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礼仪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礼仪教案范文1
electives: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 Grade level:
Mixed with sixth and seventh grade
*My own elective class.
What challenging situation I met is: Let me tell a story.
I have three periods of lessons every day and an elective class o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very other day. What makes me feel tired is that the school schedule which makes me give the 3 or 4 lessons continuously, I mean non-any-break, even one minute, which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at we have been used to for many years. You know biological clock works! So every day I feel tired especially when I start my 4th class, unfortunately it is the one-hour long elective course with mixed 6th and 7th grade students.
The three regular classes are quite good though there are some small questions but I’ve controlled well, I believe so.
But the elective class was not. After the first day’s excitement and politeness, the kids became less patient, and they didn’t understand their dear teacher was very tired after the three very non-break lessons, and a few boys became trouble makers.
Take one boy as example: he was a typical question maker. When I introducing something about the lesson, he raised his hand, began his first question. I stopped talking to answer his first question happily though this was not close related to the topic we were covering but it was about Chinese culture or China. We always encourage students to find questions. It was good, I believe so. After answering the first question, I went on my former introduction. The guy gave another question to me to answer before I finished the same sentence! I patiently answered the second question, forgetting my tiredness. It was OK. Then I went on my former topic. Even before I finished the very same sentence, a third question was put on in front of me by the same guy, still about Chinese culture or at least what ever about China but obviously not related the topic I was covering! But I still answered the third question patiently! Then I went on teaching.
This kind of questions happened very often, Oh, too much! You can’t imagine how I felt myself stupid when I was so busy answering this kind of questions, which certainly interrupted my planned process and I suddenly found the guy was enjoying watching me being in a flurry. I was weary and exhausted but the guy himself smiled leisurely and some other kids seemed to be dissatisfied while some others smiled even laughed. At that time I began to realized that actually he didn’t really want to ask these questions, maybe he just enjoyed watching me being so busy and even being upset!
I talked about the situation with my host family. Both the host and hostess are teachers. They said that once happened in their classes too and suggested that: “Next time the kid plays the same trick, you just give him a piece of paper and tell him ‘Please write down your questions. Maybe we will cover this topic later in class. If not, give me the paper after class, I’m very glad to talk about them after class.’”
I did as their suggestion. Guess what? The guy wrote nothing on the paper! And obviously other kids were in better order and still involved in class. It works! And the class went on smoothly!
〖中文附录〗
笔者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派,于2006年8月赴美国进行教育国际交流,在麻萨诸塞州布罗克顿市的Gilmore Academy中学教授中国语言和文化,为期一年。
与在中国的情况相似,在美国做教师也是不容易的,作为一名交流教师则更不易。别的不提,单是课堂教学纪律的掌控,就是个难题。往往令初来乍到的中国教师无所适从,无论在中国你是从教多年的经验丰富,成绩卓著的名师,还是朝气蓬勃的年轻才俊,在美国都是一样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难就难在国情、文化的不同。
以课堂纪律为例。要严格的话,可不能用中国式的方法。松的话,学生会爬到你头上,这样的课是没法上下去的。笔者遇到有挑战性的课堂问题是不少的。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教学形势越来越好。这期间也得到了美国同行的不少帮助。以下就是一个例子:(英文教学案例的中文译文)
学 科:选修课,“中国语言与文化”。
年 级:6、7年级混合
笔者自己的选修课
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呢?请让我讲个故事吧。
我每天有三节课加上每隔一天上一节“中国语言和文化”课。让我疲惫不堪的是学校的课时安排。我每天得连续不停地三节课甚至4节课连上。我的意思是,一点儿休息时间,哪怕一分钟也没有。(其实,美国教师的课时也很多,甚至比我们更多,但他们似乎体力精力比我们中国教师更好。)这一点与我们多年养成的习惯非常的不同。大家都知道生物钟可是起作用的!因此每天都挺累的,尤其是每当开始第四课的时候。雪上加霜的是,第四课可是长达一小时的选修课,来上课的是6、7年级的学生!
三节必修课(6年级的中文课)相当得不错,虽然课上有些小问题,但我相信自己已经处理掌控得很得体了。
本文以英文写于纽约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总部,作为全美中国交换教师交流和培训的材料,现附上中文译文和感悟。
但是选修课情况完全不同。在经历了最初的新鲜和兴奋,以及礼貌之后。孩子们开始变得没有耐心(别指望美国学生像中国学生那样耐心)。他们当然不会理解他们亲爱的的中文老师在经历了一分钟不停地连续上三节大量消耗能量的外语课后是多么的疲惫。其中有几个学生成了“麻烦制造者”(捣蛋鬼)。
其中有一个七年级的男生,他是个典型的“问题制造者”(对“麻烦制造者”的委婉的称谓)。当我开始介绍有关本课的内容(中国文化――中国的节日)时,他举手了(还算有礼貌),开始了他的第一个问题,“在中国骑自行车的人多吗?”我停下来,微笑着回答他的问题,“是的,很多,每个家庭都有好几辆自行车。”虽然这个问题没有紧扣今天学习的主题――节日,但好歹也与中国或中国文化有点关系。我们总是鼓励学生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相信这好的。在我回答完第一个问题后,我开始继续刚才的话题――中国节日,还没等我把一句话讲完,这个家伙又给我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中国人穿的衣服都和你的一样吗?”我耐心地回答了第二个问题,此时已忘了自己的疲劳。这没什么,然后我又继续回到我刚才的话题――节日。甚至在我讲完同一句话之前,第三个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在这节课上,我们可以吃到中餐吗?”提问者竟是同一个家伙!仍然是与中国文化有一点关系,至少与中国沾了一点儿边,但显然不是今天老师教授的、与学生探讨的话题。但是,我还是耐心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吃中餐是个不错的主意,我们会有机会的,只要斯黛克莱女士(校长)同意。”然后,我继续上课。
类似这样的问题出现得很频繁,你无法想象。当我忙乱于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时而不可避免地扰乱了我预设好的教学进程。而后我忽然意识到,这个提问的家伙正在得意地欣赏着我的手忙脚乱呢!我都要累坏了,而那个家伙却在悠闲地微笑着,至于其他学生,有的似乎不太满意,而有的则会心的相视而笑,甚至大笑起来!就在那一刻,我开始认识到他实际上并不是真的要问问题,也许他就是喜欢看我忙乱、甚至生气!
