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观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观规划范文1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原则;趋势
1 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是居住区景观设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现在的一些居住区打着“文化”的幌子,在实际设计、施工过程中却并没有很好的落实。还有部分居住区在设计时,设计师一味的追求新颖、奇特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从而忽略了植物景观的本身特性。比如北方的居住区设计时,在景观中加入很多热带植物,这样的做法不但违背了热带植物生存的自然规律,同时也增加了维护成本。另外,我们现在的设计多数是追求现代化气息,导致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很多的小区在景观设计一块出现雷同。我们的设计者缺乏对项目所在地文化底蕴的深入思考与研究,使景观设计失去了独有的地方特色。
1.2 过于注重图纸设计而忽视现场效果
良好的设计概念虽然是一部优秀作品的源泉,但是它也只能展现在图纸上。要把优秀的方案在现实中完美展现,不仅需要业主的高度重视及施工单位的精心按图施工,还需要设计师与施工人员的密切配合。然而,现在在施工过程中,很少有景观设计师会到施工现场亲自指导施工,进而导致设计与施工脱节。另外,施工者与设计师之间不能够有效交流,使得施工人员不能很好地了解设计师的创作理念。这样在施工过程中就会出现硬景形态走样、材料采用没有表达出预期效果、树种搭配不当、地形改造失势、自然山水园失意等各种问题。
1.3 各项设计元素的搭配存在问题
1.3.1 软、硬质景观设计比例失调
现在很多的开发商只是做一些面子工程,吸引消费者眼球,制造销售亮点成为了他们的主要任务。建造高大的大门,将小区的户外运动场所设计成广场一般已经成为许多设计师惯用的手段,豪华、气派成为这些设计作品最主要的特点。但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实用是设计的前提,要在满足实用的前提下讲究美观、气派。在小空间中硬塞许多构筑小品、假山置石等无生命的景观做法只会造成本已失衡的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比例更加不平衡,不仅不美观,还给小区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1.3.2 植物配置存在华而不实的现象
调节温、光、水,改善气候,美化环境,消除身心疲惫是多数绿色植物的功能,这使得部分景观设计师将不同地带生长的植物放到一块,片面的追求“四季常青”的局面。这样的做法常常会导致居住区景观四季景象不分明,缺乏立体感,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无法充分的感受到季相景观。由于一些绿色物种不适应居住区当地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也使得绿化成本以及维护成本大大增加。
1.3.3 景观设计中的水景设计多流于形式
水是生命之源,水同样也是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水的存在不仅能够使景观设计显得更加灵动,同时还能够净化空气,提升小区的品质。但就目前来看,我们的大多数设计只是为了丰富景观内容而在设计中加入水,根本没有考虑当地的水文情况以及后续使用维护成本问题,进而造成水资源极大地浪费和使用经费有限而导致水景空置的问题。实际上,我们需在设计中论证水景设置的意义及必要性,或者考虑是否可以用其它景观元素来替代,如确实有设置水景的需求,可以合理利用中水,还可以安装水处理装置,节约水资源。
1.3.4 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
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我国在景观设计方面起步晚,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知识体系、实践经验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近些年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使得我们对景观设计人才需求增大,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就造成非专业人才的大量涌入,例如做室内的转业做景观设计,他们没有受过针对性的专业训练,在设计过程中也是根据已有的案例简单的做植物拼凑。
2 景观设计原则
2.1 体现地方特色
体现地方特征和自然特色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民族和文化都具有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居住区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特色,从而使得我们营造的景观富有地域特色。另外,景观设计的根本是为了营造一个舒适的人居环境,所以我们在景观设计时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特征、山水环境、气候等各种条件,对于当地的植物及特色的景观元素要予以保留。同时,还应考虑建筑物的设计风格,景观设计作为建筑空间设计的补充与完善,使整个建筑与环境完美的结合起来,营造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
2.2 采用灵活多样的景观材料原则
景观是可供人观赏和使用的,所以材料的选用对整个景观至关重要,巧妙的选材会对景观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就目前的市场来看,景观施工材料主要有石材、木材、混凝土、金属、玻璃、粘土砖等等。当然,在实际的设计施工过程中,我们也应该适当的考虑业主的需求。我们还要注意景观选材易于运行维护,这样才能够让景观长久的呈现在观众的视野中。
2.3 体现园林美感原则
景观设计也是一门艺术,而艺术与生活是相辅相成的。艺术是生活的真实写照,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作为自然与人工、现实与艺术的结合体,园林美融合了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文学、美术、音乐等诸多艺术的特点。所以,要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园林美,我们可以将树石、山水、花草、亭榭等物质因素和人文、历史、文化等社会因素融入其中,从而设计出符合人类审美习惯、文化习俗的景观。
2.4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以人为本是我们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在景观设计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满足居民的视觉需求,还要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这主要表现在景观家庭氛围的营造上。优秀的景观设计能够使区民感觉到安全、舒适,让他们回到居住区就像回到家一样。要做好这一点,设计师必须提前做好市场调查,了解所要设计小区景观将面对未来业主的需求。同时,必要的健身、娱乐场所也是必不可少的。
2.5 生态原则
生态原则,简单说包括:(1)因地制宜,合理理性的设置景点;(2)控制好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的比例,多营造软质景观,运用本土植物;(3)生态化水景设计,实现水系的自我循环与自净功能;(4)实现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
