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狗学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狗学叫范文1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创造教学 艺术教学 书本数学 生活数学
一、小学数学创造教学的整体思路
“能力总是指进行某种特定活动的能力,它只存在于一个人的特定活动中,而且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着的”,“从某种程度来讲,研究学生的数学能力,也就是研究他的数学活动”。
创造能力应该是某种特定的创造活动的能力,它只存在于一个人的特定的创造活动中,而且在创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从历史发展的层面看,小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发现活动是一种再创造活动,对人类数学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几乎没有什么意义,然而,从学生发展的层面上看,小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发展活动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造活动,对学生个体数学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就是“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式”。
布鲁纳说:“通过大量的数学学习实验,总结出四条数学学习原理:一是建构原理,学生开始一个概念、原理或法则时,要以最合适的方法建构其代表;二是符号原理,从简单的记号逐渐抽象成符号体系;三是比较和变式原理,通过比较和变式学习数学概念、原理或法则;四是关联原理,把各种概念、原理联系起来,在统一的系统中学习。”
二、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小学生建构数学认知结构的一般过程:输入新内容、新知识同原有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强化巩固、反馈检查,建构数学的认知过程应该修正一下:通过感知获得信息,根据需要加工信息(实现交流目的完成交流任务、寻求方法解决问题、发现本质特征、揭示相互联系……),借助经验引申拓展,反思感悟数学创造的动力源泉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内容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致使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用、神秘难懂的印象,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为此,我们必须摒弃过去“斩头去尾烧中段”的做法,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必须认真学好数学。
1.寻求知识背景,激起学生内需。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内在学习动力。
2.用于现实生活,领略数学风采。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学生知道用于何处,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顺利地解决“怎样去”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从而力求让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
3.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建构。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4.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际,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教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设计了两道这样的习题。1.将含盐率是15%的盐水30千克,变成含盐率60%的盐水,需蒸发掉多少千克水?2.将含盐率是15%的盐水30千克变成含盐60%的盐水怎么办?这两题出示后,大部分同学都沉静在思考中,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了旧矩的束缚。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要使盐的浓度提高有两种做法。学生立即说道:要么加盐,要么蒸发水。对,提高浓度的途径有: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加盐,使盐水中的水变少――蒸发水。这样就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加多少盐?二是要蒸发多少水?从而使问题的思路明朗化。当加盐时,盐水中的水的重量不变,当蒸发水时盐水中的盐的重量不变。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方向展开。经过讨论最终得出两种正确的答案,找到了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必要的训练,使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解题“模式”。但更需要学生掌握一类问题的内部表征,引导学生思考时直通问题的数学核心,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如果没有这些知识储备,就很难对问题进行分析,抽取特征加以合并,很难真正学会解决问题。
三、变书本数学为生活数学
小狗学叫范文2
一、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一位记者问霍金先生:“您的病已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您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霍金的脸上充满着笑容,他用手指叩击着键盘:“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霍金回答了成功的秘诀,那就是时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感恩父母、感恩师友、感恩社会。学会了感恩,就学会了做人,就会增强责任意识,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我在教学中,注意到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行为、思想都让人感到无奈。如在家里顶撞家长,娇生惯养,对教师的教育不耐烦,同学之间相处不融洽等,作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在英语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感恩教育,挖掘英语教材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例如,①给学生介绍西方文化。如感恩节的来历:一些朝圣者为了,乘坐“五月花”号船来到美国,在行程中受到了饥饿、疾病、严寒的考验后,只有少数人在当地印第安人的帮助下,在这块土地上开始种植,顽强生存了下来。于是,这些幸存者为了感谢当地人的的帮助和上帝,举行了庆祝,并把这一天定为感恩节。我告诉学生:“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不能做单枪匹马的英雄,独来独往,只有和他人友好相处,才能互相帮助。当你遇到不会的英语单词时,要向同桌请教。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大家要配合才能完成。上学的书包、文具、学费都是父母提供的等,你们要从小学会感恩。”②让学生对父母感恩。给学生讲解一些英文故事,让学生懂得父母对自己的无私之爱。