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资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件资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件资源

课件资源范文1

课件的设计是一个复杂和艰苦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要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和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首先,是课件开发的起始阶段,也就是选题阶段。选题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有两种题裁类型。第一种是普通的题裁,即很多资源网站或资源开发者开发过的。对于这样的题裁,要对其进行再开发,其素材肯定是好收集的,因为这类题裁的相关素材和资源必定多种多样,开发出的学习资源必定对该题裁的重难点解决得十分到位,要把这样的题裁设计好,就必须拿出新的东西来。一线授课教师的想法最有说服力,他们从事本学科教学多年,对学生的学习基本情况掌握得最清楚,为了便于学生的学习,他们有时会想出好的引导办法,而这些好的引导办法是教材和一般开发者不能获取的,因为学生具体的实际情况是每年都不太一样的,采取什么样的教法,只有一线教师把握得最到位。第二种是特殊题裁,即该题裁内容未被开发者开发过,或开发得不深入,质量差,这种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时有出现,如初中数学有关“三视图”的知识,我们看到的资源就比较少,而且都是依照课本开发的,内容不深入,而每年中考时却总有一两道这样的题目出现,学生的失分率较高,因此有必要重新开发这一题裁。经过与一线授课教师的交流,我们发现学生们出错的原因主要是规律没有找好,空间想象力差,我们抓住了这两点,有针对性地开发相关课件,必定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

选好题裁后,就要考虑课件的单元性。课件不仅仅是呈现一节课的专题学习就足够了,它还是单元教学思想的部分体现,因此课件设计时选题要强调“生活性、开放性、挑战性、尊重课本、符合课标、立足学科、综合学习”几个原则。课件应该从一个单元的整体来考虑,要体现单元思想和目标,使课件表达主题单元学习的目标更突出、更鲜明。

在细致考虑选题相关知识后,就要进行相关素材的收集。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五大种类,这些素材的主要来源就是互联网。对于以上五类素材可从百度进行搜索,如果找不到,还可以从迅雷狗狗、电驴的分享互联网进行搜索。还有一些是找不到的,如果想把课本的内容原模原样的在课件中展示,就要通过扫描仪;而学校或家乡的实际图像就要用到数码相机来获取。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素材,我们都要通过各种工具把它们尽量收集完整和多样。

接下来还要对素材进行选材,即对素材进行评价。有时我们收集的某类素材可能较多,而在具体使用中却是有限的,于是就要进行选择,对素材进行科学评价。一般来说越贴近教材,质量越好的优先选择,如果所收集素材质量都不太好,就要依据其贴近程度来选择,如在设计《林则徐》一课时,找到的有关吸毒危害的图片质量都不好而且数量也少,既有年代久远的,又有当今的,由于课件设计是表现古代的吸毒人的状态,因此在选择材时决定用年代久远的,图片就比较与课件所表达的年代背景相吻合。选材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选择的素材不仅要质量好,而且要和课文内容和时代背景相匹配。

过了选材阶段,就要对所选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把素材进行精细化的重构,目的是把课件中所要的能直接使用的素材加工出来。用到的工具主要有文字方面的Word,图片处理的Photoshop,声音制作的Cool Edit,生成FLV的Flash Video Encoder,以及视频工具,如超级转换秀,等等。通过这些工具软件可以对上面所述的五类素材进行分割、录制、降噪、格式转换、图片合成等,把我们需要的素材资源制作出来。如课件《雷雨》中背景声音是一段打雷下雨的片段,它取自一首歌的前奏。

素材经过选材、加工处理之后,我们就可以专注于课件的制作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要从思想上明确观念,一个好的课件资源应该是一个美的整体,是科学的内容与鲜明的外在形式的统一体。内容的科学性是指课件内容的展示应该以课本知识为基础,正确反映课本知识内容,不能马虎大意。如课件《雷雨》中生字练习阶段的“越”字配图,是经过查阅字典后才确定使用所配图片的,因为“跃”字也与该图相配,但“越”字中有“从高处越过某物”之意,所以用该图也可以表达“越”字的含义,因此决定使用那张图片。形式的鲜明性,主要指课件外在形式表达要尽可能与内容相融合,如课件《雷雨》中背景图片、声音及整体的版面色调都与阴暗的雷雨天气相吻合。只有形式的美与内容的严谨科学结合在一起,课件才会更有教育价值。

