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后出师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后出师表范文1
一、忠与义,《出师表》的文字深意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传递了“报先帝”“忠陛下”的主旨,整篇文字都蕴含了忠与义的深厚情谊。在刘备死后,蜀汉王朝的江山不再稳固,诸葛亮心知阿斗的浑浑噩噩,但面对托孤重任,诸葛亮支撑了整个残局:“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慎重地处理与刘禅之间的矛盾,一部分原因是作为臣子的忠,另一部分是念及与刘备之间的情义、坚持心中的正义,以及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那份责任。在《出师表》中也展现了这份“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犹记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惜才之情与识才之义,因此才始终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对刘备、刘禅都是忠心耿耿,“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直至刘备去世,诸葛亮面对刘禅的不谙世事,苦心与其阐明治国大计、表明忧国忧民之心,严明应该通过广开言路、公正执法、亲贤远佞来治国。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出师表》中的忠、义之情蕴藏在其文字之中,这份浓浓的情义在当代教育与社会中依然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每个人去体会、感悟。
二、感与悟,《出师表》的款款深意
在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传达沁人心脾的“忠义芬芳”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日常教学与校园文化构建之间的紧密联系,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教学课程中蕴藏的忠义之情。
例如,在《出师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讲述与《出师表》以及三国时期相关的故事,正确引导学生赏析《三国演义》《三国志》等作品,了解《出师表》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深入了解诸葛亮的“义”与“不易”。其次,教师可以借助《三国演义》等视频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走入那段历史,感知诸葛亮的情感发展,体会其对国君之忠、对国家之忠。另外,教师还可以围绕让学生结合《出师表》等相关资料,阐明自己心中的“忠与义”,从而加深对这份款款深意的感悟。
通过一系列感悟、体验的活动,学生不仅从文字中加深对忠、义的了解,还结合历史实情谈论了当代生活中的忠贞、忠心、情义与正义,促使《出师表》中的情义能够蔓延到学生生活与文化构建的过程中,让语文教学能够焕发夺目的光彩。
三、学与用,忠义情的灵活运用
教师应该认识到对《出师表》中忠与义的领悟不仅局限于学,更需要拓展到用,只有让学生结合实际、校园文化加深对忠、义之情的了解,促进学生将这份情感灵活运用到个人生活中,才能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在校园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忠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愚忠,而体现为忠厚、忠诚,通过这种“忠”有利于营造校园爱国主义氛围,有利于生生、师生的诚信相处;而义在发展过程中更显魅力,强调的是公正合宜的道德或举动,在校园文化中的“义”着重凸显为正义、情义与责任,即培养全校师生的正义感、崇高的道德情操以及责任意识。
《出师表》中的忠与义其实也有其弊端,片面强调“忠君”已经不再符合社会、国家发展的需求,而是应该将“忠君”的理念转化为“报国”。为了实现忠义情的灵活运用,教师可以在班级组织举办“忠义之月”的活动,让学生联系《出师表》说出对国家治理、社会发展的看法;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相互帮助。同时,教师可以积极营造忠与义的情境,将“八荣八耻”融合到教学、生活的过程中,让学生切身认识到国家、家庭与个人之间、无法分割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始终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将集体的利益放在关键位置。再次,教师还可以将《出师表》的教学、忠义情的利用与学校举办的有关活动巧妙结合在一起,以德促教、以德强质,加强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引导作用。最后,学校与班级还可以建立“忠义银行”,将学生对《出师表》中忠义情的理解、感悟以及情感的运用等多个与忠、义建设相关的内容记录到“忠义银行”之中,进一步提高《出师表》忠义情的影响效果。
