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寒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寒暄范文1
黄昏,血云染红了彼岸的花蕊,带着一丝沉闷的气息,显得如此挠心裂肺,我轻盈的脚步,缓缓地走进红蓝一线的海边,安然的吹着海风,聆听喧吵的海浪拍打着孤独的岩石,浪花滴下的瞬间,如同我心中的苦闷,憔悴而无力,这惊云的澎湃,也会无比的沉寂。
夜初,血色慢慢的消失苍穹,眼前拉上了淡黑色的一幕,显得一片荒凉,如我生命的世界般,没有一丝色彩,只有暗淡,忧愁与感伤把文字点缀得有些苍凉。
孤身走在海边徘徊,低着头数着自己的脚步,回看已经望不到来时的尽头。浪潮冲打着我的双脚,海风,狂涌的扑向我薄瘦的身躯,我似乎没有丝毫动摇的感觉,反而却有一种说不上来的亲切感,也许它们和我一样都是那么的孤单,也许它们听到了我寂寞的呐喊,正向我表示着慰问与拥抱。
跟着浪的节奏,一起演唱一曲夜的忧伤,将心中的无奈与苦笑,都散开在飘摇的风韵里,洒满了整个夜晚,让风带上我的呼唤,走过它居住每一个地点的瞬间,落下我孤独的心喧.。
沉重的步伐踏满了整个沙滩,伤魂的残音随着晚风来回游荡,不知下一个天亮,我的足迹是否还会留在这片沙滩,风是否还会带着我的余音穿过浪的拍打,飞过万里海洋,传去他乡,找到一处可以栖息的桃园。
夜半,空中的月儿低调得只露出弯弯的嘴角,凝望瘦小的弯月,带着一丝冰冷与苍凉,像我的苦笑与无耐,把大半的身体埋在黑暗的云朵里,任由它将自己侵蚀得只留下些许无力的余辉,正在垂死挣扎,以渺小的笑容面对世人,以它微量的余光,明了前方安静的海洋。
我摸索着来时初秋的道路上,即将凋零的树叶在这沉寂的夜晚,没有任何动静,显得死一般荒凉,坐在树下安静的品味这寂寥的感觉,有点无助,也有些许感伤。
一吁风过,带动着叶的嘶声,是否在鸣唱着一曲孤独,为了迎接我这位不速之客的到来,特为我响起的歌谣。片片落叶从头上降下,瞬间从我眼前划过,我看不清它们的模样,也不记得长相,只是能感觉得到,它们的身影,在我前方迅速地飘过,就如同人生,会有无数的人擦肩而过,谁也不认识谁,也不记得谁,都只是彼此生命中的一位不知名的过客。
我拾起残叶,捻在手上,细看它老去的模样,是如此沧桑,没有春天的细雨滋润,让它失去了当初的绿脸,秋天的风高气燥,将它以干黄的容貌出现在我面前,它只有无奈的等待着垂死,等待着轮回归尘。
轻握拳头,叶子粉碎在掌中,它没有了曾经春雨绵绵时的坚韧,也不会有当初绿叶时被树的挽留。它已经被时间脆弱,被树枝遗弃,我就好像它一样,被流年消磨,被光阴遗忘,没有了当初青春时的憧憬,也没有了年少时的轻狂,只余下一副渐渐衰老的容颜,残存于世,一颗苍老的心灵,独自声吟。
夜入四分,憔悴的步伐走回了门前,屋中空空而然,我知道,没有人等待着我的归来,也没有人为我点燃前路的光。也许,这就是我被寂寞所拥抱的理由吧!
寒暄范文2
关键词:寒暄语;和文化;内外;上下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积淀。日本语言学家森田良行在《日语的视点》中指出:「言はそれを生み出した社会的文化であり、文化的点をれて言を考えることは生きた本当の言を眺めることにはならないであろう(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离开文化视点考虑语言就无法看到真正的语言)。寒暄语作为日语的一部分,也体现着日本人的“和”文化。
日语「挨拶一词原是禅宗用语。「挨、「拶均为「押す/逼迫之意,原指禅师以问答形式检验弟子参禅悟道的深浅,并把这种问答叫做「一挨一拶。之后慢慢的扩展到民间,逐渐演变成与人见面时,相互交换的礼节性的动作,语言,应对等等。
对于日语初学者来说,最先接触到的日语寒暄语应该是「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こんにちは/你好、「こんばんは/晚上好。其中「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是「おはよう/早上好的尊敬语,「こんにちは/你好、「こんばんは/晚上好分别是「今日はご嫌いかがですか/今天你心情怎么样、「今はやかな夜で/今晚是平静的晚上的省略说法,并没有相对应的尊敬语。遇到认识的人,相互说一声「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能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如果遇到认识的人不寒暄几句,会给人一种不礼貌的印象,不利于人际关系和谐。因此即使是遇到陌生人,有时也会说「こんばんは/你好。
朋友、邻里间见面时除了普通的打招呼之外往往还会说「今日は暑いですね/今天真热啊、「今日はいいお天ですね/今天天气真好啊等关于天气的寒暄语。而作为回答的一方,即使自己不那么认为,一般也必须用「そうですね/是啊、「暑いですね/真热啊、「いい天ですね/真是好天气啊之类的寒暄语进行回答,来维系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初次见面的时候都会说「はじめまして、どうぞよろしくおいします/初次见面请多关照,回答时都是「こちらこそ、よろしくおいします/哪里哪里,应该是我要你多多关照。由于是初次见面还不了解对方的地位身份,在言辞上可能会有不礼貌的地方,所以先将「よろしくおいします/请多关照取得对方的谅解。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初次见面的紧张感,还把双方放在同一位置,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在进行商务交谈时,不论是之前有过贸易往来,还是第一次合作,不论是电话交谈,还是面对面交谈,首先说的第一句寒暄语肯定是「いつもお世になっております/平时总是承蒙关照。「いつもお世になっております/平时总是承蒙关照表示得到对方的关照或帮助的意思,用于说话人向帮助自己的人表示感谢的场合,同时还暗示和对方早已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来往,借以表示对对方的亲近感。甚至在说话人完全没有得到对方的特别关照或帮助的场合下也可以使用。听话人在听到「いつもお世になっております/平时总是承蒙关照之后会觉得对方仿佛不是陌生人,不知不觉中就认同了双方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为进一步交流创造良好氛围。
