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祖父的园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祖父的园子范文1

“我”的祖父仿佛也有了几份童年的欢乐,他对“我”是多么和蔼。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把一切都写活了,我在读的时候总会觉得这园子里的小动物、植物都是那么自由。

作者写到他在园子里玩耍时,让我觉得很可笑。他把谷子当野草拔了,白菜种子被踢飞了......这情景不管谁读都会露出笑容,有时也会想起那些童年的往事。

作者的祖父,可见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他竟然能够宽容“我”的淘气和恶作剧,让“我”很自在,很快乐。

祖父的园子范文2

1. 出示“作家卡片”,通过茅盾的话来简介萧红和《呼兰河传》。

2. 指导读课题,体会那份浓郁的回忆味。

二、 读词,理清文章的脉络

课前板书:

蜂子 倭瓜 栽花

蝴蝶 黄瓜 拔草

蜻蜓 玉米 下种

蚂蚱 韭菜 铲地

谷穗 浇菜

1. 读一读,看看谁读得正确,相机正音。

映示百度搜谷穗图,并回忆《悯农》里的一句诗“春种一粒粟”,认识谷子在北方就是指诗里所说的“粟”,黄色,去壳后称小米。学法指导:遇到不懂的知识,要学会自己查资料去解决。

2. 写一写,观察“穗”的结构,说说怎样才能写得漂亮,看老师范写之后,自己临写两个。

3. 说一说,三组词语分别写什么?

4. 理一理,把这些词语串在一起,介绍我和祖父的园子。学法指导:通过找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设计意图】出示三组词串,既可以检查生词的预习情况,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对于学生来说,“谷穗”这个词可能绝大部分都是不了解的。“谷穗”的教学既有助于学生增长科学知识,更准确地理解文本,同时也为教学提供了一个进行学法指导的契机,告诉学生遇到似懂非懂的问题一定要善于查资料。学会学习,比学会“谷穗是什么”更重要。

三、 读文,感受园子的美好

1. 园子里有那么多小昆虫、那么多的农作物,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用心地读一读第2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园子里的情景。

2. 静静思考:在作者童年的眼里,这是个怎样的园子?你可以用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呢?(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然后指着板书,用“这是一个( )的园子。”

3.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拥有这样一个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园子,你会感到――(自豪、快乐……)带着自己的感受把这两段再自由读一读。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学生可能在初读时就有所体悟,要让这体悟更深刻,就必须在反复诵读中加深感受,在同伴交流中获得新的感悟。“这是一个( )的园子”一问的设计,目的是从整体入手,让学生思考作者“写了什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体验、感悟能力,进而为品悟作者是“怎么写的”埋下伏笔。

四、 品文,发现语言的密码

1. 这个园子丰富多彩、生机勃勃,作者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又是通过哪些词语、句子流露出来的?轻声读一读,用心去发现。

2.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重点对以下三句的写法进行重点引导、点拨。

①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a.发现的写法:用“小毛球”比喻蜂子,把蜂子写得很可爱。

b.引导学生读句子,感受短句长句交替的韵律美。

②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a.学生能发现的写法:一连用了三个联想,一切都写活了,一切都充满生机。

b.引导学生想象花含羞绽放的姿态,鸟扑棱翅膀的神气,虫子轻轻吟唱的歌声,也用拟人的手法说一说。

c.比较作者语言与我们常用语言的不同,朗读体会文章中短句的活泼、天真。

③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也没有人管。”

a.学生能发现的写法:一连用了几个“愿意……就……”,写出了园子里的无拘无束。

b.引导:谁可以有自己的意愿?追问:倭瓜、黄瓜、玉米竟然也有自己的意愿,为什么要这样写?

c.小结:在作者童年的眼里,它们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有思想的,几个“愿意……就……”不仅写出了园子的自由,更让我们感觉到文中的“我”是那样的天真可爱。

d.练习朗读,体会“愿意……就……”带给我们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不是零,他们有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领会,先学再导。然而,学生的阅读经验毕竟有限,他们的阅读需要老师的点拨引导,这就需要我们有充分的预设,才能在课堂上顺学而导。

萧红的语言很特别,甚至有人称之为“萧红体”,这种语言的与众不同就是大量的短句、排比、拟人、反沓。所以,教者宜通过比较法、朗读法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密码。

五、 想象,学着作者去表达

1. 萧红用她独特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自由、快乐的园子。其实,园子里的花草、昆虫与别家园子里的并没有区别,为什么在萧红看来它们却如此自由、如此快乐呢?