每当节日到来时,让学生自己制作贺卡,用英文写上祝福的话语以感谢父母、师长对自己无私的关爱。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们不能把自己看成知识的权威,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强调主观教学观念,让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学习。这样教师就成了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学习的包揽者,学生就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被动的学习者。教学过程非常僵化、枯燥,只能按照教师给出的知识点去背单词、练口语、抄写练习等。在母语的思维中学习外语,困难可想而知了。学生不甘说半个不字,只是在虚于应付教师,感受不到学习的丝毫乐趣,像是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新型的师生关系弱化了教师的主宰,教师的教学没有过多的条条框框,而是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要求,尊重他们的学习愿望,制定被学生接受和认可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时的教师角色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没有了面对教师的压抑感,学习氛围变得轻松起来,学生就敢于大胆去说,发挥学习的想象力。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尊重、热情、激励永远都不为过,不怕多,因为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忽略了这一点,而学生缺少的就是来自教师的那份真情流露。这些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基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情感因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让学生喜欢自己,愿意接受自己的教学,就要从情感上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产生思想的共鸣。如果学生面对教师总是惧怕,生怕被批评一顿,被罚站、被讽刺,肯定对教师躲得远远的,这样的教师也肯定不会喜欢自己的学生,没有教育的耐心、爱心和诚心。这就背离了新型师生关系的人性化教学。教师不应摆出高高在上的权威面孔,要展现亲和力,给学生一个平易近人的印象,让学生没有压抑感,课堂听讲心理放松。对于学生的不对之处要耐心给予讲解,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根源,手把手地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能只重视优秀生,而忽略了学困生,他们更加需要教师的帮助。在课下,教师可以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思想,无拘无束地说笑,做学生的好朋友,增进彼此的沟通。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小狗学叫范文3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营造氛围,自主学习;联系生活,创设情境;鼓励质疑,培养自信;精心设问,吸引学生;授之以渔,实现双赢。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高效课堂;构建
构建高效课堂应是教师的基本追求,也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高效课堂是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充分发挥的课堂。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构建高效课堂,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营造氛围,自主学习
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才能思路开阔,主动参与学习。教师亲切的笑容,适度的幽默,鼓励性的语言,师生互动等,以及小游戏都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激励的语言、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给予充分的赞赏,这样,学生就消除胆怯、自卑心理。要改变传统的“权威”观念,建立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让良师益友的角色得到正真的实现。教师要把课堂“让”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参与课堂活动,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乐于自主学习。例如:教学 “分数应用题”,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班学生人数不超过50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5,问这个班最多有多少个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我一说出题目,就有学生提出:“这道题未告诉具体人数,无法解答,是不是题目出错了?”我对学生的质疑没有直接给予答案,而是反问学生:“学生的人数应该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学生人数应该是整数。”我再启发:“那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经过讨论,很快得出结论:4+5=9,因此这个班的人数最多是45人,并很快求出班里有45人,男女生的人数。
二、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样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学生 就会乐于参与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开始我出示的不是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教具,而是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生活实物,如酒盒子、麻糖盒、化妆品盒、魔方、茶叶盒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结合实物观察演示说明)。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生活中这些熟知的事物所吸引,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看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倍感数学的情趣,一个个不但会说,而且乐于上台演示述说,以展现自我,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创设导入情境,其一让学生能初步意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其二让学生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方法(从“点”“线”“面”三方面入手)迁移到对圆柱特征的认识活动中来。学生就能主动地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无疑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好学情感是积极的、主动的。
三、鼓励质疑,培养自信