在受到他人帮助、款待、或自己给别人添麻烦后再次相见时,通常会用到「先日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した/多谢之前的帮助、「このご走でした/多谢先前的款待、「先日どうもすみませんでした/先去真是对不起等寒暄语,这些表达过去事情的寒暄语能够把现在和过去串联起来,使人与人的关系永远建立在一个不间断的时间线上,进而得到稳定的发展,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融洽。即便没有受到对方的关照和恩惠,也可以使用上述寒暄语,其目的在于利用过去的交往来沟通和加深双方之间的感情,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朋友或熟人之间分别多日后再次重逢时,一般都要说「しばらくでしたね/好久不见啊、「お久しぶりでしたね/久违了。这是因为多日不见在双方的友谊方面造成了一定的空白,而上述的寒暄语的作用在于能使双方过去存在的友谊得到重新确认,消除时空上的隔阂,重新回到以前的状态,以保持交际的持续和稳定,从而维护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的关系。
另外在使用寒暄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上下有别、内外有别,否则会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例如,对别人的辛苦表示感谢的时候,要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使用不同的寒暄语。如果自己的地位与对方是平等的或是高于对方,就可以用「ご苦/你辛苦了向对方寒暄致谢;如果对方的身份地位在自己之上,就只能用「お疲れ/您辛苦了来寒暄;对于集团外部的人可以用「こんにちは/你好、「こんばんは/晚上好这样的寒暄语,但如果用在集团内部成员的身上,就会给人一种拉开距离,被排斥、被疏远的感觉,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局面。
语言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起重要作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特征。通过以上对日语寒暄语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日本人“和”的文化特征。只有深入了解语言的文化历史背景,才能避免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而导致误会,在实践中得以正确应用。
参考文献:
[1]金田一春彦. 日本の特[M]. 日本放送出版社,1981.
[2]朱宪文.浅析日语寒暄语及其文化背景[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
[3]王南.通过寒暄语透视日本文化(1)[J].日语知识,2004.
[4]王南.通过寒暄语透视日本文化(2)[J].日语知识,2004.
寒暄范文3
【关键词】寒暄语 对比 文化差异
寒暄语一直是语言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能真实地反应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也是减小人们之间的距离和促进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语言工具。
中西方的寒暄语在目的、内容、习俗和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对于英语初学者往往缺乏寒暄语文化内涵的学习,经常会用自己母语(汉语)的方式思考而导致误会和错误。更糟糕的是,还会产生严重的文化矛盾和冲突。所以,英汉寒暄语的对比和差异的学习和研究就显得特别有必要。
一、 汉英寒暄语最典型的差别
(一) 称谓语的不同
称谓语是语言交流中最基本的内容。它能表现人际关系文化,也是人们日常交流的桥梁。称谓语能反映人们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和地位,也能体现在交流中双方的价值和社会属性。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道德价值。通过人们在交流中称谓语的使用我们可以确定他们之间的社会地位,亲疏关系,感情的深浅。通常,称谓语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亲属关系称谓语和社会关系称谓语。以下是英汉在这两种称谓语使用中的差异。
1. 亲属关系称谓语的不同
亲属关系包括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法律上的亲属关系,它是人类文化的特殊产物,是社会群体,宗教群体和政治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亲属关系谓语能反应真正亲属关系。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民间习俗和历史的不同,英语和汉语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汉语的亲属关系称谓语中更偏重男性的姓氏,从而有了直接亲属关系和间接亲属关系的称谓不同。这一特征也就造成了汉语亲属关系称谓的家族关系称谓的复杂和庞大。汉语的亲属关系称谓语不但要表明性别和在家族中的长幼,辈分排序,还有表明母姓关系,和母姓相关的亲属关系。基本上,每一种不同的亲属关系就有一个特定的称谓,而且几乎每一个称谓都有它不同的口头语和书面语。
英语的亲属关系称谓语就完全没有汉语的亲属关系称谓语那么复杂多样,表达没有那么充分。它源于爱斯基摩人的称谓系统,更突显在整个家庭中核心家庭即自身小家庭的位置。所以英语中的家族关系的范围就很小,与之相应的称谓就不复杂。而且英语的亲属关系称谓语也没有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区别。比如,在英语中兄弟姐妹的称谓就没有很明确的区别。英语中的uncle 在汉语中因为亲属关系的不同,家族中的关系不同就可以被叫做大伯,叔叔,舅舅,姨夫,表叔,姑父等,其中还不包括口头语。
2. 社会关系称谓语的不同
作为称谓语的一种,社会关系称谓语和亲属关系称谓语有紧密的联系。它能充分的表明称呼者和被称呼者之间的关系、身份、地位和角色,在维持和巩固人们之间的关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亲属关系称谓语相比社会关系称谓语更有它自己的年龄、等级和社会的不同部门等特征,并且发展迅速。
社会关系称谓语包括一般社会称谓语,专业技术称谓语和拟亲属称谓语。一般来说,汉语的一般社会称谓语包括同志,师傅,先生,女士,小姐,女士们和先生们。而英语的一般社会称谓语包括Mr., Mrs., Miss., Ms., Sir., Lady。
