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龙的谚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龙的谚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龙的谚语

有关龙的谚语范文1

关键词:清徐龙眼葡萄; 气象条件;葡萄生长发育期;气候资源

文章编号:1005345X(2017)02001403中图分类号:S663.1文献标识码:A

清徐县是全国著名的四大葡萄产地之一,素有“葡萄之乡”的美称。边山果农流传有“清源有葡萄,相传自汉朝”的说法。清徐葡萄历史悠久,境内葡萄栽培历史可上溯到2 000年之前。现有葡萄4 000 hm2,产值1.9亿元,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清徐葡萄能获得如此大的效益,与当地的气候条件是分不开的,尤其是龙眼葡萄更体现了其物候期与当地气象条件的相关性。为此,进行了分析和初步的探讨。

1地理、气候环境分析

清徐县地处太原盆地西端,东经112°22′,北纬37°35′,海拔高度759.9~1 865.6 m,其地图轮廓近似靴形。全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清徐龙眼葡萄主要分布在县城西北部边山一带。这一带正处在吕梁山脉的前沿,太原盆地的边缘,背靠吕梁山,面向汾河平川,山坡平缓,背风向阳。由于地壳运动遗下了堆积的黄土和洪水的冲积物,而断崖山与平川相衔接的特殊地段,又影响着对周围环境的阳光、热量、水分和养分的分配,再加上所处纬度与海拔高度等特殊优势,形成了一个非常适宜于葡萄生长的区域。一年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高度集中,秋季短暂,多为凉爽、清朗天气。年平均气温10.9 ℃、年平均日照总时数2 418.3 h,年平均降水量为390.3 mm,年平均相对湿度56%,全年无霜期183 d。

2龙眼葡萄物候期与气象条件分析

2. 1温度条件分析

温度是影响葡萄生长和结果重要的气象因素。而龙眼葡萄生长期要求≥10 ℃的有效积温3 600~3 700 ℃,据清徐县2013-2015年气象资料统计(表1):从4月中旬至10 月上旬≥10 ℃积温平均值为3 832.0 ℃。说明上述温度条件能够满足清徐边山一带龙眼葡萄生长发育的需要。以下从物候期的气象条件分析。

2.1.1萌芽期龙眼葡萄萌芽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以上时,根系开始活动并吸收营养物质供应芽的生长,花序原始体继续分化,使芽眼开始膨大和伸长。龙眼葡萄在气温达到10~15 ℃时开始萌芽。清徐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平均日期为4月10日左右(如2015年就是从4月10日开始,10月24日才结束,时间比较长),此期平均气温为13.1 ℃,对葡萄萌芽较为有利,但4月份天气多变,低温、霜冻、大风可能发生,因此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在低温霜冻的夜间可在葡萄园的上风向燃柴生烟,或摆放智能防霜冻烟雾发生器,以提高园内温度,防止冻害发生。

2.1.2开花期在清徐龙眼葡萄开花期约在5月下旬,时间很短,只有10 d左右,但却是葡萄生产的最重要的关键时期。这期间葡萄对气温、湿度及光照等气象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开花期较适宜温度是20~25 ℃,最适宜温度是20~28 ℃,空气湿度小于80%,最适宜湿度60%,要求光照充足,风力不超过5级。从表1看出,5月下旬平均气温为22.4 ℃,对葡萄的开花坐果十分有利,非常适宜以上条件。此期夜间最低温度14 ℃时授粉受精不良。

2.1.3果实膨大期龙眼葡萄果实生长期通常在6月上旬至8月中旬,大概70 d左右,这个阶段果实发育、浆果生长对水分的需求较高,30 cm深处土壤相对湿度应达到60%以上,整个果实生长膨大期要求光照充足,温度日较差大(大于等于10 ℃)。这些条件对葡萄果实的营养积累,以及提高品质有较大影响。果实膨大期要求温度20 ~ 30 ℃。从表1 可看出,龙眼葡萄在6月上旬至8 月中旬浆果膨大生长,旬平均温度为23. 0 ~ 24. 1℃,对浆果生长有利。此期积温高,葡萄品质就佳;温度低于20 ℃时,浆果生长缓慢。

