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春天的优美短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春天的优美短句范文1
一、用心捕捉《春》中的动态美
美文好比天籁,细细品味其用心雕琢的词语,总给人以绕梁三日、余韵袅袅的回味。《春》中传神的动态美描绘了物象的形象,突出了物象的本质特点,从而更好地传达出作者对春强烈的喜爱赞美情感。
在《春》中,作家这样写道:
“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个“钻”字,传神写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表达作者对春的热爱之情;“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中“卖弄”一词将鸟儿人格化,“卖弄”一词形象生动地写出春天来临,群鸟争春的美丽和谐景象,将春天的勃勃生机抒写得淋漓尽致;“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中的“静默”一词将房屋人格化,形象传神地描绘出一幅房屋沐浴春雨、静静守候忙于春耕晚归的农人的温馨情景,让人读来意犹未尽,余味悠长。
《春》中传神的动态,鲜明的节奏,明朗、和谐的旋律,如美妙的天籁之音,带学生畅游其中,凸显“既能悦耳,又可赏心,兼耳底而有之”的美感特征。
二、细细欣赏《春》中的绘画美
后人评价王维诗歌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朱自清散文《春》既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带学生观赏朱自清的“春”之花园后不难发现,作者为我们勾描了几幅美丽的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而最为精妙、最让人回味咀嚼的是这段文字: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春天的景象被朱自清几笔勾描得诗意盎然。作者着力写春花竞相开放的景象,视角由上而下,描写时按照“树上”、“花下”、“遍地”的顺序,有序写景。不仅桃花、杏花、梨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与百花争艳,与春光争辉。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读这段文字,你读出的是浓浓的诗意,作者通过虚写即想象带领读者走进优美、和谐和生机勃勃、百花斗艳的春天;读这段文字,你仿佛在观赏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画里有留连戏蝶时时舞,有百般红紫斗芳菲。这幅画,虚实相生,声形兼备,文有尽而意无穷。在这幅画里,涂抹的是作者对春天无尽的深情、无尽的爱恋。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作者精心勾描的一幅幅优美的图画中中倾泻出来了。
三、反复咀嚼《春》中的感官美
文要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只有充分调动视、听、味、嗅、触五种感官,文字才会意蕴无穷。朱自清在《春》一文中正是巧妙调动多种感官去表现春色,将原本无形的春色写得五光十色、百味杂陈,动与静的结合,虚与实的相生,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结合等,手法灵活多样,多角度地描写出了一个别样的春天。
文中“‘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调动触觉感官,将春风比做母亲的手,形象写出了春风的温暖、柔和;“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则调动嗅觉,写出了春风吹拂、送来清香的动人情态;“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更是通过听觉写出了在春意浓浓、温暖宜人的春日,鸟儿、轻风、流水的悠然与愉悦,突出了春日的幽静与和谐。
作者从多个感官角度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难以捕捉、不易表现的事物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挥笔间顿生诗情画意。
四、妙手借鉴生出盎然的诗意美
描写春天的优美短句范文2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阅读教学的共同要求。《新课标》中也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
读无定法,但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体,不同方式进行朗读指导。教学中做好朗读指导对理解文本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强调了学生“读”的功效。在新课程理念基础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古人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但这并非是要彻底地“返朴归真”,回到那种私塾式的教学方式,而是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从语言文字入手,以“读”为中心,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认真读书,启发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达到感情的升华。以下是我在不同文体教学中在朗读指导方面的一些尝试
一、古诗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笔者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中主要利用引导学生吟诵来传情达意的。首先使学生充分理解写作背景,有感情的把握朗读技巧。
片段示例:
1、首联“泪”字中饱含哪些情感?(延伸材料采用教师诵读学生感受的方法 )
(1)“……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欲嗔。小儿强解事,故所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 ”——选自杜甫《彭衙行》
译文: 逃难途中,小女儿饿得禁不住咬我,哭闹声又害怕被虎狼听见。在怀中紧搂着捂住她嘴巴,她反而挣扎着哭叫声更尖。身边稍大些的小儿,非要摘苦李子当餐饭。一路上十几天多半有雷雨,泥泞中全家人只好相互扶搀着。
收复蓟北的消息对于杜甫来说意味着结束了——忍饥挨饿提心吊胆凄风苦雨的生活。
(2)“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选自杜甫《兵车行》
译文: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爷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横跨渭水的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云霄。
收复蓟北的消息对于逃难的黎民意味着告别了——妻离子散生离死别
收复蓟北的消息对于国家意味着——山河不在破碎,生灵远离涂炭
(3)这是国破家亡的泪,是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思乡的泪,是喜极而泣的泪,是激动兴奋的泪……
哪一个字重读才能表达这一复杂的情感?