3 景观设计新趋势
3.1 景观的共享性
住房商品化促进我们对景观共享性的需求。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景观本身的因素,还要考虑是否能够让小区所有住户都能够享受到优美的环境,而不是仅仅将景观限制在一小片区域内,做到随处有景可观。同时,要增强景观的空间感和延续性,使整个风格统一协调的景观错落有致蔓延整个小区。
3.2 景观的文化性
增加居住区景观的文化性,使小区居民在享受美景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一大亮点。将建筑和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创新,使人居环境兼具历史感和时尚感成为我们景观设计师努力的方向之一。
景观规划范文2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舒适、轻松、休闲、环保的居住区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同时这也是社会文明的一种体现。将艺术、科学与生活三者结合起来,恰当运用到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才能够让人们得到更好的居住感受,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创造出更加利于人们居住的环境。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现状
1、模糊绿化率与绿地率的区别
根据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定要求,居住区必须要有适当的绿地面积。而实际上,房地产开发商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就只是在居住区内种植草坪而不种植树木,使得小区内的绿化只具有观赏价值,失去了绿化的本质目的。
不完备的休闲区
人们的正常生活都不能离开室外活动,而居住区中的休闲活动主要是依靠小区内的休闲设施来完成的。但是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同样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在建造居住区公共休闲设施的时候严重缩水,可以少修建的就少修建,可以不修建的就不修建,最后造成了现在居住区的公共休闲设施不完备的状况。
三、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来对居住区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是一次根本性的转变,从此,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不单单是纯粹的为了绿化而修建,而是去迎合人们的真实需求。以人为本的原则有着非常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居住区的环境中,对人的关注都应该表现在更加细微的地方,也就是优化细节。所以,居住区景观设计应该从人体工学、行为学和人的需求等方面进行探索,而且要以这些内容为设计准则来进行规划。在完善细致的调研基础上去创造更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与生态环保相结合居住区环境月生态环保相结合就是把整个居住区看做是一个生态生存环境。这样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就成为了对居住区生态环境进行规划,使得居住区从人造环境转变为自然生态环境。基于生态的环境设计思想,就不应该只考虑景观设计的艺术性,还更应该关注居住区环境内在的生态系统。比如绿化不是指很高的绿化程度,而是要想到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乔、灌、草结构的科学配置;居住区环境的水环境则要考虑水系统的循环使用等。
加入生活趣味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居民的居住形式也有了一定的改变,人们在忙碌的一天之后想要获得更多的休闲活动,自然就会把目光停驻在居住区中的休闲娱乐设施上。所以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要融入更多富有生活趣味的设计,不但要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还应该有相符合的文化气息,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娱乐空间。
融入动态的景观设计
居住区景观规划的效果图往往都要求图画更具有渲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可是在实际规划中更应该关注造景因素的流线组织,以线状景观路线串起一系列的景观节点,在居民区形成景观轴线,造成富于变化的、有序的景观序列,如各种蓝轴、绿轴等。这种动态空间可以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实际效果,为居民提供更新奇有趣的居住环境,对构筑居住区文化氛围和增强可识别性起到积极作用。
重视居住区的可参与性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不单单是给人的视觉上带来享受,最终目标还是更适宜居民居住。居住区是人们亲近大自然的场所,居住区具有参与性能够给人带来更加舒适的感觉。比如在一些居住区中修建喷泉、游泳区等功能设施,这就是居住区可参与性的具体体现。
观赏性与实用性并存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要同时具备观赏性与实用性,组成一个更加开放活泼的环境,这种设计更有助于促进人们互相交流,使人们一直处于一种欢快自由的环境中。每一个人都能够尽情呼吸新鲜空气、享受灿烂的阳光、与人共同分享快乐,这样的居住区才是最理想的环境。
居住区景观的共享原则
居住区景观规划不应该局限于居住区与绿地设施的分级,而是更应该注重全体居民共享整个居住区景观。这就需要开放性的规划设计理念,使得整个居住区的绿地和景观结构通过流动空间形成网络型绿地生态系统。
有中心思想的规划设计
把中心思想融入到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能够创造出更有特色的小区文化、艺术环境,还能够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满足于当今社会多样化需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中心思想可以从多方面考虑,本地特色或者是时代气息。例如有些地区设计一种以音乐为中心思想的景观规划,这更能够给人们营造出一种追求艺术和向往健康的形象。
居住区环境景观整体设计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目的是给居民营造一个休闲娱乐的活动空间。空间的界面是景观的实质组成因素,界面与空间是互为依托.不能独立出来的的两个结构。界面是实际存在的,能够被人所触摸到。空间是虚无的,人们只能去体会。界面与空间有的互为交织在一起,并表达出文化的内涵,因此才能够实现环境景观的整体塑造。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整体设计是以人的视觉感受为基础的,人的视觉感受不一样,那么环境因素也就不一样。很少有居民专门去观看居住区的整体面貌,景观规划设计只是表现在每一个构成要件上。于此同时,对于不一样的视觉感受,我们需要采取合适的办法来处理,以尽量满足居民的多样化要求。
1、景观规划设计要有一定的特色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是以整体居住区的特色为依据的。这种特色的灵感来源就是本地的历史文化、气候、自然因素等等。例如,从自然因素方面出发,我国北方地区的长年低温、干旱天气多,这就能够以四合院为特色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组成一种和谐的热情的居住环境;对于南方多雨的天气,就可以把小溪、河流融入到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营造出小桥、流水、人家的如诗如画的氛围。