专业技术称谓语是用于不同社会职位间交流的头衔称谓,包括职位头衔,技术头衔,学术头衔和其他头衔。中国人习惯使用表明职业、地位和技术的头衔称谓。而英国人很实际,不会随意改变头衔称谓。英语中头衔称谓只限制在皇室家族、高级政府、宗教范围、军队和法律界使用。一般以头衔称谓加姓氏的方式使用,如, Queen Elizabeth和President Bush 等。拟亲属称谓语是亲属称谓语用于非亲属关系的个体间的社会交往,它用于表明交往个体间的亲密关系。在这方面英语和汉语很相似比如,“Uncle Joe”“Aunt Sandy”。
(二)问候语的不同
问候语存在于所有的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的一种语言。它是交流谈话的一个好的开端,也是建立和保持好的社交关系的一个好的开始。通过问候语的使用,交流者之间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社会关系可以得到进一步的确认和促进。正确的使用问候语可以避免非本质的误会和交流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导致成功的交流目的失败。由于文化背景,习俗和历史的巨大差异,英语和中文的问候语也各有不同。
1.中文问候语
中文问候语中包含有具体的和表达关心的事实,其中最值得注意的特征是它通常会以个人的事件作为问候的主题,比如年龄、收入和婚姻等。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话题。而且询问得越详细,越能表示出关心。从古至今,食物不仅仅是人们日常饮食所需,更是大家交谈、闲聊的话题中心。所以,人们彼此见面的时候,首先就是问:“你吃了吗?”“你吃了饭没有?” (Have you eaten something?)当然中文问候语的内容也会随着交谈者的不同、场合的不同和心理状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比如,人们会经常使用具有传统特色的问候语“你最近在忙什么?”或者“你去哪里?”由此我们能够看出中文的问候语中包含了许多具体的事项,并且根据他们相遇的时间和场合进行改变。总的来说,中文问候语有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是这些问候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表达人们对对方的兴趣、关心和亲密的友谊。对于这些问候语的回答要以被问候者的地位和具体的环境来决定。
寒暄范文4
关键词:寒暄语;交际用语;文化差异
一、寒暄语与交际文化
寒暄语与交际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交际文化是指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文化,它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在本文中我们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交际,在语言交际中,寒暄语在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可以运用寒暄语实现某些社会交往功能。寒暄语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首要环节,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交换某种思想,而是为了建立一种良好和谐的关系,谈话的内容并不是很重要,关键在于谈话双方可以建立一种舒适的谈话氛围,可以掩饰沉默所带来的尴尬,为接下来的交际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交流。
二、中国的寒暄语及种类
(一)典型问候型寒暄语
刚刚会面时的寒暄语中,中国人一般会向对方说“你好”,“您好”或者“职称+寒暄语”的形式,例如“老师好!”、“经理好!”之类的寒暄语,来作为对话的开端。这种打招呼方式简洁明了,通用性强,特别适用于如今的快节奏生活。
(二)询问式寒暄语
询问式寒暄语中,更加注重的是实际性,例如见了面会问“吃了没?”这是由于中国在封建社会时期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处于小农经济的模式之中,信奉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准则生活,可是,在几百年前的社会中,由于生产力落后等原因,粮食的收成好坏以及温饱问题是当时人民生存的首要问题,所以,中国人常常把“吃”放在嘴边,虽然现在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水平提高,“吃”已经不再是人们生活中的大事儿,但是作为问候语,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还有时,会根据现实的状态问“你最近在忙什么?”、“身体怎么样啊?”、“工作顺利吗?”甚至有时还会问一些隐私问题,例如“你一个月挣多少钱啊?”“你今年多大了啊?”大量涉及到个人隐私问题。被问到这些隐私问题时,中国人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妥,反而会将这些问题很诚实的回答,因为他们会认为这是被关心的表现,通过关心生活上的问题促进彼此情感上的交流。
(三)致谢致歉寒暄语
在中国,“谢谢”这个词用得并不像日本那么频繁,甚至有时会省略感谢的寒暄。这与中国的文化密切相关,中国一直愿意把感谢的话语转化为实际行动,例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大恩不言谢”等等。与日本人喜欢把谢谢说出来不同,中国人更加重视行为上的回报,更加喜欢含蓄的表达。
在中国,致歉时,一般会说“对不起”、“不好意思”,对于这些词语,中国人一般不会对家里人或者关系亲密的人说,因为有时这么说会让人觉得很客套,有些显得见外,中国人在致歉时会更侧重于内心的理解。也有些人呢,不愿意将道歉说出口,觉得很不好意思,但是虽然嘴上不说道歉,心里还是会感到歉意,只是不愿将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更加注重心里的交流,特别是中国人有的特别爱“面子”,觉得跟别人道歉不好意思。所以中国有句话说得好,“知错就改”,在知道自己的错误后,会直接会改掉自己的错误,而非简单的道歉结束犯的错误,更加注重实际的解决和理解。
(四)小结