(4)感情诵读:起伏(低起快读----高扬慢读,低颔慢吟)学生试读
2、颔联抓住哪些人哪些变化来体现捷报导致的巨大情感波动?(对比着写出神态动作的变化)(轻柔欢快-----舒展开放)侧重生活情趣
3、颈联诗人如何庆祝?(放歌纵酒、作伴还乡的憧憬)(奔放) 《读杜心解》中评价“生平第一快诗”。
4、尾联中四个遥远的地点诗人却如信手拈来这样的想象表达诗人什么心情?(归心似箭)用愈来愈快读语速来读更形象,感受更深刻。
5、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这样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之然水到渠成。
二、散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以朱自清的《春》为例,笔者采用的方法是把握文章内容同时进行朗读指导:
朱自清先生在著名的散文《春》中描写春天,赞美春天, 从而激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笔调细腻流畅,全文的基调是热情,愉快的。我们应该用明朗,甜美的声音去读。在文章中虽然有山有水,有花有鸟,还有人,但是这些都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我们在朗读这篇散文时,完全可以用作者的感受为线索,但也要读出自己的风采。
朗诵时,一开始是一种殷切期盼的情感, “盼望着,盼望着”,两个动词的叠用,却显出作者期盼春天的急切心情。朗读时要注意把握这两个小短句的层次,中间不停顿,前一个“盼望着”要注意气提声低,后一个“盼望着”要比前一个读得更饱满、更急切。两个“盼望着”之间呈递进关系,要用渐强的语气、渐快的语速。要气满声扬,有跳跃感。在朗涌"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时,要把三个层次读出来,把春天越来越近,人们越来越欣喜的心情读出来。
中间的部分是从各个方面描写春天,也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我们可以用减低速度,降低音量的方法把描写和抒情区别开来。
最后的三小节,用娃娃,姑娘,青年来比喻春天,体现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憧憬和希望,情绪也随之转向高昂。音量,语速也应随之步步提高。
这样,学生在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后自然做到声情并茂的朗读。
三、指导现代诗歌朗读
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下面用《中华少年》举例:
第一段中:壮丽河山要读出自豪,少年形象要读出飒爽的英姿,四句也要读出起伏变化
(从高原走来要读得有气概,因为是“巍峨峻拔的高原”;从宝岛走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雏鹰”要读出坚定,“山丹丹”要读出热烈。)
描写春天的优美短句范文3
【关键词】昆剧;唱腔表演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37-01
昆剧,原名“昆山腔”或“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是一门融合了歌唱、舞蹈、武术等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艺术。它诞生于14世纪的江苏昆山一代,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的“四大声腔”。
一、昆剧《牡丹亭・游园》的曲牌结构
《牡丹亭》创作于1598年,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原作共55出。内容主要描写了女主人公杜丽娘和男主人公柳梦梅通过与封建礼教顽强地抗争,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剧中情节跌宕起伏,杜丽娘“起死回生”的部分虽不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但作为舞台艺术,这种传奇元素的加入更能体现二者的“情之真切”。
