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硕士扩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硕士扩招范文1
对于参加了今年考研的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来讲,有一个好消息,那就是硕士研究生扩招了,今年天津市属普通高校预计有550个专业硕士招生计划,面向今年1月份参加考研的应届本科生。另外,与教育部政策相配合,南开大学今年将在14个专业领域追加专业学位硕士名额350个,天津大学也有600个工程硕士的招生计划。
教育部给天津大学新增加的双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部是全日制的,学生毕业后可以获得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以往只面向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的专业硕士招生,今年首次对应届本科毕业生开放。面对今年艰难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这种做法能够让一些无法立即得到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得以又“安心”继续读书,缓解就业压力的用意十分明显。但是,正如10年前本科生的式扩招,貌似短期解决了公民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稀缺问题,实则制造出了更多的社会问题:本科毕业证含金量低了,工作难找了,高校逐利了,学生浮躁了,困难家庭读不起书了,贷款学生还不起学费了……备受诟病的大学扩招政策,沿袭到了硕士扩招上,一时间惹来非议。
从本科生求职难到研究生求职难,我想这种社会问题的蔓延一方面源自扩招造成毕业生求职心理预期和现实需求间存在矛盾,一方面由于我国研究生主要是学术型人才,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研究生中专业应用方向的占85%,而我国则在研究生教育上培养了太多的“老学究”。而近几年数量迅速增长的应用性研究生,如工商管理硕士(MBA),也没有当初的耀眼光芒。我觉得主要原因就是发展大于改革,各高校在培养研究生的数量和规模上不遗余力,但对于培养模式的改革却关心不够,甚至造成有名头的学历在很多人眼里却“臭大街”了,实际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
因此,要缓解就业压力,扩招不是根本,重点在于各高校在培养方式、教育方式上,应该做一些有魄力的改革。
保民生从最需要处着眼
杜双双 读者 天津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
天津市的肓道几乎都是2005年铺设建成的,资料上显示一共有149条,约120多公里。而这3年中盲道的处境也是各不相同,最近,通过市民反映,盲道不帮“盲”的问题重新受到关注。
在市内6区,看到不少盲道处境尴尬。恶意破坏、人为侵占、设施占压让盲人的出行隐患不小。其中,和平区的滨江道、南京路,南开区的鞍山西道,河西区的大沽南路,红桥区的成阳北路,西青区宝华街小区等街道,人为侵占盲道现象严重。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家门口或是公司附近的盲道有不少路段都被早点摊、自行车、机动车、市民丢弃的杂物、各种卖货的摊点侵占,有些石砖还被掀起,连正常人走起来都是障碍。
硕士扩招范文2
据报道,教育部2009年将扩招5万全日制硕士生,同比增长5%,这些扩招的名额主要用于招收参加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集中在MBA、MPA等专业硕士学位。原本只有具备数年工作经验才能报考的MBA、MPA等专业硕士学位,今年将首次向应届本科生敞开大门。
这则消息对于正在准备考研的同学们来说显然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毕竟考研曾经是很艰难的一份“工作”,曾经遥不可及的MPA、MBA等现在门槛低到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人也可以迈进。教育部似乎在为金融危机下难以就业的大学生们找到了出路。然而,这一扩招是否可以达到目的就前景不那么乐观了。首先,研究生上课收费,对于那些家境并不富裕很想尽早找到工作的人的帮助不大,毕竟读出研究生一样是找不到工作,还增加了家庭负担,所以这部分人的就业仍然是一个问题。其次,我国研究生扩招8年,2008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首次下降,这说明大学生逐渐放弃了通过考研回避求职压力的想法。