从以上中国人常用的寒暄语可以看出,中国是一个重视人情的社会,交际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方的生活,感情之类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到许多隐私问题。在致谢致歉过程中比较在乎实际行动,而非简单口头上的致谢,即使在口头上致谢时,表达的内容也很含蓄。
三、日本的寒暄语及种类
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寒暄语的国家,日语中的寒暄语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寒暄语体系都庞大,而且,日本的寒暄语是很规范化,特定化的,它也有许多讲究的。日本的寒暄语会根据对方的社会地位、年龄、场合等社会因素会变得不同。日本人几乎每天都在使用寒暄语,使用寒暄语的频率相对于其他国家也很多,甚至有时一个意思有好几种的寒暄语表示方法,所以日本语中的寒暄语的种类也有很多,可以大致的划分为以下几种。
(一)典型性问候寒暄
在日本,人们在表达此类打招呼的寒暄语根据时间划分,例如早上时会说“おはよう”(早上好),白天时“こんにちは”(你好),晚上时会说“こんばんは”(晚上好),与中国简单的“你好”相比之下日本更注重寒暄语的时间性。在简单的日常问候之余,日本人总是喜欢围绕天气呀,气候环境之类的地理客观因素说上一番。例如用“いいお天荬扦工汀保今天的天庹姘舭。。├匆出话题,即便是书信来往时,也喜欢在信的开头写“すっかり秋ですね”(秋意已浓)诸如此类有关季节性的词语。产生这样寒暄的原因应该是,日本地处岛国,气候环境多变,火山多,气候环境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所以日本人对于环境因素特别敏感,所以对季节气候关注也就理所应当。
(二)询问式寒暄
在日本,当说“いいお天荬扦工停 保今天天气好棒啊!)这类的寒暄语时,一旁的人都会说“そうですね。”(是啊。)不会轻易的去反驳,不管自己所感觉到的情况是什么。而在中国,一般有人说“天气真好啊!”的时候,一般一旁的人会说“是啊!”或者“还行吧。”、“有点冷。”一般中国人会将观点实事求是的说出来,而非一味的去迎合别人的想法。
(三)致谢致歉寒暄
1.致谢寒暄
在日本,日本人喜欢把“ありがとう”(谢谢)“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谢谢)、“どうも"(谢谢)放在嘴边,甚至有时还会说“すみません"(对不起)来表示感谢。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疑惑,在表示感谢时为什么要说“对不起”?这可能会让一些不懂得日本文化的人不禁摸不到头脑。其实在日本,人们用“すみません"(对不起)、“ごめんね"(对不起,不好意思)表示感谢的时候会比说“ありがとう”(谢谢)时候多,日本人在表示感谢的情感时似乎更喜欢用一种道歉的形式来表达。有时如果让一些日语门外汉听了会觉得日本人很客气,甚至被感谢的有些不好意思。例如:
(1)在电车上,一个小孩儿给一位身体不方便的老人让座,一般如果在中国,那个老人可能会说“谢谢!”或者有时只是微微的笑一下表示感谢。可是,在日本,被让座的老人一般会说“どうもすみません”(对不起)。
(2)再比如,当上级为下级倒茶招待时,下级一般会说“恐れ入れます"(实在不好意思,实在对不起)来表示对上级感谢,把自己的地位尽量放低,表示一种愧疚之情。而在中国,一般发生这种状况,一般只会用“谢谢”来表示,或者有时还会说“不用麻烦了,我自己来吧”,更注重实际的效果。相比之下,日本更注重感谢的口头表达,而中国更注重解决实际。
为何会出现这种喜欢致歉的感谢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日本人认为别人在帮助你的时候给别人也带来了或多或少的麻烦,既想表达一种感激之情又想表达一种愧疚之意,所以,就出现了这种独特的感谢方式。还有就是日本是一个以“和”为贵的民族,非常注重一个“和”字,不管做什么都想力争和谐。强调整体的协调,强调集团意识。所以在日本,人们会想尽各种方法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的和谐,也使得日本人一般都喜欢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所以这种致歉语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的交际关系和谐,强化了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2.致歉寒暄
在日本,日本人对“すみません”(对不起)的使用频率相当的高,甚至关系亲密的家人,朋友间都会使用,也很容易说出口。而中国的“对不起”用的频率虽然也很多,但是在关系亲密的人面前很少说,即使说出来,也会让对方觉得不好意思,见外。相比之下日本人更注重于礼仪的口头表达,而中国则注重内心,不愿当面表达。
(四)固定化寒暄语
在日本在结束一天的工作时,会向对方说“お疲れでした”(您辛苦了)或者“ご苦”(你辛苦了)但是怎么说也是很有讲究的,例如,当对平辈或者级别比你高的人就要用“お疲れでした”(您辛苦了),当对晚辈或者级别比你低的人就用“ご苦”(你辛苦了),虽然这两句话并没有太大区别,甚至可以说意思都一样,但是日本是一个等级分化特别严重的国家,所以在用寒暄语时一定要注意等级和辈分,否则也会让别人觉得你没有尊重他。
(五)小结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日本的寒暄语有两个很显著的特征,第一是定向化,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说特定的寒暄语。第二就是差异化,也就是说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来说不同的寒暄语。从这些特征中也可以看出,日本的寒暄语有着上下之分,这都是源于日本社会长期形成的阶级意识。同时也可以看出日本是一个注重集团意识的民族,对于群体的意识依赖性非常强。而且侧面也反映出,日本是重视礼节的民族,喜欢把感谢之类的话说出来。但是通过以上例子不得不说日本人喜欢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喜与人争辩,对于自己的感受有时直接附和别人,不喜欢表达真实情感。
四、从寒暄语看中日两国的交际文化差异
根据以上对中日两国的寒暄语的论述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寒暄语的数量及种类上有较大的差异。从数量上看,日本的寒暄语的表达方式比中国多,有时,一个意思有好几种的表达方法,例如在见面时,中国有时就会简单的说一句“你好”,而在日本,会根据一天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从种类上看,两国寒暄语也有差异,中国的寒暄语可以分为典型问候型、问型、致谢致歉型三大类。而日本主要分为典型问候型、询问型、致歉致谢型、固定寒暄型。两国的寒暄语类型虽有相同部分,但是表达方式差异很大。两国对寒暄语的表达方法不同,可以从侧面看出,两国在交际中的方式也各有不同,这种不同,也导致了两国交际文化的差异。