我与我的美国住家(住家相当于房东,但比房东关系更密切)谈起了这种尴尬的课堂情景。住家夫妇都是当地的教师,他们说这种情况也曾在他们自己的课堂上发生过。他们建议道:“下次那个学生再玩同样的把戏时,你就给他一张纸片,同时告诉他,‘请把你的问题写在纸上,也许我们马上要涉及到这个问题。如果没有提到,请在课后把纸条给我,我将很乐意在课后与你交流这些问题。’”
我按照这个建议做了,猜猜如何?这个家伙在纸上什么也没写!另外,很显然地,其他学生的秩序也比以前好多了,而且注意力都投入到教学中来了。这简单的方法还真有效!课堂教学从此顺畅起来了!
〖后 记〗
一年下来,笔者的竭尽全力汉语教学工作给该市带去的不只是一门新开的学科的成功尝试,更多的是中国老师给这个城市带去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当地政府、媒体和老百姓给予了关注、赞誉和表彰。
汉语教学和中国老师的生活与活动增进了当地美国人对当代中国人、中国社会和中华文化的了解。从刚到美国的找不到接待家庭到现在的多个候选接待家庭的参与竞争,从有所顾虑到欣然接纳,显然,当地美国居民对中国交流教师的了解与接纳程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笔者的汉语教学工作和社会活动展现出了当代中国人的良好形象,得到了当地媒体的高度重视和赞誉。为此,笔者四次上了美国当地媒体的报道:一是网络介绍(2006年9月),二是报纸采访(2006年9月),三是电视访谈(2007年3月),四是广播对话(2007年4月)。其别是06年9月16日的报纸报道刊出后,我似乎有点儿成名人的感觉了。而07年3月22日的电视访谈节目在当地播出后,因反响好,又在当地重播,使得我们在该市家喻户晓了。
辛勤与出色的工作,使得当地学校对开设中文课的兴趣倍增。以笔者任教的Gilmore为例,该校决定于07年起,在06年引进两位中国交流教师的基础上,再增聘一位美籍华人担任全职的中文教师。使得外语教师中中文教师的人数达到3位,超过了西班牙语和拉丁文。当地的高中和其他初中学校也决定在08年开设中文课。
行之有效的汉语教学和辛勤努力获得了美国学校肯定和当地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表彰。为此,该市教育局于07年3月在教育局举办表彰午餐会,教育局长带领全体中层处室的主任陪座,赞誉有加,并赠送礼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市市政府于07年4月召开表彰会,给我们对该市教育长达一年的贡献给予表彰,并颁发了《教育贡献荣誉证书》。笔者的房东夫妇俩也都是本市教师。他们把笔者作为他们的骄傲,并说“这份证书是许多美国老师一辈子也争取不到的荣誉,被你得到了!”
课堂礼仪教案范文2
一、课堂教学与评价的联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良好的学业评价不仅能准确地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还要反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以便让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来调整学习行为、情感和策略的参与水平,从而帮助学生改善自己的学习。良好的学业评价反馈给教师的不仅是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结果状况,还包含过程状况,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和情感,了解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了解学习的水平和形成数学自信心的过程,从而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让教学趋于完善。科学有效的评价应当成为教师手握的又一把利剑。
我们大胆提出:在教学实践中,只有让“课堂教学”与“有效评价”双剑合璧,才能舞出别样的精彩。
2010年我校在确定省厅重点课题时把教学评价当做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在确定“自主探索”研究课题的同时也确定了“评价推进”研究小组。在一年多的实验中,“评价推进组”和“自主探索”课题组相互配合,“自主探索”课题组在台前展示体现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中渗透的课程新理念的有效教学,评价推进组在幕后支持。评价推进组主要通过设计一些创新试题,分别组织普通班和实验班的学生进行测试,并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反馈给“自主探索”研究小组,“自主探索”小组根据测试所反馈的信息对他们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研究,开展一课多轮和同课异构的研究活动,针对测试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改善教学方式,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后测,检验教学效果,同时也检验试题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二、双剑合璧的田野实践历程
双剑合璧不是停留在理念上,而是落实在实践上,体现为案例研究中通过评价对教学质量的改良与完善上。从“双基”到“四基”,从关注结果到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数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公民的数学素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数学“自主探索”研究小组,关注结合数学的课堂教学渗透数学的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我们在低、中、高三个年级中都尝试开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案例研究,同时用评价进行反思,督促,改进。陈凯平老师执教的《简单的搭配组合》、朱顺进老师执教《植树问题》、林碧珍老师执教《解决问题》等研究课例,都充分体现数学思想在课堂中的渗透,而这些课例之后,无一例外的是评价组的研讨介入。模型思想的建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增的核心概念之一,数学模型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的研究从培养学生建模能力入手。
下面就以朱顺进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为例向大家展示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如何以评价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做法。
(一)第一轮案例研讨
1.片段描述
①问题情境,引发思考
师出示例题:现在准备在一条全长24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4米栽一棵,可以怎么种?先引导学生得出:三种不同的植树方法。接着让学生猜一猜:需要准备几棵树?
