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花儿的佳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花儿的佳句范文1
一、化叙述性语言为描述性的语言
一位俄国作家举过这样的例子,“有个小银元落在地上”这个句子不够好,应该写成“有个小银元从桌子上滚了下来,在地上‘叮叮当当’地跳着”。描述性的语言表现出银元的声音和动态,这样句子就活了。所以我们写作文时不妨将“太阳从东方升起”,写成“一轮红日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将“小弟弟哭了”描述为“小弟弟眨巴着眼睛,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突然,他一屁股坐在地上,‘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双手使劲地揉着眼睛,两只小脚乱蹬着,一边哭,一边喊:‘哥哥坏,哥哥是个大坏蛋!’”
二、用具体的事物代替抽象的交代
例如:“时值九月”和“吐蕊的时候”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后者更生动形象,它用具体的事物代替了抽象的交代,透露出语言的智慧。又如我们不说“秋天到了”,而说“金秋送爽”;不说“树木已经枯萎”,而说“树木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青春”;不说“黎明时分”,而说“当时间的女神刚刚叩响清晨的大门时”。
三、用诙谐的语言代替刻板的叙述
请看诗人流沙河的自传《这家伙》中的一个片段:“看这家伙怎样写诗,实在有趣。他在一张废纸上面涂涂抹抹,一句句地慢慢拼凑,一字字地缓缓雕琢,真是老牛拉破车呢!嘴里还要嘟嘟哝哝,就像和尚念经,看了叫人心烦,又常常停下笔查字典,一点儿也不爽快。”幽默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也感受到诗人严谨的写作态度。我们在习作时也不妨把语言写得俏皮些,这样可使文章更有趣味。
四、用词精当,力求传神
托尔斯泰的《穷人》一文在表现桑娜一家贫穷时,有这样一句:“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这“填”字用得好,表现出桑娜一家生活的极度困难,食物只能勉强维持生存。如果把“填”换成“吃”,那意思相差就远了。
用词不但要传神,还要丰富。如对公园万紫千红的花儿的描写:“公园里的花都开了,红的像火,黄的似金,白的如雪,那鲜丽的色彩仿佛把人带进了仙境。”这里的“像”“似”如“仿佛”在意思上没有什么区别,但作者在这里变换使用,使文章用词富有变化,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五、巧引佳句,善用修辞
描写花儿的佳句范文2
1、它们大吼大叫,紧握拳头,随时准备出击。花儿草儿们幸灾乐祸地看热闹,花儿张开了花苞,大喊加油;草儿跳起了拉丁舞,给乌云们助威。“轰!”“啪”,乌云拳击赛开始了,哭声喊声一片,汗水泪水如注。池塘笑了,笑出了快乐的涟漪;草儿笑了,笑出了欢乐的汗珠;花儿笑了,笑出了美丽的酒窝;柳条笑了,笑出了柔美的腰枝……听见雷声,森林里,春笋挺直了腰板;青蛙爬出了泥窝;松鼠钻出了树洞……森林里又有了生机,有了跑跳声,有了叽叽的鸟鸣声,有扇动翅膀的飞翔声……听见了雷声,少年笑了,他们感受到雷的力量,振奋起精神来;农民笑了,新的一年里有了新的希望……
2、入春后的第一声春雷,轰隆,它告诉我:“春雨就要来了。”正如春雷所说,春雨就这样淅淅沥沥的洒下来了,纷纷扬扬,飘飘洒洒。春雨下啦,“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知道它什么时候该来,它在万物都需要它的时候,它就不知不觉的来了。
3、是的,我铭记这声春雷!因为,我向往它那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势,凭着这气势撕碎天际间乏味的沉寂和逼仄的压抑;我向往它昙花一现的绝美,用这瞬间的震撼来诠释自己生命的意义。
4、这时天边隐隐地传来一些不寻常的律动,似乎感觉像洪潮来临前山河的震荡。忽然间,我莫名地感到一阵心悸,恍若身处一片空无一物的虚无境界中,不知所措亦无所依傍。也许这就是世间万物对这伟大的自然力的最最原始的敬畏吧。在我还未来得及完全从这恐慌中清醒过来时,雷已然来临了。
5、夜沉寂了,但我的耳边却仍萦绕着那声惊天动地的呐喊。雷声并不算长,()但我可以确信这一声响雷绝对比我所听到的那些激荡豪迈的乐曲中的任何一首都让人刻骨铭心。
6、昨夜闻雷,听见的不只是雷声,还有那一声呐喊――来自那不灭的灵魂。
7、既然已给予了世人以震撼,既然生命的意义已得到了诠释,也就完成了大自然赋予它的使命。雷也就这样逝去了。当然,我不会忘,相信冥冥之中也有人会和我一样,记得,天际间曾响过那样一声雷。
8、元宵的诱人的甜糯还在记忆中徘徊,春就向威严的寒冬厉声宣读宣战的檄文――那声沉闷的春雷在辽阔的天际酝酿了许久,终于掀翻了严冬的长久压抑,昨晚发作了!