本文尝试以《牡丹亭》的第一场《游园》为例,进行曲牌唱腔及表演上的分析,《游园》是原著中的第十出《惊梦》的前半部分。《牡丹亭・游园》是曲牌联套体结构,这部分由【绕池游】【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好姐姐】【尾声】六个曲牌构成。
【绕地游】:该曲牌为引子,女主人公杜丽娘上场,唱三句;丫鬟春香上,唱三句。均为长短句结构,散板。后面还有杜丽娘和春香的对话,为“韵白部分”,这部分主要是为游园做准备。【步步娇】:该曲牌为四首过曲中的第一首,散板开始,杜丽娘整理行装准备去游园,共唱六句。【醉扶归】:杜丽娘唱六句,主要描写杜丽娘和春香来到花园门前,进门前两者的对话。春香认为园林是“踏草怕泥新绣鞋,惜花疼煞小金玲”,杜丽娘却说:“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几许”。【皂罗袍】:这部分是全段的主曲,散板开始。这段是杜丽娘和春香来到花园,对花园风景的描写。杜丽娘看到花园年久失修,不禁有些扫兴。杜丽娘唱九句。【好姐姐】:接上面的曲牌,描写花园里的景色,后扫兴而归。杜丽娘唱7句。【尾声】:杜丽娘和春香扫兴而归。杜丽娘唱3句。
二、昆剧《牡丹亭・游园》的表演风格
昆剧的历久弥新在于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典的剧本,更在于众多优秀的昆剧表演艺术家精湛的演绎所展现的悠扬雅致的美感。以下以张继青版的《牡丹亭》为例,简述《游园》部分的表演。
【绕地游】部分,音乐声响起,杜丽娘身披披风来到庭院中,身段优美,嗓音朦胧,与春香相比,张继青的嗓音没有那么明亮,这也恰恰表现了大家闺秀与小家碧玉的区别。
【步步娇】【醉扶归】部分,杜丽娘梳妆打扮,准备去游园,此时春香拿着镜子在杜丽娘背后,杜丽娘婀娜多姿地照着,发现自己“彩云偏”,于是用手轻轻地挪了挪,春香说小姐今天穿戴得很好,杜丽娘却说:“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这段表演显得十分精细,细致到每一个眼神,如在唱到“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煞”时,表现出在自我欣赏的同时又有一点害羞。张继青把心理感觉通过身段上的表演扩大化,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
【皂罗袍】部分,杜丽娘刚进园子时,看到一片姹紫嫣红,很高兴,看到断井颓垣时表现不高兴又带有无奈的意味。
【好姐姐】部分,杜丽娘的唱和春香的韵白接得十分紧密,相互呼应。春香说“这是青山,那是杜鹃花“,杜丽娘唱“青山啼红了杜鹃”,春香说“这是荼蘼花”,杜丽娘唱“那荼蘼外烟丝醉”,春香说“莺燕叫的很好听”,杜丽娘便唱“生生燕语名如见,听呖呖莺声溜的圆”。这段表演刻画出了春香作为小丫鬟的活泼,杜丽娘作为小姐的优雅、饱读诗书的灵活。另外,当春香说“是花都开了,牡丹还早哩”时,杜丽娘唱“那牡丹虽好,它春归怎占的光”,这句词意味深长,就笔者的理解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字面意思,牡丹花即使再美也不会在春天开花,更不能说和其他春开的花媲美了;另一层意思应该是为后面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预示着之后的波折,呼应了《牡丹亭》这一题名。
【尾声】部分,杜丽娘准备回房,春香说这园子委实观之不足,杜丽娘却说“提它什么,随它去吧!”张继青在表演中呈现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让人不禁想起杜丽娘的扫兴不仅仅是因为断井残垣,可能与早前跟陈最良学《关雎》有关系。
参考文献:
[1]钱国桢.昆曲《牡丹亭・游园》的戏曲艺术分析[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10(3).
[2]许建中.《牡丹亭》的剧情结构与思想表达[J].南京师大学报,2010(4).
[3]刘淑丽.《牡丹亭》情节结构论析[J].戏曲艺术,2010(2).
