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渡荆门送别翻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渡荆门送别翻译范文1
一、初读
首先要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古诗中有许多现代文中不常见的字或通假字,如《望岳》中的“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中“曾”通“层”,应读“céng”,“眦”读“zì”。读准了字音,才能正确理解诗意。为读准字音,教师既可以范读,也可让学生听名家的朗读录音。学生在听朗读的同时感受诗歌的整体意境。
其次,帮助学生读准停顿,读出韵脚。古诗讲究音乐美、节奏美,讲究平仄押韵,声调抑扬顿挫。通常五言诗的停顿节奏为: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七言诗的停顿一般为: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如《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此外,还要读出诗歌的韵脚。如《秋词》中的“寥”、“朝”、“霄”都是押韵的,韵脚为“o”。学生在把握诗歌朗读节奏中体会美感。
二、解读
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大概意思。可先让学生对照注释或参考资料进行自学,理解关键字、词的意思。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中的“荷锄”是扛着锄头,“荷”是“扛着”的意思,抓住了这个关键词,才能顺理成章地理解整句诗的意思。其次,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或者概述诗歌的主要内容,达到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如学习《归园田居》时,可以设置如下问题: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你读后有什么感想?学生在整体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可从人物、事件的角度去概述。
三、 思读
思读就是对诗歌的重点内容进行具体、详细的探讨。不同题材的诗歌,所探讨的侧重点也应不同。抒情诗探讨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就要感受李白对孟浩然的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再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就要理解陆游那种立志收复失地、报国杀敌的志向。叙事诗就应探讨所叙之事,如《木兰诗》,就要思考木兰代父从军,英勇杀敌,功成回家的事迹。哲理诗就应探讨所明之理,如《崇春江晚景》,就议论“春江水暖鸭先知”所表明的“只有勇于实践,才能未卜先知”的道理。有一些古诗纯属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诗,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由景入情,如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是就是如此。如果诗中有名句,教师应把名句作为重点,让学生去思考、感悟。
四、品读
品读诗歌,就是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更细微的、更深层的探究,以达到走进文本,产生思想共鸣的效果。为此,老师可以设置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可设置如下问题: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个字、词或诗句中可以体味出来?这些问题是从作品主旨和创作意图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进一步的评析,可以激发学生的切身体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五、 赏读
赏读诗歌是学生从认识层面上对诗歌的鉴赏性理解,是对诗歌进行创造性的评析。一方面老师可以提供赏析的角度,如内容、情感、意境、用词、创作手法等,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赏析诗歌的思路。如从用词的角度“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和“见”字;从创作手法可以引导学生从用典、修辞、托物言志、虚实结合、以动衬静等角度分析,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至太行雪满山”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等。
渡荆门送别翻译范文2
一、应用知识迁移,简化教学内容
由于文言文中所涉及到的许多知识和事件都是过去发生的事,离学生如今的现实生活较远,很多学生即使理解文章内容,却也很难体会文章的情感。那么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一些材料来创设情境,利用学生熟悉的事件或者事情,简化教学知识内容,让学生感觉到知识学习的简单性。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引导教学,再现情景,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而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语文学科有广阔的想象拓展空间,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这一特点,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学习《陈大丘与友期》可以结合现实社会,谈谈诚信,《石壕吏》可以排演成戏剧,学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根据诗意,产生想象并绘画在纸上,比比看谁画得最好,最能体现诗意。《论语十则》可根据自己的切身学习经验,谈谈体会。