9、突然一道白光闪过,整个屋子刹那间亮如白昼,然而光亮转瞬即逝,屋子又被黑暗吞没了。一切似乎又归为平静,耳边只剩下“哗哗哗”倾泻而下的雨声。
10、天上的乌云被地面和谐的场景所感动,不再争吵,开始手拉着手,跳起了舞,雷给它们伴奏,雨为它们歌唱。春雷辟啪啪地走着,像迎接春的礼炮,春雷轰隆隆地跑着,传递着春的讯息。
描写花儿的佳句范文3
课题:三年级(上册)第13课 《花钟》
教材简析:该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了不同的花会在不同时间开放及其原因。作者先讲观察后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并形象列举了牵牛花等9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巧妙。
上课:古人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节课的设计也正说明了这样的道理。
赵子君老师在这堂课上最为精彩之处就是根据课文的结构层次,以及学生的阅读期待,从最有趣的段落――最后一个自然段入手,首先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花钟”,打破了顺序式的教学模式,并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了取舍,突出了重点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学。赵老师还通过出示对比句子使学生对书中描写的句子有了独特的体验。赵老师一开始用“开花了”替代所有表示开花的语句,学生马上感觉到了这样的表达既重复又死板。这时,教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示开花的句子。学生通过读一读,比一比,找到文中用了“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绽开了笑脸”“从睡梦中醒来”等生动的语句写出花儿开放,也体会到了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
同时,赵老师还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朗读训练。比如,赵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谈一谈最喜欢哪种花儿开放时的样子,也可以找到句子读一读。一名学生回答:“我喜欢月光花,我想把这个句子读给大家听。”接着,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另一名学生说:“我也喜欢这个句子,你看月光花多美呀,我想把这句话美美地读出来。”还有学生说:“我喜欢睡莲开花时的样子,睡莲像个小女孩刚从梦中醒来,她一定不喜欢别人吵她,所以读的时候要小点声,温柔些,我读给大家听听。”……就这样,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了句子的意思,教师帮助学生揣摩、品味课文中用词的准确,使他们积累了好词佳句。
张公山三小的杨艳老师在上课伊始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当一名学生问道:“我们平常见到的钟与花钟有什么不同呢?”杨老师顺势对最后一段进行了教学,在学生有疑时及时教学,抓住了教育时机。
杨老师在本堂课上的精彩之处是在教学时充分体现出了层次性:第一,识花名。杨老师首先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并“找找这一段写了哪些不同的花?”文中的许多花我们都没见过,如果能让学生看到这些花的图片,将有利于对句子的理解和对课文的学习,所以杨老师在课上为学生呈现了许多图片,学生看到这么多花的图片和有趣的花钟,都惊呆了。“哇!太美了!”学生徜徉于花的世界,欣赏着,有感情地朗读着。第二,赏花开。在欣赏完图片后,杨老师运用启发性的语言,让学生找到最喜欢的句子,好好地读一读,并且想想为什么特别喜欢这一句?学生通过交流和朗读,体会作者在描写花开时表达方法的不同,学生对写法的感悟会更加深刻。第三,品花时。杨老师引导学生先找表示时间的词,接着寻找规律,然后体会作者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词表示时间。第四,拓展。在这一环节中,杨老师注重利用语文教育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为学生提供了多张平时常见的花儿开放的图片,让学生试着用书中的句式描写这些花儿,学生仿写出的句子精彩纷呈。学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随着学生思维的活跃,整堂课也了“活”了起来。
两位老师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演绎出了自己的精彩,之后的评课交流也是智慧的碰撞、思想的共鸣。老师们的评课细致入微,或争论,或共识,在交流中真正达到了心灵相通、共同提升的目的。
