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张爱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的姐姐张爱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的姐姐张爱玲范文1

我之所以称张爱玲为表姐,因为我们孙家与他们张家有两层亲戚关系。首先,我的父亲孙用岱是张爱玲后母孙用蕃的亲弟弟;其次,我祖父孙宝琦和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在七姑姑(孙用蕃)嫁给七姑父(张爱玲父亲张廷重)之前,就有亲戚关系,张佩纶的元配夫人朱芷芗,是我的曾祖母朱太夫人的亲侄女。

后母的心,她明明是懂的

“我父亲要结婚了,姑姑初次告诉我这消息,是在夏夜的小阳台上。我哭了,因为看过太多的关于后母的小说,万万没想到会应在我身上。我只有一个迫切的感觉:无论如何不能让这件事发生。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伏在铁栏杆上,我必定把她从阳台上推下去,一了百了。”从我表姐留下的文字看,她与她的后母、我七姑姑孙用蕃是势不两立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都说我七姑姑因为吸鸦片没人敢要,三十六岁才嫁到张家,其实在那个年代,凡有些家底的公子小姐都有“阿芙蓉(鸦片)癖”,七姑父在与张爱玲的生母离婚前,已有此癖好。而且,七姑姑二十六岁的时候就与七姑父订婚了。因为第二年我祖父孙宝琦过世,要守孝三年,正式嫁过去的时候也不过三十岁。

此外,在我十六个姑姑里面,七姑姑孙用蕃是较能干的一位,仅次于我的大姑孙用慧(孙用慧后来嫁给盛宣怀的四子,人称“盛老四”的盛恩颐)。七姑姑性格开朗外向,出嫁前交友十分广泛,和赵四小姐、朱五、陆小曼、唐瑛她们都是“死党”,也算是圈子里的一个风云人物,加上人也长得不错,眼睛很大,所以是不可能“嫁不掉”的。

两人结合是虞洽卿做的媒,孙家众姐妹开始是不同意的。我祖父孙宝琦曾经两度出任民国总理,治国治家均清廉严正,子女个个品行端庄,许多豪门大户都想与我们孙家攀亲,故有“孙家的女儿大家抢”之说。我的几个姑姑,她们分别嫁的是庆亲王奕劻、盛宣怀和的儿子,虽说张佩纶的儿子也是世家子弟,但孙七小姐怎么可以给别人当继室呢?后来我祖父一定要给老虞一个面子,加上孙家和张家原本就有亲戚关系,就定下了这门“亲上加亲”的姻缘。

七姑姑做了张爱玲和弟弟张子静的继母后,并不是一个一心给他们穿小鞋的“后妈”,而是一直想和两个孩子搞好关系。

孙家是个大家族,我祖父共有五房太太,生了二十四个孩子,所以我的几个小姑姑,从十一姑到十五姑都与张爱玲年龄差不了几岁。一开始,她们还和七姑姑一同搬进了张家。

我祖父为官清廉,生活俭朴,家规严格。因为子女多,所以经常是姐姐的衣服小了以后留给妹妹穿。一般来说,我父亲这一辈人都是长到十岁才有新衣服穿。正因为子女们经常换穿衣服,他老人家还常常叫错人。所以,在我七姑姑看来,拿旧衣服送人很正常,是家族亲热、不分彼此的表现。因此,她就拿出了两箱旧衣服,给几个小姑姑和张爱玲挑选。哪知这件事到了表姐笔下就成了“猪肝色的旧布旗袍似乎还死气沉沉地贴在身上”。当然,表姐也是一个比较讲究穿的人,她五岁时梦想梳S头,穿高跟鞋;得了第一笔稿费就去买口红,所以如此嫌恶旧衣服也有其自身的原因。于是,穿后母的旧棉袍,就像是“浑身都生了冻疮,冬天已经过去了,还留着冻疮的疤”。

平日里,吃饭的时候,七姑姑总会等张家姐弟都到齐了才开饭,有时也会给张爱玲夹菜,问问她的学习生活情况。我表姐心情好的时候,也会与七姑姑互相招呼:“这个菜好吃呀,你多吃点。”但一旦心情不好,就会把自己孤立起来。

有一次,我父母去七姑姑家吃饭,表哥张子静(我管他叫“小煃哥”)很有礼貌,称呼我父母为四舅舅、四舅母,声音很轻,但很亲切。不见张爱玲出来,大家只好坐在一起开饭了,直到吃完也没见她出来打声招呼。当时,七姑父叹了一口气,不再说什么了。

张爱玲在文中写孙用蕃一嫁过去,就怂恿丈夫搬家换用人。实际上,七姑姑1934年住进张家后,一直住在张家李氏老宅,康定东路87号。从张爱玲父母结婚,到他们姐弟出生,都住这老宅里。由于发行金圆券欺骗了许多贵族富商,骗走了他们的钱。张爱玲父亲也被骗了。没钱了,才开始搬家,先是建国路,虹桥,再到1946年又搬到李家亲戚(李鸿章家族)的枕流公寓。其中几次搬家,都是因为经济拮据的缘故。就像张爱玲说的:家越搬越小,汽车越坐越大。这也说明张爱玲和父亲是有往来的,少而已,不是逃出门就再无回来过家。再说七姑父也不是那种什么事情都听女人话的“妻管严”。张家有个钱庄,钱都是七姑父在管,七姑姑是只管用不当家。

说到这个七姑父,不得不说他真是个慷慨的好人。逢年过节的,他都会打电话给一大家子的人,说:“你们过来玩啊,去酒楼吃饭,我请客!”张爱玲曾指责父亲,说他是个热衷于吃喝赌的纨绔子弟。不知她有没有想过,张廷重为什么会败家。如果她的生母黄素琼不是一天到晚闹新派——今天回娘家,明天出国什么的,他至于如此不安于室吗?倒是我七姑姑嫁过去以后,他才过上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稳生活。两人一起生活了十九年之久,可以说是白头到老的。

张爱玲在《对照记》里写道:“当时我姑姑没有告诉我败诉的另一原因,是我父亲倒戈。她始终不愿多说。但是显然是我后母趋炎附势从中接拢,舍不得断了阔大伯这门至亲——她一直在劝和,抬出大道理来:‘我们家兄弟姐妹这么多,还都这么和气亲热,你们才几个人。’”

