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素养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015-01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当代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之一,如果教师信息素养得不到提高,“农远工程”实施的效果也很难得到保障。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教师信息素养主要是指面向教育教学实践的,它除了具备一般性信息素养的内涵外,又具有其职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所谓教师信息素养指是教师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获取、分析、加工、创造、传递、利用和评价信息的综合能力,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信息化教育的能力。
二、教师信息素养的能力结构
参照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构成也应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与伦理和终身学习能力五个方面。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就教师而言,是教师大脑对信息(特别是教育、科研信息)在教学与社会交流系统中的性质、地位、价值、功能的认识的反映,它决定了教师捕捉、判断、获取和利用信息能力的程度。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包括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判断以及对信息的利用和评价的能力。
2、信息知识 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教师信息知识主要包括:(1)信息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基本知识。(2)掌握运用多媒体、网络环境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教学的知识。(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知识。
3、信息技能 信息技能也称信息能力。教师的信息能力是指教师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是教师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也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最终落脚点。教师的信息能力主要包括:(1)计算机操作技能。(2)网络操作技能。(3)计算机辅助教学、科研技能。(4)网络辅助教学、科研技能。
4、信息道德与伦理 教师的信息道德与伦理是指教师在信息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它对教师的信息活动起着规范性的作用。信息道德与伦理主要包括:(1)信息道德意识与伦理意识。(2)信息免疫意识。(3)信息安全意识。
5、信息终身学习能力 教师信息终身学习能力是指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对现有信息进行加工、提升、创新并设计出新的信息系统,从而提升自已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教师信息素养层次结构
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并结合信息素养的三个层次,教师的信息素养纵向上也可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教师基本性信息素养、教师学科性信息素养和教师科研性信息素养。如图1-2所示。
教师基础性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具有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科研的习惯;教师学科性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具有丰富的所教学科的知识,能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各种学科教学软件,把信息技术当作教学的基本工具;教师科研性信息素养是指教师能够掌握某一领域或学科方面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信息技术,具有设计和开发新的学科信息系统的能力。在教师信息素养的三个层次中,教师学科性信息素养是教师要着重培养且必须达到的层次,它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
信息素养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涵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师信息素养同样是一个动态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也会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义兵,李艺. “信息素养”新界说[J].教育研究,2003 (3)
[2] Ameriean LibraryAssoeiation.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ey(1989)
[3] 王吉庆. 《信息素养论》[M]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信息素养范文2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能力;信息环境;信息技术教育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为了赶上信息时展的需要,我国于2000年制定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用)》。明确指出中学信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使用的学习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除信息能力外,信息素养还应包括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过程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内容,这也是每一个信息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包括对信息科学的理解;对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对信息社会的认识、态度与参与3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不仅规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也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应采取的方法。根据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1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对学习信息技术没有兴趣,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教师应把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为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的“用电脑”,使得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也可以借助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和学习方法。比如,可以用纸牌、五子棋游戏教学鼠标的用法;用“打地鼠”和“摘苹果”游戏训练指法。