描写花儿的佳句范文4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历史悠久,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样本,无论在语言、内容、形式、精神情感等方面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后人。中国古诗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使学生愉快、轻松的学好古诗,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有以下几点粗浅体会。
一、激发学生诵读激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开放式诵读的教学态度,以发展学生的内在潜能,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帮助学生达到“自我学习,自我训练”的目的。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诵读。
诗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要做到“以读为本”、“以讲助读”,而且对诗歌的学习,更要通过朗读这一主要形式来让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认识。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悟。所以,要鼓励学生自读自悟,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从而培养他们对诗歌的语感,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慢慢读,细细品。把诗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有兴趣,读多了,感悟多了,学生对诗句的意思自然就会明白三分。不必强让学生说诗意,就以读代译,意会古诗不可言传的语言美。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天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在指导学生诵读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手舞足蹈”。当那种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和着拍子从学生们的口中流溢出来时,感染力和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表演读,配乐读,想象画面读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二、体味古诗词的韵味
音乐性是诗歌的艺术生命,音乐美是诗歌的文学特质。诗歌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音韵的和谐、节奏的铿镪,平仄的协调、声调的抑扬顿挫。当学生的古诗文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就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古诗文的热情,体味古诗文特有的诗韵。想要深入体味诗歌的韵味,就要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诵读。或集体放声朗读,如潮水奔腾;或自由低声微吟,如细流涓涓;或一人登诵,众人赏听;或男女分队轮读,比赛吟咏。
1、联系生活实际吟诵。古诗词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根据时令节气的变化,选择与之相应的古诗词和学生一起背诵,使学生感觉古诗词离实际生活很近。春节即将来临,家家户户忙着采购年货,街上卖对联,写对联的人多了,年味越来越浓,仿佛可以听到那阵阵清脆的爆竹声了,师生吟诵“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春天来了,小草绿了,花儿开了,燕子忙着筑巢,我们吟诵“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重阳节到了,我们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词,了解古时候重阳节的风俗习惯,让学生感觉到古诗词表现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诗人的思想、情感就在文字中。
2、按诗词内容分类吟诵。根据古诗词描绘的内容不同进行分类吟诵,能达到轻松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吟诵古诗文时,就有意识地渗透归类背诵的方法,让学生按类别将所学古诗进行整理。最常见的是按照四季顺序归类,只要老师一提到描写四季的古诗,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描写春景的《惠崇〈春江晓景〉》、《游园不值》、《钱塘湖春行》;描写夏景的《池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秋景的《山行》、《秋夕》;描写冬景的《梅花》、《逢雪宿芙蓉山主人》……W生们对这些诗信手拈来,随着诗人的脚步,走过了五彩缤纷的四季。
让学生读的根本目的,除了让学生懂得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要领,更要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效果。
