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分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春分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春分的诗句

关于春分的诗句范文1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2022年清明的诗句,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2022年清明诗句清明诗句1:《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诗句2:《破阵子·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清明诗句3:《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清明诗句4:《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诗句5:《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明诗句6:《清明日对酒》

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诗句7:《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

冯延巳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清明诗句8:《青门引·春思》

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清明诗句9:《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诗句10:《清明》

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诗句11:《忆少年·年时酒伴》

曹组

年时酒伴,年时去处,年时春色。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

念过眼、光阴难再得。想前欢、尽成陈迹。登临恨无语,把阑干暗拍。

清明节养生饮食1、枇杷叶粥

配方枇杷叶10~15克(鲜者30~60克),粳米50~100克,冰糖少许。

做法先将枇杷叶用布包入煎,取浓汁后去渣,或将新鲜枇杷叶刷尽叶背面的绒毛,切细后煎汁去渣,入粳米煮粥,粥成后入冰糖少许,煮成稀粥。

此方清肺,化痰,止咳,降气,适用于肺热咳嗽,咳吐黄色脓性痰,或咳血,呕血,以及胃热呕吐呃逆。

2、丝瓜花蜜饮

配方丝瓜花10克,蜂蜜15克。

做法1.将丝瓜花洗净,放入茶杯内,加开水冲泡,盖上盖,浸泡10分钟后,倒入蜂蜜搅匀即成。2.服用时,拣去丝

瓜花不用。趋热饮用,每日三次。

此方具有清肺平喘之功效。适用于肺热型支气管炎、咳吐黄痰、喘息、胸痛、口燥等症。

3、银耳茶

配方银耳20克,茶叶5克,冰糖20克。

做法茶水去渣,银耳泡开加冰糖炖烂,倒入茶汁搅匀即可。

此方具有滋阴润肺之功效,适用于阴虚久咳、发热等患者。

清明节气的优美句子1、媚清明节,黄鹂鸣切切,明媚清明节,心儿可歇歇,明媚清明节,花儿更娇艳,明媚清明节,柳条更旖旎。

明媚清明节,踏青好季节!让我们一起踏青吧!

2、这个雨季,窗外的雨听着有些伤感,也许是恰逢清明吧。

水墨丹青的江南水乡,清新而又让人思绪万千!

3、清明节就要到了,我又开始伤感了,我又开始想念你们了,你们曾是我就亲近的人,现在我们却天各一方,你们还好吗!我相信因果,我相信轮回,所以我相信你们一定现在很好很好,只是我还是忘不了,只是我还是放不下,所以我又开始想念你们了,所以我又开始伤感了!

4、清明即将来临,我是期盼清明,又讨厌清明。

清明,给我留下很多伤感,同时也给我不少回味。四月桃花时,忧伤却与日俱增,何时才是一个‘了’字。

6、天人永隔,或许并非最远的距离,逝去的人在心里住着。

微笑着回忆过往,想念不再伤感。思念的季节,清明已至!

5、又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清明祭祖扫墓了,想起已故多年的双亲却不能回去心里说不出的伤感悲切……

6、清明节前后,种瓜种豆。

种一粒希望,徜徉成功的海洋;播一粒爱情,收获情深意浓;洒一颗健康,身强茁壮;插一颗吉祥,幸福荡漾;清明节心情如春明朗!

7、用心感受生命,用心体味人生,用心学会生活,亲爱的朋友,清明节到了,我用心给你发条短信,希望你用心去体会,愿你用心感激生命,感激生活,做一个有心人。

8、清明节前后,踏青好日头,快乐早早把你等候,如意已在向你招手,平安要伴你左右,好运要跟前跟后,还有那幸福,要同你携手白头。

嘿嘿,清明节快乐哦。

9、又是一年清明到,今年还是第一次回老家,家乡已经越来越陌生了,看看小时候的熟悉风景,伤感,没有父母的家乡还是我的家乡吗?看那些白发苍苍的阿奶阿爷,伤心,为什么我的父母不活到这个年纪昵?

