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动能定理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动能定理课件范文1
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之间的衔接和整合本质是对传统教学结构的整合,创建出新的可以明确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高中物理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根据具体操作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专题教学模式、探究式以及创新教学模式等。本次开展研究的基础是“机械能守恒定律”,因此结合所教授知识的具体特点,选择探究式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机械能守恒定律就自身概念而言,相对抽象,学生理解难度大,应用起来更是具有较大困难。因此,就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性为学生们创设一个生动的学习场景,通过图片、文字和视频,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官神经。
二、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流程
1.做好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上放置图片或者视频,比如游乐园的过山车、荡秋千等,再提出问题,为什么过山车或者秋千可以记得自己最高点的位置而且还能第二次到达?通过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事物来导入新课程,这样会让学生感觉课程很轻松、新颖,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再将秋千等简化为单摆模型,让学生对简化后的模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2.帮助学生自我学习。成功导入,引出本节课的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公布自己的问题。针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相关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1)仔细阅读课本上关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你认为“不变的量”具体指的是什么呢?(2)谈谈你自己对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3.师生合作探究学习。为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师可以在讲台上做实验将长直铁棒放置在铁架台上,然后将绑着小球的绳子释放,比较摆动的位置以及铁棒的水平线。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观察到铁棒的水平线以及小球摆动的最高点。实验简图如图1所示,借助于这个实验让学生明白动能和重力势能以及机械能之间的关系。了解了基本的关系之后,向学生们展示作业,加深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便于灵活运用。
习题1:让学生证明初始位置的机械能等于任意位置的重力势能和动能的和,可以采用动能定理进行证明。待学生完成习题后,可以将正确的证明步骤呈现在多媒体屏幕上。具体证明步骤为:分别假设小球的初始高度、质量以及下落高度为h1、h2和m,速度为v,使用动能定理来证明小球的下落过程。W合=ΔEk,mg(h1-h2)=1/2mv2-0。通过移项整理,最终可以得到E2=E1。学生完成习题之后,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简要的评价。然后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让他们帮助自己归纳机械能守恒常见的几种表达方式(教师需要对公式进行板书),加深学生们对于几种不同表达形式的印象。4.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老师针对机械能守恒所需要遵循的条件提出问题,如:如果将空气阻力纳入到考虑范围之内,那么机械能还会不会守恒呢?使用多媒体课件将习题1的形式进行相应的改变,即在mg(h1-h2)=1/2mv2-0公式的左边添加Wf,且Wf<0,通过移项整理可以得到如下结果:E2=E1+Wf。通过对公式的变形,引导学生明确机械能守恒的条件,也就是空气阻力不做功。5.拓展延伸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机械能守恒的不同表达形式以及满足守恒需要遵循的条件等,还需要让学生通过拓展练习来扩大学习视野。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在多媒体课件中超链接加入Flas。本次拓展延伸练习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白在弹簧和小球所构成的系统过程中,如果只有弹力做功,那么整个系统的机械能也守恒。这就需要教师播放弹簧与小球构成的动画,如图2所示:
作者:钱英 单位: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中
参考文献:
动能定理课件范文2
功能关系。
【课型】
高三复习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理解做功和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能够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并解决力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几种典型的功能关系的复习,功能关系在实例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功能关系的理解,掌握功能关系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功能关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为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思维方法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掌握几种典型的功能关系。
【教学难点】
功能P系的应用。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用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课
教师活动:
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复习做功和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请大家说说你对功的理解和你所熟悉的能量形式。
学生活动:
学生七嘴八舌话功能。
学生: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列举:动能、势能、机械能、内能、电能、磁场能、核能等。
设计意图:引课,通过简单回忆功和基本能量形式,为接下来的复习做好准备。
二、基本功能关系复习
教师活动:
大家都知道: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某种形式的能量变化往往和一些特定的功相对应,接下来就结合实例,一起回忆功能关系。
如上图所示,一带电滑块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推力F做功为5J,重力做功-3J,电场力做功为1J,克服摩擦阻力做功0.5J,则
(1)滑块动能变化多少?