2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
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非常重要。目前,许多高校已有完善的校园局域网,并与G0438034连接,学生在宿舍就可以上网。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图书馆馆员负责选择、收集、加工、存储信息,并提供某学科或某主题的相关信息等服务;负责对在校师生进行信息检索、网络资源的培训,对新的网络检索知识开展不定期的讲座,用网络进行信息、信息导航、信息交流,用不同形式的读书社或社团开展信息活动,促进信息交流,使整个校园形成一个浓浓的信息氛围,为信息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的支撑环境。
3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自身信息驾驭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的能力就成了决定教育教学效能的基本因素。教师为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应主动在校内外参加培训、观摩教学、讲公开课等活动,听取其他老师、专家的评议和指导,拓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主动争取参加校内外同行之间的教学方案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
4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身处信息时代,通讯能力不仅仅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这些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他将被新世纪所抛弃。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教师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如:教会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善于运用外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善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与学习方法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发现和占有信息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及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
5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考的技能
信息素养范文3
1公安院校学警开展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公安院校学警作为我国现代警务人员的后备力量,将来不但直接参与公安信息化建设,并且还将代表公共权力为公众服务,他们的基本素质代表了公安机关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为此,怎样加强公安院校学警信息素养的培养,加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已成为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2公安院校学警开展信息素养培养的意义
信息素养是个体能够从各种信息源(图书馆、国际互联网等)获取、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信息素养教育对公安院校的学警来说至关重要,如今广泛强调科技建警,提高公安民警的办事效率,这也就要求警校生在将来基层岗位上能通过自己掌握的社情来完善当地的警务信息库,以方便在发生案件时候,通过完善的信息库来进行危险人员的摸底排查,提高办案效率。随着国际间警务合作活动逐渐增多,公安工作不再仅仅限于信息收集工作,我们必须要掌握运用信息联合执法的能力,所以开展警校生信息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3公安院校学警信息素养现状
根据公安院校学警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差异情况,总体的现状水平不理想。一是学警尽管对信息价值和重要性有较好的意识,但并不是积极、主动、有目的、有选择性的将所获取的信息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这不利于学警良好信息素养的形成。二是学警有较好的网络利用意识和较强的网络信息获取能力,但对于信息组织的相关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充分考虑信息的成本及其带来的直接、间接效益的意识相对薄弱。三是学警有较强的信息鉴别能力,能够在海量信息源中,做出有效筛选,摒除掉虚假或无效信息,能够识别各种信息的来源。
4公安院校学警信息素养培养的思考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犯罪现象也发生了跨时代的变换———犯罪形态正由“传统型”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变。学警信息素养培养的核心是提高学警面对各种信息时,具有解读、批判、防范与遴选能力,把总结出来的信息知识融入到原本的知识中去,迁移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为此,公安院校学警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学警自身信息素养能力的持续发展。
4.1要提高自身对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利用好信息,迎接信息时代的警务工作。信息素养的实质是对各种信息具有了解和活用的才能,是当代公安干警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和高级认知技能。作为公安院校学警,应具有认识到信息的功能和作用,认识到信息对自身的学习和课余科研活动的效用,形成对信息的积极体验,进而产生与学习相适应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倾向。为此,公安院校学警的信息素养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和公安工作的效能。