后出师表范文2
1、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2、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3、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4、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后出师表范文3
??对一些国内汽车生产厂商以及北京市的二手车交易商而言,马上他们就要有些头大了。为了缓解北京市连续雾霾天气和PM2.5居高不下的问题,北京市有关部门宣布,更加严苛的汽车国五排放标准有望于第四季度在北京率先实行。
??国五标准相当于欧盟的欧五标准,欧盟已从2009年起执行,其对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机动车排放物的限制更为严苛。例如,国四标准中规定1000克汽油中含硫量为50毫克,国五标准则为10毫克。这种严格的限定标准必将大幅降低北京市汽车废弃物的排放。
??有专家统计,从国一提至五,每提高一次标准,单车污染就要减少30%至50%。
??如果从污染治理的角度而言,北京市提高汽车废弃物排放标准无可厚非。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北京市亟须做有关善后,否则将会出现一系列的复杂问题。
??新国标实施以后,北京市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老旧车辆的善后问题。据了解,2011年北京市淘汰了22.4万辆老旧车辆,根据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北京市今年又将淘汰老旧机动车10万辆以上,而根据北京市2011年初的一个5年计划,在未来5年之内,北京市至少将淘汰40万辆老旧车辆。
??但是该如何为这些老旧车辆找到合适的出路则是现在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很多淘汰的车辆都流入了二手车市场,真正报废的只是其中的少数。不少汽车行业分析人士认为,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或许会给二手车市带来一场“严冬”。业内人士介绍,新车行驶一定的公里数之后,排放量便会上升,随即便会增加大气污染。然而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亿,未来二手车的数量也会不断增加。而在另外一个层面,随着新排放标准的实施,各城市更加严苛的二手车排放标准也会相继出台,二手车的城际迁移和交易会面临越来越大的阻力。在这样的局面下,北京市该如何消化数量庞大的二手车,则是当前一个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其次,目前我国大量在产车型只满足国四标准,其国标提高以后,对于汽车发动机排放技术也是一个大挑战。许多企业的畅销车型,由于发动机技术老旧,可能不得不退出北京市场。
??如果从竞争的角度而言,淘汰的技术和产品退出市场是必须的,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汽车技术革新的动力所在。近三四十年,各国政府不断升级的严苛排放法规,本身就是推动汽车技术不断创新的推力。全球汽车产业的一大特色,就是在政府法规压力和市场需求共同作用下使创新得以实现。欧美国家政府上世纪60、70年代以安全为中心,80、90年代以环保为中心,近年来以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为中心,采用近乎严苛的技术指标强势推进汽车业技术进步,企业一开始叫苦不迭,最终都以技术创新合格达标,推动了发动机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双离合变速箱等技术升级,以及混合动力和新能源汽车的问世。
后出师表范文4
关键词: 诸葛亮 研究 生平事迹
东汉末年,北方诸侯纷争,群雄并起。刘表时任荆州刺史,治襄阳。由于战乱尚未殃及荆州,刘表采取“爱民养士,从容自保”的策略,中原百姓与文人俊杰为避战乱多有迁徙归附者。一时间,襄阳成了全国人才聚集之地。刘表的山东老乡诸葛亮在叔父诸葛玄的带领下,也投奔到刘表管辖的襄阳生活。
一、出生于官宦之家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临沂)的一个官吏之家,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父亲诸葛于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曾任豫章太守,并和荆州牧刘表是好朋友。