二、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不断普及,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声音、图片、或者是影像资料等丰富多彩的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辅助教学。进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增强教学效率。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兴趣,拉近学生与课文距离,多媒体网络环境中文言文教学将丰富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素材引入语文课堂,借现代信息技术的力为文言文教学所用。利用声音、图像、文字、颜色等,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语文信息,当然更为形象具体,学生能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显然有利于学习兴趣的保持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口技》可由洛桑学艺的录像导入,《观潮》、《观沧海》等课可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展示壮美的画面。《三峡》一文属于欣赏感受类的文言文,它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展现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险峻的山峰,汹涌的急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摇曳多姿的画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一个入情入境的教学氛围,实现情境互动,激起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三、交流合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主题作用是否得到发挥,成了如今新课程该种中最为重视的问题。在教学中学生的主题地位是否得到凸显,也越来越被每个教师所关注。那么久文言文教学而言要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要留给学生畅所欲言的空间和时间,不要让教师的讲解充斥于整个课堂,“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显然已经不适应如今的教学课堂,而且现在孩子的思维和想象也难以接受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里提到要留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空间,主要就是所要让学生走上讲台,主动发表自己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或者积极提出问题和同学、老师探讨。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利于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同样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例如:教学《三峡》一文时,让学生“任选一景,结合课文并用自己的话把三峡风光详细描述下来”并进行交流,从中感受体验三峡独特的美。教师运用“读”、“写”、“说”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课文,品味课文,体悟课文意境,同时把小组合作学习落实到这个活动中,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
渡荆门送别翻译范文3
关键词:古诗 激情 悟
学古诗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背诵,不是翻译,是悟。这个悟字,好说,不好做。老师们使出全身解数,就是为了使学生达到“悟”的境界,可是效果似乎常常不好。我们觉得优美如画的古诗,在他们嘴巴里味同嚼蜡。
可是这也不能全怪学生。其实,每个年轻人原本就是诗人,他们的心中,沉睡着一座座满怀诗情的火山。只要我们用对方法,这座火山就会燃烧出激情,爆发出诗意的火焰。引导学生悟读古诗,不能用“力”,只能用“激”。
一.用诵读中的倾情示范来激发诗情
诵读历来被认为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话颇有道理。现在的古诗鉴赏教学在课堂上通常采用是层层推进的诵读法:第一层读准字音,第二层读懂意思,第三层读出情感,第四层读出节奏、韵味和美感,其间穿插老师的精心安排的示范和点拨,学生的学习效果很不错。
层层推进的诵读教学法,符合人类的由感觉、知觉、记忆到思维和想象,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过程,而且,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也能够加深对文本的印象,从而达到理解和熟练地背诵的效果。可是诵读不能只是学生的机械重复,其中教师所起的示范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德谟克里特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本能,人自身对美充满向往,因此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模仿的欲望。因此,教师如果希望学生的朗诵激情四射、富有感染力,自己就应该先提供一个足够好的范本给他。教师正确、流畅、投入、忘我的诵读,可以给学生一个好的示范,帮助学生通过诵读来初步理解课文,还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模仿的欲望。
记得2010年10月在东莞,有幸听了墚老师的《卖油翁》一课,课堂上陈老就是运用层层推进的诵读法进行教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陈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尤其是那一句“尔安敢轻吾射?”将陈康肃那怀疑、愤怒的语气演绎得惟妙惟肖,现场的学生纷起仿效,将课堂气氛推向。
不是每个语文教师都能把古诗示范到朗诵艺术家的水准,可是你如果不能先把自己变成诗人,你就无法去感染学生,更谈不上点燃他们心底沉睡的诗情。
要激发学生的诗情,自己就得先做诗人。教师的示范朗诵,必须放得开手脚,要充满激情,做一场投入忘我的演出。手舞足蹈也罢,眉飞色舞也罢,这样你才有足够的气场,才能去感染满座的学生,才能把他们都变成诗人,才能点燃他们心底沉睡的激情。
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全诗感情沉郁伤感,而其中略有变化,“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I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几句要读出诗人穷愁交加,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无奈忧愁;“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这两句要读出自己年老体衰,被顽童所欺的委屈和些许愤怒;“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充满了对大雨将至的担忧和焦急;而结尾的“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则要大声宣告诗人的慷慨大义和舍身的豪情。如果朗诵示范者能站在诗人的角度,投入忘我地去体悟并演绎诗人的感受,你的手势、表情会自然而生,无须刻意生成。