从寒暄语看中国交际文化。首先,中国人更加注重情感的沟通,喜欢关注别人的隐私问题。中国人在寒暄时,喜欢问及他人隐私,例如工资啦、情感啦、年龄之类的问题。其次,中国人喜欢注重内心的交流,而不是表达出来。中国人不喜欢将感谢或致歉挂在嘴边,认为是一种客套。表示感谢时比较注重实际行动,重视行为上的回报,表达相对来说比较含蓄。在致歉时,也主要注重内心的交流,由于爱“面子”的性格,不喜欢在众多人面前承认错误。最后,中国人在沟通时喜欢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不怕有争议。就拿以天气寒暄为例,当对方说“今天天气好棒啊!”这时中国人会根据自身的感受回答,有的人会回答“还可以吧。”有的人会回答“是啊,是挺好的。”不会随意的附和,不会掩饰自己内心的看法。
从寒暄语看日本交际文化。首先,日本人的交际重视等级。日本人在交际的过程中,会根据对方身份的不同,说不同的寒暄问候语。其次,日本人拥有强烈的集体意识,愿意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例如在致谢致歉寒暄语中,有时甚至愿意用“对不起”来表示对对方的感谢,强调“以和为贵”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再次,日本人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感受,还拿以天气寒暄为例,当说“天气真好啊!”的时候,对方不管天气的好坏都会说“是啊”,即使天气真的不好也不去反驳,不愿表达自己内心。最后,日本人特别重视礼仪礼节,有时语言表达过于客气,会让一些不懂日语的人感觉摸不到头脑。
由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两国的交际特点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在交际中是一个注重感情、注重内心交流、注重实际付出却有些忽略礼仪的国家。而日本是一个注重等级尊卑,重视礼仪礼数的国家。在交际沟通过程中,中国人喜欢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看法,简单直接、爱憎分明,且没有固定的交往模式,对于交际手法没有太多规范,相对宽松,在旁人看来中国人在语言表达方面或许略显生硬。而日本是一个有固定的交际模式的国家,例如在固定场合该说什么话,都有着自己所遵守的模式,表现出日本人对规则的严守,且日本人喜欢附和别人的想法,不愿真实表现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掩饰心中的真实情感。
五、结语
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沉淀的产物,一个国家的文化凝结着在那片土地上生长着的无数人的习惯与习俗。就中国和日本而言,两国的交际文化受各自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而产生所谓的差异。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在一个国度尚会因为水土不同而孕育出相对不同的语言文化习俗,何况是国与国之间,不仅有地理因素,还有沉淀多年的文化因素。对待两国在交际文化方面的差异,我们应该做到、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他人的文化习惯,借鉴他国好的交际文化,树立正确平等的文化观念,严肃认真的对待交际原则,处事灵活,善于变通交际手法,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本文从中日寒暄语的数量和种类入手,通过中日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寒暄语,列举实例说明中日在交际文化上的差异。对比中日在运用语言的习惯方面,不难看出各自的文化特点,国家的文化可以通过语言来表现出来,寒暄语作为人们交流的首要环节,在人们交际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以上对寒暄语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中日两国在交际文化上存在差异,希望两国在今后的日常交际往来中,能够互相尊重对方在交际文化上的差异,共同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铭.从寒暄语看中日文化差异[J].龙岩学院学报,2011(04):85-87.
[2]张振会.说寒暄―谈中日跨文化交际[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69-70.
[3]张娅萍.浅析寒暄语中的中日文化差异[J].陕西教育(高教),2014(12):24-35.
[4]张艳军.浅谈日语寒暄语与日本文化[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3):56-60.
[5]张娜.从中日寒暄语看中日文化[J].文学教育(下),2013(05):59-60.
[6]赵海卫.浅析应酬语的社会功能[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43.
[7]谭晶.汉语寒暄语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3.
寒暄范文5
2年级的时候,你是个单纯的小孩。会为了一道题而跳起来,会和那个筷子打闹,会傻傻地笑,会``````
总之,你很可爱。有一天,我还记得你把我的奶茶搞翻了。我当时就想:如果你把你的给我多好啊,最好是喝过的。呵呵。放学了,你真的要给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没有要。我当时好笨哦,喝一口你的奶茶,那种味道,应该是多么好啊!可是,再没机会了吧``````。
上晚自习,你问我题目。我好象说:“笨蛋,这个都不会啊``````”其实我只是想和你开开玩笑,想要你开心,想引起你的注意。可是我现在才想到,那个时候你会不会很尴尬?
寒雪,初三,你说我对你很冷。我知道。我当时真TMD的混蛋,总是找什么学习为重的理由来回避。我想:我应该是喜欢你的。可是我说:为了学习,不能理她。现在我才知道现在我有多混蛋!