10、清明节气乘着春风来到,我要替你拂去晶莹泪水,让你烦恼忧愁随风飘散,我要帮你抚平受伤心扉,让你悲伤痛苦逐渐消退,我要送你一句真心祝福,让你幸福快乐重新缠绕。

清明节,愿你忘掉过去抛开忧愁!

11、清明到来雨纷纷,大地春暖百花放。

扫墓祭祖公墓行,天亦同悲泪飞扬。清酒一杯诉衷肠,亲人天国可安康?纸钱捎去情无限,传送心意到天堂。但愿亲人都无恙,幸福生活万年长!

12、清明将至,春分已过。

细雨蒙蒙的天气无端让人伤感,感怀过去。走过校园,很多花儿都已经开放,树木也开始萌芽,生命的美好总是让人驻足。心忽然开始宁静下来,花开花谢,云卷云舒。

13、寒食禁火吃冷餐,多多运动体康健,清明时节好春光,风筝放飞美心愿,秋千荡起满心欢,插柳聊且为思念,踏青游玩神清爽,吃块青团好运粘!

14、带着一丝缅怀的思绪,带着一份难忘的情怀,带着一份真挚的情感,在清明这一天,释放365天的思念,传送穿越时空的牵念,你的幸福安康是我最大心愿!

15、人间四月芳菲日,清明爽朗一片天,踏青赏花多自在,自在娇莺洽洽啼。

飞燕杨柳弄碧柔,快乐从脚笑到头。清明时节不飞雨,幸福健康送给你!

16、清明时节来踏青,赏花观景好心情;植树成林好遮荫,美化环境一份力;寒食日里吃鸡蛋,破壳重生好前景;清明节里放风筝,赶走晦气来好运!

17、不必再感慨世事无常、人生苦短;

曾经真正爱过,生命便不存在遗憾;即使是天涯地角、即使相隔着无法跨越的横沟,只要心中有爱,生活就有明天。

18、既然我们有勇气来到这个世界,就没打算活着回去。

关于春分的诗句范文2

【关键词】四象;星象;时空;图式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8—0201—06

四象,意指“四种神圣的生物”,是一套以动物形态出现的四个神灵。中国传统的天文学体系将赤道附近的星空划分为二十八宿,并分别由四象(神)统辖。象是中国传统星宫体系最基本的概念,作为四个赤道宫的象征,最终形成了由五种动物组成的四组灵物,分别具有四种不同颜色以及代表四个不同方向,并与二十八宿完成固定配合的严整形式,这便是东宫青(或苍)龙、西宫白虎、南宫朱雀(或鸟)、北宫玄武。四象的确立,不仅标志着古人在观察星空时就已明确区分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更重要的是,四象成为“宇宙形态”的思维理念的典型代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一、起源——观象授时

四象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化理念,显然已经脱离了原始的原生形态。《尚书·洪范》写道:“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日月星辰的移动,直接关系到季节的更替和气象的变化,气候的冷暖干湿又左右着农作物的生长。先民们经过长期的精心观测后发现,天体的运行变化实际上都忠实地遵循着各自的规律。这个发现让古人找到了决定时间的准确标志,于是便采用观象授时的方法来确定时令季节、制订历法,逐步建立起识星体系。四象体系的形成最初来源于原始的识星模式。

满天繁星绚烂夺目,先民们如何观察和识别它们呢?为了便于观测,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确定天体在天球上的位置,一系列坐标体系便由之产生。不仅如此,先民们采用了一些非常奇特的方法,把纷乱复杂的星际世界梳理得井井有条。一般说来,有两条途径:一是首先认识天空中少数亮度极强的恒星,然后通过这些恒星再去认识其他的恒星;二是并不把恒星看作彼此孤立的个体,而是将成组的恒星幻化为一个图形,认识这个图形之后,再进一步熟悉其中的每一颗星。当然,这两条途径应该是并行的。由于天空可见的亮星太少,因此,首先确立星象概念并进而认识恒星的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