[4]朱孝利.浅谈《牡丹亭》中情的丰富性[J].四川戏剧,2006(5).
描写春天的优美短句范文4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不论记人、叙事、说理、抒情,都如实抒发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广大读者。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蕴美向来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这种内在美是通过怎样的外在形式体现出来的呢?语言的运用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研究朱先生的散文创作,我们不难发现,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突出表现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
一、精选口语入文,体现朴素美
关于散文的语言风格_朱自清强调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写文章。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春》里,他不说春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而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似的。”
《绿》里,不说梅雨潭的绿美丽纯洁,令人心醉,而以与“绿”谈心的方式说“我舍不得你_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送你一个名字,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朱自清先生为使口语入文,把北京话作为挑选和提炼口语的标准。在他的散文创作过程中,始终恪守这个标准,因而他的散文语言与今天的普通话几乎一样,活跃在中国人的交际生活中。
(一)善于使用富有个性化的北京话口语
《春》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草“偷偷地”“钻出来”,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在意的时候破土而出,就像孩子捉迷藏时从暗处钻出来,充满了孩童情趣。“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一连串动词无不童趣盎然。“两个”、“几脚”、“几趟”、“几回”这些不定量的数量词,表明孩子们在天然的运动场上随意玩耍,直到尽情尽兴为止。“轻悄悄”写出了春草的柔和,“软绵绵”写出了春草的柔嫩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的舒服劲儿表现出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孩子们为春光增添无限生趣,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画面跃然纸上。
(二)善于使用北京话独具特色的简短句式、反问句式
《松堂游记》里。“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面八方来得好。”
论《吃饭》里,“可是法律管不着他们吗?官儿管不着他们吗?干吗要怕任呢?”、“谁怕谁?”,句式简短,充满感情,朴素自然。
风华从朴素中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话,平易自然,堪称朴素美的典范。
二、巧用叠词、双声叠韵词语、儿化词、整散句,构成音韵美
(一)叠字叠词的巧妙运用,形成独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叠字叠词,在我国古典诗词歌赋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它造成一种走月流云的音韵美或反复回环的抒情气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叠字叠词随处可见。
《威尼斯》里用了“微微”、“茫茫”、“走走”、“来来去去”、“老老实实”、“疏疏落落”等,使语言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荷塘月色》里,一开头就点明题意:“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日”原是时间名词,这里是表示时间的量词,重叠后有浓厚的形容词意味,更显得荷塘是作者非常熟识的,衬托出“心里颇不宁静”;“月亮渐渐地升高了”,“渐渐”,表明夜已深了,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迷迷糊糊”写作者的感受;“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悄悄”表面上是修饰披大衫这个动作的,实际也是写“我”当时的心境。“悄悄”不能只是寂静无声,而多少还带有“忧心忡忡”那种思绪,语意双关,意味深长。
《绿》里,“仿佛一只苍蝇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等,句中“仿佛”是双声,“晶莹”、“温润”是叠韵,这些词的运用,也使作品构成一种音韵美。
(二)富于变化的长短句、整散句的交错运用、较有规律的停顿、抑扬有致的句调、层次,使文章摇曳多姿,鲜活生动。
朱自清写作散文,非常注意句式安排。‘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的安排最难。于是想方法省略那三个讨厌的字,例如:‘楼上正中一间大会议厅’,‘楼上正中是——’,‘楼上有——’‘——在楼的正中’,但用第一句,盼望给读者整个印象,或者说更具体的印象。再有,不从景物自身而从游人说,例如“天尽头处偶尔看见一架半架风车”。正因朱自清如此精心安排句式,推敲文字,他的散文语言才呈现出一种“语言的音乐旋律”。
《匆匆》里,“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吧:哪又是谁呢?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哪里呢?”这篇散文巾,大部分句子只五六个字,常常形成排比问而不答,飘忽即过。词语的色调也极婉转,轻盈的燕子,婀娜的杨柳,娇艳的桃花。组成一幅多美的画图。“去——来”、“枯——青”、“谢——开”既有词义上的对比,又有音韵平仄上的变化,再加上以“了”“呢”等的语气词缀在句尾,从语言的音乐性上,赋予他的艺术语言以“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的美感特征。
