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昌学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纪昌学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纪昌学射范文1

纪昌学射范文2

小学高年级音乐合唱教学设计需要全面优化,精心设计合唱教学环节、精选合唱伴奏方式、介入合唱竞赛机制等能够激活合唱教学气氛,提升学生参与合唱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合唱意识和技能的大幅度提升,全面塑造学生音乐素质。

[关键词]

小学音乐;高年级;合唱;设计优化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明确规定和要求: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小学高年级音乐教学强化合唱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歌唱热情,对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也有重要帮助。

一、优化合唱教学环节,明确合唱学习目标

合唱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对合唱歌曲内涵有深刻理解,还要求学生有合唱参与主动性。教师要对合唱教学环境进行多元优化,以提升合唱教学品质。首先,教师不妨组织学生欣赏优秀合唱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合唱歌曲的魅力,通过欣赏优秀合唱歌曲,可以训练学生敏锐的听觉,学生听懂了,才会喜欢合唱这种学习形式。其次,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的视觉环境,精美的图片、生动的动画、形象的视频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合唱学习的自觉性。学习歌曲《手拉手,保护地球》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并引导学生对歌词展开认知学习,让学生说出保护地球的想法,然后播放歌曲,展开二声部学习。为提升学生合唱的学习热情,教师给学生展示了群星《地球大合唱》视频材料,特别是对其中的二声部进行重点欣赏。学生认真观看合唱视频片段,大多能够跟随多媒体开始哼唱。视频观看后,教师组织学生谈观赏体验,并对学习合唱提出自己的建议。学生快速展开讨论,并给出不少学习建议。教师利用优秀合唱歌曲视频为学生打开了眼界,学生通过观看合唱视频,有了很多独特的学习设想。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献计献策活动,给学生参与合唱互动演绎提供重要机会,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合唱歌曲教学环境得以优化,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为顺利展开合唱教学提供重要条件。

二、精选合唱伴奏方式,激发学生合唱兴趣

合唱歌曲可以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有效激活学生的感知思维。为提升学生参与合唱歌曲的训练热情,教师还要在合唱伴奏上有些创新设计。首先,根据学校现有学习条件,结合学生学习认知特点,教师不妨选择电子琴、钢琴作为伴奏手段,利用电子琴丰富的音质、钢琴极具穿透性的声音,给学生带来重要视觉听觉冲击,激发学生参与合唱歌曲的积极性。其次,利用多媒体播放合唱伴奏也是不错的选择,多媒体操作性很强,可以任意调整伴奏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在学唱马来西亚民歌《哈罗,哈罗》时,教师先给学生介绍马来西亚美丽的风光和风土人情,以及马来西亚丰富的民歌资源,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哈罗,哈罗》,让学生关注合唱歌曲中“哈罗,哈罗”的即时衔接。为提升歌唱演唱气氛,教师在组织学生合唱学习时,让学生利用拍手等动作,为合唱进行辅助伴奏。教师演唱歌曲,学生模仿马来西亚人在适合的地方喊“哈罗,哈罗,我的朋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合唱训练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击打桌子等方式进行伴奏,学生参与热情极高,合唱效果非常显著。《哈罗,哈罗》这首民歌还不是典型的合唱歌曲,但适时添加邀请声,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加上多种形式的伴奏介入,让这首民歌带有很强的热度。学生在具体演唱伴奏时,大多被其歌曲外的气氛所打动,甚至有手舞足蹈的冲动。如此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合唱能力的提升,也培养了合唱演绎的热情,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

三、引入合唱竞赛机制,提升合唱展示品质

纪昌学射范文3

关键词:营销场域;场域-资本-惯习;钢材市场

一、基于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市场研究

市场本意是指“贸易”或“贸易的场所”,西方市场含义从原初的“一个交易者进行交换的物理空间、人们的聚集以便从事相关的经济活动、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权利”,到近代的市场意味着“一般性的买卖关系”。从那时起,经济学家把市场视为一种抽象的价格机制(朱国宏,1999)。当前,主流经济学仍然把市场视为理性个人决策者基础上的价格机制。