(2)重力势能和电势能各变化多少?
(3)滑块的机械能变化多少?
(4)摩擦生热为多少?
学生活动:
(1)动能定理:
W合=ΔEk=Ek2-Ek1
(2)势能“定理”
WG=-ΔEp=Ep1-Ep2
W弹=-ΔEp=Ep1-Ep2
W电=-ΔEp=Ep1-Ep2
(3)机械能“定理”
W其他=ΔE
若其他力不做功则机械能守恒。
(4)滑动摩擦生热
Q=f滑s相对
设计意图:(1)通过实例由学生叙述出最基本的几个功能关系,并简单应用。
(2)提醒学生,机械能守恒是其他外力不做功的情况,了解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三、牛刀小试
1.教师活动
如下图,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可视为质点)以某一速度从A点冲上倾角为30°的固定斜面。其加速度大小为g,物体在斜面上上升的高度为h的过程中,物体的( )
A.重力势能增加了mgh B.重力势能增加了mgh
C.动能减少了mgh D.机械能减少了mgh
学生活动:
分析判断能量变化与功之间的关系,并求解。答案:BD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进一步熟练功能关系。体会利用做功解决能量变化问题。
2.教师活动
如下图所示,水平传送带由电动机带动,始终以速度v匀速运动。将质量为m的物体轻轻放在传送带上,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物体过一会儿能保持与传送带相对静止,该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为mv2
B.电动机做的功为mv2
C.传送带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mv2
D.电动机增加的功率为μmg
学生活动:
分析判断做功与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并求解。
A.对应物体增加的动能
B.对应内能增量和动能增量
C.以传送带为研究对象
答案:D
设计意图:通过这道题,体会利用能量变化解决做功多少问题。
四、知能提升
教师活动:
如下图所示为某探究活动小组设计的节能运输系统。斜面轨道倾角为30°,质量为M的木箱与轨道的动摩擦因数为。木箱在轨道顶端时,自动装货装置将质量为m的货物装入木箱,然后木箱载着货物沿轨道无初速度滑下,当轻弹簧被压缩至最短时,自动卸货装置立刻将货物卸下,然后木箱恰好被弹回到轨道顶端,再重复上述过程。求m与M的关系。
学生活动:
配合教师完成研究对象、运动过程的选择,并列出相应的方程。
设计意图:体会用功能关系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1)选择系统
(2)选择过程
(3)选择规律
即:哪一系统在哪一个过程中应用了哪一规律?
教师活动:
如下图所示,高度为L、横截面积为s的物块浮在盛水的杯内,杯内水的高度好为L。已知杯子的横截面积为2s,水的密度为ρ,物块的密度为ρ,现用外力将物块按入水底,则外力至少做多少功?
