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妹妹展春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妹妹展春堂范文1
这几年上海越剧院似乎每年都会制造些大动静来吸引全国越剧迷的眼球,2013年是包括宗师级大师们在内的全越剧界明星联合演出版的《舞台姐妹情》,去年是上越经典越剧嘉年华十一台大戏巨献,到今年又与上海大剧院联合打造了个殿堂版《红楼梦》,并分为名家版和青春版。像我这样一个对“林妹妹”毫无抵抗力的痴粉,怎能错过?炒作果然厉害,在离戏开演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网上就已经买不到名家版的票了,这如何是好?难道这一回我将要完美错过?唉,边疆人民看场好戏真是不容易啊!也许是我的诚心感动了上帝,其实是我的痴心打动了偶像,一番周折之后终于让我买到了几张位置不错的戏票。虽然今年的假期挥霍的有点多,可掐指一算还真有那么一个空档可以安排,这就是天意!我的心情呵,戏迷们懂的。
来看殿堂版《红楼梦》我自然是冲着单仰萍的“林妹妹”而来,当看到节目单上饰演王熙凤的演员是方亚芬时也是一份欣喜。方亚芬演过越剧《红楼梦》中的许多人物,包括黛玉、宝玉、王熙凤,据她自己说应急时还串演过紫鹃,但是我看来看去还是最欣赏她饰演的“王熙凤”。王熙凤这个女强人在小说里还是个很让我佩服的人物,她聪明、有能力、有魄力,管理荣国府这个小王国尽心尽责,其实蛮辛苦的,起五更睡半夜,还要见景生情、时刻体恤上意,为了保住自己甚至高于男子的家庭地位自然需要耍点手腕玩点心机,她要是搁在现在啊一定也是个深受领导赏识的主。只可惜殿堂版《红楼梦》的第一幕就从《元妃省亲》开始,把经典版中经典的一幕《黛玉进府》给去掉了,自然也就把最能表现王熙凤性格特征的一段非常精彩的唱段给去掉了。看殿堂版必然会与那个大家都熟透的经典版对比,殿堂版以《元妃省亲》这幕排场恢宏、极度奢华、尽显皇亲权贵的大场面为开端,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也让观众仿佛亲身感受了一把小说中描述风光气派的大场面。可接下来遗憾就来了,去掉经典版中黛玉进府和那些两小无猜的追逐玩笑打闹情趣戏,没能把宝、黛这对在天上就有奇缘、在人间又一见如故、日久生情的有情人的情感发展进行合理铺垫,使得第二场《读西厢》的情窦初开显得没来由,总感觉是隔着一层看不见的东西,怎么也体会不到他俩“情谊比人好”,估计这样缺少连贯性的安排不但观众看起来别扭,心里有坎,演员演起来也像演小段折子戏一样难以入戏吧。此外整个前半场戏除了《读西厢》外,宝、黛之间就再也没有什么感情对手戏,直接到《葬花》了,之后各自《焚稿》各自《哭灵》,就这样一部以宝、黛爱情故事为主线的千古绝恋,就被殿堂版的编剧导演们编排成了宝玉和黛玉各唱各、各演各的独角戏。就是这爱情的《葬花》一场,感觉上钱惠丽的表演也一直没有进入状态(这里就 6月 6号的首场演出而言,8号的要好许多),情感一直浅浅的浮在表面,有时刚一入戏就被一阵热烈的掌声催醒,他俩的情感表演给观众的感觉就真的是在演了,你没动心,观众自然就不会动情。有观众醉心于她那高亢激昂的唱腔,不断高涨的掌声和叫好声,把这个宝玉是不知不觉一路往高音上推逼,听者倒是相当过瘾,只可怜了嗓子一直站在高处的宝哥哥,终于在《哭灵》第一句“金玉良缘将我骗”高亢的嗓音飙上去之后,第二句“害妹妹……”一口气没接上,生把个“害”字给吞吃掉了。当然像这样一流的演出、像这样名家级别的演员出一点点不伤大雅的小失误,一般不熟戏的观众是根本不会查觉到的,纵使有像我这样《红楼梦》于胸的戏迷也可以把它理解成宝哥哥悲痛欲绝所致,可是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可能最觉遗憾的还是演员本人吧,当然舞台艺术在追求完美的人面前永远是有遗憾的艺术,这也是它吸引演员和观众的魅力所在,总是希望会有更好的下一次,好在钱惠丽在 8号马上就有了更好的下一场。单仰萍饰演的林黛玉,相对来说状态好很多,到《葬花》这里她已经基本进入林黛玉的内心世界了,只可惜这殿堂版啊,怎么遗弃的尽是经典版中之精华呢?他把“绕绿堤,佛柳丝,穿过花径……”这样优美经典的表现林黛玉内心情感的大段唱段给绕没了,直接“花落花飞……”起来,这给熟悉经典版的戏迷们留下了很大一块视听上的缺失,更给演员的表演带来了难度,
没有了唱词,林妹妹看到春逝、花落的内心冲击和心绪变化就都得靠演员通过自己的身段表演、面部表情及眼神应用来表现了,单仰萍以她绝佳的表演功力和用情的投入演出为观众呈现了这凄美的一幕。
殿堂版与经典版这么一比《葬花》这一场绝对是经典版完胜。不过经典版虽然经典,但也有不足之处,小成本、小制作、小剧场演出,自然不可能像殿堂版这么华丽气派,但这些算不得什么硬伤,背景、音响、豪华的场面都不是一出好戏必备的条件,只有戏和演员本身才是成功的关键,经典版《红楼梦》自是越剧中最最成功的剧目,这个无可置疑,但是这个经典版也是经过删减的,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就以我去年看过的版本为例吧)《读西厢》里黛玉气恼宝玉用《西厢记》中的话去比喻她,就假装生气要去告舅舅,宝玉急了慌张的发誓赌咒,黛玉进而嘲笑宝玉有一段唱词:“那张生,一封书敢于退贼寇;那莺莺,八行笺人约黄昏后;那红娘,三寸舌降服老夫人;那惠明,五千兵险做肉馒头。”这段唱段不但好听,而且在剧情发展前后衔接上也是很重要的,它有两层含义所在,一是说明黛玉非常聪慧,看书一目十行而且过目不忘;另一层也是剧情往下发展的线索,黛玉如果不是也用《西厢记》中的内容来打趣宝玉,那么宝玉有什么把柄也要去“告诉去”?在现在的经典版中这几句重要的经典唱词被去掉了,后面直接冒出一句“我以为你也胆如斗”让观众不知所指、莫名其妙。殿堂版的兴是意识到了这种残缺,因此加上了这一小段。在《葬花》那场戏中黛玉讲述“闭门羹”遭遇时也有那么一小段精彩的唱段被掐掉了,那就是戏迷们广为传唱的:“那一天呵,我不顾苍苔滑,天色昏,来访你秉烛夜谈心,谁知道受了你丫鬟言欺凌,满目生寒立花径,那一日你蒙着眼睛不理人,今天又何必指着鼻子把誓盟”这一小段虽然短,但也是剧情发展非常有用的过度,想当年编剧写这几句时必定也是花了许多功夫的独具匠心之作,它不但让宝玉知道了黛玉不理他的原因、感受到她所受的委屈,也隐约能够觉察到黛玉对他的用情之深呵,这样后面的“大胆表白”就有来由,也不显唐突了。观众同样也能从这段唱段中更好的理