其实,张家的确是有过这么一桩官司。张佩纶共有三个夫人——朱芷芗、边玉翠和李菊耦(张爱玲和张子静的奶奶)。朱芷芗的儿子张志潜认为,他母亲陪嫁的财产理应由他来继承,而张爱玲的父亲和姑姑则认为他们应该也有份。后来,七姑姑知道此事后的确出面调停,因为朱芷芗的父亲朱修伯也是孙宝琦的舅舅。结果,念在亲戚关系上,这桩官司最后以撤诉告终。孙用蕃作为张廷重的太太,撤诉后反而得不到任何物质上的好处,她真是希望张家能像孙家一样和睦相处。她二十四个兄弟姐妹,从未闹矛盾、打官司。没想到,我表姐偏要拿七姑姑的好心当坏心来讥讽。只为她写作上吸引读者需要吧。

至于最最有名的、写在《私语》里的“一记耳光”事件,估计表姐也是夸张了许多。她说1937年日本人打进上海,生母黄素琼的弟弟一开仗就在法租界的伟达饭店租下一套三个房间,举家搬去避难。黄素琼派人来接她,在那里住了两个晚上。

表姐文中说,她跟七姑父说了要去姑姑张茂渊那里住几天,七姑父知道前妻与妹妹总是在一起的,所以就心照不宣地“嗯”了一声,表示同意。后来回家后就遭到了七姑姑的一记耳光和七姑父的一顿毒打。

她写道:“我父亲趿着拖鞋,拍达拍达冲下楼来。揪住我,拳加,吼道:‘你还打人!你打人我就打你!今天非打死你不可!’我觉得我的头偏到这一边,又偏到那一边,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我坐在地下,躺在地下了,他还揪住我的头发一阵踢。终于被人拉开。”

我虽然没有亲眼看见,但听家里人说过此事,根本就没有她写得那么恐怖。其实是有一次表姐从学校下课晚了,正巧碰见七姑姑从楼梯上下来,语气里有一丝不满,说:“这么晚才回家,也不说一声!”

表姐那天不知是心里有事,还是过于敏感,也没好气,随口敷衍了一句便要上楼。七姑姑就伸出手想拦住这个十五岁的犟丫头,让她把话说清楚。没有“骂开了”,也没有动手打她“嘴巴子”。

张爱玲当时其实也没有所谓的“本能反击”,只是机警地伸手推了七姑姑的手一下。不巧七姑姑“正扭了腰,哎哟一声”,惊动了楼上的七姑父。可见,七姑姑并没有一路尖叫着“她打我!她打我”去向七姑父告状,而七姑父就更加不可能为了这桩事将表姐“一阵拳打脚踢”了。

至于张爱玲所记录的痛打一顿后被关禁闭一事也是扭曲夸张了。她的确是在家里被“隔离”了一段日子,但那是因为她得了疟疾,怕传染给家人。我觉得表姐之所以那么夸张地描述“耳光事件”,一是因为她性格的确有些古怪偏激,二来也是为了文学创作更有戏剧化的效果。

在表姐的作品中有了恶名的七姑姑后来提及此事,只是淡淡地笑了笑,说:“张爱玲成了著名作家,如果是受我的刺激,那倒也不是坏事。恶声骂名冲我而来,我八十多岁的人了,只要我无愧于心,外界的恶名我愿认了,一切都无所谓的。”

有一年放暑假,我表姐在七姑父的书房里写作文,写完后放在那里,到舅舅家去玩了。结果我七姑姑无意中看到了这篇作文——《后母的心》。她读完后很感动,认为这篇作文简直就是设身处地为她而写的。后来,凡有亲友到家里来,孙用蕃就会把这篇文章的大意说给人听,夸张爱玲会写文章。至于这篇《后母的心》里究竟写了些什么,很遗憾,我未能亲眼看见。但我相信,“后母的心”,表姐其实明明是懂的。

后来,张爱玲在自传体小说《雷峰塔》的第三章中改变态度地忏悔了,说是“误解了、亵渎了后母孙用蕃的一番良苦用心”。我想,可能是她自己也到了古稀之年,回顾往事,不再偏激了吧。

她远离了世界上所有人,包括亲人

转眼已是1942年,因为香港开战,港大关闭,二十三岁的张爱玲只能回到上海。因为她还差一年就毕业了,所以为了完成学业,表姐想转入上海的圣约翰大学。

因为交不起学费,她姑姑就让她去找我七姑父要,因为当年她父母的离婚协议上写着张爱玲的教育费用由父亲一人承担,而港大的三年七姑父都没有出过钱,这剩下的半年应该由他出,否则太说不过去。

就这样,已有四年多没有踏进家门的张爱玲,回了趟家。张子静曾经回忆道:“姐姐进门后,神色冷漠,一无笑容。在客厅见了父亲,只简略地把要入圣约翰大学续学的事说一遍。难得父亲那么宽容,叫她先去报名考试,学费让我送去。姐姐在家坐不到十分钟,话说清楚就走了。那是姐姐最后一次走进家门(老宅),也是最后一次离开(老宅)。此后她和我父亲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1946年我满月的时候,父母在席家花园设宴庆祝。听我母亲说,那天七姑姑和七姑父由司机开车送来参加,神色看上去有点不对。一问,才知道表姐张爱玲已经失踪好几天了。他们很为她着急,匆匆赶来,稍坐了一会儿就匆匆回去了。

表姐是不会回来了,后来七姑父也去世了,张家最后只剩我七姑姑和小煃哥这一对“孤儿寡母”。我们孙家的后辈便时常过去照顾他们。七姑姑老了,眼睛也不好使,小煃哥又是个老实头,加上在川沙郊区教书,只有周末才回家,所以是照顾不到家里的。

他们最后一个家在江苏路,二百八十五弄,二十八号花园洋房的阳台搭间,离我家很近。所以小煃哥周末也会找我谈心。说是谈心,多半是诉苦。小煃哥性格内向,脾气特别温和,平时从来不讲别人坏话,但讲起他姐姐,往往面无表情,连连摇头。