2、合理设计整体布局
居住区的特色确定下来以后,就需要规划结构明晰完整的整体布局。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多彩丰富是以整体布局的合理性为基础的。这个整体布局是居民活动场所,是人观赏景观的位置。整体布局的合理性不仅应该满足足够的光照、适当的通风等基本卫生标准,还应该为景观设计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
3、整体塑造景观构成要素
掌握居住景观构成要素的各自特点后,景观规划设计者有责任去组织一个整体,使它们能够更加有序列地为人们所感知到,只有在一个整体的脉络中,各个局部才能使人更容易理解。居住环境由干居民背景的不同,各自对景观构成要素的形式感觉也会不同,因此应该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形式,但应当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使不同居民都能找到适合其观察环境方式的视觉景观。
结束语
完善居住区的休闲娱乐设施修建,充分发挥居住区的功能,合理规划设计居住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和居住质量,修建出生态的、更加环保的居住区是一个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主要目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人员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注重人类与自然的结合,规划设计出高品质的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浅析居住区绿地的设计及职务配置 [期刊论文]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07期
[2]李永刚,张华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个性化追求 [期刊论文] 《安徽建筑》-2009年06期
[3]张巧莲 居住区猴子舞配置原则与方法初探 [期刊论文] 《中国园艺文摘》-2010年02期
[4]金忠河 居住区室外环境小品人性化设计初探 [期刊论文] 《现代园林》-2006年04期
景观规划范文3
关键词: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环境质量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人们对自然风景观念普及的同时,景观设计也早已深入人们的视野,"景观" 与规划、园林、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我所认识的景观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 群) 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这个概念更多的是从规划及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关注人的使用,即与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1.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意识
建立生态意识的首要问题是确立自然生态观,自然生态观基于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认识,既包括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人类明智地利用自然的观念,也包括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自然整体选择的概念。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应该适应自然,而且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创造适于人居住的环境。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景观也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
1. 1 城市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景观也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设计,因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与以往的造园相比,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 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 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
1. 2 城市规划中生态意识的形成
尊重自然的建筑设计,就是具有环境意识的设计。将建筑融于自然,使其与自然有机结合,保持地方和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持自然环境要素不被破坏,因为自然景观和大自然的环境质量,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计结合自然的观点应该说更符合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应取得一种和谐的关系。在建筑实践中,以中国的风水理论为代表,风水理论对选址模式的论述,其实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这种环境观是人们认识自然的基础。西方现代工业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因而人们看到了改造自然的力量,西方一些建筑师认为建筑物与自然景观的结合,应表现建筑与自然成的反差才是完美的。
2. 景观规划中的生态设计策略
当前,生态化建设实践正在我国蓬勃展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生态化发展及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生态型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人、城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型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型城市与传统城市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生态型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五大特征。
2.1 设计原则
2.1.1 稳定性原则
景观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不断发生变化,不同强度的作用力产生不同的生态反应。不受干扰时,景观水平结构向同质化方向发展,景观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适度干扰可迅速增加异质性,景观还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而严重干扰则使异质性迅速降低,景观难以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产生新的动态平衡。