解黛玉“不理人”的合情合理。据说经典版删除之是出于时长上的考虑,可我看了这小段唱才 40几秒钟,加上《读西厢》删出的那段,时间一共也不会超过 2分钟,真是,谁还等不起这两分钟呢?这次殿堂版虽然遗弃了许多经典版中的精华,不过可喜的是它弥补了这一大遗憾。这难道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原则?就不可能有一版完美的《红楼梦》出现?其实连原著也不可能完美,后四十回相对于前八十回来说永远都是遗憾。
《焚稿》基本保留了传统原样,这次名家版演出的《焚稿》(6号和 8号)是整场演出中最最具看点的,两个演员配合的真是天衣无缝,简直把戏演到了极致,无论从唱腔、表演、身段、情感的投入、细节的刻画还是两人配合的默契程度以及节奏掌控上都几乎达到尽善尽美,连我这个一贯站着说话腰不疼,喜欢鸡蛋里挑骨头的人都挑不出什么刺来了,感动得一塌糊涂、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果说单仰萍是当今越剧舞台上无人能及的“林妹妹”的话,那么张咏梅就是当今越剧舞台上最好的“紫鹃”了。
殿堂版的最大创新之处,除了第一场就是又多加了一场尾声《太虚幻境》,根据上海大剧院这个高大上的舞台量身打造,大场面、大制作,甚至音响效果都有些美国大片的感觉,改变比较大,创新比较多,自然在网上遭到的吐槽也就比较猛,什么音乐不是越剧的音乐、什么跳的印度舞、什么山歌版等等,其实我个人到不以为然,仙境嘛,谁也没去过,尽可以放开条条框框尽情去想象。从舞台效果看还是很成功的,场面非常震撼,音乐也非常好听,特别是从楼厅向下俯瞰更为壮观,烟雾缭绕中仙子们翩翩起舞,当熟悉的主旋律“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唱响时,全场哗然,大家纷纷跟着节拍鼓起掌来,观众们的目光都像“宝哥哥”一样焦急的在人群中找寻“林妹妹”的踪影,大家实在舍不得“林妹妹”就那样死去。“林妹妹”在似有若无的人墙遮挡下,时隐时现,宛若水中月镜中花般不真切,最后连同音乐与众仙一起消失,偌大的舞台寂静、空荡荡只剩下宝玉自己,突然天降洁白的大雪,“宝哥哥”就在这种空灵的气氛中决绝、洒脱的一转身,抛却了俗世,走向舞台的纵深处。这场戏,宝、黛的服装设计都非常漂亮,宝玉穿着白底兰饰衣还披一件银色大斗篷、黛玉穿着浅黄底紫饰的衣服,又清雅又高洁,在此忍不住给服装师点个赞!我喜欢这个结尾还有一个比较孩子气的原因,那就是终于有机会看到“林妹妹”可以穿着漂亮的衣服(而不是那素素的病号服)出来谢幕了。
下篇
看青春版《红楼梦》有三个亮点让我记忆深刻,一是扮演宝玉的演员杨婷娜,发现她的发展的很均衡,无论是唱、念、做、表都已趋近成熟,扮相更是潇洒风流,值得期待;另一个是演贾政的演员叫吴群,记得上次看明星版《孟丽君》时她在里面扮皇太后是个老旦,这回又演上老生了,我非常喜欢她唱张派时那浓厚的张派唱腔和韵味,她在这个行当的青年演员里也算得上出色;再一个就是扮演晴雯的演员陈慧迪,她到把个戏份不多的晴雯塑造得维妙维肖,恰当的把握住了晴雯直率、刻薄、明艳的人物特点,以至于到《闭门羹》一场戏中她虽然一句唱词也没有,但那气场直接压倒了那个羸弱受气包似的“林妹妹”。说到青春版,不由得会要与名家版进行对比,一边是老师,一边是学生,有个一脉相承的关系,比较的目的不是要分出高下,而是要找出差距。我对青年演员一直都非常关注,为她们成长中的每一点进步而喝彩,也有耐心等待她们成名成家的那一天。学生们青春靓丽,扮相身段都很漂亮,乍一看唱、做、表演也规范到位,相当不错,可你再仔细一品味,就比老师们的演出少了许多神韵。同样一出戏,看名家版时你会觉得时间过得太快;看青春版时你会觉得时间过得太慢,其实那是个能不能打动观众、能不能让观众跟着入戏的问题。青年演员的表演关键还是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太粗糙、太随意、太不清晰,与对手的配合上也缺少默契,还有就是对人物的性格理解、内心世界的刻画上不够准确,另外在情感的把握和投入上也不及老师真实细腻。举例说,在《读西厢》时,宝玉要去“告诉去”都走到了台阶上了还不见林妹妹及时赶上来拉住他的手袖,宝玉就只好站在台阶上等了,接下来黛玉一句“你去呀”有个手推宝玉的动作,宝玉往前踉跄一步,这时站在台阶上的宝玉也就没办法做这个身段动作了。还有在宝玉拿出一串“好东西”手珠时,还没等黛玉拿在手中看时,就接下去说 :“这是北靖王送的”,而这时黛玉才缓缓的拿过手珠把它丢开,试想以黛玉这样高洁的品格,在已经知道这是其他“臭男人拿过的东西”她还会用手去碰它吗?老师们的表演就非常自然而又合情合理,宝玉说有好东西要送给黛玉,她高兴地接在手中观赏,在听宝玉下句说是北靖王送的,立时变脸,很嫌弃的样子用两个指头夹着把这“脏东西”给甩开了。再比如说,在《焚稿》中有许多细节上的刻画和表演是学生没有的,或是胡乱一带而过、很不清晰的。对着诗稿看时,单仰萍饰演的林黛玉有个 1、2秒的停顿,目光从上慢慢往下移动,这是在读诗文;而学生演来,也有停顿,可目光是死的,她这是读?完全是在看一张白纸的感觉。还有在拔断琴弦的时候,也是短短的 1、2秒,也是在细节处,老师演来是:抬头突见瑶琴,睹物思情,想起当初赠琴时的好,更加怨恨、恼怒和伤心,这些感觉我们都能从单仰萍的面部表情中体会出来,然后一咬唇,再有个下狠心的决断表情,抬手用余力拔断琴弦;而学生演这里时相当粗糙几乎没有任何处理,抬头看到瑶琴,就慌慌张张顺手就给打断了。不要以为在偌大的一个舞台上是根本没人会留心这些微小细节的,也许大多数一般的观众不会留意,但也不乏有像我这类喜欢用高倍望远镜品味细节、琢磨表演的人。细节处的处理成功与否不但能显现出一个演员的表演功力和专业水平,这也恰是一个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和一个优秀演员最大的区别或者说距离所在。
妹妹展春堂范文2
关键词:死亡 墓地 父权制社会 疯癫
Abstract: Blanche, the heroine in The streetcar Named Desire,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the critics in the world. Those critics interpreted Blanche’s tragic fate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analyze the reasons why Blanche, who went through the death and cemetery, chose to escape in insanity under the pressure of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and culture.