星象是古人对恒星自然形成的图像所作的特意规定,他们根据这些图像的形状,赋之以人物、动物、器物等不同的名称,于是产生了最古老的星座。后来组成四个象限宫的二十八宿的宿名即来源于星座的形象。以象与象的区分而建立星座是古人找到的识星捷径。任何对于星的深入了解,都是通过最初对诸星组成的象的认识由粗到细完成的。简单地辨识某一颗星只是整个观象授时活动中最原始的一步,古人必然不满足于这种孤立的观测,而要建立整个头顶星空的完整体系。北斗位于北天极,以及常年可见的特性使其成为与其他星宿联系的最好基石。《尔雅·释天》曰:“北极谓之北辰。”郭璞《注》:“北极,天之中,以正四时。”由于岁差的缘故,北斗的位置在数千年前较今日更接近北天极,常显不隐,观测起来十分容易,成为终年可见的时间指示星。为了更加便于观测,古人把北斗七星中的每一颗星都命了名。《春秋·运斗枢》云:“第一天枢,第二璇,第三玑,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标,合而为斗。”北斗围绕北天极所作的周日或周年的旋转,很像天盖上环绕天极旋转的钟表指针。先民们根据斗柄和斗魁的不同指向,来确定北斗与寒暑季节变迁的关联,创立了“斗建授时”。这种通过观测斗杓的古老方法,使得夜间某些恒星的出没或位置变化更便于被识别。

随着古人观测水平的提高,利用北斗决定时间的方法逐渐得到完善。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对此有所概括:“用昏建者杓,夜半建者衡,平旦建者魁。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农业的发展使人们对农时季节的确定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是单纯地依靠斗柄在上、在下便不够了。因此较后就出现了通过观测某几颗一定的明亮的星宿(如鸟、火、虚、昴等)在傍晚或平明的出没和南中(过子午线)的时间,来决定季节并制订比较准确的历法。《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吴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蜗夷,日呖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土,日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毡。申命和叔,宅朔方,日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昂,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日中”、“宵中”指昼夜平分,即春分、秋分。“日永”即昼长夜短,指夏至。“日短”,即昼短夜长,指冬至。春分之日,昏七星中,七星是朱雀七宿的第四宿,所以说“日中星鸟”;夏至之日,昏心中,心宿又名大火,所以说“日永星火”;秋分之日,昏虚中,所以说“宵中星虚”;冬至之日,昏昴中,所以说“日短星昴”。日中、日永、夜中、日短,显示了一年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节气,划分出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气候,包含着自然景象和人们耕作、休息、寒暖等生活内容。

有了分至点的划分,人们就可以按照时间来安排农耕狩猎。古人的分点的观测是建立在对大火星和参星的观测上的。先民们发现,初见大火星于东方时,与农时的春分时间接近;而大火星在夜空消失,位于黄道另一端的参宿取代大火星见于东方时,正是秋分时节。《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日阏伯,季日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商星也叫辰星,即指大火星。杜预《集解》:“商丘,宋地,主祀辰星。辰星,大火也。”大火星即东宫苍龙七宿中的心宿二。参星则是《史记·天官书》中所讲的白虎。参商二星的授时传统与二子别离的上古神话有着巧妙的默契。事实上,作为一个完整的授时体系,参商二星融入龙虎两象很早便已存在了。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的河南濮阳西水坡龙虎星象图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物证。按照当时的实际天象,参商二星恰好分别处于春分和秋分两个分点上,授时标志十分明显。这清楚显示出大火与参星在古人观象授时中的重要意义。中国的古代历法属于阴阳合历,就是以朔望月与太阳年并行为基础的历法。参商二星作为二分点的确立,也令四中星的观测逐步发展完善起来。

二、衍变——时空合一

北斗的巧妙运用,使北斗在时间方面,成为授时的主星;而在空间方面,二十八宿与北斗的相互联系则使其沿赤道组成了四个象限宫,即东宫、西宫、南宫和北宫。月亮在恒星间运动的周期是27.32天(恒星月),于是古人把赤道附近的天空分成二十八份,这就是二十八宿(取二十八,是由于它既近于恒星月的日数,又可被四除尽便于分成东西南北四个区域)。二十八宿的形成是通过观测昏旦星象、间接推出太阳位置来定时令季节发展而来的,因此保留了一部分离赤道较远但自古为观象授时所用的几个主要星象。二十八宿及现有的这些名称是经过历史上多年的演变而逐渐完整定型的。二十八宿的形成与观象授时所取星象一脉相承,我们不能把它们分开。在早期,由后世东、西宫中的部分星象组成的东、西两宫似乎受到特别重视,这在包含有北斗和龙虎两象的河南濮阳西水坡星象图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甚至在数千年后的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漆箱星图上,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这一点。东、西、南、北四宫代表四象体系在宇宙空间的四方区域。而较之更早的年代,人们已经具有地理上的四方观念。