三、融入古诗词的情境
古诗本是有情物。友情、亲情、爱情,爱国之情、民族之情、山水之情,都融入了千古传诵的佳句名篇中。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揣摩语言,体会意境,以诗传情,品诗悟情。
诵读是古诗教学的核心手段,充分诵读,能使“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以至心领神会,通达“悟”的境界。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所以诵读古诗词首先要“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只有“入境”,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家残破在诗人眼中,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人心悸。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忧伤是巨大的。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灵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情感升华和寄托。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诵,将身心完全融入到诗中,读入其“境’,悟其“神”,会其“意”,对诗歌内涵的领悟更加深刻,情感也得到进一步升华,既陶冶了性情,又感染了情操,达到诗人合一的境界。
描写花儿的佳句范文5
1、窗外的桃花都开了,满院姹紫嫣红,远远望去,好像朝霞跑到地上来了。桃花散发出的阵阵清香,那么沁人心脾,钻入你的鼻孔,扑进你的心里,馋的你大口大口的吸气。
2、微风吹来,桃花飞舞着落到地面,带有几分凄美之感。桃花只是桃树生长过程的一部分,等桃花把自己的美艳展现完以后,开始长出一个个果实,那便是鲜甜的桃子。可能是经过春雨的洗礼吧,桃子身上带有一种淡淡的清香,那便是我爱吃桃的原因。
3、看,在山的那头,在那青草丛旁,山被什么染成了粉的、白的?哦,那是一片桃林。瞧,白色的桃花洁白如玉,粉色的桃花如绽放灿烂笑脸的婴儿、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水不再低吟,山不再寂静,它们随着春风吹起动人的歌谣。鸟儿在舒展双翅,花儿开始争妍斗艳。那朵桃花在沉睡着,那朵桃花在与密封交谈,那朵桃花在与蝴蝶飞舞。世界变得如童话般迷人。
4、桃花,这春天里美的精灵,她来到世间,哪里是开花,简直是要命的一般,竟漂亮得这样端庄、美丽、娇艳,这样多姿多彩、活泼浪漫。她横枝优雅闲适,斜枝潇洒豪放,曲枝温柔婉约,直枝庄重威严,实是树树有不同、枝枝皆各异,花与树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富有生趣,其色彩之美、姿态之美、风韵之美,真叫人忍不住捶胸顿足、咬牙切齿地喜爱!古人说:“花以形势为第一,得其形式,自然生动活泼。”
5、粉得如蝶的水红色桃花更美了。远看,就像一个穿着薄如蝉翼的芭蕾舞裙的小姑娘在阳光下跳舞。一阵微风吹来,它们又像千万个小精灵似的,你笑我唱,热闹极了,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6、在静静的春天里,我站在门前的桃树下,享受春天给予我的一切,春风抚摸着桃花,桃花更美了,春雨滋润着桃花,桃花更娇嫩了。大自然给予了桃花如诗如画的韵味,桃花也回报了大自然,回报了人类。人们在桃花下,尽情地呼吸,品味醉人的风光。
7、今年的桃花比去年开得更艳更美。阳光给鲜艳的桃花披上了金装,在蓝天的衬托下,桃叶显得格外的绿,仿佛是仙女头上的翡翠。一朵朵美丽的桃花,从“翡翠”中间冒了出来,犹如一个个小娃娃,在绿叶中欢笑雀跃。那一朵朵、一簇簇、一串串的桃花开满枝头,好似那一串串诱人的冰糖葫芦,每一朵都开地那么红、那么艳;那一朵朵张开的花瓣露出淡黄色的花蕊,在风中颤动,喷吐着春的芳香;而那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在阳光下显得更生动、活泼。刚打苞的,犹如一颗颗小红豆,可爱极了。在树上蹦啊跳啊的;快开放的,又似一朵朵红得欲滴的草莓,让人口水直流三千尺。可是没等你伸手,它仿佛迫不及待地展现出全部的美丽——它就要灿烂的开放了。
8、这么多的桃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着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看着看着,我仿佛也成了一朵桃花,一阵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粉红的衣裳随风飘动,一只小蜜蜂飞来告诉我采蜜的收获,一只小蝴蝶飞来告诉我昨夜跳舞的乐曲……
9、桃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桃叶挨挨挤挤的,远远望去象一个个绿色的绒球。美丽的桃花象一张张粉红色的笑脸:有的象春天的守护伸:还有的象迎接春天的士兵。
10、桃花是团结的花朵。看,桃花在枝头成串成串地开放,一朵挨着一朵,一朵紧靠着一朵。向上开着,向下开着,向左开着,向右开着,它们开成了一柱,它们开成了一树。远远望去,好像山上开满了粉红色的火炬。它们手拉着手,互相鼓励着:“我们要尽快地下树去,让果实结得大大的,甜甜的,香香香的,红艳艳的!”