Key Words: death; cemetery; patriarchal society; insanity
自从《欲望号街车》于1947年首映以来,对于田纳西•威廉斯的这部重头之作的评论就没有止息过。而该剧中的“当红花旦”布兰琪无疑是威廉斯所创作的女性画廊中不可或缺的女性人物,中外学者对她的解读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凯赞认为《欲望号街车》是围绕着布兰琪展开的,而她的悲剧根源来自于“总是寻求他人的庇护上”。英国资深评论家哈罗德•霍布森认为:“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家庭背景良好的姑娘在新奥尔良被,把她推进了贫困、堕落、羞辱和精神失常的深渊。”在很多评论家眼中,布兰琪毋庸置疑是一个堕落的,她为了填补心灵的空虚,在众多的男人身上寻求慰藉;身为教师,竟然勾引自己的学生;在与米奇谈情说爱的时候,仍旧不忘与上门收报的少男调情。随着女权主义的兴起,对布兰琪这一角色的诠释有了新的角度。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争论道:“《欲望号街车》是威廉斯对异恋的尖刻讽刺,因为正是对异恋的沉迷导致了布兰琪的疯癫。”艾萨克对布兰琪的同情似乎走得更远一些:“(布兰琪)是聆听了身体的声音,是一个预言家和诗人,从道德上她要比她的对手高尚得多。”这些学者对布兰琪的评论在某些方面都颇为令人信服。那么,兰琪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她最后的疯癫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死亡与墓地
剧本一开始,女主人公布兰琪乘坐了欲望号街车,转乘墓地号,最后来到了妹妹所住的天堂路。这时的布兰琪,身穿丽的白色的衣裙,带着白帽子,白手套,向我们款款走来。当初倾国倾城的美人,现在已经徐娘半老, 满脸疲惫。她的名字布兰琪?杜波伊斯原意为“白色的树林”,用布兰琪自己的话来说,“就像春天的果园”。布兰琪到达妹妹斯蒂拉的家时,正是春天,按说春天的果园应该是生机勃发,欣欣向荣,给人带来无限的希冀与梦想。可是这座果园却因看不见的虫害的吞噬,带着末日的黯淡和死亡的阴影,让人不忍注目。
随着剧本的发展,从斯蒂拉与布兰琪的叙述中我们得知了布兰琪的历史。十六岁的布兰琪清婉秀丽,温柔可人,对爱充满希望和憧憬,期待着自己爱的春天的到来。她热爱诗歌文学,纯真浪漫,或许这也是她倾心地爱上了气质非凡、年轻英俊的诗人艾伦并且嫁给了他的原因。布兰琪对艾伦的爱慕几乎达到了崇拜的程度。然而布兰琪在偶然中发现自己所爱之人竟然是同性恋,浪漫的情怀面对的竟然是这样丑陋的现实。十六岁的布兰琪难以忍受爱的变质与幻灭,气愤伤心的她在一次舞会中冲着艾伦大叫:“我看见了!我明白了!你让我恶心!”(东秀译)。但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艾伦冲出去饮弹自尽。艾伦的自杀让布兰琪陷入了无尽的悔恨与自责中。她没有想到自己的一时冲动会让自己深爱的人的生命枯萎凋谢。艾伦的死亡让每一个夜晚都变得那么漫长难挨,而他自杀时舞厅所放的波尔卡舞曲在布兰琪的脑中不断的回放,一次次地拷问着她的良知。她不停的谴责自己,认为自己是将丈夫推向死亡深渊的刽子手。死亡的痛苦与压力对于年轻稚嫩的她实在是太大了。
而这个时候她所居住的美丽庄园,存在了几百年的南方庄园,因为祖辈的骄奢逸,大肆挥霍而陷入了危机。与妹妹斯蒂拉不同,她留了下来,竭尽全力地要保住贝尔•雷维庄园。这些年来她一直住在老家,但是,她所经历的却是噩梦。她的亲人们一个接一个地在她的面前死去,她陪伴了他们由生到死的整个过程,眼睁睁地看着死神把他们夺走,她一个又一个地把他们埋葬了。在剧中她这样告诉斯蒂拉:
斯蒂拉,你每次回去都是去参加葬礼的,但是同死亡相比,葬礼是宁静的,而死亡就不同了。有的时候他们的呼吸声嘶哑,有的时候发出格格的声音;有的时候甚至冲着你大喊大叫“我不去!”就连年迈的老人有时也嚷嚷着不想走,好像有办法把他们拉回来一样!葬礼是宁静的,还有鲜花,啊,用多大的棺材把他们装走了!你只有身临其境,亲自听到他们叫喊着:“把我抱紧!”你才能体会到他们是如何绝望地在为最后一口气挣扎着。
死亡的阴影笼罩着布兰琪的生活,对艾伦死的自责以及无力挽回亲人生命的痛苦让年轻的布兰琪痛苦难耐。频繁的死亡和持久的恐惧使得她在众多男人身上寻求慰藉,她通过,与不同的男人调情来换来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贵族出身的受过淑女教育的布兰琪自然知道放浪形骸的下场,她糟蹋自己的身体和名誉,希望取得自己良心上的暂时安宁,麻木痛苦的感情。她的行为最终使她无法在桂冠镇上立足。站在悬崖上的布兰琪走投无路,只好投奔住在新奥尔良天堂路的妹妹。她寄希望于在新的地方,有妹妹的陪伴,寂寞与痛苦就不会那样吞噬她的心,或许她能够另辟蹊径,找到把自己从悬崖上解救出去的出路,为自己的生命挖掘另一块绿茵。
二、悬崖上的舞蹈
然而,当布兰琪几经辗转,来到了妹妹斯蒂拉居住的公寓,眼前的景象却让她吃惊不已。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太大了,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疼爱的一直以来锦衣玉食长大的妹妹会住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啊,这里是一个黑人、白人和有色人种的杂居区;这里到处是赌场、强盗和的所在;这里充斥着的是粗俗的热闹。斯蒂拉住在廉价的出租房里,两间屋之间只有一个门帘隔开,连个门都没有。对于从住在有着大理石柱子的美丽庄园的布兰琪来说,实在没有想象到自己的妹妹就住在这样的“天堂福地”中。当她去滚木球场去看妹妹和妹夫时,她吃惊地发现了昔日的那颗金色耀眼的小星星斯蒂拉现在已经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她体态臃肿,衣着粗俗,混迹于滚木球场中。而妹夫斯坦利所穿的衣服华丽而俗气,说话低级庸俗,满嘴是俚语粗语和脏话。他行为粗鲁,身上毫无文明熏陶的痕迹。第一次见面时,他就未经布兰琪的允许,翻找她的行李箱,怀疑布兰琪私吞了属于自己妻子的美丽庄园一部分的财产。为了生活所迫,布兰琪在妹妹家寄居下来,并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这时的她对新生活却充满了无限的希冀,希望能够迎来自己的第二个春天。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在夏天来临的时候,她喜欢上了斯坦利的牌友米奇,尽管米奇举止拘谨不太自然,给人的感觉有点软弱,三十多岁的人了仍然依靠母亲做决定。但是,米奇和斯坦利以及斯坦利其他的牌友不同,他仍然拥有温柔的心地,他在所爱女友死去后,仍然保留着她给他买的烟盒。内心深处依旧向往爱情的布兰琪的心弦似乎被米奇的这一举止所打动。在和米奇的一次约会中,布兰琪向米奇吐露了丈夫艾伦的死,那个横亘在她心中最大的阴影。米奇对布兰琪的遭遇深感同情,他慢慢地把布兰琪搂在怀里,对布兰琪说:“你需要一个人。我也需要一个人。你我――可不可以呢?”在米奇的怀中,她可能体会到了爱情的滋生。她希望与米奇的爱情能够开花结果,让自己远离痛苦与崩溃的边缘。而米奇对她提出的婚姻的请求,无疑让她觉得米奇与以往她所交往的那些玩弄男人不同。米奇对她是尊重的,对她的感情是真挚的。陷入生存困境的她,米奇的爱与婚姻的请求成了她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她对斯蒂拉说:“是的,我要米奇……非常需要!”在与米奇交往的日子里,由于新的爱情的滋润,艾伦死亡时所演奏的波尔卡舞曲好像也慢慢消失了。她以为自己找到了一生的依靠,跳起了幸福的舞蹈。