②探究规律,验证猜想
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怎样验证?并通过讨论得出可以先举些简单的例子来验证的方法。
③填表找规律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表格,请你们画一画、填一填,看看能不能通过简单的例子找到棵树和段数之间的规律,来解决240米能种树多少棵的问题。
生:举简单的数据画图、填表、汇报规律
师引导总结:两端都栽时,比较段数与棵数,你得出什么规律?
师引导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段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④尝试应用
师:现在你们能解决240米长的路上的植树问题了吗?
学生列式。
⑤课堂总结、渗透思想
师引导学生回顾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渗透(从简单的例子入手,通过画图、找到规律,再用规律来解决复杂的问题)建模思想。
⑤拓展提高
……
2.评价跟进
第一轮的案例研究课得到大部分听课教师的好评,他们认为朱顺进老师在设计中巧妙地渗透了数形结合、化繁为简的思想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这样的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但课题研究组的几个教师,在观课后,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总觉得课堂中似乎少了些什么?到底我们在课堂中渗透的思想方法能否深入学生的内心,我们的教学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多大的作用呢?为此评价推进小组设计了一些能体现学生运用模型思想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试题对学生进行了测试。
(1)测试的问题
①观察下列算式,想一想有什么规律,横线上应该填什么?
1+2+1=(1+1)+2=____________
1+2+3+2+1=(1+2)+(2+1)+3=____________
1+2+3+4+3+2+1=(1+3)+(2+2)+(3+1)+4=____________
1+2+3+4+5+4+3+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利用上面的规律,请你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1+2+3+……+9+10+9……+3+2+1=____________
1+2+3+……+19+20+19……+3+2+1=____________
1+2+3+……+29+30+29……+3+2+1=____________
③ ……
A根据上面的圆片层数与总个数之间的关系,填写下表:
B按照这样的规律放圆片,如果摆10层,一共需要( )个圆片;如果用了240个圆片,那就刚好摆了( )层。
(2)测试的对象
测试的对象选择了小学四年级一个班的学生(朱顺进老师同时教两个班,我们任意选择其中一个班,在按照《植树问题》第一轮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后进行测试,而另外一个班则留在《植树问题》第二轮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后进行测试)。
(3)测试的过程
2012年5月7日下午,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由班主任组织进行测试。在测试前,没有给学生任何解题提示,学生均独立解答,整个测试过程基本反映了学生独立地在自然情景下解答问题的水平。测试后,对学生的试卷进行批改,并对解题情况进行初步统计和整理。
(4)测试结果分析
①第1题正确率不高,但失分情况却呈现多样化
对学生的试卷进行批改和统计后,我们发现:四年级学生能找到规律,正确解答第1大题只占22%;从解题过程上看,有60%的学生,因为未完全发现数与式中的规律,所以对半题,错半题,其中模仿意味很浓;只有6%的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手,交白卷。从试卷分析中我们看到第一小题学生仅仅靠机械模仿和计算就能完成,因此学生完成情况较好。
②第2题学生没有深入理解每个数字的含义,一味地依葫芦画瓢
第二题中前面有算式样例示范,94%的学生完成第一小题,可是最后两空失分的学生比重高达64%。试卷批改结束后,我们对学生展开了一次“访谈”,意在更深入地了解学生解题时的想法和错误的原因。当问表格中的数据你是根据什么填写时,学生们想法如下:将算式与图形对应观察,他们发现算式的积是圆片的个数,而且算式都是1×2、2×3、3×( )两个连续自然数相乘,而对于表格中的每个数字的含义是什么?他们没想太多。可见,我们的学生探索得到的只是算式表面规律,并不具有从算式中抽取数学模型的想法和能力。
通过测试和研讨我们发现,课堂中虽然我们有意识地在为学生渗透建模的思想,但学生实际的建模能力还是不容乐观,我们在观察中发现学生在数学建模的能力形成上面临两大难关:A.通过观察实际情景,从中发现问题,探索出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B.通过抽象,将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利用数学符号表达成模型关系式的能力。围绕如何突破这两个难点,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模型思想,评价组参与讨论,与课题组其他成员商议,开展了第二轮的尝试性探索研究。
3.对第一轮案例的反思
在第一轮教学中,我们设计的意图是希望让学生经历“现实题材——探究规律——建立数学模型——拓展应用”的过程,但回头反思我们的教学,不难看出:我们的“经历”实际只能称为“经过”,化繁为简、数形结合的方法是教师提示的。图表是教师提供的,学生只是在教师的“牵引”下,“伪经过”了一次所谓发现“段数+1=棵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建构、只有机械的模仿。在整个建模过程中学生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经验的反思,更谈不上活动经验的积累,这样的“伪探索”学生的建模能力怎么能够得以提高呢?看来测试中所折射出的问题,正是我们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盲区。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让学生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真正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建模的能力呢?我们进行了第二轮的教学设计和实施。
(二)第二轮案例研究
1.片段描述
①问题情境,引发思考
A.师出示例题:现在准备在一条小路一边植树,每隔4米栽一棵,可以怎么种?
学生生动手利用桌面上的学具进行操作后得出三种植树的方法。
B.师出示例题:现在如果要在全长24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4米种一棵树(两端都要种),请学生猜一猜需要准备几棵树?
②探究规律,验证猜想
A.师引导学生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
B.师通过在黑板上示范画图让学生感受,如果画出240米种几棵很麻烦,费时间。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可以举些简单的数据,画图找找规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得出可以先思考12米、16米、20米分别可以种多少棵?