以前小煃哥想和七姑姑的表侄张信锦一起办个杂志《飘》,希望能给“孤岛”带来一阵劲爽的风雨,洗刷人们心灵的苦闷。于是,想约表姐写个稿。表姐却断然回绝,说什么“我是不会给没名气的杂志写的”。

表姐张爱玲和胡兰成结婚也不告诉家里人,等我们家族都知道她嫁给了一个大汉奸后,大家的脸都没处搁了。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正在我们商量着是否应该劝劝表姐不要和胡兰成在一起的时候,他俩又离婚了。用现在时髦的话讲,就是“闪婚”“闪离”,荒唐得不得了。

张爱玲去美国后,小煃哥好不容易与姐姐通上了信。他以为姐姐在美国,又是大作家,应该是很富有的,又听说母亲把遗产给了姐姐,便写了信去。想不到表姐回信说,自己也是勉强度日,实在无力帮助弟弟。现在我们知道了,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主要原因还是张爱玲不愿答理别人,更不想帮助别人,包括她的亲弟弟。

小煃哥后来也在《我的姊姊张爱玲》一书中写道:“她对自己的亲弟弟尚且这样,更况别人了。她从不悲天悯人,不同情弱者,慈悲布施与她无缘。她的世界,就她一个自己。她非常孤独,也非常自私,用自己的手作茧自缚,远离了世界上所有人,包括亲人。”

七姑父去世后,七姑姑来我家住了半年,后来与小煃哥一同住在了江苏路。七姑姑最后的那段日子,是小煃哥尽了孝。1987年,孙用蕃在上海去世。她的临终遗言是,身后的一切财物都留给张子静,并要求他不要酗酒抽烟。七姑姑的后事,表姐自然是不会来管的。后来,她得知弟弟张子静和我们往来甚密,也有些不高兴了。

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加州公寓里孤独离世。那一年我正好从澳洲回沪探亲,路过香港时,看见报纸上刊登了张爱玲在美国逝世的消息,并刊有大块文章,心头一惊,赶紧买了报纸带回上海,准备给小煃哥看。

到上海时,发现内地也报道了张爱玲逝世的消息。小煃哥知道我回来了,就来我家看我。他神情凝重,似乎比以前更闷了。我知道他心里难过,没敢把香港的报纸拿出来。午饭时,我们尽可能说些别的,天南海北,不提张爱玲的事,但是他总是打不起精神。

她写的就是家族里“那

些男男女女的小事情”

张爱玲成名后,开始成为我们家经久不衰的话题。别人不知道,我们却晓得,她的很多作品都是根据家族里发生的事情改编的。我们这样的旧式大家族就像《红楼梦》里的贾府一样,亲戚关系错综复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怨女》,也就是《金锁记》,讲的是李鸿章家里的事情;《表姨和细姨》讲的是我们孙家的女儿们;《半生缘》则把康有为和盛恩颐综合起来调侃了一番。李家亲戚就住在康有为家对面的弄堂里,晓得康家讨了姐妹俩做太太。而大姑父盛恩颐也是出了名的风流“盛老四”,有一次竟然从妓院里带了两姐妹回家。再说光绪两妃,珍妃、瑾妃是姐妹,这几桩事被张爱玲听去了后,就变成了好看的小说了。

至于其晚期作品《小团圆》,大家都知道乃德指的是张廷重,蕊秋是黄素琼,九莉就是张爱玲本人。写到最后,她终于写到自己了。这部作品,表姐特别关照不能过早外传,所以应该算是她的遗作,近几年才解密。

令人惊讶的是,张爱玲连亲生父母和舅舅也不忘调侃一番。母亲和舅舅举家在伟达饭店避难时叫她也过去住的行为,到了张爱玲的《小团圆》里就变了味:“蕊秋大概觉得他这笔旅馆费太可观了,想充分利用一下,叫九莉也跟着去。”

她对父亲的描绘也好不到哪里去,说是“那里什么我都看不起,鸦片、教我弟弟作《汉高祖论》的老先生、章回小说,懒洋洋灰扑扑地活下去……父亲的房间里永远是下午,在那里坐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沉下去” 。

唯独对姑姑张茂渊的描写,还是比较正面的。表姐在《对照记》中,以少有的温情回忆了她与姑姑相濡以沫的日子。

总之,性格孤僻的张爱玲不屑与亲戚们来往,但她又离不开这个盘根错节的大家族。经常是大人们在议论那些“男男女女的小事情”,她就在一边悄悄听了去。经过艺术加工,就有了活色生香的故事。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我表姐的创作生涯得益于她的家族成员,然而她又偏偏喜欢在文章里数落讽刺我们,一会儿骂娘舅,一会儿骂姑姑。我后来觉得,这可能也是她自我炒作的一种办法,毕竟一个女人要靠写作养活自己也不容易。

对于她的孤傲,我觉得和写作这一职业也不无关系。爬格子的人都知道,最害怕的就是被打扰。这种孤芳自赏的形象,也许是她刻意修饰了自我吧。

一个样样精通的“女才子”

撇开张爱玲的个性不谈,就才华而言,我们还是非常以她为傲的,叫她“女才子”。小时候的张爱玲非但外向,还喜欢牵头当老大,骑竹马啊,打篮球啊,样样精通。因为本来就是亲戚,在七姑父还没有离婚的时候,在北京,在上海,她和张子静就来过我们孙、盛家玩。从十一姑到十五姑都与张爱玲年龄差不了几岁,而我的小叔叔孙用均则与张子静年龄相仿,关系最好。

表姐很小就表现出了文艺方面的天赋,其中音乐方面还是我父亲给她启蒙的。有一次,她来我们家玩。当时我父母住在北京,我还没有出生,张爱玲也就五六岁的光景。听他们讲,张爱玲来的时候,我父亲正好在拉小提琴练习曲,张爱玲马上说怎么这么难听。于是,我父亲换了一首《魂断蓝桥》,她又改口称赞起来,说小提琴我是不喜欢的,但交响乐还是喜欢的。

到上海后,我父亲加入了青年业余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的前身),和司徒汉、梁泯、马思聪、刘良模等作曲家都很熟。后来,父亲就鼓励她学起了钢琴。不过,去张家的时候,他还是会带一把小提琴过去,拉给张爱玲听。说起来,这把小提琴来头也不小。当初马思聪共有九把小提琴,老马又买新琴的时候,马太太发火了,说家里已经那么多了。于是,马思聪只好将其中一把差的转让。我父亲闻讯后,好像用几根金条如获至宝地换回了家。