从历时维度梳理市场的经济学研究,可从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与论点中得到体现:亚当斯密《国富论》中把市场的主题定义为市场与劳动的分工及市场对价格的影响;马歇尔的边际主义学派分析市场的局部均衡理论——生产者对利润的最大化追求与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需求;以米尔斯(L.V.Mises)和哈耶克(F.A.Hayek)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的市场过程理论——自发秩序的市场,排除外在干预如国家、法律等;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批判——强调国家政府干预的市场无效问题;以及二战后以诺思、威廉姆森和科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对市场的研究——把市场当作一种社会制度。

经济学家关于市场的研究忽视了“市场本身是什么”的思考,存在把复杂的市场现象简单化为纯经济问题来处理的弊病。当然这其中经济学制度学派的市场理解——把市场视为一种制度,为经济学与社会学共同关注“市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正如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曾提到,“经济学理论是关注市场的,(而同时)它也正是造成一种困窘境地的根源,即人们很少将注意力关注于市场理论”(George Stigler ,1967);道格拉斯诺思(Douglass North)也指出,“非常奇怪的是,经济学文献关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制度即市场的研究是如此之少”(North,1977);科斯(R.H.Coase)更是认为“经济学家宣称要研究市场,但是在现代经济理论中,市场自身比公司的存在更为模糊”(Coase,1988)。

市场现象是复杂的,正由于市场现象的复杂性以及经济学自身对市场研究的反思——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努力,促使了对市场研究的“社会化”。与此相应,从经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市场的古典作品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的市场实质是一种社会性的构成形式,市场是由社会关系组成的;韦伯强调的权力竞争的市场——在市场中发生的社会行动往往是以竞争的形式开始而以交换的形式结束的;波兰尼在《大转变》一书中力图进行的工作就是认为具体的市场是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的,并由现实的社会结构所决定;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Parsons)与尼尔J斯梅尔瑟(Neil Joseph Smelser)在《经济与社会》中,他们主要是在结构——功能的系统分析中阐述了社会体系支撑下的市场。

瑞典著名的经济社会学家理查德斯威德伯格(Richard Swedberg,2005)把市场看作是一种社会结构的市场,强调市场是各方间通过交易而维持的不断发生的一种固定互动模式;美国的社会学家尼尔弗雷格斯坦(Neil Fligstein,2008)主要从市场的制度角度出发,认为一个稳定的市场需要产权、治理结构、交换规则和控制观等制度的需要才有可能。在如何塑造市场的问题上,弗兰克道宾(Frank Dobbin,2008)主编的《经济社会学》一书中的作者们,特别关注影响市场形成与演化的四个因素:政治制度、经济模型、社会网络以及经济理念等。正如理查德斯威德伯格认为还存在另外一些从事经济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它就是在法国发展的一种他们自己独特的市场社会学方法,其代表人物就是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dieu),而且构成了市场研究的最前沿(斯威德伯格,2003)。布迪厄在经济社会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包括《1960的阿尔及利亚》(Algeria 1960)、《区隔》(Distinction)、《经济的社会结构》(The Social Structures ofEconomy),以及《经济人类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 Anthropology)一文中的纲要性阐述。布迪厄对市场问题研究的切入,主要是应用他的场域-资本-习性概念工具及其理论框架。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源于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这是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另外一种思路,这种思路显然不同于西方经济发展的模式。“中国经验似乎是对我们现有经济发展理论之主要原理的一个巨大挑战”(弗雷格斯坦,2008),是否存在一种特殊的市场营销模式,本文意欲以周宁人在沪建构钢材专业市场为例,探讨周宁人的市场营销实践所带来的理解市场建构的新视角。本文主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一个人口不到20万的小山县现在却有6万人在上海(主要集中地)及周边从事钢材贸易行业,周宁县人在上海的几十个钢材贸易专业市场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以及钢材专业市场内部运作逻辑是什么,为什么近十多年来周宁县人纷纷涌入钢材专业市场从事钢材贸易行业,而不是其它的行业,钢材是同质性强且资金密集型商品,在市场中竞争强烈的企业如何获得利润从而进行自身的再生产,以及钢材专业市场的发起、稳定与变迁的内在动力、变化机制是什么。

二、营销场域:市场运作的分析方法与范式

(一) “场域-资本-习性”及其分析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dieu,1930-2002),是近40年来在西方学术界中被人们引用最多的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思想家,布迪厄的作品主要是创建了一种“建构的结构主义”的独特思想风格和理论研究的新视野。布迪厄的理论虽然艰深,但有一组核心概念和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即“场域-资本-习性”。布迪厄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提炼出一般的场域理论分析方法的同时,“确信只有深入一个经验的具有历史处境的现实的特殊性中,才能理解社会最深刻的逻辑”(布迪厄,2007)。针对本文研究的钢材专业市场,这个方法论的意义在于根据钢材市场具有的特有运作逻辑,寻找钢材专业营销场域的“本土”性的现实机制——经验的特殊性。