C.师引导学生用算式表示出在12米、16米、20米的路上所种的棵数?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生:都是把总长除以4再加1。)
D.师引导学生说说12÷4、16÷4、20÷4这些算式求的是什么?并进行小结:大家在求棵数前,都先求了段数。明明题目让我们求棵数,为什么你们都先求段数呢?看来棵树与段数之间是有关系的?那到底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一起来研究。
E.师生共同探讨研究的方法,共同讨论表格中体现的内容。
F.师:出示植树问题(两端都种)规律探究表
③填表找规律
师出示活动要求:讨论、画图、观察、思考、总结规律。
生:列表、画图、找规律,发现棵树比段数多1。
师:为什么棵数会比段数多1了?
根据学生的发言,课件展示数形结合展示一一对应的过程。
……
④反思过程,提炼方法
师:大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一道新的问题解决,那在学习的时候都经历了哪些过程?
小结:当我们遇到一个难题时,可以从简单的例子入手,来发现规律,回头再来解决。我们可以根据已有知识先对问题进行猜想,然后来验证,验证的过程中,可以用到画图列表的方法,这些都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好方法和好策略。
⑤体会并初步运用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师:那大家能用刚才所学的这些方法,来画一画,找一找植树问题其它两种情况种的规律吗?
⑥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存在着的类似植树现象。并选择其中的几组尝试解决问题。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们是怎样解决植树中的问题的?上了这节课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帮助?
⑦课后延伸,自觉运用思想方法
出示在圆形的溜冰场一周植树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2.第二轮教学反思
双剑合璧的“教”“研”一体化的尝试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同行都感到受益匪浅。每个人在全过程中担任的角色不同,收获感受也不一样,但从案例中汲取的成长的力量都是一样的。
(1)大胆猜想,促进思考。与第一轮的教学设计相比较,这次设计中最突出的变化是从“牵着走,要我怎么做”变为“自主学,我要这么做”。教师先设置了“在240米的路一边种树(两端都要种),需要几棵树?”这样一个大数据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猜测易,验证难。画图显然只能限于小数据由于路太长,无法使用。教师把学生逼到矛盾的尖端,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自然地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化繁为简”——“用些简单的数,先画20米或40米试试看。”就在一逼一引的过程中,学生经历并感悟了“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为数学建模奠定了基础。
(2)真探究与“伪探究”。“填表找规律”是很多教师在《植树问题》一课中采用的方法,意在让学生通过表格,找寻棵树与段数之间的规律。可表格中要放那些内容?教师定,学生只要照要求做就行,学生心中难免犯嘀咕:为什么要求段数?我要的是棵树呀?教师看似合理的安排,其实给学生的自主探索加上无形的枷锁,探索变成既定计划的走过程,探究变成“伪探究”。这样的探索活动怎么能让学生有所体悟。因此在我们的测试中就反映出学生的简单模仿,缺乏深度的思考与探索。在第二轮的教学中,教师就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感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为什么求棵树必须先看段数,这样的引导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为今后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学会思考积累了经验。
(3)“回头看”与“炼真金”。通过探索一种情况下的数量关系和规律,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化难为易、数形结合、观察归纳……,接着让学生“回头看”,总结探索的一般方法,看似简单的回头看,实际却是把“经历”提升为“经验”的经典之处,有了“回头看”学生在反思中学会了思考,积累了思维的经验。有了经验之后教师又让学生用所学的方法试着去探索另外两种情况下植树的规律,在应用中提高了建模的能力。从“形”中学习知识,适时适当地逐步归纳上升,在掌握数量关系后,再迁移出“数”后面“型”的模型。“形数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数学建模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对比测试、检验成效
课后我们马上对朱顺进老师所执教的班级实施了测试。以下是两道测试题的两次教学后测试情况对比统计结果。
第1题学生解题情况表
第2题学生解题情况表
三、实验的阶段总结
(一)实验的收获
1、评价为教学指明方向
从测试结果的对比中可以看出,通过第二轮的教学,学生感悟和运用模型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他们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能充分地进行大胆的猜想、小心验证,并通过画图等策略帮助自己发现并总结规律,能真正地建立起数量之间的模型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得益于第一次教学后测试结果为我们教学提供的资源,因为学生的评价结果,我们看到了教学设计的不足,评价的结果为我们的第二轮教学设计指明的方向,我们的课堂因为评价的反馈作用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的教学设计也更加合理有效。
2.长期坚持教学与评价结合的探索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逐步渗透和引导,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感悟思想方法、进行数学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充分的数学活动、师生互动交流中积累思维的经验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和科学的方法。通过这一轮的研究,我们也看到:以有效的“评价”推进“课堂教学”,双剑合璧,这样的课题研究方式让我们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情况在评价中及时得到反馈,而我们的评价通过课堂教学的检验,更加全面合理。以评促教、双剑合璧的研究方式充分展示了它的魅力。
课堂礼仪教案范文3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70-01 一、课例描述:
《水循环》一课的教学知识目标是: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知识目标难度分析:“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配以示意图简单易懂,目标容易达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需要借以生活实际和事例,学生可能因为缺少这方面的生活体验而难度加大;“水循环的意义”需要学生从宏观的视角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去理解,难度较大。而教材用其惯用的陈述性的语言进行表述,虽然表达全面,但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容易使学生的学习限于文字、囿于识记。
2016年9月30日所观摩的两节课例如表:
二、课例分析:
这两堂课都在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更为顺利的学习环境,他们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材的处理上有很多共同优点,对我启发很大。
1.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课例1利用了“台风”案例;通过“凤凰台风”的登陆,来讲解水循环的过程(活动一);并用台风对人类和自然影响的两面性来解释水循环的意义(活动三)。课例2创设了“浙江”案例;以“因水得名”钱塘江的水的来源引出水循环的过程;“因水而美”、“因水而d”帮助学生理解地表水在塑造地表形态和对人类的意义;而“因水而困”则涉及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案例的选取来自学生的生活环境(如浙江)和最近发生的自然事件(如台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既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体现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3.一个案例贯穿始终(如浙江)或前后呼应(如台风),凸显了课堂结构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并在案例中补充相关材料和图片,使案例丰满,并为知识的概括和呈现提供相应的背景材料,使教学内容自然承接。如课例1中的“活动二根据实验小组讨论”,课例4.中展示地貌形态的图片。
三、课堂品鉴:
案例教学在课堂情境创设中很有用武之地,特别是当课堂内容接近生活实际时,案例让课堂生动有活力,但如何用好“案例”,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改进的,如;
1.如何让一案例贯穿课堂始终的同时,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并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如课例2中,“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似乎在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但仅限于“塑造地表形态、为人类提供水源和水能”,而未能涉及水循环全球水热平衡、生物圈等的大尺度的地理意义。
2.如何让一案例在承起变化中,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并能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认识地理事物?
