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

一、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新课标对历史课程性质的一种解读,也应该成为历史教师对历史教材的一种解读。江苏省特级教师尤克光说:“历史教学并不显赫一时,但却永远存在。”由此我知道了自己身上的重担,特殊的历史感凸显了在历史教学中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历史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21世纪的挑战。

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贯穿于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这是历史新课标在前言部分的开头着重指出的问题,是每个历史教师都应引起重视的问题。青少年时代是思想意识形成期,如果学生在这个时期能够受到足够多的爱祖国的教育,那么,在他们的思想深处甚至是潜意识中都会存在热爱祖国的意识。只有爱祖国的人才是祖国建设真正的人才。在每堂历史教学活动中都能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我觉得是最难能可贵的。“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这是新课标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之一。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越来越觉得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已经高于一切教学目标。中国古代文化底蕴博大精深、成果灿烂辉煌。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

识祖国在历史上的伟大成就,进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

豪感。

重视热爱家乡的教育。一个不爱自己家乡的人,他会爱祖国吗?爱家乡是集体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表现,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课堂结合乡土教材适时进行爱家乡的教育。如教学七年级历史上册“春秋战国纷争”一课时,可以拓展我市盱眙县有个管镇,鲍集与管鲍分金亭的故事引导学生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可这个现象,又有几人深思?我认为,历史教师应该“以古为镜”,有责任加强热爱家乡的教育。

二、指导学生总结学史方法

历史是一门博学的科目,学习方法常常因史而异、因人而异。所谓“有法但无定法,得法贵在自得其法。”学生的素质、潜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善于“自得其法”上面。教师应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自得其法”,帮助学生多积累学习历史知识的各种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常见的学史方法主要有:知识归纳法、提炼重点要点法、重组知识结构法、探究新角度法、制作图示表格法、编歌谣口诀法等等。如教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王扫六合”一课时,每学完一个知识点都可尝试让学生归纳小结其历史作用;指导学生用绘制结构图、画漫画等形式记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指导学生用列提纲、绘制结构图或编歌谣的形式理解记忆秦巩固、维护统一的措施,让学生时刻沉浸在自得其法的成就感中。

三、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历史课有着先天的优势,教师只要精选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即可。如教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王扫六合”一课时,以古代英雄导入“学习小英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评出“学习小英雄”历史学家、“学习小英雄”政治家、“学习小英雄”经济学家等荣誉称号和英雄团队,并当场总结表彰,这不仅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能力。

以穿越主题去了解:“秦王扫六合”进入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小品剧表演弄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通过故事弄清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焚书坑儒,北击匈奴筑长城,南修灵渠等措施及其作用;通过探讨“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你有不赞同的吗?”认识焚书坑儒、修长城等措施的负面影响。这些教学方式的设计方案都是学生喜欢的,能使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动起来,增强了课堂的有效性。此外,自由质疑解疑的方法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活动中,要时刻以新课程理念为根基,以爱国爱家教育为基调,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历史课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有机结合,堂堂课都刻画在学生的心里,真正做到为了培养人才而倾情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文2