要运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理解市场的运作,首先必须理解布迪厄研究方法论上的“关系性思维”;其次是要分析他的性情倾向行为哲学——习性概念,这是分析与理解营销场域的关键;第三,要理解不同场域有不同的“逻辑与运作规律”。场域具有“场域的同构性”特征,即“差异中的相似”(Boudieu and Wacquant,1992;2004),以及掌握“场域-资本-习性”的一般特征与分析营销场域的方法和步骤等。布迪厄研究方法论上的“关系主义”,主要是认为“社会科学无需在这些极端(行为与结构)之间进行选择,因为社会现实既包括行为也包括结构,以及二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历史,而这些社会现实的材料存在于关系之中”(布迪厄、华康德,1992;2004),其场域与习性概念的分析体现了关系性思维的分析特点:“一个场域由附着于某种权力(或资本)形式的各种位置间的一些列客观历史关系构成,而习性则由‘积淀’于个人身体内的一系列历史的关系所构成,其形式是知觉、评判和行动的各种身心图式”。

布迪厄认为习性是作为一种生成的自发性,在与不断变化的情境的临时遭遇中确定自身,它遵循着一种实践的逻辑,这种逻辑虽然含糊,带有大约的性质,但却确定了与世界的日常联系(布迪厄,2005)。习性体现了“结构化了的结构(structured structures)”和“促结构化的结构(structuring structures)”两层含义,结构化了的结构是指习性源于早期的社会化经历,是结构的产物,为行为设置了结构性的限制;促结构化的结构是习性作为一种结构化的机制,是实践的产生者,为实践的生成提供原则(布迪厄,2005)。总之,习性的核心意义在于它表示行为的身体基础与认识基础,强调创造性、生成性,但同时又是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如戴维斯沃茨阐释道,“它们指向一种实践的而不是话语的,前反思的而不是有意识的、身体化的同时是认识的、再生产的但又是创新的行为理论”(斯沃茨,2006)。

何谓场域,布迪厄曾如此定义:“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对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制度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都是客观决定的;而决定这些位置的是它们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分配结构中实际的和潜在的处境,以及它们与其它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支配关系、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对应关系等等)”(布迪厄,1997)。按照布迪厄的观点,场域即游戏的实践空间,场域运作与转变的原动力在于场域的结构形式,特别是根源于场域中各种特殊力量之间的距离、鸿沟和不对称关系;场域中不同位置的占据者用各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自己在场域中的位置,获取更大的利益,以便进行自身的再生产;场域就是处在不同位置的行动者之间利用手中的资本依靠各自的习性进行争斗的空间。

资本是积累的劳动(以物化的或“具体化的”、“肉身化的”形式),当这种劳动在私人性即排他的基础上被行动者或行动者小团体占有时,这种劳动就使得他们能够以具体化的或活的劳动的形式占有社会资源。资本是以同一的形式或扩大的形式去获取生产利润的潜在能力,资本包含一种坚持其自身存在的意向,是一种铭写在事物客观性之中的力量(布迪厄,1997)。布迪厄认为资本主要有四种形式:即经济资本(财产)、文化资本(尤其是教育资历)、社会资本(主要体现为社会关系网络,尤其是社会头衔)和符号资本。资本与权力是相连的,一个人拥有资本的数量和类型决定了他在场域空间中位置,各种资本之间存在相互转换的可能性,经济资本是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布迪厄认为习性、资本和场域之间是一种双向互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1)习性取决于场域中行动者的位置,而位置是由资本的占据而构成;(2)场域对习性是形塑关系,同时场域制约着习性;(3)习性对场域有认知的建构关系,场域是一个被赋予了价值和利益,值得行动者去投入的世界;(4)资本与场域是相依共存的,资本的价值取决于它所处的场域,行动者使用资本的行动策略也决定于行动者在场域中所处的位置;(5)场域是一种网络结构,如果没有资本,空洞的结构也是没有意义的。