可是,布兰琪没有想到的是,命运再次无情地嘲弄了站在悬崖上的她。当她为斯坦利殴打自己怀孕的妹妹而抱不平,怂恿妹妹离开斯坦利时,斯坦利感觉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因为布兰琪的到来受到了威胁,他要把布兰琪踢出自己的房子。他打听到了布兰琪的历史,并且残忍地在布兰琪生日的那一天对斯蒂拉和米奇告知了布兰琪的过去。在从斯坦利那儿得知了布兰琪的既往米奇背叛了他们之间的感情,他无情的抛弃了布兰琪。他没有按时赶到布兰琪的生日晚会。在晚会过后的深夜,喝醉酒的他过来无情地质疑布兰琪。他把布兰琪用于掩盖强光的纸灯罩撕了下来,把布兰琪暴露在强光之下,并且宣布“我再也不想娶你了,因为你不够纯洁,不配和我母亲在一起生活。” 米奇的宣言彻底撕碎了布兰琪花好月圆的美梦,让她想找个躲避的石头生活的愿望无法得以实现。她本来希望忘却痛苦的过去,与米奇共跳一曲相亲相爱的双人舞蹈,但却发现唯有她一个人在清冷的月光下的独自舞蹈。
三、疯癫的逃逸
男权社会认为女人是非理性的动物,倾向于将女性简单地划分为两种类型,如果她不是仙女,那么,她必定是妖女。如果她不是天使,那么必定是。我们可以套用西蒙•德•波芙娃的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来总结女人与疯狂的关系:疯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社会文化所逼得。在人类文明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妇女生活便进入了父权制社会一统天下的漫漫长夜。女性沦落为男性的附属物和点缀物。父权制社会甚至缔造了女性“是家庭中的天使”的神话,让女性恪守妇德,对自己的丈夫忠贞顺从。在剧本中,以斯坦利为代表的男性为了维护自己的在父权制社会中的权力,运用自己的话语权,压抑女性,剥夺她们女性的话语权,从而维护自己在家庭乃至社会中的地位。在布兰琪来到他们的家之前,斯坦利是工友中的领导者,家庭中的国王。在他的眼里斯蒂拉只是他的玩具与摆设。他宣称:“记得胡夷•朗说过,每个男人都是国王,我就是这里的国王。”斯蒂拉对斯坦利百依百顺,完全依靠着斯坦利生活。她对布兰琪坦白说:“他离开一个晚上我几乎就受不了……要是他离开一个星期,我几乎就要发疯。” 斯蒂拉内化了斯坦利所代表的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她以丈夫为中心,放弃了自己贵族小姐的生活,改变自己适应斯坦利所代表的粗俗的工业文明。她在与斯坦利的关系中完全迷失了自己,失去了自己的声音。怀孕的她被斯坦利殴打,逃到尤尼斯家中,可是,当她的丈夫在外面的人行道上大叫几声后,她就悄悄地溜了出来,与丈夫和好如初。布兰琪清楚德看到了这一切,心爱的妹妹由闪亮耀眼的星星完全变成了斯坦利的奴仆,没有自己的思想与自由。她鼓励妹妹从这种生活中摆脱出去。当斯坦利发现自己一向温柔体贴如猫的妻子在布兰琪的怂恿下,开始对他的权威话语及国王统治地位质疑时,他毫不犹豫得对布兰琪采取了毁灭性的攻击。他决定把布兰琪从他的地盘上清除出去。为了打击布兰琪,他刻意调查她堕落的过去,让米奇认清布兰琪的真面目,断绝与她的来往;他还在布兰琪生日的时候送给她一张返程的车票,并在斯蒂拉生产时,了布兰琪。斯蒂拉生产回来之后,布兰琪告知了自己在世上惟一的亲人妹妹妹夫的暴行。可是,内化了父权制社会的种种规则的妹妹为了自己与孩子的生存,为了生活能够继续下去,成为了斯坦利的帮凶,选择了相信斯坦利的说法,并同意斯坦利将自己的姐姐送往精神病院。斯坦利的暴行或许对布兰琪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米奇与斯蒂拉的背叛才是真正让布兰琪感到绝望进而陷入疯狂的真正原因。
中国著名的戏剧评论家汪义群认为,布兰琪以及她所代表的南方没落贵族文化被斯坦利所代表的现代工业文明所击败。而布兰琪的悲剧命运就在于她所代表的南方贵族文化注定要被现代文明所取代。但是,我们仔细研读剧本不难看出,真正让布兰琪从十六岁的清纯少女一步步走向堕落走向疯癫的原因是爱的幻灭与背叛。作为一个深受诗歌以及艺术熏陶的女性,一个对爱抱着无限期冀与幻想的女性,最终却被爱的丑陋与无情所击败。布兰琪这座春天的果园如果有爱的滋润与浇灌,在收获的秋天应该会硕果累累,可是爱的幻灭与背叛,却让本该是生机勃勃的果园变成了荒原。
古希腊神话里的Elysian Fields的另一层意思是“天国赐福”之岛,这天赐之福来自忘川的水。这水能使人忘却烦恼,忘记过去的一切。布兰琪在丈夫艾伦自杀之后,沉迷于喝酒和洗热水澡。她偷偷地喝,公开地喝,不停地喝酒,还经常把自己泡在浴缸的热水里,她寄希望与这水与酒变为忘川之水,让她忘却爱人亲人死去的痛苦,忘却自己放荡不羁的行为。在剧末时,斯蒂拉说布兰琪除了喝水与洗热水澡以外,什么也不吃。这时的布兰琪已经明显的陷入疯癫中。她活在自己的环境中,梦想着昔日的情人会乘坐游艇接她去度假。福柯在他的《古典时代疯狂史》一书中写道:“疯狂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的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出疯狂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狂的历史。”(林志明译),诚然布兰琪的疯癫与悲剧命运无疑是这个社会及其所代表的现代父权制社会与文化所造就的。
妹妹展春堂范文3
然而,在文学殿堂里,给我们深刻印象的“家”却是毁掉许多美好女子青春的荣宁两府的贾家,令人压抑难耐的高老太爷的家,阴森郁闷,犹如枯井的周朴园的家……美在哪里?那只能是磐石下面顽强萌发的小花被扼杀的凄美……
后来,在陶承的《我的一家》里,我们看到了悲壮的美。再后来,在电视情景剧《我爱我家》里,我们看到了和谐的美。
细细想来,的确,“家”里闪现着“最不平凡的美”。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决定着不同的“家”里“最不平凡的美”的内容和样式。而不同的“家”里所显示出来的不同的“美”又组合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环境的本质特征。所以,“家庭是社会的核心”(易卜生语)。
在“时髦”、“时尚”之风东西南北中地“酷炫”之时,出了一部让人不能不静下心来驻足谛听,又不能不心潮陡起思绪难平的戏曲作品《迟开的玫瑰》……哦,这又是一个“家”。眉户戏?从来没看过――稍有一点孤陋寡闻之惭……
演出进行时――先是剧中揶揄的对象宫小花的台词说出了自己的直感:乔雪梅考上了北京的名牌大学,却又放弃,傻瓜,天下大傻瓜!继而,看到乔雪梅为了操持贫困的家丢了恋人,为了大妹远行,为了二妹(非血缘胞妹)上学,为了诱导弟弟走出危险的浮躁,她一次次丧失了读书、嫁人……这些最基本、最应该的“人权”,我不能不嘲弄地想到背负十字架的耶稣……
然而,当乔雪梅面对同学们的成就而深深自惭时,三个弟弟妹妹的唱词沉重地“打击”了我:“大姐莫含羞/人前昂起头/我们是你的专著/我们是你的风流”!更让我浮想联翩的是,弟弟妹妹簇拥着即将当新娘的乔雪梅,为这位36岁的姐姐拔下“早生华发”的三段抒情唱段:
“轻轻拔下一根白发/曾经黝黑飘柔光滑/一把雨伞给我打/风雪地里站着她”“轻轻拔下一根白发/光亮似雪耀红脸颊/一张船票让我搭/岸上招手留着她”“轻轻拔下一根白发/十指颤抖心乱如麻/一匹骏马让我跨/泥潭深处陷着她”……
我想到了我的母亲,她不就是这样吗?在多年的穷困潦倒的家里,忍饥挨饿,但却坚定不移地支持她的子女们读书上进……刚刚走出赤贫,她却撒手而去……
我想起了犹太人的那句令人震撼的谚语:“上帝无法分身抵达每个人身边,所以创造了母亲。”这时,台后的伴唱响起:“大姐是咱家的老大/大姐是咱的妈妈”……
乔雪梅不就是把自己无私奉献给亲人的“母亲”吗?回头看看你的母亲!千万个家庭都可能出现意外或困难,每逢这个时候,你的亲人中间总会有人挺身而出,扛起苦难的落石,让全家度过危急时刻……她(或他)不就是“上帝”的使者吗?这样像“上帝”一样的好人不正在你身边吗?这不正是你家里“最不平凡”的美吗?
走出剧场,我在拷问自己:起初浮现的疑问,从何而来?