2. 小结:萧红要表达的不仅仅是花草、昆虫的自由,透过这些独特的文字,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作者自己在园子里的自由、快乐,这种写法叫做“借物抒情”。

3. 你也和作者一样喜欢这样的园子吗?园子里还会有些什么动物、植物?园子里生活着的“我”是怎么玩耍嬉闹的?展开想象的翅膀,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你想象中的园子,抒发自由与快乐之情。

4. 学生练笔。评改交流。

祖父的园子范文3

1.素质教育喊得响,传统教育走得忙。素质教育开展多少年了,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实际效果甚微。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传统教育仍然占据着教育的主阵地。在传统的教育下,凡是学生干的一切事情都由班主任给包办了,学生没有自主发展的空间,没有自由发展的机会。

2.新课改要求高,工作落实低。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的自主能力发展,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这样的教育理念是非常前瞻的,也是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尽管新课改的要求很高,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短时间内改变并非易事。也由于有的老师安于现状,不思改革,得过且过,因而现实中的落实情况却不容乐观。

3.社会发展有需要,学校教育无提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对学历看得越来越轻,对能力看得越来越重。但是,学校为了生存,为了宣传,为了求得较高的升学质量,却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教学成绩上,从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学校目前的教育现状,很难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也不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4.教育弊端客观存,忙累烦躁又低效。目前的教育存在一些需要亟待改变的东西,以提高质量、提升效率。班主任工作普遍感到忙、累、烦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一个例子,杂乱的工作无头绪,繁忙的事务无休止。不仅浪费了时间,忙累了身心,效率低下,还牢骚满腹,找不到工作的幸福感。

5.改革路艰又漫漫,星星之火可燎原。近年来,有些老师大胆走教育教学改革之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尽管班级自主化管理仍处于实验阶段,未来的发展还将经过一段漫长的艰难之路,但毕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实验的前景是光明的。

二、“志愿者服务小组”管理模式的实施步骤

1.宣传动员。首先向学生讲明“志愿者服务小组”管理模式是怎样的一种班级管理方式,让学生了解这种管理的模式。然后动员全班同学积极报名,积极参与班级的管理,参与自己喜欢的小组。

2.自愿报名。为了体现“志愿者”这一特点,学生根据需要自愿选择参加哪一个小组,体现班级管理的“民主性”原则。因为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是一种主观能动性,需要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爱。每人填写一张“意向书”,表明自己的意向。一个人可以志愿于一个小组的活动,也可以志愿于多个小组的活动。但是每人必须至少报一个小组,体现“全员参与”的原则,让每个同学都成为班级的主人。

3.筛选定员。“意向书”写完之后,按小组进行归类整理,要清楚哪个小组有哪些同学志愿参加,哪个同学志愿参加哪些小组。因为学生自愿报名,很可能出现不平衡,这就需要进行调整和筛选。

4.岗前培训。各小组的学生名单确定之后,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培训。利用班会对全班同学进行培训,讲明白各小组需要做哪些工作,每个同学要互相配合工作,同学之间要相互维护,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召开小组长培训会,指导他们如何开展工作,应该运用哪些方法,注意哪些问题,运用哪些技巧,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该怎样进行处理等。

5.工作开展。培训结束之后,各小组就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工作,为了保证各小组工作的顺利开展,开始的时候,班主任要参与各小组的工作开展,及时对他们给予指导。

三、“志愿者服务小组”管理模式的优点

1.由“一人划桨”变为“众人开船”——把班主任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有的人把班主任的工作形容为“针线笸箩”,杂乱的事情很多,总也有干不完的活儿,忙、累、烦成了班主任工作的共性。班主任事必躬亲,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动手,亲自处理,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而“志愿者服务小组”管理模式就是要把班级的管理权交给学生,使得问题来自学生,由学生处理;困难来自学生,由学生解决。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让全班每一个同学都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班级内的问题在学生内部得到了解决,班主任轻松了,从无穷止的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没有繁琐的班务缠身,班主任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教学业务钻研上,用在提高工作效率上,用在教育教学科研上。班级犹如一艘大船,全班同学都来开船显然要比由班主任一人划桨快得多。