张爱玲在绘画上也有造诣,会给自己的小说配插图。她良好的审美感也体现在了日常的穿戴上。记得有一年过春节,那时我才三岁,和大人们一同去枕流公寓李家拜年。当时,七姑姑、七姑父和表兄他们就住在那里,表姐已经搬出去了。她虽然不喜欢和我们交往,但一年一次的礼数还是有的,所以正巧她也到家里拜年来。她那时二十八岁正当年,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漂亮,不是说长得漂亮,而是衣服华丽。后来得知,她那一身服装是香港货。对一个尚未懂事的小毛孩来说,如此光彩夺目是具有震撼效果的。难怪,世人都评价张爱玲爱穿,而且敢穿。

我表姐不但讲究穿,吃上面也绝不含糊。她跟她生母一同住在开纳公寓的时候,每天到对街舅舅家去吃饭,并且要带一碗菜去。后来定居美国后,表姐偶然在超市里看到有苋菜卖,但因为没有炒苋菜所需要的大蒜头,她便决定不买了。

张爱玲后来把这件事写进了《谈吃与画饼充饥》一文中:“有一天看到店铺外陈列的大把紫红色的苋菜,不禁怦然心动。但是炒苋菜没蒜,不值得一炒。此地的蒜干姜瘪枣,又没蒜味。在上海我跟我母亲住的一个时期,每天到对街我舅舅家去吃饭,带一碗菜去。苋菜上市的季节,我总是捧一碗乌油油紫红夹墨绿丝的苋菜,里面一颗颗肥白的蒜瓣染成浅粉红。在天光下过街,像捧着一盆常见的不知名的西洋盆栽,小粉红花,斑斑点点暗红苔绿相间的锯齿边大尖叶子,朱翠离披,不过这花不香,没有热乎乎的苋菜香。”

我的姐姐张爱玲范文2

臆想中,才女的爱情应如林徽因,百转千折间放弃徐志摩选择梁思成,身边还有一个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这样的爱情,比韩剧中几个妖媚青春的富家公子同时追求一个灰姑娘更时尚,比琼瑶剧中马景涛的咆哮更激昂,比王家卫的电影更小资,大概也会比《百家讲坛》之流的电视节目更具文化观赏性。

所以,才女的做派越来越被人追捧。几年前谈论《情人》就能显得很“潮”,而现在杜拉斯已经落伍,在咖啡馆里甚至可以看见两个穿着入时的女郎在争论博尔赫斯的《论不确定性》。才女的头衔,是社交的小亮片、心灵的LV、爱情的兴奋点。

不过,日前在重庆大学研究生院的会场里,婚恋专家也侃侃而谈,女博士找个大专学历的男人其实也不错,迅速摆脱大龄剩女的尴尬位置才是重点。

那么有关才女的种种幻想,和寡淡的现实之间,到底有怎样诡异的距离?

“才女”说到底不过是一个百搭的概念,任何风格的女人都会有与之对应的“类型才女”。对号入座之后,也许能看出一些端倪。

代表人物:卓文君 谢道韫

这类女子天生自带一轮光环,不是出身乌衣巷里,就是有个富比王侯的娘家。她们的骄傲来源于此,但是真正成就她们却是抛弃这个光环的过程。卓文君闻琴晓意,却自甘当街沽酒;谢道韫在谢安面前做得出“柳絮”之喻,也能够只身执刀与乱寇相搏;才华固然是一方面,仅是性情也足够为人称道。

但是在爱情里,这样的骄傲的性情未必能够得到幸福。卓文君曾经不顾一切,未料到成婚之后,司马相如依然耐不住诱惑,让她独守空闺,做《白头吟》来表达自己的辛酸。谢道韫嫁给了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却看不起那般平庸市侩的男子,若当时谢安为她选择狂放洒脱的王徽之为婿,想来她也不会死于非命。

失败案例

湖南大学八位硕士集体征婚

本月,红网论坛上的一个征婚帖子引人关注,湖南大学两个宿舍的8位女研究生集体征婚,征婚帖子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美女佳人的风韵。“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期待一份懂我、爱我、珍惜我、相濡以沫的真感情。”征婚要求却很简单,“只要你儒雅风趣,德才兼具,且不逾而立之年,皆可参与此次招亲。”接着,女硕士们再次声明,“请所有参与者严格按照招亲程序进行,此次集体招亲属实,非诚勿扰!”

评析:

好歹女硕士也算知识分子,她们的集体征婚不似炒作,胜似炒作。有些女博士或者女硕士,都和灭绝师太有着相同的特质,首先是大龄剩女,其次“武功”高强、内心寂寞。女硕士就算是集体征婚,依然在征婚帖里包含着才女气质。可惜就算文气十足,却不带一点雅意,一块“佳人急待唐突中……”的大招牌挂起来,也不禁让人感慨。

同样的“好出身”,同样不顾一切的率真性情,在女硕士的身上却看不到才女们曾经骄傲的痕迹,更多的反而是尴尬的婚恋窘境。

才女语录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张爱玲

在你面前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我的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张爱玲送给胡兰成的照片背面的题写

生命短促,没有时间可以再浪费了,一切随心自由才是应该努力去追求的,别人如何想我,便是那么的无足轻重了。我真愿意慢慢化作一个实实在在的乡下人,化作泥土。

――三毛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床。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鱼玄机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

代表人物:张爱玲、胡梦茵、芸娘

以张爱玲的才华,她把一切都看得太透彻,她的言论都饱含着各种女人独有的智慧。可惜“男莫胡兰成,女莫张爱玲”。看得太清楚毕竟人生无趣,最终她还是选择养一个“爱情泡沫,”发一些“低贱”的感叹。反而是胡茵梦,即使是才子李敖,一样当作过季的高跟鞋扔掉,懒得争风吃醋、严防死守。芸娘是《浮生六记》作者沈复的老婆,虽然老公没有去庙堂之上建功立业,她也没有天天叫骂“男人没出息”,不去计较孩子的奶粉钱、自己的脂粉钱多么微薄,不唠叨水电费太贵或者房子月供太累,一样安闲自在地饮酒赏月。