2.1.2 生态美学原则
景观作为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不仅具有经济、生态价值,而且具有美学价值。
2.1.3 实效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强调生态合理性,即相对符合自然规律合理规划,以达到符合人类生态的长远利益,在规划中深入分析区域及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能流与物流特征以及规划实施后的生态风险等,维护与改善景观的生态完整性,达到生态合理性。同时由于人类在景观系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景观生态规划必须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二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3. 生态原则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景观规划设计利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等学科知识,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生物与非生物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使景观空间格局和生态特性及其内部的社会文化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达到景观优化利用。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景观设计学要解决的是“一切关于人类使用土地及户外空间的问题”。在有关环境规划设计的领域内,景观与生态的关联最为密切,景观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最直接有效的。
把生态价值取向作为一种崭新的景观设计目标,是景观设计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现代景观的生态设计则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 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是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部分,其目标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域景观资源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特性,从景观的独特性,景观的多样性,景观的功效性,景观的宜人性和景观的美学价值入手,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资源质量以及与相邻景观类型的关系,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分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适宜性分析的方法有整体性、因子叠合法、数学组合法、因子分析法和逻辑组合法五类。由此可见,景观规划设计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
3.1 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城市园林绿化是对城市公园系统、绿地系统和城郊风景区的规划与管理,城市是其对象与主体。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是一种连续动态变化的特定景观,也就是说,城市园林绿化的主体是一种特殊的景观,其主要特点在于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
3.1.1 具体表现
( 1) 工业拼块数量增多,环境污染源增多、面扩大;
( 2) 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
( 3) 城市建筑急剧膨胀,向郊区扩展,取代农田模地和绿地拼块;
( 4) 城市景观的平均净生产力呈负值,比其它任何景观都更具有依赖性,需要依靠廊道运输大量燃料及其它形式的能量来维持其正常运转。
景观规划范文4
关键词:城市景观景观网络规划设计网络思维
ABSTRACT:Networkcharacterconsistsinurbanlandscape.Forplannersorarchitects,thethoughtoflandscapedeignshouldnotbelinearorunilateralbutbeofnetworkcharacterofurbanlandscapebecomprehendedbetter,andcanthehighlinked,symmetrical,multi-level,wellflexible,multi-style,sustainableandgraduallyconsummatedurbanlandscapenetworkbecreated.
KEYWORDS:urbanlandscape,landscapenetwork,plan&design,networkthought
“网络”是现代社会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网络无处不在,从足球表面图案到围棋、蜂窝、树叶叶脉、心血管系统等,都呈现出不同的网络形态。网络不仅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与城市景观设计有着内在的关系。凯文。林奇关于城市意向五要素就清晰地表达了城市景观的网络特征:路径即是城市网络中的线;边界即是界定城市网络的边缘;区域即是一定范围城市网络中点、线、面的集合;节点可以是路网的交点,也可以是景观视线的交点,可以解释为城市网络中线性要素的交点;标志物即是众多节点中突出的节点[1].只要了解网络概念,把握几个关键因素,人们就能很快获得一个城市的整体印象。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理解城市景观存在的这种网络现象,并运用网络的思维方式去塑造城市景观,使之具有人性化、可以有机生长并符合自然发展规律。
一、景观网络的基本概念
城市景观网络并非只是孤立的点、线、面的简单集合。由于城市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的场所和载体,城市景观因人的存在和人的活动而具有意义,只有把城市景观与人的活动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网络系统去对待,才有可能产生高质量的城市景观设计。
1、定义
网络是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点和线构成的平面或空间网状物。在城市景观中,网络是各种景观元素组合或叠加形成的系统。城市景观网络是自然的或人工规划设计的相互连接的空间形态,主要以自然要素(如植被带、河流、山川)和人工要素(包括公园、街道、广场、建筑物)组合形成。在这个网络中,景观节点(如公园、广场、街头绿地、庭园等)和景观走廊(如街道、滨水开敞空间、楔形绿地)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多样、高效、动态的景观结构体系,共同维持良好的城市感知效果以及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城市景观网络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首先,景观网络是均匀的、单元独立的、易于拼接和可以生长(复制)的,具有连续性;其次,景观网络的元素不是简单的分散,而是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关系,分散的点、线、面都有内在的联系[2].