2.由“被动服从”变为“主动参与”——锻炼了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提高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教育的目的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让学生能读书识字,而是教学生成人。学生首先是一个独立自主、对社会有用的人,然后才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目前很多学校,班级内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由班主任自己去做,学生根本没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他们只知道被动地学习。老师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被动服从。这样的人到了社会之后,一切都要从头再来,重新开始,除了知道些课本知识外,其他的方面掌握得很少。而“志愿者服务小组”管理模式就锻炼了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开发他们的潜能,丰富他们的阅历。在参与班级管理中,他们接触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磨炼了他们的意志;在解决问题中积极动脑,寻求最佳的解决途径,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方法。时间长了,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就增强了,也乐于为大家服务了。

祖父的园子范文4

由于形势发展,广电网络资源整合,单位进行撤并重组时,应该如何做好人们心灵深处的思想融合呢?

1.统一思想认识,缩小“心”的距离。广电网络的融合是城市广电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集中资源,发挥规模效应,以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和应对“三网融合”的必然要求。然而,当我们突破原有的管理模式,蜕变成适应市场竞争需求的新管理模式时,都会有一次次思想上的阵痛。对于由于体制调整、单位撤销等原因而被迫进入新环境的人来说,面对新的体制,新的环境,他们感到一片茫然,对未来充满恐惧和担忧,需要有个心理调适期。此时的人力资源工作者,要及时走近每位员工的身边,敞开心扉,听其倾诉,深入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及时解决他们工作、生活和心理上遇到的问题,真正成为他们生活上的朋友、工作上的帮手,彻底消除员工心理上的疑虑。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和手段,建立畅通无阻、无界限的沟通和信任关系,不断提高员工的满意度,缩小员工与组织之间心与心的距离。

2.政策宣讲及时,从容面对挑战。单位重组,体制调整,势必会触动干部员工个人的切身利益。在融合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宣传方式,阐明“融合发展、共创未来”的重要意义。同时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沟通,切实保障干部职工的权益,正确引导干部职工的思想情绪,深刻剖析干部员工内心深处存在的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产生根源,用大量生动的事实引导和教育干部职工认清形势,服从大局,做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顺应变革,克服等、靠、要的心理。积极倡导全员竞聘上岗的同时,充分尊重撤并单位发展演变的历史,对一些贡献较多、工作年限较长、年龄偏大、身体不好的弱势群体,拟定系列相关优惠政策,进行合理分流和安抚处置。对一些能力较强、工作责任心较大的年轻同志,要让他们在新的组织中挑起新的担子,展现自我价值。让所有人在融合过程中,都能真正体现到组织中“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体会到组织无私的关爱和温暖,引导广大干部员工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从容面对新环境、新形势的挑战。

3.构建企业文化,凝聚团队力量。要使原本管理模式完全不同的两家单位的工作人员,通过行政手段完全融合在一起,接受新的企业文化,顺利开展工作,需要一个沟通、包融、适应、接受的全过程。单位撤并重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牢记,所有问题的解决都是从解决人的问题开始的,善待客户从善待为客户服务的员工做起。先有员工的满意度,才有客户的满意度,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通过思想变为制度,通过制度变为程序,通过程序变为行动,通过行动变成习惯,通过习惯变成文化,最终让撤并单位的员工认同企业新文化,真心融入新团队,才能充分发挥个人潜力,为事业发展献计献策。

二、组织架构清,岗位设置明

1.组织架构清晰,利于工作开展。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竞争需求的组织架构,才能建立合理的流程体系、沟通体系,便于员工与员工、部门与部门、上级与下级之间形成有效沟通,得以把企业的目标及愿景贯彻到每位员工,增强凝聚力。对于撤并重组单位的组织架构设置,既要考虑正常工作的顺利开展,更要考虑重组单位前后工作的自然衔接过渡,同时还要考虑广大干部员工士气的充分发挥。在组织架构设计初期可能要考虑一些平衡因素,待运转一段时间相对平稳后再进一步完全调整到位,这样可能更有利于撤并重组单位各项工作的全面推进。

