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意识形态领域剖析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意识形态领域剖析材料范文1
关键词:盆景美学;研究;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S68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139-02
1引言
盆景美学,是应用美学原理研究盆景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学科。根据盆景美学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有机融合起来,从科学和哲学的高度研究它,建立起完整的、系统的盆景美学理论体系,将大大有利于盆景事业的发展。本文就盆景美学研究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2盆景美学研究的现状
2.1在认识上忽视美学研究的指导意义
目前部分盆景工作者片面把盆景学当做是自然科学,认为只要掌握好植物学知识、石料的特性和造型加工技术,就能制作出好盆景,而美学是社会科学,与盆景没有什么关系,这是美学家研究的范围,盆景工作者懂不懂美学无所谓,甚至有人认为美学是教条的理论,是限制盆景创作丰富想象的条条框框,这些看法从思想认识上忽视了美学对盆景创作和欣赏的指导意义。
2.2在内容上美学与盆景艺术脱节
虽然有过一些盆景美学文章发表,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哲学的盆景美学理论体系。美学家论盆景时较多地运用判断、概念等纯理性论述,偏重于对“美”、“美感”、“审美过程”、“审美关系”等抽象性词语进行无休止的条分缕析,缺乏创造性想象和艺术的技巧;盆景艺术家对美学的研究,又趋向于随感式直说,较多地运用具体的形象与技巧来表达,缺乏系统的论述和深入的剖析。美学家和盆景艺术家各自为政,各执一词,使得美学与盆景艺术脱节,无法融为一体。
2.3在方法上偏向于“注经式”叙说
现有对盆景美学的研究,还很少从哲学、科学的高度,自宏观到微观,进行具体、深入、本质的分析,人们基本持传统的艺术观念,传统的艺术观念和传统的研究方法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以致于对盆景美学的研究成了“注经式”的叙说,引经据典,述而不作,缺乏独到见解和深入研究,颇具“乾嘉学派”遗风,似有“我注六经,六经注我”之嫌,严重阻碍了盆景美学的发展。
3盆景美学研究的必要性
3.1美是盆景艺术的灵魂
盆景是一门艺术,美是艺术的根本属性,离开了美,盆景艺术就失去了灵魂。盆景是把名山大川、小桥流水、田园风光等自然界美景浓缩在咫尺之盆中,它源于自然,在其外形生态上总是追逐自然之美,利用山石、树木等物质材料构成一个美的生境。盆景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绝不会纯粹为艺术而艺术,必然要受当时的社会存在所决定,使作者由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转化为一种“意”的境界,以“意”这种语言来告诉人们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品格和气质。好的盆景总是离不开社会美,它不仅仅具有美的形体,更具有美的灵魂,具有形和意相结合的美的意境。
可见,任何盆景都含有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三种形态,但不是三个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统一,相互融合,构成一个综合的美的体系。
3.2美学是盆景创作的导师
盆景创作既不是对自然界照套的复制,也不是作者随心所欲的虚构,而是根据人的意志,把客观物象即自然界美景变成人的审美意象,再由人的审美意象转化成为艺术形象即盆景。前半个过程是受作者美学观念支配,后半个过程是作者美学观念在盆景中的反映。盆景创作始终都是在美学指导下进行的。中国自古就崇尚自然,讲究意境,长于直觉感悟,力图从富于自然情趣的明山秀水之中体味出那种虚空飘渺的境界,追求那种超世脱俗的自然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表现在盆景艺术上,就是要求师法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创造出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立体山水画,描绘自然界美丽的“形”,表现自然界气势的“神”,寄寓作者超然的“情”,使客观树石与主观情思融为一体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西方则认为,只有调整好数的比例和几何关系,达到对称、均衡和秩序,显示出人类的力量,才能产生美的效果,表现在盆景艺术上,就是把树木修剪成规则型的图案,或是动物的天真,使人一览无余,表现出人类要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欲望。
由此可知,盆景创作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美学指导的,中国盆景因“自然美”而吟成了一首首婉约含蓄的抒情诗,西方盆景因“人工美”而谱写了一曲曲豪放明快的交响乐。作为盆景工作者,只有在掌握系统的盆景美学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得心应手,应变自如,充分利用各种材料,因地制宜地创作出优美的盆景。
3.3盆景艺术是美育的课堂