对于大学生来说,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可能短期内好转,工作再难找,迟早是要面对的,早找早安心,晚找更被动。而这一扩招让本想逃避的人找到了靠山,让大学生们习惯于逃避现实似乎不应是我们的教育该引导的方向,一时逃避可以,但终将要面对残酷的现实,那个时候又会有多少人不能接受这些而选择自杀呢?第三,两年或三年后,当这批研究生毕业,和07,08级本科生一起争抢工作时,又会有多少本科生能有工作呢,对于我们来讲,这将是最大的灾难,毕竟学历还是很多企业看重的,到2011年,国家又能有什么办法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呢,尽管那时候金融危机也许已经过去了,难道是博士生扩招吗?最后,让我们假设这样的确可以解决问题,那么,研究生们该上什么内容的课呢?依然是研究性不和市场接轨的,陶醉于我们自己所建桃花源中吗?应该说,这次的扩招应该还是会起到一定作用的,只要教育部不要连续好几年一直大幅度的扩招,像大学生扩招似的。毕竟这是非常时期,当然要有非常手段,与其让大学生们待业,不如让他们在学校多接触知识,以备将来之用。但是问题在于,如果高校还是以目前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那么研究生出来一样没有工作。作为一个本科生,我感觉到现在所谓的专业知识都是相当浅显的,没有任何的深入和专业,老师总是说研究生才可以掌握的更深入,然而现在的研究生和市场也无法接轨,像小语种、生物技术…在当时报名的时候都是热门专业,而这些专业的人却面临着无工作可做或者没有可以接受的工作的窘境,有些专业则是“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国家为了培养所谓“大学生人才”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然而收效甚微,这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体制的问题。当然要想体制一下子完全改善毕竟属于天方夜谭,但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比如让本科生实习。我说的实习不是现在部分学校那样作为一门课程来实习,而是真枪实弹的,到企业、工厂去,不强求,但是给优秀的人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接触未来我们可能会从事的职业,且不一定是现在学习的专业。这首先就要求国家给那些实习企业资金补贴,其次要求学生提高能力,并通过实习真正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将科研和市场结合,做出产品实现盈利,这才应该是我们的目标。也许有人觉得这样的说法太功利性,大学应该是一个陶冶情操的地方,可是当面对越来越多的失业人员或者待业大学生,这些都只是空中楼阁。再者,市场化并不一定真的不能摧毁什么,柳传志日理万机依然坚持读书,并将书本上学来的东西应用到实践中去,如此良性循环。只要方法对,我们就可以达到目的。
总之,我们现在没法看到未来会怎样,也会有很多人担忧自己的未来,我想目前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充实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提高能力,增加自己就业的筹码和可能性,其余的,就让未来去说吧。
硕士扩招范文3
此前数年间,考研人数从46万猛增到120多万,而至去年,增幅骤减为0.55%。
考研人数首次下降,传递出了什么样的信息?
一把茶壶哪能配好十几只杯
“我不讲‘学统’,不管你是否出自名校,只要你证明比本科生强。否则我每月多花一两千块干什么?”环球雅思公司史抒庆校长很激动,“去年底,我从南京带回100多份研究生简历,冷门专业太多,中意的不到十个。”专业知识陈旧,优越感强,比起本科生,适应慢,不勤奋,要价高――研究生让他郁闷,“每年招一二十个,干一年,能留五个就不错啦。”
史抒庆避开“研究生贬值”这词,但毫不讳言对研究生专业设置、培养质量的担忧。
全国研究生扩招十年,年招生从7.2万猛增到42万,在校生从20万扩至110万。供应倍增,挑选“合格品”为何未见轻松?问题出在“多了”上吗?
“作为十几亿人的大国,高层次人才需求迫切,我们研究生还远远不够,扩招仍是趋势。”河海大学赵永乐教授说,研究生不是多了,而是供需结构错位。
“贴近需求调整专业,喊了多年为何见效不大?”南大高教研究所研究员王运来认为,这跟对高校评价体系有关:“谁的硕士点、博士点多,排名往往靠前,就能争取更多的国家投入和地方配套资金。而在课题申报、评奖、待遇等方面,硕导、博导肯定比普通教师强。”
供大于求的冷门专业规模压不下,有些“热门专业”(如法律、工商管理)也因集体跟风,毕业生就业趋难。“设置研究生专业,工科院校上文科,文理见长的学校上工科,补短求全嘛!”南京某工科名校反感“特色发展”的提法:凭啥咱就不能招英语、中文硕士?