2.员工培训及时,人尽其能选岗。单位撤并重组、体制调整,工作职能扩大,岗位要求不断提高,此时人力资源部门要尽快建立实用完善的培训体系、编制专项培训预算、制定具体的培训目标,全面推进培训工作。让员工通过培训很快进入各自工作角色,适应岗位要求,发挥个人特长,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与此同时,帮助员工在新单位寻找、设计个人职业生涯通道,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从而保障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3.人岗匹配合理,团队效益最优。如何让合适的人走上合适的岗位,实现团队效益最优,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这需要人力资源部门做好大量细致的前期调研工作。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人力资源工作的起点,是人事行动指南和工作纲领。在制订人力资源战略之前,一定要做好详尽的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分析,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提出机构设置和岗位职责设计方案,做好工作分析、岗位说明书与定岗定编工作。通过竞聘上岗的方式,让员工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让组织找到适合岗位的人才,对空缺岗位人选要通过适当的招聘方式及时补充到位,做到人岗匹配相对合理,以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风险的效果,从而实现团队效益最优。

三、绩效考核细,激励机制全

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加油站,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组织的绩效。否则,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或者绩效考核激励机制不能够做到客观公正,企业必将难以生存发展。必须通过卓有成效的绩效管理,做到能者上、庸者让、无能者下,甚至是绩效提升速度跟不上企业发展速度的,也要根据强制排序、末位淘汰的原则进行淘汰。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基业长青、稳步发展。对于撤并重组单位,在干部员工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人力资源部要加大绩效管理和激励的力度,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行为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与上级评价相结合,季度评价与年度评价相结合,做到个人收入与公司效益相结合,强化结果导向,注重行为控制。逐步加大绩效工资的比例,综合考虑短、中、长期的激励。把绩效考核落到实处,落实到每位员工,落实到年、月、周、天的工作当中。人力资源部门应帮助建立相应工作所需流程、报表等可以体现工作内容、业绩的资料,这样既可以详细说明员工本身的工作量及完成情况,同样利于企业推行长期的绩效考核并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企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双赢的良好局面。

四、薪酬福利好,工作热情高

祖父的园子范文5

关键词:文化自觉 少数民族地区 图书馆 多元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4-0020-04

The Multicultural Services of Librari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Zhu Meihua (Sun Yat-sen University Librar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Wang Yuee (Jishou University Librar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s: At the end of last century, "globalization" became a discourse dominating the global interaction of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 The reality that every nation has to face is how to avoid being submerged by the wave of the globalization, how to maintain their own tradition, and how to realize the creativity during the collision with the cultures outsi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marginalization of minority cultures and the knowledge poverty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explores the ways of the multicultural services of libraries.

Key words: cultural consciousness; ethnic minority areas; libraries; multicultural services

CLC number: G259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4-0020-04

1 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对文化价值互补诉求的反映。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各民族的文化碰撞呈现完全背离的两种现象: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 [1 ]文化霸权主义”依仗自己的经济、政治、科技优势,企图将自认为是普世的最优秀文化和意识形态灌输给其他民族。而那些长期被压抑、 被歧视、被边缘化的民族,出于对自身文化的保护, 强调保存本民族文化的固有特征,拒绝与外来文化对话,故而形成“文化割据主义”。人们希望在二者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寻找一种新的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方式以适应人类对文化多样性的内在诉求, 因此,一种既对本民族文化有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又能充分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并与他族文化和谐共处的文化态度成为迫切需求,文化自觉思潮应运而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自觉引起国内学界的普遍关注,目前公认的定义是1997年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提出的,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 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 不是要“复归”, 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 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2 ]通过上述定义,笔者将其内涵概括为以下两点:第一,民族成员清醒认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境遇,积极创造和建设本族文化;第二,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尊重并欣赏异质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找到本民族文化的坐标。以上两点综合起来,就是“各美其美”且“美人之美”。文化自觉对文化发展的意义在于:促进民族文化的转型、文化创新和民族精神的建设,提升民族文化的理性精神,开辟、拓展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接轨的道路,优化文化生态环境,体现并促进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相对淡薄的文化自觉意识,影响了这些地区的文化发展,从而在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中不断被边缘化。

