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际沟通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际沟通案例

人际沟通案例范文1

位房改办、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及所属各分中心:

现将《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关于重申原购房职工要求改按成本价购房和建立住房公积金有关政策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关于重申原购房职工要求改按成本价购房和建立住房公积金有关政策的通知

局机关、直属各单位:

最近,部分已按1993年标准价购房的职工要求改按成本价购房,并要求建立住房公积金。现将有关政策重申如下:

一、各售房单位可根据(95)京房改办字第056号、(97)京房改办字第016号、(97)京房改办字第071号、(98)京房改办字第015号等文件规定,积极予以办理。

人际沟通案例范文2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际沟通能力;对策与措施

人际沟通能力对于现代社会人才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旅游人才素质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旅游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不重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将直接影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不能满足旅游行业与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在教育与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为旅游企业培养优秀人才。

一、培养和提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思曾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因此人际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提高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校学习及以后进入社会理性解决各项难题。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态度、保持个性健康和心理正常发展,对于大学生活和未来事业的成就,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力。

(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职业能力

目前我国旅游业现状是人才资源供不应求,旅游人才的培养成为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职业领域主要是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酒店、会展企业等相关企业担任中、高级服务岗位和初、中级管理岗位,从事导游讲解、服务接待、旅游产品策划、旅游市场营销等工作。作为以服务性为主的旅游企业,几乎所有的服务都是直接跟人打交道的,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学习与领导,同事,客户相处的原则,打造团队凝聚力,以便顺利有效地开展旅游服务工作。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方面的现状与原因

(一)由于社会环境、科技发展、人口政策等影响,学生人际沟通表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人口政策的影响下目前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个性张扬,各具特色的一代,有一部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较强,综合素质高;但是也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过分的溺爱和过度的保护,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这一类学生往往不顾及他人感受,唯我独尊。

(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不够重视

另外高职院校学生经过高考的选拔之后,很多学生存在着挫败感,自信心不足,缺少积极主动精神;还有一些学生是因为在高考录取时服从分配而调入到旅游管理专业,从而主观上学习的动力不强;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对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模糊,这将直接影响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不利。

(三)由于生源地及家庭环境等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表现不平衡

高职院校有很多学生来自农村和相对经济落后的中小城市,还有一些来自西藏、青海等西北内陆地区的学生,与经济较发达的南京、苏州等城市的学生之间,由于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等差异,人际沟通表现不平衡,轻则表现为对人际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人际沟通的动机存在差异,以及缺乏人际沟通技巧等。重则表现为人际沟通障碍、过分自我封闭、极端行为等问题,近年来大学校园出现过多起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因人际沟通偏差导致的恶性悲惨事件。因此探讨如何正确认识及有效提高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对策与措施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与旅游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为宗旨,认真分析研究全国和我省旅游行业现状和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加强与旅游企业、行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江苏省旅游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我院在与校企合作的旅游企业进行人才需求与反馈调研、优秀毕业生追踪调研和在校学生满意度调查中,“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较强的综合素质”,不仅是旅游企业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排前三位的评价,同时也是优秀毕业生和在校学生选择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的最重要的三个方面。

下面就结合我院旅游管理专业采取的一些具体举措,谈一谈培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对策与措施。

(一)顶层设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准确定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在调研旅游行业在当今社会中的发展趋势,目前旅游人才需求的类型、学生就业市场状况等情况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准确定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能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能够胜任旅游企业当前工作和未来发展的中、高级服务岗位和初、中级管理岗位(群)工作需要的创业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开设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相关课程,运用多种形式教学方法,多方位、多渠道加强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