超越办学能力的研究生扩招更普遍。在“低成本专业”,尤其是文科,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研究生,已“不算多”。
相对来说,工科专业设置门槛高,难以一哄而上,因而很少听到工科研究生贬值。
谁来帮他们规划明天
去年11月21日,南师大美术教育研究生张苏在南京国展中心外转悠,“三年前,我工作难找才读研,现在找工作,未必就比本科时好。”她说自己应比本科生“有点优势”。这次招聘会后,媒体惊呼研究生在跟本科生抢饭碗。
“研究生务实低就?不可靠!好多人工作不久,心理落差恢复过来了!我偏爱对职业有准备的人。”南京一民营企业老总说。
有准备的人一眼能看出。南理工自动化学院硕士生汪婧去招聘会前,上网挑出二十多家有对口职位的企业、研究所,带着30份简历到现场逐个谈。“我是女生,三年前想留南京不可能,而现在机会很多,工资至少比本科时多报1000元。”
硕士扩招范文4
对于当今中国的专业硕士教育而言,已经度过了初始阶段,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黄金阶段。相对于招生人数以及招生单位的快速增长,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的师资力量依然比较薄弱,教师队伍发展的速度比较慢,同时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培养差异不明显。专业学位硕士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也在阻碍专业硕士领域的健康发展,导致其发展很不平衡。本文通过对现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专业学位;教育管理;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分工更加明确,为了满足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教育部于2009年开始决定对专业学位硕士进行大规模扩招,之后专业学位硕士所占的比例在教育部的配套政策下在逐年上升。到2015年,专业型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在研究生的招生总人数中已经占到占50%。专业学位硕士的大量扩招。一方面,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面也体现了我国教育制度在不断完善,同时还极大地缓解了毕业生就业压力。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专业硕士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管理问题。譬如教育投入不足,教学资源短缺,实践基地形式单一,专业实践机会稀少,校内的双导师制度不够健全,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等。
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环节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教育管理思路不明确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的教学管理理念还有待加强。由于专业学位和学术型学位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故而二者在培养方案的设置,课堂教学的模式,实践环节以及毕业论文等方面理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过当前形势下,大多数学校的教学管理理念依然很落后,他们对专业学位和学术型学位设置的培养目标差异并不明显,培养环节没有充分体现专业学位培养的特点,而是太过于偏重理论,匮于对相关知识的运用和迁移。
2.教育管理体制不适应新环境要求研究生教育管理组织机构首先应该适应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基本内涵和特点,高校应该做好各个职能不同的管理机构建设。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不同于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因此在学校层面上需要设立独立管理机构来对学术和专业型研究生进行管理,将学术学位研究生管理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分离。同时必须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要提升相关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在学校中的地位。在各个高校中的二级学院或者是二级学系设立专业学位的教育管理机构。对每个专业硕士学位点的管理建设要不断提高加强、在基层的培养管理机构中加入优秀的教师,充分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专业权力。而且不能只在学校层面设立独立的专业学位管理的组织机构,最好也在每个二级学院建立独立的专业学位的研究生管理机构。
3.教育管理资源不足在对专业学位硕士生进行培养过程中,所需的资源不仅包括教师、教室以及宿舍,同时还需要不同形式的实践基地等等。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大规模扩招,在校硕士生人数不断增大,相关的教育资源显得很紧张,不能很好的满足扩招的需求。所以,如今很多在校的专业学位硕士生只能学习理论知识,很少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相关实践结合在一起。
4.教育管理信息化程度不足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形式也紧随时代的潮流,迈入了教育管理的新时代。和传统的管理方式性比,这减少了相关资源的浪费,使管理效率得以提高,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教育领域的改革。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是灵活的却又是复杂的,许多信息管理工作要比学术型研究生的教学管理要复杂得多,实现信息化的难度更大,特别表现在实现实践环节的监督与信息化方面。目前,许多高校的信息管理工作仍然处于手工管理、单机分散管理与网络化管理并存的状态。各级管理人员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繁杂的事务型工作上,效率低下,且大大影响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二、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健全教育管理体制,加强教育管理队伍在专业学位的管理过程中要有全面性和针对性,必须要通过调研分析专业硕士培养管理面临的压力和不足,因为我国专业硕士培养管理发展较晚,故此一系列培养制度还未完善,也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具体的制度各个学校也在不断的调整摸索中。因此,专业硕士培养单位要加紧行动起来,逐步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由于专业硕士第二阶段培养计划为进行实践学习,所以学校也要积极帮助学生找寻实践平台。同时鉴于专业硕士培养要在外脱离学校实习,学校针对学生离校实习的问题,要构建起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