《看花》里“有些爱花的人,大都只是将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搁在架上:架子横放在院子里。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够放下一个架子,架子上至多搁二十多盆花罢了。有时候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
作者围绕“花盆——架子——架子——院子——花盆”的顺序清楚地将一般家庭“爱花”的方式列举出来,层次清楚。又使文章回还往复,音韵之美,自然天成,美不胜收。
三、运用缤纷修辞,铺展装饰美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咏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论是朴素美的“淡妆”,还是装饰性的‘浓抹’,都使语言生动形象至极,尤其是缤纷的修辞,仿佛优美的旋律萦于耳际,久久绕梁。
(一)善于运用多种常见修辞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里。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反问、对比、夸张、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段,把语言装饰起 来,以增强语言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则写出雾在深夜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摇曳之态。
《绿》里写梅雨亭“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写出亭子凌空欲飞的气贯长虹之美感。
《匆匆》里“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太阳有“脚”,能“挪移”。这是拟人;“于是一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一组排比句,用具体的事件,细腻独到的笔触,形象地勾勒出时间的逃去如飞;这些修辞手段,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轻灵美。
(二)善于运用常人难以使用的修辞手段
通感常出现在朱自清的散文中。《荷塘月色》里,“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前一句用渺茫的歌声描绘出“清香”飘渺,似有似无的荷之清香,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后一句则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使人如浴荷塘月色之中,进入诗境一般。
《绿》里,“这里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着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冷人想着所曾触到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作者综合运用博喻、通感、移用的修辞手段,多角度、多侧面地从视觉、触觉等方面形象地表现出梅雨潭水绿的波状、情致、柔润、清亮,令人叹为观止!
四、慧聚等闲言语,洋溢绮丽美
朱自清亲情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以感情表达的真挚动人取胜,他的每篇亲情散文都是他表露自己感情的艺术品,也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身边琐事”,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抒情、叙事、描写、议论熔于一炉,委婉缠绵,绮丽动人。
《背影》叙写的是平常生活中一桩桩平凡无奇的事,但一旦将注入“真情”的一件件小事汇总起来,凝聚到“我”身心为之一震的年迈父亲的“背影”上,那种子对父的一往深情便找到了“喷火口”,从而产生了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如话家常般的文字,读起来清淡质朴,却情真味浓,蕴藏着一段深厚的感念之情。作者面对的不是一场单纯的父子别离,而是父与子,子与父的灵魂交流、人格碰撞、伦理顺逆、代沟差异的重新审视与评估,多角度、多层面地洋溢出人性的绮丽光辉。
《给亡妇》采用书信体样式,悼念亡妻,感恩亡妻,在对亡妻生前给予家人无微不至的爱的描写和丈夫疏于照顾妻子溢于言表的自责中,重现母爱和妻情。发自内心深处的“你”字一个比一个重,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他含着的眼泪,夫妻恩爱、琴瑟相和,全从真切如实中来。当摈弃了华丽词藻,应用了一色的白语白话,将心中深刻的至情表现出来,我们看到了如此醇美感人的至情境界。
描写春天的优美短句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审美教育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要从“听、“说”、“读”、“写”四方面,不断完善与发展自己,最终是要促进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个性的健全发展。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纲骨,它统率着“听”、“说”、“写”的教学,语文教学的知识、能力、价值取向多体现于此,阅读教学如果缺少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缺少引导学生对人类情感的体验,缺少对学生个体情感、个人的生存价值、生命意义的关注,整个语文教学都将因此显得枯燥、呆板、死气沉沉。综观新教材的价值取向,结合美学美育思想,我认为,语文文本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媒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审美解读来完成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最终实现语文教育即人的教育。