4.2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提高学警信息素养公安院校图书馆是学警开展课外阅读的地方,藏书较多,是学警获取信息资源、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为此,学警应充分利用公安院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势,加强与公安专业学习的互动,将信息素养培养融入日常的专业学习中。首先,学警可以依据警察专业素质学习的需求,事先采集课程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法律知识信息材料,作为公安院校学警,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在校学习时间,能较好的利用信息通道与途径,全面地掌握基础文化知识和相应的专业知识。其次,根据老师设计的专业课题内容,有针对性的到图书馆收集相关信息资料。以警察专业课程为例,假定课程设计与需求要学警模仿现场,学警就需要很多的信息材料与大量的专业知识来完成上述任务与要求。这时,就要培养学警利用图书馆资源尽快获得信息资料的掌握与运用信息工具能力。再次,学警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尽可能多的搜集关于公安改制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及时掌握理解公安信息材料,通过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不出校门也能知道社会上的热门事件。
4.3借用校园网络平台开展信息素养培养公安院校学警要善于利用网络这样一个广阔的平台,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素养培养活动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通过开设网络论坛的方式,在网络上展开针对现实问题的探讨,针对我国社区警务建设问题,要紧密结合数字化警务、信息化建设和公安基层等工作,提高学警信息素养水平与实际公安工作的内化能力。与此同时,开展有公安特色的网上“每日新闻”专题讨论活动。学警可以从某些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对其中的案例展开有针对性的讨论,促使学警开动脑筋,主动收集相关信息,各抒己见。还可以开展主题征文活动,针对社会比较热门的公安案件,利用信息资源写成主题征文,逐步提升学警的专业写作能力。
信息素养范文4
新生入馆教育方式灵活多样,采用图文并茂、简单易懂多媒体课件、实地参观和视频等直观教育,结合网上在线考试练习模式,使新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图书馆有快速、直接的认识,初步形成信息意识。入馆教育不应该定位在一两周内完成的简单教育层面上,而应该是一个正规化、系列化的阶段性教育,其教育时间应延续至新生入学的半年内[3]。对全校学生开设与专业结合个性化的信息检索课,这是进一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的有效方法。其教学方法可采用理论加实践。学生的信息检索实习报告体现信息素养的一个测度,最终的学期考核评价体现信息素养教育效果。信息检索课让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具备检索技能;熟悉检索课题的检索步骤、检索途径和检索方法[4]。要求学生能确定信息需求的特点和范围,能有效和充分地获取所需信息,制定和使用恰当的检索策略等,有效地组织和利用所获得的信息。
开展信息素养的讲座与培训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环节。讲座与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内容按模块划分主要有:电子资源的使用(如电子图书平台、各种数据库和网络工具书);各种类型搜索引擎的使用;各种信息共享平台的应用;毕业生论文专题讲座等。培训时,可以现场演示,还可以播放视频,最后让学生讨论或者提问,然后现场解答。信息讲座与培训可利用学生的空闲时间,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了信息意识。应用信息参考咨询服务可以拓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深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通过在线QQ、BBS或E-mail和电话解答读者的咨询问题,对图书馆藏、电子数据库使用、光盘下载、文献传递等问题进行答疑,及时解答学生遇到的信息问题,对学生信息素养起到引导作用。信息咨询部应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开辟信息素养教育专栏;通报最新馆藏资源建设情况、馆藏书目查询问题,指导学生利用电子资源,举办信息素养教育讲座信息等;及时最新检索软件的帮助信息和使用说明,满足学生网上信息检索的需求。按学科或专题为读者提供学科资源导航服务。学科馆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完成学科的设置与建设,包括教学目标计划的确定、研究性任务的设计、开设导读课程、相关成绩的评定等的过程。学科馆员与教师还可共同开发课程整合图书馆教育的在线教程,学科馆员配合课程的需要提供讲义[5]。
笔者把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大体分为3个阶段:信息素养教育的初级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信息素养教育初级阶段即刚入学的大一期间,信息素养成长阶段指在大二到大三期间,成熟阶段指大四阶段。在不同阶段,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式与手段不尽相同,分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主要通过网络、电话、视频、现场与咨询台等途径实现。信息素养教育初级阶段。首先在新生入馆教育中进行信息意识基础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获取知识,意识到图书馆是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内容主要包括介绍图书馆各种馆藏、图书馆空间分布和规章制度;介绍自习室、书库、电子阅览室、期刊阅览室的使用;图书卡的使用[6]。教育形式以图书馆视频和参观为主,结合网上教学与在线考查。此阶段让学生真正地熟悉和利用图书馆的各项资源与服务,培养他们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为推动高校素质教育贡献图书馆的力量。
信息素养成长阶段针对二、三年级的学生,是专业知识学习时期。因此要提供专业相关的科技发展动态及前沿性信息,提供专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的信息,帮助学生完成专业学习;除此还应提供四、六级考试和考研等一些热门考试的信息[7]。教学内容应包括检索方法、检索策略、一般信息的收集整理等。教学形式可以是开设信息检索课、讲座、咨询服务等方式实现。此阶段旨在培育学生对各类检索工具、数据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充分使用,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信息素养教育成熟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培养,大四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此时针对大四学生学习特点进行论文写作或参加科研课题等,着重其结合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信息的搜集、整理、利用,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技巧与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多关注本专业的发展前沿信息;提供更多的求职、就业、考研、出国经营等方面的信息。教学内容应包括信息理论、文献分析与评价等[8],可采用讲座、现场咨询、学科导航等方式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范文5
教学对信息素养的培养。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