在旅游管理專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首先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有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如《演讲与口才》、《人际交往技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学生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和领会,以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交往观念和动机,与同学、父母、教师和其他社会成员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合群、合作共事、尊重和关心他人等人际交往品质,学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强化学生对人际沟通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紧密围绕旅游业,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旅行社为主要职业方向,兼顾饭店管理、会展管理、餐饮管理与服务等职业能力,设计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设置《旅游礼仪训练》、《旅游口语训练》、《服务沟通》、《旅游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等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第三,课程的教学中多设计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一是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工作任务为导向,开发与企业岗位能力无缝对接的课程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组长,负责与老师、组员和其他项目组进行沟通、协调,以此培养学生主动沟通的能力。二是采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模拟工作情境中学习人际沟通的技巧。这些课程由院系专业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同时授课,让学生们接受到最新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案例。

第四,改革传统的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多用口试、面试方法考核,是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口试、面试是对思维和表达能力的一种很好的锻炼,在口试、面试过程中,学生必须用语言将答案表达出来,必须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针对人际沟通有偏差的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指导

实践表明,大部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较差的原因主要是由其心理原因引起的。这些心理原因主要有自卑、猜疑、孤僻、嫉妒等。再加上在大学学习、生活中也会面临着不同的内心困惑及矛盾冲突,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指导,可能会导致心理健康产生问题。因此,学校建有完善心理咨询体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除了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外,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室,网络咨询服务等方式,心理咨询老师和辅导员、专业教师一起与学生进行的沟通交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

(四)优化实训体系,为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提升提供实践锻炼平台

优化实训体系,校内先进的实训室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多途径全方位地提升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目前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有自主学习中心、旅游虚拟实训室、模拟旅行社實训室等多个现代化实训室,以满足学生模拟导游服务训练、门市接待咨询训练、顾客沟通技能训练、旅游合同签订、游客投诉处理等方面的实践训练。同时科学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建立顶岗实习过程与质量监控体系,从大一到大二每学期安排一周与专业方向有关的单项技能,大三进行为期3-7月的顶岗实习,学生在学校和企业的两位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逐步提升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四、结语

当前,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的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休闲旅游,对于旅游服务从业人员要求越来越高,旅游业的发展呼唤高素质人才,大力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将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外语学院) 

作者简介:钱进,1969年生,女,副教授,本科,硕士研究生学位,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旅游景区、旅行社管理等。 

参考文献 

[1]陈海燕.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路径研究[D].山西:山西农业大学,2013. 

[2]谭柳青;高职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探究[J].广西教育;2014(07):15. 

人际沟通案例范文3

关键词:情景化;教学;气管异物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96-02

气管异物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发生时人们大多惊慌无措。传统的急救护理技术的教学往往注重急救专业知识的讲授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学生缺乏对突发案例的处理。我们试图把情景化教学引入教室,将教室装修成急诊室,模拟病人突发疾病、护士为病人进行现场急救的场景进行教学。让学生根据病人病情、症状饰演病人及家属、医生和护士,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课前准备阶段

1.教学设计。任课教师对课件演示、学生情景剧表演、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的内容与时间进行规划设计,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设计应对措施,以确保教师对课堂全过程的把控,确保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2.布置预习。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布置预习,内容包括教学重、难点和本次课相关的新旧知识和技能、情景剧内容。如“气管异物病人的急救”一节,气管异物的处理方法是新知识;气管异物的临床表现是《基础护理学》的旧知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把之前学生学过的《护理礼仪》、《人际沟通》等应用到案例中。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教学视频、练习角色扮演等。

二、课中实施

1.教师展示教学目标和重、难知识点。教师承担导演的角色,上课开始,就通过多媒体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展示出来,通过生动、形象的动漫、卡通或图片显示出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眼球。