2.1.4硬核期(着色期)8月下旬,龙眼葡萄开始进入硬核期(着色期),气温高于20 ℃时果实迅速着色成熟,最适宜的气温为25 ~ 30 ℃,期间日较差有利于浆果的糖分积累和果粒变软着色,同时满足树体叶片光合作用的需要,果实含糖量很快增加,由于葡萄果实的着色主要决定于营养物的形成与积累以及含糖量、糖酸比、芳香物质及有无裂果等因素,故此期是葡萄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期旬平均气温在21.2 ℃,基本适宜葡萄的着色。此期昼夜温差大于10 ℃时,葡萄在晚上呼吸强度小,有利于糖分积累着色,并且,特别有利于龙眼葡萄着色与品质的形成。

2.1.5成熟期成熟期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旬平均气温在14.6~16.3 ℃,期间对水分需求较低,但要求光照充足,在一般年份,清徐多雨季节通常在7-8月,其中又以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主汛期,9月干燥少雨,与葡萄的生长发育需求相对应,有利于高品质葡萄生产,适宜葡萄的成熟。

2.2光照条件分析

太阳光是葡萄进行光合作用唯一的能源,是葡萄进行能量和物质循环的动力。龙眼葡萄是对光照特别敏感的品种,在生长季节,充足的光照使花芽分化良好,枝叶生长健壮,叶色浓绿且有光泽,叶片肥厚,新梢粗壮,果实着色良好,产量和品质提高,色、香、味俱佳。清徐县龙眼葡萄生长期平均日照时数的平均值为1 274.9 h。如此良好的光照条件能够满足龙眼葡萄花芽分化的要求,有利于光合作用的物质转化、积累,保证了龙眼葡萄的品质。

2.3降水条件分析

年降雨量及其季节分配,强烈地影响着葡萄植株的生长发育和果实的品质以及产量。降水或灌溉有利于葡萄植株芽眼萌发、新梢生长和花原始体的继续分化。而在开花期间,潮湿和阴沉的天气,会阻碍正常授粉受精,引起子房脱落。葡萄果实成熟期间雨水过多或阴雨连绵,容易滋生病害,引起果实开裂腐烂。在葡萄植株生长后期,多雨则新梢继续生长,导致营养物质积累少、新梢发育不充实和果实成熟不良,

品质降低。在干旱条件下,由于缺水,葡萄叶片的光合效能减弱,而呼吸作用加强,也会产生果实含糖量低、酸度高和枝条不成熟的不良现象。干旱还削弱了葡萄植株长势,致使植株越冬性能差,甚至死亡( 幼龄葡萄特别明显)。清徐县年平均降水量为390.3 mm,主要出现在7-8月份,此期降水给葡萄果实膨大创造了有利条件,但降水量过大,又会使葡萄产生病害,如在低温高湿情况下可能产生霜霉病,其他条件下有可能产生灰霉病、白腐病等,因此,做好病害预报及预防尤其重要。

3小结与讨论

龙眼葡萄是清徐县的传统主栽品种,光照、温度及降水是影响葡萄生长发育和品质形成的主要气象因素,这些因素基本能满足龙眼葡萄的生长发育所需,但春季时有晚霜危害,特别要注意预防。每年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雨量过大时注意病害的预防,同时加强春季萌芽期灌溉。

有关龙的谚语范文2

【关键词】谚语;中西方文化;动物词;历史;宗教;环境

谚语有着它无可替代的魅力,这种魅力体现着谚语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又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的概括及总结。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文化包含着语言,语言中又渗透着文化;语言与文化,既相互制约又互相影响。首先从现代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语言是文化的根基,即“没有语言,何来文化?”;而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即独特、互不相同;其次从辩证唯物主义论的角度去分析,语言会受文化的影响,却又能反映出文化。总之,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人民在其生活经验中的态度、思想。谚语作为语言的一种,不仅在内容上的表现手法简练精辟,在寓意中更能发人深省;它不仅具有广泛地感染力,还可以反应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以及生活哲理。谚语是出自民间的警示箴言或至理名言,不仅在用词上趋于简练、便于记忆,在用句上,语言生动、切合实际;而且在理解范畴因句子短小而通俗易懂。可以说是集该民族人民的聪慧、精神和经验的结晶。本文就中西方谚语在、习俗差异、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与共性,研究各自特点。