所谓“乡土史”,顾名思义,指的是家乡或故乡的历史,其范围可大可小。大而言之,可指本市、本省以至邻省地区;小而言之,可指本村、本乡、本县的历史,涵盖建筑、人文、地理、饮食等多个方面。中国的历史悠久,每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乡土史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乡土人情,学生对此有亲切感和认同感,对属于自己优秀的乡土文化遗产存有无比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对此,我在经过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和总结后,认为在历史的课堂教学和教育中融入乡土史,在教书和育人方面都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利用“乡土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从事历史教学中我发现,由于现行的历史教材关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历史,较少兼顾各地历史发展过程的差异。虽然我省也编写了《安徽历史》这本乡土教材,但是涉及我市、我县也较少,而且这本教材基本上到九年级中考前才使用,教师只是依据考纲考点进行勾画、识记,对考试以外的内容很少关注。初中学生年龄小,主动性不强,对历史学科不能系统地学习,本身对乡土史了解得也非常少,再加上教材编写抽象和一线专业历史教师少,多为兼职,所以历史教学只是课堂读读、课件放放、课下背背。因此,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慢慢地,学生就不喜欢历史课,这也是多年来我们农村学校为什么历史学科中考成绩提高不上去的主要原因。但当我在教学活动中谈到与本地历史密切相关的话题时,学生总是群情激昂,甚至有时还争论不休。于是,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尝试把课程知识与学生的家乡史相结合,帮助学生沟通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对家乡史的亲切感去领悟课程中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被动式的“填鸭”教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历史”,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刻板无味的文字历史变成鲜活生动的历史,拓展教科书的外延。例如,在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中华文化勃兴”教学中,我这样导入教学:“同学们,知道我们县为什么叫无为县吗?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因为学生都知道县名,但是来历和缘由未必清楚,于是我便从无为历史、历史故事入手,告诉学生无为始建于隋朝,县名取“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之意。“无为而治”源自道家思想,进而引入本课教学。以后我在课堂教学中,但凡能与无为历史相联系的内容,我总要简短地介绍,让学生了解相关历史,通过将乡土教学应用常态化,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教后回味起来总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特色亮点。

二、把握历史名人和事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情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历史教学重要的社会功能,关爱他人,富有同情心地进行人性和爱心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实际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应用历史学科的丰富史料,挖掘教材的人文教育素材,特别是历史人物教育,要让历史名人的成就、精神激励学生,让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感染学生,引发学生内心真实的道德情感体验和感悟,进而升华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作风。

无为是历史名人的故里,这里英才辈出,群星璀璨。历史上北宋书画名家米芾曾任无为知军三载,后诞生了台湾开山之祖陈棱,“父子丞相”王之道和王蔺,哲学家吴廷翰等诸多名人贤达,现代涌现出抗日民族英雄戴安澜、擂鼓诗人田间等仁人志士,当代有位列胡润富豪榜的王传福、吕向阳等商界精英。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不仅为中华民族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还在家乡留下诸多不可复制的历史胎记和现实外延,他们也成为我们这座小小县城的旗帜和象征。在课堂教学增加历史名人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16课“血肉筑长城”这一段历史时,因为学生本身对了解不多,兴趣也不高,当我告诉他们在这里也有无为人的身影时,立刻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学生都非常激动地问是谁。这样就顺理成章地讲述了无为抗日民族英雄戴安澜将军的历史:“1939年12月,在广西昆仑关与日军第5师团激烈鏖战,戴安澜指挥有方,重伤不下火线,击毙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赢得著名的昆仑关大捷。1942年3月,戴安澜率200师西出云南,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5月16日戴安澜于指挥所部撤退途中,不慎中弹负伤,至5月26日逝世,享年38岁。当时缅境无木棺,将军马革裹尸回国”。戴安澜将军在写给妻子的遗书中说:“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亲自书写挽联:黄埔之英,民族之雄。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之中,与身边的历史人物亲密联系,更能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树立学生爱我中华、爱我无为的真挚情感,也有利于形成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历史经验所学到的人文情怀,则永远沉淀于学生的记忆深处,指导学生以后的社会活动,甚至决定学生的未来。当然,在课堂教学之外,我也尝试组织学生建立历史名人小档案、制作历史名人明信片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情操。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培养学生学史的能力

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历史知识,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历史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利用一定的课时对历史系列知识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把课堂传授知识与乡土历史相结合,通过活动课的一部分安排与学科知识有关的历史总结和运用。我县有着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源,为历史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课堂内外我积极组织学生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整合历史资源,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完成归纳和整理,以培养学生合作、主动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的内容后,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以“改革开放35年之无为”为主题的活动展示课。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分工,制定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对我们的家乡进行调查收集,然后将收集好的资料分类归纳,后以手抄报、黑板报等方式进行展示。通过这次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他们纷纷采用上网、查阅资料、实地调查、访历史遗址等各种方式、途径来追录家乡的发展变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历史的发展、家乡的变化,进而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成就有较为清晰的历史认同。