失败案例

芙蓉姐姐及后来的“教主”们

传说中妖媚性感的外形和冰清玉洁的气质、耐看的脸、火爆的身材…… 成就了芙蓉姐姐彪悍而辉煌的人生。芙蓉姐姐自称才女,五大“才华”分别是:唱歌、跳舞、写作、画画和撒娇。五年前她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时,就是以“清华研究生”的身份大诉自己的“怀才不遇”。关于芙蓉姐姐的“段子”实在太多,在普遍“审美疲劳”之后,芙蓉姐姐作为惊鸿一瞥,让我们发自内心地意识到上帝可以对一个人有多么残忍。

评析:

芙蓉姐姐之后,同类“才子佳人”如雨后春笋一般,着实火爆了一阵。芙蓉姐姐虽然自称才女,但是她从来不迷信任何学派,全凭借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走到今天。从这一点她可以说是开宗立派,放宽了大家对“才女”的限制。

代表人物:三毛鱼玄机

三毛是波西米亚风格的最早倡导者,所有的幻想都能够在旅行中邂逅相遇,每次失恋都想要自杀,竭力让我们相信她的生命里只有荷西一个人。鱼玄机在被丈夫离弃后,不愿做一个被人同情的弃妇,发出了“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的感叹,从此门庭若市,太多男子情孽牵缠。最后走火入魔,绿翘让她的才名尽丧。

评析:

这类才女无与伦比的信仰爱情,并且有原教旨主义的倾向。她们都不顾一切地贪求,所以感性的才情替代了智慧,她们想把生活的一切都以爱情作为终章,一旦失去了爱情,生命也变得毫无乐趣。

失败案例

木子美

作为一个才女而言,爱情和才华应该是并行的,但是木子美不同,真正让她为天下敬仰的是一卷卷录音和让男人追悔莫及的倒霉八卦。放纵传播了她的才情,并且将才情掩盖。“睡在哪里都是睡在夜里”这句话如果安妮宝贝说出来,一定是文艺而淡然的。但是木子美说出来,只能让我们想到另一句王家卫在《2046》里的台词:“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

评析:

其实木子美的种种早已经达到了才女的典范,至少她代表着身体写作的巅峰,美女作家的臻境。甚至是国内第一批开博客的人,也能算是和木子美或者同期略晚,所以现在许多人都都这么介绍自己的博客:我是“木”字辈的。

才女的头衔,其实很无趣

做一个才女,其实并非想象得那般容易。比如洪晃,单说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大家还是喜欢称她为“名门痞女”。明明是才女,到最后落得一个“痞女”的头衔,不得不说有些冤枉。在人们的想象里,才女不仅仅要有才,起码也要达到芙蓉姐姐自称才女时容貌“中等偏上”要求。

男人在这方面是很势力的。简单来说,一个美女,在博客上随便写点东西且少有错别字,背景音乐是爵士或者布鲁斯,而不是蔡依林――那她基本上已经达到才女的标准了。而一个姿色贫乏的女人,就算她会写诗、满嘴是地道的伦敦音、钢琴过十级,我们也只会敷衍她,说她很有贵妇的风韵。

我的姐姐张爱玲范文3

一腔柔情,却只有半生缘分,说到曼桢的爱情以及人生,很多人都会感叹人生的无奈,命运的捉弄,最后只留下“回不去的”感慨,但当静下来想一想,到底是谁夺走了曼桢的爱情?是姐姐曼璐、姐夫祝鸿才的阴谋诡计,是顾老太太的息事宁人,是沈世钧的薄情寡义,还是世事无常,造化弄人?为解开这个谜团,让我们再一次的走近曼桢,去看一看曼桢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初次见到曼桢的人,都会感觉到是阳光般的温暖,她善良,温柔,思想有主张,性格虽沉静不张扬但又不失个性,可以说在曼桢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完美女人所具有的特质,无怪乎沈世钧第一次见到曼桢的时候就会喜欢上她。

曼桢独立,顾家在繁华的大上海的日子一点都不宽裕,可以说是非常拮据,姐姐曼璐早年为了家里人的生计,做了舞女,家里还有几个小的弟弟妹妹。曼桢靠着姐姐做舞女的钱念完了大学,工作后她努力赚钱,接几份工养家,希望可以减轻姐姐的负担,而当姐姐嫁给祝鸿才生活变得富裕起来时,曼桢并没有像一些人那样的趋炎附势,去讨好姐姐来换取任何的好处利益,曼桢独立的性格让她坚持了自我不会活在姐姐的阴影中。曼桢独立,为了让世钧事业有个很好的发展,宁可自己一个人受苦受累来养活家人的生计,也不让世钧来一起分担。

曼桢聪明,我们可以从曼桢为了不让世钧心急结婚而故意对第一次到顾家张豫谨热情招待,虽然有点小女人的意味,也让沈世钧醋意大浓,但这正反应了曼桢的聪明所在,如果一直拒绝世钧的结婚请求,肯定会挫伤他的自尊心。曼桢温柔体贴,无论是对待叔惠还是世钧,她都体现出一个东方淑女的特性,善于发现细微的变化,让与之接触的人虽然感觉沉静却不拒人与千里之外。

曼桢对待爱情忠贞,一旦认定了的事情就是她的事情,一旦认定了的人就是她的人,世钧童年并不快乐的生活让他的性格稍显懦弱,而只有曼桢才能让他找回家与温暖的感觉,因为曼桢认定了世钧,就会一心一意永不改变,就像她在给世钧里信中写道: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曼桢坚强,在还不是很开放的时代,遭遇了那么大的耻辱,也许有好多人会因此而了却自己的人生,其实曼桢确实也有这样的想法,但曼桢坚强的性格让她在恶劣的环境下有着求生的愿望,让她在禁闭的房间身患重病依然能够坚持着挺过来;曼桢坚强,坚强的性格让她没有沉沦,而是去寻找任何的机会逃脱,先是带血的红宝石戒指,到医院后又舍得下刚出生的孩子,当然也可能她把孩子当成了一个耻辱,但面对着自己的亲生骨肉又有几人可以真正的做到。