一、关于谚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习俗上的差异

中西方谚语的最典型差异,就是以动物词为主体的习俗方面的差异。究其原因,无外乎是相同的动物词在中西文化背景中除了其固有的字面意义外,还存在着文化内涵方面的不同。众所周知,含有动物词的谚语在英汉语言文学中的数量相当庞大,而且构成了谚语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说一个动物词“狗”,狗在汉语意义中是种卑微的动物,如果在中国,被对方比做是狗,那将是很恶劣的中伤。我们汉语中也有不少与“狗”这个动物词有关的谚语:“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狗改不了吃屎”,“狗腿子”等,但大多都是贬义词,虽然在现代社会有很多爱狗人士,社会上许多人把宠物狗当成家族成员的一份子,其在家庭中的“地位”更是与日倍增,可由于汉语文化的根深蒂固,狗在汉语文字及口语表达中的贬义形象却不曾改变。而在西方文化中,狗作为人类忠实的朋友,地位很高,并且在英语谚语中出现以“狗”这个动物词来比喻人的行为的一般为褒义或是赞美。如:“Youarealuckydog.”(汉语翻译为:你是一个幸运的人);“Everydoghasitsday.”(汉语翻译为:人人皆有得意时)等。不仅“dog(狗)”这个动物词,在中西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存在较大差异性以外,还有很多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谚语中的意义也存在很大不同。比如“dragon(龙)”,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龙”在人民的心目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很多最尊贵的人或物都以“龙”冠之。而在西方语言中,赞扬“dragon(龙)”的词语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贬义。比如在英语中,“dragon”一词,指凶狠残暴之人、严厉严肃之人、恶毒的老妇人。

二、宗教上的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其信仰的宗教,它是一种人心向往,又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谚语中宗教对其语言的影响反映得也颇为具体。西方大部分国家的人们信奉的宗教都为基督教,所以在西方说英语的国家中的许多谚语都与基督教有关,如:“Christmascomesbutoneyear.”(汉语翻译为:佳节难逢);“Intherightchurch,butinthewrongpew.”(汉语翻译为: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等。众所周知,我国地域宗教种类繁多,在古代尤以古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儒家学派的影响最大,因此汉语中的很多谚语多与这些宗教有关,如:“借花献佛”(意为:拿别人的东西做自己的人情);“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意为:平时不用功,不提前做好准备,真正遇到棘手的事情时才慌慌张张开始准备);“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意为:即便一时可以逃脱,但由于其他无法脱离的牵绊,最后还是无法全身而退)等。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信奉佛教的人们相信有“佛祖”保佑必能成事,“佛祖”可以主宰世间的一切。“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混迹则乱”(意为:事物发展到了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等谚语则反映出了道家在汉语文化中的影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意为:别人不来侵犯我,我也不会主动去攻击别人。别人要是侵犯了我,那么我也就得侵犯你了)等谚语则反映汉语文化中融合了儒家学派宽待以人、礼仪为先的思想。

三、环境方面存在的差异

有关龙的谚语范文3

摘 要:谚语是语言的精髓,文化的精华,具有民族特点,极大地丰富了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笔者从习俗差异、、环境差异及历史典故几个方面来看英汉谚语的差异的文化根源。对其差异性的探讨与研究,将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英汉谚语丰富独特的内涵。

关键词:谚语差异文化根源习俗差异环境差异历史典故

何为谚语?谚语是一个国家人民日常工作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从中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生活哲理,社会观点和态度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语言,谚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邃。既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受该民族的生存环境,,习俗差异,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影响制约的关系。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

