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年级写中秋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年级写中秋节范文1
[关键词]英语教学;情感渗透;挖掘教材;欣赏语言
“情”不仅仅关乎道德、感情,也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富有艺术性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自然得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并能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爱学。”(教学理论探究,293)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在以下方面动之以情:
一、Warm-up环节,温暖引导
Warm-up环节顾名思义,热身,回顾旧知,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兴趣。但是,新知很难,学生会望而却步。如何在这个环节循循善诱,激发求知欲?
教材歌曲是热身环节最常用的方式,优美的旋律引导学生进入新知的世界,快乐学英语。另外,PEP新教材的主情景图是引入的好材料。五年级Unit 4 When is Easter2主情景图,内容是Mike和Chen Jie在讨论母亲节,Mike做了一张卡片,上面写着“Happy Mother’s Day”,下面Zoom和Zip各自向妈妈送花:另一边Wu Yifan和Sarah在讨论,WuYifan在宣纸上画画。宣纸上的信息便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旁边是月亮,这便暗示中秋节。从这个情景图引入,会有信息差,学生也感兴趣。
另外,教师巧妙的设计也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学生喜欢猜谜,有位教师设计一个wordpuzzle,通过三句话,让学生推测出三个单词,然后填入,结果引出hobbies这一主题。在四年级学习door,win-dow,desk这些单词时,教师设计从门上的一句“Welcome to the classroom”引入,指导学生结合动作手势说这句话,学生都非常熟悉welcome,而且喜欢表演的天性展露无遗,温暖亲切地带入下面单词door的学习。“Open the door!Welcome!”
Warm-up环节还表现在给学生体验感受的机会。五年级下册四季,教师只需播放四季的视频或者图片,加上背景音乐,学生“Wow”的感叹声便会此起彼伏;五年级上册学习mountain,river,lake等自然界事物时,不妨加上声音,河流的声音,海浪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并且思考,不同的水声,都是来自哪里,激发求知欲。
Warm-up环节还有许多可能,循循善诱,温暖牵行,需要教师结合教材的巧思,对后面的学有裨益。
二、情境创设,在情境中体验、感受
以教材为基础,与现实结合挖掘情感。比如,六年级下册Recycle2 A Farewell Party,课本提供的情境是学生开毕业会,和同学老师说再见,涉及到生生友谊和师生友谊。于是,此处正好可以设计一个班级的毕业会,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老师和同学,复习人物描述的知识点:播放三年级至六年级学生参加活动的照片,学生在回忆中谈论曾经,复习过去时态;学生分享未来的打算,复习将来时态。最后,学生写一首离别诗:
It’s time to say goodbye to.
It’s time to say goodbye to my.
Goodbye to the.
Goodbye to the.
在美妙舒缓的音乐中,将自己的诗感情丰富得念给同学和老师听,许多学生热泪盈眶。生生友谊和师生友谊在此时也得到巩固和升华,情感在流淌。
平时课堂中,“润物细无声“式教育学生。并比如四年级上册学习My Home这一课时,时时提点学生爱家爱父母;涉及环节说说自己的父母:六年级下册Unit 2,介绍感觉的单词。有一个学生读错单词,全班大笑,该学生感到尴尬。于是,我说:“How does he feel now?”许多学生住嘴了,有些说:“He feels sad”。
三、体会英语语言的美,进行美的创作