学生活动:
学生分析变力做功问题
方案一:图象法求变力功。
方案二:用功能关系,选物块和水为系统,外力功应对应着系统能量的增加,解为ρgsL2: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系统选择的重要性,会用功能关系解决变力功问题。
【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复习了功能关系在力学中的应用,其实功能关系在电磁学、热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解决问题的思路基本一致,即选择系统,选择过程,再选择合适的功能关系。
【教学后记】
功和能对于高中生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尤其对功的理解更是很有难度,本节课分别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是力的空间累积效果”“功是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的矢量乘积”三个方面加深了对功的深层次理解,并重点复习了功能关系等问题。
动能定理课件范文3
仿真物理实验室是一个设备较为齐全的模拟真实实验的物理教学软件平台,此软件一般包括三个仿真模块,即《运动及动力学模块》《电学模块》和《光学模块》,各个模块又各自包含许多实验器具和集成实验环境,学生可以在任意组合的虚拟的实验环境中构建仿真的各种环境,自主设置实验对象的各种参数,通过智能仿真做到动画与数据的结合,以其实现逼真的物理实验效果。
二、仿真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物理仿真实验教学模式是在网络版“仿真物理实验室”环境下进行的实验教学,是基于发现式探究教学理论的四个环节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归纳总结和“仿真物理实验室”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面的切身实践,逐渐形成对仿真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仿真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为:学生播放仿真实验室中的内置课件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并引导建立实验假设教师根据实验难度系数安排决定学生独立实验和小组协作实验学生进行逻辑推理而探究实验结论学生独自验证实验结论并在一定条件下改变实验参数进行实验创新教师揭秘实验难点并归纳总结实验结论。
三、运用仿真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行高中物理实验的案例设计和分析
1.仿真物理实验室在力学中的案例设计和分析
关于力学实验涉及很多,但有些实验在传统的演示实验的操作过程中会因为环境条件的限制会使得实验结果发生一些误差,但如果运用仿真物理实验室在软件环境中就可以创造出一个没有阻力的环境,从而实现实验预期目标。笔者拟选择动量守恒定律来作为力学中的典型案例来阐述仿真物理实验室的教学模式。以下内容为运用仿真物理实验室进行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一是播放仿真物理实验室内置的课件进行动画演示:两个鸡蛋同时从相同等距离的高度分别落到木质桌面和沙滩上,前者破碎而后者却完好无损。二是抛出问题,如动画演示现象如何解释?或两碰碰车相撞,其动量如何变化?三是提出实验假设并进行实验。把相撞的碰碰车或两鸡蛋抽象成仿真物理实验室的两个小球,观察不同变量对两个小球的变化。(2)实验任务在仿真物理实验室的网络环境中,让学生设定不同质量和相同质量两种情况下的小球,分别实验一静一动相撞、相向相撞和同向相撞,计算两小球动量变化的结果,并改变参数多次实验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3)实验过程一是在工具箱中选择两小球并据实验需要设定质量和坐标参数;二是画出一个20m长度的直线轨道并设置参数和为零的摩擦系数;三是将两小球放置直线轨道上,分别进行一静一动相撞、相向相撞和同向相撞并记录速度;四是改变小球质量和初速度,多次实验并对应记录,探索动量变化规律;五是进行小组实验并对实验难点讨论;六是老师归纳总结实验结论。为深刻理解这一定律,可做这样的实验:运动的蓝色小球沿左方向碰撞固定在弹簧上的绿色静止小球(如图1所示)。横纵坐标分别为时间轴和速度轴,即代表两小球的运动时间和速度变化。
2.仿真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对于高中学生的应用效果
笔者基于对某高中一段期间的实地调查和反馈,获知学生通过仿真物理实验学习,不仅学习兴趣与日俱增,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创新能力考察方面,一是看学生是否由知识注重转向能力注重,二是看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能力。能力考察方式有许多种,在此只选取一例进行简单说明。譬如教师可以给出一定的实物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来验证动能定理。其中,一位学生这样操作:将木块A和木块B用细绳连接绕过定滑轮,木块A和木块B分别与长木板右端和地面距离为h,放开A使B带动A做加速运动,结果A离开长木板的同时B也恰好落地。这一实验操作如图2所示:
四、结语
动能定理课件范文4
【关键词】 物理教学;方法策略;选择;优化
物理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的这个中心环节,结合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积极推进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利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对各种教学方法加以优化组合,灵活应用,让物理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三种常见课程类型的教学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如下三种,即实验教学、知识教学和习题教学。
1.实验教学法。物理实验教学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随堂实验和课外实验。演示实验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观察和思维能力,引起学习兴趣。为了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演示实验要提前准备,力求现象清楚,并配合必要的说明和讲解。学生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每个实验在操作中的能力培养要具体落实,教师在实验中要巡回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随堂实验和课外实验是实验教学的补充,初中物理书中有很多生动有趣的小实验很贴近生活。如:土电话的制作。
2.知识教学法。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是个比较系统的过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知识基础创设物理环境,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学生正确的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再利用典型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逐步学会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习题教学法。习题教学法也是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讲述若干重要概念和规律之后,一般要安排以解题指导为中心的习题课,及时而有重点地进行复习和解题训练。