2.注重提高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效益进行专业硕士培养的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使命。专业硕士培养质量优劣与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专业硕士培养单位要严把学生培养质量关,必须致力于高质量技术人才的培养。科学进行人力资源分配,将人力、物力、财力充分运用到人才培养中去,使教育投资投与所值,投有所效,以取得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处理师生比严重失衡的问题上,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可以利用人才引进的方式缓解此方面的压力,通过招聘专业硕士导师,也可为学术型硕士导师开展各种培训工作等方式来弥补不足。专业硕士的培养旨在为社会输送高技术人才,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也可为特定职业培养专业人才。专业学位的培养原则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水平,为社会培养拥有良好的专业技术、多元化知识结构等高素质人才。所以,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必须建立完善的实践培训基地,引进先进的设备、技术,也可与企业联合进行专业硕士培养,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实践条件,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此外,专业硕士培养单位还要构建高效的奖助学金机制,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术兴趣。同时还要逐步提升导师责任感,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力度,高校要通过不同的方式积极推动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这样就可以形成完整的专业硕士培养体系。
3.突出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特色高校在研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计划时,必须紧密切合实际职业需要,根据专业硕士培养要求来完成课程设置。由于专业硕士培养的特点还需充分考虑增加实践学习时间。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掌握好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衔接,使二者相辅相成,稳健发展。此举不仅有利于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和动手能力,更有利于开阔他们的知识面,洞悉本领域的前沿动态。而且在实践过程中,不同背景学生与同学或老师之间的交流也会日渐增强。通过实践发现自己的不足,能使学生保持紧迫感并不断审视自己的实践工作,不断从中得到启发,从而提高培养出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质量。
4.建立和完善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的考核评估机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是否能从真正意义上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的质量与综合素质。专业学位硕士是为面向培养社会特定职业需求的高端专业人才而设立的一种学位类型,它特别重视学院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的提高。因此,不断完善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质量考核评估机制,建立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考核方式,对于保障和提高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社会价值。
5、提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培养单位的管理重视程度专业硕士与传统的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根本区别在于专业型硕士更加注重实践。专业硕士教育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人才的重任。它培养出的人才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结合各大高校的专业特色,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专业型优秀人才。与企业进行合作,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工作中去,在实习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不足,进行弥补,进一步提高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用人单位参与到专业型硕士的培养中,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优化了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进入企业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专业硕士的培养,定期对这些硕士生或者教职工进行培训,使其高度重视并积极响应高校或国家政策,使专业硕士教育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恒,胡体琴.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国务院学位办.学位办[2007]19号文“关于申报开展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J].,2007.