2 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边缘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每一个民族之所以作为民族而存在, 一个重要的标志, 就在于它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我国5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从蒙古族的“搏克”到彝族的“烟盒舞”,从藏族的“热贡”到满族的“珍珠球”,这些优秀文化是每个少数民族成员在本民族生产、生活领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学者邱仁富曾论及少数民族地区多样性文化共生发展的三种传统模式:主、客模式; 冲突―妥协模式; 由边际共生走向中心共生的模式。[3 ]笔者以为,少数民族文化在长期与异域文化交流过程中,经历了从孤芳自赏的“文化幻觉”到在羞愧中全盘否定的“文化自卑”的转变。在当前国内现代化浪潮中,相对于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客体的存在,在这种不平等的主客体共生模式中,少数民族难以掌握本民族文化的话语权,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容易出现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和对本民族文化归属感的丧失。而最令人担忧的现象是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的流失。近些年,随着电视、网络等高科技传媒的普及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快速开发,各民族各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交往日益频繁,各少数民族在多途径了解并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其自身的民族文化也遭受了以汉文化为中心的主流文化的强烈冲击,不少民族从语言到服饰、从歌舞艺术到礼仪习俗等各层面的文化遗产要么在大量流失,要么正遭遇后继无人的尴尬。如果说,在少数民族地区,年长的一代还青睐本民族传统的文化活动,那么,年轻一代则大多失去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的兴趣,以自卑和漠视的态度对待本民族文化,尤其是一部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则努力融入当地社会而慢慢抛弃了本民族文化传统,造成这一局面除了外来文化的强有力冲击,还由于针对少数民族的教育内容中少数民族文化的缺位和电视、电脑、网络等高科技生活媒介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

3 少数民族地区的知识贫困

文化自觉强调的是多样性文化的平等存在,倡导“和而不同”的理念,其动力源于文化主体的内源性需求。对于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而言,这一需求首先源于知识的贫困。虽然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坚持并贯彻“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政策,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平等和协调发展,但是,不同的历史境遇、社会现状和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西部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有限及其与汉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这一差距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文盲率高。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 全国15 岁及以上的汉族人口中,文盲人口为7585 万人, 占汉族人口的8.6%。少数民族人口中, 文盲人数为1114 万人, 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4.63%。其中, 文盲率在20%~40%的民族有13 个, 文盲、半文盲率高于40% 的有藏族、路巴族、撒拉族、门巴族、保安族、东乡族等6个民族,其中保安族、东乡族、门巴族、珞巴族人口中文盲率则高达50%。[4 ]农业部第七批扶贫联络组湘西片组2008年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5个国家级贫困县的10个最贫困村调查中发现,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85.11%,有的村文盲占比达到了82.67%。[5 ]第二,文化素质存量低。西部民族8 省区文化素质存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我国的总体情况来讲,东部地区存量指数最高,达到37.35,其中北京更高达47.20;中部地区存量指数次之,达到36.06 ;西部地区存量指数最低,达到33.48,远低于全国35.89 的水平。在西部少数民族8 省区,除新疆、内蒙古和广西以外,其他主要少数民族聚居区包括宁夏、云南、贵州、青海、的人口文化素质存量都比较低,其中仅为15.59,是北京47.20的三分之一。[6 ]

依据阅读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少数民族民众的受教育程度必然限制其阅读能力和文化自觉程度,进而影响本地区的阅读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为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落后问题, 中央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尤其在是“十一五”规划中,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虽然,这些措施卓有成效,但作为少数民族文化需求的回应,多年来一直存在少数民族文化需求的动态性、快速性与政府回应的迟滞性矛盾、少数民族文化需求的世俗性、民间性与政府回应的高姿态性矛盾、少数民族文化需求的高期望性与政府回应的低效性矛盾。而且,这些由政府主导的“外源性”措施难免造成群众主体缺位、脱离了地方民众的现实生活和内在需要,脱离了传统文化与群众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导致了民众对文化传承的疏离,而民众的疏离则使文化保护活动失去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而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可以利用其丰富的资源、良好的阅读环境及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弥补政府主导的外源性文化自觉路线的不足,通过多元文化服务,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

4 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多元文化服务

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倡导“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平等服务”的理念,[7 ]即尊重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国籍、不同语言、不同、不同风俗习惯的读者,宽容对诗其因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不同而表现出来的社会行为的差异,对每一个读者都一视同仁并为其无条件提供平等服务。如前文所说,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存在为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提出了现实要求,少数民族文化与异域文化碰撞中的边缘化现象和文化流失让图书馆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变得更加紧迫,而少数民族地区的知识渴求更使图书馆的多元服务变得必不可少。