明确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后,就要真正进入课件设计阶段,课件内容也就是素材已经收集得差不多了,下面阐述有关组织课件形式的设计方法。通常情况下课件的组织结构有几种固定的形式和基本的环节。一般可分有故事导入、基础知识学习、训练与检测评价、知识拓展等几个环节。

故事导入是课件的开始,一般与新知识有密切的联系,不同学科的课件导入其方法不同。语文课件一般是以小故事开始,数学课件一般以旧知识起头,英语则是复习上节的词句开始,物理化学一般是现象或实验开始。如小学课件《三角形》是以断棒动画开始引入的,使学生思考断棒连接后所形成的角的类型。故事导入得好,有利于学生积极投入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一个好的导入方式是课件成功的开始。

基础知识学习是课本内容的科学合理的展现,它主要来自于课本教材,真实反映课本内容。这部分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好课本的基本内容。在形式上要统一风格,文本排列要规整,适当搭配各种素材资源,版面布局要合理,各个知识点链接要有序,跳转要灵活清晰。比如,在不同知识点之间可以设置跳转按钮“上一个”、“下一个”,使得操作课件的人能清晰明了。

课件资源范文2

移动课件在网络教育应用的适切性

终身教育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加入了学习的队伍中。这部分学习者队伍庞大,且学历层次复杂,能力结构差异大,传统的培训不能因材施教。而由于移动课件的个性化特征,完全个性化的终端,支持功能强大的个人定制,智能地提供符合个性化的服务,实现真正地因材施教。同时由于这些学习者不像在校学生那样拥有集中的学习时间,他们社会活动频繁,分散精力的事情多。因此,只能利用分散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比如在等车、做家务或休息时进行学习。从客观方面来说,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移动课件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中国手机用户众多,这些都加速了移动课件于网络教育的应用。手机支持MP3、MP4等格式都能播放移动课件。这样就可以实施移动教学,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轻松面对面”。

从主观方面来说,社会中学习者的学习特点也适合于移动课件模式,这些学习者社会活动频繁,分散精力的事情很多,集中学习的时间比较少,需要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学习。并且进行移动课件的工具一般都是手机、电脑等。移动课件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有效地保障了公民的公平的学习权利,有助于扩大教育规模,为边远山区带来新的希望,为构建学习化社会注入鲜活动力。考虑到这些地方因为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等,在一定程度上,师资配合存在差异,学习者不能进入学校进行直观的学习。而当今手机成为一种通用产品,一般手机支持MP3、MP4的格式都支持移动课件的学习。移动课件下载到手机上,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移动课件符合了终身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推进终身教育的发展。移动课件的开发和设计,也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改进,可加速网络教育资源 的优化、整合。

移动课件设计的原则

移动课件是学生利用手机等便携设备进行网络学习的重要手段,根据网络教学的特点,移动课件在设计时,要重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特征,要注重知识的重构性。在制作移动课件前,要根据课程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提高学习者学习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老化的周期日益缩短,在设计移动课件时候,要遵循动态化设计原则,随时扩充新的知识内容,保证学科内容的先进性。移动课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移动课件在网络教育中应用的学习效率性。因而在制作移动课件的知识内容时候,要对教学资源和学习者进行考虑。教学资源分析,确定教学资源的内容和所要插入的PPT、图片和flash等素材与教学内容的相关程度。学习者分析主要是学习者学习的时间有效果性、认知特征、知识背景、社会背景等。还有就是网络教育支持的各种媒体。对于计算机的配置和智能手机等,采集和制作媒体时,要采用占带宽比较小和技术比较先进的媒体。我们一般采用WMA和MP4。使用的图片格式采用GPEG或者是GIF等格式。这些都影响制作移动课件的设计与。移动学习资源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种教育教学原理和开发技术,并且还要根据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学习工具及学习过程的特殊性进行设计开发。移动课件的设计内容要符合学习者利用零碎时间学习的特点,在制作移动课件时候,设计的手法和策略要适当。要考虑到课件设计的合理性和生活性,和学习者的个性特征。要明确移动课件的制作过程的重点和难点,不要做成教学材料的说明书。移动学习课件不是教材搬家,要注意图片、PPT、和动画等教学资源的优势,注重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整合。