六年级上册Unit 3 Read andwrite部分,通过中秋节合家团聚的日子,得出家在中国人心里的重要地位。每个单元的Story time都是趣味的故事,学生非常喜欢模仿。英语的语调有许多形式,升调、降调、弱读、爆破、连读等等。W生往往不会带着这些意识去听一段英语录音,不会欣赏录音的语音语调美。然后,自然而然去模仿,在欣赏中进行语言的改变和创作。
教材中许多环节,涉及绘画和音乐。学生喜欢这些环节,教师应给予机会让学生自己进行创作,并且做全班的展示。比如,六年级上册Unit 5关于职业、工作地点,如何上班,本人设计让学生做一张亲戚的名片,自己创作,下面配上英文。这个环节对学生来说并不难,相当于制作英文绘本,增强成就感。学生的名片都非常漂亮精致,他们会黏贴一些小饰品,或者将卡片用漂亮的袋子包起来。教师必须对这些成果进行全班展示,师生共同欣赏。
比如,教材中的歌曲和诗歌,都是学生欣赏美和创作的机会。对待歌曲,我常常会引导学生去观察和聆听,发现歌曲的特别和音调。然后,学生四人小组合唱歌曲,分配好指挥和歌手的角色。学生的创作往往让我惊讶,会出现优秀的指挥家,出现和声,出现节拍等等。音乐、美术融合入英语教学中,培养美的意识,激发美的创作。
三年级写中秋节范文2
一、事件回顾
新学期开始,班主任张老师就告诉学生们:“新的学期,新的希望,新的要求,我们来进行一次民主选举班委的活动,根据得票率的高低来选择我们的班长。为此,老师们讨论推荐了3名候选人:罗雷、成成和许晓菲。选举分为:才艺展示、竞选者辩论、竞选者演讲和投票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的才艺展示即将开始,家长们也开始了忙忙碌碌的竞选活动。成成成为班长候选人后很开心,对爸爸说:“我就想当班长,班长有权力,让谁坐着谁就坐着,让谁站着就站着。”为了实现成成的梦想,其爸妈帮其安排了任务,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训练成成唱歌,为第一环节的才艺展示作准备。罗雷家里也不例外,爸爸妈妈监督其练魔笛。其实罗雷刚开始倒是一个很自立的孩子,他告诉爸妈,竞选班长的事情不要爸爸妈妈帮忙。许晓菲的妈妈鼓励、引导女儿并手把手地教女儿舞蹈和演讲,从语言、语气到手势……在才艺展示期间,成成“一箭双雕”从心理上攻击了两位对手。他先是安排自己的助手带着罗雷攻击许晓菲,致使许晓菲在才艺展示时从头哭到尾。然后,他“代表”罗雷给许晓菲道歉,告诉老师是罗雷起哄的。在罗雷才艺展示的时候,成成以同样的方式起哄、攻击罗雷并告诉张老师,“这是妈妈教给我的整人招数”。张老师知道这件事后并没有及时制止、教育引导孩子。在成成的攻击下,罗雷人气下降,失去信心,想退出班长的选举。罗雷的爸爸妈妈为了帮助儿子赢得人心,请全班学生坐了一次轻轨。罗雷父母的招数见效了,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大多数孩子积极拥护罗雷,成成受到打击,想退出班长的竞选。
第二环节的辩论赛中,家长们更是费尽心机,帮助孩子收集竞争对手的缺点,拿出对方致命的弱点进行攻击和反驳对方。在此环节中,成成凭着“灵光的脑袋、敏捷的思维和超强的气势”,打心理战,击垮了两位竞争对手。他还偷偷承诺周围的很多小伙伴,选我吧,成功后让你当学习委员或副班长。
第三个环节是竞选者进行演讲。晓菲的妈妈用了一下午的时间帮女儿写发言稿,女儿在极其不情愿的情况下边哭边背。成成的爸爸同样用一下午的时间帮儿子写了《治班纲领》:以人为本,以情联谊的同时依法治班……成成实在背不下这些“冠冕堂皇”的长篇大论时大发脾气骂其父母:“滚!改改改,早干什么去了,明天就要用了!”罗雷的父母也没闲着,不但给罗雷安排好了每一句演讲,还从语气、手势、表情等各方面进行演练和指导。罗雷的爸爸知道自己的儿子在第二环节的辩论赛中不占优势,为了重新拉拢人心,帮儿子准备了给老师和同学的中秋节礼物。
投票前,张老师说:“我的班长我做主,我的选票我做主,请大家投上神圣的一票。”在三个孩子的演讲效果不相上下的情况下,罗雷以中秋节礼物赢得了孩子们的选票,以25票当选。成成得了8票,许晓菲6票。落选的成成和许晓菲哭得一塌糊涂……张老师总结说:“选举结果并不重要,成成和晓菲也收获了许多经验和宝贵的财富。”那么在这次选举中,落选的两位孩子收获了什么经验和宝贵的财富呢?有事情寻求父母的帮助,欺骗、攻击对手还是通过贿赂拉拢人心?参与的其他学生又收获了什么呢?他们又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投票权的呢?
二、问题反思
民主选举班委(班长)活动的初衷是为了在民主实践中培养孩子的民主意识、学知识、提高孩子的民主素质,从而培养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但该班民主选举班长活动中的诸多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1.竞选班长是孩子的事还是家长的事?