甲骨文里有合写的“四方”,也有分开来的“东方”、“西方”、“南方”、“北方”,它们都是“禘”祭的对象和风的住所。甲骨文卜辞中常见求年、求禾、祈方宁雨、向方求雨或祈方宁风的记载。风和方也经常分开祭祀,有时指明方位、附加方名。明辨四方在殷人的生活中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它不仅关乎宗教(隆重的祭方之礼),也关乎兴邦邑、建陵墓、促生产、固生活的实际需要,所谓知方而务事,通神而佑人。卜辞中有东南西北四方神名和四方风名,却没有标志时间循环变易的四季之名。其实,四方为空间意识,“四方风”则在很大程度上报告了殷人朦胧的时间意识。殷人是在对四方风的命名中渐次萌生了只有在后来才有的春夏秋冬四时观念。在人们所说的成为后来“五行说”始基因素的“四方说”中,四时观念是蕴含在四方观念之中的,四时是通过四方风暗示性地反映出来的。这样看来,空间方位在古人心目中无疑占据十分重要和显著的地位。

至此可以说明,商人的观念中初步形成了四方方位意识,更有意思的是,其中还包含了时间因素。众所周知,人类的方位意识是在太阳的启示下发生的,人类对方位的测定即源于日影的变化。如果我们把一年中每一天太阳东升时跃出地平那一瞬间的日影记录下来,再把这些天太阳西落时没入地平之前一瞬间的日影也同样记录下来,那么两个日影记录重合的时间就只有春分和秋分。这意味着二分日时,太阳升起的位置是正东方,而日落的位置则是正西方。因此,测量日影不仅是古人辨别方位的需要,与此同时,正是这种需要使他们客观上很容易认识两分点。也就是说,两分点的测定与古人确定方位的做法密切相关。一方面,体现了太阳运行至东、西两方或东、西、南、北四方的方位概念;另一方面,这种测得两分点的古老做法,导致了后来四时八节与方位的结合。春分和秋分,日出正东,日没正西;夏至日行极北,其后南移,冬至日行极南,其后北归,所以二分二至各主东、西、南、北。《尚书·尧典》记载分至四象分居四方之极,掌管四时。商代甲骨文至汉代的文献都明确反映了这一传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分至四中气与四季在早期是彼此分离的,它们的先后建立可能源于两个互为独立的体系。分至是借助圭表直接测得,因而成为建立太阳年的时间标记点,通过殷卜辞对四方风的记载能够系统地追溯出来。而四季的名称与农业密切相关,本于农业周期,其与农业周期的联系也可以通过对季节名称的研究得到清楚的反映。不仅如此,四季的划分是以分至四气为基础的。农业季节作为早期的季节周期,强烈地适应着农作物的自然生长期,而四气的确立则适应着授时正位的需要。两个体系的最终结合便是四季的形成之时。分至四气以及后来二十四节气的产生,严格地说都是依据天文学标准平均分配的结果。首先人们通过平分两分日的距离很快找到了两个至点(冬至与夏至),而后通过平分四时(冬至、春分、夏至、秋分),找到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接着他们把八节之间的距离平均三分,订立二十四节气。先民们用节气记时注历,并且一直沿用到今天。分至四气无疑是最早诞生的四时,而建立这些气点的最初目的则是确定标准时间和方位。