二、避难襄阳十三年,躬耕苦读,志存高远
年少丧父的诸葛亮于兴平元年(194年)随叔父诸葛玄来到襄阳避难,至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结束隆中的隐居生活,离开襄阳,征战四方。
诸葛亮在襄阳以求学为主,志存高远,结交了许多良师益友。初到襄阳,诸葛亮被叔父安排在刘表办的“学业堂”读书。不久,叔父诸葛玄去世,十七岁的诸葛亮便带上弟弟诸葛均离开了襄阳城,来到了城西13公里的隆中山躬耕苦读。在十年隐居期间,诸葛亮“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他同时拜襄阳的三位名士庞德公、司马徽、黄承彦为师,讨教学问。还经常与学友徐元直、孟公威、崔州平、石广元等一起游学,畅谈天下大事。
刘备初屯新野时,司马徽就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乃卧龙也。”庞德公也很欣赏诸葛亮,是他首先将诸葛亮比做“卧龙”。
在隆中隐居期间,诸葛亮迎娶了老师黄承彦的女儿为妻。诸葛亮的岳母是当时荆州最大豪族蔡讽的女儿,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和荆州牧刘表都是蔡讽的女婿,而蔡讽的儿子蔡瑁是刘表政府的核心成员。这样一来,刘表就成了诸葛亮的姨夫,蔡瑁就成了诸葛亮的舅舅。此时,诸葛亮的两个姐姐也已先后嫁给了襄阳的豪门望族蒯家子弟蒯祺和另一位老师庞德公之子庞山民。诸葛亮在襄有很好的上层关系,这使他能够更加准确及时地把握天下局势,最终形成著名的“隆中对策”。
三、遇到心中明君,并被委以重任,鞠躬尽瘁,逝于军中
刘备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后,与诸葛亮“情好日密”。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赤壁之战后,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镇守荆州。魏黄初二年(221年),刘备登基为帝,任诸葛亮为丞相。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主持军国大事。当政期间,诸葛亮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抑制豪强,东和孙权,南抚孟获,六出祁山以伐魏,力图收复中原。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与魏将司马懿争战于渭南,病死在五丈原军中,终年54岁。
四、文学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诸葛亮在文学方面,诗、词、文赋全能,所写的《出师表》、《隆中对》、《粱父吟》、《诫子书》等文章情文并茂,历来为知识分子和文人学士推崇备至。他的《出师表》说理透彻周详,文章主题明确,语言诚挚恳切,感人至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读《出师表》后写道:“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南宋爱国名将岳飞一次过武侯祠,读壁上石刻《出师表》时,“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书愤》一诗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足以说明《出师表》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诸葛亮极高的艺术成就。
五、诸葛亮的后裔
诸葛亮早年无子,其兄诸葛瑾将儿子诸葛乔过继给他。诸葛乔二十五岁时,随诸葛亮至汉中,负责为前线运送粮草。艰苦的环境和繁重的劳动使这位青年不到而立之年,就过早地去世了。
诸葛亮47岁的时候,他的亲生儿子诸葛瞻出生。诸葛瞻官至卫将军,一度执掌蜀国朝政。魏国大将邓艾讨伐蜀国时,诸葛瞻率领军队前去抵抗,战死在绵竹。诸葛瞻的大儿子诸葛尚年仅十七岁,同样战死沙场;次子诸葛京还小,不到参军打仗的年龄,所以幸存下来。晋朝统一三国后,诸葛京被新朝廷迁居到中原一带,征召为官吏,曾出任关中地区眉县县令和江州刺史等职。
诸葛怀是诸葛亮的第三子,承父亲淡泊家风,以躬耕为业。据《诸葛氏谱》载:蜀亡后,司马炎诏录怀,公车促至,欲爵之,怀谨守家风,决计身不事二国,终归老牖下。
现在诸葛亮的后裔主要聚居在浙江建德、兰溪、龙游三市县相邻的50公里范围内的11个村镇中,共计八千余人,多是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孙。他们始终牢记先祖《诫子书》的教导,“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参考文献:
[1]三国志・诸葛亮传.
[2]三国志・刘表传.