2、构成
景观网络可以分成很多种。从层次上可以划分宏观、中观和微观网络:宏观层面的景观网络可以是城市群或更大区域的景观或生态网络;中观层面的景观网络可以是城市里的绿地系统网络或广场网络等;微观层面的景观网络可以是某一街区或街坊等小范围的景观网络。从角色的转换上可以分为实体景观网络与空间景观网络:实体景观网络如街道两旁的建筑物系列与广场上的雕塑等构筑物系列所形成的实体网络;空间景观网络如建筑物所围合的街道、硬质广场空间和绿化水系空间等虚体网络。从景观网络的形态上可以分为方格网、蜘蛛网、树枝网和组合网络等。
3、特性
(1)层次性.城市景观网络的各个元素都是有层次的,包括景观节点、景观轴线和景观区域。不同层次的景观元素服务并影响于不同等级的区域范围。就一个城市而言,标志性建筑也有层次性,包括全市的、区域的、一个街道的或地段的建筑。如果本身应该是区域性的标志,就不要使其成为全市性的标志,否则将得不偿失,不仅降低了美学价值,而且要付出极大的经济代价和社会代价,甚至是政治代价。
(2)交换性。在城市景观节点和景观区域之间的交汇地带,通常会存在多种能量的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的传递和交融,如人流、物流、车流、信息流等等。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时,节点和通道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节点处的建筑、广告、绿地、广场等设计应该结合景观要求,为各种物态和信息的交流与互换提供多种可能的、互通式和无障碍的联系。
(3)联结性。联结性即是指城市景观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一般而言,城市网络主要是通过道路网络来联系的,而景观网络通常和道路的网络有重叠的关系。然而,景观网络并非被动地服从道路网络,我们应该重视生态景观网络在生态恢复、经济发展、社会学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中,景观网络应该与城市道路网络的要求同时考虑,甚至可以比道路网络考虑得要提前一些。
(4)多样性。景观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铁路、公路、街道、河流、山脉、广场、建筑群体、公园、街头绿地等等。它们共同反映了景观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城市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多元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城市景观。不能只是按照少数人的价值观去接受和理解这个城市,否则是不公平的;应该让不同的利益团体、不同的群体各得其所,真正地体现城市景观的多样性。
(5)有序性。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是从小到大、从短到长、从慢到快;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在城市建设中,网络发展的次序性与资源有关。尤其是在我国当前资源较为匮乏的条件下,建设的次序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先做最紧急的、最需要的事,也就是最有效的事。
(6)有效性。景观网络质量的高低直接体现在空间格局与景观生态功能两个方面,它可以反映景观网络的有效利用状况。一个成功的城市景观网络可以充分发挥其有效的作用,也就是它能够很好地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可以成功地避免负荷过重或是空闲无用这两种极端状态。
二、景观网络的主要作用
1、城市功能
从城市生命系统看,景观网络有以下几个功能:
①促进新陈代谢。因为城市是个有机体,必须通过螺旋式的、而不是呆板的状态让它循环,城市景观网要起到这样的作用;
②平衡社会生态。从景观网络的层次性出发,根据不同的人口分布及各个阶层不同的需求进行布局,以满足各类人的活动需求;
③协调人与自然。人工的东西过于集中将会形成对自然的破坏和对抗,通过融合与渗透的手法,把生态景观线或面引入,从而缓解这种人工物过于集中而造成的对自然生态的压力与矛盾;
④形成安全格局。通过景观网络中人与动、植物的交流、动、植物之间的交流,形成合理、安全的距离,以维护生态的可持续过程[3].
2、人本意义
人本意义指的是城市景观网络对人的作用。人本意义不仅体现城市景观网络的创造者,而且还要考虑如何去服务周围的人,包括不同阶层的人,特别是那些易于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人是平等的,人又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景观网络要体现多样性。对景观网络的塑造要考虑使用的方便和宜人的空间尺度。
很多城市花了很多钱去建设大广场、景观大道等形象工程,但景观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其决策者和设计者没有明白城市景观网络中的关键点在哪里,关键的线和面在哪里。城市社会由多样化的人组成:有富人,有穷人;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有没受过教育的人;有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年龄。这种多样化要求我们在景观规划中满足各种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的人的需求[3].
3、审美价值
城市景观网络的构建不仅要考虑景观的空间格局和其生态功能,作为可以被人直接感知的网络空间形态,还要考虑其审美价值。景观网络的设计应符合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即遵守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等[4].
