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读后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山中访友读后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山中访友读后感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育规律 认识利用

语文是初中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正确认识与利用语文的这些教育规律,可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在这里,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即文章是要用来表达一定的道理的,这也就成为了语文的教育规律之一。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也必须遵循语文的这一规律,通过文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向学生传达的“道”既包括优良的思想品德、积极的人生哲理,也包括先进的科学知识及健康的性格品质等。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文本本身入手,引导学生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激起学生在感情上的共鸣,让学生在分析、理解、欣赏、品鉴中受到感染,这样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人教版的语文课本中,处处可见与思想、人格教育相关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把这些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如《紫藤萝瀑布》、《山中访友》、《敬畏自然》、《珍珠鸟》等课文,这些文章就可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保护环境;而《藤野先生》、《雷电颂》、《海燕》、《岳阳楼记》等以社会人文为主题的课文,则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责任感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二.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

语文学习可以说是一个一生的工程,从咿呀学语开始,语文的学习会一直延续到一个人的生命终点,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的。同时,语文也不能一蹴而就,也就是学习效果不会立竿见影。很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辛辛苦苦教了一年,可是还是很难看到学生的进步,似乎看不到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可是,如果把初中生的作文拿给他小学的老师去看,小学老师就会发现学生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这就说明,语文教学的效果就好比春天播下的禾苗,虽然不能每天看见它的成长,可实际上每天的确在成长,这就是语文教育的规律之一——长期而渐进。

基于语文教育的这一规律,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努力从基础抓起,让学生奠定坚实的语文学习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其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多听、多说、多读、多写。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来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如课堂多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更好地听,然后用准确、简洁的的语言回答问题,只有听准问题,才可能做出正确的回答。在读写方面,读是写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这样对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记日记、写读后感等,在勤奋的联系中提高写作能力。

三.重视感知和领悟

语文是一门需要感知和领悟的学科,这也是语文教育的规律之一。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语文更加重视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和深层领悟。

所谓感知,指的是通过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在理解文章思路与要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则是感知的重要渠道。有一些语文教师认为感知就是分析,所以就会用大量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感知过程,这种做法是违背语文教育规律的。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多种阅读方法,如默读、略读、精读、复述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文章中的感情。

领悟,则是要求学生抓住课文的重难点,对课文细细品读,深入了解课文内涵,在学生在讨论与质疑中体会文章的精髓。简单说,就是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作者写了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写,让学生能够对文章进行更深的探究与鉴赏,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部分语句反复品读后领悟作者在文章中蕴涵的深刻思想。如在教《在山的那边》一课时,语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后,深入到诗歌内部,体会“山”与“海”的含义,从而体会诗歌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山中访友读后感范文2

一、中小学现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比较: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相对来说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较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思维难度不大。小学主科较少,以语、数、英为主,小学语文教师多数只教一个班兼班主任,并且每天基本有两堂以上的语文课,相对来说,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下午的托管还有一段时间老师可以辅导做作业或做练习。晚上的作业又能让家长进行辅导,几乎日日有“家听”、“读书”、“背书”等作业。老师又对作业精批细改,要求学生每个知识点都过关。测验题量少,难度小,时间充裕,且考点多已在平时练习中反复操练过。就连写作文,很多老师都拟好“套路”给学生,要么给范文仿写,要么有固定格式,甚至有固定句子:如写《难忘的一件事》,开头总是“我在海边拾起一颗闪亮的小贝壳”;一写读后感,结尾总是“我掩卷沉思”。可以说,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完成好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因此,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学习的依赖性强,不注意总结学习方法,缺乏独立钻研的习惯。

而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从初一上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知识点增多(每单元有训练要点,每课又各有难点和重点),讲授新课,重点不在于分析解答,而在于引导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难度增大(解决“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等问题)。而且不是语文一科难度加大,而是所有科目难度同时加大,对于学生来说就很困难了。并且中学课时紧,一天只有一堂课,中学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学生可能连当天的知识还没有掌握,第二天又要学习新知识,如果学生不懂得预习和复习,日积月累,就会有学习障碍,成绩也自然不理想。而随着难度的加大,家长也难以对孩子加以辅导。加上由于大多数教师至少教两个班,老师不可能作细致的辅导,作业也不可能精批细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自觉性,认真、独立地完成好作业。测验题量大,难度大,时间少,且考点多作了变形,还有知识点的延伸,要求学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总之,中学比小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学生学习由被动到主动,由老师安排时间到自主安排时间,学生学习习惯由小学的被动型转到中学的主动型。