如课例2中“因水而困”中“从水循环的角度为城市洪涝找找原因、出出对策”,如果没有教师最后的引导和总结,学生是很难全面了解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3.如何让案例、材料、图片的选择上贴近学生实际的同时,更符合教学实际需要和客观事实。
课堂礼仪教案范文4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案例
很多人在听说我是地理教师后说,“在中学学地理时的感觉那叫无奈、无趣。地理标本不让碰(学校穷,我家穷,都穷),台风、飓风又不能体验,连外地都不能去,加州的阳光更别奢望了!”的确,这些主观或客观的因素造成了本来非常生动有趣的地理课出现了前面所述的情形。
在高新一中,设备与仪器都非常齐全,但仍然面临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如,外面的世界学生没有机会了解,抽象的东西没有仪器帮助理解,等等。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将地理课上得既生动有趣,又能通过一定的方法使学生理解抽象立体的地理事物,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些都是我一直以来苦苦思索的问题。
有的问题,也许有很多人已经意识到它的存在,但解决问题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我意识到问题之后,并没有能力将问题即时解决。但是,我在教学中逐渐尝试渗透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对同样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逐渐在摸索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在初一年级一年的实践中,我取得一定的效果。
在这里我选取了一个教学案例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在高新一中初一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地球的形状与大小》这堂课让我记忆深刻。
在《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一节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在了解“地球是球形”之前,先要了解古人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从错误的认识到真理的出现。
由于地球形状的结论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常识,因此,很多同学对于古人的错误认识无法想象,也不能理解。讲台下,学生的眼神告诉我他们的疑惑。很多人在看书的过程中表情很严肃。我觉得简单的实例说服已经不起作用了。
于是,我在课堂上给他们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即,准备一个地球仪,准备
一张白纸,在白纸上拿针扎一个小孔。然后开始实验,我请一名同学到讲台前来,将纸放到距地球仪不远的地方,通过纸上的小孔观察看到的地球仪的形状,并得出结论。我的实验引起大家极大的兴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参与。我最终选择了一位平时学习踏实但有些胆怯的同学,希望能给他一个锻炼的机会。
我要求这名同学向其他同学介绍看到的情形,他说,他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平面,根本不是球形。下面的同学一片哗然,有人开始偷偷议论,难道这个几千年来为人们熟知的结论是错误的?要不就是老师的实验有问题!
看到学生很激动,我不慌不忙地说,”同学们,你们心中一定充满了疑惑。这就对了,科学家就是从最初的疑惑开始走向成功的,你们不仅要有疑惑,而且要主动思考。多想’为什么’。”
然后我让同学们分析实验结论出现的原因,大家都很踊跃的发言:有同学说,是视力的影响,其他同学笑了;有的说,是距离的影响;还有的对我的实验提出疑问:认为实验应该进行修改,可以让一个同学站在一个球形物体上。这个同学的答案吸引了很多同学。他们积极地要求补充,支持他的同学说,这个球形物体越大越好。反对他的同学认为,他的想法无法实现:因为操作起来困难太大。最后站起来的同学非常自信,颇有小科学家的风范,他说:“我想原因应该是视野比较狭小,不能看到地球仪的全貌,只是看到地球仪的一个小部分,一个面。”这个同学说完之后,大家开始鼓掌,看来大部分同学们都很认可他的说法。但还有一些同学半信半疑。我对这个同学的回答进行肯定,并提出表扬,认为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同学。
为了证实这个同学的观点,我继续进行了一个实验,我再次请上一名同学,这次我让他站在离地球仪比较远的地方,通过纸上的小孔看地球仪的形状,并向大家说明看到的情况,他很高兴地接受任务,观察完之后,他激动地说:“我看到的是地球仪的全部,我看到的不再是平面,而是球形!”
掌声雷动,我觉得异常热烈。每个人的表情都告诉我,我们成功了,我们用自己简单的实验,证明了一个似乎只有科学家才能证明的结论。
最后,我对实验进行总结,古人由于认识世界视野范围的狭小,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认为“地是方的”,而眼界放宽之后,结论就显而易见了。现在我们可以
很容易举出一些事例来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形。“你们能举出例子来吗?”