是的,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不可能不留有社会思潮变动的轨迹……作为对禁锢主义的反叛,人们理所当然地提出个人利益的正当性,个性的彰显,个人价值的体现。这是“天赋人权”。然而,社会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谁都离不开社会,更离不开作为“社会核心”的“家庭”。爱国,从爱自己的家(包括家乡)开始,爱人民,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你无法期待一个连自己的家和家乡,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的人会去爱国爱民。“他人是地狱”?抑或“他人是天堂”?这就触及到了当代伦理道德建设的本质:人对家,对亲人,对人民,对国家的责任。乔雪梅以自己的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直至步入中年的曲折经历,辨识了这个核心问题。她先是他人(弟弟妹妹们)的“天堂”,而后,他人(弟弟妹妹及热爱她的人)又成了她的“天堂”。
《迟开的玫瑰》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普通家庭生动曲折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又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展现了“最不平凡的美”。我们不难发现,全剧前后发生的事件,无不显示了我国新时期以来的社会剪影――大学热,开辟特区,商品经济的发展,留,建设中西部,城市改造,社会保障体系的开创,保护传统文化……正是在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激烈的背景下,才彰显这个家庭里的“美”是“最不平凡”的:传统美德注入了新鲜的时代内容。
乔雪梅这个艺术形象的出现,预示着当代中国人的民族品格建设必定会迎来――
妹妹展春堂范文4
曹雪芹(约1715-1763)名,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人了满洲旗籍,曾祖曹玺、祖父曹寅、伯父曹、父亲曹烦都在南方经营丝织业,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曾祖母还做过康熙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姑姑人选为王妃。康熙六次南巡,就有四次住在曹寅的江宁织造署内。曹寅还奉命经常以密摺向康熙报告当地政治情况和大官僚动态。因此,康熙时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是有名的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康熙末年,皇子们争权谋位。雍正即位后,开展了一场穷治政敌的凶残斗争,残酷地迫害与自己争夺皇位的诸兄弟和异己。曹雪芹的父亲曹因跟皇室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江宁织造在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哭成此书”“书未成,芹为泪尽而绝”,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前八十回在曹雪芹去世前十年左右就已经传抄于世,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主要叙述小说女主人公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借此揭示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和社会地位,展示书中主人公生活的舞台。
课堂学习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杜撰(dù zhuàn) 敕造(chì) 纨祷(wán kù) 翠幄(wò)
钗钏(chāi chuàn) 厢庑(wǔ) 璎珞(yīng luò) 錾银(zàn)
黼黻(fú fú) 忖度(cǔn) 阜盛(fù) (jì)
宸翰(chén hàn) 裉(kèn)
敛(1iǎn) 攒(cuOn)
盥(guàn) (juàn) 嗔(chēn) 懵(出ěng)
孽(niè) 憨(hān) 幺(yāo) 羹(gēng)
靥(yè) 螭(chī) 绾(wǎn) 觚(gū)
嫡(dí) 惫(bèi) 绦(tāo) 雌(wěi)
2.词义
攒:凑聚。 绾:旋绕打结。
觚: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 形容:身体面貌。
盥:洗。 :挂,缠绕。
放诞:行为放纵,不守规矩。 :这里指姿容俏丽。
嫡亲:血统最亲近的人。 便宜:biàn yi,这里是方便、适宜的意思。
惫懒:涎皮赖脸的意思。 懵懂:不明了,糊涂。
外道:见外、客气。 嗔视:发怒时睁大眼睛看。
些须:稍许,稍微。 还愿:求神保佑的人实践对神的许诺。
憨顽:顽皮。 总角:把头发扎成髻。
结束:结扎、束缚。 乖张:偏执,不驯顺,与众不同。
不经之谈: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 忖度:推测;揣度。
杜撰:没有根据地编造,凭空想出来。 风流态度:言行举止所表现的神态。
(二)整体把握
1.浏览《红楼梦》,概述前五回内容。
【明确】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做楔子。通灵宝玉一方面暗示宝玉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暗示宝玉性格的“顽劣”从天而降,难以为世俗所容。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介绍贾府中的人物关系。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中众多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贾府,第一次描写小说中的一批主要人物,第一次描写小说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相见时心心相通、感情相投的微妙关系。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通过贾雨村断案,展现小说广阔的社会背景,介绍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并由薛蟠的案件引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系全书总纲,通过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2.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给课文划分五个部分。
【明确】从开头到“林姑娘到了”为第一部分,写林黛玉到贾府;接下来到“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为第二部分,写林黛玉与贾母等人相见;再到“眼看着车去了方回来”为第三部分,写林黛玉与凤姐等人相见;再到“并几件锦被缎褥之类”为第四部分,写林黛玉与贾宝玉等人相见;再到结尾为第五部分,写林黛玉住进碧纱橱。
(三)重点研讨
1.林黛玉眼中的贾府是什么样子?小说描写与介绍贾府有什么作用?