(1)节奏与韵律。由相同的元素或几种元素合成一个单元,再像细胞一样不断叠加生长,形成不同层次的城市景观网络,这也包含了很多审美的意义。例如,澳门市政厅前广场铺地,具有强烈的节奏韵律感,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叠加与生长,具有网络的意义。广西少数民族村庄的民居,具有相同的建筑形式,如吊脚楼,运用了相同的建筑符号。
(2)均衡与稳定。城市景观网络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排列与组合,须讲究各种要素比例的均衡与稳定。为了避免呆板,时常除了均匀、规律、对称等形式外,还有渐变、起伏、交错和非对称的处理,追求静态与动态的结合,讲究动态的平衡与稳定。
(3)对比与微差。在城市的景观塑造过程中,对轴线、走廊、节点、标志、景区等景观元素的塑造,一般都会注重虚实的对比或阴阳的对比与和谐。有时运用均质中突然产生变异的景观处理手法,能给人万绿丛中一点红、耳目一新和相得益彰的美感。
(4)尺度与比例。小尺度的景观给人亲切感,人们易于亲近和易于把握,如中国古典园林中就有很多这样的造园要素,诸如假山、水池、凉亭、长廊、小桥和盆景等。大尺度的景观易给人开阔、雄伟、磅礴的气势,如大江大河、人造大地景观等等。不同的比例和尺度会给人不同的感官刺激和美的感受。
(5)理性与浪漫。理性与浪漫体现的恰恰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东方文化是感性而含蓄的,就审美价值而言,追求自由、曲折,强调曲径通幽和步移景异的效果。而西方文化是理性且的,它追求规则、直率和一览无余的效果,如意大利的台地园和法国的几何园。
三、景观设计的网络思维方法
网不同于单调的线,它是由众多的线纵横交织构造起来的,因此呈现出丰富、生动和复杂的格局。既然城市景观具有网络特征,景观规划设计师在景观设计中的思维就不应该是直线式的或单向式的,而应该具备有网状结构式的网络思维。所谓“网络思维”包含以下一些特征。
1、多元互动
多元互动体现的是一种多元的价值观。现在投资主体出现多元化的趋势,投资商、企业、老百姓以及不同利益团体的意见都要充分地反映和体现,而且这也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如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就是城市规划历史上的最大变革,也是城市规划摒弃精英思想,逐渐走向制度化、走向成熟的标志。
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2、系统综合
景观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必须是系统综合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设计中自觉地把各种“景观要素”作为一个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是一个网络;而系统与它所处的环境又构成更高一级的系统,即组成更大的网络。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我们应该善于运用系统思维,分出层次、重点和次序。
3、动态思维
随着城市社会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同区域、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和碰撞频繁的趋势,影响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观的变化也在加快。因此,我们需要具有“时空转换”、“步移景异”、“时过境迁”的时空动态思维,敏锐地发现和及时抓住城市景观中的新现象和新征兆,敢于创新,以促进城市景观网络的形成和完善。
四、当前城市景观设计和实施中的某些弊端
从网络的视角来观察城市景观问题,可以发现存在的一些弊端。
(1)网络的联结性减弱。网络的联结性影响到网络的整体综合效能的发挥。一些城市的景观大道单纯为汽车交通服务,其宽阔的非人尺度的车行道、中心绿化带和过快的车行速度给人行交通带来很大的不便,隔断了街道两侧居民的生活联系,割裂了城市,使城市的某些部分呈现出“孤岛”的效应。
(2)网络的均匀性破坏。景观网络均匀性遭到破坏主要表现为景观要素在地域上分布不均,特别是供人们休闲的城市绿地和广场数量不够,使城市各部分的居民不能平等享受公共空间和良好的景观。
(3)网络的层次性不够。一些城市往往热衷于“城市形象工程”的景观大道和大广场,为了突出个别市级景观大走廊、城市广场,而忽视更多的、更适宜人们日常使用的街头小绿地和小游园、小广场等。
(4)网络的多样性降低。很多城市大到整个城市风貌,小到居住小区景观,单调、雷同,缺乏多样性。这种情况往往导致人们感到心灵空虚,生活乏味。
(5)网络的弹性丧失。网络弹性的丧失主要体现于景观走廊弹性的丧失,突出表现在对城市水系的功能和景观价值的无知。例如,在河道整治“美化”过程中,走入了“八化”的误区:
①硬化,即以混凝土代土,减少生物多样性;
②桶化,即高坝围合,阻隔景观通道;
③直化,即裁弯取直,破坏自然遗存;
④简化,即砍树削坡,消除视觉弹性;
⑤非化,即挖沙取石,损害自然面貌;
⑥紧化,即空间压迫,挤占活动场所;
⑦盖化,即变明为暗,隔绝人水联系;
⑧污化,即排放“三废”,形成感官污染。城市景观中一旦出现了类似“八化”做法后,便使城市景观网络丧失弹性,失去其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的功能。结果使空气调节能力不断下降,城市热岛效应愈加明显,生物的新陈代谢难以为继,景观的审美价值也受到影响,最终必然导致城市整体环境不断恶化和难以恢复[3].
城市景观规划师只有具备了网络的思维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城市景观的网络特征,才能创造出联结性强、均匀性高、层次性丰富、弹性强、样式多、并可以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城市景观网络,形成丰富而富有活力的城市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林奇K.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韦湘民,罗小未,雷翔。热带滨海城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景观规划范文5
Based on elaborating the concepts of landscap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history of Amric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presentative landscape architects with their ideas and the professional area landscape architect dealt with, aiming at introducing Armeric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 great masters.