人都有从众心理,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尤甚。聪明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点,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当教师提供了优秀的朗诵范本给他们,许多学生有了模仿的欲望和兴趣,就会影响更多的学生,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诵读氛围。事实证明,语文老师朗诵能力很强,而且经常给学生示范的班集体,学生学习朗诵的欲望最强烈、朗诵水平也最高。
二.引人入胜的精心点拨以引导感悟
如果说,倾情示范朗诵的教师,像一个投入忘我的演员,点燃了学生心底沉睡的诗情,那么,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精彩点拨的教师,就像一个高明的向导,他不露声色,却胸有成竹,一步步将学生们带入顿悟的境界。
学生对诗的领悟有三个层面,悟情,即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悟境,即感知诗歌传达出的美好意境;悟神,即领悟诗歌表达出来诗人高尚的心境和美好的情操。
1.悟情:创设朗诵情境,把握感情基调
学生大致读懂了古诗的意思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为学生创设朗诵的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使他们准确把握古诗文的感情基调,领会诗人的写作意图,使他们沉醉在朗诵的乐趣中,享受朗诵。
我讲陶渊明的《饮酒》时,读到“问君何能尔?”我问学生:“这是谁在问?”答:“别人。”“问的人是什么语气?”答:“怀疑的语气。”“为什么是怀疑的语气呢?”学生笑答:“身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很难办到啊!我就做不到。”“那么我们一起把怀疑的语气读出来!”学生很投入地读完这句后,我接着问:“对于别人的疑问,作者怎么回答的?”答:“心远地自偏”。问:“诗人的回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呢?”答:“虽然身居闹市,但是却对喧嚣声充耳不闻的宁静心境“。问:“诗人回答的语气怎样?”答:“怡然自得。”接下来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学生认为应该面带微笑,摇头晃脑地去读,因为他们觉得诗人这样做非常享受。读完几遍,我再询问学生:作者写此文时,是什么心情。因为他们能投入地朗诵,所以也便能很轻松地把握作者写此文时悠闲自得的心情。
2.悟境:品读名言警句,感知诗情画意。
很多古诗中都有诗眼或者关键字。教师引导学生找到它们,以此作为切入点进行点拨,可以使学生宏观把握全诗的内容,高瞻远瞩,以达到对全诗意境的整体感知。例如杜甫的《望岳》,全诗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俯望。抓住“望”字,就能把全诗联成一副大气磅礴的画卷。
古诗中很多名句,流露出意韵深长的画意,教师需引导学生去细细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讨论画面中点、线、面的和谐搭配而组成的壮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去揣摩画面中的诗人的行踪。
警句含义深刻,超越时代给我们以教益。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示和引导学生去挖掘警句的深刻含义,从而取得对诗意境的更深的领悟。比如《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中那种积极乐观的精神,永不放弃的斗志,都是需要让学生去认真领会的。
3.悟神:追寻诗人足迹,体悟诗人灵魂
要真正达到顿悟的境界,单纯地挖掘文本是不够的。鉴赏诗歌的最高境界需要忘我、沉醉。只有让学生体味到诗人即我,我即诗人,融会于诗人写作时的原始状态,与诗人灵魂交汇,才能真正领悟诗歌的内涵。
我觉得教学生读古诗,最好在讲评单独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和探究,使他们获得更大的信息量,领悟到更多的东西。
首先是κ人的写作背景的解读,这一点很多教师都很重视。比如李白的《行路难》,如果学生不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根本无法理解诗人“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的。
初中语文课本上,很多诗人的作品都不是孤立出现的,这给我们引导学生寻踪感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比如陶渊明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饮酒》,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行路难》《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渡荆门送别》《送友人》《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等等。学习这些诗歌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诗人不同时期的创作背景,以帮助他们站在诗人自身的角度,与诗人进行灵魂的对话,从而对诗人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也可以比较诗人不同作品的创作技巧,领会他们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和心境。
比如杜甫诗的纵向比较:八年级上册的《望岳》《春望》,前者写于杜甫二十多岁时,当时诗人过着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这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后者写于安史之乱的离散之时,所以才有“家书抵万金”的满怀愁绪;而八年级下册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老年居于四川之时,作者已经历经患难,于伤病累累中历练出了大慈大悲的悯世情怀,所以才能置个人得失于事外,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唤。三首诗的纵向比较,使学生对诗人高尚情操的形成过程有比较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对诗人“诗圣”的称号就有了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