国内带去了一个电饭锅,在A国使用时晓丽妈妈发现这个电饭锅好像变“懒”了,煮熟同样一锅饭需要的时间比在国内需要的时间长了许多。为了查明原因,晓丽查看了电饭锅铭牌,发现其上标有“220V550W”,她恍然大悟。原来晓丽所在国家(A国)的家庭电路电压为110V,设电饭锅电阻值不变,请你帮助晓丽通过计算判断:

(1)该电饭锅的电阻值为多少?

(2)该电饭锅正常工作时,将质量为1.5kg温度为23℃的水加热到100℃至少需要多长时间?[ 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 ]

(3)用此电饭锅煮熟同样一锅饭,在A国所需时间是在中国所需时间的多少倍?(注:煮熟同样一锅饭需吸收相同的热量)

此题是电学和热学的综合题,取材于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把物理知识与人们的实际生活自然地结合起来,旨在体现物理知识运用的价值。

3答卷中反映的主要问题和对教学的启示

3.1对基本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不全面,掌握不扎实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核心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绝大多数错误的产生是由于对基础知识、基本物理规律掌握不扎实,对物理概念理解不清楚而造成。有不少教师把精力用在解题上,特别是解难题上,而忽视了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误认为“背熟”就行,这是学习物理的大忌。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构建好整个初中物理的知识网络,打好“双基”,才谈得上灵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3.2答题不规范,不能准确使用物理语言描述物理现象

物理学是一门极严谨的自然科学,有着许多特有的规范和要求。一些考生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对答题的规范性重视程度不够。如解答计算题时,不写公式,没有重要的解题过程,答案中常漏写物理量的单位,或把单位写错等等。在解答开放性试题时,不能准确应用物理语言描述物理现象、反映物理过程、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路。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答题的规范化训练,掌握好常规题目的解法,重视解决问题思路的条理化、规范化。

3.3实验能力和实验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试题中对实验的考查较全面,不仅有基本仪器使用、实验现象的分析,还有实验操作、实验评估,形成了由易到难的梯度,并将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等的考查溶入考题,全面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素养,充分体现了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特点。

2007年重庆市中考物理试题对物理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师的教学活动有较好的导向作用和指导意义。能使教师体会到物理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践,体现物理知识的应用性、时代性、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使学生认识到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掌握物理最本质的问题,夯实基础,而不要过于加深、加难,沉溺于题海,这对学习是没有帮助的。试题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思想转变,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物理试题范文4

【原题】滑块以速率v靠惯性沿固定斜面由底端向上运动,当它回到出发点时速率变为v,且v

A.上升时机械能减小,下降时机械能增大

B.上升和下降时机械能都减小

C.上升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相等的位置在A点上方

D.上升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相等的位置在A点下方

【该书解析及参考答案】因为滑块回到斜面底端的速率小于从斜面底端上滑的初速度,所以滑块与斜面间存在摩擦力,滑块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机械能均减小,B选项正确。若是光滑斜面,滑块从底端运动到最高点的过程中mv=mgh①,从底端运动到动能与重力势能相等位置处mv=mgh′+mv′=mgh′②,由①②可得h′=h/2,表明光滑斜面时,滑块在位移中点,动能和重力势能相等。因为斜面与滑块之间存在摩擦力,滑块在粗糙斜面上运动到位移中点处比在光滑斜面上运动到位移中点处的动能小,所以滑块在上升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相等的位置在位移中点A的下方,D正确。故答案为B、D。

解析的全过程看似没有任何问题。由于原题是高考试题,笔者查看了近几年的高考试卷,结果是2004年的上海卷高考试题中的,但答案不一样,是B、C选项正确,这是为什么?看来B选项一定正确,毫无疑问。C和D选项究竟哪个正确呢?看来此题的焦点集中在滑块在上升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相等的位置在A点上方还是下方?下面运用解析法不妨求解。【分析与解答】如图所示,滑块上升过程能量变化是:动能不断减小,势能增大,机械能在减小,机械能是不守恒的。运用功能关系和能量守恒是可以解的。