移动课件的教学资源处理

(一)媒体元素选择处理策略

在制作移动课件的过程中,初始视频课件源的视频质量一定要合乎要求,质量源要清晰,视频的音质要清晰不要有其他杂音的干扰。移动课件视频源满足的基础上,相应的PPT课件的字体最好设置成黑体,黑体在后期渲染成移动课件后,在移动设备上的显示才会更加清晰。为了增强移动课件的鲜活性,我们在加入教学资源时,除了加PPT内容外,还会选择一些图片和视频片段插入其中,图片的内容要大致符合PPT的内容,视频片段的选取时间不宜过长,以防喧宾夺主。PPT内容加入的时间一般在3秒至1分钟,其出现的时间也不宜过长,要显示出教师的形象,给学习者以视觉的转换,增强学习的兴趣。PPT内容的选择要考虑移动课件内容,不能仅是课件内容的简单展示,而是要结合移动课件内容,有选择性地采用PPT。使PPT内容和课件内容保持一致。图片一般选择GPEG、GIF等格式,图片的分辨率和采集的视频源分辨率保持一致性,这样既考虑到移动课件的质量,又考虑到了学习者学习的终端设备要求的特点。当然对flas的选择也是有所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动画都适合插入课件中,同样要把移动课件的内容结合起来,鲜活地展示移动课件,促进移动课件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

(二)技术处理策略

1.文字、视频的结合。目前手机支持的图片文件格式主要有bmp、jpg、gif等位图文件,这三类文件中,由于gif格式的压缩比高、磁盘空间占用较少、下载速度快,还增加了渐显方式等优点,因此在移动课件中用这种文件格式处理我们需要的图片有着比较大的优势。由于移动课程是通过手机、电脑等学习终端呈现的,学习终端在数据处理能力、内存容量、接收速度、屏幕尺寸等方面往往受到一定限制,并且学习者极易出现学习倦怠。因此,面向移动教育的技能培训课设计与传统培训模式下的课程设计不尽相同。结合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的呈现规律和应用特点,针对不同的移动教育内容,设计有效的媒体呈现形式,如基本概念或事实的教学内容要以文本的形式呈现,真实场景重现的教学内容要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形象化、过程化的知识要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等。

2.学习单元。由于便携式移动终端的屏幕比较小,一般采用纵向穿插的方式制作课件。移动学习中的任何“学习单元”都可以应用移动学习资源模型进行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规划,为移动学习资源的建设提供了参考标准和模型。移动课件学习主要是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移动设备显示屏一般较小,因此要求导航和菜单明了。移动课件资源的信息内容承载量要小而精。移动课件的灵活性和随机性很强,对学习内容的获取是随机的,所以在构建移动学习资源的时候,要运用学习单元的思想。移动课件资源的构建要考虑使用对象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化特点。移动课件学都是在年轻人当中展开,在进行移动学习资源构建时候,移动课件的制作要考虑到学习氛围的创设,学习者一般是在分散的、移动的、嘈杂的外部环境下进行的,学习环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很最要,在制作移动课件时要考虑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3.视频信息。通常情况下,摄像机拍摄出来的视频文件格式都是AVI文件,这种文件的特点是分辨率比较高,兼容性比较好,许多媒体播放器都能够支持。但是这种文件格式制作的视频文件太大,手机等手持设备无法运行。目前的手机普遍能够识别并播放的视频文件是MP4文件格式,因此,课件中的视频应该先用相应软件进行格式转换才能够使用。为了提高移动课件的音频、视频质量,我们在录制课件时,通常把课件录制成WMV的格式,一般的AVI格式虽说质量比较高,但是其分辨高,考虑到移动课件的终端学习设备是手机较为普遍,我们通常把课件录制成WMV的格式,减少视频从AVI格式转换成WMV之间的视频质量影响。WMV音频格式为WINDOWSMEDIAVIDEO9,属性为32KBPS,32KHZ。视频画面尺寸为320×240,帧率为15,关键帧间隔为8秒,码率为93K。按照一节课40分钟来算,一般视频大小为25KB左右。在录制视频的时候,要保证视频质量的完整性,以免修改视频,减少视频的清晰度和音质的影响,从而在制作移动课件时,增大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4.素材。在WMV格式的视频基础上,视频插入PPT、图片、动画等素材,插入的每一张PPT的时间不宜过长,应适当地在PPT和教师形象之间进行交替,给学习者以视觉上的冲击,激发学习兴趣。当然,对插入其他的图片也有所限制,图片的分辨率和视频的分辨率应当相匹配。在编辑移动课件的第一步就应在属性下拉菜单中,选择320×240,和视频源相匹配。对插入其中的动画,应当和所讲内容相适应,动画、图片等这些只是作为移动课件的辅助学习资源。

