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

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范文1

(1)百废具兴(通“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古今异义】

(1)去国怀乡(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2)春和景明(古义:日光;今义:风景、景物等)

(3)越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次于今年)

(4)微斯人(古义:非,如果没有;今义:细小、衰落等)

(5)属予作文以记之(古义:写文章;今义:语文课上写文章的练习)

(6)前人之述备矣(古义:详尽;今义:准备)

(7)增其旧制(古义:规模 ;今义:制度)

(8)气象万千(古义:景象;今义:天气)

(9)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义:曾经;今义:品尝)

【一词多义】

(1)赋: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一种文体)

B.岁赋其二(征收,敛取)(《捕蛇者说》)

C.赋敛之毒(赋税)(《捕蛇者说》)

(2)观:A.予观夫巴陵胜状(观看)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C.观其耸构巍峨(观看)(《黄鹤楼》)

(3)归:A.吾谁与归(归依)

B.云归而岩穴暝(归拢)(《醉翁亭记》)

C.其将归见其亲(回家)(《送东阳马生序》)

(4)会:A.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聚会)

B.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

(5)极:A.南极潇湘(到)

B.此乐何极(穷尽)

C.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6)则: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

B.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却)(《送东阳马生序》)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表假设,如果)

(7)夫 :A.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叹词)

B.予观夫巴陵胜状/若夫霪雨霏霏(那)

(8)或 :A.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B.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9)一 :A.一碧万顷(数词)

B.长烟一空(全)

C.在洞庭一湖(整个)

(10)霏 :A.若夫霪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B.日出而林霏开(雾气)

【重要句式】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2)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倒装句,宾语前置)

(3)得无异乎。(怎能不有所不同呢,得无,固定结构,表推测、反问)

(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状语后置)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远,定语后置 )

【重要词语】

(1)把酒临风(把:持,执;临:迎着)

(2)薄暮冥冥(迫近)

(3)连月不开(放晴)

(4)朝晖夕阴(日光)

(5)春和景明(日光)

(6)越明年(及,到)

(7)然则北通巫峡(虽然如此,那么)

(8)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曜:光辉;潜:隐没)

(9)去国怀乡(去:离开;国:国都)

(10)波澜不惊 (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11)沙鸥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

(12)居庙堂之高(指朝廷)

(1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14)增其旧制(增:增加;制:规模。)

(15)横无际涯(边)

(1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则:这就是;大观:雄伟景象)

(17)前人之述备矣(详尽)

(18)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一起,一同)

【重要句子】

(1)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处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3)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指古仁人),我同谁一道呢?〕

(4)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5)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

(6)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开,放晴) 〕

(7)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

(8)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 批评指责。〕

(9)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

【文法提示】

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阐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思想,表达了不向保守势力妥协的决心。明写景,暗写自己对人生沉浮的看法,并劝老朋友要拿得起、放得下,做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洒脱人。

本文全篇仅368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

【资料链接】

江南三大名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

【中考链接】

(2012广东卷)阅读《岳阳楼记》一文(因篇幅有限,原文略),回答6-9题。(12分)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前人之述备矣/众妙毕备 B.南极潇湘/初极狭

C.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 D.而或长烟一空/一食或尽粟一石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8.选文抒写了“迁客骚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一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 ”的感情;(根据原文意思填写,4字)二是“ , ”的因物而喜的感情。 (用原文句子填写) (3分)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B.“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范文2

关键词: 文言文翻译 互文 合叙

高考题型一直是稳中有变,其中文言文翻译的文字量和分数值一直在不断加大,高考试题对文言文翻译的强化由此可见。进行文言文翻译,要忠实于原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同时还要做到准确、通顺、明白、生动。要达到这些标准和要求,除了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外,还要注意文言文中的两种特殊修辞即互文、合叙。

一、互文

互文,指把本当合在一起说出的两个词语或句子拆开,上下各出现一个,理解时需要将两个词语或句子合起来意义才完整。

如:例1:“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个互文句,译时要把“主”、“客”二者行为合并起来:“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上了船。”