设C为上升的最高点,Q摩擦过程中产生的焦耳热。OC由动能定理FS=E=

AC由动能定理F=E=,则E=E

又由OC由能量守恒得:E=mv=mgSsinθ+Q,得又由AC由能量守恒得:

A点的动能为E=====

而A点的势能为E=mgSsinθ

E>EPA,若要滑块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相等,就要继续上滑,高于A点,故正确答案为B、C。

仔细分析这道题,参考答案和解析错误的原因是,试题中的A点是不光滑斜面上物体上滑位移的中点,而不是光滑斜面上滑位移的中点,这是前面解答存在问题的根本所在。这道试题如果利用物理图像求解则显得比较简洁、直观。

物理试题范文5

一、全国Ⅰ卷与福建卷的比较

(一)试卷结构对比

表格中的“8+1”“8”指的是必考题有8题,“1”指的是选考题有1题,当然选考的内容不同,有时这一小题是以填空形式进行考查的。“6+2”“2+1”代表的意思也是相同的。从试卷的结构总体比较有如下几个特点:

1.全国Ⅰ卷考生需完成的总题量多一题(选择或填空题)、总分少10分,从这一点说明福建卷性价比高。

2.全国卷选择题5题单选、3题多选、1题5选3(或填空)。而福建卷选择题全部为单选无填空题(除实验题)。

3.全国选考为3选1,福建2选1。

(二)2015年考试说明对比

1.福建基本照搬全国。全国选考中有2-2。

2.万有引力定律中环绕速度全国为Ⅰ级要求。

3.全国卷电场中无“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的计算,只限于带电粒子进入电场时速度平行或垂直于电场的情形”的说明。

4.全国卷相对论、气体性质中无“定性了解”的说明。

5.全国卷动量守恒中无“动量、动量守恒定律只要求简单应用”的说明。

二、全国Ⅰ卷的特点

(一)全国Ⅰ卷近三年试题考点分析

表格中出现的“0.5”分是指一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涉及2个部分的知识,那么该部分就算0.5题。必修95分、选修15分。知识点统计不是绝对的,有些题本身是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如牛顿运动定律和直线运动综合、机械能与牛顿运动定律综合、电磁感应与磁场、电场综合。

(二)试卷突出特点

1.关注物理学史中的原始实验。

2.重视图象的应用。

3.重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分析。

4.重视静电场规律概念的考查。

5.重视力学核心概念规律的考查。

6.注重方法的考查。

7.实验题更灵活,实验题几乎是新编,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8.选考内容要求较高。

三、教学对策

1.平和心态面对“新”高考,全国高考我们经历过。基本按照原来高三复习的要求进行复习。抓好基础,注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合理安排复习进度,不必赶进度。

2.需要适当关注人教版相应的内容(阐述、实验、示例等)。

3.教学难度适当提高。主要是选考部分的复习应参照必考部分的要求,选考题也要做填空题。

4.选择题应加强多选题的训练。

5.加强计算题在第(1)小题就无从下手时的应对策略。

6.更需要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

7.从重知识点转向重科学方法。

8.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9.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包括解题习惯)的培养。

10.把握好教学中的“变”与“不变”。

物理试题范文6

本文将从高中物理的角度出发,盘点年度科技热点问题,并探讨其中的物理知识及可能的出题考查方向。

热点一 “辽宁号”顺利完成舰载机起降训练

据报道: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交接入列后,已顺利进行了歼—15飞机起降飞行训练,航母平台和飞机的技术性能得到了充分验证,舰机适配性能良好,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

点评:目前世界上航母舰载机的起飞方式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弹射式起飞,一种是滑跃式起飞,还有一种是垂直起飞。其中弹射式起飞在高中阶段多被简化为多阶段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教材中已有类似的题目,高考中对多阶段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考查也不少见。