一、培养学生审美的眼光
审美,是主体以感性观照的方式对审美对象的美的素质的挖掘过程,也是主体内心品赏、评价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体验美在主体心灵感染、熏陶的过程。
1.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
描写自然景物的优美诗文往往隐藏在活泼多变、纵横自如的题材与结构之中,给人以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有的则蕴含在生动逼真的意境之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文本的思路,抓住文本的线索,捕捉其审美对象。教师应从审美形象着手,对它进行分析鉴赏,以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达到对作品更深层次的审美把握。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的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野花遍地是”……学习这样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其内容如何,更要品赏课文中的物象与意境的性状、色彩,体验和品评课文美情美意作用于读者心灵的方式和程度,学生的阅读和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有别于传统的课文讲授。
2.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语言美
语言是课文的基本材料,语言美是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特征之一,如散文、诗歌中的整齐对称的工整美和参差不齐的错落美;童话、散文、寓言、小说中语言的深沉而含蓄美。可以说,语言审美成为语文课的重要内容。
如《春》的语言非常简洁精美,形象生动,值得阅读者好好地品味,文中对于动词的运用、变化的句式、口语的穿插等都是很有味道的。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中的“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说,平易好懂;从修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还有一些奇妙的比喻,增强了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赏析语言美,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方法,如看语句在特有的语言环境里是否能生动、准确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看词语的选择,句式、修辞等的运用是否贴切、生动等,要让学生对文章语言进行反复地品味和揣摩。
二、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境的美
我们强调情感、想象是着眼于学生主体方面,亦即从学生的审美心理意识方面,改善、增进他们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1.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
欣赏体验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心智活动就是审美想象,它们是文学性体验,也是文学欣赏的本质属性的体现。即使是文学修养很好的人,想象也是不可绕过的“门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文本的思路,抓住文本的线索,捕捉其审美对象。教师应从审美形象着手,对它进行分析鉴赏,以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达到对作品更深层次的审美把握。基于这种认识,教师在帮助学生解读课文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做一些新尝试,不要急于在学生刚一接触文学作品,就带领他们进入主题探讨或思想分析的阶段,要让学生反复地吟咏课文,沉浸在课文情境中,结合旧有知识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训练联想和想象的方式很多,除了老师的引导外,可以让学生自由地交流阅读感受,或者用笔记下想象的画面。总之,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感受文本中所蕴涵的美的意境。事实上,对学生来说,联想、想象的功夫做得越充分,对作品中所具有的美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
2.营造感情教学的氛围
如何实现感情教学?笔者认为,让学生在美读中调整好情感状态,在美读中“进入”情境;在欣赏、研讨课文时,注意体验作家、诗人的情感,将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力求与作家、诗人的心灵相通;注意分辨作家、诗人表达的情感的性质、类别和程度;造成一种课堂情境与氛围,大家相互激发、相互交流;允许对作家、诗人的情感作独特的体认和说明。如学习何其芳的《秋天》,要让学生去感受作家在诗中所营造的独特的氛围,去感受作家独特的情怀。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显得清静;它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显得清远;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显得清甜;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它又显得清柔。这种氛围、这种情怀,要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品味。
三、结语