例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不能翻译成“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这些方位词的对举都包含了互文现象。而应译为:“木兰到各处的集市备办各种战具。”“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即为“到处叫嚣隳突”。

又如: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战争延续的时间长。

例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意思是“负者行者在路上唱着歌,在树阴下休息”。

例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意为“不因有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者悲伤”。

例4.“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可译为:“枝枝叶叶相互交接覆盖。”

二、合叙

合叙,也叫并提,是把相关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物前后合并叙述,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意思,目的是使句子紧凑,文词简洁。在叙述时,前两件事与后两件事分别对应,把本来可以用两句话叙说的句子合并成一句话。

如《韩非子・五蠹》:“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本来可以说成“(夏)桀暴乱而(商)汤征伐,(商)纣暴乱而(周)武征伐”,是平行的两件事,作者却合起来说。因为两件事前后对应,分别相联。又如:“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汉书・韩王信传》)句中“文种”身死,“范蠡”则是“逃亡”的。

再如:例1.《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其意为:“句读之不知,则师焉;惑之不解,则不焉。”就是说:“不知道句读的从师,不能解答疑惑的反而不从师。”

例2.《水经注・江水》(课文题《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其实际意思是:自非亭午不见曦(日),自非夜分不见月。除非正午和半夜,看不见太阳和月亮。文中又有:“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应理解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译文应为: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例3.《出师表》中有多个合叙的例子,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这句话的前面是把“作奸犯科者”和“为忠善者”合并在一块叙述,和与之相承搭配的后面的“刑”和“赏”合并在一块叙述。在理解它时应该分开来叙述:“作奸犯科者”论其“刑”,“为忠善者”论其“赏”。“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性行淑均”即“性淑行均”。此句译文应是:将军向宠,性情善良,行为公正。

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范文3

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在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熠熠生辉。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上所选的篇章大多是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但是如此优美的文章,老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究其原因,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致。教师在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学生课上记翻译,课后背笔记。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记个不停。长期以往,在学生眼中,文言文会像洪水猛兽一样变得面目可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便会荡然无存。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让老师易教,让学生乐学。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有了一点浅见。

1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1.1以经典的故事传说引出课文。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学生们也非常熟悉和喜爱三国里的人物。在讲《隆中对》时,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评析历史事件。一开课,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有为诸葛亮的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有为曹操评反的,有为二乔命运担忧的。好像故事就发生在昨天。在讲《木兰诗》时,让学生讲讲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因为学生比较熟悉,所以兴趣很浓,教学效果也就事半功倍了。

1.2以文中成语名句引出课文。导入《桃花源记》的时候,我让学生谈谈他们的理想生活是怎样的状态,学生众说纷纭,最后我总结道:“这就是你们的世外桃源。”然后我由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引入新课,效果颇佳。文言文中的成语名句很多,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吴下阿蒙”等,而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教师只有抓住这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桥和路”,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相信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1.3借助多媒体,用图像或声音资料引出课文。《出师表》一文,我截取三国演义的片段导入,学生们看得如此如醉,引入课文,也就水到渠成,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核舟》一文,我搜索了“核舟”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栩栩如生的图片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愚公移山》一文,我用响彻大江南北的歌曲《愚公移山》导入,此歌已概括了此文的大概内容,学生学起来就轻松易懂。

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讨论导入,名言警句导入等,只要能让学生平静的水面产生涟漪,不拒绝文言文的方法,都是可取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积极性自然也就调动起来了。正如古人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2朗读教学,不可忽略

首先,初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的意境美,激发美感,从而引发对文本的学习兴趣。有时候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能感染学生的心灵,在美感的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的兴趣呢?教师朗读课文后,即使对学生不做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课文、读注解、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学生的朗读过程也是广泛汲取语言营养的过程,他们大量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说千道万地难以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效果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消化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

再次,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

总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古之良训。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培养语感,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感情、特色等。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言文朗读教学。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愿意读,也喜欢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多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