同学们还沉浸在喜悦中,我趁热打铁,将问题抛给学生。将他们分成小组讨论,最后派一个代表汇总结论。这时的课堂已经成为沸腾的课堂,每个人都在热烈的讨论中,有的人已经争得面红耳赤了。几分钟后,我做了安静的手势。大家静了下来,小手举起了一片。
有的组说:“远处来的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尾。”这个组的代表怕大家不理解,坚持要为大家做个实验。我满足了他的要求。只见他走到讲台上,拿起粉笔盒,放到地球仪上。然后,从容地对大家说:“你们看,粉笔盒就是船,现在在地球仪上航行。同学们注意观察,你是不是先看到它的上面,最后看到它的下面.”说完之后他开始沿着地球仪移动粉笔盒。当移动结束后,我带头鼓起了掌,我的喜悦难以形容。这才是真正受到启发,灵活应用啊!我很动情地对他们说“你们太棒了!”其他组的同学也举出生活中的一些事例,非常生动活泼。课堂上不时传来开心的笑声,秩序却井然。
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起,同学们都依依不舍。我知道,他们都在期待着下节课。
在这节地理课上没有一个同学走神,每个人都全身心的投入,积极思考,勇于质疑。我很感动。因为没有升学的压力,能让全班同学都投入到地理课堂中,是无比可贵的。这一切,都是我所没有想到的,我想,如果我没有进行尝试,我永远都无法看到学生如此可爱的一面,更不会想到他们有这么大的潜力。于是,我开始反思,真正能调动学生的,只有设计巧妙的课堂以及能够让学生参与的课堂。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大量的科学证据与资料的照搬——也许,这样可以轻易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但却失去了学生。没有什么比自己证明结论更使学生记忆深刻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有很多的同学开始积极提出问题,并主动思考,甚至还有一些同学给我建议一些小的实验。我从他们身上不断地得到新的灵感,并在教学中应用。
我把我的做法与反思发到网上,有几位老师给出评价及建议。他们认为方法新颖,设计巧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真正做到了让学生
动起来。避免了有的课堂“形动而神不动”。有的老师说,着眼于思维的培养胜
于知识的传授。知识是可以遗忘的,但思维是永恒的。还有的说法是,可以影响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等等。但有一位数学老师的想法很独到,他说:“如果不是由老师来进行‘引进’呢?如果能启发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矛盾’现象来激发那种追求真理的情趣呢?在现代社会,人们都已经知道‘地球是球形’这个常识的情况下,学生们还有什么有兴趣探究的呢?是不是应该找到新的“强刺激”来激发学生呢?”
他的观点给了我一个启示,即,在结论已经显而易见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有兴趣探究?这个问题为我以后的教学提了一个醒,帮助非常大。
课堂礼仪教案范文5
一、不能把学案等同于教案
学案实施过程中的思考一 2月20日
开学第一天,带着学案走进课堂。预想孩子们在学案的引领下应该已经把学习目标掌握了七、八成,课堂上只不过是必要的合作探究,交流巩固就可以了。果不出所料,当我问到:“经过预习你学会了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的汇报着:“我认识了生字。”“我还做了字卡。”“我把课文都已经背了下来!”紧接着,我就进行“兵教兵”和兴趣盎然的识字游戏了,目标顺利完成。
反思:
一节课下来,既没有动教材,更谈不上读书,走进文本。目标落实的再扎实也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心中装有学案的同时也不能抛弃教案,尤其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孩子,更应该深入思考把学案与教案融合在一起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
二、不能把有效教学等同于“教学效益”
学案实施过程中的思考二 3月12日
“学案”实施一段时间了,家长们能依照学案驾轻就熟地辅导孩子学习,孩子们也家长的辅导下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
反应在课堂上就是我教得很轻松,孩子们学的很快,能很快的完成每节课的学习任务。有孩子交流时甚至说:“老师,我已经把整册书课文中的生字和平翘舌音都画出来了。”“我还把自然段都标了出来呢!”难道这就是学案教学要达到的目的吗?为什么我感觉还缺失了些东西?回忆孩子们课堂上的表现,全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够高,总有个别孩子游离于课堂学习之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看来我在课堂上为孩子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不够,没有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致使他们的学习热情没有被点燃,潜力没有被激发。教案无形中又占了很多。不是孩子们学得不好,是自己教学定位和教学策略没有跟上孩子们的发展。
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不能像其他行业一样只追求“效益”的叠加。课堂中不能仅关注学习目标的完成,还应该关注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三、“学案”牵动家长合力关注生命成长
学案实施过程中的思考三 4月6日
好!非常好!这样的课堂能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孩子的能力和素质,让孩子学得轻松愉快且能牢固的掌握本课的知识点,相信孩子在这样的课堂中成长一定能成才。
――张嘉豪爸爸
很满意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教育方法很灵活,课堂气氛活跃,相信孩子在这种氛围中成长一定会有个好的未来。
――李念念姑姑
……
今天是我班教学开放日,看到家长反馈表中的留言,我不由的长吁口气,心中多了几分踏实。为了追求理想中的高效课堂,很长时间以来自己一直思考着、努力着。从“教案”到“学案”;从预设到实施;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虽然只有几步路,却走的很艰难。一节节失败的课终于沉淀出今天这节充满了奔涌着生命气息的课堂。
片段一:
师:我需要两个同学帮助我带领大家学习第一小节。
小树林拔地而起。
武玉:叫一个男生一个女生。(长期平等自由学习氛围的熏陶使孩子们率性的给老师出主意,想办法。)
师:听你的。刘斌!
宋钰杰:叫杨宗瑶。
师:好吧!杨宗瑶。
现场简单排练,三人表演第一则谜语:我们三个开始表演,大家觉得好的话就给我们鼓鼓掌。
一个人,两个人。
一个在前两个根。
团结起来力量大,
人多谁也不离群。
(学生看得聚精会神,表演完毕没有掌声,是真的不好?也许是忘记了刚才老师的建议。)
师:看来我们表演得不好,一点掌声都没有。(欲扬先抑,给课堂加一点动力。)
刘曦龙:那就再给你们一次机会吧!