硕士扩招范文5
一、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
1.生源质量。影响教育学硕士培养质量的第一个因素就是生源,所谓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源质量代表了各高校教科院或独立教育科研院所的水平,是门槛的具体表达之一。研究生教育属于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培养的是国家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它对学生的理论基础、科研能力、综合素质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2.课程设置。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基本的学习方式,是研究生获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直接通道,因此,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环节会直接关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通常来讲,我国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周期在一年左右,在这一年的课程学习中研究生应该对所学专业及所研究领域有宏观的把握和深刻的认识,能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确定自己的研究范畴,获取相关的研究方法并灵活运用。在我国,一般将研究生课程分为三个类别: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初衷是为了维护研究生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设计,其目的在于拓展研究生的专业视野,激发研究生的学术个性,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应该讲,专业选修课程是各培养单位培养特色的显著表现,对培养质量的多元化产生重要影响。
3.导师队伍。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研究生教育需要导师的直接性深入。指导。导师影响着每一个研究生的具体科研领域,指明了每一个研究生读研阶段的发展方向,关系每一个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层次,甚至对研究生未来的人生走向产生重要的思想启发或是间接指导,他们是研究生培养的直接参与者,也是研究生阶段性的导航者。因此,导师队伍的建设对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显著的影响,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锻造师。
4.科研实践。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又兼具较高科研实践能力的综合型高层人才,只注重研究生的理论化素养则有闭门造车之嫌,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另一重要区别就在于,研究生重在科研实践,重在将深厚、广博的学科理论通过大脑与双手转换为具有学术突破价值以及社会服务价值的科研成果。当前用人单位对社会经验足、上手快人才的大量需求造成研究生不能踏实从事科研实践,花在社会工作中的时间远远大于科研实践,这也直接导致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线下降。
二、教育学硕士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入学门槛较低。正如前文所言,随着硕士研究生扩招的继续,教育学硕士的培养也受到了重要影响。自2003年以来,每年报考教育学硕士的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但人数上的繁荣并没有带来质量上的春天。许多院校为了给本科没有教育学专业背景的学生补习基础知识,要额外拿出大量时间和科研经费为这些学生开设本科课程,平时的专业基础课为了顾及大多数跨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也局限于基础而不敢深挖,致使研究生培养计划大打折扣。
2.课程设置本科化。在我国学科体系中,教育学作为一个一级学科,在研究生阶段划分为教育学原理、教育史、学前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职业教育学等多个二级专业,呈现出专业方向多、专业口径细的特点。表面看来,专业划分的多样化有利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高专业研究的精度和深度,为专业分工做好了准备,但当前我国对教育学的分支研究滞后于教育学本身的发展,这就致使教育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跟不上专业方向的设置,教师的配备没有达到专业分工的要求,因此,就出现了课程设置趋向于本科,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对所在方向研究的深化,专业质量趋于模糊。
3.导师队伍紊乱。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教育学硕士扩招的一个典型特征在于,大多数科研院校出现了一个导师带多个学生的情况,而这一现象大多出现在教育学重点院校,由于有些院校的某一方向为国家教育学重点立项研究站点,每年会有数以百计的学生报考这一学校硕士点,这就引发了一个导师带5个学生的现象,甚至有些院校由于教师引进迟于学科硕士点的建设,出现了一个导师带多个方向或学生与导师不在同一学院的跨界代导现象。
三、教育学硕士培养标准构建
1.招生标准严格化。研究生招生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开端,如何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首要环节。当前教育学硕士招收门槛低、招收范围广,抑制了在短时期内培养高素质研究生的目标实现,我们认为,各招生单位首先要严格遵守《国家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办法》,严把学生的基础理论关,做到认真阅卷,手不留情。
2.课程设置宽厚化。课程设置是科研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它体现科研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体实力以及对教学工作的战略眼光。每所教育学科研院校都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课程建设规律,教育学是综合性较强的大学科,其内容之丰富、涉及范围之广泛、涵盖历史之长久是设置课程时必然要考虑的大背景。在对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各科研院校要着重体现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性和延展性,在安排专业基础课程时重点考虑内容的深厚性和思想的思辨性,加强学生对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研究生主干课程的教学,使他们在基础课程学习之后能够有宽阔的学术视野、多样的方法储备、深厚的思想积淀。