在该班选举班长的活动中,候选人的父母自始至终参与其中。晓菲的妈妈帮8岁的女儿梳头打扮,帮女儿写演讲稿,甚至女儿受到别人的攻击哭了之后,妈妈也哭了,自责地说:“我没能给她一个完整和谐的家,不能像罗雷的父母那样去帮助孩子。”成成的爸爸妈妈不仅给儿子写演讲稿,甚至出歪主意对付竞争对手。罗雷的爸妈帮儿子请客送礼,拉拢人心。为了能让孩子当上班长,家长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这不仅让我们反思,为什么家长对孩子当班长如此重视?家长重视说明当班长是有好处的。那么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班长的功能是什么呢?一个孩子做不做班长对其成长有何影响呢?成成告诉了我们答案:班长有权力,让谁站着谁就站着,让谁坐着谁就坐着。罗雷当班长的行为也告诉了我们答案,班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权力”打骂、管教不听话的同学。“官本位”的思想已经由家长和社会的“教育引导”深入到孩子的内心深处。联想到现在教育对班长功能的定位,班长可以更容易地获得各种利益(评优、评先、评选);当班长是锻炼一个人组织管理能力的机会;当班长还可以更亲近老师,得到更多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班长应该是为大家服务的岗位,我们恰恰忽视了其最本质的功能定位。班长不仅仅是个“官”,也应是同学们的勤务员、及时雨。家长的包办代替让我们忧虑,孩子成了家长角逐班长职位的傀儡,这是严重错位的事情。孩子就是孩子,孩子的事情应该交给孩子自己去处理,过度、过早地让孩子接触到成人世界的“污浊”其实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三年级写中秋节范文3
一、 识字:润物细无声
认读大量的汉字是培养低年级孩子阅读能力的前提。怎样才能大量识字?方法很多,但最简单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以阅读促识字,以识字促阅读。一年级学完拼音后,就可以培养孩子自己看拼音读物。在我校发的“课外阅读告家长书”上,有位一年级家长在回信中说:“孩子被评为‘识字大王’,因为孩子喜欢对照拼音,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读,一本儿童版的《西游记》反反复复读了不下于二十遍,不经意间竟认识了上千字,平时说话常冒出许多成语,令家长感到意外的惊喜。”其实,我们能从每一个喜欢看书的孩子身上发现他们识字量简直超乎我们的想象。于是我要求孩子们的小书包里放上一两本拼音读物,一有时间就看书。还取得了家长的配合,大力开展亲子共读,建设“书香家庭”。在校时间里,我也不放过每个识字的机会,每天都会给孩子讲一个故事,故事用实物投影仪上打到屏幕上,学生边看字边听老师读故事。故事读完了再读一读故事里出现的生字词。学生的一些补充读物,往往是在早读课上,精选篇目领读。所谓“润物细无声”,在阅读中识字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渗透,是一种没有痕迹的教学,延伸了学生的识字空间,节约了学生的识字时间,可以说是实现了阅读与识字的双赢!
二、 阅读:快乐伴我行
一本书是一个视窗,阅读让学生了解世界并提升自己。阅读,更是一种快乐的精神之旅和情感体验。爱读书的孩子手不释卷,令人欣慰。但也有些孩子由于引导不当或缺少良好的外部环境,把读书当成了苦差事。通过细心调查发现,那些不爱读书的孩子看的书大都是家长购买的优秀作文,甚至是《好词、好句、好段》之类的作文速成书,是我们的家长们太功利了,忽略了孩子的兴趣所在。真正的好书孩子们怎么会不爱读呢?于是我从网上下载了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的书目,列出了长长的书单,让学生们“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鼓励家长通过各种渠道给孩子买好书,买自己孩子感兴趣的书。我还每月向学生重点推荐一本书大家共读。本学期我向孩子们推荐的第一本书是《三毛流浪记》,这本书插图形象,语言生动,可谓图文并茂,文质兼美。扣人心弦的故事吸引着一颗颗童心,三毛跌宕起伏的命运使孩子们欲罢不能。在读书交流课上,每一个孩子都激动无比,争着讲三毛故事,抢着谈自己的感受。看着一双双高举的小手,我想,选一本好书,胜读十本杂书啊!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摒弃一切功利的目的,让孩子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没有压力地阅读,培养孩子爱读、乐读,就是孩子最大的收获。
三、 积累:积学以储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见,积累对于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记忆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学习负担也不重,正是积累背诵的绝佳时机,但由于三年级才作文起步,所以不少低年级老师重识字、轻积累,认为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孰知“万丈高楼平地起”,一二年级正是打好基础、培养习惯的时候,引导学生多背诵,多积累将会对孩子的一生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让孩子背什么呢?两个字:“经典”。课程标准中说道:“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及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我让孩子背《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现代儿童诗、童谣,以及课外书中的现代美文片段。
为了达成既定目标,我作出了不少的努力。首先是要求学生背诵的我自己也要会背。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作用。我经常在早读课上和学生比赛背,能超过老师当然很光荣,所有孩子都鼓足了劲儿和我比赛谁先会背。其次,我经常为孩子们讲《三字经》和《论语》故事,《孟母三迁》、《曾子杀猪》、《孔子拜师》等故事学生都耳熟能详。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台湾大学教授傅佩荣教授讲《论语》,其中讲到鲁哀公问孔子:“在你3千多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说;“只有颜回最好学。他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意思指颜回最爱学习,他遇着发怒的时候,能做到随发随化,从不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有了错误就改,决不重犯。不幸的是颜回32岁就死去了。第二天,我就对学生讲了这个故事,然后趁热打铁,讲了另一句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故事讲完了,这两句话已经在孩子心里扎根了,当然扎根的还有思想的教育,心灵的洗礼。将故事与经典背诵相结合,寓教于乐,每日一背已变成孩子们每天的期待了。此外,诵读一定要坚持到底,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叶圣陶先生说:“要养成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每日诵读现已成为我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相信习惯成自然,长时间坚持以后,一定可以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每个孩子的聚宝盆。