按说曼桢的这么多美好性格特点应该会有美好的结果,却为何有如此悲惨的命运?曼桢终究不是女神,她是活生生的人,她的性格中具有两面性,她并不是个一味天真的人,也不是个一味害羞的人,这种矛盾让世钧也觉得匪夷所思。在遭遇变故,被迫生下祝鸿才的儿子后,她的这种矛盾表现在:一方面她痛恨祝鸿才、曼璐和知情却不出手相救的母亲,发狠誓决不饶恕祝鸿才,另一方面却最终嫁给这个设计陷害自己的男人。曼桢清楚的知道,在如何选择结婚对象是一个女人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在这之后自己能左右的事情并不多了,她却步入姐姐的后尘,为了孩子嫁给祝鸿才令人唏嘘不止。当然了,那时候,世钧和翠芝已结婚。可她毕竟是个受到新思潮影响的女人,她不是那种受到某种胁迫屈就其中的人。这又是个老话题,女人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曼璐弥留前,告诉妹妹,祝鸿才如何欣赏她,另眼瞧她,不自觉中曼桢还是把这些话听进耳朵去了。于是带着一些悲愤和羞愧,曼桢悄悄嫁给祝鸿才,祝鸿才得到了顾家二小姐之后,发现这个曼桢和从前想的完全不一样,全无自在、潇洒可说,也就渐渐抛在脑后,另寻快活去了。这也是一张种爱情的面具,可望不可求之后的追求后终于得手了,忽然没了兴趣,就像烤山芋这样的东西,闻起来香甜,吃起来无趣。如此看来,曼桢还是听信了曼璐的一番话,蹦进了深渊,轮回报应,有了这场此劫难,曼桢和曼璐再不相欠了。

曼桢虽然坚强独立,也有她软弱的一面。在面对姐姐的出卖,独自一人的艰难的时候,她还是那么有主见,那么坚强不屈,她是一个独立的坚强不屈的新时代女性的形象。但曼桢为了孩子,她嫁给了仇人,这也说明了曼桢的性格中也有作为一个母亲最平凡的一面,叫做母爱,也因为这种叫做母爱的东西,曼桢愿意委曲求全。

曼桢聪明,但不代表所有的人都可以理解她的聪明,世钧没有真正理解她对张豫谨热情的原因,反而给他们之间的爱情增添了一个误会,误会可大可小,而恰恰是这个很小的误会成为他们以后没能在一起的主因,自己的猜测加上曼璐的谎言让这一切成为了现实。

曼桢的命运更是让人觉得苍凉无比。身陷姐姐、姐夫、母亲共同设计的陷井里,曼桢显然没有屈服,千方百计地想逃出去,可是在她有了孩子后,便妥协了,嫁给了把她推向火坑的姐夫。虽然后来曼桢与姐夫离婚,并迎来新时代的变革,但曼桢与世钧的爱情却像成为一段陈旧的夹在书中的枯花败叶。美好的东西永远存在记忆里,现存的皆是由命运安排的无奈。曼桢的性格中有明显的斗争意识,但斗争的不彻底性改变不了她的命运,从而决定了她悲剧性的爱情结局。

不知道是谁提出的理论,性格决定命运,当然这依然是个争议的话题,但就曼桢来看虽然她想着追求自己的理想与爱情,但她却无法改变整个社会,她不能劝服自己的母亲站在自己一边,也无法给沈世钧一个合理的解释,甚至她都无法确认自己要做的事情是对还是错。有思想的她选择了抗争,小说的结尾虽然也给予她最大的肯定:离婚取得孩子的抚养权,但矛盾的她在那样的时代仍然找不回自己完美的爱情,最后的恋人见面也变成了诀别。人活在世界上不可能改变整个世界,只能是跟随着世界的改变而改变,曼桢的矛盾性格,加上时间与空间的错落,人情世故的莫测,可以说是曼桢自身的性格与当时社会的背景共同产生了这一场爱情悲剧。

除去故事本身,我们再看一看张爱玲是怎么来展现的这段凄美爱情,整部小说的心理描写特别多,似乎每个人在遇到其他人和事情时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或喜或悲,或热情如火,或冷漠不言,都是先进行一段心理描述,让他们的每一个想法都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透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再去看这些心理描述的时候,不禁惊讶,让我们刻骨铭心曼桢的心理描述却很少。曼桢与世钧恋爱的时候,我们可以完整的看到世钧的每一个心理波动,当然这些波动都是针对着曼桢的,但是曼桢呢,曼桢是怎样想的呢?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沈世均想像中曼桢的想法。作者没有抓住曼桢写个没完,甚至曼桢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她自发的去做而是因为其他人的介入才引出的。《半生缘》大部分的笔墨是给了世钧的,却为什么曼桢让我们那样地记忆深刻,永远的在字里行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用世钧的一切来映照着曼桢,因为曼桢始终在世钧的心里,世钧的思考就是曼桢的出现。

心理描写是小说的一大特点,除此之外故事情节的安排也让我们为曼桢唏嘘不已,不知道是不是最近流行的韩剧也学会了张爱玲的剧情安排,一次次的巧合,一次次的擦肩而过的机会,让我们到最后不得不感叹命运弄人,也许这其中的任何一点改变都可能带来的是另一种天地,但张爱玲用巧妙的剧情安排,让曼桢和沈世均这对恋人经历了那么多的是是非非,坎坎坷坷,却每次又像《围城》里的方鸿渐与唐晓芙的那种黑色幽默,到最后也只能仰天长叹:回不去了。《半生缘》的剧情虽然是生活的升华,但却让人感觉合合理理,所以才会让曼桢的形象长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为曼桢的快乐而笑,为曼桢的苦而悲伤时,其实就是在为我们自己笑或哭,因为真实的东西才能打动人,也才能震撼人。

谁抢走了她的爱情,远离了那个时代我们不得而知,就算真的能回到那个时代,我们也无法保证一切都还如从前。曼桢不是一个人,她是那个时代女性的一个缩影,是生活在古老中国屋檐下最普通的女性,她们崇尚个性,追求婚恋自由,对那样的时代有着并不彻底的反抗与斗争,也注定了她们无法真正的改变自己的命运。长期以来中国的女性都是逆来顺受,没有什么地位,受着折磨与屈辱。而在遭受着种种磨难时有谁可以站出来成为他们的支援,成为她们坚实的后盾,又有谁能真正的为她们做出努力,来保障她们的权益。世界需要改变,也许一点点的抗争无法彻底的燃烧,但至少让我们可以看到星星之火,那火光其实就是我们的方向,是我们的理想,是我们的追求。