无为有著名的板鸭、剔黑纱灯、鱼灯这样众多的文化遗产,还有著名的三公山、竹丝湖、泊山洞、黄金塔等诸多自然人文景观。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有责任、有义务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跳出教材的限制,充分发挥乡土资源在历史学科中的教育价值,在乡土中认知历史,在历史中感受乡土,以满足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需要。我们要让历史课不再枯燥无味,让学生真正地喜欢历史课。

参考文献: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导入 快乐教学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正是在这一指导方针之下,我校开展了“轻负高效”的实践,而我在实践中发现,要做到轻负高效,前提必须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认为学习是一件乐事,从学习中体验到快乐,继而增强我要学的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快乐教学法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提出,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即通过老师的乐教引发学生的乐学。

历史这门学科涉及的范围极广,时间跨度大,横向、纵向的比较较多,要掌握必须熟记知识点,包括事件、意义和背景等。初中历史教师应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将教学内容和作业都尽可能地在课上完成,以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达到轻负高效的学习目的。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快乐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形式固然重要,但更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乐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到底如何运用快乐教学法,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呢?我认为,一堂课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校的快乐,导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何在导入中创设快乐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

一、动态呈现

针对初中生的特点:活泼、好动、好奇心重,应多采用图片和动画,减少文字呈现,在导入中改变以往文字呈现的方式,变静止内容为动态内容。

进行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的导入时我没有将书上的文字介绍给学生,而是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FLASH,以动画片的形式把整个官渡之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这堂课的乐趣,再引导学生学习本堂课的知识,不至于学习单调、乏味。

《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内容多为政策理论,为了在枯燥的内容中让学生体验到快乐,我特地在导入部分加入了不少台湾明星和台湾水果的图片,在播放图片的时候问学生:“你知道这些明星都是来自哪里吗?”通常这个年龄的学生都是追星族,基本上能回答出来自台湾。然后我再提问:“大家知道这个歌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可以到大陆开演唱会的吗?祖国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吗?”通过这样的设疑,将学生引入本节课的教学中。

二、趣味参与

总体来说,初中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如何将抽象的内容如背景、意义等变为学生喜闻乐见、好学易接受的东西,需要在教学的趣味性上下工夫。

例如,导入学《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我就安排了一个简单的猜谜。一上课我先介绍:“在美国的历史上出现过多位著名的总统,在美国的一次民意测验中,美国人选出了他们心目中认为贡献最大的总统,第三名是华盛顿,第二名是罗斯福,那第一名大家知道是谁吗?”学生纷纷猜测,把自己知道的总统都报上来。等到有学生猜对的时候,我提问:“那大家知道为什么林肯在美国人心中的地位会这么高啊?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由此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兴趣学习这一课,在饶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

三、情境再现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以《大变革时代》为例,在导入的时候,我事先安排了班级里一些比较活跃的学生排演了一场简短的情景剧,一位学生扮演商鞅,一位学生扮演旧贵族,三位学生扮演旧贵族的代表,演的是商鞅变法前夕,商鞅与旧贵族进行的一场舌战。台上表演的学生演得到位,台下学生兴趣盎然,这样既将书上的理论知识以情景剧的形式动态地表现出来,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不管是演的还是看的,都仿佛回到战国时期的秦国,亲临历史一般,接下来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时就会很投入。

除了可以安排学生表演重现历史场景外,还可以通过电影电视的片段,带领学生回到那段历史中。如导入《对外友好往来》一课时,因为要介绍玄奘西游,所以我设计的导入是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中唐僧告别唐太宗,踏上西行之路的片段。这部电视剧学生都看过,在课堂上播放更是觉得亲切,自然而然就融入这段历史。接着我说:“我们都知道电视剧是经过艺术加工的,那么真实的玄奘西游和我们所看过的电视剧有什么不同呢?学完这一课后我们就会知道了,而且你还会发现电视剧中出现的一些错误。”通过这样的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乐趣。

四、激励表扬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励性原则在教学中强调的是一方面要激趣、激情、激志,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激疑、激思、激智,开发学生的心智。还要给学生的“乐学”不断提供“能源”,这就是激励性原则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