2.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情景剧表演。以“气管异物急救”为例,学生在情景剧中通过角色扮演,将气管异物发生的常见原因、临床表现表演出来;扮演病人的学生把气管异物导致的窒息、病人的呼吸困难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扮演病人家属的学生也表现得焦虑万分、情绪激动;扮演护士的学生除了把《急救护理学》中气管异物的急救手法、《基础护理学》中的卧位摆放、吸氧等专业技术内容展示出来,还把《护理礼仪》和《人际沟通》中的护士行为礼仪和人际沟通技巧内容展示出来,体现了护士对病人的关心和爱护[1]。特别是“急诊科护士”抢救室坚定的目神、冷静的语气能给病人家属极大的信任;护士抢救成功后面带微笑,蹲下身子,紧握着病人的手,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问:“感觉好多了吧,有我们呢,放心!”同学们对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相当满意,她们说:“病人越紧张,窒息和缺氧就会越严重,此时护士的镇静和鼓励会使病人和家属放心很多。工作时我们要特别注意和病人的交流和沟通”。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明显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2]。

3.教师提问、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在学生完成情景剧展示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对教师课前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后,由小组长进行归纳性发言。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发言回归到教学的知识点上,让同学们感觉知识是自己经过激烈讨论、辨析得出的。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争论进行评价,对积极发言、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羞涩、内向的学生大胆举手、积极发言。

4.教师评价、矫正;学生练习;老师纠错。教师组织学生互相扮演病人与护士进行抢救气管异物的手法练习;同时,对学生的手法进行指导、矫正;最后,教师对授课进行总结。

三、课后引导和反思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了对气管异物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并积极发言、互相争论,最后自己总结出本次授课内容的重要知识点。另外,任课教师要对整个授课过程进行教学录像,下课后及时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反思,以利于下一步对某些教学细节进行改进。

四、该教学模式的优点和有待完善之处

1.优点。①使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更加科学、合理。该教学模式不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对学生的主体作用也非常重视,它巧妙地处理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不管教学情景如何变换,教师一直掌控着授课的主动权[3],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任课教师有意识、有导向的指引下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外因,而学生能动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内因。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结合使得预先设定的授课任务顺利完成。该模式获得了学生的一致肯定和欢迎。②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情景化教学里,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些患者家属因为情绪激动、焦躁、不安而随口说出的一些过激言语,要求学生在进行情景剧表演时严格按照《护理礼仪》、《人际沟通》课程的要求,做到接待病人时举止得体、符合礼仪要求,处理护患冲突时巧妙运用沟通技巧,耐心与患者或家属进行解释、沟通。通过情景剧中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以及对护患冲突的化解,学生学会了在急救工作中如何预防和解决护患冲突、如何与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打交道。该教学模式培养出的护理人才既有娴熟的操作技术、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良好的礼仪举止和人际沟通能力,因此,情景化教学模式培养的护士的素质与当前的医疗市场的需求非常适应。

2.该教学模式有待完善之处。该教法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要求教师课前投入的时间较多,还要求教师设计各种供学生表演的情境,所以,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还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演功力安排角色进行表演,而所学课程的教学安排课时可能很有限,因此,如何有效实施还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肖海鹏,韩建民,陈琼珠,等.临床教学新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85-87.

人际沟通案例范文4

关键词:人际沟通 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通常是指以人为的调控方式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环境与教育过程中各种因素形成最佳组合,创造出使学生和谐、健康发展的环境,从而促进教育者自身素质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完善的过程。素质教育不是以就业作为直接目的,它的目标是让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沟通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对培养人才的需要。人际沟通课程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人际沟通知识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积极探索人际沟通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使得学生学会做人、学习、生活、审美和创造。那么,如何在人际沟通课程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笔者结合在人际沟通课程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体会,谈几点个人看法:

1. 提高人际沟通课程教师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要具备教学、教育、科研、自学和开拓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身心素质。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应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应该通过教育使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使他们为日后进入社会做好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人际沟通知识的掌握是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学的主要精力要投入到学生身上,使学生能学、会学、学会。在人才观上,也必须有彻底的改变。人才不仅包括掌握高深科技、文化知识的高层次专家学者,而且包括工作在各行各业中数以亿计的有道德、能敬业、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只有观念解放,才能创设一种良好的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教育环境。