4.1 立足本土,了解服务区域内的读者需求

做好充分的前期调查工作,确定服务对象及其信息需求是开展多元文化服务的前提。任何一家图书馆都有一定的服务区域,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图书馆必须结合本地区的现状,建立适合本地区状况的多元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首先要清楚了解少数民族群体在全体服务对象中所占的比例以及少数民族群体之间的组成比例, 根据比例结构确定主要的服务对象, 并对各个少数民族群体读者的语言文字、年龄结构、阅读能力、阅读取向、阅读习惯、等进行全面了解, 分析不同民族群体的主要信息需求,根据需求, 制定合理的馆藏发展规划,有效配置经费,保持图书馆多元文化馆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2 建设多元文化馆藏

笔者认为,现代图书馆的三大基本要素可概括为人、资源和技术,资源建设和技术革新都是为“人”服务的,所以,“以人为本”的理念当自始至终贯彻在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中。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之间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诸多领域的差异要求民族地区图书馆充分考虑读者群体的多元化,走多元化馆藏之路,唯有如此,才能践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平等服务”的理念。具体来说,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多元文化馆藏建设主要包括:多语种、多载体、多层次内容等三个方面的文献资源建设。增强少数民族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民族认同的前提下达到国家认可,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因此,汉语应该成为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收集的主要文献语种,另外,文字是文化的首要传承载体,因此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地区图书馆应着重收藏相应的民族语言文献资料。比如,在内蒙、、新疆地区的图书馆可以加大本民族相应的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文献资料的收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形式不一,既可以从饮食、服饰、建筑、婚俗、出土文物、墓葬、宗教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也可以通过舞蹈、绘画、雕刻、歌曲等艺术形式表一现,而以上文化传统的载体类型是各种各样的,因此,图书馆在资源采集时不能拘泥于纸质文献,更应利用地域优势加强对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和保护,建设多元载体的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库。在内容层次上,既要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的传播,又要兼顾本民族的文化传承,还要将世界各民族的文明展现给读者,培养读者开阔的视野。

4.3 开展多语言咨询服务

多语言咨询服务是指以少数民族语言为相应群体提供服务,是图书馆多元服务的深层次延伸型。少数民族图书馆在了解服务区域内民族族群的基础上实现图书馆标识系统语言的多元化、信息检索系统文字的多样性及咨询馆员服务语言的多样性等。在笔者看来相对于技术支持可完成的图书馆多语言文字标识,咨询馆员的多语言服务更加关键,因此在招聘和培养咨询馆员的过程中,了解其民族背景、教育背景、特别是其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至关重要,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馆员与少数民族读者的无障碍沟通和交流,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独立性、异质性的前提下更好地提供多元而人性的服务。

4.4 加快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建设

“语言,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作用于人与人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映的中介;当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当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8 ]我国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些民族内部甚至还使用着多种语言。目前,全国55个少数民族共使用100种以上的语言。在经济生活趋同的现代化背景下,语言生活的多元性受到挑战,部分民族产生母语危机现象,如畲语、仡佬语、赫哲语、鄂伦春语、裕固语、土家语等,母语危机势必淡化民族文化的特色,影响民族文化认同,因此,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加快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是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更好、更有效地开展多元文化服务的关键,有助于民族地区的日常交际和信息化,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发展及和谐社会构建。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29个民族有与自己的语言相一致的文字,有的民族分不同派系,使用一种以上的文字,因此,29个民族使用文字达54种,如今已有蒙古文、藏文、彝文等多种传统通用民族文字编码字符集、字型、键盘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并且在技术层面上已实现与中、英文等文种的转换和互译。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可以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整理、保存民族文献, 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4.5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少数民族地区用户群体的多样性导致了文献信息需求的多样,使图书馆的区域合作成为必然。少数民族地图图书馆经费的紧张更加需要走资源共建共享之路以合理配置经费,避免重复购置。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的共享提供了物理上的可能性, 超文本标识语言、超媒体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条件与保障。“区域合作”是图书馆的必走之路,它包括“区域内合作”和“区际间合作”两种模式,“区域内合作”可分纵横两个方向,在纵向上,建立地方院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为依托的文化网络;在横向上,加强与地方情报单位、博物馆、档案馆等机构的合作。区际间合作则主要是针对我国少数民族杂居现象,各自发挥地区图书馆的特色和优势。区域合作的内容包括联合采购、联合编目、文献传递、特色数字馆建设等,实现实体馆藏资源和虚拟馆藏相结合、印刷型文献与其他载体文献相结合、文献检索与原始文献提供相结合的资源共享。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该州总人口266.63 万人, 少数民族人口192.5 万人, 占总人口的72.2 %, 其中土家族110.27 万人, 苗族88.43 万人。根据当地民族分布特征,将该地最高学府吉首大学图书馆建成土家族、苗族文献信息中心,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图书馆建成旅游文献信息中心,湘西州科技情报所建成湘西经济文献信息中心,而将具有相似人文地理环境、侗族、瑶族民族特色非常浓厚的邻近地区的怀化学院建成侗族、瑶族文献信息中心,[9 ]同时以吉首大学图书馆为区域中心,支援并带动该地区州、县级公共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和村级农家书屋的建设和发展。