后出师表范文5
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南门侯建大街,坐北朝南。走下的士,展现在眼前的是翠柏红墙,两棵古榕为屏,一对石狮拱卫,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上方写有“汉昭烈庙”四个醒目的大字。据《中华散文珍藏本·梁衡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记载,公元234年,诸葛亮对魏作战病死军中,一时国倾梁柱,民失相父,举国上下无限悲恸。西晋末年十六国时李雄为纪念三国蜀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在成都最早建起祠堂,以后多次变迂。先是武侯祠与刘备庙毗邻,然而,武侯祠前香火不断,刘备庙前车马凋稀,十分冷落。明初,帝室之胄朱椿来拜,见此情景,遂下令废武侯祠,只许在刘备殿旁附近带供诸葛亮。但事与愿违,百姓反把整座庙称武侯祠,香火更甚。到了清康熙年间,为解决这一问题,朝廷干脆改建为君臣合庙,刘备在前,诸葛亮于后,以后多次重申正名为昭烈庙(刘备谥号昭烈帝),并在大门上悬以巨匾。虽然历史上形成君臣合庙的规模,但人们一直把昭烈庙称为“武侯祠”。为什么人们总把祭祀蜀国皇帝刘备的庙宇称之为武侯祠呢 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百姓心中为忠臣良相、智慧的化身,威望超过了刘备,所以人们就不顾君尊臣卑的礼仪,习惯地把这座庙称武侯祠。
武侯祠占地面积56亩,祠内翠柏森森,殿宇重重,布局严谨,庄严肃穆。主体建筑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武侯祠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五重建筑中以刘备殿最高,雄伟壮丽。西侧为三义庙和刘备陵园。祠内有蜀汉历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块,匾联60多幅,鼎、炉、钟、鼓10余件。
跨进大门便是绿树掩映、鲜花艳目的庭院,一条长50米的甬道直通二门,路两侧各有碑廊。东侧廊内那通唐碑,全称为《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通高3.67米,宽0.95米,厚0.25米,立于石板路右侧的碑亭之最南端。此碑刻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当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拜谒武侯祠后,命节度书记斐度(后为唐朝中期名相)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成都府少尹、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勒石上碑,因文章、书法、镌刻都出自名家,所以后世称之为“三绝”。石碑正面刻铭文并序言,碑阴刻武元衡一行27人的职务和姓名。西侧为明碑。
穿过第二门是深约50米的四合院,门上悬匾写着“明良千古”,长廊壁上嵌有岳飞的前后《出师表》石刻。石碑共37块,每块高63厘米,宽58厘米,刻工精良,字体行草,笔力遒劲,龙飞凤舞,书法艺术价值极高。前《出师表》是诸葛亮于公元227年率军进驻汉中,准备北伐曹魏,以图中原。临行前,给皇帝刘禅的一份奏章。他在表中分析了当时形势,提出可以信赖的文臣武将,规劝刘禅要奋发有为,励精图治,执法公允,任人唯贤, “亲贤臣,远小人”,国家才能兴旺;不要“亲小人,远贤臣”,“妄自菲薄”,“塞忠谏之路”。最后诸葛亮表示,自己受刘备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一定要为“兴复汉室”竭忠尽智,效死不渝。表文情感真挚,言词恳切,读后催人泪下。古代有“读《出师表》不落泪者不忠”之说。后《出师表》是在街亭失利后,诸葛亮又一次上书的一份表文。千古流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句即出此表中。相传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经过南阳武侯祠时,观赏《出师表》表文后,深受感动,泪下如雨,逐挥泪一气呵成了这幅墨宝。