从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提出信息素养到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一书中,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提出了学生学习的九条信息素养标准,到2001年我国制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可以看出,信息素养的综合性概念基本形成。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将它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从这一概念中可以感受到,信息素养是一个笼统、宽泛的概念。
二、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不少专家的论述都明确将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定位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的专家则持不同意见,认为信息素养更多的实现于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事实上信息素养的培养却又并非只有信息技术课程才能实现,因而这一争议目前尚无定论。但不可置否的是信息技术课程有能力承担并实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某一单独部分或综合部分,那么这一部分又当如何定义呢?信息技术课程这一中间的立场给课堂教学的决策者--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不少困惑。
有的学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失去了不可替代性,地位随之改变。然而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信息素养上仍有其巨大优势。试想,有哪一门学科能像信息技术学科一样迅速、全面、及时的接触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积极的、消极的、正面的、反面的和受评议的信息呢?信息量之大,之快,之广是超出人们想像之外的,现代科技带来的巨大力量让人来不及喘息。
三、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众所周知,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三部分构成。笔者将从认识--体验--
创新三个角度来论述如何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信息素养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1、信息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理论学习
拿到信息技术教材,走进计算机教室,"开、关机""windows的操作""office的操作"成为开篇第一课,教师们往往忽略新学段中教材的第一课,"认识信息技术",何谓"信息"?何谓"信息技术"? 何谓"信息革命"?学生不懂,甚至有些教师也懵懵懂懂,着实让人难过。相比理论知识,教师们更愿意选择上机操作,然而没有理论作基础的实践是肤浅的。教师在接到新班或进入新学段时都应不低于三分之一的课时对学生进行"信息"教育,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由浅到深。从哪里获取信息?如何获取信息?信息的量?信息带来的变化?发展?我应当如何看待、运用这些信息?
2、计算机――培养信息素养的主要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不少中小学教师、学生开始发出疑问,"信息技术课堂要学些什么?""学习软件操作吗?""学这些有用吗?"计算机,是信息技术课堂的主要学习工具,那么,怎样用计算机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笔者认为,在信息素养方面,用计算机主要培养学生获取、整理、加工、交流信息的能力。按这一思想,我们首先要有"信息",信息从何而来?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如何快速、准确地寻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如何判断信息的可信度?时效性?信息到手后,如何加工整理?最终解决实际问题,为我们服务?信息来源很广,教师,学生,书本,生活,网络等等,用心就会发现我们身边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万事俱备,接下来就是有目的性的教授学生如何整理、加工和交流信息。笔者通过以下两个真实的案例对这一过程加以清晰的解释。
案例1: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五分钟论坛",让学生分享交流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信息,或是最新资讯,或是解决疑难的锦囊妙计,或是提出问题,每人最多不得超过一分钟,学生积极准备并参与论坛,认真倾听别人的奇思妙想,效果很是理想。
案例分析:笔者认为,这种课堂教学策略益处颇多,除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学会共享资源,学习他人的奉献精神外,还可以看出,学生发言前,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选择、整理和加工是必然程序。
案例2:教师所选内容:《word表格的制作》,引入语:"请同学们跟着我点击表格――插入――设置表格行、列――可以看到编辑区出现我们设计的表格.……",学生有的昏昏欲睡,有的玩游戏,效果不理想。
案例分析:教学方法上,除了与课改有违,从信息素养的培养上,与"培养学生整理、加工、交流信息的能力"相悖。
笔者认为,教学设计时,单纯的从技术上引入,从"技能培训"入手欠妥,而应从"让技能为我用"来考虑设计教学,当学生得到信息后,如何处理?是否需要处理为表格?是否需要这一技术支撑?是否可用其它技术来处理这一信息吗?精心的选择一个学生感兴趣的信息点,激发学生迫切的寻找这样一个软件或工具来处理得到的信息或解决困难,这时,再引入开始的片段,势必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再遇到类似信息时,也自然会寻找解决的工具,不觉中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上也将逐步得到提高,因内需而学习,对提高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也是必要条件之一。
3、培养信息素养――利用学生综合能力充实课堂
根据课改要求,提倡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上三种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不少见,甚至在公开课和优质课中成为"亮点"。一次优质课评选课后,笔者问刚才组织合作学习的老师,为何针对这个问题组织合作学习,教师感言,如果优质课中不提到合作学习,得不到好的成绩,此语得到了多数老师的认同。对此,笔者想说,信息技术课堂应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而以上学习方式只是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教学中要避免形式化的学习方式,不要"误入歧途"。以下两个典型的案例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案例3:合作学习。教师让学生分两人一组,共同完成三个任务,任务难度逐级提高,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负责操作,另一位同学负责念,效果不是很理想。
案例分析:这个案例中,首先两位同学的任务难度并不在同一层次,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其次学生各司其责,任务间无交叉,达不到交流、协作目的,合作学习形式化。