11、雨下桃花的美,是多么的自然,桃花打开了花苞,花苞竟然闪出珍珠般的亮蕊。桃花留住了细雨,细雨流入桃花的枝上、叶上、花蕊里。微风吹拂,桃花羞红了小脸蛋儿,在空中一躲一闪地,好像一只只蝴蝶在飞舞,小雨点落在“粉蝶”的“翅膀”上,粉蝶又成了一只只小船,装满了晶莹剔透的珍珠。
12、桃花已经开了不少了,略显枯黄的桃枝上已吐露出嫩绿的新叶,像一条条碧绿的短裙。桃花穿着短裙,在露珠前照“镜子”。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的花蕊;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像熊熊燃烧的烈火。
13、桃花是争春的花朵。每到春天,桃花连叶子都没来得及长,花儿便从枝干里挤了出来,似乎生怕春天不热闹。瞧,它们一朵一朵地探着头,探着脑袋,似乎互相鼓励着:“春天需要我们,大家出来吧!不要怕冷,我们是勇敢的花朵!”于是,便一朵接一朵地次第开放,开成了万里春光的第一枝。诗人苏轼看见了,便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佳句流传千古了。
14、桃花有粉红的,深红的,浅紫的,在青翠欲滴的绿叶映衬下,更显得鲜艳娇美。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展开了。一丝丝红色的花蕊,顶着嫩黄的尖尖,调皮的探出头。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涨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阵风吹来,多多桃花就像一只只花蝴蝶拍打着翅膀,偏偏起舞,叫人暇接,神迷意醉。()
15、我们在桃花园里漫步,看看这朵很美,看看那朵也很美。这么多桃花,有的单独挂在枝头,有的三三两两紧挨着。花上成千上万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大小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如果把眼前的景色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啊!
16、一阵微风吹过,桃花特有的香味迎面拂来,让人神清气爽,舒服极了。随风拂过的,还有一些桃花的花瓣和一两朵开尽了的花儿。枝头上,朵朵花儿向对着我笑,我仔细看看身边的这朵开得特别大的桃花,只见中间有几条像蜗牛触角一样的花芯,上面满是花粉和花蜜,怪不得吸引那么多勤劳的小蜜蜂在花间忙碌着呢。
17、桃花虽没有牡丹的美艳动人,没有玫瑰的妩媚,没有腊梅的迎寒怒放,但它却能为人除去疲劳。假若你站在一片桃林旁,那请你闻一闻,仔细看一看,那桃花便像有魔力般,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看那稚气的笑容啊,仿佛回到了童年。
18、桃花的颜色有很多种,粉红的,深红的和浅紫的,花儿再配上绿叶就更漂亮了。有的还是花骨朵;有的展开了两三篇花瓣;有的花瓣都展开了。如果说这是一幅画,那么大自然是多么伟大的画家呀!作文
描写花儿的佳句范文6
一、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
这组术语是命题者在题干中经常采用的具有很大干扰性和迷惑性的术语。学生若不把握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不明其具体指向,就会因审题不准而失分。这组术语从总体上看也不是并列的,存在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借助语言文字,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来创造生动、鲜明、具体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特殊艺术效果的手段和方法。它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三大类。“表达技巧”的提法比较笼统,主要是针对诗词整体或局部作比较具体的分析,因此答题角度可大可小,既可着眼整体分析,也可就局部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表现手法”又称艺术手法、表现方法,是指诗词从宏观角度表现情感主旨的手段和方法。它主要针对诗词整体效果而言的,大致可分为抒情手法、描法两大类。常见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欲扬先抑、以小见大、乐景写哀、主客移位等。常见的描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有铺陈、渲染、白描、工笔、细节、动静、虚实等,侧面描写有联想、想象、比兴、象征、烘托、反衬、对比等。表现手法是高考中频频考查的内容,也是今后命题考查的重点。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登岳阳楼》中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和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就属于记叙。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
学生很容易把它跟“表现手法”混淆,二者区别在于:表达方式主要是从语言表达角度来说的,它与体裁特征有关;而表现手法主要是从表达效果来说的,它与诗词的题材和构思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在具体的诗词中,表达方式相对单一,而表现手法往往是灵活多样的。如叙事诗多用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写景诗多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说理诗一般叙述、议论等表达方式。任何表达方式的使用,都要服从文体和表现主题的需要。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也有不同:虽然它们都能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但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诗歌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一般着眼于宏观;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诗歌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加强对句子的修饰,一般考虑的是微观。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它如果间隔使用,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也可视为表现手法;拟人是一种修辞手法,如果一首诗整篇都用了拟人,它也可以说是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等等。