一、习俗差异

关于英汉习俗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谚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狗仗人势”、“狗改不了吃屎”、“狗眼看人低”、“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谚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Barking dog seldom bite(嘴硬者手软)”、“He is a gay dog. (他是个快乐的人)”、“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等。

二、宗教差异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谚语中与宗教有关的谚语反映了宗教对语言的影响。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所以英语中有些谚语主要与基督教有关,如: “Christmas comes but one year(圣诞节一年才过一次,或佳节难逢) ”、“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God sends cold after clothes(人们需要啥,上帝就给啥)”、 “Go to hell(下地狱去)”、“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贫困如洗)”等。而我国是个多神教国家,其中尤以佛教、道教的影响最大,因此汉语中的谚语主要来自于佛教,与佛、庙、和尚等有关,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立地成佛”;“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谚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汉语反映老子道教的谚语有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混迹则乱等等;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则体现了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汉语谚语体系中留下的宝贵财富。

三、环境差异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所以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不可分。英国是个岛国,航海业和渔业在英国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与航海和捕鱼有关的谚语;例如, spend money like water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 go by the board表示“(安排)落空,(计划)失败”; burn one’s boats比喻“破釜沉舟,自断退路”;all at sea表示“不知所措”的意思;like a fish out of water比喻“处在陌生的环境中不自在”等等。而中国则是陆地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与此相关的谚语有很多。如“瓜熟蒂落”、“斩草除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读者一定能体会到莎翁的“爱”。

四、历史典故

英汉谚语中,有些词汇或说法与起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是由历史典故形成的。 西方谚语“Talk of the devil,and he is sure to appear”或“peak of angels and you will hear the their wings”意思接近于汉语谚语“说曹操,曹操就到”,然而前者带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而后者则与历史有关。 “Love is blind”源于西方神话中古罗马爱神 Cupid或古希腊爱神Eros (别称 the blind god ),其对应的谚语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带有明显的汉族历史文化的痕迹。“The bread never falls but on its buttered side”类似于汉谚“人倒霉,吃豆腐也塞牙”,但二者去反映出不同的生活习惯。“Don’t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类似于汉谚“要倒贩槟榔到广东”,二者虽然都表示“勿多此一举”之义,但各自的背景不同:Newcastle是英国靠近产煤地的一个煤港,而广东则为中国南方热带省份,盛产槟榔。此外,英语和汉语之间虽近似的谚语,但两者之间一方是来源于生活,另一方来源于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可直接对号入座。例如:“Men leap over where the hedge is lowest” 近似汉谚“雷公打豆腐,专拣软的欺”、前者来源于生活,后者却来源于神话。又如,“Don’t be a dog in the manger”类似于汉谚“别占着茅坑不拉屎”,前在和来源于《伊索寓言》故事,后者却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再如,英谚“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类似于汉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是前者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而后者却是来源于历史传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历史古国,在这悠悠岁月中沉积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物,因此,不少谚语与这一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例如:“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自古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等等,这些谚语由于来源于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而没有相对的英语谚语,这也是汉语谚语的一大特色。例如,“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自古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等等,这些谚语由于来源于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而没有相对的英谚,这也是汉谚的一大特色。

对其差异性的探讨与研究,将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英汉谚语丰富独特的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把握英汉谚语必须建立在对其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其蕴涵的哲理以及幽默所在。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宜先按照原文的预期风格进行直译,然后附进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词语,点出其寓意。

参考文献:

[1]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三章.p1-8.