二、选择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客观依据
物理课堂教学不是固定的模式,也不是教师的主观意向决定的,选择适应的教学方法要有客观依据。
1.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归根到底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为此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总目标,其次必须作出深思熟虑的分析,以便有针对性的选取教法。
2.教材内容特点。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会受到教材内容的制约。一般说来,内容特点不同,具体教法也有差异。中学物理内容中的核心知识是概念和规律。有从观察生活、生产实例和物理实验中总结概括出来的知识。如力的概念、功的原理等。还有由已知的物理知识,运用数学方法推导出来的知识。如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等。按照教学活动和学生认识过程的特点,要对应的采用观察、实验、推理、分析的方法。
3.学生特点。学生学的过程是教师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生理与心理特点,智能水平与潜力,知识基础,物理学习中的困难因素,课堂学习表现等等。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
4.教师特长与教学风格。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也是教学方法的编导与执行者。教师自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在方法选择与实施中要尽可能扬长避短。
三、教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优化组合
一般说来,一堂优秀的物理课不可能从头到尾只采取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对现有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科学地、创造性地进行优化组合和实施。
1.实验教学与知识教学结合的建模过程
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要让学生会学知识,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要正确处理知识、方法、能力三者的关系,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完美结合。充分做到信任学生,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分析,让他们既用视觉、听觉,又亲自动手。如“电磁感应”一节,每四人一组,每组备有:多匝线圈一个(外面有明显的绕向标志),蹄形磁体、导线若干、灵敏电流表,然后教师发下实验讲义,重点指出以下几点:
(1)什么是电流;
(2)怎样证明电流产生;
(3)每次实验时应明确线圈运动与否和运动方向;
(4)感应电流方向由灵敏电流表指针的偏向测出,教师应重点指出,电流从哪一端流入,指针就偏向哪一端;
(5)在实验小组内相互讨论总结规律,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再与课本对照,并找出电磁感应现象的关键字句;采用这种方法比传统的讲授法课堂体现更多的主动学习。
2.用多媒体展现抽象事物辅助教学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表明,学生在课堂教学初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在这一阶段教学应创造生动、活泼的物理情景。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节,学生很难对这样看不见的抽象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如果在初期播放有关的图片或用课件的方式展现就一目了然。课的中期学生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可以讲述振动和波的理论知识。“黄金”时期之后,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始出现“疲劳”,这时可以播放各种发声现象的资料图片或相关课件,让学生讨论它们各自发声的原理。
3.讨论法、探索法结合的习题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一道题就是一个实际问题。学习物理就是要解决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要鼓励学生多想、细想,广泛地想。如:学习匀速直线运动之后,在做练习的时候,经常有一题多解的情况,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看看是否殊途同归,如果不能,哪里想错了,决不能否定学生复杂的思路。如果学生能想出复杂而正确的解法,说明他的思路相当清晰。
动能定理课件范文5
关键词:工程力学;课程内容设置;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121-02
工程力学是高校工科专业开设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向专业方向的延展与深化,也是专业课程学习的知识基础,包含系统的理论知识,也能直接指导工程应用,具有基础理论与工程建设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特点,在专业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1]。学生工程力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程度对其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工程力学课程a教学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课程教学内容缺乏科学的设置,课堂教学过程缺乏设计。教师多媒体电子课件大部分来自网络,由于资源有限及电子课件制作费时,大多只是课本内容的堆砌,缺乏基于专业特点的内容选择,同时,也普遍缺乏基于学生学习特点的课堂授课内容逻辑关系、讲解次重点的设计。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形式有待创新。工程力学课程内容较多,逻辑性、连贯性强,课堂需要讲解的内容较多,而课时相对较少,需要采用更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保证课程系统性和教学效果。