寒暄范文6
张涵冰,1993年生,标准土像系金牛座,从这么一张侧脸看过去貌似永远是一种猜不透的神色,但其实熟稔的朋友都很清楚,他只是一个内心非常简单的享受主义者。平常所习惯书写的“文字”不过是夹在便携本子里很琐碎很唯心的单一抒发,有落寞的笔记,也有快乐的底片――很难铺叙出盘根错节的缜密逻辑。心情不好时亦需数遍不停地听大量的NEW AGE,借此来摩挲某日漫天空虚流过后的巨大心灵荒芜。
同许多人一样,聆听着沙滩上荡涤心魄的魅力音频,总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动容,所以最欣赏一句话“梦随心动,心随梦求”。
线索:风
夜里走路的时候两边都是路灯投下来的阴影,右手边的行道树栽得像一片林子,刚刚过冬的枝桠也相互交错地投下密密麻麻的丛影。一直走的过程就一直有呼啸的声音从左手边的汽车道上灌进耳朵。起风的时候都有醉醺醺的熟稔。
彼时抬手取下扬在风中的一缕丝线,握紧这轻渺的物体,散开在掌心的感觉异常细微。我顾自地理解,风是以缕作单位的无形体,风起而过时,我们勾勒出的思维,不知是不是风中带来的思绪。面前的滨河西路车水马龙,橘色的光带一直蔓延到河心,又像时间的流动一样无声而无尽地朝着人们来往的方向伸展。我想,它应该还维系着此去经年的沧流。
止步回首,满眼满脑,都是自己走过的青春。
(1)
高一,清明过后学校组织了一次春游,大概因为凌晨下了好一阵子雨,清早至临近午时一直凉意不减,爬山的时候满眼看过去都是大体简单的色调。走遍一圈儿下来也没有发现多开了几树桃花,似秋季般的微冷,使我很自然想起升入初三正式开学后的云云诸事,怀旧的感觉弥漫在胸腔里,异常清晰。而同班的予璐总是借题说我沧桑得无可救药。
但真的,初三的深秋回忆鲜明得让人不知所措。下课后孤身孑然站在铺满落叶的操场上,低头盯着地面,移动前脚掌,用力踩碾每一片脆弱枯槁的落叶。空洞的瞳孔、漠然的神情、冷傲的面庞,我与脚下的世界无声地对视。早已忽略耳中塞着盖过一切的流行曲。
风起时全身上下都是战栗得发怵的惶惑,见得最多的就是直接从飞扬的细枝条上簌簌落下的叶子。
如同一片一片飘零的记忆,不久后再遇风起,又被裹挟起来重新浮现,却再次急速地离开,转瞬,便无处寻觅。
那时走进学校真的不敢想象,在当下日日聒噪的校园中,能数出几个人是无所怨言地阔步迈入?机械化,程式化,惘然,疲乏,每天顶着麻木的大脑而驱使这样的四肢,近乎毫不知目的地走入堆满习题的教室,无声无息,无情无欲。只是觉得毕业班永远是神奇的存在,彼时略有收敛甚至是不敢的作为会被无限恣意地释放。初三后半学期天气温和起来,在暖暖的午后上课集体睡觉几乎成了每届九年级生的必修课,末了常常交流彼此睡觉的习惯以及防止背痛的妙招,随之想当然地衍生出无数草根派的学问。
后来在空间上学着别人写了自感形象到位的修辞:台上老师说话是机关枪,扫射我们一节课,扫倒我们一片,同志接连倒下,一睡不醒……
悦悦看见后嗤之以鼻:你没买防弹衣啊,难道你们老师玩爆头?
自己随手敲了几个字上去:你太强了,可惜人家用的连射大狙,防不胜防……
随后就是悦悦长时间的无奈。
(2)
春游下山的时候在一个名叫连理塔的古建筑前休息了好一阵,朝气蓬勃的少年们绕着它不停转着圈圈虔诚地祈愿着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大好。自己随着众人走累了以后,掏出相机翻看几刻钟前的瞬间,几步远的地方一些同学横七竖八地在聊天,他们的背后就是系满红条的许愿树。我取景后吆喝着做了个手势,“佳琳,笑一个。”被唤的女生略带无奈地转过头来,嘴角弯出浅浅的笑意。恰似一丝微风骤起,其中几缕头发随风轻起涟漪,她自然而从容的神色变得如风般明丽而清晰。莫名的感觉涌上心头,看着屏幕里被定格的笑容,挥之不去的过往冲击起自己脆弱的胸腔,经年的画面相册一样地翻开。令怅然若失的是,再好的过往定格,都像风中凋零的残陨枫叶,不管怎么样它都是过去式了,再提及的时候,不管你愿不愿意,总得加上:当时、曾经、那会儿云云的前缀。
(3)
中考结束的时候在家里无所事事,往后的几天很快地忙完估分、志愿一类的琐事儿后便带着满心厌倦离开了故城。在大众人等继续为挑选学校等候分数忙碌不堪的时候,我便早早逃离了这个愈加聒噪的地方。
坐在列车上一个人长久地盯着窗外看,一个接一个的高塔架起山脉一样的电缆连绵不绝地前伸着,铁道两旁的农家大棚反射出一块块的光亮,水面一样地连成一条长长的光带。
胶东半岛上的这座小城摆满了一种悠远的痕迹,道路大多修得宽阔而直,难以对流成急速而过的风。彼时才到七月初而已,路上车辆很少,双向车道的马路在交通高峰期也只有不过十辆车在等红灯。海边成群结队的别墅群成了上世纪末房地产泡沫的遗留,大多数已经爬满了疯长的杂草,也有不少改成了不大的宾馆,客人稀疏,静静地数着年关的更迭。