[关键词] 景观; 景观规划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1 "景观"及"景观规划设计"概念
1.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发展
景观(landscape)概念及景观研究的进展,是人类对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表1是对景观概念及有关研究学科的概要总结。
表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景观概念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景致"、景色"同义作为地学概念与地形、物同义,主要用来述地壳的地质、地和地貌属性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循环的载体形成时期从古代形成沿用至今19世纪20世纪以景观为
对象的研
究
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园林风景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地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空间结构和历史演化上研究 是景观生态学及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但从空间结构及其历史演替上,重要的是从功能上研究 其它相关
学科建筑、城市规划、园艺等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等 生态科学、现象学、区域科学等
1.2 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师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对该学科,国人常以"造园"、"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建筑"或"景观"、"地景"等与之对译。笔者主张以"景观设计学"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对该学科的一种理解以及景观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实践的理解。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用本学科权威史学者,已故哈佛大学教授Norman T. Newton的话说"他们参照与建筑物相应的职业-'建筑师',发明这个名字用来表达与整体景观相对应的一种职业,而尤其强调'设计'。设计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设计一种解决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什么问题呢?任何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其范围是无限的"(Newton, 1971)。Simonds在其经典着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书中也有一段点题的话语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及其对应学科的定义:
"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
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
当然,该学科更为贴切的名称可能是"土地的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景观规划师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
2 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发展
2.1 历史概况
早期美洲土着对于现代美国景观设计,除了在园艺方面稍有贡献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殖民时期的景观设计也只是对意大利、法国或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园林设计的模仿。始于英国、却盛于美国的工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优越的物质文明。但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源和环境危机,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大工业生产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及其侍从,集居在城市里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的空间。
将景观视为愉悦和满足的现代观念,是藉由风景画和庭园设计而提高的。当西方国家逐渐现代化时,艺术家尝试捕捉自然的气氛和表达自然的特质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国充满画意的风景和具原野风貌的壮丽的景观是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影响美国景观价值的两大主导因素。一大群艺术家、作家热情地赞美大自然,讴歌大自然。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诞生了。
2.2 1858年纽约的中央公园与传统造园的分离标志着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创立
1857年,Frederick Law Olmsted与合伙人Vaux按当时流行的自然风格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这个公园围着围墙,景色非常优美,和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图1,纽约中央公园, 俞孔坚摄)。它满足了市民寻求慰藉与欢乐的愿望,促进了不断高涨的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潮流,因而使设计者一举成名。与此同时,Olmsted还坚持把自己从事的专业从传统的造园专业中分离出来,把自己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设计",把自己称为"景观设计师",并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主持了景观设计课程。以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为起点,景观规划设计从此走上独立的道路并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
2.3 1900年哈佛大学开设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在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是哈佛大学首创的,在某种意义上,哈佛大学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代表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从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观规划设计师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校园、居住区及自然保护地等方面所做的规划设计奠定了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基础(图 2,作为国家历史文物的Olmsted设计事务所旧址, 俞孔坚摄)。
1900年,Olmsted之子F. L. Olmsted. Jr. 和A. A. Sharcliff 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并在全国首创了4年制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学位。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之父老Olmsted于190
6年开始主持哈佛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以及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农场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随后又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公园和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这使景观规划设计师成为人居环境的主要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2.4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体系
哈佛大学的设计学科群包括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始于1893年,脱胎于文理学院的艺术课。此后,于1900年开创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1909年James Sturgis Pray 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内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这便是哈佛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起源。