布迪厄认为根据事物具有“结构与功能的同构性”特性,说明了不同场域具有差异中的相似性——场域具有同构性特征,即“在场域发展出同型的特征——诸如统治位置与被统治位置、排除策略与侵占策略、再生产机制与变迁机制等——的意义上,不同的场域具有同构性”(沃尔茨,2006)。这是布迪厄场域分析的重要方法论原则,也是场域理论的解释原则。正基于这种观念,本文提出的“营销场域”就具有了布迪厄场域理论的依据。

另外,布迪厄认为开展场域研究的必要性步骤是:第一,必须分析与权力场相对的场的位置,即要把特定的实践场域与更大的权力场域结合起来;第二,必须描绘出行动者或群体所占据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的客观结构,这些行动者或群体是为争夺在这个场域中的特殊权威的合法形式而展开竞争的;第三,分析行动者带入他们在场域中的相应位置的习性,以及他们在竞争场域中追随的社会轨迹(包亚明,1997;布迪厄,华康德,1992;2004;沃尔茨,2006),这为人们分析营销场域提供了研究进路。

(二)营销场域:一种市场运作的分析范式

营销场域理论的基础假设主要包括:其一,人类的行为无法用理性行为假设分析,更多地是考虑行为合法性,表现在具有在特定情境中人的“习性”实践上;其二,行为的选择偏好来自特定场域,即经济性行为是嵌入在场域的社会结构中,同时制度、规范以内生的形式,建构理性行为选择的偏好。营销场域中的行动者在界定自身的利益与目标和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时,总是从所在的具有一定的市场结构中寻找资源。

营销场域从分析的意义上说,可以定义为营销场域里各个行动者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网络或构型,强调营销场域就是处在不同位置的行动者之间利用手中的资本依靠各自的习性进行竞合关系的社会实践空间。这样理解的市场其特征主要有:强调市场中个人或组织之间的互动、市场出现统治结构或联盟、能勾画出市场中行动者各个位置之间的客观结构,以便行动者的策略选择、行动者明确占有资本与它们之间的转换以及强调习性的实践性。

从概念化的意义上看,营销场域理论必然是一种市场社会学的分析范式。市场被概念化为场域的一部分,或者说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场域,它主要说明的是市场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市场的动力机制问题。比如以价格为例,价格是由该营销场域的结构所决定,而非其他,这与经济学分析市场中价格的形成机制是不一样的,“价格不能决定整体结构,而整体结构能决定价格”(Bourdieu,2000)。针对作为场域部分的市场,布迪厄强调经济生活主要是由行动者与特定的行动习性在营销场域的遇合,同时市场深受某一完整的经济场域影响。营销场域的社会结构包括了不同位置间公司的权力关系,它通过各种资本(包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以及象征资本等)的联合与竞争加以维持,其中一些公司占支配地位(在位者),另一些处于被支配地位(挑战者),它们之间一直充满着竞争。另外,在这一场域之外,尤其在国家层面上所发生的一切,比如某个产业政策的变化,在市场内部的竞争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斯威德伯格,2005)。场域理论贯通了微观实践习性个体与宏观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的互动以及具体的市场起着桥梁中介作用,即市场传达了个体的实践引起社会的变化,同时宏观层面的政策变动通过具体营销场域而影响场域中个体的策略抉择。

布迪厄关于市场的最经典论述在于《经济人类学原理》一文中的表达:“人们所说的市场是两个互相竞争的行动者之间的交换关系的总和,正如齐美尔所说,这些‘相互作用’建立在一种‘非直接的冲突’基础上,即依赖于通过权力关系建构起来的场域结构。该场域内的行动者往往不同程度地强化着这种权力关系,他们往往变相使用所能运用的权力,尤其是控制和操纵国家权力”(转引自斯威德伯格,2005;Bourdieu,2000)。布迪厄强调行动者在场域中实际占有的位置、客观关系的社会结构而进行竞争,从而不断进行自身的再生产。布迪厄用“场域-资本-习性”的分析范式,融通了市场中个体、企业、企业组织联盟,以及市场甚或营销场域之外政策层面的关系。