5.移动课件格式。在制作移动课件时,课件的选择格式是画面尺寸是多媒体320×240,帧率为29.970(NTSC),可变码率为768000,平均为512000。包含音频,取向频率为48000,码率为128000。参数设置完成后,就进行相应的编辑,编辑移动课件时,要做到PPT内容和教师的音频、视频相同步。编辑移动课件的软件有CoolEditPro、VEGASPRO等软件。一般我们采用VEGASPRO软件进行移动课件编辑,在编辑完成,只需按照所设置的参数渲染即可。当然我们在编辑的过程中,最好相应一节课程的PPT、图片和动画,WMV视频放在一个文件夹,保证素材在编辑过程中的完整性,以免在渲染移动课件时,出现移动课件素材的丢失。渲染后的移动课件大小一般为80KB左右,最后压缩为RAR格式为60KB左右。上传到服务器里面。

6.下载移动课件。制作移动课件的网上连接,上传、连接都正常后,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学习者都能进行下载到相应的终端设备上进行学习,或者是通过光盘把移动课件拷贝在终端设备上,便可以进行相应的学习了。移动学习课件的终端手机、电脑等的尺寸与重量大为减轻,方便随身携带,符合了移动学习“随身”的要求,为学习者提供了方便。学习者在任何移动的地方,只要他们想学习又处于空闲就可以进行学习。对于参加工作的人而言,可以解决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矛盾,实现移动学习。

课件资源范文3

关键词:MIT开放课件项目;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启示

一、引言

2002年9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网上(ocw.mit.edu/index.html)免费公开了其教师100门课程的教学用资源,这些网络课程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讲课记录、提交的作业、小测验、问题解答、实验室使用、教学用软件和视频录像等。2003年3月,开放的学科增加到250门,同年9月,这一数量达到了500门。目前,有分属多达30个学科群的1800门课程在网上免费供人们下载浏览,公开自己所开设的课程内容这一特点已成为MIT大多数教师追求的目标,也已成为MIT的主流校园文化之一。七年过去了,MIT教师开放课件项目(Open Course Ware)引发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代表的数十所全球知名高等学府及其教师的加入,形成了一个教师开放课件OCW联盟,目前这一联盟有180个成员,共计约有4000门课程免费开放[1]。MIT教师开放课件项目让全世界学习者获益匪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其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实践给全球网络教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带有全局性的资源建设长远战略以及资源整合模式的运作经验对推进我国大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MIT教师开放课件项目创新内涵的再“发掘”

(一)坚持资源“免费”开放和共享的理念,坚持简洁性为资源建设设计宗旨

MIT是第一个把开放和共享的理念“免费”落实到网络教学资源整合实践的大学,同时在教师开放课件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统一的界面风格和基本固定的内容结构呈现和搜索课程内容,利用表单的交互功能完成师生学习交流的任务,保证了学习内容的简洁性、丰富性、变化性与连贯性。

(二)构建高等教育知识传播、思想交流的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整合

MIT教师开放课件项目的使用对象不局限于大学教师群体、学习者,还包括世界各地学术机构的研究者,它使得具有相同学科背景的学习和研究人员紧密地聚集在一起,形成强有力的学习共同体,便于广泛、深入地开展科研、教学方面的合作;通过教育资源利用平台和“有效”整合理念对学校内部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教师教学用课程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和有机融合,使开放课程资源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价值性和适用性。

(三)教师开放课件项目建设定位清晰、明确,项目实施过程独特

MIT教师开放课件项目就是要建成全球教育教学类知识传播和应用推广的中心,成为知识生产的集源地和创新中心。MIT及其教师坚信分享知识和信息不仅不会给教师或组织带来损失,反而能够带来信息增值和积累创新的效应;“开放课件项目”网站对所有人都是公开和免费的,不需要用户注册登记;“开放课件项目”不提供MIT各系的入学途径、不提供呈现或替代实际教室环境中的交互、不提供与MIT教授的直接交互,不授予任何证书和学位,它不是MIT的远程教育项目,也不是MIT的网络课程系统。

三、我国大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大”问题

(一)教学资源布局分散,缺乏合作

目前我国大学各种类型的网络教育站点名称五花八门,数量众多且良秀不齐。同时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碍于专业、网络技术水平和使用对象的限制,其创建的网上资源库分散独立,只能在小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另外,不同的教学资源库应用的软件平台各异,使得各类资源难以兼容、互换和共享,分散孤立、随意混乱的资源特性给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利用设置了障碍,带来了不便。