古人对于方位的重视还可从赋予方位以象征意义的活动中反映出来。除了视觉中“天圆地方”的直观感受外,方的确定能够满足古人对于秩序和稳定感的追求。当古人用“四方风”去隐喻地反映四时观念的时候,空间虽也面临时间化,但更主要的是,时间具有被空间同化的可能。因为古人是以理解空间的方式去理解时间,四时的观念必然带上四方观念的色彩,具有由四方风的隐喻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类似于空间观念的结构和特征。古人认为,风为震物之气,不同季节的风导致产生不同的物候征验。风由一方吹来,对雨量、收成有着不同影响,让古人敬畏风来的“方向”,如同日出日落之所。四方风作为四时的隐喻,决定了四时对四方、时间对空间的从属关系。通过四时四方的整合,天下万物形成了一种互为关联的有机整体,人与万物都在同样的生命之流中迈进。这种以时间与空间合一为特点的时空观所体现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则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源头之一,也成为四象体系的重要特征。

不仅如此,古人还将方位与颜色结合起来。古人对颜色关注的郑重性要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在甲骨卜辞中就记录着殷人在祭方时对祭祀所用的牲的颜色需专门进行占卜。殷人多用白、赤、黄、黑等色,这一色彩选择深深影响着后人的色彩观念,白、赤、黄、黑四种颜色成为后来“五色”系统中的四种主要颜色。五色之中,颜色词“青”字出现最晚,迄今在甲骨文里尚未发现。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青”字开始频频出现。《尚书·禹贡》云:“华阳、黑水惟梁州……厥土青黎。”《诗经》里也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诗句。东汉许慎是这样解释“青”的:“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春秋时期,祭牲的颜色和祭方之间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联系。孑L颖达疏:“《大宗伯》云:‘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璧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然则彼称礼四方者,为四时迎气,牲如器之色,则五帝之牲,当用五色矣。”色彩与方位的关系昭然明朗,其时大约是在春秋战国之际。《墨子》的《迎敌祠》中亦提到以方位色用兵迎敌之法,即以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的方色布阵出击。随着四象体系的日趋完善,青、白、赤、黑四色又与代表东、西、南、北的龙、虎、鸟和龟蛇四种动物相融合,演变为内蕴丰富的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

三、确立——崇拜信仰

《尸子》云:“上下四方日宇,古往今来日宙。”时空合一是中国人对世界认识的两种角度的结合。时间与空间交织在一起:空间是时间的表象,时间是空间的展开。我们看方位名词“西”,《说文》云:“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古因以为东西之西。”再如时间名词“春”,卜辞作“芚”。《说文》云:“春,推也,从草从日,草春时生也,屯声。”如果说,春季的时间概念是以草木在日光下成长的空间来标示,那么,“西”则是以太阳运行落入西方的动态时间来标示。由此可见,不仅时空混合的观念在先民们的意识中早已显而易见,先民们更把时间与空间都视为感性具体的存在,我们可以称之为“具象的时空观”。这种观念在四象体系发展中的重要表现是融入了具体的动物形象。

孔颖达《尚书·尧典正义》云:“是天星有龙、虎、鸟、龟之形也;四方皆有七宿,各成一形,东方成龙形,西方成虎形,南方成鸟形,北方成龟形,皆西首而东尾。”《石氏星经》云:“奎为白虎,娄、胃、卯,虎之子也。毕象虎,觜、参象磷。……牛蛇象,女龟象。”古人为何会选择龙、虎、鸟、龟、蛇这些动物作为四象的原型呢?对此学术界主要有两种倾向。有些学者将其看做是原始部落的图腾遗迹。而另一些学者却认为,它们可能与某些具体的星宿昏中时所代表的季节特征有关,因为四象体系与四季恰好可以相互对应。笔者以为,将具体的动物形象融入四象体系是一个逐渐发展与完善的过程。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四象体系最初源于古人的原始识星传统。这里涉及关于对星象观察而生成的星宿崇拜问题。星象是先民们可以直接感官的自然现象。先民们很早就发现,星宿有指引方向、计算时辰、辨识气象等的实用功能,并且将之逐步演变为与自身生活有着密切关系以及具有神秘力量的星神。自古就有“地上一个丁,天上一颗星”的说法。这种人星混同、人星相应的感知,在中国民间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左传·昭公元年》载:“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日阏伯,季日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早在远古时期就有部族对星宿的观测乃至崇拜与祭祀。