三、案例:上海周宁人的钢材专业市场

人们可以对钢材专业市场做这样的理解:从物质存在方式看可以理解为具体的钢材交易市场,同时从市场承载的内容与功能看又是钢材商品流通的领域,是利益相关人的社会关系枢纽与窗口,它还连接和反映着特定文化、制度与政策的环境,并且具有“自我强化”、“自我再生产”的机能。做这样理解的钢材市场,恰是布迪厄意义上的场域概念化市场所具有的意蕴。由此,周宁人在上海的钢材专业市场可以理解为:它是由为获取经济利益而进驻的行动者——周宁人及相关利益者(企业家、商人、雇工以及与市场相关的利益者,如当地政府等)占据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来确定其社会位置的,行动者凭借各自拥有的特定资本与具有的习性,在一定的营销场域中生活、经营与管理,同时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经济环境与社会结构变化中,不断地创造、建构、经营和不断再生产身处其中的市场与自身。周宁人是通过在实际情境中不断调整其行动策略的(遵循“习性”实践逻辑的),这种策略是构成营销场域的社会结构和行动者心态结构的基础,是市场与市场参与的行动者双重结构获得不断重塑,进行同步同质双向互动的结果。

闽东山县周宁人外出务工经商,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闯大上海的习性来自三个方面:第一,由于地僻土薄、交通不便及历史上迁徙文化的影响,以“走的越远越好”的社会心理为驱动;第二,山高丘陵多,隔山一方造就宗族观念强,在外出务工经商者的族亲隐射中形成习性的“前结构”铸模形态;第三,每年春节期间沪上老板小车闹山城,成功人士的创业事迹给平常宁静的山县笼罩一层厚厚的创业商业气氛,创业文化习性得以形塑。另外,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宏观政策支持,也为周宁人到上海务工经商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四、结语

把市场当作布迪厄意义上的场域看待,它注重“场内”运作以及与“场外”场域的互动。应用营销场域理论理解周宁人在上海的钢材市场,能更全面地理解市场不仅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单纯价格机制问题,更应把市场当作一种社会结构。这样理解的市场,其“场”中有鲜活的行动者、行动者之间的互动(竞合)、场内行动者和场域本身文化的功能体现与意义表达,以及营销场域与场外权力场的关联,等等。

参考文献

[1] 朱国宏.经济社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 理查德斯威德伯格.经济社会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理查德斯威德伯格.经济学与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 布罗代尔.15到18世纪的文明与资本主义[M].上海:三联书店,1992.

[5] 尼尔弗雷格斯坦.市场的结构——21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 弗兰克道宾.经济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 皮埃尔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7.

[8] 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M].李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9] 皮埃尔布尔迪厄.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纪昌学射范文4

一、电赛基本情况

(一)电赛的指导思想和发展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由教育部和信息产业部共同举办,目的在于推动高校电类学科课程改革;促使高校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协作、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高学生工程实践素质和能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1]随着电赛的发展,影响范围日渐广大,参赛高校逐年增多。截至2009年最近的一届全国电赛,共有30个省市自治区的926所院校组成的9042支队伍参赛,参赛选手共计有27126人,目前已成为中国电子信息类学科竞赛中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颇具影响力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2]同时,高校也日趋重视电赛的日常培训与竞赛条件建设。

(二)电赛的形式、内容及考核方式

全国电赛始于1994年,并在1995年举办了第二届,随后每奇数年份在全国范围举办一届,至目前为止已成功举办九届,每偶数年份由各赛区(一般以省为单位)举办赛区内电子设计竞赛。电赛一般在9月份举行,统一命题,赛期4天。各高校组织具体赛程,每支参赛队由三名学生组成,采用“半封闭、相对集中”的形式。赛题以电路设计为主,主要考核利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体分为以下几类:电源类、信号源类、信号及功率放大类、无线电技术类、自动控制类、仪器仪表类。[3]涵盖了信息和电子类专业本、专科多数课程,如: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微机原理、单片机、EDA等。考核内容既有理论分析与设计又有实际制作。评分方式为,设计报告30分,包括方案设计、理论分析、设计文件、测试方案与结果,文档规范;基础电路制作50分;功能发挥部分50分。

二、电赛与日常教学考核

(一)对日常教学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与促进

电赛促进了日常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联系,许多高校受电赛的影响在实验室建设、教学与实验环节的考核、课外科技制作评比方面加大了力度。如在竞赛之外的时间开设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进实验室;[4]开设赛前培训班课程,针对竞赛内容进行专业培训,有的高校还因此设计了专门的选修课程。受赛题中各专业课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影响,各高校纷纷改革课堂与实验教学模式及平时考核方式,提高了实验、实践课程占总考核课程的百分比。如河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将电子技术类课程考试中理论与实践的比例调整为:闭卷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70%,实践作品制作占40%~30%。[5]同时在实验安排方面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如减少验证性实验比例,提高相应实验要求;注重设计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6]