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因此教学时,教师应该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创设问题环境,使学生产生质疑的欲望。 例如:在教“按比例分配”时,一上课,我就谈话引入新课:“春天来了,学校要植200棵松树,准备分给六年级和五年级两个班来植,你们看怎么分?”学生听完题,纷纷议论起来,交流后基本上同意两个班各分100棵。这时我说“要按各班的人数的多少来分。六年级有45人,五年级有55人。”这时,有学生提议人多的多分几棵。我及时抓住时机:“对,人多的要多分,人少的要少分,那么有没有一定的依据呢?今天我们要学的“按比例分配”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都想急于知道这个依据,于是,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在教师的引领下进入对新知识的探究过程。
四、精心设问,吸引学生
数学是以课堂思维为主的,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进行的是有意义的思维训练。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打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带入富有现实意义的生活情景中。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的课堂上,把学生分成6人一组,并用自己准备好的画圆工具,一个图钉,一条细绳,一支铅笔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由于用这套工具画圆看似简单但真正画起来一个人还难以完成,就必须合作操作。稍有不慎,就y以画出一个理想的圆。正是因为在反复克服困难中才好不容易画出一个圆,它便增加了吸引力从而深刻体会到画圆的各个要素的作用。因此学生在学习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学生就有感而发,有话可说,表现地异常积极。这样的课堂学生才是一种享受,才能实现和谐与高效。
五、授之以渔,实现双赢
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使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与自觉钻研数学的习惯。教师要不断地将学习数学方法化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数学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其知识和技能将成为人们不断发展、生存的“通行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自力.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2000.6.
[2] 赵满山.数学教学的特殊性及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科教导刊,1999.6.
[3] 韩立红.数学教学的特点及现状分析[J].职业教育,2011.12.
[4] 张尚山.如何推动数学教学的改革[J].中国科教导刊,2001.03.
小狗学叫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有效性 构建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否是有效的。因此我们应该探索有效性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学的过程,并不是指教师教得如何认真如何辛苦的过程。一节课学生没全身心的参与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要使课堂成为有效性的教学课堂,本人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提高自身业务知识
一名合格的老师,只有在工作中永无休止地学习,增长知识,改变观念,才能储备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近几年,要注重自已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向经验丰富的老师们求教,平时只要有到外地听课的机会,我主动争取。一是走出校门,获取教学新信息;二是广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把握教改的方向和着力点;三是留心报刊杂志上好的方法,指导自己的教学,通过不断更新自已的教学方法,学生才会学得轻松,课堂才会气氛活跃,教学才会效果更好。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经验,做好学习笔记。[1]
二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才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去攀登数学的最高峰。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的培养则更显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2]
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把爱渗透在课堂上,关爱每一个给学生,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让学生喜欢数学这门学科,如果学生喜欢了数学,那么学生就对数学有了兴趣,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愉快地参与学习过程,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才毫无疑问是有效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内容,可以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1. 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 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3]
3.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并观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4.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到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这样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三、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也指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给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做到尊重每位学生的权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中充满浓浓的人文气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仅仅体现在部分学生身上,而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不强加给学生某一种解题策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4]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5]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有题可做。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可出示这样四个题目:
1.一堆72吨的沙子,运走了 1/4 ,运走了多少吨?
2.一堆沙子,运走了1/4 ,恰好是18吨,这一堆沙子有多少吨?
3.一堆沙子,运走了 1/4 ,还剩54吨这一堆沙子有多少吨?
4.一堆沙子,第一次运走了全部的1/4 ,第二次运走了全部的1/2 ,共运了54吨,这一堆沙子有多少吨?