生(七嘴八舌):就是,再给你们一次机会。
师:好吧,这次我们可要好好表演!
师生再次表演第一则谜语的内容。完毕,家长学生一起鼓掌,课堂洋溢在平等轻松的气氛中。
片段二:
师:杨老师想从这些字中挑一个来考考你们,怎么样?(引领谜语识字法)
生(七嘴八舌):考吧!我们不怕。
师:国字玉出门,人才进了门。
生(异口同声):团!
师:只猜出谜底不算本事,能讲出理由才算聪明。(激励学生探讨猜谜方法)
(生思索)任宏宇喊:咱们中国把玉扔了出去,引进了人才不就团结了起来?
刘佳顺接口说道:团结起来就打跑了小日本!
哈哈……教室里充盈了会心的笑声。
师:对团结起来力量大!一、一班的小朋友真会学习!(三天前学校刚组织看了反应
的爱国影片《太行山上》,孩子们今天就用到了这里,生活即学问。)
杨宗瑶:请大家看“量”,元旦要在家里过。
朱俊晓:大家请看“令”,今天下了一点雨。
乔建晨:看“凉”,北京下了两点雨。
四、反思
课堂礼仪教案范文6
新建地方本科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齐平、朱家勇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除了要培养其职业专业技术外,还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及其创新创造能力;涂向辉认为,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人才的技术应用、技术设计和技术管理能力及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有观点认为,应用技术大学主要培养人才扎实的职业技能、就业竞争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及服务地方意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须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来实现。本文从培养服务地方人才的角度出发,以本地(桂商)企业案例作为教学素材,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管理学原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将本地(桂商)企业案例融入课堂并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无论研究视角还是研究内容,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创新。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及优势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2007 年,该校教师乔恩伯格曼(JonBergmann)和萨姆斯(Aaron Sams)使用录屏软件录制了包含课程PPT及讲课声音的教学视频,经过剪辑处理后将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络提供给学生在家观看,学生回到课堂后完成作业,教师则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由传统学校课上老师讲授,课后完成作业的教学过程安排,转变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协作交流解决问题的形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质量。翻转课堂的理念在北美也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接受并逐渐发展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波新浪潮。
翻转课堂主要以教学视频取代了面对面授课,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课环节由学生在课堂之外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提前完成;课堂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平台,更多的问题和疑问在课堂上解决而不必成为课后作业,教师在课堂中扮演引导者角色,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翻转课堂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目标,实现了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综合素养养成的转变。
(二)翻转课堂的优势
首先,通过课堂之前的学习任务安排,学生成为学习的认知主体,有效倒逼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而自我学习能力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师生角色发生互换,教师不再是讲台上高高在上的传授者,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不再是讲台下教学内容的填充容器,而成了学习活动的发动机,翻转课堂有助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6]。
再次,基于网络技术发展,更符合学生的现代媒体使用习惯和信息知识识别、接收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时间及地点选择的灵活性。最后,在课堂交流讨论过程中,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交流表达能力和个人信心,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养成创造了有利环境。
三、基于桂商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对国内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结合《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及经管类专业本科生的实际情况,以桂商案例为基础教学材料构建出《管理学原理》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及教学评价阶段,始终强调学生的参与融入,在参与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一)课前准备
课前阶段主要是教学准备阶段,包括教师准备教学微视频、设计学习目标任务,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尝试完成学习目标任务、记录疑难问题等。
1.教师准备教学微视频
根据《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要求,对课程知识的要点、重点及难点进行界定,教师准备对应的教学微视频,时间长度控制在5-10分钟。微视频可以由教师通过网络进行选用,也可以由教师进行自主录制,但要求微视频既包含课程知识点又与桂商案例相结合;如为了让学生了解管理者的层次、角色、技能及素质这些知识点,教师可以准备广西金嗓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江佩珍女士、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宁先生或者搜房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莫天全先生的相关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观看对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桂商企业家有基本的认识;微视频准备甚至可以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视频的录制或收集,使学生能够实现做中学。
2.教师设计学习目标任务
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微视频就能够抓取课程知识点,保证课前自主学习效果,教师对准备好的教学微视频设计学习目标任务。学习目标任务微视频,相对于教学内容,目标任务不宜过多,设计时注意先易后难,避免难度过大的目标任务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打击。同时,目标任务的设计尽量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要想办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针对江佩珍、李宁或莫天全三位桂商企业家,可以设计两个学习任务:这些桂商企业家属于企业管理者的哪个层次?这些桂商企业家身上有什么重要的素质使得他们能够带领所在企业走向成功?