美学教育不只是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纯理论灌输,更主要的在于日常生活中的艺术鉴赏,不知不觉地接受美学教育。人们欣赏盆景,感知到其美之所在,会唤起某种兴奋,诱发出一种冲动,引起敏锐的知觉,全部心血都活跃起来,把自已的心境、爱好、欢乐等与作者结合起来,观赏者的情感也被激发起来,将自已的情感融进盆景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想象领略到作品的真趣、神韵和意境,超越盆景本身所容纳的范围,达到回味无穷的境界。盆景艺术具有普及美育的功能,人们在欣赏盆景的同时,也积淀和发展了自己的感觉、思维、情感,当然也包括美感,优美的盆景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陶冶人们的审美情操,并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相融合而形成审美理想,使人们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突破有限,通向无限,进行丰富的想象,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产生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和感悟。
所以说,盆景艺术是美育的有效课堂之一,盆景美学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盆景创作本身,更主要的是为了通过盆景凝聚起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输送给观赏者,诱发人们的审美机制,引导人们的审美活动。
4盆景美学研究的任务和方法
4.1盆景美学研究的任务
盆景美学,一方面依赖于人们的盆景审美的实践,从理论上概括出审美经验,另一方面能够反过来影响审美意识的发展,指导盆景艺术的创作。要认真研究盆景美学的产生发展规律、人们对盆景的审美反映,以及作为这种审美反映的集中表现的艺术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创作盆景,使之能适应广大人民的审美观念,观赏者能感受和领悟到其美之所在,并且乐于接受,才能真正引导人们的审美活动,塑造人们的审美理想。
目前,盆景美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盆景美学理论体系,现在急需我们去做的是先建立起一个初步的理论框架。根据盆景美学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从科学和哲学的高度,自宏观到微观,进行具体、深入、本质的分析。从宏观的角度,进行高度的抽象,要富有哲学性,站得高,看得远,探讨大体和整体的趋势,对微观能起指导作用;从微观的角度,要更具体、细致、深入,要多角度、多层次,更具有科学性,为宏观研究提供思考和概括的依据。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逐步建立起科学的、哲学的盆景美学理论体系。
4.2盆景美学研究的方法
4.2.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盆景美学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既不能单从抽象的概念、定义出发,脱离盆景审美与艺术实践的实际,也不能仅停留于加工造型技术现象的罗列,而要从哲学的、科学的高度,自宏观到微观,对大量盆景进行深入剖析和概括提炼,上升到理论,建立起体系,再通过这些理论指导盆景创作和盆景审美的实践。
4.2.2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盆景美学是在盆景艺术实践基础上历史地变化着的,盆景美学的各个范畴和规律是随着社会生活的艺术发展而历史地产生和形成的,如果只从逻辑上去论述,很容易陷入抽象空洞的概念和推理之中,只有把历史与逻辑统一起来,美学理论与盆景实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盆景美学研究好。
4.2.3借鉴美学理论的研究成果
人类美学思想最早在奴隶制社会就已萌发,当时有很多思想家开始思考和探讨。18世纪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先在德国诞生,1735年鲍姆嘉发表了《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第一次提出建立美学的建议,后经康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发展,逐步形成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叶至60年代初、80年代分别进行了两次美学大讨论,使美学得到了普及和发展。现在,美学园地空前繁荣,美学理论研究日趋深入,美学论著层出不穷。这些论著从审美对象方面,论述了审美的本质与特征、美的内容与形式以及美与自然、社会、艺术的关系;也从审美意识方面,论述了美的本质、审美的评价、审美过程以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还从审美创造规律方面,探讨了现实与艺术美的创造;从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方面,论述了美育与教育的关系以及美育对人生的重大作用。美学研究的深入,为建立盆景美学准备了理论基础。同时,与盆景美学相关或相近的美学分支学科,如技术美学、景观美学、园林美学、山水美学、文艺美学、绘画美学等研究也走向深入,发展极其迅速,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4.2.4逐步提高理论水平
想一下子把盆景美学的理论水平推到与盆景或美学并列的地步,是不切实际的,而要通过盆景界、美学界的人士一起努力,不断摸索,逐步提高。可以经常组织盆景界与美学界人士对话,共同举行盆景美学学术研讨会,交流经验,扬长避短,大胆探索,不断革新,这样不但有助于盆景事业的发展,也将促进美学事业的繁荣。盆景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美学理论素养,并用美学理论来指导盆景艺术实践,更欢迎美学家从事盆景艺术实践,从中提炼美学理论,共同创立出适应新形势的盆景美学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建留宝.美学通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170~368.