案例4:教师教学内容《excel中的求和功能》。教师利用"我的一周消费"调查表向学生收集信息,分别为七天的交通、主食、零食、游戏、其他消费。再让学生分别求和得出一周共计消费额,进而引出函数的简单快速的求和功能。
案例分析:这节课教师的设计,信息来源于学生生活,通过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求和",进而发现问题"麻烦",引出求知内容"函数求和",效果不错。这节课处理的是信息的加工问题。有的同学在知道函数的使用技巧后,探究求出"平均每天的消费额",成为真正的"亮点"。
如果说,信息素养的培养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只是一个神话,那么通过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只要我们围绕课标精神,多角度多层次的看待信息素养的形成,信息素养的培养其实渗透在每一节信息技术课中。
参考文献:
信息素养范文6
首先,对学生的约束性减弱。数字化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侧重以学为主,所以,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在缺少监督和管理的情况下可能会放弃自主学习。其次,师生间的沟通机会减少。单纯地依靠数字化学习会使得师生之间缺乏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陌生感和抗拒感。再次,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对于教育本身而言,教师与学生之间是需要相互认可、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等情感因素支持的。在传统课堂学习中,学生与教师直接进行沟通和交流,其良好表现可获得教师的认可、鼓励,其提出的问题可直接得到解答。但在数字化学习过程中,教学缺少这样的环节,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混合学习的内涵和应用模式
(一)混合学习的内涵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高校教学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将传统授课方式与数字化学习有机结合的混合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发挥网络环境下数字化学习与传统教学的特色,将二者优势相结合,这种结合即是混合学习(BlendingLearnin或BlendedLearning,简称B-Learning)。从教育思想来看,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是单纯地“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主导—主体相结合”,即在高度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重视充分发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学习主体、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法等多种维度实现混合,利用传统课堂与网络资源,最终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混合学习。
(二)混合学习的应用模式
CraigBamum和Wiliiampaarmann提出了四段式混合学习应用模式:
1.教师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学生从网上获取学习资源,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进程,学生完成网络学习任务。
2.教师对学生进行课程面授,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
3.通过在线交流、即时通信等方式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学生反馈学习心得,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4.教师通过即时通信软件、微博、微信等网络通信手段帮助学生讨论问题,实现小组协作学习。
三、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混合学习模式的设计
(一)教学系统的设计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系统设计主要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以及学习评价等要素,本研究在结合混合学习应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混合学习的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流程。首先,集中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课程基础内容,然后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自主学习,再在课堂上提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由教师帮助解答。之后,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开展信息检索实践。在这一阶段,学生将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协作学习和竞争,最终完成作业和考试,获得学习评价。
(二)教学内容模块的设计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结合网络信息技术,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不同专业的文献信息检索方法嵌入到实际教学中,通过实例分析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这三个层次的能力。因此,学习的主要内容应以多层次、渐进性、实用性为特点。
(三)学习活动的设计
1.课堂学习。在进行课堂学习时,教师与学生可以直观交流,开展提问、讨论等活动。
2.网络学习。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的进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结构化学习,从自身的学习情况出发,对不同环节进行巩固和评价。
3.基于网络的小组学习。学习者可以利用网络通讯与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交流,接受指导并分享经验,还可以进行在线测试、小组讨论等活动。
(四)学习活动的评价
学习活动的评价是指为达到培养学生的目标,按照科学的标准,在教学体系中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对学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给予的评价,它主要涉及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混合式学习活动的评价指的是在混合式学习活动中,评价学生在面授学习活动和网络学习平台各个方面的学习表现,重点是围绕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纸质或电子作业、小组协作、在线测试等均可反映学习的表现情况,进而可以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习方法的运用、学习态度等多个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