3.导师管理科学化。提高教育学硕士的培养质量关键在于强化导师队伍的管理,制定系统的管理标准体系,增强导师梯队的建设。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导师遴选体系,在用人的初始阶段就狠抓导师的质量,筛选高素质的导师充实导师队伍。其次,要解决多导向精导的转变,减少导师带导的数量,缓解导师精力分散的压力。最后,要注重导师与学生研究方向一致性标准的建设,逐步破除由于导师资源紧张而造成的一导多向的怪现象,保证在导师队伍上维护教育学硕士的培养质量。
硕士扩招范文6
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由于近几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大规模扩张,出现了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条件尤其是师资条件与办学规模不适应的问题,对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师资条件,对于确定今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研究生导师的数量情况
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数量比例(生师比)以多少为合适,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我们可以通过和本科教育的生师比作比较而得出一个粗略的数字。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标准,本科教育的生师比应为14:1左右,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专家潘懋元教授据此认为,如果我们以当量计算,1个研究生相当于2个本科生,那么较合理的研究生与导师的比例应是7:1。毋庸置疑,博士生教育的生师比应该低于硕士生,若指导1个博士生所花的精力相当于指导1.5个硕士生,那么,博士生教育的生师比应为4.7:1左右,每名导师指导的博士生应低于5名。从比较的视角看,香港各大学为了保证教育质量,规定每位导师指导的研究生不得超过5人;在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美国,每名导师所带的博士生为2至3名。在我国,根据教育部2001年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绝大多数研究生导师还要担任本科生的教学工作,一些导师还担任了繁重的行政工作。若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我国每位硕、博导师指导的学生数还应该明显低于这两个数目,然而我 国当前的情况已远非如此。
1.研究生导师数量增长远未跟上研究生数量的增长
研究生导师数量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从表1可以看出,1999年研究生扩招以来,我国研究生导师数量迅速增长,在6年内增长了一倍,但这一增长幅度仍然远远小于研究生数量增长的幅度(312.20%),致使研究生导师平均指导学生数在6年的时间内了翻一番有余,由2.67名增长到5.45名。如果将十六七万在职攻读学位的人员计算在内,则2004年每个研究生导师平均指导研究生大致在6.5人左右,导师总体数量明显不足。导学生数由2.92名提高到了6.7名,这一数字还不包括在职攻读学位人员,可见扩招后中央部委所属研究生培养单位导师数量已明显趋于紧张(见表2)。
高等学校承担了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任务,从2004年的统计来看,在238所培养博士生的高等学校中,每名博导指导的在校生平均达5人以上的髙校有150所,占总数的63.03%;其中62所院校每名博导指导的在校生平均在8人以上,占总数的26.05%;39所院校每名博导指导的在校生平均在10人以上,占16.39%;7所院校每名博导指导的在校生平均在15人以上;2所院校每名博导指导的在校生平均在20人以上,最高为平均25.67人。相应地,博士生培养院校每名硕导的平均在校生数量也较大,8人以上的有70所,占总数人以上的有32所,占13.45%,15人以上的有6所。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之后,导师数量明显不足,相当一部分高等学校的导师尤其是博士生导师指导学生数量过多。
二、当前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结构情况
毋庸置疑,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结构也是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1999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数量的急剧增长也带来了研究生导师数量的大幅增加,许多研究生培养单位在这一过程中未来得及进行结构性调整,使导师队伍在迅速扩充中产生了诸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如反映在专业结构上,由于热门专业研究生数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冷门专业研究生数的增长,致使一些热门专业如电子、法律、财经、管理类等专业的导师数量日趋紧张,导师平均指导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学生所受的指导则迅速减少。相反,一些冷门专业或基础性学科专业的导师数量仍然较为富余。
在年龄结构上,由于扩招的需要,全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了大量的新增导师,青年导师所占的比例加大(见表4),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平均年龄偏大的问题,但大量新增导师匆匆上岗,一般欠缺指导经验,从整体上看不利于研究生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从长远看则不利于学术的延续性。
从学缘结构上看,在许多高校的许多学科中,“师生同堂”现象十分普遍,有很大一部分导师就是在本
校获得最后学位的,这种近亲繁殖现象不利于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不利于不同思想的碰撞,最终
将制约学科发展的活力。如近期一项对某校508名博士生导师学缘结构的抽样调查表明,博士生导师最后毕业学校为本校的有323人,所占比例为63.6%,最后毕业学校为国内其他高校的有136人,所占比例为26.8%,最后毕业学校为国外高校的有49人,所占比例为9.6%。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该校博士生导师队伍中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数量不多,而导师队伍近亲繁殖现象则非常严重。
三、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专任教师队伍水平状况
专任教师队伍水平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而职称和学历虽然并不一定是能力和水平的标志,但是作为从事研究生教育的教师,没有较高的职称和学历,没有丰富的痉验和严格的专业训练,不能不说是一种欠缺,这种欠缺在一些导师的指导工作中已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从高等学校专任教师的职称情况看,在扩招的这几年,伴随着专任教师数的增加,具有正高职称的人数也在以较高速度增长,所占的比例略有提升(1.28个百分点),具有副高职称的人数保持了与专任教师总数大致相当的增幅。从所获学位来看,在2002?2004年三年中,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所占的比例从11.34%提高到14.47%,具有硕士学位的人数所占的比例从32.89%提高到35.17%,表明了近年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专任教师的学位层次没有因扩招而降低,而且还略有提高(见表5)。但需要指出的是,与国外相比,我国研究生教育专任教师队伍的职称和学历水平较低,迫切需要大力提高。