[2]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15~293.
[3]韩步阳.建筑与园林专业的美术教育[J].美术,1989(1):25.
意识形态领域剖析材料范文2
关键词:英语听力;障碍;学习者;因素
一、引言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英语成了越来越重要的交流工具,并且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得到英语学习者的重视。但是大多数人都在学习英语的这条道路上苦苦挣扎着,始终修不成正果,其中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是听力。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交际,而听的技能又是语言交际中最要的方面。就像卡尔韦弗(Carl Weaver)所说,“听是交际活动的核心”。【1】那么核心把握不好,一切都是白费。从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英语专业四、八级,出国考试托福、雅思来看,英语听力水平都不太高。许多人都能说、能读、会写,唯有跨不过听力这道坎。拿我自己为例,从初一就开始学英语一直到大学,课上能说,课下能读,考试能写,唯有听力让我头疼不已,听力原文我能看懂,甚至能背下来,但是拿起耳机听时,发现最多能听懂几个单词,整个文章,甚至于每个句子,我都不知道什么意思。上大学后才逐渐了解到,这也是每个英语学习者在练习听力过程中的共同感受。而且,现在有许多英语方面的专家在研究听力,试图找出提高英语听力的制约因素和提高听力的计策。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阻碍听力提高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音素、词汇量和文化背景、发音规则、语法、语速和心理因素。
二、解听力“难”
(一)音素障碍。许多学生因为英语入门没学好,基础没打好,以至于一些字母的音都发不准,更何况单词呢。拿母语来讲,如果我们不认识“否极泰来”这个成语,也不会读,或者见过这个成语,但读音错误,那么别人说这个成语的时候,我们一定听不出来吧!然而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读准每一个音素是练好听力的最初阶段。一些学习者入门没入好导致在发字母“H”的音时,发成“挨去”,更甚至有一些学生把每个字母旁边都标上汉字,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英语字母在汉字里找不到相对应的发音,如果硬要找一个汉字去对应,那么发出的音会相当难听。还有一些学习者用学汉语语音的方式去学英语语音,换言之,对学英语的人来说,其语音总受母语的影响。疯狂英语大师李阳说过,说汉语用的是“力”,口腔、喉腔并用;但说英语用的是“气”,口腔、喉腔和胸腔,三腔并用才能说好英语,所以汉语和英语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汉语拼音中有字母“f”,与音标中的[f]长相相同,但发音绝对不同,英语英标中[f]需要咬唇,而且声带不振动。再如/p/、/t/、/k/是清辅音,发音时送气要强,但声带不振动,在词末不要加上元音/ /,如果加了/
/,那就是汉语拼音中字母的发音了。还有一些音素,即使没有汉语的影响,也不一定能发准,例如/θ/、/ /和/z/,前两个都是咬舌音,但是发/θ/时,声带不振动,发/ /时,声带振动,而/z/, 不咬舌,但声带振动,如果这三个音素弄错,那“tooth”和“this”就会被发错,“close”和“clothes”会被弄混,以至于听英语听力时,分辨不出是“close”,还是“clothes”。还有一些因为地方口音而读不准音素的,如广西人发/l/和/n/音时,总是发错,可笑的是,他们说汉语时也弄错,把“奶奶”读成“来来”,而在英语中他们更分不清“look”和“nook”,所以在听听力时,也分辨不出来。因此,练好、练准每一个语音因素是练好听力的前提,就我个人而言,我建议大家跟着李阳老师练,那么你的语音面貌将会变得很美。
(二)发音规则。英语中音素组成了音标,音标就是单词的发音,而单词构成了句子。但是语音中音素读得准,单词发的标准,读成句子后,却不一定读得准、美。因为,单词间有连读、浊化、同化、吞音和爆破,整个句子还有语调。连读和爆破是听力中的最大障碍。句子中连读很多,往往是前一个单词的词尾辅音和下一个单词的开头元音拼读,辅音没发完全时就滑向元音。如果对连读不了解,那么在听听力时就很难区分,更不可能理解所听到的内容;而爆破也相似,前一个单词的词尾是辅音,后一个单词的首字母也是辅音,前一个辅音只有舌位口型,而不发出声音就立即滑向后一个单词。例如:I’ll think about it. “about”中“t”和“it”中“i”就需要连读,听起来是“/ail@θink bautit/”。连读和爆破从理论上讲很简单,但实践起来却有一些难度,并且对听力有极大影响,原本一看就明了的句子,可就是听不懂。更难的是有的连读需要外加字母,如“law and order”连读时听起来是“/l r n@ rd r/”,因为law和and之间加了一个“r”,使得听起来连贯优美,但是听英语听力时极难分辨。所以,在平常读英语句子、文章时就要按发音规则来读,养成习惯,再听英语听力时就不难分辨了。而浊化、同化、吞音以及句子的语调相对连读、爆破简单一些,经常找一些优美的文章进行模仿,等到和原文模仿的相似时,这些发音障碍差不多都克服了。平时跟着录音读课文时,就要细细品味它的发音技巧,哪些连读了,哪些浊化了等等,长期下去,发音规则就都掌握了,听力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三)词汇量和文化差异。