为了尽量缩短舰载飞机起飞时的滑行距离,航空母舰还需逆风行驶。这里对问题做了简化。

分析:本题为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弹射式起飞模型。涉及知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关系。

拓展延伸:辽宁舰采用的是滑跃式起飞,舰艏与飞行甲板呈10到15度的坡度,如图1所示。舰载机以一定的尚未达到起飞速度的速度滑跑后沿着上翘的斜坡冲出甲板,形成斜抛运动,在刚脱离母舰的一段(几十米)距离内继续在空中加速以达到起飞速度。因此,如以辽宁舰为背景出题,由于起飞方式的变化,将会在上例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和拓展为多过程问题+斜面问题,综合考查摩擦力、牛顿运动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难度有所增加。解决问题的关键仍是正确受力分析,准确分析出物体在每一阶段的运动性质。

图1

热点二 “好奇号”着陆过程:从太空到火星表面的恐怖7分钟

“好奇号”火星探测器是一个汽车大小的火星遥控设备。它是美国第四个火星探测器,也是第一辆采用核动力驱动的火星车,其使命是探寻火星上的生命元素。2011年11月26日23时2分,“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发射成功,顺利进入飞往火星的轨道。2012年8月6日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展开为期两年的火星探测任务。

在行星际航行过程中,火星车折叠装载于进入舱内。着陆过程的第一步,火星车与推进动力系统分离。作为镇重物的钨块从进入舱中弹出,变为舵翼,改变进入舱的重心位置。进入舱以极超音速(约6 000米/秒)进入火星上层大气,摩擦减速产生的巨大热量被隔热罩吸收。同时,进入舱水平飞行减速,侧面的火箭推进器点火,控制舱体落向预定着陆点。

进入舱到达10千米高度,弹出降落伞,降落伞长50米,直径21.5米。降落伞弹出后,进入舱立刻抛弃隔热罩,打开地面传感雷达系统。到达约2千米的高度时,进入舱的速度大约是100米/秒——这差不多也是最终的速度了,火星大气最多也就能把进来的飞行器减速到这个程度,不过对于安全着陆来说,还是太快了。此时,火星车从降落伞下脱离,背包式火箭推进器点火,控制火星车下降。在火星地面上空约20米的高度,火星车被悬挂在三根缆绳上,这种结构叫做“空中吊臂”,车轮与悬架装置展开到位,火星车着陆,着陆速度约为0.75米/秒。

热点三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

2012年,天宫一号与神九的载人交会对接无疑为中国航天史上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章,然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空间站”的搭建。中国计划在2014年发射太空站的核心舱,然后以核心舱为基础,再对接实验舱、货运飞船。预计我国的空间站整个重量大约是60吨,其中核心舱20吨,还有两个实验舱、载人飞船、货运飞船。“五号”采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它的运载能力是25吨,完全有能力将核心舱送入太空。国际空间站预计在2020年退役,而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那时,中国空间站或将成为世界唯一的空间站。

此外,2010年升空的“嫦娥二号”继续它的太空之旅。在拉格朗日2点环绕轨道上飞行了235天,出色地完成了观察太阳的任务后,于2012年4月15日受控飞翔距离地球大约1000万千米深邃的太阳系空间,预计2012年底或2013年初开展对4179号小行星的飞越与交会实验,为未来的小天体探测积累经验。

点评:万有引力定律、天体的运动和人造卫星与国家科技水准密切相关,一直是高考的热点内容。此部分内容的试题无论怎么变化,都不能脱离两个关键方程即,,其中向心加速度

有很多变化,记住这些变化以及各物理量的对应性就可以适应此类考题的变化。试题难度中等,不可失分。

分析:求解人造卫星问题一般有两条基本思路,一是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二是在地球表面附近时万有引力看做与重力相等。

A. 线速度大于地球的线速度

B. 向心加速度大于地球的向心加速度

C. 向心力仅由太阳的引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