【明确】(1)外观。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2)布局。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3)陈设。黛玉去拜见二舅舅贾政时,看到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屋内摆设有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由堂屋进入东耳房,这里是起居室,另有一番布置,再到东廊三间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别有摆设。
如此描写与介绍贾府,主要是为人物活动与情节展开提供场景。一是展示日常生活情景,显示贵族生活的豪华奢侈。二是象征地位身份,显现人物关系。如贾府大门、“荣禧堂”和整个府第的庞大、豪华以及“敕造”“书赐”和“东安郡王手书”等字样,充分显示出贾府在社会上尊贵、显赫的地位,显示出与朝廷、皇亲权贵之间的密切关系。三是暗示人物个性,表现生活情趣。贾母处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雀鸟,说明其地位尊贵又不管事、一味找乐的情趣;贾政小正房内半旧家具陈设、书籍茶具等显示他刻板、保守却又迂腐、假正经的个性品格。贾赦小院中树木山石随处可见,还有一群盛妆丽人出入其问,暗示其为好色之徒。
2.黛玉眼中的宝玉与众人眼中的宝玉有什么不同?两首《西江月》词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宝玉出场前,王夫人说他“孽根祸胎”“混世魔王”“甜言蜜语”“有天无日”“疯疯傻傻”;宝玉母言之“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如此侧面描写,说明宝玉的所作所为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表明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个“叛逆”。宝玉出场时,又通过林黛玉的眼睛观察他。在黛玉看来,宝玉分明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不但没有什么惫懒与懵懂,而且眼熟亲切。两首《西江月》词,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似嘲实赞,巧妙歌
颂其反封建的叛逆性格,亦暗示宝玉的悲剧结局。其“愁”与“恨”正是要求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其“傻”与“狂”亦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
3.宝玉看到的黛玉与众人看到的黛玉,有什么不同?
【明确】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关心的是黛玉的身体;王熙凤见到黛玉惊异“这样标致”,惊叹竞是贾母“嫡亲的孙女”,注重的是博得贾母的欢心;而宝玉看到黛玉,作者用“病如西子胜三分”等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细致地描写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这一形象只有宝玉的眼睛能看出来,其他任何人都是无法发现的。
4.王熙凤见到黛玉后有哪三个动作?其意图是什么?她的表情为什么出现“喜――悲――喜”这样的变化?
【明确】三个动作“携”“打量”“送回”。这样做既可表示对黛玉的亲热关心,又可显示自己对贾母的尊重。王熙凤表情两次改变,表明她善于逢迎和做作,她的悲喜全是冲着贾母而来,为的是时时处处讨贾母喜欢。
课后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敕造(chì) 绾着(guǔn) 内帏(wéi) 敛声屏气(bǐng)
B.阜盛(bù) 忖度(cǔn) 宫绦(tā0) 放诞无礼(dàn)
c.簇拥(cù) 戏谑(xuè) 嗔视(chēn) 不经之谈(jīng)
D.纨绔(kù) 两靥(vàn) 憨顽(hān) 鬓发如银(bì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体态、容貌)/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感到奇怪)
B.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举止轻佻)/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糊涂,不明事理)
C.那管世人诽谤(无中生有,说别人坏话)/众人忙都宽慰解释(宽解安慰)
D.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方便)/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行为放纵,不守规范)
3.为下列语段中空缺处填上标点,依次最恰当的一项为( )
宝玉道①《古今人物通考》上说②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③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④”!
C.①,“②,
③。 ④!” D.①:“②:‘③。’④!”
4.下列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
B.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C.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D.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9题。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5.在宝黛初会这段文字中,主要从四点写了宝玉的言行,请各用两个字分别概括。
(1) (2) (3) (4)
6.宝玉为何给黛玉取字“颦颦”?
7.前文贾母问及黛玉念何书时,黛玉回答:“只刚念了《四书》。”可这里回答宝玉同样的问题时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哪种回答是如实回答?为什么前后如此矛盾?
8.宝玉被探春讥笑,说他“杜撰”时,他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这反映了宝玉怎样的性格?
妹妹展春堂范文5
175,美酒奶茶敬宾朋,雨后彩虹七彩弓。天高云淡草原美,依然妹妹有盛情。
176,热情好客草原人,率真诚挚令人钦。豪爽侠义肝胆照,虽未谋面情谊深。
177,且看接龙有丹枫,巨龙过万争立功。无悔贤弟展才华,庆功宴上拔头筹。
178,直把黑夜当天明,华灯初放万里行。水草丰美牛羊壮,辽阔草原任驰骋!
179,相遇不枉草原行,两情脉脉诉衷情。地老天荒心不变,恩爱永久情意浓。
180,友谊之花贯长虹,放浪驾舟阔海中。兄弟姐妹荧屏聚,挥毫泼墨才情浓。
181,尽显人间六月景,今晚才女聚荧屏。晨星荷花和明月,各领显才情。
182,案头纸乱墨迹重,满目诗香柳丝融。才男靓女春风舞,争先恐后接诗龙。
183,出口成章高水平,墨梅夸得我脸红。为了巨龙早过万,不及推敲写上屏。
184,挥毫泼墨诗韵唱,双星秋月聚草堂。时间已经过午夜,才女兴致更激昂!
185,才女兴致更激昂,清辉泻地疑是霜。百尺杆头进一步,庆功宴上歌绕梁!