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抒情方式,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或直接以景物描写来代替情感抒发。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乍看,这是一首描写长江流域无限春光的写景诗;实际上,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翘首凝望一直到友人的帆影消失时的情景,抒发了诗人与孟浩然十分真挚的情谊。又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里船。”整首诗没有任何与感情有关的词语,诗人的喜悦之情完全借助于景物描写表现出来。借景抒情,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
寓情于景是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完全寄托在在特定的景物描写之中的抒情方式。一般是先融情后写景,或直接将自身的情感包含在景物描写之中。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悦”之情。又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个“空”字就将景情合一,黄鹂不解人事,诗人空怀先哲!粗看是写景,细看诗句中明显包含有“好”“空”这样的情在。寓情于景,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
情景交融是指将景物描写和感情抒发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艺术方法。它包括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都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它们将写景与抒情相互生发渗透,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创造出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
无论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都是表达手段,都能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要区分二者,一看顺序:是先景后情,就是借景抒情;是先情后景,就是寓情于景。二看重点:以情为主,景物只是媒介,就是借景抒情;以景为主,情感寓在其中,就是寓情于景。分不出重点是“情”还是“景”,那很可能就是情景交融。
三、烘托、衬托和对比
烘托:描写甲事物时,不直接从甲事物入手,而是通过描写与之相关联的另外一些事物,来达到描写甲事物的目的。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听众的感受和周围的景物烘托琵琶声之美。《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通过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失态,从侧面烘托罗敷之美。烘托是用一些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它属于侧面描写。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是用景物描写和
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来烘托主要人物周瑜的形象,突出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来强调其中的某一个。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间的相似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利用事物间的相对来突出主体。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即为衬托的手法,五岳、天台山和天姥山皆以高峻著称,具有近似的条件,而此处主体为天姥山,所以五岳、天台山只是用来衬托天姥山耸立天外、直插云霄的壮丽非凡。又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苍凉秋景衬诗人飘零之哀,柳永《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悲凉秋景衬离情之凄苦,这些都是正衬。而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则为反衬的手法,“蝉噪”“鸟鸣”与“林静”“山幽”一动一静,具有对立的条件,而此处主体为“林静”“山幽”,所以“蝉噪”“乌鸣”只是用来反衬“林愈静”“山更幽”。又如贾岛的“乌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声写静,也是反衬。
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衬托与对比的相同点:二者都是将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不同点:衬托的作用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而对比的作用是为了体现不同。对比正反双方都是主体,衬托只有一个主体,另一个作衬体。
衬托与烘托的相同点:二者所举事物之间都有主次之分,都是为了使主体特色更加鲜明突出。不同点:衬托一般列举一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而烘托一般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烘托一般主体暂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