我的姐姐张爱玲范文4

生活在何方。这是个连上帝都该思考一下的问题,虽然我知道,上帝他老人家生活在天国。或许这是个我这个年纪还不该思考的问题,因为太深沉,想的太多容易神经分裂英年早逝。很多时候我是在逃避这样一个问题的。有的时候忽然会想到这么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就会发笑,于是我从初一笑到了初二。笑到现在我忽然觉得是时候应该仔细的考虑这个问题了。

生活在何方。记得兰波说过“生活在别处”。于是在1968年这句话被刷在巴黎大学的墙上然后在1968年之后另一个人再把这句话弄得人尽皆知。每个人都是有根的。根在那,生活就在那。而我似乎认为自己该属于那个素未谋面的城市,上海。我喜欢那里,就像喜欢“心心相印”的那款“向左走向右走”的纸巾包装一样喜欢。我知道很多人说过喜欢上海的的是很肤浅的,而且不是一般的肤浅,是肤浅的很有级别的那种肤浅。可是我却仍旧向往着那里的一切繁华和说不清楚的苍凉。张爱玲说上海,繁华而苍凉。其实自己对上海的了解并不多,除了知道那里有黄浦江有复旦有高大的梧桐树有灯火通明的地铁有干净的柏油马路和讲吴侬软语的上海人之外其他一无所知。上海人是精明的。我妈妈这样告诉我,其引申意是你千万不能去到那个地方。所以我没有告诉她我喜欢上海。上海上海,或许你真的只能生活在我的白日梦中,或许应该是我生活在你的白日梦中,大概是前世我在佛祖面前祈祷得太虚假了所以上帝都看不下去于是替佛祖对我开了个小小的玩笑。生活在上海是我的美丽愿望,也可以说是白日梦。说白日梦一点也不过分,因为那真的是一个很奢望的愿望。

生活在何方。我无时无刻提醒自己,生活在脚下。现在我必须好好地读完初中好好地念高中再好好地上大学再好好地找个安稳的工作好好地生活。这就是最实际的想法,生活在脚下。姐姐忽然告诉我,你想过以后怎么生活没有?一句话问得我一楞一楞的。她说自己曾经想过不上大学了可是她的朋友告诉她你不上大学别人会鄙视你的。可是现在上了大学自己鄙视自己。妈妈喜欢告诉我,“你看现在连自己都养不活的人还有那么多”我知道的,前面的路已经有人帮我考虑好了,我所要走的只是朝着那条轨迹前进。只是,在上面走的是一边矛盾的自己。姐姐说我现在过得很辛苦。我告诉她,我现在想睡觉就可以睡觉,睡醒了我还可以再睡,可是你不能,现在我想睡觉了。可是自己忽然觉得很难过很难过。总有一天自己会像姐姐那样,不知道那个时候还能不能找到一个人说,我很累了。

生活在何方。生活在何方。想太多诸如此类的问题真的真的是很容易精神分裂的。即使想完了,还是照样得回去学校上课面对各种各样的大考小考。就这样朝着预设好的轨迹只管滑翔好了,尽管可能在某一时刻某一瞬间做自由落体。但是那样也无可预知。

我的姐姐张爱玲范文5

去女人坊社区“财富通道”,我们一起探索财富的秘密。

网址:http://省略/BBS

粉丝一:大卫

年龄:30岁 收藏年限:20年 收藏理念:喜欢就收

说到我的收藏缘分,还真是要感谢小时候的数学老师,那个时候对数字都很敏感,觉得各种数字排列整合在一起,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于是乎,总是很喜欢各种跟数字有关的东西。我是80后,我们小的时候能收到的钱不是很多,而且没有现在孩子收到的那么多那么大的面额,都是小的。从小也没有乱花钱的习惯,所以,没有上大学之前的压岁钱都一直被我收着,我是说收着哦。就像邮票一样地收起来。没事的时候拿出来看看。

后来,这个事情就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每次发工资的时候就抽出来几张看着不错的数字组合放进去。时间长了,我家的“钱”也越来越多。

最近两年发现,好多收藏钱币的市场很火。听说今年春节的时候一套80版的50元,十连号涨到1.6万。这套钱,我手上就有四套。记得好像是过年姥爷换了新钱,小姨和几个舅舅们都从那里换过来给我们小孩子发钱。真好。我收的很整齐。价值很给力。

留心观察以后发现,现在的市场上,一张过去的旧钱居然翻倍都是几十倍。难道原油涨价跟这个也有关系?我没有车,但是我有“钱”。

《女人坊》金点子:

张爱玲说了,出名要趁早。现在想想这简直就是金科玉律,万能句。下手早是关键,培养兴趣是关键。如果你已经感觉自己老了,那就从娃娃抓起吧,至少可以努力成为富一代的爹妈。另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记得找个不错的数学老师吧,这个也很关键。

粉丝二:多米

年龄:25岁 收藏年限:3年 收藏理念:跟风

我不是专业的,连非专业的都算不上。所以,我跟风了,没有说这种事情不能跟风吧。关键是我条件好。为么呢?因为我家男人就是银行的。虽说只是个小职员,可是自从我开始迷恋新钱连号之后,我家男人会把每次的工资都换成各种连号钱给我,表现很不错。我想了下,照此发展下去,我打算一年后嫁给他。算是便宜他了。呵呵,他听到后很开心。

说到收“钱”,是姐姐带的。她现在的老公是个收藏家,喜欢收藏各种东西,藏友之间来来往往的交换收藏用的也不全是现金,有的时候也拿藏品换。有一次姐姐生日,正好有个藏家看上姐夫手上一套东西,非要不行。姐夫舍不得,藏友就用自己手上的一套纸币跟姐夫换,那套纸币的后六位恰巧是姐姐的生日,你说多难得啊。除去它本身的版本价值,单就是这个机缘巧合,都给它升值不少呢。

后来姐姐迷上了收纸币,姐夫也支持她,然后我就做了中间人。当然,也挣了点小钱,自家人么。不过这让我多了一个爱好,还让我多了一份收入。为什么不坚持?为什么不跟风呢?没有道理啊!对不对?有木有?