自己走在十数年前铺就的水泥路上,空空如也地只有我一个人的脚步,还好,因为夏天的缘故让这里不那么过分清寂。茂盛的杂草悠哉地舞动,倏地令我想起故城的颓墙。前几天自己才在名目繁纷的广告牌中理出了年少时那些小巷的入口,走进去曾经的青葱如现在的颓墙一样真实,摆满整个脑海。那天坐在教室里一直等到所有人都离开,看着大家两三成对或者一人疾步走出教室的门,最后只剩一个寂寞的我。然而事实上,所有离开群体走掉的人,不是也仅剩了自己么。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孤独,这不是绝对的,没有永远的筵席,也应当没有永远的孤独。
(4)
后来一个人坐在海边听风、听细浪,海滨的风在爽朗中带着沿海的柔和,毕竟灵魂中还是北方的调调。风鼓起身上的T恤衫,远一些的地方被淡淡的一层雾覆盖。依着海风,让我想起三枝夕夏和爱内里菜的《跨越七海的风》,抚过每一寸肌肤,轻柔如缎,细腻如羽。而现今自己只身在清新的沙滩,不知吹来的海风是否裹挟着七海外的悠思。
大曾,我记得你曾说过最喜欢的地方是鼓浪屿,在钢琴之岛,音乐之乡的沃土上吹着空气里都带着音符的海风,是何等浪漫的美事。你会向天空伸出疲倦的手,抓不住一片云,留不住一丝风,最后让它们轻盈地抽空全部的烦恼,荡涤着自己的青春。
某日我在微有凉意的夜晚独自倾听往事,耳中响起MJ的《You are not alone》突然觉得对自己是莫大的讽刺。海对岸是灯光闪移不定的长岛,如同夜晚捧出的珍玉一串,跃动着亮闪闪的光辉,我想这与夜幕上的繁星是一致的,闪闪烁烁,飘忽不定。其实这些表象的美丽也都只是表象的悲伤而已。
回到旅馆后冲了个澡,倒在干净的床榻上提笔泻下几行遐思。这里没有亮色的台灯,写起字来稍有不适,但我记得有人说过“光线的明暗会影响我写字的速度,却影响不了我提笔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午夜的昙香,会悄悄盛开。
(5)
这年暑期伊始我在海边的旅馆里,白天很多时候都是在休息,醒来的时候,从肩膀到脚跟都氤氲了一层又温又湿的细汗,总是空洞地思考着初三下学期午后的在校睡觉时光。而当下犹疑着现实是真是假,感觉一起上课闲聊,一起争执,一起溜出校门买下午茶的同学们还在身边一样。
荏苒了韶华,恣意了岁月,真的就“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了么。
自己一直想在不怎么热的午后或傍晚,清晨或月夜,轻轻环着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坐着柔软的草地或清爽的沙滩,看林荫此消彼长或海鸥在潮起潮落的波浪上方滑翔。
尔后,这些时光就可以在被盖上“过去”的戳记时,顺带着上温暖的色彩,使我能明白这逝去的岁月不曾白流,空白的脑海不曾乏泛。不过这些于我,却近乎奢求,因为自己太在乎两厢情愿的完整契合。这样长久地被动等待,也许会把回忆的褶皱线拖得过长,让人生出无端的疲倦罢,最终将失了青春独到的光鲜。
然而,回忆的线索,掌握在自己手里。
旅行让我们直面生命,回忆让我们延伸生命。所有的记忆开始被风吹散,开始慢慢消散,然后回归虚无。等待来生,等待誓约,等待天堂,等待遇见,等待温暖,等待幸福。
是否会如泉水径流的微风山谷,风把过往离散成片断,泉流把它包容成隽永,梦和回忆已成轮回,落下淡漠的眼帘,静候下一站幸福。
我想,应该是的。
“当你对世界感到疲倦的时候,你不需要去迎合迁就这个世界,而是可以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只要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也真切的,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景象。”
矜持
(1)
仲秋迫近月末的时候,靛蓝色的天空越发显出清新的色调,淡淡地勾勒出秋日的朦胧醉意。自己同旁人一样,每天都在清晨干净的空气里开始新的一天,傍晚又在微冷的细风中踩着单车回家。偶尔还要迎接那一场凉过一场的淅沥的雨。这样的季节总是带着秋日特有的孤单的心情去看书,或者听歌,于是难免就会生出许多的想要记录的情感,不能诉说,却又不能湮没。
所以,应该是着笔做些描写的理由。
在某个周四的上午,我慵懒地坐在教室里离窗很远的位置,空气中还沁着淡淡的晨曦味道。一个多小时前刚喝过咖啡,反使这乏味的课堂很难令人生出睡意。脑中充斥着百无聊赖的单调。窗户透进温黄色的阳光,近窗的地方被朦胧的淡金色披覆成明晃晃的柔软空间――我发现自己倾心的人就包含在这一片暖色之中,或者说,是这一幅图景的中心。