(二)电赛存在的一些问题

由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对于仅学习了专业基础课尚未学习专业课的大一大二阶段学生,并未具备参赛水平。但有的高校为了提高比赛成绩,不顾基本教学规律,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电赛预培训,以培养后备力量,[7]这容易引起过于偏重技能培养而忽视理论学习,而本科阶段的理论基础直接决定了其工作后继续学习的后劲。部分高校提出对参赛得奖学生进行免修免试的待遇,[8]有的高校干脆对参赛得奖学生进行免试保送研究生,这就势必造成学生把电赛当作了一种特殊的免试途径,扭曲了电赛促进教改,提高素质教育的本意。电赛并没有否定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评分标准中仍有理论成绩部分。目前电赛评分标准中是否需要增加理论考核权重;竞赛得奖与是否可以代替日常考试,对参赛选手进行免试免修,值得仔细商榷。此外,全国电赛每两年举办一次,也就造就了“大小年”。个别高校在全国电赛年份,花大力气突击培养几支种子队,在其他年份对于其他学生仍旧采用原有的教学模式,这与电赛“面向广大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推动高等学校促进信息与电子类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有助于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与基本能力”的初衷背道而驰,回到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

纪昌学射范文5

从改善学生学习风气的意义上讲,学风建设就是引导学生以不断精进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为人生目标,养成以学为乐的人生旨趣的“修身”的过程。“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所谓“意诚”就是意念真诚,不要自己欺骗自己,一切发自内心真实,才能自然而然的有所行动,并且坚持长久,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的最终目标是要落实为学生渴望学习的主观意愿和为学习付出辛苦的决心;而所谓“心正”则是指端正情志,排除各种情绪对于自己学业的打扰,追求内心平静,避免“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结果,使学习沦为一场劳时费力却了无成效的“磨洋工”。

二、建设理想的学风的途径

隐性课程让学生喜欢学习,充分备课是基础,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教师对一门课程的掌握要比教科书多几倍,才能“信手拈来,皆成妙趣”。不过即便如此,因众口难调,无论教师如何尽心费力的准备课程,仍然无法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兴趣,如果对学科不感兴趣,任凭你口若悬河,我自瞌睡连天,因此单凭在常规课程之内用功是不够的,常规课程更没有鼓励学生完善人格修炼心性的任务,因此如陆游所说:作诗的功夫在诗之外,教师也必须重视常规课程之外的育人途径,才能教育出有思想、独立判断力、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意愿的人才。“隐性课程”是个舶来的概念,是指通过非学术途径,潜移默化的、间接地向学生传递课堂知识以外的态度、动机、价值观和其他心理方面的成长。既然学风就是学生的治学精神和态度,那么隐性课程就适合于对它加影响。

三、如何利用隐性课程进行学风建设

任何教学活动,尤其是称其为“课程”,都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据此确立教学原则

(一)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警察

理想的警院毕业生应该是专业精湛的警察。他们应该是坚守公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伦理底线的警察,他们不会毫无原则的适应环境,因为他们源源不断的走上公安一线,会使整体的警察文化逐渐的发展和提高。他们应该是有人文素养的警察,不仅精通专业,又要了解社会,理解人性,工作勤奋,有生活情趣,心理健康。

(二)我们要向学生传递什么价值

隐性课程要传递的价值必须是有感染力的才能实现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和修养心性的意愿。冠冕堂皇的词汇的堆砌和灌输是达不到预期目的的,必须做到人性化,重视学生的需求。我们传递的“正确”价值也应包含着对人作为人所必然具有需求的关怀。凡是正常人都有过上体面生活、自我实现和获得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的需求,这些是警察职业能够提供的。