186,妙语连珠著锦篇,篇篇都是高精尖。巾帼何需须眉让,百花佳丽展新颜。
187,绿荫树上躲鸣蝉,诗坛佳丽赛牡丹。信手拈来好诗句,大珠小珠落玉盘。
188,奏出天籁传人间,荷花新月展笑颜。草堂诗坛显身手,不逊清照和蔡炎。
189,看尽红尘愁万千,不知何事令人烦?春花秋月何时了,昭华一去不回还。
190,留得真情续佳篇,篇篇都是肺腑言。人生在世何其短,珍惜青春好华年。
191,心想事成遂心愿,蝶吮芯蕊花枝颠。蜂儿酿得百花蜜,只愿香甜在人间。
192,鸳鸯交颈意缠绵,雨打芭蕉声声连。春风何须怨杨柳,桃花落地风摧残。
193,只愿香甜在人间,湖中花开并蒂莲。水下悄悄结连理,鸳鸯交颈意缠绵。
194,镜花水月梦难圆,牛郎织女河两边。英台山伯化蝶舞,百年好合共婵娟。
195,情意暗藏寄素笺,纸短情长话不完。何当西窗烛共剪,举案齐眉意阑珊。
196,姐妹同欢网络间,情投意合把诗联。燕对莺答啼巧句,雅趣共吟草堂欢。
197,花丛彩蝶舞翩跹,对诗接龙谈笑间。枝头杜鹃吟春句,水中蛙鸣声声连。
198,水潺潺来情绵绵,风吹桃花落水边。流水无意花情有,空留缠绵在心间。
199,恩师诗歌闪光环,余音飘渺上九天。嫦娥吴刚闻喜讯,飞天下地把诗联。
妹妹展春堂范文6
关键词:变形;陌生;恐惧;命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083-03
加缪在《弗兰茨·卡夫卡作品中的荒诞和希望》中评论卡夫卡的一句话:“他活着,他却被判决了,”①同样适用格里高尔。在格里高尔“一天早晨,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②的同时,格里高尔“被判决了”。格里高尔的天空上顿时张开一张大网——恐惧;悬挂起来一把利剑——陌生。格里高尔“活着”也就只是体验和等待了;体验被“恐惧”包裹,等待被“陌生”洞穿。
一、格里高尔的“变形”
卡夫卡《变形记》的第一句话轻描淡写,但其中格里高尔的“变形”足够令人惊骇。最不可思议的、甚至不可理喻的是:格里高尔在发现自己变成甲虫并且感受到“一种从未体味过的隐痛”③。以后,脑子里考虑的主要是他的差事,而不是他遭到的厄运本身。这带给人的就不仅仅是惊骇,而是一种心灵上的寒颤了。
无论格里高尔对自己的“变形”多么漠然,都避免不了“变形”以后自己的世界的翻天覆地的改变。一向循规蹈矩的格里高尔睡过了头;一件本来很简单的事——下床,现如今变成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格里高尔的“不按时起床”,在本来很平静的格里高尔家庭里引起了骚动。格里高尔的父亲很愤怒,但在克制着。格里高尔的妹妹很悲哀。唯独刚刚遭受“一阵彻骨的痛楚”④的格里高尔很冷静。格里高尔的“冷静”是有局限性的,只针对自己的遭遇。格里高尔忧心忡忡。七点一刻前无论如何都得起床,因为不到七点公司就开门了,到那时一定会有人从公司里来找他。《变形记》对格里高尔此时此刻的焦虑和烦恼作了深入的剖析:“他开始有节奏地来回晃动自己的整个身子,想把自己甩出床去。倘若他这样翻下床去,可以昂起脑袋,头部不至于受伤。他的背似乎很硬,看来跌在地毯上并不打紧。他最担心的还是自己控制不了的巨大响声,这声音一定会在所有的房间里引起焦虑,即使不是恐惧。可是,他还是得冒这个险。”⑤格里高尔最担心的不是自己的疼痛,是自己的无能,自己无法控制“巨大响声”;是 “巨大响声”会“在所有的房间里引起焦虑,即使不是恐惧”。注意,卡夫卡强调的是“所有的房间”。格里高尔焦虑的不仅仅是父母和妹妹的“焦虑”,还包括使女。格里高尔的爱不是狭隘的,仅限于亲人的;而是向外扩张的,可以超越血缘关系的。格里高尔的爱是博爱。
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秘书主任是一个关键性人物。“这不是人的声音。”⑥秘书主任富于权威性的断言如一记重锤在格里高尔和其他人的中间砸出一带深渊来。秘书主任的断言是二元对立的——格里高尔不是人,也就意味着格里高尔的父母和妹妹,以及使女和秘书主任自己是人;格里高尔是人,同样意味着格里高尔的父母和妹妹,以及使女和秘书主任自己不是人。加缪的《西西弗神话》对人类充满了焦虑和忧伤:“在这个骤然被剥夺了幻想与光明的世界里,人感到自己是局外人。这是一个得不到解救的流放,因为人被剥夺了对失去的故土的怀念和对福地乐土的期望。这种人与生活、演员与布景的分离,正是荒诞感。”⑦格里高尔和其他人的中间的“深渊”就是格里高尔与“生活” 、与“布景”的“分离”, 格里高尔的存在已经成为一种荒诞的存在。
现在,无论“甲虫”格里高尔还是其他“人”都面临同样一个问题——拯救自己,避免坠入“深渊”。怎么办? 垒墙!只有垒起高高的墙壁,才能高枕无忧。“人”和“虫”都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
二、“人”的垒墙:陌生
“格里高尔的父亲无情地把他往后赶,一面嘘嘘叫着,简直像个野人……只要父亲不再发出那种无法忍受的嘘嘘声就好了。这简直要使格里高尔发狂。”⑧人赶人是不会“嘘嘘”的,除非赶的不但是狗,而且是陌生的野狗。
格里高尔母亲终于走进“变形”后的格里高尔的房间,格里高尔“喜出望外”。⑨格里高尔的欢乐是短暂的。当格里高尔妹妹的话使再次走进房间的格里高尔母亲感到不安时,格里高尔母亲“……看到了印花墙纸上那一大团棕色的东西,她还没有真的理会到她看见的正是格里高尔,就用嘶哑的声音大叫起来:‘啊,上帝,啊,上帝!’”⑩按照人类的天性,一个母亲纵使嫌弃任何人,也决不会嫌弃自己的孩子。问题是:“甲虫”格里高尔已经被格里高尔母亲踢出了“人”的世界,进入了一个格里高尔母亲非常“陌生”的“虫”的世界。格里高尔母亲一声声撕心裂肺的“上帝”的叫喊恰恰是上帝最不愿意听到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索尼雅,一个18岁的女孩子每天从早6点到晚8点都得到街上卖自己的肉体,不但毁了自己的青春,而且连投河自尽都不成。她必须活下去,否则卡杰琳娜的孩子们就得饿死。拉斯科尔尼科夫跪到索尼雅的脚下说:“我不是向你膜拜,我是向人类的一切苦难膜拜。”拉斯科尔尼科夫给索尼雅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从某种意义上说,格里高尔就是索尼雅,同样是人类苦难的象征,同样具有一颗基督的心。于情于理,格里高尔“最亲近”的“爱好音乐,小提琴拉得很动人”{11}的妹妹都最应该是“恐惧”中的格里高尔心灵避风港;都会是《变形记》中的“拉斯科尔尼科夫”。
当格里高尔妹妹第一次发现“甲虫”格里高尔躲在沙发底下时,“大吃一惊,不由自主就把门砰地重新关上。可是仿佛是后悔自己方才的举动似的,她马上又打开了门,踮起脚走了进来,似乎她来看望的是一个重病人,甚至是陌生人。”{12}此时,在格里高尔妹妹眼中,“甲虫”格里高尔“似乎”是“陌生人”。这就意味着格里高尔妹妹的世界和“甲虫”格里高尔的世界藕断丝连。
往常,格里高尔妹妹总是小心翼翼地避免格里高尔的房间被旁人看到,和他待在一起时,若是不打开窗子也还能忍受,她是绝对不会打扰他的。现在,“她一进房间就冲到窗前……用双手匆匆推开窗子,甚至在严寒中也要当风站着作深呼吸。”{13}格里高尔妹妹的巨大变化使格里高尔非常痛苦,“……蹲在沙发底下,打着哆嗦。”{14}与其说格里高尔的痛苦在于:妹妹在他的房间里闻到的已经不是“人”的气息,而是“虫”的气息;倒不如说格里高尔的痛苦根源于:他的气息使妹妹“快要窒息了”,“甚至在严寒中也要当风站着作深呼吸。”格里高尔最不愿意自己让其他人不舒服。格里高尔最疼爱的就是妹妹。自己的不是“人”的气息令最疼爱的人站到寒风之中,他能不“哆嗦”吗?无论格里高尔怎么样处心积虑,妹妹的世界和自己的世界的最后的蛛丝马迹的联系都无法避免地烟消云散了,因为妹妹已经将“甲虫”哥哥彻彻底底“陌生”化了。