从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的情况来看,目前三大地区研究生教育专任教师的职称和学历水平差距较大,东部地区的高校在几项指标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在这些指标上则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具有博士学位者所占比例这一项上,三大地区的差距很大,东部地区为18.19%,中部地区为12_95%,西部地区则只有8.49%(见表6)。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还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区域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战略决策的提出和实施便是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各区域的研究生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表现,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的专任教师队伍水平严重偏低的情况亟待改善。
四、对改善我国研究生教育师资条件的建议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经历几年的大规模发展后’在师资队伍上存在着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和水平不高的现象,迫切需要调整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并充实师资队伍,调整师资结构,提高师资水平,以确保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稳步发展。
1.放缓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速度
造成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师资条件不足的原因,既有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晚的历史因素,更直接与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大扩张有关。因此,要改善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师资条件,需要放缓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增长速度,使之回落到一个相对正常的增长区间。对于博士生教育的发展速度,考虑到近年我国由于博士生规模增长过快巳导致导师数量严重不足的状况,以及目前我国巳提前实现2010年目标的事实,政府应严格控制其发展速度。而对于硕士生教育规模来说,由于目前的在校生数离120万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可以适度高于博士生教育规模增长的速度,这也是出于满足社会需求和优化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的一种考虑。毋庸置疑,本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以及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追求刺激了考研人数的急剧增长,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社会需要的研究生主要是硕士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硕士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无疑应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点。从研究生教育发展较早、制度完备而规模又居世界第一的美国来看,2002年共授予博士学位糾160人,授予硕士学位482118人,二者之比为1:10.9。而到2004年,我国授予博士学位23446人,授予硕士学位127307人,二者之比为1:5.43,硕士生教育还可大力发展。但考虑到师资条件的限制,其速度应当较大地低于1999~2004年之间的扩张速度。
2.加强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师资条件的不足,必须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创造必要的条件。首先,要稳步增加研究生导师数量。这是当前较为迫切的任务,但导师数量特别是博士生导师数量的增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否则势必带来导师队伍质量的下降,进一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的学科发展、科研条件、研究生数量等确定导师队伍建设的规模和速度,不能一味地追求导师数量。
在导师的选择中,要注意克服等级观念,要让那些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教师不断补充到导师队伍中来。
其次是对单一制导师指导模式进行改革,推行导师小组制。单一制导师指导模式虽然有着导师责任明确、师生关系密切、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较深入以及在人格修养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言传身教等优势,但这种“师徒式”的关系模式也容易造成学生的知识范围较为狭窄,甚至由于导师繁忙造成学生放任自流等弊端。因此,在长期实行这一模式的英国和德国,近年来也在逐步推行双导师制或导师小组制。我国当前在导师数量不足和不同的导师指导学生数量严重不均的情况下,更应该借用导师小组制的优点,充分挖掘导师队伍的潜力,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再次是努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主要是根据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需要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学科梯队的合理配置;特别是要积极引进校外乃至海外优秀学者,大幅度提高具有非本校博士学位,尤其是国外大学博士学位的教授、副教授担任教师的比例。国外特别是欧美许多大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们为防止近亲繁殖,一般都不留本校毕业生当教师’本校毕业生即使特别优秀,也必须先到其他学校任教几年后,方可根据需要回母校工作。除直接从校外或国外引进人才外,还要鼓励和创造条件让研究生教育专任教师能多渠道、有计划地到国内外其他大学进修和交流,积极开展教学和科研领域的校际与国际合作。总之,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是要逐步达到学科和专业结构协调化、年龄结构均衡化、学历结构高层化、知识结构综合化、学缘结构多元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