三年级写中秋节范文4
小学生是英语语言学习的初学者,初期学习兴趣较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觉得英语这种语言枯燥无味。因此,我们只有在教学中融入趣味才能切实地调动小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融入趣味的方法很多,如制作课件、利用教具、肢体语言、开展游戏活动等。各种形式的趣味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就会调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制作有趣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让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给小学生的听觉与视觉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通过穿插外国文化常识,潜移默化地渗透趣味。例如:学习“警察”这个单词时,为了让学生加强记忆,就播放英国警察在执行公务时的视频。当学生看到警察在英国的社会形象后,从而理解了“policeman”这个单词。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各种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生动、有趣。例如:学习“Dragon”这个单词时,就用多媒体课件播放dragon,从视频中学生直观理解了西方文化中存在的差异,觉得十分有趣,从而增进了理解。原来在中国龙是权力的象征,但是在西方却是一种怪物,是凶恶的代名词。在学习“festival”这个单词时,学生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英语语言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模拟实践情境,再现实际生活情景
课堂教学中模拟真实的生活情境可以让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模拟情境可以是交流对话,也可以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片段。这样的实践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在教学有关食品或饮料等表示名称的单词时,就给学生模拟一个餐厅情境,让几个学生扮演餐厅服务员。他们穿上统一服装,用双手托着各种食品或饮料的盘子。然后展开相互之间的对话:“Whatwouldyoulike?”“Iwouldlike……”通过这样的对话,“顾客”就能拿到自己需要的食品。接着,学生相互之间交换角色进行口语交际练习,把课本中的内容进行熟练的练习。再如:在教学“Whattimeisit?”这一单元时,就用手表掌握好时间,与学生们来排演“放学”时的情景。这样,就引出了“Schoolisover,Let’sgototheplayground.”的句型。学生们在既紧张又有趣的情境中学习课本中内容,从而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运用肢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肢体语言对教学活动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小学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MyFamily”中的Let’schant:Fatherandmotherhelpeachother,Sisterandbrotherplaytogether!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双拳紧握,用左拇指表示father,用右拇指表示mother;用左小指表示sister,用右小指表示brother;在吟唱fatherandmother时,就依次伸出左右拇指;在吟唱helpeachother时,就伸出两拇指,并作出合并状;在唱playtogether时,把两个小指相互弯曲,并通过互动作出玩耍的样子。这样,学生们一边认真聆听一边念歌谣,并通过动作表达,在饶有兴趣的氛围中掌握了所学知识。实践证明,教师的肢体语言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其次,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运用肢体语言,可以让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变得易懂,从而有效提高口语交际的效果。
四、 结合游戏教学,激活儿童活泼天性
喜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可以充分发挥儿童的聪明才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游戏既可以增强英语知识的趣味性,又可以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并可以让儿童在游戏过程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apple、pear、banana”这几个单词时,就开展了游戏教学活动。把事先准备好的这三种水果放在讲台上,用小刀把它们切成很多小块,并用牙签一个一个扎好。这样的工作做好后开展击鼓传花活动,小花传到谁的面前谁就有资格吃一块水果。吃过后说出这个单词的名称,并到黑板上默写这个单词。小学生们都爱表现自己,并且盼着自己能吃到水果。因此,在游戏过程中学习气氛特别活跃。在教学“Whatcanyoudo?时,就做了这样的游戏:把这几词分别写在几个卡片中,然后并不按顺序来问这几个词“Whereiscan(you/do/what/?)”要求学生把这几个词语排成一个句子。教师也可以用两个词或三个词来问,学生在这样的游戏中必须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任务。既激活了课堂,又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写中秋节范文5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认知基础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现在很多教师喜欢采用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课堂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中,一些教师把“探究性学习”视为医治百病的良药,一堂课中总要安排几个探究环节,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用探究学习的模式。如果运用不恰当,不仅对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没有积极的作用,而且还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案例1】一位教师在三年级数学“认识分数”一课中,创造情景引入新课。
师:中秋节,红红到兵兵家做客,有4颗糖,2瓶饮料和一块饼干。怎样平均分给2个孩子吃呢?