1.为何从事警察行业

职业荣誉感。警察可以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称谓。很多人(尤其是男性)儿时都有过警察梦,幼年时代我们崇拜警察的唯一理由就是因为他是正义和力量的象征,与一切邪恶力量为敌,成年以后,除了正义的感召力,警察职业对我们又有了更多的意义:第一,警察身着制服,这种明显的标志标明了警察这一少数群体成员的身份,单纯为了这身制服而义无反顾的踏上从警之路的就大有人在。第二,警察是政府权力的流动象征,警察坚守岗位,社会的正常秩序才得以维持,警察出生入死,民众才得以安居乐业。人皆有证明自身存在意义的需求,从事作为社会的守护者的警察职业无疑可以满足这种需求。第三,警察工作中存在危险,它让从警人员和家属为其安危提心吊胆的同时也给这份工作增添了一分光荣,有什么比直接面对穷凶极恶的罪犯更能彰显个人的胆识和勇气,有什么能比将高智商罪犯绳之以法更能体现个人的智慧。战胜内心恐惧,战胜敌人而带来的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和成就感也是其它工作难以比拟的。

2.警务工作的服务对象——立警为民

《警察法》明确规定,人民警察必须维护人民的利益。人民警察服务于社会中最广泛的群体——人民大众,警察要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恪尽职守确保社会秩序稳定,要不遗余力的打击违法犯罪保障民众安全,在工作中遵守法律和程序,尊重人权,做好这些工作才能不辱使命,维护警察职业的荣誉。

3.做一个坚守职业伦理的警察

任何行业都有纪律,纪律维护着职业伦理,触犯了职业伦理的禁忌会使从业者丧失尊严,违反了职业纪律会受到惩戒,毁了前程,甚至失去安身立命的根本。

(三)言传身教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者,有责任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让学生看到,知识能提高生活水平,人文素养可以改善生活质量。一个因工作努力、学识渊博、遵守职业道德而生活体面,品位高雅,心态平和的教师站在讲台上本身就很有说服力,胜过一切说教。

四、辅助机制

纪昌学射范文6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探索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概括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教学设计:

课前游戏: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动画,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播放动画片。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展示学习目标,感悟周长概念。

1、(动画)小火车绕圆形跑道跑一圈。

2、(动画)佳佳绕不规则的池塘跑一圈。.

3、(动画)老师的照片镶了一圈的相框。

师:认真观察上面的几种现象,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让学生说)老师要明确从一点出发再回到原点。

其实像这样一圈或一周的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板书周长)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身边的熟悉情境,让学生初步感悟周长的概念)

(二)画一画,

1、出示几幅图片,你能想办法表示这些物体的周长吗?(每人就一个图形,学生独立完成。)

2、谁愿意把你找到的图形的周长拿到前面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师:刚才我们所描的这个图形一周的长度也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像树叶我们从一点出发绕树叶的边缘走一圈又回到原点。。。。。。像这样的图形我们管它叫做封闭图形。(教师板书封闭图形)那你能解释解释为什么这些图形叫做封闭图形吗?既然我们都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封闭图形,那你能说说什么样的是不封闭图形吗?你能画一个吗?你能不能结合这四个封闭图形来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呢?(多媒体先演示各个图形的周长后找学生说)师生共同总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画周长、找周长,明确周长的概念。

(三)指一指,

师:你能不能在你的身边找一些物体说一说哪儿是它的周长呢?(3个同学找)

设计意图:通过找身边物体的周长,体会数学知识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量一量。

师:既然我们都能找到物体的周长,那现在老师这有一个圆形,

你能想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出示测量工具)

师:刚才根据同学们想出来的好办法我

们共同测量了圆的周长,那现在有一个

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你想选择什么样的

测量工具呢?那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测

量图形的周长呢?(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

1、出示合作学习的要求:

在小组内先商量办法,再利用工具试着量一量,并列式计算。

合作时,要明确分工,一人测量,两人记录,另外一人认真看,出现问题及时提出来,看哪一组配合的好。

2、小组合作量周长。

3、交流汇报

师:刚才每个小组都完成了合作任务,哪个小组愿意先来和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是怎样量的?(学生汇报)

师:不管我们用什么办法或用什么工具,我们都是量出了这个图形一周的长度,也就是这个图形周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周长,掌握方法,找出规律,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算一算

我们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测量方法,如果老师给你数据你能计算他们的周长吗?

下面我们去轻松一下,去看看发生在羊村里的故事。

三、综合训练,拓展延伸。

晚饭过后,喜羊羊和美羊羊去散步,喜羊羊要绕着长方形的草地走一圈,美羊羊要绕着正方形的草地走一圈,你觉得谁走的要长一些呢?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周长的概念,培养学生质疑答疑、分析问题、语言表达的说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