2. 构筑有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要想使学生喜欢人际沟通,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就是使学生对知识内容听得懂、学得会,这就需要从符合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学生的学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人际沟通教学目标。这种目标,大到一章,小到一节,要反映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递进,要有利于基本素质的养成,使得教学内容成为有迁移的认知框架,立足于学生学会学习,同时要兼顾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确定了合理的教学目标只是教学的起点,促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才是教学过程的重点。

3. 改革人际沟通课程教学方法

海尔德曾经说过:“教学一定要考虑到当时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当教材的性质和难度适合学生的认识结构水平时,学习才有最佳效果。在不同发展阶段,知识是以不同性质的方式获得的,教学方法必须与发展水平相匹配。”为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3.1深化实施主体性教学。

教学中充分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发挥教师创造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将以往教学中教师单纯的“教”、“灌”以及肤浅的引导等教学手段,转化为学生的“乐”、“思”、“会”过程,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动机,让学生以“发现者”、“探索者”的身份积极投身于各种活动中,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亲身探索体验,培养创作的热情,获得成功的喜悦。以指导学生自主活动、增强教学的情境性、学习的探索性为中心,师生关系转变为知心朋友、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在各种活动中通过频繁的师生接触,形成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愉快地、积极地体验人际沟通的乐趣。

3.2在教学设计上努力创设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经验分享、教学观摩、情景模拟、心理游戏、角色扮演、演讲比赛等教学活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练之以志,导之以行,以提高教学效果。

3.3积极使用“自学探究”的教学方法。

重视科学发现的过程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来探求真知,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有用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改变学生完全被动接受的局面。

自学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其它诸项能力的基础。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专业不对口的,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即使是专业对口的,按工作要求,他们的学识也还太浅薄,知识面更是狭窄,也需要再学习。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自学能力强,他就能在工作中迅速充实自己,很快地适应工作。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教学中从始至终关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授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高效的学习方法以及主要的学习策略,为学生参加工作后的自我提高乃至接受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4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整个素质的基础,它包括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教学时知识的传授和训练要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和能力水平,既不能超前,也不能随意拓宽,应以人际沟通实践活动为中心,充分利用角色扮演、游戏活动、即兴演讲等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把学生心理发展纳入健康轨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3.5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

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演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4. 加强学习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中心,学生只有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能力。从学习指导入手,是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学习指导包括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学习,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有什么用,学习成功的标志和影响因素又是什么;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在学习中锻炼坚强的意志,建立积极稳定的学习情绪;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预习、复习、听课、作业、小结、制定计划、安排学习时间等,充分发展学生的认识水平。学习指导的关键是发挥学习的主体性。主体性发挥得愈充分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法愈主动、愈灵活并有创造性,学习效果就愈强。学习知识、训练能力、培养素质,三者并举才能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当然,除了以上所述的几个方面外,还有其他许多方面,如培养学生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团结协作的精神、周密思考和严谨推理的科学态度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从方方面面重视人际沟通课程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能力,为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京鲁,刘淑敏.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06).

[2]刘丽平.生物课程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3]吕忠堂.为素质教育正名[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5,(Z2).

人际沟通案例范文5

【关键词】团体心理活动 体验式教学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受到更多的关注,并逐步走向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与推广是在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除了向学生讲授心理学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树立一种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的意识,在学习中学会思考,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笔者在近年来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融入了团体心理活动来实施教学,发现对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十分的有帮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功能和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门课让学生学习、了解一些心理知识,学会一些维护个体心理健康的方法,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该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实践操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在环境适应、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应对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2.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形式上以学生间的互动为主,注重过程经验,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情绪的唤起和情感的共鸣,教师起到的作用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学习、生活中出现的种种挫折和困难,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分享等方法,进一步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协调自我。

3.该课程的目标要求更适合通过学生间的互动开展教学。当前在大学校园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多是以主题的形式进行,如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它们都很贴近在校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每个人都有切身的感受。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互助,发挥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借助人际间的互动来促进自我的成长和发展。