在练习时,让学习程度中下等的学生做第1、2题,中上水平的同学在做完1、2题后,再开动脑筋做第3、4题这样,不仅使多数学生能“吃得了”,而且是少数学生能“吃的饱”。这样的分层练习不但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后的练习中,我也采用这样的方法。有能力、学习好的留一些难题,中、下等的学生留一些较简单的习题。
四 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课堂,才是一个有效性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何裙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
[2]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C].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3]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
小狗学叫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校课堂 学习兴趣 合作学习
一、前言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初级阶段,其对于帮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小学教育学科众多,每一节课的时间又只有45分钟,这使得小学数学教学时间非常有限。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必须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的设计,以确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相比于相对死板、固定的传统教学环境,学生更喜欢自由、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尤其是数学又需要学生多动脑,依靠逻辑思维来完成学习,因此对于具有难度大、学习抽象的数学学科来说,小学生都是比较排斥和抵触的。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错误学习状态,教师必须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出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充满趣味、自由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故事、卡片等教学辅助手段,来实现对教学情境的有效构建。例如,在进行《可能性》的知识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对“狄青抛铜钱”故事的讲述,来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良好的知识探究环境,让学生以故事为引入,展开对学习内容的关注与质疑,然后在经过他们亲自的试验后,深入地理解“可能性”的概念。
三、加强师生沟通,营造良好氛围
在任何行为当中,氛围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氛围好,那么事情成功的概率就更大,小学数学教学行为亦是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基于对学习氛围的有效认识基础上,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环境来看,想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师就必须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沟通来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以确保每一次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状态都是愉悦、快乐、轻松的。除了要加强师生沟通外,教师必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抛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差异,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对平等与民主,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放下心中的担忧,从而将注意力真正集中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上。例如,在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在创造出一个自选超市的生活情景,在超市当中有着不同价钱各种各样的商品,每个学生都有100元,让学生到超市中选择自己想买的东西,然后到收银台(教师)处结款。这种以情境创设为基础的教学行为,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教师与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小学数学高校课堂的构建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实现方法创新,应用多媒体技术
教师想要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高效性,就必须要多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因为教学方法是教师传达知识的重要途径,如果教师传达知识的方法只有一种,那么久而久之,学生肯定会失去学习兴趣,高效教学课堂目标的构建也就因此失败;相反,倘若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够丰富多变,那么所呈现给学生的数学知识就是多种多样的,面对多种多样的知识传递,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就会更高,因为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根据我国教学事业当前的发展状态来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应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如任务驱动教学法、兴趣导入等。但相比之下,笔者更推荐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因为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将抽象、烦琐的数学知识具象化,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多媒体技术所具备的音频、视频、图片等功能,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很大的教学辅助。例如,在进行《图形的变换》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多种图形的展示来完成教学,这种教学效果要比传统教学方法“教师枯燥地讲,学生抽象地想”教学效果要好很多。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环节中,推荐多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以确保高效课堂构建的实际效果。
五、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所谓“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就是能够为学生建立起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这个课堂学习环境下,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最大限度吸收与记忆。然而,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薄弱,这使得他们在面对抽象性相对较大的数学知识学习时,常常会因为“想不明白”“想不通”而影响学习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开展合作学习模式来进行教学,以保证学生能够在合作探究状态下,克服学习困难,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例如,在进行《自行车里的数学》学习时,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再加上单个同学很难完成学习探究,因此教师就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分组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上真正地去研究研究自行车,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找到隐藏在自行车里的数学知识。例如对“不同类型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进行实际探究,或者是对自行车“齿轮与车轮关系”的研究等。通过这种合作探究模式,学生不仅克服了自我学习的困难,还能通过合作探究获取最真实的数学知识。虽然教师在课堂上的直接教学能够让学生更直接地获得知识,但相比之下,自己动手获得的知识记忆会更深刻。因此,合作探究能够实现对小学数学教学高校课堂的有效构建。
六、总结
综上所述,对小学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不仅是现代数学教育对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更是帮助学生实现数学素养有效构建的重要途径。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应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知识、技能教学,而是要通过以兴趣的激发和学习行为的引导,来让学生主动地去进行学习,因为学生主动学习对知识接受的效果要远远大于教师课堂上的硬性灌输。所以,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就是实现高校课堂构建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基于此理念对高效课堂构建展开深入研究,以争取在高效课堂构建方面获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小狗学叫范文6