接下来的行文中,卡夫卡抛出两个关键性的字眼:“妖魔” {15}和“恶心”。{16}在格里高尔妹妹的“法眼”中,格里高尔的模样更像妖魔了。格里高尔当然不是妖魔,但妹妹已经将“甲虫”格里高尔妖魔化。同样的道理,不是格里高尔“恶心”了妹妹,而是“甲虫”格里高尔,更准确地说,是“甲虫”令妹妹感到“恶心”。“妖魔”和“恶心”都只不过是“陌生”的变形。
我们已无从知晓善良的卡夫卡在写下下面这段格里高尔最疼爱的妹妹的愤慨时,心里是否在滴血:“……对这个怪物,我没法开口叫他哥哥,所以我的意思是:我们一定得把他弄走。我们照顾过他,对他也算是仁至义尽了,我想谁也不能责怪我们有半分不是了。”{17}其实,不用格里高尔最疼爱的妹妹提出“把他弄走”,格里高尔自己都准备把自己“弄走”了。当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已经成为家里人的累赘和负担时,他就觉得自己的存在是多余的了。但是,千不该、万不该,最先抛弃格里高尔的偏偏是格里高尔最疼爱的人。“陌生”的格里高尔被抛弃的根源是格里高尔已经无用,已经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不但如此,而且已经是累赘和负担。
三、“虫”的垒墙:恐惧
“‘我们这一家子过得多么平静啊。’格里高尔自言自语道,他一动不动地瞪视着黑暗,心里感到很自豪,因为他能够让他的父母和妹妹在这样一套挺好的房间里过着满不错的日子。可是如果这一切的平静、舒适与满足都要恐怖地告一结束,那可怎么办呢?”{18}格里高尔恐惧的依旧不是自己的命运,而是“自以为是”的父母和妹妹的幸福的即将结束。格里高尔是不可救药的,但正是格里高尔的“不可救药”造就了格里高尔的伟大。
虽然其他“人”听不懂格里高尔的语言,但是“甲虫”格里高尔听得懂他们的言语。只要父母和妹妹的“话题转到挣钱养家的问题,最初格里高尔……羞愧与焦虑得心中如焚。”{19}格里高尔为什么如此地“羞愧与焦虑”呢?他“恐惧”亲人将会陷入经济困境,从而穷困潦倒,而现在的自己已经无能为力了,不能像以前一样独自担当、维持和发展父母和妹妹的幸福了。
当格里高尔的母亲被“甲虫” 格里高尔吓得昏厥过去后,卡夫卡冷静地写到:“格里高尔如今和母亲隔开了……他不敢开门,生怕吓跑了不得不留下来照顾母亲的妹妹;目前,除了等待,他没有别的事可做;他被自我谴责和忧虑折磨着……”{20}最可悲的,同时也是最可敬的是:无论谁都深深感受到了格里高尔母亲的冷漠、残忍,唯独被“冷漠、残忍”的格里高尔丝毫感觉不到。格里高尔的心里依旧是“恐惧”—— “恐惧”母亲被自己伤害。格里高尔荒诞的存在中最荒诞的一点正在于这种悖谬。格里高尔越感受不到荒诞,读者就越体会出存在的荒诞性。这也正是卡夫卡的创作最高明的地方之一。
格里高尔背上的父亲的苹果狠狠击打出来的创伤疼痛难忍。最难忍的依旧是,“恐惧”亲人的未来。因此, “不管是夜晚还是白天,格里高尔都几乎不睡觉。有一个想法老是折磨他:下一次门再打开时他就要像过去那样重新挑起一家的担子了。”{21}可是,格里高尔行将被最亲爱的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四、格里高尔的命运
“如果这是格里高尔, 他早就会明白人是不能跟这样的动物一起生活的,他就会自动地走开。”{22}格里高尔妹妹的这句话,完全泄露了神机与妙算——“恐惧”的神机和“陌生”的妙算。《变形记》中最了解格里高尔的是他的妹妹。格里高尔妹妹完全清楚哥哥对整个家庭,尤其是对自己有多么热爱,多么富于牺牲精神。然而,格里高尔妹妹最清楚的是自己到底需要什么,真正关心的只是自己的需要。格里高尔的妹妹当然知道“这就是格里高尔”。问题是,现在的格里高尔已经不是以前的格里高尔。以前的格里高尔会无条件地满足她的需要,而现在格里高尔不仅不能满足她的需要,而且成了她的累赘和负担。“甲虫”格里高尔垒起“恐惧”之墙当然是为了避免自己坠入“深渊”;“甲虫”格里高尔的“深渊”不是自己的不幸,而是父母和妹妹的不幸。其他“人”垒起“陌生”之墙同样为了避免自己坠入“深渊”;不同的是,他们的“深渊”仅仅是自己的不幸。格里高尔的“恐惧”其实就是爱。不幸的是,当爱遭遇恨、遭遇自私、遭遇“陌生”的时候,被击得粉碎的是爱。
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中的一句话精辟而苍凉:“我依然是泥巴,未能将火星变成火焰,而仅仅用来点燃我的尸体。”{23}这句话完全可以高度概括格里高尔命运的悲剧性。格里高尔爱的“火星”不但没有洞穿密不透风地包裹他的“恐惧”,而且引火上身,被亲人的“陌生”彻底洞穿,最终“点燃”了自己的“尸体”。
随着格里高尔的“寿终正寝”,《变形记》寒冷而黑暗的世界突然变得温暖而光明起来。“老妈子关上门,把窗户大大地打开。虽然时间还很早,但新鲜的空气里也可以察觉一丝暖意。”{24}“……他们乘电车出城到郊外去。车厢里充满温暖的阳光,只有他们这几个乘客。”{25}卡夫卡仿佛把我们从地狱带到了天堂,其实是将我们彻彻底底地推进了地狱。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人类生存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在纯粹自在的黑暗中点起一盏灯来。”格里高尔就是《变形记》寒冷而黑暗的世界中的“一盏灯”,微弱而飘忽,但毕竟是光明,毕竟会带来温暖。
卡夫卡的《变形记》最令人惊骇的是开头,最令人心寒的是结尾:“……他们心里打定主意,快该给她找个好女婿了……在旅途终结时,他们的女儿第一个跳起来,舒展了几下她那充满青春活力的身体。”格里高尔“点燃”了自己的“尸体”带来的是父母的“互相会意的眼光”,妹妹“第一个跳起来,舒展了几下她那充满青春活力的身体”。然而,格里高尔殚精竭虑追求的不就是父母和妹妹的幸福吗?格里高尔夜以继日“恐惧”的不正是当自己无法担当的时候,父母和妹妹会不幸吗?无论怎样,结果都是遂了格里高尔处心积虑的心愿的。加缪在《西西弗神话》结尾写道:“应该设想西西弗是幸福的”。我们姑且也认为格里高尔是幸福的。
注释:
①加缪.弗兰茨·卡夫卡作品中的荒诞和希望.刘半九译.叶廷芳编.论卡夫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版,第104页.
②③④⑤⑥⑧⑨⑩{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4}{25}弗兰茨·卡夫卡.城堡 变形记.韩耀成、李文俊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292、294、295、300、304-305、315、318、311、308、313、313、313、313、331、307、312、318-319、324、332、334、336-337、3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