生:4颗糖,平均分给2个人吃,每人吃2颗。
生:2瓶饮料,平均分给2个人吃,每人吃1瓶。
生:1块饼干,平均分给2个人吃,每人吃半块。
师:半块饼干,也可以用分数二分之一表示,二分之一就是分数。你听说过吗?你能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二分之一吗?
生写出: 21和2•1。
师:我们把二分之一写作 12 ,读作二分之一。
教师并没有评价前面学生写的分数对不对,只是出示了正确的分数书写形式,但由于学生开始写出的21干扰了学生的认知,所以有学生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写颠倒。比如把25写成 52。
在案例1中,由于教材是第一次安排认识分数,学生没有关于分数的认知基础,分数对于他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前面的学生创造出的分数是分子分母颠倒的,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模式,所以直到课堂练习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会把分子和分母写颠倒,需要教师花时间去纠正。
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但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在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案例1中,学生获得的是错误的第一印象,虽然教师出示并讲解了正确的分数,但学生第一次见到的分数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
【案例2】在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教师出示了abc三块草坪,a是长方形,b是平行四边形,c是不规则图形,问:哪块草坪的面积大?
生:c草坪面积大。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差别很大,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师:a和b哪块面积大呢?
生甲:a大。
生乙:b大。
生丙:a和b一样大。
师:这次为什么你们的看法不一样呢?
生:它们的差别很小,我们猜的。
师:要想知道它们的面积到底谁大,我们要通过计算它们的面积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生学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独立计算a的面积。
师: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你会计算吗?
生:不会。
师:你能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生甲:平行四边形面积=长×宽
生乙:平行四边形面积=高×底
生丙:平行四边形面积=长×高
师:你们到底猜的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和方格纸,剪刀。小组讨论打算怎样使用学具,然后小组合作操作材料。并自己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公式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明白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后,教师再把开始学生猜测的公式与正确的公式进行对比,加以区别。在课堂练习中,大多数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案例2中,因为学生有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认知基础,所以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学生会想到把平行四边形面积转化为长方形面积来计算。这样就由未知转化为已知,学生有了认知基础做支撑,就比较容易得出正确的面积公式。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既要符合学科的特点,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规律。探究不是盲目的猜想,一定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有逻辑的推理。
奥苏泊尔在他的最有影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若没有充分的思考基础——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欲开展有效的探究性学习,那简直是无法想象的。
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应多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逐渐养成探究的意识。教师能注重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理念,积极探索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能不断的进步,就能更好的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威华 给自主探究的“不良症状”把脉开方[j]基础教育研究 2007-06-013
三年级写中秋节范文6
关键词:古诗教学;兴趣;诵;运用;传承
【中图分类号】G620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之国,悠悠几千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璀璨珍贵的记忆。凝练含蓄的语言为骨,丰满幽深的情感为肌,悠远无穷的意境为神,营造出文明史中一颗闪亮的瑰宝--古诗。
它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敬意,总会沉醉在它的情感意境中难以自拔。但在小学生的单纯世界里,古诗--年代久远,语言简练,意境无穷,却难以构建自己的一片天地。这就给我们的古诗教学带来了不少的困惑与艰难。
作为三年级的语文老师,我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课堂教学上就深有体会。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因此,首先,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播放重阳节风俗的影片,让学生身临其境,认识重阳节,认识王维。然后,用理解"忆"字入手理解诗意,以读悟情,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情感,品味其中的意境,体验古诗的节奏、音韵之美。最后,联系自己的生活,欣赏重阳节的歌,说说自己的收获。