3理解内容,尤其重要

3.1积累文言知识: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后,要学生深入学习,掌握一些文言知识。在最初学习的时候,教师引导同学学习文言知识的方法:注意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词义的差异、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内容。让学生心中有数,从中摸索出规律。

在讲授新课时,教师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讲授过的方法,布置小组成员每人一段或二段,先独立思考完成应积累的文言知识的归纳,然后小组内的成员相互对照纠正。全班交流时采取竞赛的方式,让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小组的成果。说得不够或不完整的,其它小组补充。

开始学生会找得较少,错漏也会较多。但我不急于批评,而是肯定他们的成果,并进行表扬,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样,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的能力得到培养,也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竞争、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加强,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赏析精彩片段:古文的写景、叙事非常精炼,抒情议论典雅隽永,手法巧妙,令人回味无穷。教师在辅导学生欣赏、品位时,要指导一些切入点:

(1)写景的,要注意写景的方法、描写的手法、情景的交融、修辞的运用等。例如《与朱元思书》中写富春江一带的天下独绝的奇山奇水。除了会欣赏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及作用外,还要从如何抓住写作方法来分析。写水的“异”是从水的色、深、清、急来表现。山的“奇”是通过以动写静,以声写静,写出群山的高、密、幽深、寂静的特征。写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慕之情。

(2)写人叙事的,要注意叙事的顺序、叙事要素的交代、人物的描写、表情达意的重点句等。如《五柳先生传》,先说“传”,作者用勾画点染之法描写了主人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质朴自然、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后说“赞”,采用与古人做比拟的手法,从侧面反映了五柳先生对黑暗现实的厌弃态度。文章的构思及写人手法就值得品味。

(3)议论的,要弄清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特别是论证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去学习。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在进谏中把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相类似处进行类比,收到很好的效果。为今后写议论文,如何去论证自己的观点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通过赏析、品味,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分析能力、探讨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好途径。但教师不能包办,要放手给学生去感受、训练,能力才能不断的增强。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3品味高尚情操。海德格尔有句话:“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文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传承着古人的精髓。作者往往在记事、写景中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我们在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时,一定要结合重点句、当时的写作背景和生平来把握,才能准确地把握。例如在教《岳阳楼记》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操。如果我们只凭文章的内容来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了解他的生平:他年少有大志,生活虽贫苦,却刻苦读书,深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从小就立下“不能够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在他的从政生涯中也始终践行这一信念。天圣七年因上书请章南犬太后还政退位,因此被贬离京城,三年后才回来。景三年向宋仁字进《百官图》捐斥宰相吕夷,又遭贬斥。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这厚重的一生,才能承载这一高尚的情操。

4熟读背诵,传承文化

学以致用,古为今用,传承中国古文化之精髓,这应该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根本之所在,但怎么去传承它,背诵应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可很多学生不愿背诵古文,是因为文言文读来拗口,背来易脱句,加之一些同学不理解语意,感受不到古文之美。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近些年来总结出几种辅导学生轻松灵活记诵的方法。

4.1还原式。将文言文译成片段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还原成课文原句。如是几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便能熟记课文,又能更深一层掌握文意,还能从中领略到不同于现代文之美。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公与刿的三问三答一段,学生不易记诵,但通过翻译还原这种方式,学生之间尝试互相问答,很快便诵之如流水。

4.2问答式。即教师设置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课文原文回答。如在教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第三小节时,可设置四个问题来帮助学生记诵:“滁人游是一副怎样的画面?太守在野外以何宴请众宾?众宾欢饮又是怎样的热闹场景?太守醉态如何?”用几个简单有趣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记诵课文的积极性,又化繁为简,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便将课文记住,而且对内容理解得也更深入了。

4.3连贯式。此法常用于骈文或诗句,因为其句式对偶而连贯。教师诵出上句,学生很自然地接出下句。

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在平日的写作中尽可能多地引用古诗文中的名言佳句,为我们的作文添彩。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无疑是作文“出彩”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