(二)教学资源建设缺乏设计与规划,整体质量和利用率不高

据一项对36所大学网络课程、教学网站或教学资源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着整体质量和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首先是资源建设缺乏设计,质量不高,网络课程或教学网站表现为教学功能单一,大多数只是普通课程知识点的“网络移植”,仅有知识呈现部分,缺少网上学习工具;课件大多是以PPT文件为主;教学视频大多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视频;所建的网络教学资源很少有隐性知识的挖掘,资源整体质量缺乏思考性的内容,缺乏应有的导学作用。其次是资源建设缺少统一规划,缺少自身能力评价,缺乏自身特色分析,造成了低水平建设,这使得网络课程和教学网站的使用点击率不高,其相应论坛访问量不多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2]。

(三)教学资源整合“度”不够

“我们淹没在数据的海洋中,却又在忍受着知识的饥渴。”一语简扼地点明了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高效整合的必要性。许多教学资源在未经整合或整合不充分的情况下被一古脑的推给学生,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在接受知识信息的过程中引起混乱,增加自主学习的难度。我国大学网络教学资源整合工作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整合参与人员观念滞后

主要表现:对资源整合不重视,缺乏对自己在资源整合工作中需要构建知识新角色的认识;缺乏指导资源整合的相关理论;资源整合过程中,学校主管部门人员、学科专业教师、教育技术人员、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尚未形成有效的整体。

2、整合过程缺乏有效组织[3]

主要表现:资源建设重视硬件设施建设,轻视优质资源开发;缺乏必要的教学设计,使资源趋向于教案电子化,缺乏交互性和开放性;整合资源缺乏统筹规划,资源的专业认同性差、整合的系统性差。

3、整合实施缺乏恰当合作机制,存在严重的封闭性

主要表现:资源建设管理机构重叠造成人、才、物许多浪费,存在着有利项目“家家”争着做,无利项目“家家”不愿做的不良现象;资源整合共享在网络远程教育领域的进展也相当有限,观念封闭、资源封锁,“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四、MIT教师开放课件项目理念对我国大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新”启示

MIT教师开放课件项目开放的是资源,它的核心理念和实践经验对我国大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资源整合能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启发作用。

(一)进一步强化资源建设共享性和开放性

大学组织及其教师必须要坚信分享知识和信息能够带来自身知识信息的增值、积累与创新,与此同时,教学资源只有通过资源共享和开放才能保证资源建设效益的最大化,避免资源建设的随意性和重复性,才能保证资源建设“价值端”(教师和学生)的资源利用权益。提倡资源建设共享和开放还能够打破资源的私有化属性,激发资源建设者的创新热情并培养其创新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资源建设的“活”性,促进师生间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

(二)扎实做好资源整合工作

资源整合,是组织资源建设战略调整的手段,也是组织资源建设项目运行管理的日常工作。整合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就是要有进有退、有取有舍,就是要获得整体的最优。大学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项目运行过程中必须对网络资源进行整合,需要系统的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和有机融合,使其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在网络教学资源整合过程中,除了要遵循实用性、用户至上、系统性、新颖性等一般建设原则外,还需要能坚持资源建设的特色性原则[4]。

1、整体性和标准化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要保持资源对象学科的完整性,整合后的资源系统应涵盖各个子系统内部功能,能反映数据对象间的内在关系;标准化原则主要包括数据格式的标准化、描述语言的标准化、标引语言的标准化,还有通讯协议的标准化、安全保障技术的标准化,以及数据库管理软件、硬件的标准化,以利于保证网络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2、优化性和安全性原则

优化性原则是指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使资源得到合理组合,取得最好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安全性原则是指采取必要安全保障措施来保证资源的安全,即要重视对计算机病毒、黑客、软件炸弹、信息垃圾等给资源整合集成带来的安全威胁。

3、连续性和立体性原则

连续性原则是指资源整合要通过连续、系统、动态的整合过程,保证数字资源发挥其持续效用;立体性原则是指资源整合要按照资源来源的内在联系,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形成层次化、网络化的资源体系,以实现资源互补、共享共建。

(三)结合大学办学理念,形成特色资源

高校在创建一流大学的进程中需要有一流的教学资源,更需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建设“特色性”理念是大学在资源建设发展上所确立的标杆和所要体现的宗旨,是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内核和精髓[5]。教学资源建设应改变急功近利、浮躁短视的心态,杜绝弄虚作假、阻碍创新的做法,鼓励崇尚理性、开拓进取的精神,创造民主和谐、平等宽容的氛围,不断推进资源的“特色化”建设。