以上是欣赏描写赞美大自然美好内容的文章,初中课文中,还有不少文章都可归入此类。《沁园春•雪》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烧美好的北国雪景;《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夜》犹如一首小夜曲,等等。这类文章在歌颂赞美大自然的同时,表达了作者种种美好的感情,要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地阅读体验,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情感上与作者、作品的情感相沟通,达成共鸣,由此唤起对生命的热爱,培养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初级中学课程标准(试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宋其袭.课堂教学美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描写春天的优美短句范文6
一、习朗读之“法”
1.读好原文,不流于形式
新课标对朗读提出了三个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读正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是与文章内容进行情感交流的主要途径。在初读课文后,教师不能匆忙进入学习课文的环节,对学生初读时遇到的困难,要进行及时检查和反馈。读通句子,扫清朗读障碍是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原汁原味的课文,指导学生借用工具书,借助汉语拼音进行正音,不填字漏字,不读断句破句,还要注意一些特殊字类的正音,如:多音字、难读的字音、轻声词、儿化、变调和语气词“啊”的音变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范读在朗读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生自主初读课文,检查反馈读书情况之后,教师的范读或是课文录音范读能起到指导作用。
在课堂上,切忌没目标“泛泛地读”,每读一次都应该有明确要求和目的,做到有层次地读,方能明语义、形成语感、学会表达。首先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全文,语速可快可慢,声音可大可小,可自己读,可结伴读,但要求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其次引导学生边读边想。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你有什么建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接着细读品味,引导学生抓住优美词句,进行多元诵读,结合自己的感受加以想象体验,积累词语,培养语感。这样,读得有目的,读得到位,读得有层次,才能让学生的语感得以提升。
2.科学训练,不急于求成
教师往往有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希望学生很快就能将课文读得流畅又富有感情。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指导练习是基本途径之一,对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
(1)读好词语
维果斯基说过:“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地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低年级学生读词时,不能“就字读字,就词读词”;要让“白底黑字”富有生命力,就要把视觉符号转换为听觉符号,把无声变为有声,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感彩。如,描写春天的词语,教师要利用季节环境与生活体验、文本语境以及适当的言语点拨来激感,展开教学,启发学生读出春天的味道。有些描写感情的词语,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体会,想想画面,读出词语蕴含的“喜、怒、哀、乐”等不同情绪。只有当学生读词时脑子浮现与词相关的意境,学生才能饱含情感地读。当然,读词只是开始,低年级学生朗读要分步走,要经过“读词―读词组―读短语―读短句―读长句”的过程。教师要教给学生读词组、短语的停顿规律,对一些长句子教师可先范读,让学生发现停顿的特点,再让学生自己练读。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句子间的词语关系,懂得适当的停顿规律,读课文就不会破句或是拉腔调。
(2)读好标点
对于语言的轻重、语速的快慢、语调的升降,低年级学生很难把握,因此教师首先要讲清楚标点符号及自然段停顿时间的长短,让学生明白标点符号可以帮助确定停顿和语调,这对学生朗读水平提高有很大帮助。比如,《要下雨了》一课,“要下雨了。要下雨了吗?要下雨了!”同样是一句话,标点不一样,含义不同,表达的情感自然也不一样。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这句话的不同标点,结合语境体会说话时的不同心情。又如《棉花姑娘》一课,棉花姑娘的三次请求的话:“请你帮我捉害虫吧!”同样都有“!”,但通过对文中三幅图的观察,发现棉花姑娘的病越来越严重,它每次说这句话时是越来越痛苦,越来越着急。而《丑小鸭》一课中:“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这里的“!”,却包含着丑小鸭的惊讶、不可思议、兴奋的感觉。
(3)读好语调语速
读的“音调”表意丰富,教师可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分辨出不同语调的区别。一般情况下,描写紧急、突然变化、危险时分的句子,常读得快而急促;表现兴奋、开心、赞美的句子,读时语调略高;描写优美景色的句子,语气舒缓、柔和;描写悲伤、沮丧的句子语气低沉、缓慢些;描写生气、愤怒的句子语气激动高昂些。这些情况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语境去体会、揣摩。
二、悟朗读之“妙”
1.情境导读
低年级学生是依据语言、画面、色彩、声音、动作来思维的。教师从“境”与“情”入手,运用一定的模拟手段复现情景,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境中,从而体验文中只可意会之情,无法展现之景,言犹未尽之意,使“导读、导思、导演”统一于阅读教学之中,让语文课堂还原本色,成为学生体验、品味丰富祖国语言的乐园。
(1)音乐渲染读