5 结语

文化自觉是民族文化变迁的内在动力, 全球化的到来为文化自觉提供契机的同时也使每个民族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外在压力。为了给本民族的文化赢得一个良好的处境,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对外的开放式“出场”中才可能赢得自我发展并体现其文化价值的机会,才能成为全人类的共享资源, 从而自身也将不断地得到丰富和更新。如何通过提升图书馆的多元文化服务,满足本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需求,唤醒其文化自觉意识,使文化自觉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是每个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要面对的现实。

参考文献:

[1]乐黛云.文化自觉与文明共存[J].社会科学,2003,(7):116-117.

[3].文集・第十四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197 .

[3]邱仁富.少数民族地区多样性文化共生发展的传统模式[J].前沿,2010,(1):76.

[4]黄荣清等.20 世纪90 年代各民族人口的变动[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4:214-215.

[5]徐贵恒.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新解[J].中国民族.2010,(11):67.

[6]Defining“multiculturalism”.[EB/OL].[2009-02-07]. http://if2la. org/V II/ s32 /pub/multiculturalism-en. pdf.

[7]陈永平等.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路与模式[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9):66.

[8]高长江.文化语言学[M].沈阳:辽宁出版社,1992:13.

祖父的园子范文6

云南中医学院民族医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国务院颁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健康服务业是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涉及到民生的各个方面。云南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为发展云南省特色健康服务业奠定了基础,结合我省民族医药特色优势,探索发展我省民族医药特色健康服务业的必要性、重要性及相关对策,以资为云南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 健康服务业;民族医药;云南;对策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1-0012-02

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1]明确提出,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和特色优势,合理定位、科学规划,打造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探索体制创新。云南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为发展云南省特色健康服务业奠定了基础,结合我省民族医药特色优势,探索发展我省民族医药特色健康服务业的必要性、重要性及相关对策,以资为云南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1我省发展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必要性、重要性

发展具有云南民族医药特色的健康服务业是云南独特的区域位置和多民族“多元一体、和而不同”为特点的医药体系所决定的。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气候宜人,人文、生态环境友好,是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同时还是植物王国,拥有中药资源6559种,居全国首位药用植物6157种、动物372种、矿物30种,民族药1300余种,天然药物资源的品种和数量均居全国之首[2]。生息在这片热土上的25个少数民族,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的经验乃至医药理论,在不同的人文背景、气候环境中孕育出具有自身特点的民族医药,形成了傣族医药、藏族医药、彝族医药等多元一体的民族医药体系,具有“区域分明、和而不同、医文结合、医药结合”的特点。在这个民族医药体系中蕴含了丰富地各民族养生防病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在健康服务业中具有医疗和保健等多方位的价值。民族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康的需求,符合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发展健康服务业的同时,也可以不断的总结梳理各民族行之有效的养生保健及防病治病的方法,并且加以规范和进行推广,对于民族医药民间有效经验的保护和传承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健康旅游中融入民族医药的防病、养生和治病方法是发展云南特色健康服务业必不可少的内容。旅游活动是展现文化的一种方法,而旅游者出游的目的是体验和感受一种异域的文化。云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要展现的就是各民族特有的文化,而民族医药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中融入民族医药内容能更好得展现云南的特色。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体验不同民族养生的简便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生活中,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播和发扬。

总之,“天时、地利、人和”兼具的民族医药优势资源,将在云南发展健康服务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前景广阔。

2发展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建议

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业是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我省建设具有云南特色的健康服务业,多措并举发展我省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业,提出如下建议。

2 1加强民族医药医疗机构建设,提升预防、保健医疗服务能力

2 1 1建设我省民族医药医疗服务网络根据《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3]:“实现每个州、市均设有1所州市级中医(民族医)医院,且80%以上达到三级甲等中医(民族医)医院标准。”的要求,采取政府或社会投资等灵活方式建设民族医药医疗机构,尽快建设各州市县民族医院,使得每一个州市县都有民族医院,每个州市县都能提供较高水平的民族医药服务。