(四)应不断加强资源建设的有效性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应加强针对资源的教学设计,要不断提高针对学生学习的针对性,要不断提高资源与学校开设课程的紧密程度,不断提高建设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此同时,对信息技术支持网络教学资源应用上也要抛弃“多而全”的观念,而应坚持“适用性和必需性”原则,根据资源自身属性选择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加以利用。要明白网络教学资源应是“有生命力”的资源聚合,其“生命力”就是资源的有效性。

(五)应融入知识管理理念,实现“动态资源流”

大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断增长的新资源需要资源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也应不断拓展和创新。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来看,教育资源系统应是一个动态的、有生命力的知识流动系统,应以“注意力流”引导“信息流、知识流”,从而带动“资源流”,要让每一个资源应用者成为信息、知识和教育资源的建设者。同时,资源管理者更应具有科技素质、人文素质和理论素养,以能胜任“动态资源流”的管理。

(六)资源应采用可靠、可缩放的技术架构和流程化的过程[6]

互联网络空间是大学网络教学资源的主要媒介,资源必须要考虑其便利性和可调整性,资源的应采用技术低、安全可靠、便于使用和调整的技术架构。用户可通过使用一个标准的浏览器就能获取所有网络教学资源;资源文件制作应根据不同网络宽带进行特殊性处理;不同资源的网站使用界面应统一,色彩配置应具有亲合力,页面应内置强大的搜索功能以便于用户查找资源内容;应按照“资源来源”不同属性组织资源,各类资源应包括资源概述、辅助教学说明书等内容;资源应采用分布式的模式,要充分整合各种物理服务器及镜像服务器来提高资源访问速度。资源过程采用流程化是指资源整个过程应该实现流线性推进,从资源登记到资源准备和设计、内容的格式化和标准化、建立资源站点、初步评价、阶段、故障排除和完善等环节应紧紧相扣,以此能保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且便于资源的分工和协作,能整体推进资源工作进度。

(七)应坚持以使用者为中心的资源应用推广策略

网络教学资源价值主要体现:为用户增加价值,帮助教师备课或授课,激励其改进教学方法,共享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讲授方法;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作为其参考资源和参考工具;帮助自学者促进个人知识发展。因此,资源建设采用以使用者为中心的应用推广策略是必然性选择,资源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对用户使用过程进行高质量支持,要提高网站资源对不同用户特定任务和应用目的的相关性支持。

(八)应建立灵敏的资源利用信息反馈机制

资源建设项目应建立起一个彻底、持续的信息反馈流程,以此可以了解所提供教学资源的有用性和可用性,确保教学资源的关键特性,也有助于了解和改进教学资源应用系统运行的内部效率,改进其提供服务的模式。有效的资源利用信息反馈机制也能为教学资源建设项目的每一个工作环节(包括组织、沟通推广、决策、流程、技术规划等)提供指导和校正,其能为每一资源应用模块提供良好的信息交流反补通道,有助于提高执行效率,保证执行效果,保证教学资源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

五、结语

基于平等和开放理念的互联网络技术催生了网络教育,学校的围墙被推倒,传统的课堂界限被打破,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性的学习社区正在形成,教育正在发生着围绕网络组建架构的革命性变化,而且这种变革还在不断地加强和深化。为了迎接全球教育领先优势和网络化的挑战,我国大学应大力发展网络教育。发展网络教育,一方面要不断优化网络应用技术,另一方面更要长期不懈地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MIT教师开放课件项目积极共享、免费开放、坚持特色、注重整合的资源建设和管理做法和经验值得我国大学学习,其能不断鼓舞学习者和资源建设者更多地参与以实现资源建设更好的发展,对该理念和做法进行本土化消化吸收能很好地服务于我国大学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以知识共享应对信息孤岛——介绍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项目[EB/OL].webzine.pte.sh.cn/Article.aspx?250,2009-12-26.

[2]曹卫真.地方高校网络教学资源整合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7,(08):32-36.

[3]梁林梅,焦建利.我国网络课程现状调查分析与反思[J].开放教育研究,2002,(06):13-16.

[4]郑静雅.整合理念下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研究——以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为例[D].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9,05.