3.学生观看教学微视频
准备好的教学微视频课前提前上传至校园网络资源学习平台,学生通过个人学号登录进行在线学习。为保证在线学习效果,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任务、认真实施学习行为就显得很重要。学号登录可以说是一定程度的监控,没有登录过的学号意味着没有实施课前学习行动;通过技术处理,学生在第一次学习的过程中不能随意拖动微视频,保证学生观看微视频的时间,避免错过学习要点;但在重复观看的过程中可以随意拉动到想要观看的地方,方便学生理解重点难点。
4.学生尝试完成学习目标任务
学生从观看微视频开始,就以完成教师设定的学习目标为导向,微视频观看结束后,学生就对照教师设计好的学习目标任务,看看完成的程度如何;未能完成的,继续通过重复地观看微视频尝试解决,对于无法理解的疑难之处做好记录以备处理。如学生对江佩珍、李宁或者莫天全三位桂商企业家身上管理者素质未能全面进行归纳时,就可以作好疑难记录。
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过程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实施个人封闭式的学习。他们可以通过校园网络资源学习平台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给教师留言提问,教师在课程开始前一天作出相应的解答;或者教师与学生约定互动时间段,有疑问的学生可以在约定互动时间段内得到教师的即时回应。
(二)课中教学
课中阶段主要是为学生构建沟通交流及积极思考的学习环境,包括教师检验课前知识学习、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抛出桂商企业问题,学生进行学习反馈、小组协作解决疑难问题、小组协作解决桂商企业问题等。
1.教师检验课前知识学习
《管理学原理》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直接进入对课前知识的学习检验。如果存在没有登录学号的学生,首先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掌握其中原因;然后对学生进行抽检,把握学生学习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对于完成情况较好的学生及时进行鼓励,以推动他们下一轮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完成情况不佳的学生,通过引导帮助他们解决疑难问题。
2.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通过校园网络资源学习平台收集整理学生们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问题的引导解决。如宏观环境及行业竞争环境如何影响企业战略的规划及调整,部分学生感到较难理解。可以引入以下桂商案例:桂林三金药业集团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品牌知名度较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仅受资源约束,同时受到市场竞争的冲击,企业生存面临绝境,桂林三金药业集团公司是如何制定正确发展战略的?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又是如何摘掉亏损企业污染大户的帽子,获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的?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实施了何种发展战略?引导学生进行疑难问题的解决,教师应发挥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按照3-5人的规模进行分组,通过小组协作、头脑风暴等方式尝试解决疑难问题;各组完成讨论后,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按照抽签的先后顺序进行陈述;教师对各组的观点进行简要的点评,主要以鼓励为主。对于通过小组讨论仍然不能理解难点的个别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知识点简化、引入生活化的实例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通过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帮助理解。
3.抛出桂商企业问题
《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学习结合当地企业经营管理实际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在学生掌握了教学要点、重点和难点后,教师适时抛出桂商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实际为桂商企业解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如两面针作为本土第一牙膏品牌曾经有过从1986年到2001年连续15年产销量第一的辉煌业绩,巅峰时期大举多元化扩张涉及房地产、造纸、日化等业务却陷入多线亏损的境地,而作为主营业务的牙膏也沦为少人问津的市场末流,两面针该如何化解困局,实现民族牙膏品牌的复兴?1991年,南方黑芝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凭借一股浓香,一缕温暖的经典广告征服了广大消费者,南方黑芝麻糊成了许多人儿时的美食,而如今却陷入食品安全危机,由于大肠菌群、菌落总数超标一年之内两度上质量黑榜,南方黑芝麻集团该如何化解危机,重新获取消费者的信任?作为广西高校经管类的本科生,选用本土桂商案例,有利于缩短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感,增强问题解决的真实感,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及问题解决后的成就感。教师抛出的桂商企业问题要与课堂学习的知识点相匹配,桂商企业问题可以由教师进行准备,也可以由学生进行案例的收集,教师对学生收集的桂商案例择优进入课堂。
4.小组协作解决桂商企业问题
桂商企业问题抛出后,学生按照事先的分组进行团队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学生仍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角色的转换,在解决桂商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角色就是企业中的一员,是职场上特定岗位的工作人员;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现实情境,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责任感和压迫感,在融入的情境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在限定的时间内,各组要为桂商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对方案进行简要讲解;教师对各组的方案进行简要的点评,主要以鼓励为主。
(三)课后拓展
课后阶段主要是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对他们的实践能力进行拓展,包括教师安排桂商企业拜访任务、学生小组协作完成桂商企业拜访任务等。
1.教师安排桂商企业拜访任务
桂商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微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必然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管理学原理》知识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后安排桂商企业拜访任务。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网络联系企业,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基地的企业为学生提供拜访机会,更提倡由学生小组自主联系企业去拜访,在联系之初就开始契入交际能力的锻炼。学生可以就近选择学校所在地的企业拜访,如桂林高校的学生可以拜访桂林三花股份有限公司或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玉林高校的学生可以拜访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或广西三环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钦州高校的学生可以拜访广西桂人堂金花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或广西钦州润港林业股份有限公司;南宁高校的学生可以拜访广西皇氏甲天下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或南宁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等。桂商企业拜访按照小组开展,拜访任务与课堂知识点相匹配,重点解决课程的知识点问题,比如组织构架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小组以提交拜访视频、图片、企业材料、拜访总结等资料作为完成依据。
2.学生小组协作完成桂商企业拜访任务
学生小组根据教师安排的桂商企业拜访任务事先进行计划、组织及分工,确定目标拜访企业,准备拜访提纲及问题,按照约定的时间、地点执行拜访任务。拜访过程除了锻炼学生解决桂商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之外,还锻炼了学生的沟通、交际、谈判等综合职业技能。学生小组完成企业拜访后,按教师要求提交相关资料。
(四)考核评价
课程的考核评价实施过程性考核,贯穿在课程前、中、后及课程考试各个阶段。课前阶段,主要考核学生是否观看了教学视频、观看后理解知识点的程度、遇到疑难问题后是否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观看后是否能提出思考等,这部分约占10%分值;课中阶段,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参与沟通交流的积极程度、小组协作的融入程度、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等,这部分约占30%分值;课后阶段,主要考核学生拜访桂商企业任务是否完成、完成的拜访深度、获取信息的总量大小、拜访收获大小等,这部分约占20%分值;课程考试,主要考核学生面对桂商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是否能提出可行的、有效的、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这部分约占40%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