有关龙的谚语范文4

虎歇后语在中国无数歇后语中,有的与虎有关,如“照猫画虎―――差不离”、“老虎头上拍苍蝇―――没那么容易”、“老虎的头发―――没人理”、“墙上画老虎―――样子凶”、“虎口拔牙―――好大的胆子”、“纸糊的老虎―――吓不住人”等。这些歇后语诙谐风趣,令人过目难忘。

虎成语在中国文化中,有不少成语与虎相关,如“燕颔虎颈”、“虎口逃生”、“两虎相斗”、“如虎添翼”、“狼吞虎咽”、“虎落平川”、“虎背熊腰”、“狐假虎威”、“放虎归山”、“骑虎难下”、“虎视眈眈”、“谈虎色变”等。这些成语通俗易懂,情趣盎然。

虎谚语民间流传着不少与虎有关的谚语,如“人凭志气虎凭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人怕心齐,虎怕成群”、“一虎可敌千羊”、“前门进虎,后门进狼”、“人不辞路,虎不辞山”、“进山不怕虎伤人,下海不怕龙卷身”、“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等。这些谚语虽语言朴实,却寓意较深,读来颇有韵味。

虎诗在浩瀚的诗海中,有一些咏虎的诗句,如唐代岑参的“易俗去猛虎,化人似驯鸥”、南宋范成大的“无谓秦无人,虎鼠用否耳”、宋代黄庭坚的“车上吐茵元不逐,市中有虎竟成疑”、宋代陈师道的“相逢今已晚,同府尚经年。众口不成虎,诸公更荐贤”、清代赵翼的“危崖石裂藤络罅,老树皮皴虎磨痒”等。虎年来临,低吟高哦几首咏虎诗,别有韵味。

虎谜在谜苑中,有的谜面中含有“虎”字,如谜面为“初生牛犊不怕虎”,打《水浒》人物名二(谜底:童威、童猛);谜面为“虎子”,打《水浒》绰号一(谜底:母大虫);谜面为“形状像老虎,口中念弥陀,白天呼呼睡,晚上忙捉贼”,打动物名(谜底:猫);谜面为“缚虎容易纵虎难”,打四字口语(谜底:抓住要害);谜面为“狼吞虎咽”,打食品名(谜底:快餐面)。而有的谜底与“虎”字有关,如谜面为“猜灯谜”,打《水浒》绰号(谜底:打虎将);谜面为“此谜棘手”,打花名(谜底:虎刺);谜面为“身穿皮袄黄又黄,深山老林把身藏,呼啸一声惊天地,百兽之中堪称王”,打野生动物名(谜底:虎)。虎年之时,猜猜虎谜,也颇为有趣。

虎联在联海中,有不少嵌有“虎”字的对联,别有一番情趣。如:“虎去雄风镇五岳;兔生瑞气秀三春。”联语清雅,颇具情趣;又如:“水月观鱼跃兔走;山海关虎啸龙吟。”联语上下相对,自然流畅,可谓珠联璧合;再如:“华夏虎年虎添翼;神州龙诞龙腾空。”联语构思巧妙,对仗工稳,字里句间洋溢着盛世的勃勃生机,读来令人振奋。

虎画古今有不少画家喜欢画虎,如大画家张大千为使所画的“虎”形神兼备,曾自己养虎,细心观摩,被传为佳话。国画大师张善子,人称“虎痴”。他所画的《十二金钗》图,以虎拟人,将12位花容月貌的女裙钗画成神韵各异的斑斓猛虎。把猛兽和美女这全然对立的东西统一在绘画里,显露了独到的艺术见解。现代著名画家刘奎龄一生画过不少虎,所画的《虎威图》、《虎啸》等,早已成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虎戏在戏苑中,有的戏与“虎”字有关,如元朝杂剧《虎头牌》、昆曲《虎囊弹》、京剧《虎牢关》、《卧虎沟》、《胭脂虎》等。由古代小说《水浒传》改编的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武松打虎》,素为人们津津乐道。文学巨匠郭沫若曾创作了著名话剧《虎符》的剧本,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

有关龙的谚语范文5

关键词:谚语;翻译因素;翻译方法

一、引言

英国作家和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曾经说过:“The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initsproverbs.”谚语是一个民族天赋、智慧和精神的体现。谚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手段的集中体现,是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而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语言精品。谚语是人类语言文化大树上硕果累累的一枝,是语言白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何为谚语呢?《谚语·歇后语概论》给谚语下了如此定义:“谚语是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传授经验和教训劝戒功能,流传于人民群众口头的话语”。英语一则谚语告诉我们:“Proverbsarethedaughterofdailyexperience。”(谚语是日常生活的产物)英国搜集家ThomasFuller曾对谚语作过描述:“众多的事理经过煎熬,凝练成寥寥数词,这便是谚语。”英国首相JohnRussel认为谚语是:“众人的智慧,一人的妙语。”