[5]李海花,周元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网络课件开放工程的启示[EB/OL].open.edu.cn/ycjy/fengmian_new.php?id=78&mid=36&dbname=

课件资源范文4

1用好教材、教参和课标

教材、教参和课标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是我们每个教师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认真钻研课标、教材和教参,课堂上,课堂上抓住这些资源,融会贯通的合理地利用。

2经常阅读与教育有关的报刊、杂志

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通过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平时我经常阅读《科学课》、《人民教育》、《教师博览》等杂志,每天浏览《中国教育报》、《学习方法报》等教育报刊,这些杂志和报刊有的是我自己购买的,有的是从单位借阅的,每次发现好的文章我都会摘录下来并及时撰写学习笔记,学习心得。

3利用好网络资源

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网络非常方便,我每天坚持上网,浏览专业的教育教学网站,搜集资料,我经常去的网站有《小学科学网》、《山西基础教育网》、《凤凰教育网》等,有时我还要利用网络下载资源。例如教学中我经常要下载一些视频在课堂上使用,比如学习《有趣的食物链》一课时,我就下载使用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视频,学习《今天天气怎么样》时,我就下载使用了《天气预报》这个视频…这些教学资源的运用很好地服务了课堂教学。

4自制教学资源

在科学教学中,我经常自制教具和课件来服务教学,例如在教学《看月亮》这一课时,我就自制了月相盒,使孩子们直观、形象地观察了月相变化,教学效果显著。使用教学课件的例子比比皆是,就不一一例举了。

5通过教育论坛、博客、QQ群进行网上交流和研讨,向同行请教等也是我积累资源的途径

课件资源范文5

【关键词】新闻学;微课资源建设;翻转课堂

G434

一、引言

新闻学课程是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在学生职业生涯中应用比较广泛。因此,高校必须要根据新闻传播专业和职业特点,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提高新闻学教学成效的模式与策略,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新闻素质。当前,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以微课、慕课等为代表的先进教学手段,不断被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2010年在广东进行微课试点并取得显著教学成果后,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就在全国各级学校迅速得到推广和覆盖。微课是一种新颖的数字化教学活方式,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我国课堂教学转型提供了新的基础条件。现在,以微课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也已经在很多学校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微课与翻转课堂强调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它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终端设备,提高了新闻学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二、微课与翻转课堂

1.微课概念及其优势特点

微课(Micro-Wcourse,Micro-lecture)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首次提出的,作为“微时代”发展的产物,微课有着非常先进的内涵与教学理念。它以特定学科知识点或教学任务等为主题,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兴趣特点,有计划地精心制作5分钟左右的微型教学视频,以及相关的微课件、微练习等辅教学资源,实现集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反馈交流等于一体的情境化、个性化、移动化教学方法。微课简单易用,具有碎片化特征,其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学生可以利用电脑、手机、Pad 等多媒体,随时随地地学习,从而实现“5min 完成一次学习,300s 经历一次思考”。

微课具有主题明确、鲜明生动、知识紧凑等突出优点,它以短小精悍的视频,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更有兴趣,也更容易理解和透彻领悟。微课借助视频来营造一个情景性的微课场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够紧密地有机结合。这种碎片化的范在学习方式,能够增强其课堂参与的欲望,因而是学生认知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新途径。

2.翻转课堂内涵及教学特点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主要是通过微视频、微课件、微练习、微反馈、微反思等相关资源,使学生在课堂外完成自主学习,并将问题、疑惑带到课堂进行讨论、答疑,进而实现知识的深化和内化。2011年,美国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创建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在他的积极推动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应用和发展。翻转课堂在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借助信息科技和现代教学手段,将知识传授从课堂转向课外,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对教学视频录像等学习资源的观看与学习,课堂则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实现知识内化和深化的场所。翻转课堂改变了课堂内容安排和时间分配,师生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先教后练”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知识认知、情感体验与知识内化,有利于因材施教、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微课资源建设与翻转课堂在新闻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将课前学习资源层次化

微课是学生课前自学、课后复习的核心学习资源,微课资源的质量决定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基于微课资源的翻转课堂,需要多种多样的微课资源类型。开展新闻学翻转课堂教学时,由于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需要依靠微课资源,因此,教师在设计微课资源设计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依据差异教学理论,创建层次化微课资源、层次化微测验,使微课资源根据指向性,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翻转课堂学习,使之由浅入深地从基础进阶到精通,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2.强化探究性任务为驱动的课堂互动