刘备殿高大雄伟,掩映在森森翠柏之中。殿堂七间,有正殿、偏殿和边间。进入刘备殿内,只见平台中央,放置着一尊铁鼎,为1483年(明成化十年)铸造,连耳通高1.33米,铸工精细,两耳各铸一龙,张口相向,均以双爪抱住鼎口,鼓起的鼎腹向上,祥云练绕,数条浮雕游龙嬉戏云间,三只鼎足为双角怪兽,有力地承负着近千斤的鼎身。三足铁鼎,象征着那历史上三国的鼎立,铁鼎上的游龙象征着蜀汉开国皇帝刘备。正殿中间供的是刘备塑像,塑于公元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像高3米,头戴天平冕冠,身着黄袍,手捧朝天圭玉,宽面大耳,神态静穆。左右侍者,一捧玉玺,一捧宝剑,肃然侧立。在刘备像东侧,是刘备之孙刘谌的塑像。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在魏国邓艾军队进逼成都时,以死殉国,受到后人的颂扬。共2页,当前第1页1 文/处世哲学
东偏殿内是关羽及其子关平、关兴和部将周仓、赵累的塑像。关羽像高2米多,头戴冕旒,红脸,丹凤眼,卧蚕眉,两眼半睁半闭,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执象简,一副帝王打扮神灵面孔。西偏殿内是张飞祖孙三代的塑像。张飞面色漆黑,豹头环眼,燕含虎须,像貌威猛而有生气。关羽和张飞早年追随刘备打天下,南征北战,善战勇猛,是三国时代的“熊虎将”。刘备殿前东西廊庑内共有蜀汉当时文臣武将的塑像28尊:文臣廊内有14尊,以庞统为首;武将廊内有14尊,以赵云为首。
过了刘备殿,下11台阶,穿过庭,又是一座四合院,东西南三面以回廊相通,正北是诸葛亮殿。殿上悬挂着清康熙帝第17子宗亲王爱新觉罗的题匾“名垂宇宙”。诸葛亮殿内有两角峙立钟楼、鼓楼,东厢为书房,西厢为客厅,室外迥廊,可以凭眺绿水涟漪的荷花池。诸葛亮端祥地坐在正中的龛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扁,端肃清正,凝神沉思,显示出一代儒相的风范。他的左右是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瞻和尚在诸葛亮死后都为蜀汉政权战死沙场。殿后有铜鼓三面,为丞相当年治军之用,虽己绿锈斑驳,但余威尚存。殿的左右两壁书着他的两篇名文。左为《隆中对》,分条缕析,犹知数十年以后的天下之事;右为《出师表》,慷慨陈词,一表忧国忧民之心。
出诸葛亮殿,就是三义庙。三义庙是祭祀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的庙宇。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有四进五殿,规模宏大,在市区中心的提督街,因城市建设的需要,1997年迁建于曹营坝。与武侯祠的建筑风格和内容一致。屋顶为单檐硬山式,青色简瓦覆盖其上,木石抬梁式结构,立柱及柱础均为石质。有40根用石雕成的圆形立柱,柱径0.5米, 24根石柱上刻有对联12副,联文描金。正殿恢复了刘、关、张的泥塑坐像,廊房两壁新增加10幅三国故事线描石刻画。三义庙增添了武侯古祠的内涵。
从三义庙西行,过小桥,经桂荷楼、琴亭,进入翠竹簇拥的红墙夹道。夹道尽处,是刘备墓。刘备墓史称为惠陵,是唯一可确知其位置的三国帝陵。刘备生前仁慈爱民惠民,故曰“惠”。刘备死于公元223年4月,至8月,葬于惠陵。历代王朝都设守陵户,百姓也自觉保护它。刘备的墓陵占地极大,墓土冢高12米,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着陵墓,墓上绿荫覆盖,墓前有碑和寝殿。据史书记载,刘备墓中还葬有刘备先后死去的甘夫人、吴夫人两位皇后,是一座合葬墓。
盘桓在武侯祠,仿佛荡悠在1500多年前的历史长河之中,心中无限感慨。忆当年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代臣君并肩闯下江山,到头来只留下翠柏红墙;想今日,古人虽离去久远,但所留下的丰功伟绩和文物,却可警世后人。
后出师表范文6
说起诸葛亮,大家并不陌生。而我每次听到这三个字,都会想到“神机妙算”一词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船借箭一事。
周瑜除掉蔡瑁、张允后,便开始计划如何除掉曹操。他请来诸葛亮一同议事,诸葛亮认为应用箭抗敌,于是周瑜顺水推舟,要诸葛亮在十天内监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只要求三天,并立下军令状,这使周瑜心下暗喜。鲁肃担心诸葛亮不能完成,便来找他。诸葛亮就拜托鲁肃借他二十只船,每只船上军士三十人,并用青布为幔,各扎草人千余个,分布在船两边。到了第三天,诸葛亮叫来鲁肃,一同去曹操那儿取箭,鲁肃很疑惑。当时大雾弥漫,曹操有疑心,便只叫人放箭,正合了诸葛亮的心意。待曹操反应过来时,诸葛亮他们已顺风走远了。周瑜知道这事后,自叹弗如。
这一个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诸葛亮的智慧,他懂得利用周围环境,以及曹操多疑的性格,真正做到了“天时,地理,人和”。
诸葛亮的智慧与神机妙算,总使我心中的敬佩之意油然而生,他也确实值得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