如果在听英语听力时,出现不认识的单词,就会影响对整个句子,甚至整篇文章的理解。例如:It has always been hard to get this car into first gear, and now the clutch seems to be slipping. 如果不认识gear、clutch和slipping,那么整句话的意思就不会理解。所以,要想提高听力水平,记单词还是有必要的。当然还要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因为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政治制度、文学艺术的审美观、等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和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风土人情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语言材料是文化的载体,我们使用的听力材料都饱含着西方文化气息,因此,文化差异常常使学生错误的理解所看所听的材料,从而导致判断的失误。例如:“You are an Uncle Tom!”,当听到这句话时,一定感觉很怪,其实这句话中“Uncle Tom”是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里的主人翁。在小说里,Uncle Tom是一个逆来顺受、宁愿忍辱屈悲也不会反抗的弱者,所以人们习惯用“Uncle Tom”一词来代替这种性格的人。因此,平时留意一下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对听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四)语法障碍。要想练好听力,语法也是一大障碍,因为人们在考试或“在交谈时,听话人获取的是信息和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更不会花力气去推敲各个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2]更何况,在考试时也没必要把整个句子一字不落的全听下来,只要你分清句子的结构,把握重点,就能轻而易举的选出答案。但是,有些句子结构不是一般的复杂,主从句复合,从句中套从句,还有各种时态的复杂,尤其是虚拟语气,这就要求学习者对语法的掌握及运用达到很高的造诣,才能理解听到的内容。
(五)语速。说到语速,可以肯定的是学习者接受汉语信号的速度要比英语快,前提是二者语速相同。这倒不仅仅是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重点在于我们复杂化了转化过程,在听英语听力时,我们把听到的内容记忆,记忆后翻译出相应的汉语,然后形象化,下一步是理解,最后是记忆。因此,学习者在听英语听力时总是感觉语速快,跟不上。而Kenneth也将听力过程分成在顺序上递进的五个阶段:辨音(discrimination)、信息感知(perception of message)、听觉记忆(auditory memory)、信息解码(decoding message)、运用或储存信息(use or store message)。[3]因此经历如此复杂的过程,的确会感觉语速快。这就要求听者有较好的知识功底以缩短反应时间,其次多听一些英文广播,因为它的语速较快,慢慢去适应这种语速;最后,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说英语时就快一些,因为“如果你说的又准又快,那么,你也听得又清又快。”[4]
(六)心理障碍。可能有些人会有这种状况,在每次上听力课,最开始老师放听力时,连最简单的句子都听不懂,究其原因,太紧张了。一是感觉自己的听力太烂,二是担心老师提问问题回答不上来,因此而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无疑是学习者的大敌,听者在听英语听力之前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即要达到理想的境界,必须先经过‘但丁的地狱煎熬’。”因此,做一个时刻有准备的人是很有必要的。平时要多听,那么在课堂上或考试中就不会太紧张了。但是许多人在练了一段时间后,感觉没有多大成效,就放弃了,这种急于求成的心里是不可取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一定要坚持到底。
三、结语
“英语听力是英语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中的一种,这种能力的训练既有它的独立性,又有与其它几种能力训练的关联性。”[5]也就是说,听力的提高有助于其它几项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亦成立。“听”可是汲取语言营养不可缺少的渠道,所以,一定要克服各种障碍,坚持训练,最终修成正果。
参考文献
[1]周启加.英语听力学习策略对听力的影响[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第23卷第3期
[2]谭家祥.听力障碍的剖析与治理[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1998(2):30-33
[3]Kenneth C. Developing Second Language Skills:Theory to practice[M].Hough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76.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