以上观点虽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谚语的特点:1、智慧的闪光2、经验的结晶3、精美的语言4、人生的启迪5、无翼的飞翔6、真实的写照。一般我们对谚语的含义理解为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句子,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熟语。大部分谚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人类智慧的闪光,它启迪人生,指导人们的行为。

学习英语语言不可能不学习英语谚语,但是英语谚语是几千年英美文化的沉淀,特别是英美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加了我们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尤其是谚语的翻译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谚语本身的含义及其折射出的民族文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试图从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和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两个方面对英语谚语的翻译策略做一些浅层次的探索。

二、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

谚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谚语的翻译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为了能够反映其特有的文化特色,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寓言神话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影响其含义的因素,正确理解和翻译谚语自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历史背景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在历史的进程中,谚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其历史的变迁。因此我们在翻译谚语时需要考虑其历史背景,才能正确理解谚语的含义。

公元前55年,古罗马统帅恺撒征服不列颠岛,而英国历史上真正的“罗马人的征服”(RomanConquest)是在公元43年开始的。从此罗马人占领不列颠400年之久。罗马人的文化对不列颠的影响仍留在岛上,在今天的英语谚语中仍然可以找到历史的痕迹。例如:

DoinRomeastheRomansdo.在罗马就要过罗马人的生活。(喻:入乡随俗。)

Romewasnotbuiltina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喻:伟业非一日之功。)

Allroadsleadto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喻:殊途同归。)

这三条谚语足以反映出“罗马人的征服”(RomanConquest)对英语谚语的影响,足以反映出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

地理环境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生活和劳动的地理环境习习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南面有英吉利海峡(theEnglishChannel),多拂尔海峡(thestraitsofDover),东面隔北海(theNorthSea)。这里的海上运输业和渔业特别发达,因此留下了不少与航海业和渔业有关的谚语。例如:

Allisfishthatcomestohisnet.进到网里的都是鱼。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任何有用的东西或有好处的东西都来者不拒”,含有贬义。

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不要教鱼儿游泳。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不要在行人面前卖弄自己”。相当于汉语谚语“不要班们弄斧”。

Hewhowouldcatchfishmustnotmindgettingwet.要想抓鱼就不能怕弄湿衣。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与汉语谚语“要吃龙肉,就得亲自下海”的比喻意义相似。

Thegreatfisheatupthesmall.大鱼吃小鱼。

这条谚语形象的描绘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激烈斗争,相互倾轧的状况。

Hethatwouldsailwithoutdangermustnevercomeonthemainsea.谁在航行时不冒险,他就永远不要来到大海上。

这条谚语比喻“不付出就没有收获”,相当于汉语谚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大不列颠岛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风大雾多,降雨量特别大。因此产生了一条谚语:Itneverrainsbutitpours.(不雨则己,一雨倾盆)。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倒霉的事情总是一起发生的”,相当于汉语成语“祸不单行”的意思。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的东西很多,涉及生活的各个地域。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等方面的影响,又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谚语更是与风俗习惯紧密相关,英语谚语的翻译离不开对英美风俗习惯的了解。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中国人一般都鄙视狗,常用狗来比喻坏人坏事。但英美国家大都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其中一部分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没有贬义。在英美文化中,“狗”经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派生出许多谚语。

Everydoghashisownday.(每只狗都有他的好时光。)

这条谚语比喻“人人都有得意的一天。”

Anolddogbarksnotinrain.(老狗不乱吠。)

这条谚语比喻“老年人做事有经验。”

Dogdoesnoteatdog.(狗不吃狗。)