通过配乐朗读,可以很好地起到烘托氛围,激感的作用。音乐的选择要根据不同题材,可以是抒情的轻音乐、典雅的古筝古琴、激昂的交响乐、欢快的民谣……只要运用恰当合理就能起到良好的烘托效果。也可以通过让学生给画面配音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要配音,就得先读好每个人物,每个片段的语言文字,再借助媒体,摹情绘景,形成共振心理场,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还原为有声的生动语言,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整真实地予以再现,使学生如临其境,深有感触。
(2)角色扮演读
角色扮演读可以让学生通过心理换位,激起情绪、情感和联想、想象的活动,赋予文本生命力,使之更具感染力。如《泉水》一课,教师创设情景,扮角色读,请学生都来当热情的泉水,教师扮演山里的姐姐,就有了下面这样生动的场面对读:师:哎,泉水。泉水,你们好!A、泉水泉水,我要打些水回家做饭吃。生: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个天然的水塔。B、泉水泉水,我要打些水回家沏茶喝。生:来吧来吧,我的水很甜很甜。C、泉水泉水,我要打很多水回家洗衣服。生:来吧来吧,我的水很清很清。
角色转移后的朗读更具真情,更有情趣。一些对话多的课文都可以考虑采用这样的方法,比如:《三个儿子》、《最大的书》,可以抓住对话中的标点、导语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对人物的不同个性特征。角色扮演中肢体语言的运用对朗读效果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师要因势利导,教给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3)激情引读
引读,就是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文章的写作特点,在关键性的地方提点一下,引导学生朗读的一种方式。引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提示式、提问式、添词式、插叙式等,可以根据文本特点选用适当的方式。比如,《孔子拜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孔子不辞辛劳、远道求学的精神时,教师采用了提示式的引读。是啊,尽管山高路远,孔子坚持――(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走到了洛阳。)不管日晒,还是雨淋,孔子依然――(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走到了洛阳。)哪怕再苦再累,孔子仍然――(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走到了洛阳。)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题材课文特点,在适当的时候通过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使得学生的认识获得提高,真正做到通过读前启发,促进读后思考,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4)变换形式读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小学语文教材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中饱含的真挚情感,叩击学生的心弦,以读激情,以情促读。有时巧妙变换文章的表达方式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掌声》一课,教师把文中三次写到掌声的句子变为一首诗:掌声,骤然响起,掌声,热烈而持久,掌声里,英子的泪水流下来了。是掌声,给了英子,是掌声,给了英子,掌声里,英子。
第一小节的短诗朗读对学生理解英子感情变化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而第二小节是在学生学完课文之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填充小诗,最后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声情并茂地朗诵这首小诗,不仅获取了不同角度的感受,更受到了感动。
2.图画导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定感彩”。小学生容易被真实、具体、形象的东西所吸引感化,借助图画、板画等直观手段来进行导读是一种很好的指导方法。如:《荷叶圆圆》中小鱼、青蛙、蜻蜓等小动物和荷叶之间嬉戏的画面形象生动,教师可通过移动板书中的图片,(配上语言)引读,促使学生动情去朗读,凭借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扮演的角色、身份、处境去思考、去表白、去操作。又如古诗《绝句》的教学,教师可根据诗意边读边板画出绿柳、黄鹂、白鹭、雪山、船,把诗歌里的“画”,在学生脑中“画”出来,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形象,让学生读中有诗,读中有画。这样的方法也适用于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使枯燥的背诵在轻松愉快、饶有趣味的实践活动中得以达成。
3.对比导读
把文章中蕴含丰富情感的一些文字进行不同形式的参照对比,引导学生通过读来获得鲜明的印象和强烈的感受。通过比照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什么表达方法更合适,怎么用词造句更生动、准确。如《泉水》一课中,教师出示句子:
来吧,我的水很多。
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比较两句的不同之处,再读一读,两个“很多”和一个“很多”给你感觉一样吗?理解第二句更能表现水多。再读,还有什么感觉?听老师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感觉?体会第二句中用了两个“来吧来吧”,表达出泉水更热情。
又如《花钟》一课,描写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文中描写花开的词语非常生动,各具特点。教师出示:
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