一、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内容设置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作为普通本科院校来讲,仅仅培养操作型或应用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以应用型为基础设置的课程内容需要改革。创新的基础是丰富全面的知识储备,这就需要我们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从专业方向型的内容选择向工程基础理论型转变。工程力学课程目前主要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大方面的知识,各本科院校理论力学主要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三个部分,课程内容主要是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汇交力系、力矩和力偶、平面任意力系、空间任意力系、摩擦、点的运动学、刚体的简单运动、点的合成运动、刚体的平面运动、质点动力学基本方程、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动静法(达朗贝尔原理)、虚位移原理、机械振动基础等方面。在实际的课程内容选择当中,许多土建工程方向类专业工程力学没有将运动学、动力学部分课程知识体系,认为与专业应用无关,事实上刚体运动学、动力学的知识是虚位移原理的基础,而虚位移原理又可以解决一些静力学的问题[2]。所以,运动学、动力学部分的知识需要纳入土建工程方向工程力学的讲授内容,一方面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应用,另一方面,有助于思维的拓展,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工程力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在制作教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通过工程实例来建立案例、课堂练习,提取力学模型,讲解基本方法及应用;二是突出思维方法、分析方法的训练,教学当中应力公式的推导过程要重点分析讲解,例如杆的拉压、圆轴的扭转、梁的弯曲构件横截面应力公式的推导过程,从变形的分析到应力的分布再到应力公式的得出,要精心设计,梳理课本内容,制作思路清晰、表达明确的多媒体课件,与学生一起完成分析模型、思路、方法及最后的结论的学习;三是要学会归纳问题的共性,在分析讨论时将不同问题的分析方法进行总结,训练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3]。
二、工程力学课堂教学的过程设计
工程力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知识点杂、理论公式推导复杂。在学时不多的情况下,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锻炼思维的目的,取得系统、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任课教师根据专业特点,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可以采用设问互动式教学方法。
1.工程力学课程教学设问互动式教学方法设计。基于工程力学的课程特点,设问互动式教学方法将课程知识点的教学分为四个部分:设问、分析、求解、总结。设问就是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可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4]。问题的提出不可随意,应注意以下问题:提出的问题必须与所分析内容紧密联系;提出问题的时机要自然、前后逻辑联系紧密,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也是后续课程马上要学习的知识,使学生学习的思路连贯;问题不可抽象,应以学生普遍熟悉的实际应用为主;问题应难易适中,让学生能积极回应。这样的设问应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设问,提醒学生从已经学过的概念和原理来着手思考、回答问题之后是知识点问题的分析,分析的过程实际是老师用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老师要根据学生前面学习掌握的知识,根据知识点之间前后的逻辑关系,循循善诱,一步一步调整、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最后明确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分析之后就是求解,求解的过程实际上是用分析确定的方法来建模、推导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主要是要让学生掌握相关问题建模的方法,求解的思路和过程,对于过程较为简单的推导求解,也可以指出建模和分析的思路,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推导,锻炼学生自学和思维的能力。在分析、求解这两个步骤中,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要贯穿其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也可以适当地设计小组讨论,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四步是总结,教师对相应的知识点分析的思路、求解过程建模的方法、过程中的重点及最后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进一步理清思路,强调重点。
2.工程力学课程教学设问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实施策略。工程力学课程教学设问互动式教学方法实施的目的是教授分析方法,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教师要掌控整个教学过程,除了要对课堂讲授知识非常熟悉之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表达和组织能力,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工程应用经验。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授课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知识点前后逻辑关系。工程力学这门课程虽然概念多、知识点杂,但是知识点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独立讲解知识点,学生会觉得陌生、枯燥,影响课堂学习效果。教师在讲解新的知识点之前,应将知识点的来历以及后续课程中的应用作一个概括的说明,学生了解了知识点的来源和应用之后,学习会更投入,效果会更好。第二,工程应用问题引导教学。在教新的知识点之前,不直接切入知识点,而是先就工程应用当中的实际问题设问,让学生思考问题在哪里或如何解决,再结合课本知识,引出新的概念或知识点,这样有的放矢,学生的思维、情绪会随着问题调动起来。第三,公式的推导逻辑要严密。工程力学教学过程中,杆的拉压、圆轴的扭转、梁的弯曲以及一点的应力状态分析这部分内容应力的分布及应力公式的推导是必须要的课堂上重点讲解的,这对学生深入、清晰了解构件的应力分布情况,了解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锻炼思维是非常有帮助的。这部分课程的讲解要梳理课本内容,制作思路清晰、表达明确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分析的模型、思路、方法及最后的结论。讲解过程中结合设问、强调、板书等形式,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效果。
三、结束语
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课堂教学始终是重点,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我们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当然,课堂教学不是全部,要让学生达到掌握知识,熟练运用,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创新思维的目的,工程力学课程的实践教学,课程考核的形式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刘新柱,王冬,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4,(1).