从上可知,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刚从小学毕业的学生面对如此分化,自然感到难以适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与难度的加大以及失败次数的累积,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愿望将会减退,甚至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对我们的语文教学造成相当大的困难。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途径和方法: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针对语文教学上的脱节状况,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中小学衔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转变学生学习语文的观念,做好师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工作。

向学生讲明白初中由于科目增多,相应地学习语文的时间变少,学习重理解记忆,抽象思维;老师讲得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多,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应大大加强。逐渐改变依赖老师的习惯,养成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好习惯。并且可以向学生讲解初中语文知识体系,让学生对自己在初中阶段该掌握什么有个大致了解。同时邀请上一届优秀学生介绍自己是如何由小学顺利过渡到初中学习的。此外,还可以通过收集学生小学时的作业本、笔记本、试卷及通过调查问卷和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小学时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爱好特长等情况。

2.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正确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应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做作业;先独立思考,后发问讨论;每日一回顾,每周一小结,每单元一总结”的学习方法。养成并且提倡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切合实际的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坚持课前阅读教材预习,课上抓住重点记笔记,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不懂就问的良好学习习惯等。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己读教科书,帮助它们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和及时归纳所学知识的习惯。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如竞赛、语文活动、展览等让学生养成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行款正确的习惯;养成课外读书看报的习惯,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养成订正错误、修改文章的习惯。

3.了解小学的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使初中和小学在教学上形成一个整体。

课堂中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跟学生温故知新,适当复习小学语文的重点内容,做好记忆、思维的衔接。如学习文言文《童趣》,可以让学生复习《所见》《村居》《池上》《小儿垂钓》等充满儿童天真情趣和乡土气息的诗词;学习朱自春的散文《春》、白居易的诗《钱塘湖春行》时,可以引导学生回想背诵小学时学过的《春晓》《咏柳》《泊船瓜洲》《忆江南》《小池》《江南春》《清明》《渔歌子》《春夜喜雨》等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学习《山中访友》时,可以让学生复习《山行》《寻隐者不遇》《鹿柴》《题西林壁》等描写山景的古诗。

4.根据初一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学中适当重视形象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

课堂中可运用多种手段如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进行直观教学,使抽象语言形象化,用游戏、表演、比赛等方法向新生展示语文丰富多彩的广阔天地。例如教《皇帝的新装》一课,让学生把其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更好的理解课文;又如文言文的复习比较枯燥,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复习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此外,还可以开展多种语文活动来让学生对语文有兴趣。例如初一一入学就可以举办一个采访活动,让学生任意分组对老师们甚至是校长进行采访,既让学生锻炼了在小组中的协调、合作能力,又能与老师进行沟通,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5.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差距较大这一特点,注意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

几乎所有学生上到初中后,都有向上的愿望。但是如果用统一难度、统一标准来要求每个学生,往往是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消,这也是学生中抄作业的越来越多,放弃学习的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所以初一一开始授课要放慢脚步、放低要求,然后慢慢加快进度、缓缓提高难度,并且采用激励评价的方法,让大多数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师不仅在教学上注意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而且设计的课堂练习也要有几个梯度。确保全体学生参与,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使所有学生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如提问,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因人设问,使优、中、差三类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所长尽量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动口,不让部分人代替。例如有的学生擅长朗读,可以让他多朗诵;有的学生擅长表演,可以让他参与课本剧;有的学生字写得好,多让他上黑板做练习……此外,由于课堂时间限制,提问学生的数量始终有限,所以还可以进行分组讨论、每日一讲、小组比赛等,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为防止一部分学生掉队,对学习较有困难的学生,及时为他们查漏补缺,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并且还可以成立学习小组,以优带差。

6.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学生在小学阶段受家长的辅导、督促较多,上了初中应该逐渐走向自立。

在初期,家长不宜马上放手,否则一些不自觉的学生会由于“自由”走向散漫。所以,还是要和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了解老师的授课方式、对学生的要求、作业布置等。并让家长明白小学与初中衔接的重要性,在日常营造良好环境给学生,并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督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与子女、老师交流,共同做好衔接工作。此外,明确初中成绩比起小学有一定后退是正常的,消除家长和学生的心理包袱。

7.做好考试评价的衔接。

作好考试和评价内容及方式的衔接,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小学阶段的考试其内容、形式、方法等有很多地方不同于中学,因此,小学六年级教师应适当渗透初中一年级的有关题型和训练考试的要求,中学老师也应在开学初期尽量使用小学阶段学生熟悉的内容和题型做到平稳衔接。在评价方式上,尽量使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和正面的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保持较高的兴趣和信心。

8.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帮助学生在逐步适应中平稳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