我的姐姐张爱玲范文6

1

美国摄影师安德烈一直希望自己拍摄的纪录片能在美国纪录片频道播出。他在妻子的陪伴下努力了很多年,但他一直没有成功。有一天,他闲来无事,随手拍了几张妻子的照片,后来他将这些照片展出,引起不小的反响……有一张照片,安德烈最喜欢: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早晨,妻子目送儿女上学后,坐在桌边看书,她将长发挽起,安静的侧脸美得不可思议。安德烈在接受采访时说:“或许我更该观察身边的风景,现在我的心只放在家人身上。”风景随心,心停留在家里,最美的风景就在家里。

《风景随心》(2014年湖南考生)

2

有人半夜送礼,遭到东汉名臣杨震严辞拒绝,来人说:“这件事没有任何人知道。”杨震厉声说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岂能说不知道呢?”

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中不愧于己,这就是杨震一生行事的准则。

抵御诱惑,不趋炎附势,守住灵魂,砥砺品格;有坚持,有担当,有勇气;以良心为人生之塔,以良心为处世之基,坚持人间正气……在宦官专权、吏治混乱的东汉,杨震犹如一股清流,而他“四知”之金玉良言更是掷地有声,永载史册。

《无愧天地,快乐之枕》(2011年江西考生)

片段1是典型的例后分析,这也是很多写作功底不深的学生惯用的安排材料的方法。先是提出“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列举材料后,接着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观点的提出(论证)貌似水到渠成,实际上,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地割裂开来,有“拉郎配”之嫌疑。

片段2在叙述杨震的材料时,对其人其事加以分析、评价,边叙边议,得出“无愧天地”的结论,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论证充分有力。

写作提示:如果所储备的材料不多,就要做“无米之炊”,可以考虑“一事一议”的写法,此时重点在于结合观点对材料中的人物、事件进行评议,叙议结合,评价行为,探究成因。

二、与其“同类列举”,不如“正反对照”

3

年轻时的德摩斯梯尼登台演讲,因为口吃而遭人嘲笑,然而他将自己的灵魂扎根于希望……有心最要紧,他终成希腊最伟大的演说家。他有心扎根,让灵魂飞翔,他在演讲台上用清晰、流利的话语向人们诉说梦想的力量,让人们懂得:有心最要紧,唯有将心灵之根深深扎牢,以努力和拼搏为翼,才能展翅飞翔。

还记得“索道医生”邓前堆吗?……心中有爱,让他在苦难中觉醒,让自己的心灵扎根于怒江边上。有心最要紧。在冰冷的索道上,他以赤诚的奉献奏出旷世绝响,在绳索上起舞,在怒江边歌唱。他把根扎在风雨故土,向人们昭示: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唯有心灵扎根,方能绽放梦想,让生命飞翔。

《有心最要紧》(2014年湖南考生)

4

在光阴的流转中,有多少人失去直面人生的勇气?张爱玲晚年离群索居,三毛断然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在时光的流逝中,没有谁能逃脱自然的规律;但在心灵的空间里,溯流而上者并不鲜见。画家黄永玉年近古稀,仍以冒险者的姿态广泛尝试多种艺术形式,不断发掘新奇的表现手法。诗人席慕蓉步入老年后,与青年人畅谈文字,眼眸里闪烁的光芒仍告诉我们,那是一位满怀诗意的女子。

《心田半亩种青春》(2014年江苏考生)

片段3列举了德摩斯梯尼与邓前堆两则材料,称得上材料典型而丰富。不足的是,两则材料都是从正面论述观点,并且内容过于类似,有同质化之感,材料数量之瑜难掩质量之瑕。

片段4通过论述张爱玲、三毛面对萧索的人生与黄永玉、席慕蓉面对心灵空间的不同表现,论证“青春永驻”的重要性。所举的材料正反兼备,以反衬正,观点令人信服。

写作提示:以量取胜,不如以质取胜。把论述角度比较相近的材料叠加在一起,容易给人雷同之感,有堆积材料之嫌;材料正反对照,正面为主,反面为辅,论述角度全面,观点的说服力自然很强。

三、与其“均衡用力”,不如“点面结合”

5

三毛的青春是不朽的。她曾经逃学,离家出走……就是这个如此刚烈和顽强的女子,写出许多精彩的作品,感动和影响着一个个年轻人,激励着一颗颗追逐梦想的赤子之心。所以,我说三毛的青春永驻。

林徽因的青春是不朽的。她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年纪轻轻便精通琴棋书画……她用自己的青春,影响了两位才子(注:指梁思成、金岳霖)的成长,成就了他们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显赫名声,所以林徽因的青春常在。

奈良美智的青春也是不朽的。他自幼热爱绘画,父母的宽容教育使他拥有了自己的创作空间……他用青春成就了极具个性的辉煌与成功,理当不朽。

《青春永不朽》(2014年江苏考生)

6

前段时间,“于丹北大被呛”一事闹得沸沸扬扬。“文化超女”于丹在端了多年的心灵鸡汤后终于被人轰下台。这似乎很意外,可又在情理之中。当年的于丹用心灵鸡汤抚慰了无数人疲困的心,可她近年来不断把学术商业化,只加汤不加料的心灵鸡汤让人们越来越难以接受。成为美丽的蝴蝶固然可贵,但不懂得退居深处,如何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所以于丹只能让人们反感。

当郭敬明充满早恋、贪婪、颓废气息的作品发行时;当韩寒关于“巴金文采不好”的言论风生水起时;当马诺、芙蓉姐姐在网上受到热捧时,谁能告诉我,我们那一颗宁静的心在哪里?许多人正在慢慢地失去它,从而变得疯狂与骄傲,变得目空一切。

《非宁静无以致远》(2013年江苏考生)

片段5通过三则并列式的材料来论证“青春永不朽”的内涵,看上去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可惜,三则材料用力过于均匀,没有主次之分,有损论证的力度。

片段6先选取“于丹北大被呛”的详细材料,阐明“保持一颗宁静的心”的道理,接着由点到面,通过对郭敬明、韩寒、马诺、芙蓉姐姐的事例引用对观点加以强化,材料搭配合理,增强了论证观点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