但我预设的效果却没有达到,反而陷入了困境。
1.学生的兴趣不大。我引导学生认识王维、理解诗意时,学生的眼睛都是看着屏幕、黑板,然后努力地记笔记,只有两个平时很活跃的女孩子举手提问了。我感受不到学生好奇的心。
2.无法真正理解诗的情感与意境。学生回答的内容大都是从参考书中看到的,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
3.朗诵的方法不对,缺乏情感。孩子们读诗就像是赶任务,不熟的时候一个字一个字来读,读熟了就像是开机关枪一样,一下子就读完了,完全没有韵律美感。老师指导了如何朗诵后,孩子们仍然是节奏感不明显,缺少情感。
小学生为什么会对古诗如此地不敏感呢?经过思维的沉淀,问题的本质慢慢显现出来。
古诗的本质特点:年代久远,语言简练,意境无穷。这对于生活在现代,周围语言通俗的三年级甚至是整个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对古诗整体意境的感受能力是不高的,兴趣更是欠缺,年纪越小的学生越会觉得它艰涩难懂而只背不学。
长此以往,中国古老文明的瑰宝的传承将会遭遇到巨大的困难。
但是,困难,就是用来让人克服的。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古诗的教学正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现今我国的教育更是重新趋向重视国学的教育,因此结合我们农村小学的实际,对于克服这个困难--学好古诗,我有了以下的几点想法。
一、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南宋朱熹也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则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兴趣就是最好的武器。
1.创设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
一个好的文化环境的创设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课室的四面墙壁上,布置"古诗"专栏,"诗画"专栏,在视觉上予人赏心悦目之感。课间、活动课等时间,播放配乐古诗,以供欣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老师以不同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古诗的美:对称美,绘画美,意境美等等。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对古诗的兴趣。
3.比赛收集古诗。让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古诗,小组合作,制作收集小卡片,定期开欣赏会,读读自己收集的古诗,说说它好在哪里。激发学生的斗心,让古诗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二、引导学生学会"诵"古诗
"诵"是指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中道:"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中告诉了我们"诵"的重要性,必须引导学生做到"熟读成诵",才能真正体会古诗的情感意境。
1.在兴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读的冲动。让学生在课间、欣赏会上多读,从而养成主动读、自觉读的习惯。
2.在收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搜集相关作者的资料,互相联系,体会作者诗中的情感,小组交流,欣赏会上交流。
3.引起学生注意古诗中潜藏的韵律。上古时,"诗、舞、乐"一体。随着时代的变迁,诗以一种独立的面目出现,但它依然与音乐有关,故仍旧称为"诗歌"。古诗从体例上来区别,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没有规定的句子数,不拘平仄,无须对仗,押韵自由。到了唐代才成熟的律诗,对于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又称"格律诗"。所谓"格"就是格式,"律"就是声律包括平仄和押韵。写律诗的人按照要求来用韵,通过押韵可以增强诗歌的旋律美,平仄则体现语音抑扬顿挫。
老师不要直接把这样深奥的道理告诉学生,他们不一定能理解。反而是老师通过示范诵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并要求学生反复诵读以至背诵,在吟诵中体会韵律美。
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指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
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倍"字与"少"字。前句中"独"字与两个"异"字表达了诗人那种强烈的孤独之感,后面的"倍"字就更加深了诗人因此思亲的程度,"少"字则使孤独感更浓了,整体升华了诗的意境。所以"倍"字与"少"字在吟诵时就必须重读,才能深刻反映在重阳日"忆"的厚重。
5.发挥想象力。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诗句的深层内涵,然后把体会融入到吟诵中去,提高"诵"的厚度。
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王维除诗作优美外,还擅图画,是当时著名画手,这种特长增强了他诗歌的艺术魅力。宋代大诗人苏轼更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老师可以借此让学生把诗想象成一幅画,诗画相交,品味孤独思亲之情,从而带动情感以吟诵。
三、指导学生运用古诗于生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我们的瑰宝--古诗,讲究炼字、炼句、炼意,创作手法丰富多彩,对于学生生活中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露似珍珠月似弓","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遥知兄弟登高处"......运用了夸张、对比、比喻、设问、想象等手法,增强了古诗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学生了解了这些写作手法,将有助于他们提高自己表现事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