2 1 2充分发挥民族医药预防保健特色优势,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民族医药蕴含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经验和方法,很多方法操作方便,效果显著,适用于在基层医疗服务中推广应用。民族医药拥有丰富的民族药用资源,就地取材方便廉验;多样的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特色方法,可以作为基层医药资源不足的重要补充。建议结合当地民族医药资源特色,在当地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卫生室增设民族医药服务项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同时民族医药资源中的食疗方法也可以推广和普及,建议在当地卫生医疗机构中设立民族医药“食疗中心”,在民族医药理论指导下,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的配餐方案,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以傣族医药为例,傣医具有“天人合一、体质相异、整体恒动”的养生观,傣族根据季节不同,进行饮食调养,达到机体四塔的平衡,如傣族认为冷季是人体“四塔”偏衰的季节,在饮食上要选择甜味和辣味的食物[4]。所以,在此季节中,应该配餐中适当多加一些甜味和辣味的食物,起到养生防病的作用。

2 2建立民族医药养生保健机构与管理机制,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建议由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开展关于民族医药养生保健机构建设与管理机制的研究,明确养生保健机构准入、设置条件,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健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二是对参加相关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补贴;三是建立健全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2 3加快民族医药信息化建设,发展民族医药健康文化 支持民族医药健康知识传播机构发展,培育民族医药健康文化产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深入宣传民族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推广科学有效的民族医药养生、保健方法,鼓励开办专门的民族医药健康节目或栏目,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和促进健康的风气。

整合、完善名老民族医典型案例共享数据库和民族医药传统知识文献数据库,推动基层民族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重点专科、民族医药文化科普等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2 4利用民族区域特点,发展民族医药健康旅游整合我省优势民族医药医疗资源、特色养生保健资源、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发展民族医药保健养生旅游、民族医药医疗旅游。初步设想,在省内打造以滇西北、滇南、滇中为主的健康旅游路线,从民族养生、保健、食疗、文化各方面体现民族医药特色,具体路线如下:①滇西北民族医药健康旅游路线:大理—丽江—迪庆—怒江—德宏—腾冲,该路线包括了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保护区,沿线有白族医药、纳西东巴医药、怒江流域(傈僳族、怒族、普米族、独龙族等)医药、迪庆藏医药。②滇南民族医药健康旅游路线:思茅—红河—文山—版纳,沿线有傣族医药、壮族医药、哈尼族医药等。③滇中民族医药健康旅游路线:昆明—楚雄—玉溪,沿线有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著名医家兰茂故居、云南白药集团、彝族医药等。

2 5加强药食同用中药材的种植、产品研发与应用开发适合我省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保健养生产品和旅游产品。我省具有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可以发挥相关学会、行业协会、企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种植有关中药材,研发保健酒、保健菜肴食品(如漆油鸡汤、天麻鸡、石斛菜系)等。

2 6建立民族医药健康服务(养老服务)聚集区针对本省人口老龄化的突出问题,发挥民族医药养生保健作用,依托我省民族医药资源优势和医疗机构建设民族医药健康服务(养老服务)聚集区,在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中融入民族医药内容,加快发展健康和养老服务,做大做强健康和养老服务产业。例如,以傣医药、彝医药、白族医药、藏医药、纳西东巴医药为试点,建设基于不同地区、民族的养老观念、风俗和特点的“省—县—村”三级养老服务模式。

2 7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促进民族医药服务贸易发展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活动,以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为契机,鼓励和扶持我省优势民族医医疗资源,如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德宏州中医医院到境外、国外拓展业务。可先采取在境外或国外合作开办中医药(民族医药)诊所、治疗中心的方式,条件成熟时,可开办医院。这些诊所、治疗中心、医院,除在当地提供民族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外,还可辅助开展民族医药医疗旅游工作,组织客源到云南来进行民族医药医疗保健旅游。

总之,我省在民族医药优势资源基础上发展健康服务业既可以彰显云南健康服务业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可促进民族医药养生、防病知识的传播,对云南民族医药也起到了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S].2013.

[2]郑进,张超,马伟光,等.云南民族医药是天然药物发现性研究的摇篮[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0):70-72.

[3]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S].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