【关键词】数学教学;高效课程;备课;探究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追求,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希望,有了高效的课堂,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关注学生当前发展,还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有效的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情感教育等方面的要求。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教学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血肉和骨干,只有课前精心的准备,在课堂四十分钟里才能经受住学生的考验,才能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否则,教师会应接不暇,手忙脚乱。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考虑,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首先是教材资源,其次是生活资源,第三是网络资源。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也需要生成。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课堂的精彩生成需要一定的空间。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做到粗中有细,富有弹性。所谓的“粗”是指明确需要实现的三维目标,描述出课堂情景的大体轮廓,在各环节为学生的互动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所谓的“细”,也就是预想每个环节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产生哪些不同的思维,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如我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为感悟0.2与0.20大小相等时,出示了一个平均分成100的正方形纸,其中20格涂了颜色,教师用一个问题“可以用哪个小数来表示?”让学生在说理中弄清楚0.2=0.20,但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这样的预设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思维获取新知,这样的学习不是更有效吗?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力。因此,课堂教学的关键 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可能性》课中,我提问“袋子里放什么棋子就不可能摸到红棋子。”学生在操作和交流中“创造”出了袋子里放黄棋子、绿棋子或黄绿棋子等全部情况,最后总结出袋子里只要不放红棋子就不可能摸到红棋子。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只要教师肯挖掘,学生的潜力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是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在知识迁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概括。只有经过概括的知识结构,才能准确地辨别出新旧知识间本质上的差异或相似程度;也只有经过概括的知识结构,才具有稳定的、清晰的概念。而课堂有效教学的设计在于唤醒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系统,与新知识产生联系,激起学生探索规律的心向,进而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教学中,要改变以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树立全新的课程目标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的课程功能,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在自主建构中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时,学生对体积这一概念是陌生、模糊的,为了加强学生的切身感受,教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空着的书包和放进书之后的书包,使得学生亲身感受到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就不同的道理。通过实践,就把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实,而且创设的情境具有现实性,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素材,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的学习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再如,在教学判断题“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一定是个长方形”时,我把这道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为自己的结论寻找足够的证据。学生在翻阅书本、低声讨论后,自然分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组。争论开始了,认为正确的同学提出,书上就是这样说的:“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就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认为错误的同学提出,圆柱的侧面展开也可能是个正方形,练习册上就有这样的题。认为正确的同学反驳: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展开后还是长方形。大家的意见开始趋于一致,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时有一个同学发表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圆柱侧面展开后也有可能是个平行四边形。他同时展示了他用纸做的圆柱侧面,果然是个平行四边形。受他的启发,有的同学还提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能是个不规则的图形。
其实,每个同学的判断都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所以有不同的看法。圆柱的侧面如果沿着一条高展开,就会成为一个长方形;如果不沿高展开,而是沿着一条斜线或曲线展开,就会是平行四边形或不规则图形。我想关于这道题的对错己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了,重要的是教学的三维目标已经得到了彰显。
四、注重激励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是构建有效课堂的手段
由于传统教育长期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来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长此以往,在有意无意间泯灭了学生的好奇心,压抑和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越来越多地运用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创新和实践、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教学中,我们要从多方面进行正确、肯定的评价,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获得“在数学学习中不断成功”的感受,从而尝到“成功是成功之母”的乐趣。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 ”时,授课教师在完成新授内容以后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有个工厂想招收一名技术工人,经过层层筛选,有两名工人进入了最后考核阶段。最后的考核结果是:在相同时间内,甲工人共完成零件80个,其中合格的有76个;乙工人共完成零件75个,其中合格的有72个。你能帮助经理做出决定:应招收哪名工人吗?绝大部分学生通过计算甲、乙两个工人加工零件的合格率(甲:76÷80×100%=95%,乙:72÷75×100%=96%),确定应招收乙工人。但也有学生是这样想的:在相同时间内,甲工人加工了80个零件,乙工人加工了75个零件,这说明甲工人的工作效率高,因此也可以招收甲工人。这两种想法都有道理,当时授课教师灵机一动,马上说:“那好吧,如果我是老板,两位工人都试用一个月再做决定。”这样的评价,其实就是用数学语言与学生进行了很好的交流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一,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五、构建媒体型学习模式,追求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