这条谚语比喻“一个人不应该攻击或伤害同伙,或赚他的钱。”与这条英语习语相近的汉语有:“同室不操戈,同类不相残。”

Loveme,lovemydog.(喜欢我,也要喜欢我的狗。)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思是:任何希望与我保持友谊的人,都必须接受和容忍所有属于我的东西。我的个人爱好和我的观点意见。同这条谚语相近的汉语习语有“爱屋及乌。”

Hethatliesdownwithdogsmustriseupwithfleas.(与狗同眠的人身上必然有跳蚤。)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近似与汉语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猫也是英美文化的宠物,多用来比喻女人,猫和狗一样,常被比喻成人,自然也引出不少谚语。

Allcatsaregreyinthedark.(所有的猫在黑暗中都是灰色的。)

这条谚语比喻“人在未成名时,很难看出有什么区别”。

Acathasninelives.(猫有九命。)

在英美文化习俗中,传说猫天资聪明,动作灵敏,在很多其他动物会被伤害的情况下,猫都能逃脱劫难。这条谚语比喻“生命力极强”。

Acatinglovescatchesnomice.(戴手套的猫捉不到老鼠。)

这条谚语比喻“四肢不勤的人,什么事也做不出来”。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谚语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更能折射出宗教对谚语的影响。英美国家,基督教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谚语源自《圣经》,或与基督教有关。了解英美人的信仰对翻译相关谚语起重要作用。

Theheartknowshisownbitterness.《圣经·箴言》

一颗心知道它自己的痛苦。

Everymanmustcarryhisowncross.(每个人必须背他自己的十字架。)

这条谚语来自《圣经》,cross(十字架)是耶稣走向死亡之地所带的十字架,钉上十字架而死。cross一词就有了“苦难”的转义。这条谚语的意思是,人人都要忍受生活中的苦难,承担自己的生活负担。

Forbiddenfruit(禁果)一语也出自《圣经》,并为众人所周知。在《创世纪》中,亚当在伊甸园所吃的苹果是禁果,这个典故使“Forbiddenfruit”一语获得“因被禁止反而想弄到手的东西”的转义。从而产生:

Forbiddenfruitissweet.

禁果是甜的。这句谚语表示“不让得到的东西格外有诱惑力”。

在英语谚语翻译的过程中,除了以上四个主要的因素需要认真考虑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寓言神话、文学艺术和体育美术等因素还会影响到我们对英语谚语的翻译和理解。

三、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卢梭说过:“谚语是一个人的机智,所有人的智慧”。既然谚语反映的内容是经验的结晶,智慧的闪光,历史文化的沉淀,那么谚语的翻译也是必然要反映谚语的本质,揭示谚语的内涵。著名美国翻译家奈达(Nida)指出:“所有的翻译,不管它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关心接受者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最终目,从它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看,是评价任何翻译最基本的因素。”所以我们应是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再现英语谚语的内涵和本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针对不同的谚语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直译法更好地保留了英语中“原汁原味”的成分,因此,如果读者能对译后的谚语寓意一目了然,我们首先用直译法。例如:

Ahomewithoutloveisnomorethanababywithoutasoul.(没有爱的家庭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

Helaughsbestwholaughsla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Knowledgeispower.(知识就是力量。)

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

Lifeisshortandtimeisswift.(人生苦短,岁月易逝。)

Theeyeisthewindowofthemind.(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可见,直译法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和比喻,保留了其表达手法,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意译法

所谓意译是指用译语常用的语言和熟悉的形象来翻译英语谚语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因此其表达方式和汉语有着某些差异。当原文的意思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取直译法处理,或用直译法处理会给读者带来歧义时,就应采用意译法。例如:

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两雄相遇,必有一争。)

Nothingventured,nothinggaine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Everybeanhasit’sblack.(凡人各有其短处。)

Anewbroomsweeps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直译兼意译

有时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或意译都不能确切有效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在直译后再加上谚语的真实含义,“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曾自立,1983)。例如:

Cutyourcoataccordingtoyourcloth.(量布裁人,量入为出。)