出于祭祀的需求,四象形象应运而生。但是,四象图像并不可能只是对四方星宿所呈现的自然图像的复制和艺术化,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完全类似的形象原型,故而人们必然寻求身边的事物进行比附。当时的华夏民族主要位于黄河流域,所处地形为西倚高山,东临大海,而虎为山兽、龙为水族,故与西山、东海相配,显示出地域性的动物崇拜。

之所以选择动物,主要在于狩猎是先民们重要的生产行为。由于缺乏足够的狩猎手段,人们获得猎物并非易事,加上大型兽类的存在,使狩猎活动充满了危险,进一步加深了先民们对动物的依赖和恐惧心理。此外,动物还具有当时人类所不能及的力量,因此动物崇拜也成为自然崇拜的最普遍现象之一。布留尔认为,在原始人思维中,存在物里面有一种不容易为感觉觉察的神秘东西。原始思维具有具象性思维特点,借助具体物质对象完成推算。我们叫做经验和现象的连续性的那种东西根本不为原始人所察觉,他们的意识只不过准备着感知它们和倾向于消极服从已获得的印象,相反,原始人的意识已经预先充满了大量的集体表象,靠这些集体表象,一切客体存在物或者人制作的物品总是被想象成拥有大量神秘属性,因而,对现象的客观联系往往根本不加考虑的原始意识,却对现象之间的这些或虚或实的神秘联系表现出特别的注意,原始人的表象之间的预先的关联不是从经验中得来的,而且经验也无力来反对这些关联。为此,先民们往往把自己当作大自然的一部分,也就发展到了动物或植物一类图腾崇拜。

不仅如此,随着四象观念的拓展,四时与四方逐渐完善。以往先民们一般通过自己的感觉直接解释“对象”,认识对象。他们基于生存本能和功利目的,利用直感的“相似”与“同一”把事物区分和联系起来,力求在无序的世界里建立有序的观念系统。先民们对时空认识的进一步加深,使得四象体系开始包含四时的物候特征和四方的空间意识。《淮南子》云:“春配鳞虫,鳞虫为龙属东方;夏配羽虫,羽虫为鸟属南方;秋配毛虫,毛虫为虎属西方;冬配介虫,介虫为龟属北方。”特别是“南北(夏冬)”的加入,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崇拜形式,而出现结合的状况。南天为日为火,日与鸟有同一性,北方为地为阴为下,所以也就有载地龟、驮地的麒麟(鹿)相结合的崇拜形式。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先民们所处地域的部族图腾也不断渗透融合进来,与四象体系所具有的四方内涵进一步融会。正如皮亚杰所揭示的,人类在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体通过其内在机能——同化和顺应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则是通过主体的自我调节来实现的。而这一切过程,皮亚杰认为,都无疑地受到早就存在于主体的“图式”的影响。他说:“全部认识都以一个机体结构为前提。”“我们的根本出发点是:一切认识,甚至知觉认识都不是现实的简单摹本,因为认识总是包含着融于先行结构的同化过程。”这里所提到的“机体结构”、“先行结构”,指的都是“图式”。人类的认识“图式”确实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到最后总是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人类的认知“图式”,最基本的莫过于人类的时空观了。因为时空观不但决定了人类对客观事物用何种方式进行感知,还决定了人类的因果关系等观念的形成,决定了人类对感知结果进行推理的过程。无论是从人类这个类的角度出发,还是从人类个体的角度出发,我们都可以看到,时空观念确实有一个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并且,这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阶段上趋于稳定的状态。这种稳定的状态,就是人们普遍具有的三维空间知觉和一维时间知觉,而这种知觉必然随着个人头脑中的图式进行变迁。所以中国的天文观同时也具有无可比拟的人文性。可以说,四象源起于星宿的观测及祭祀需求,从最初的识星体系的物化形式,到与方位、四季以及动物形象的融和,逐步趋向完善。中国人原初的四象体系已经具有由观念性、概括性发展而来的象征性,并最终形成汉代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一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四象模式。

四、结语

上一篇楚才作文

下一篇难忘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