一直觉得她专注于书本上的明亮眼眸,是清澈而冷静的。在她握笔的手上,在她偶尔移动的脸庞上,都轻微地被覆上一层亮丽的金色,随着她的欠身而变幻着曼妙的光影。随意、宁静,充满难言的亲和力。
回忆那时难以言说的矜持会感觉自己仿似闯进了静态的万国画廊,因为我想写意的画面正是画廊里赖以为继的灵魂所在。仿若此刻如同流光溢彩的交错,极富达芬奇油画的美妙张力,温暖得让眼睛都有轻微的灼痛感。下意识取下眼镜,当视觉产生模糊错位的瞬间,无法再清晰地分辨所有,于是在光影交错的一刹,以水墨画的情调,以油画的色彩,华丽地向四周铺开一种神怡的朦胧,晕染开去这般以秋日阳光为主色调的意象。
在隔着三人距离的对面,我以她发现不了的视角凝视着。真切的安静,而真实的美丽。虽然真实,却常常感到无法触及的落寞与难以言状的伤感。这几乎可以够得着的真实,将它表达,会有无法预知的桥段,也许会弥漫深深的苦楚。将它留在心底,却是欲罢不能的失落。也许只能沉浸在自己不可言状的梦里。
后来每周做学情总结时,在花名册上一眼就可以看到她的名字,胸中甚至衍生出对那三个汉字的无比熟悉感。时常会漫不经意地愣神一下。但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描写,都是不愿诉说,不愿倾吐,甚至是不愿表达的。几乎带着一种羞涩的腼腆。
也许是逃避着不愿去做任何超越能力范畴的承诺。自己其实并不热衷于那些没有实质感的“地老天荒,乃敢与君绝”等云云。正似每天看到圈里的人关于分分合合的网络签名换了改,改了又换,逐渐让自己生出不可挽回的麻木。当然这些看似有实像载体的东西,是真的脆弱而不可及。只需一个急浪,便都如华丽的沙雕,转瞬间就只留下无处追寻的碎沫。
后青春期的“现实”其实都是梦吧,只是把未来将要发生的东西以声像俱存的方式嫁接到现在。有时候甚至反而觉得帕拉图式的梦才是最真实的。也许仅仅因为它不会随着清淡的往事云散烟飞一样地绝尘远去。
(2)
现时提笔的时候已近深秋,寒意清晰地充斥一整个校园。上操已近乎作为唯一的课外活动。不过即便如此,一样没人愿意走出教室这围城一样的空间,以温度代价来换取几丝新鲜空气。于是几乎所有人都紧缩着脖子搭垂着双臂,嘴里中电一样地发出“咝咝”的哆嗦声。
一切证明着天气是真的变凉了。
彼时从早到晚不停地刮风,坐在室内可以清晰地听到那种流体快速扫过固体表面的有力而持久的音频。走在路上,能异常真切地感受到深秋的味道。风有时直接从树上捻去成把的枯叶,簌簌落下,就如同飘落了一片一片的记忆。从一个青葱的整体被零落地沉淀,只待下一个如此能够产生共鸣的景象。于是当同样的气息光临这里,急速的风便再次卷起一层层的落叶,裹挟着思绪,重又浮现。却如出一辙地在眨眼间离去,转瞬,便无处寻觅。
秋的伤感,是最具实质性的心理波动。我这么认为。
一直徘徊在前所未有的苦闷之中,不愿意表露矜持的情感,这一切被释放着的魅力,被隐匿着的平和。积淀心底却又异常压抑,几近不能自拔。
安然的子夜,在胸中困惑徘徊的情愫,不能明白地解读。关掉所有的灯,只剩窗外星星点点的亮色投进来――只是很微弱的亮色而已,甚至看不清我所处的这个空间的尺寸,很黯淡。静静地垂坐在床边,低头盯着轮廓模糊的双手,听大量描写秋天的音乐,冷冷的触感,充满寂寥。就像充斥冷漠气息的某个电影场景那样。少人的教堂投射下凄惨的月光,用并不突出的明暗交错出浓重的深沉,沁着难以忍受的悲怆。
杂乱的思绪,不知道自己到底怎样才算释然。静默地守护,这种姿态充满美好,可它同时带来的不能言语的压抑又是如此酸涩,我仍旧得不到自己满意的答案。心中是她挥之不去的音容,清澈到近乎醉心地微笑。我想,自己根本无法借以任何力量忘记这微笑。
或许佳鹭对我说的没错,当你真的喜欢一个人时,你是无法逃避或忘却的,但究竟是虚是实,时间会去证明。当觉察到它的不可尽善,就会像一个梦的破碎。破灭的梦者明白自己做梦的时刻。
也许是的,身处后青春期的时代,自己原意只想拥有一段简简单单的情感,不曾想自己已经如此云云太复杂地淡化了所谓的简单。其实潜意识只是一个本真的渴望,能拥有一个声音,在我异常寂寞的时候,可以有人替我拭去精神的落寞。仅此而已。
许多时候慨叹自己可以如此轻松地诗化悲哀,我注视的意中人也许永远读不到我在深夜敲击下的这文字,抑或读到了也不定会猜透我看她的神情较之别处有何不同。另外我也很明白,一直放不下的所谓羁绊,对自己会有怎样消极的影响。于是我很清楚自己的所求,所以宁愿将这现实的美丽留驻心底,梦一般地膜拜,譬如中世纪明媚的油彩一样地遍遍斟飨。我想这也许是最好的方式。
没有长相的守护,亦没有令人神伤的结局,毕竟那仅仅属于我的心底。
因为没有结局,所以芬芳美丽的情愫,将被永久铭留。只希望若干年后谈起这段略带神伤却跃然的记忆,能够会心地合目,莞尔一笑。■
张涵冰印象
_萧泊零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