微课资源将复杂的新闻学教学内容细化为多个模块,并将其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布置探究性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学习。在任务驱动下,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对于难度较高的问题,教师给予及时的援助。最后,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对学习结果进行展示与讨论,以及点评与启发等。这不仅是新闻学课堂学习能否深入的前提,也是学生进行知识内化和素质提升的基础。微课资源开发建设必须要与翻转课堂的教学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共享资源建设等项目结合起来,从而构建起各专业、各课程的微课资源库,为新闻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3.以多元化u价为导引进行课后反思

多元化评价是指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形式多元化,这也是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课后反思的主要依据。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在评价教学效果的时候,学生本人、同学、教师等,都是评价主体;评价形式多元化,是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采用这种评价方式,可以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准确、全面。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成绩和名次,而是为了引导学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反思,对自我学习策略、效果、态度、方法等进行改进。在新闻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分层,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进步的,并最大化地挖掘和激发他们的发展潜力。

四、结语

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微课与翻转课堂是新型的教学模式,国内外教学实践已证明其效果显著,相信也必将对我国教育带来深远的影响。在高校新闻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结合新闻学专业教学实际,不断深入研究和完善微课资源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其更高效、高质地促进新闻学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课件资源范文6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

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 开展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2012年在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深化改革,以突出共享为重点,开展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其中,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网站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在网站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资源共享的理念,真正实现网络教学及资源共享。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是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享的平台。就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其发展很不平衡,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教育发达地区和重点院校集中的现象比较明显,有必要通过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起到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

第二,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是精品资源共享课评价的窗口。网络资源建设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课程资源共享和评价的窗口。精品资源共享课从申报、评审到公示、公开和使用,都要通过网络进行。因此,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设计与创建的成功与否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成败的关键。

第三,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是优质课程资源的有效载体。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求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设计、实训指导、教学录像等必须上网公开,并鼓励实现在线教学、在线评价。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必须实现这一功能。

因此,探索和研究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设的设计原则及要求,将对促进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充分共享优秀教育资源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建设要求

(一)充分体现互动性与开放性、便于资源共享。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建设中,要针对具体的应用人群开发适合其学习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精品性质,将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训指导、参考文献、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全部上网公开,并制作课程论坛、在线作业系统、课程在线评价等模块,充分实现互动学习和资源共享,扩大受益面。

(二)课程网站模式的选择。从目前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建设情况来看,不同院校采取了不同的建设方式:一种是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方式,一种是完全独立的个性化网站方式。比较两种方式,网络教学平台一般都提供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所有功能需求模块,只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像搭积木一样进行必要的功能模块搭建,就可完成课程框架的建设,具有简便易行的优点,但是也存在着表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框架结构比较雷同,缺乏个性的缺点。完全独立的个性化网站方式就是以课程为单位,进行个性化开发形成一个独立的课程网站,其突出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地体现课程的个性化和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思想,其缺点在于开发难度较大,一般教师不具备开发技术,需要专业网站建设人员协助进行。

从目前来看,采用软件公司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开发,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网站开发模式。

(三)课程网站功能模块的设置。为了使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规范化,教育部制定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规范和标准,对一些基本内容和模块进行了要求。但是,基于课程内容的个性化和教学要求的多样化,各院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在提供规定功能模块的基础上,可以自行开发相关功能,实现课程的个性化开发。

(四)及时进行网站维护和内容更新。对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来说,只有不断地更新课程内容,发挥网络课程平台的交互作用,才能体现课程建设的长效性。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立以后,网站的维护至关重要,课程建设团队应对课程资源进行维护和定期内容更新,对实现交互功能的互动平台给与及时反馈,使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网站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资源共享、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目前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设的计划性有待增强。课程网站的建设是课程建设在网络环境下的体现,是课程建设的延伸。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效的工作,它不应该是突击行为和短期行为。目前很多院校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上缺乏整体的计划性,将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与课程建设割裂开来。在申报之前才开始突击进行网站建设,殊不知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内容应基于对日常课程教学资源的积累和提炼,才可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因此,在日常课程建设中,就应对课程网站的开发、建设、使用和优化制定相应的计划,长期坚持。

2.知识产权的问题。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课程,高等学校和授课教师如何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设中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目前,教师在开发自己的课程网站时,或多或少地引用了一些文献的相关文字、图片,却忽略了加注其来源文献或标明使用授权说明。当然另一个方面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设中也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目前我们仅仅是采用一些较为简单的手段来保护网站内容不被下载、抄袭,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而且目前还没有可靠的技术手段能完全阻止下载和抄袭,所以还得靠公众的自律和法律的规范。

上一篇古风耽美

下一篇电缆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