[2]杨磊,李艳聪,等.《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探讨[J].机械,2009,(8).
动能定理课件范文6
2007年全国高中物理全面实施了新课程标准,新课标的实施给大学基础物理教学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结合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和大学物理教学现状,笔者从知识点、思维方式、新课改选修内容三个方面分析当前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大学物理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新标准;大学物理;教学模式;教学内容
一、引言
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几乎应用于自然科学的每一个领域,同时物理学也是近代高新技术的重要源泉。大学物理课程是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其功能不仅仅是一门为后续课程服务的基础课,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2007年,全国高中物理全面实施了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与旧教材相比,高中物理新教材更强调科学探究方法及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改变,对当前《大学物理》的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如何加快推进《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在做好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知识顺利衔接的同时,仍然保持其生机与活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发现当前《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若干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思路。
二、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知识衔接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知识点重复性较大
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材体系依然按照经典物理学的五大分支,即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为主线,大学物理同样也是以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为主要框架。相对高中物理,大学物理只是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新的发展,分析工具由初等数学变为高等数学,但物理概念及规律没有太大变化。对于刚刚领到大学物理教材的大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从整体上感觉大学物理只是高中物理知识的重复,而没有显示出大学物理的独立性和实用性,难以激发学生学学物理的热情和兴趣,从而无法实现大学物理的教育功能。
(二)教师授课方式不同
高中物理新课标指出,中学生学习物理的目标为: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在此目标指导下的高中物理教材图片丰富,实用例子甚多,且每章都有精彩的导入。高中物理由于教学内容少,课时多,所以教学进程相对较慢,任课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营造课堂的学习气氛,对于引入的每一个概念,都能通过演示实验、讲解小故事或者生活现象等方式进行形象解读,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接受。长期下来,学生已经适应并习惯了高中教师的这种上课方式。而大学物理更加偏重于对物理理论的整体把握和更加严格的数学推导,在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课堂教学信息量大的情况下,教师会通过复习上节内容来导入新课题,或者直接导入新课题进行讲解,很少有时间进行趣味性的导入。所以部分学生在进行大学物理学习时,会不适应大学教师的讲课方式,不知该如何进行大学物理的学习,显得很被动,比较迷茫。
(三)学生基础差异大
由于高中进行课程改革后.实行模块选修制,《物理(选修3-1)》和《物理(选修3-2)》是必选的,有些地区《物理(选修3-3)》《物理(选修3-4)》《物理(选修3-5)》要求只需选修两本,但是很多学校为了挤出更多时间,甚至只选其中一本,这样学生间高中物理知识基础差别就很大,大学教师在课堂上很难把握一个合适的进度,以符合所有学生的接受能力。例如:在讲解力学部分的动量守恒定律,在高中属于《物理(选修3-5)》,有些省份没有作为考试内容,所以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动量的概念,而在大学物理教材是假定学生完全掌握动量一系列的知识的,直接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的微分形式引入动量定理,无论教材例题还是课后作业,都很少有对概念的直接考查,相关题目难度较大。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物理概念理解不透,因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不知从何处下手,结果导致慢慢失去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提高大学物理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上好绪论课