二、团体心理活动是一种重要的体验式学习

团体心理活动是以心理活动为载体,通过团体成员的自我体验,成员间的相互分享,从而调整或改变其观念或行为,达到使每位成员成长和发展的目的。在团体心理活动中,很注重学生间的讨论和分享相互分享彼此之间的感受,获得其他成员在团体中对其观察的反馈,使之从别人的角度来审视自己,而得以改善适应,促进成长。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为每一位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情绪困扰的成员提供理解的、支持的气氛,在这种安全的氛围里,成员会尝试各种行为和方法,探索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团体心理活动内容包括环境或人际的适应问题、人际交往的方式、自我认识等。由任课老师带领,重点放在学生们共同关心或者经常遇到的问题上,常使用的方法有课堂讨论、分享感受和体验等。

三、团体心理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团体心理活动,下面列举笔者在“人际沟通”为例的课程教学中所实施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人际交往之四:沟通篇

1.单元目标:学习倾听与沟通。

2.活动准备:一些画有简单线条的图片2个、纸每人2张、笔每人1支、小纸箱1个、抄写好沟通练习的大白纸1张。

3.活动程序

(1)“我说你画”游戏(50分钟)

①活动过程。老师把学生分成8-12人的若干小组,每小组随机抽出两个同学,领导者给每组中的一名成员出示图1,并确保另一名成员无法看到。然后请前者向后者描述图片的内容,后者根据前者的描述画出该图片。然后两个人交换角色,领导者出示图2,重复上述游戏。在做活动的过程中,没有参加的同学不准说话,认真观察。活动结束后小组内进行讨论,相互分享感受。

②领导者点评。人际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你所表达的并不一定就是别人所理解的,你所听到的未必就是别人想表达的。沟通需要双方要不断反馈,调节沟通方式,才能达到沟通的最佳效果。

(2)倾听练习(30-40分钟)

①当你的朋友向你倾诉他的烦恼时,你会作何反应?并说明你作出这样选择的理由。以下面的话题为例:

朋友向你倾诉:“我最近倒霉透了,谈了两年多的女朋友居然把我给甩了。哎,我真想一死了之!”

你会如何回答?

A你怎么这么想,一次失恋就成这个样子,也太没出息了。

B.不用这么难过,俗话说得好,天涯何处无芳草,改天我帮你介绍一个更好的。

C.谈了两年的女朋友居然和你分手了,你一下子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所以觉得活着没意思了。

②领导者点评。倾听的关键在于让你的朋友感觉到,你是在认真地听他说话,而且感受到他的心情。在案例的几个答案中,最后一个反应最为恰当,但很少人会选它。因为它只是用自己的话把别人所说的内容简要地翻译了一遍,似乎是在说废话。事实上只有倾诉者才最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才能为自己的行为作选择。他通过倾诉,希望寻求的只不过是一种关心、理解和心理支持。而“C”回应恰好可以满足对方的这种心理需求。因此,把对方所说的意思简要地反馈给对方,就是简单而又十分有效的人际沟通方法。而事实上很多人在沟通中急于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别人的感受,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提出劝告,希望帮助对方,但是这却不是对方所要求的,即所谓的沟通不平等,不畅通。

(3)小结(5分钟)

老师总结,如何做好人际沟通,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

总之,团体心理活动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可以促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并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心理素质,外化为行为习惯。这种教学方法在活跃教学气氛中,让学生轻松的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樊富珉. 团体咨询和理论与实践[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人际沟通案例范文6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特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2001年5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并要求高等学校应创造条件,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等。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已经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中,开设为公共选修课或者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体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它的这一特性要求担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程教学任务的教育者需明确这门课程的特点、内容,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开设此课程的目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的探讨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身的特点,有相关研究者以大学生为被试做了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首先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心理学理论课程,它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和理论体系,教学的重点也不是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定义和概念,它是一门集知识型、体验型和操作型于一体的课程。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有操作和体验环节,目标在于提高大学生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能力,实现自我健康全面的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鲜明的特点在于它必须以大学生为主体,必须要掌握教学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需要和心理发展规律,并据此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和安排教学内容。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大学生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能力,实现自我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始终把握好以大学生为主体这一重要原则,要结合实际,重视大学生对这一课程到底有什么样的需求。现有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需求相对来说较为分散,他们认为最需要讲授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依次为:

1.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区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以及对他人情绪认识与反应的能力。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很多方面不够成熟,鉴于这种特点他们面对挫折时体验会更深刻、持久,心理上也就更容易产生负面的情绪体验。

2.人际沟通与交往。大学时期是人际关系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初入象牙塔的大学生对于人际沟通和交往的需求明显增长,普遍认识到了学习和掌握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对大学生活和今后成长的重要性。然而,长期的校园生活、单纯的学习环境使大学生和社会脱节比较严重,大学集体生活又使他们缺乏个人空间,不少大学生难以和他人实现良好的人际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有一些学生出现自卑、害羞、孤僻等情况,不能实现正常的人际沟通和交往,甚至因此导致心理扭曲,继而引发严重行为问题。

3.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自我认识就是指个体对自我的各个层面的认识和了解。能否实现良好的自我成长,与自我认识存在重要的关系。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相对独立的大学生活使他们的自我意识突显出来。然而,大学生自我认识目前来看存在不少盲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自我认识模糊不清,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容易出现自卑、盲目自负、个人目标不明确等情况。

4.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当前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面对的压力也剧增。我国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以来,大学阶段的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数量连续增加使得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大学学习压力以及随之大学生成长带来的人际关系压力、前途压力令当今的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此种情况下,学习压力管理和挫折应对的策略和方法对大学生来讲显得极为需要。

5.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了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爱情规划和生活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怎样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给自己大学期间学习生活进行合理定位的必修课。

6.学习心理。虽然大学生告别了传统上以学习成绩为重的中学阶段,但进入大学后,学习仍然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大学阶段学习心理的培养,是大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他们人生成长历程的关键。大学生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心理规律。一般来说,它包含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结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

7.恋爱与性心理。随着高校环境的开放,大学生恋爱成为了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了高校教育者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有关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教育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专著或研究中。尽管如此,每年各高校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因为不能妥善处理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出现过激行为,直接影响了恋爱双方甚至周围同学正常的学习、生活。

8.生命教育。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伤害他人和危害他人生命的暴力事件频频出现于各种媒体报道中,这些现象引起了教育者对生命教育研究的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劝解大学生不要戕害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而应给予保护,继而探索生命的价值。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教学中,应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和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联系起来,既突出讲课内容,又可以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调动起来。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教学。

1.课堂讲授法。课堂讲授法是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方法。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定义、概念、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健康现状这些内容可以先采用课堂讲授法来进行教学。需要注意的是讲授中教学者应注重师生互动,可以穿插加入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心理游戏或者心理测试。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单调的课堂讲授给学生造成枯燥无味的印象,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问卷调查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典型的特点是应用性很强,开设此门课程最重要的目的是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问卷调查法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已有的心理调查问卷或者结合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编制出适合他们的心理调查问卷,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卷调查来发现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讨论分析法。讨论分析法是有效调动授课对象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讨论分析的内容可以根据授课的需要进行选择,能够密切联系实际。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相互启发,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心理素质的自我提高,做到心理不适的自我调整。讨论的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讨论、辩论式讨论、典型案例讨论等。

4.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以此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可能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案例分析法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教学中,教师扮演着设计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交流,灵活掌握相关心理学知识,运用相关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5.团体心理素质训练与拓展。在实践和活动中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并在实际的接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团体心理素质训练与拓展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极好地结合起来,是一种实用性很强、而且容易为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启发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活动与实践中能够更深切地领会心理健康知识、更好地掌握心理调适方法与技能。

参考文献:

[1]安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1(2).

[2]刘学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