1908-190年开始,哈佛已有了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在应用科学研究生院中设硕士学位。1923年哈佛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形成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学成立设计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硕士生和极少数的博士生,同时培养多个层次的进修生,没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观规划设计被作为一个非常广的专业领域来对待,从花园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态规划,包括流域规划和管理。景观规划设计师应兼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必须具有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心。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城市的不断扩展,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同时在于景观保护和拯救。为此,他们往往是造就多种文化和生态背景下的人居环境的不可替代的专家。
景观规划设计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设计理论、民用工程中,以及从场地分析中获取营养,同时强调影响设计过程的土地规划和生态分析,研究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等, (图3,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生的实习, 俞孔坚摄; 图4,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进行公众参与与规划实践, 俞孔坚摄。图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毕业典礼, 吉庆萍摄)。
2.5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分3类:设计课(Studio)、讲课和研讨会(Lectures and Seminars)、独立研究(Individal Study)。
设计课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授课和研究强调关键问题的分析,重视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课程着重设计技能的培养,广泛涉及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知识。
讲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与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理论及方法论。独立研究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开展某一方向的专门性研究,由导师指导,基本上独立完成研究,写论文。
3 代表人物及思潮
景观规划范文6
关键词:园林景观;规划;主题与文化
1引言
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规划的时候,我们要明确的是,它不仅表明的是一种文化,更多的是体现人们的历史和价值的一种观念。在进行规划的时候要突出它的文化观念,此外,还寄托着园林工作者自己的情感,当观赏者在观赏的时候可以和园林工作者产生情感上面的共鸣,从而能够更好的欣赏这些作品。园林设计中的文化体验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所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在进行规划的时候,主题和文化之间是相互依托的。对现代园林进行规划的时候,要格外注重它的主题以及文化。这篇文章在对园林设计进行进行研究分析的时候,主要以这个思路进行探究。
2主题和文化的重要性
在进行园林规划的过程中,我们要知道的是园林景观的主要作用就是给人们提供休息的地方。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要知道的是它是由多种历史文化构成的,构成的历史文化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这样的一种结构才能构成人们想要的生活环境。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满足他自身的一种功能性,此外还要表达出相应的文化特征,能够让观赏者对园林景观进行欣赏。在表达它的观赏性特征的时候,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相关观看者进行观看的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观赏者进行广告的品位,从而得出自己的体会。第三个阶段就是进行一定领悟,从而得到一点新的东西。这种分阶段的观赏性方式体现出观赏者对园林景观的直观把握,在欣赏园林的过程中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园林景观规划工作者在对猿人进行构造的时候,是采用多种手法进行构造的,从而烘托出不一样的主题,对主题的内涵进行升华,使它更具有文化性。而对于园林景观来说,它的主题和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对它未来发展都非常有益。
3园林景观规划主题与文化中存在问题
3.1文化和环境缺乏一致性
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不同性质的园林景观是有着自己不同的特点的,而一些园林景观在规划的过程中和环境缺乏一致性,就显得很突兀,并不能够体现出整体的美感。在进行园林规划的时候一味强调自己的与众不同,一味强调突出自己的特点,对于环境的功能需求产生忽略,从而导致和环境产生严重的不同,影响了整体主题的表达。这种方式是不能真正的突出主题与表现文化的内涵。对于园林景观观赏也是有一定的阻碍的,不利于园林景观的进一步发展。
3.2盲目追求形式美
在园林景观的规划当中,如果对一些园林景观进行盲目的规划,那么就会导致它的形式美存在问题,也不能够体现主题和文化的建设,也不能够达到整体的一个视觉效果。想要打造一个绿色的效果,就必须要进行绿色的规划进行形式美的统一。但是一味追求绿色效果,就会使得园林景观缺乏主题文化,从而不能给人们带来一定文化的影响。在进行人员使用的时候,人们只是看到它华丽的外表,使它不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也不具有一定文化的影响。
4解决主题和文化中存在问题的相关措施
4.1因地制宜的策略
在进行园林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它的主题和文化进行结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主题文化和环境不同意的问题。而采用的一个措施就是使用因地制宜的解决措施,依据自然条件和它的主体文化进行统一,将园林景观的规划归纳到整个一些结构当中,使园林景观既具有内容美,也具有形式美,达到一个高度的统一。在这个过程当中,要确定园林景观建设的主要功能以及它具有的特性,然后根据这些功能以及特性制定出相对应的主题,再根据相关的主题进行立意,从而对园林设计进行规划。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一个正确的立意。立意必须能够体现我国当今时代的精神和民族特色。要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对园林景观的主题文化以及环境进行设计,使它达到一个高度统一,从而使它的主题和文化得到充分体现,促使这两方面共同发展。
4.2使用构造的策略
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要对它的整体进行规划,从整体规划到局部,必须要围绕它的主题进行安排。不能过多的追求它的形式。想要真正的反映出画主题,必须要对构件进行相关的处理,从而达到主要景观和次要景观产生相互联系的效果,形成一个景观的统一整体性。将这种形式对于欣赏者来说是非常方便的,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价值观。不同的园林规划所具备的功能也是不一样的,园林规划者在进行规划的时候必须要注意到这个方面,让它的主题和文化进行结合,使得两者能够共同发展。此外还要注意在进行规划的时候不要太追求特色,要对整体进行考虑,突出它的主题和文化,形成一个统一的景观特色。想要使得园林景观的更好发展,必须要注意它各个部分的协调性,对各部分进行考虑,实现它的统一,从而带来一个更好的视觉效果。此外在对形式进行构造的时候,还要注重内容,实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美,给观赏者带来一些新鲜的东西。不同园林景观的功能也是不同的,在对景观进行使用的时候,要根据环境选择一个合适的景观,对功能进行构造,发挥园林的更大作用。
5总结
在对园林景观规划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在规划过程中要突出它的主题以及它的特色文化,对它这方面信心满足。目前在对园林景观规划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发现想要实现主题文化实现统一性其实还是存在困难的,这些困难阻碍了园林景观的进一步发展。想要解决这些困难,必须要使用一定的策略,从而达到一个良好的规划效果。此外在规划的过程中规划设计者,应该以一个端正的态度进行规划,这样才能达到一个良好的规划效果。才能够彰显出一个比较鲜明的主题以及特色,给园林构造带来新鲜的东西,促使园林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波.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J].园林设计与管理,2012,29(3):304~343+347.
[2]俞政,沈伟荣.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探究与讨论[J].中国园林设计研究,2011(9):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