为了消除学生“大学物理只是在重复中学内容”的心理,教师在绪论课中除介绍该课程的发展史、地位、学习方法以外,一定要从内容、思维方式以及数学工具三方面强调高中物理和大学物理的不同。高中物理中,运动学部分的研究对象只局限于没有大小的物体,即质点的平动;动力学部分,只局限于恒力;电磁学部分只限于匀强场(包括电场和磁场)中的有关问题,而且重点还是在于对于力及研究对象运动状态的分析。而大学物理中的研究对象没有这些限制,任何运动、任何物体都可以,变力做功,电磁场更偏重于场性质的分析。大学物理不仅要讲“是这样”,更加要讲“为什么是这样”。例如:高中物理是直接给出质能方程E=mc2,通过一系列的例子说明质量和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而在大学物理中则由物体质量和速度的关系,再通过动能定理引发新的动能概念,爱因斯坦对最后结果赋予物理意义,由此得出质能方程。在大学中,应用更多的是微积分知识,教师需要让学生理解微积分的物理含义,理解求导就是求一个变化率,而积分是求导的逆运算,是无限分割再求和的思想。还要引入矢量的概念,矢量的运算和标量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而自然引入矢量代数部分。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讲解矢积和标积时,可以让学生思考所学过的物理量中哪些属于矢积结果,哪些属于标积结果。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绪论课上,明确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的区别和联系,克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轻视或者畏难两种极端情绪,对能否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和重视显得至关重要。
(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课堂活动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经过新课标教育的学生,主动思考能力有所提高,大学物理教学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脱离“填鸭式”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实践证明: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现阶段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大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最为核心的策略。例如:在大学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对重要物理概念理解不透,在解决问题时还是采用中学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往往不得解而进入死胡同。因此,大学物理教师在引入知识点时,可采用高中物理的局限性作为切入点,这样既能复习原来的概念,又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以讲解功的概念为例:可以先回顾高中所学功的定义及可加性,告诉学生这就是功的定义和性质。进而提出如果F是个变力,而且物体的运动是任何轨迹时,那么这时功的表达形式又是什么样的?这时可以给学生几分钟的思考和讨论时间。有了前面关于冲量的讲解,大部分学生都能给出功的积分形式。而对于高中反复强调的知识点,像牛顿运动定律和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等章节内容,教师无需再详细分析,完全可以提前一周安排学生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做课件,让学生用一节课的时间在讲台上讲给全班同学,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之后教师再给予总结,使学生都能清楚了解所学内容。运用这些方式,教师既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三)积极探索个体化教学
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是先行课与后续课的关系,大学物理教师应深入了解高中物理新课标的要求,在开课前对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针对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组织作相应的调整。通过物理分层次教学活动,发现学生的潜能差异,通过多种途径的物理教学,激发个性学生的特长,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虽然变换教学组织形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可以解决因选修内容不同而造成的学生对知识把握情况不一样的问题。但在按专业、班级进行大班授课的情况下,分层次教学目前在笔者所在学校还在探索中。例如:针对大学物理某一部分内容,像热学,组织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开课之前,在指定的时间内集中对其进行一定的学习指导,使学生在正式上课之前能够有一个补习的机会,以便顺利步入正轨。经过几年的探索,这种方式被证明是最简单易行的,并且能达到开课的目的。
四、总结
大学物理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基础课。大学物理教学工作者应当充分了解高中物理的实际情况,做好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衔接;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和模式,适应新的教学实际;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大学物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实用,从而提高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吴杰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马文蔚主编.物理学(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吴百诗.大学物理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必修3-1)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必修3-2)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必修3-3)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柱,2006.
[7]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必修3-4)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