EvenHomersometimes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Adaughterisfairerthanfairmother.(女儿比母亲更漂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释意法

释意法就是指在对一个谚语翻译的同时,其后再附上注释或解释,以便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谚语的内在含义。在英语谚语中有一些本民族持有的人名、地名和历史典故等,给我们的理解和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在直译和意译都不能完全达到翻译准确的情况下,笔者认为翻译时需要用一定手段来补偿,可采用直译加注释,意译加注释或直译意译加注释的方法,达到对谚语原文化内涵的全面理解。例如:

Iftheskyfalls,weshallcatchlarks.(天塌下来正好抓云雀,意指:何必岂人忧天。)

BacchusbathdrownedmorementhanNepture.(酒比海淹死的人多,Bacchus-酒神,Nepture-海神。)

Whatisaworkmanwithouthistools.(没有工具的工匠有什么用,意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HethatliveswithMuseshalldieinthestraw.(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文艺、音乐、天文等的女神。文学艺术家生前大都穷困潦倒,不受世人的重视,只有死后才出名。)

四、结语

英语谚语是英美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可贵的财富,是英美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它经过历史的演变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精炼的形式中。所以在翻译时我们必须全面考虑到其历史演变、地理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神话等因素,灵活地运用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兼意译法、释意法等方法,力求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全面正确理解谚语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EugeneANid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

[2]王德春,杨素英,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4]胡文仲,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5]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Z].北京:外语教育与文化出版社,1995.

[6]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8]田静.试析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1).

[9]彭光谦.《英语谚语》[M].北京:对外贸易出版社.

有关龙的谚语范文6

【有关谷雨节气的谚语】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立夏正相宜。

清明高粱谷雨花,立夏谷子小满薯。

清明高粱接种谷,谷雨棉花再种薯。

清明麻,谷雨花,立夏栽稻点芝麻。

谷耩浅,麦耩深,芝麻只要隐住身。

过了谷雨种花生。

沙山花生土山粮。

高地芝麻洼地豆。

风生火龙(红蜘蛛)雾生疸(锈病)。

三月多雨,四月多疸。

连续阴雨不停,小麦易生锈病。

锄麦地皮干,麦子不上疸。

条锈成条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紫斑。

谷雨种棉家家忙。

棉花种在谷雨前,开得利索苗儿全。

谷雨有雨棉花肥。

谷雨有雨好种棉。

谷雨种棉花,能长好疙瘩。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立夏正相宜。

清明高粱谷雨花,立夏谷子小满薯。

清明高粱接种谷,谷雨棉花再种薯。

清明麻,谷雨花,立夏栽稻点芝麻。

谷耩浅,麦耩深,芝麻只要隐住身。

过了谷雨种花生。

沙山花生土山粮。

高地芝麻洼地豆。

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

红薯没有巧,只要插秧早。

红薯种得迟,薯似羊胡须。

谷雨前后栽地瓜,最好不要过立夏。

宁叫秧等地,不叫地等秧。

早黍晚麦不归家,从来不收晚地瓜。

一年甘薯半年粮。

地瓜块根长,深翻才能长。

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

红薯没有巧,只要插秧早。

红薯种得迟,薯似羊胡须。

谷雨前后栽地瓜,最好不要过立夏。

宁叫秧等地,不叫地等秧。

早黍晚麦不归家,从来不收晚地瓜。

一年甘薯半年粮。

地瓜块根长,深翻才能长。

要有红薯吃,土要挖一尺。

谷雨麦挑旗,立夏麦头齐。

谷雨麦怀胎,立夏长胡须。

谷雨打苞,立夏龇牙,小满半截仁,芒种见麦茬。

冰雹打麦不要怕,一棵麦子扩俩杈;加肥加水勤松土,十八天上就赶母。

麦不封垄,松耪不停。

风生火龙(红蜘蛛)雾生疸(锈病)。

三月多雨,四月多疸。

连续阴雨不停,小麦易生锈病。

山岭薄地栽地瓜,高粱丰收在涝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